职校专业建设范例

职校专业建设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1

1.1校内实训室缺乏职业特点,设置单一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已经非常重视实训室的建设,但多数学校仅停留在形式上,没有了解企业对于会计岗位的实际需要。现有的实训室缺乏职业特点,没有达到仿真的要求,多数仅是一间机房几台电脑或一间教室加几张桌椅而已,又或者将企业的口号、财务制度、工作流程等贴在墙上,以此想要达到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的目的,可事实上根本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工作的真实环境。由于会计工作涉及到保密原则,要想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更加重视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如果实训室缺乏职业特点,学生通过实训还是无法接触真实的会计工作,实训室的投入就毫无价值,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就弱,社会的接受程度自然也会降低。再加之人们在传统观念上更加重视理工科的实训室建设而忽视文科类实训室,就势必存在会计实训室资金投入不足,实训室数量少,配置不够,设备更新不快等问题。

1.2实训教材与实际工作脱节,实训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除了实训室的硬件设施应符合要求外,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教师也应与硬件相配套。目前市场上的实训教材虽然种类繁多,但普遍存在仿真性不强,仅仅类似于一般的习题,实训内容没有与实务对接;有些实训材料过于繁杂,重复性的工作很多;有的内容过于陈旧,编写教材的人只是将原有的教材拿过来颠倒下顺序或几本教材各自摘录一部分拼凑成一本新教材;还有的只是简单地把手工账务资料进行改造,以适应电算化需要,背离了实训室开设的初衷。众所周知,专业教师素质的高低是中职学校健康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实训指导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事实上很多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对于企业的会计流程也并不熟悉,在指导学生实训的时候只能是纸上谈兵,与实际脱离。再加上中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大都是专业教师兼班主任工作,每天要处理班级一系列琐事,很难抽出时间到企业参加培训和实践,这就制约了校内实训的效果。还有许多学校的实训指导教师都只是本校的专职教师,而真正能带来企业文化的,是那些来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优秀员工等企业专家、能手,他们的引进会为校内实训室带来新鲜的血液,请他们来校指导学生实训,一则学生在习惯了本校的专业老师后,新的面孔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二则有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师对学生更有说服力,往往能起到更好的实训效果。

1.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的学生最理想的实训途径是到企业里学习,置身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能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获取到一手的会计资料。但由于会计岗位能够容纳的人数往往有限,会计行业又涉及到企业的重要财务信息,加之会计人员自身比较繁忙,很少能够顾及到实习学生。有的合作企业,并不让学生参与实际业务,只是安排一些简单的文案整理工作,或者干脆就让学生在旁边看,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失去了顶岗实习的意义。

2、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2.1加大校内实训室建设投入

一个企业的财务部门因为受到岗位和办公场所的限制,不能接纳大量的实习学生,因此学校要想安排所有的会计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就必须联系大量的企业,但这种可行性不大,所以学校应改变传统观念,把重点放在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上,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校内实训环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实训教学活动,确保每名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模拟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校内实训室较校外实训基地有以下优势:实训效率高。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训,由学校教务部门统一安排课程计划,学生管理部门统一对学生进行管理,实训过程更容易组织,实训内容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整;管理成本降低。在校内实训,学校可以减免对学生的实训补贴,同时也能降低实训指导老师往返实训基地与学校之间的交通费用等开支;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校内实训室通过建设也可以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营造真实的工作氛围。

2.2开发实用的实训教材

在编写实训教材时,应改变以往的编写模式,在消化吸收原有教材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紧紧围绕各个会计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构思和编写,从而开发出与账务处理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实操性的实训教材。可以以行业、企业为背景,将企业一天内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涉及到的凭证收集到一起,让学生判断分别属于什么经济业务,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账务处理,而以往的教材都是先告诉学生是什么经济业务,有几张凭证等等。教材编写工作一定要有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参与,最好能够邀请到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编写,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会计人员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调研、构思和编写。这样的教材才能保证理论与实践对接,才能保证学生的实训质量。另外,实训内容和形式应随着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而作相应的调整,不能一成不变。

2.3成立记账公司

学校可以联系几家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是记账公司来学校设立办公点,学校可以免费提供办公场所,组织本校学生参与公司业务,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或者利用本校教师现有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在校内开立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建立企业化的运行机制,融教学于经营活动之中,发挥实训教学作用。这样做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也能给学生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场所。

2.4加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提升实训基地的运行效果,学校应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条件。同时要积极引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优秀员工等企业专家,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充分发挥这些企业专家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根据实训教学需要,聘请企业会计能手来校指导实践教学,结合自身工作详细讲解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掌握过硬的会计操作技能;让企业经营管理者走进校园,通过他们的指导,可以替企业直接接纳一批毕业生,因为这些学生是由他们亲手培养的,他们非常了解哪些学生符合其单位的需要,这比仅靠一两次面试更为放心;再者他们在教学中会主动把自己在企业培训员工的方法毫无保留地在学生身上直接运用,使学生不走出校门就能够接受良好企业文化的熏陶,避免了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要经过二次培训,也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和精力。

2.5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虽然学生在校内通过实训已经接受了一定的锻炼,但校内实训室毕竟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工作情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企业的环境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所以还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为了加快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加强基地的管理,首先,学校要对实训基地进行评估考查,从考察对象中选择业务范围广,管理规范的企业。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比较理想的合作对象是会计师事务所和记账机构,因为这类企业一般业务量较大,对实习人员的需求量较大,可以重点关注。校企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需要签订合作协议,在协议书中要规定好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举行基地成立的挂牌仪式。其次,学校应做好与实训基地的协调与沟通,积极创造条件,让每名学生都有顶岗操作的机会。在技能操作方面由企业的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实地指导,真正做到理论知识与实习、实训内容的衔接,调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加强与实训基地的合作。学校与校外实训基地之间确立了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合作形式。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各种各样的在职培训;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在校教师与实训基地共建学校科研与生产的联合体,使实训基地成为学校科技项目的产出地、技术成果的转化地、学生生产实践的基地,从而真正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2

1.时间。从2013年~2014年,经过两年的专业建设,逐渐构建起适应需要、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体系,成为院级特色专业。从2015年~2017年,经过三年的专业建设,根据行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在专业建设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建设目标,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方面要明显优于省内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

2.层次。与同类学校、专业相比,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较高层次目标,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方面要明显优于省内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

3.规模。从2013年~2015年招生总人数达到310人以上;从2015年~2017年争取招生总人数达到360人以上。

4.实习实训基地。计划在5年内增加景观设计创意中心、景观工程公司等两个实训基地(工作室),增加高配置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房2间,图书馆再增加园林景观类书籍2000册,校企合作单位再增加2家规模较大、行内影响力较强的企业,与长沙园林景观协会进行深度合作,开发面向行业企业的岗前培训工作。

二、建设思路

通过广泛调查、认真研究,根据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的需求,分析将来行业人才需求前景,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专业办学水平、质量和影响,突出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展深化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专业办学模式,努力开发各种类型的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中以校企合作课程为龙头,力争更多教研创作成果;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硬软结合,以现有实习实训室更新改造为基础,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三、建设内容

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1)继续开展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强化校企合作的技能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就业顶岗实习的相关内容。2)深化“校企合作”内容,在课程开发、实训教材编写等方面积极与公司合作,继续开展与长沙绿洲公司合作的“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空间设计’系列课程”开发工作。并争取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申报省级教学科研奖。3)以“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立项为基础,面向基层一线拓展“产学结合”内容与形式。如:与企业合作,逐步融入或加大订单式教学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紧跟本专业市场、行业发展步伐,根据岗位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继续探索“走出去、引进来”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广开门路,拓展渠道。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积极探索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对办学模式的总体要求,本专业积极推行并逐步完善“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学生职业技能的强化培训,并推行毕业生“双证制”。

1)构建“项目引导、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典型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按照行业和企业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是目前设计艺术教育领域都在探讨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本专业结合我院实际,长沙及湖南行业、合作企业的特点,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实施了一套“项目引导、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a.“学中做,做中学”教学一体化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课程初级阶段为软件操作的“学练”,以案例导入,分解主要操作方法与步骤,边学边练———“学中做”;课程后期,以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实际项目案例为作业选题,让学生在实做中去寻找方法去学习技能,教师指导为辅,从“学中做”过渡到“做中学”阶段。

b.“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把来自于公司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典型项目直接引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二是将面向学生的专业设计竞赛选题直接引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c.“企培鉴成效、以培促就、以培促教、校企双赢”的订单式培训校企合作人才模式。校企合作强化培训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设计行业基本情况,强化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培训后都能具备设计行业员工的基本素质,熟悉园林行业市场营销基本理论,能与客户交流沟通,根据客户要求协助主案设计师做出优秀的设计方案,并全程介入施工管理工作。通过培训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公司的实习、试用时间,学生进入公司就能上手操作,努力做到校企间的零接轨;同时,在以企业人员教学为主的前提下,学校派专职教师参与部分教学、管理工作,学习企业一线经验与方法,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校企双赢。

2)“实践为师”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学生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学生实践成为主要学习形式。课程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三位一体构成本专业实践教学主线,同时提倡和鼓励学生做兼职业务、假期打工、参与设计项目等。

3)“教、学、做、鉴”融通,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落实和推广“双证制”,将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贯穿到对应的课程中去。提高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通过率。

3.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院对教师队伍建设实行的“专兼结合、引进(招聘)与培养结合”建设方针,本系鼓励要求专业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和实践,提升专任教师水平,从而保障师资队伍的良性建设。主要表现在学历提升、挂职锻炼与技能提升、教学技巧提升三方面。1)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2)教师总量稳中略增,在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到2017年,争取师生比达到1∶12左右。3)通过培养、选留和引进等途径,逐步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在3年~5年内努力使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结构更加完善合理。4)重点培养2名~3名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得到各种培训,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力争2017年本专业双师型教师达90%。5)已于2011年~2013年组织部分教师参加Adobe,3DMAX,AutoCAD等ITAT技能方面的培训,并组织学生参赛,获得了佳绩。计划在2013年~2015年间,我们将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从而促进上机操作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6)为新教师、青年教师安排公开课,组织老教师听课评点,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

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习实训室及建设。在2013年~2015年,计划在已建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材料实训室的基础之上,陆续再建景观设计创意中心等实训工作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电脑进行更新换代,数量达到4间。在2015年~2017年,计划进一步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更新内容,增加工艺性、综合性、设计性实习实训。根据专业需求增建如苗圃实训室等专业实习实训室,从而不断完善专业课程校内实践教学需要。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从2008年开始,本专业就陆续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基地为基础,建立“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在2013年~2015年,计划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专业实习、顶岗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不断改革探索实习实训基地管理体制与模式,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加强与校外企业公司的合作、内引外联,强化校外实践教学环节。

3)教学设备配置规划。a.增加计算机80台以上,保证教学用机保持在160台以上。b.根据学校整体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计划再建4个多媒体教室及相关设备。c.专业图书资料和教材。计划学院馆藏图书中艺术设计(景观)专业纸质图书达到4000册以上、电子图书达到30000册以上。本专业在教材选用方案方面将更加规范,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以及能够反映先进技术发展水平、能够满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面要在70%以上。配合专业各课程建设,逐步制定创新、实用教材的编写规划。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实用型教学资料。同时注重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引入与开发。

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3

一些大学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大多数只能保障最基本的实践效果,必须在联系人的工作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学生仍无法干预,许多企业积极性不高,只是表面上的满足合作,接受学生实习是一种负担,也不要让学生接触到核心部门和相关的管理事务,如果商业秘密。生产第二,教学资源整合是不够的。主要体现在:实验训练课程资源。整合两个教师资源。第三,许多高职院校由于经济上的限制,一个经济管理学院,培养专业,尚未建立或建设缓慢,甚至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因为课程设计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清晰,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模式创新

管理和公共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在上海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促进。实践中的其他类型的模式探索。

1管理的本质的目标

在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运营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的商业环境,管理,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建立管理机制和相应的部门,采取预约系统,利用各部门主管的专业教师,学生会副主任由国务院指定的。明确的责任分工。由专业负责人或实践基地的头“模拟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

2互惠互利合作

驱动力和校企合作的根本动力,是校企合作的前提。真实或模拟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一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训练设施和其他社会资源,得到行业或企业的资金,设备,场地和其他物质资源支持,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二是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双师教师数量“,水平不高等问题。三是企业可以提高知名度,获得人才,智力资源的质量。

3规范管理

在学校和企业培训基地的安全合作的长远合作,不仅有学校和企业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必须在合同及其他法律手段明确。双方应信守承诺,遵守合同或协议的条款。

4制度创新

“消费”培训“施工管理”培训基地要生产管理模式转变的消费。学校可以利用的教师,学校设备,优势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积极为社会,为企业确定生产任务。这是一个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降低办学成本,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操作培训基地。高水平的训练基地,尤其是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设备和资金的投入。在融资可面向社会,培养基,按照“谁投资,效益”的库存管理的原理。在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企业培训的前提下,自筹资金,运作模式。产权问题。从长远发展考虑的研究和培训基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更有利于发展的基本矛盾,但这必然带来生产教学和科学研究。

5教师,教材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4

关键词:优质校建设;专业建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经历了示范校建设、骨干校建设和创新行动计划等几项工程之后,又迎来了优质校建设的新时代,这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又一项里程碑式的重大工程。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优质校建设过程中,专业建设是核心,也是决定优质校建设成败的关键。围绕专业建设这个龙头,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立德树人,做好课程思政

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提出,职业教育既包括职业技能训练同时也包括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的培养[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之道,重在立德。立德树人,是我国新时代培养人才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在推进素质教育中作为“主阵地”,更是理所应当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担。优质校建设的核心是通过提升教学质量,达到高质量育人的目的,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专业技能,又有人文素养。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优秀的大国工匠,高职院校更应该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2]。我们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相融合的思政教育体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在专业课程这一主战场中融入思政元素,用价值观来引导知识传授和专业能力培养,探索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塑造学生专业素养的特质,促进学生道德水准、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升,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养、高技能人才[3]。

二、建设一流专业师资队伍,打造核心教学团队

(一)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专业建设保驾护航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优质校工程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我们要做到走出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利用寒暑假期间,派出专业教师到高水平院校进行专业进修,或者派驻到企业一线脱产学习,增强实践能力。

(二)项目锤炼专业能力,构建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省技能大赛、校企合作项目、横向课题等任务不断锤炼、融合,提升教学团队整体业务能力、团队凝聚力和协同能力,促进团队在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及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服装设计专业骨干教师、“2016年全国十佳制版师”任波教师已经成功建立任波大师工作室,该工作室囊括了服装设计、美工设计等方向几名各有特色的师资力量,立足企业生产一线,注重工艺传承与革新,现在已经与北京等地服装企业开展无缝对接,输送高技能人才。任波大师工作室在校企合作、技能大赛等方面发展已经很成熟,目前,该工作室正在积极申请部级大师工作室。

(三)改革人才引用机制,引进企业高级人才

采用灵活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引进高水平外聘教师,提高外聘兼职教师的评聘标准,大幅提高外聘教师课时津贴标准,让企业、行业优秀的工程师、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到我院任教,可以大幅提升学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迅速掌握企业生产环节中的最新技能。信息系与本地新浪印业开展师资交流,聘请该公司多名资深设计师到系里长期担任外聘教师,对图文专业学生进行产品设计指导,真正实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同时还对信息系相关专业教师开展培训。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优质校建设这一有利契机,建立长期而灵活的师资培养机制,重点培养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学核心团队,真正做到“进得了课堂、下得了工厂、上得了赛场”,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做好专业定位,构建重点专业群

高职院校要充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经济支柱产业做好专业设置定位。这样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专业人才,也有利于校企双方开展产教深度融合,更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为当地企业源源不断提供高级技能人才,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依托地方产业不断将专业做大做强,围绕优势专业来建设专业群,保持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专业品牌效应。

(一)专业设置要接地气,突出地方专业特色

将专业建在当地经济发展产业链上。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不断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中已经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强省建设的八大工程之一,同时,晋城市也已经将“工业强市”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之中。随着国际工业转型升级的加快推进,晋城市产业结构迫切需要向智能化工厂、智能生产转型升级,传统制造行业存在强烈的智能化改造需求和人才智力需求,智能制造专业群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二)专业建设要突出重点,稳扎稳打分层推进

根据学院自身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专业实行分层定位,优势专业以部级骨干专业为目标,特色专业努力建设成为省级骨干专业,普通专业定位于校级骨干专业。与此同时,学院要制定相关措施,确保各项政策和资源向骨干专业倾斜,以优势专业为龙头营造品牌效应,带动其他专业整体推进。信息技术专业群自身专业师资力量比较强,从院级重点专业做起,一步一个目标,逐步做大做强,2015年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三)根据自身优势专业,做好专业群建设

在优质校建设工作中,结合我院自身实际,计划打造现代财会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三个专业群,以专业群为龙头,发挥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行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共享,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高水平专业建设推动整体办学质量提升,以“双高计划”为指引,不断发展壮大专业群。以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该群整合了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光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形成了师资共享,优势互补,这将为晋城市的新型制造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动态调整专业知识,建设核心课程群

专业建设的质量对优质校建设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课程建设则是专业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在一个专业群里,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统筹安排、教学过程是否高效实施,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4]。同一门课程的教材,市场上良莠不齐,普遍存在系统性差、课程关联性差、知识点重复,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很难找到真正适合专业使用的。想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课程内容就必须开发,量身定制为自己打造专用的教材和课程。

(一)以各类大赛为导向,调整专业教学内容

以赛促教,将部级、省级各项技能大赛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以大赛来引领教学,教材、实习实训设备均要与大赛同步接轨。由于教材永远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各专业教师必须要根据大赛大纲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一方面培养出来的部分优秀学生在全校可以起到示范性作用,带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潮,另一方面扩大了学校知名度,对招生就业、校企合作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作用。

(二)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调整专业实践教学

根据企业的各个岗位的实际需求,各专业课程要调整课堂教学内容,避免按部就班,教材里的每一个章节都去讲授,要及时剔除掉陈旧、重复的知识点,增加实践操作技能环节,填补课本知识与岗位需求之间的空档,教学从知识讲授模式改变为侧重应用和实践,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高度无缝结合。

(三)通过资源共享课程,锻造专业教学团队

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建设完成部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期间要与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邀请企业、行业技术人才参与到课程制作过程中,体现专业特色突出课程的实用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信息系在专业群建设的同时,逐步建成了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院优质视频公开课。在做好专业建设的同时,课程建设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也锻造了一个成熟、稳定、专业的教学团队。

(四)有机融合相关专业,优化构建核心课程群

当今工作岗位对人才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必须打造核心课程群。高职院校课程群是各相关专业之间多门课程及行业、职业岗位需求的有机融合,通过重新整合形成的一个知识关联、衔接紧密的课程系统。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可以高效地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增加专业知识的宽度、增强专业相互融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通过专业群的发展来推进各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建设,使得毕业生能在多个相关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工作,未来有更广阔的职业提升空间。

五、加强产教深度融合,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

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在优质校建设过程中的重点,要在推动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一)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充分整合行业资源

成立职教集团,要借助这个平台推进集团化办学和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改革。高职院校要牵头集聚同一行业中的资源和人才优势,与行业、企业等共建重点实验室、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行业职业培训中心等多种类型的平台。2017年,在市政府领导下,由晋城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晋城市旅游职教集团,2018年成立了光机电职教集团,举全市之力打造行业航母。下一步将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与服务,推动产教融合从简单堆叠走向深度融合,逐步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新局面,将校企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晋城市的产业发展推波助澜。

(二)建设过程质量第一,产教融合政府牵头

通过2006年示范校的“工学结合”到2010年骨干校“校企合作”,再到2015年创新行动计划中的“产教融合”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优质校建设与示范校、骨干校建设是一脉相承、逐步深入的,但优质校建设更加注重以质量为中心的建设过程,产教融合始终是建设过程中的主线。产教融合要坚持政府牵头,以企业为主体,高职院校重点参与的原则。高职院校要通过产教融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实时的调整与优化,完善课程体系架构,共建校企师资团队,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生产性技能考试取代传统课堂考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人才的专业能力及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给予产教深度融合更加强劲的动力,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产教融合中,最终形成一个长期、动态、稳定的合作机制,达到校企双方共赢。

(三)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

现代学徒制是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就高职院校而言,要借助现代学徒制这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寻求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探索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改革路径,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双赢,使校企双方在互相合作中共同发展壮大。现代学徒制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因此这类学生具有很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真正体现“知行合一”的理念。综合能力越强大,学生未来上升空间也更加广阔。在培养过程中,还要将优秀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企业文化引入其中,使企业有更加强烈的意愿与学校开展双向合作。行业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市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认可就是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最大肯定。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还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及自身实际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实行订单式培养毕业生,积极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学院机电系与晋城当地富士康集团开展现代学徒制已经十多年,形成了非常成熟的合作机制。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负责整体教学,企业负责实习实训。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念,突出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优势。多年的合作其效果对学校招生和企业生产都形成了非常良好的社会效应。目前,机电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近十年招生人数稳定排在学院所有专业第一名。

(四)开展中德双元制合作,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8年在晋城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德合作企业家培训中心在学院挂牌成立。培训中心第一阶段对晋城市100名民营企业家开展培训,第二阶段对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化工系应用化工专业开展试点工作。在课程中引入GIZ先进制造理念,学习德国工业发展模式。目前,这两个专业已经分别与天巨重工、鸿生化工两家地方企业展开了进一步合作。

六、多渠道培养高质量人才,建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质量高不高,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对接“中国制造2025”,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重要转变。培养实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使命,培养人才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满足人才的未来发展和岗位需求,具体来说,就是是否具备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职业素养、高水平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空间。针对学校不同群体的学生,学院在人才培养的方法、途径上不断探索创新,采用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方式,如:开设专升本免费培训,选拔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本科继续深造学习;利用寒暑假、双休日集中开展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由各系选派实力最强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专职辅导,适时开展个性化教学模式,确保一部分优质学生在专业上得到质的飞跃,再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参加各项技能大赛,以国赛、省赛、行赛来促进专业能力提升;学院成立创园,以双创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来带动学生就业,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选拔其中的优秀者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在校当小老板、小经理,一边上学一边创业,逐步形成专业能力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渠道。优质校建设要建立起一个全面、长期、客观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树立以适应社会需要和岗位需求为目标的理念,注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期追踪。评价体系建立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高度关联度,既包括在校生日常成绩、技能竞赛、证书获取、创新创业等学业成果,也包括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就业质量和中长期职业发展评价。此外,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的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评价体系中的大数据功能,我们可以获得毕业生各项长期、动态的数据,还可以把需求的信息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环节上,以此促进专业教学进一步完善,实现高质量专业人才培养与新一轮产业技术岗位需求的完美对接。

七、结语

在当前招生形式越来越严峻的形式下,高职院校要抓住优质校建设这一有利契机,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完善和提升办学能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助力。在优质校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平时工作的积累,重视整个建设过程,及时纠正和调整有关工作失误和工作计划,同时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优质校建设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朱珺.产教融合视域下优质高职校建设实践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4):43-47.

[2]成军.高水平专业建设:优质校建设的核心[J].教育发展研究.2017(12):3.

[3]李国庆.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方向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8(12):14-16.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5

关键词:职业院校;模具专业;课程建设;实践

模具专业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科目,尤其是在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对模具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由此为职业院校培养模具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根据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出发,职业院校在模具专业建设方面,不仅要注重对专业人才“量”的发展,更要重视对“质”的追求。所以在模具专业课程建设方面,要从社会需求性,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等多方面考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企业用工为标准,探索科学合理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一、职业院校模具专业建设思路

结合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模具专业课程建设思路主要应该坚持与现代制造业对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只有工学结合,才能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才能够有效提升模具专业教学水平。所以模具专业课程建设应该遵循一切从实际需求出发,从课程体系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设定,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实践操作环境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能够为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模具专业课程建设实践措施

(一)合理确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确定是模具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切都需要从职业岗位需求入手。通过对模具行业的岗位需求进行动态调研分析,为课程体系的确定提供有利的依据。根据对多家企业的实地调研,合理分析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以及素质培养的需求。再结合行业发展对模具专业人才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行业专家、企业、院校领导、学科负责人的共同商定下,合理确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确定过程中,要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岗位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完善的职业规划等方面综合考量,以岗位任务为需求,直接转化为教学目标,从而构建完整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

(二)规划教学内容

在确定课程体系后,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因为模具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都是在生产和服务的第一线,比如模具制造工艺编制、模具制造加工、模具绘图员、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等等,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更加注重实操性,无论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还是实训课程都应该从岗位需求出发,确保学生所学知识能够胜任岗位需求。在实际课程教学时,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注重与案例的结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应该配以相应的模型,这样学生才会将零件名称、专业术语等陌生的词语与实物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三)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而根据模具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始终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课程的讲解始终以岗位需求为主线,注重实际岗位中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为了更加形象的讲解理论知识,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实际演练理论知识中的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三维数字化产品模型的展示,更利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可根据实际需求,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情境创设以及任务教学法中合理选择,可在实训中心进行现场教学,边讲边练,可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的重中之重,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根据模具专业的特点,“双师型”的教学人才更加可贵,既能够熟练了解专业教学知识,同时又对企业岗位需求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增强师资力量,还可以利用校企联合的优势,一方面将校内教师派遣到企业中实践,了解最新的工艺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邀请企业中的优秀技术骨干定期到校进行实践知识的讲授。双方互相促进交流,增长经验,为模具专业建设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五)注重实训建设

模具专业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训基地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基地可分为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中心部分可根据学校实际条件,主要以模型室、模具拆装室,冲压模、塑料模加工实训室等,通过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快速成型机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重要基础,所以学校应该加强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寻找实力较强的实习基地,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实训建设是模具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阶段,是学生走入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所以应该更加重视实训课程建设。

三、结语

模具专业作为职业院校的重要科目,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模具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必须以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具有职业能力为目标,合理确定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实训基地建设,由此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金鑫.职业院校模块化的模具拆装教学培训系统的构建[J].中国培训,2017-07-13.

[2]李庆.职业院校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12.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6

误区之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一味的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的提高,显然有失偏颇,高职院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专”,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所以,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营销方面的专业技能,突出专技之长的培养。误区之二:过于注重实践教学。大学教学要重视实践,但不能唯实践,让没有实践经验的人去指导学生做“实践与实验活动”,不仅不会使学生更有“实践能力”,反而会使学生误入歧途,甚至丢失“基础与阶梯”。所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让我们更加需要培养营销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老师,大力培养实践型教师队伍,提倡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的培养。让有营销实践教学经验的老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或是聘请行业专家或是营销一线专业人员参与指导实践,以便真正使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发挥实践教学的真正作用。误区之三:用职业规划指导学生成长。职业生涯辅导作为大学生成长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指导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但是,过分的强调用职业规划来指导学生有时会约束了学生的成长路径,有时过早甚至给一些学生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误区之四:大学生创业。现在有些学校很鼓励和提倡大学生创业,但是很多学生创业的目的性不是很明确,把创业看作是单纯的赚钱,甚至有的学生的创业和所学的专业相差很远,而且也缺乏专业指导和创业项目的规划,有的学生大学阶段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创业上面,荒废了所学的课程,反而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所以,大学生创业要在一定的规划和专业实践教师的指导下科学的进行。针对以上常出现的几种情况,高职高专的学校应该注重对刚进入学校的学生进行引导,要让他们从一开始就知,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对他们将来工作的重要影响,注重在专业实践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对待专业安排的各种实训和实践教学活动,加大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在有明确目标和指导的基础上适当在高年级阶段开展一定的大学生创业或是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在这期间可以引入行业资深专家走进课堂,不断拓展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建立校企互动的联合机制。

2、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首先,高职高专院校的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中心,创新在时代飞跃发展的今天变得尤为的重要,在当今,零售业发展迅速,可以说,零售创造了新的生活模式,改变了生活方式,构造了市场网络,提供了信息服务,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零售是一种信息产业,后汽车时代的带来,营销专业需要大量的营销和相关的服务人员,在这种背景下,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更应该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其次,实践教学目标与理论教学目标相结合,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教学体系。一般来说,营销专业的教学体系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课堂教学有融合了理论教学和课内实验,实践训练主要包括社会实习和项目竞赛,通过这种结合式的训练可以使得实践教学有理论的支撑。再次,通过一系列的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即通过基础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与技能,解决学生对营销认知和体验不足问题;通过专业实践平台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促建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综合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这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如分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发表观点、动手操作、课外调查等。通过师生互动,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对现代流通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爱好。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内营销实验中心的各种实验加深营销知识的掌握,比如:校内实验、以竞争性软件为主的专业实验,如常用的ERP沙盘模拟、市场营销模拟软件和企业竞争战略模拟等等。专业实习环节、岗前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实习、各种隐性的实践如聘请的企业或行业专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或者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营销大赛活动及社会体验实践如寒暑假的社会调查、企业考察、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等实践性活动等各种环节来不断加强学生营销实践能力的提高。

3、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方法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7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体系

1对象与方法

对象是新疆伊宁卫生学校医学检验专业目前的中职、高职在校学生,实习医院和校内外专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咨询专家的方法。

2结果

(1)对医学检验专业中职、高职在校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46份,收回有效问卷24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8.0%,结果见表1。(2)对实习医院进行相关调查,发放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结果见表2~4。(3)在初步拟订的课程设置优化指标体系上,制订Delphi法专家咨询问卷,咨询问卷涵盖本课题研究的所有课程模块、授课时数等。对专家反馈的意见进行Likert4级评分法,分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分别赋分“4分、3分、2分、1分”。根据专家赋分来计算每项指标的算术均数(x)、满分频数(Kj)、变异系数(CV)。咨询后采用综合指数排序,结果见表5~6.

3讨论

3.1优化前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社会卫生保健事业和医学检验学科发展的要求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是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要求,以服务为根本,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体现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课程设置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其中课程观起着主导作用,它是进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与改革的指导思想[2]。只有对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结构进行优化和改革,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3]。学生认为最需要增加的教学内容为质量控制、临床见习、生物安全知识、心理学知识、检验仪器维修知识、医学概要知识和实验管理学及人际沟通知识;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所占比例偏高,且与临床结合不紧密,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结构不合理,部分课程内容有重复现象,造成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情况。

3.2课程设置与临床脱节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适应性

调研显示,实习医院认为学生最欠缺的知识是医学概要、专业理论、质量控制、基础理论、生物安全等,导致会做事但不会做人、学习中不自信,这是影响学生就业适应性的关键。同时访谈发现,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学时比例不合适,检验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在教学课程设置中还未得到充分体现;校内实训室部分实验仪器设备陈旧老化,甚至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师资匮乏,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有明显脱节;临床带教教师的严谨性相对欠缺,多数无法坚持“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不太注重言传身教,影响实习生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也阻碍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的发展[4]。

3.3优化课程设置后的优越性

公共和专业基础课程按照“理论够用、岗位适用”的原则进行课程重组,并对教学时数和内容进行缩减及调整。为强化专业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增加学时,并增加临床见习和实习的学时,均分在每学期,使优化后的课程设置更加符合职业岗位的需要。医学检验专业应重点培养学生熟练的检验操作技能,具备收发标本、染色涂片、检验仪器的操作、标本的采集、实验室质量控制和常用检验试剂的配制这些能力,具备临床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成为检验行业熟练的技术人才[5]。在进行“专业课程与临床工作的重要性”访谈中发现,认为临床检验技术等专业课程重要的学生占25.00%;3.33%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基础在临床中会逐渐掌握,可以适当缩减学时。另外在“专业拓展课程与临床实际工作关系重要性”的访谈中发现,认为应增加病理学检验技术的专家占36.67%,因为医院病理科多是由中专检验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承担制片、染色、固定等工作;26.67%的专家认为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重要,现代医患关系紧张有部分原因是医务人员的自身素养低,所以必须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认为应增加艾滋病职业防护课程的专家占16.67%,考虑到伊犁地区是艾滋病的高发区,医务人员理应给予高度重视。同时,将卫生理化检验技术课程引入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这是为了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在食品检验领域工作,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参考文献:

[1]刘建超.工学结合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804-806.

[2]徐国庆.课程涵义与课程思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18-20.

[3]周庆椿,龙仕平.基于就业导向的植物保护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11(3):155-156.

[4]侯振江,李红岩,李吉勇.高职高专院校检验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4):415-416.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地建设;基地管理

根据国卫医发〔2016〕64号文件《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加强护教协同工作,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1],我校护理专业制定“产教融合、仁术融合、选择多样、胜任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采用“2+1”教学模式,即2年校内培养+1年临床实践,校内培养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临床实践主要由校外实习基地承担。因此,校内校外基地的内涵建设、加强院校紧密合作是深化我校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

1.1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1.1.1直属分院的院校两级管理模式

护理实训中心为直属分院的院校两级管理模式,基地的组织构架为:教务处直接管理,分院教学副院长兼任实训中心主任,实训中心副主任负责中心具体运行,以护理学基础、内外科护理、急重症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老年护理为模块,每一模块配备专门的实验管理人员。

1.1.2建立健全校内基地管理制度

校内实训基地自2002年建成以来,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实验室工作条例》,其中包括《实验室基本信息收集、整理、统计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低值耐用品和易耗品管理办法》《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校内实训基地安全守则》《校内实训基地危险品管理办法》等12项制度。同时根据护理实训中心的特色,制定《学生管理员值班制度》《实训室业余开放制度》《实训授课质量信息员监督制度》等制度。

1.2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1.2.1多中心合作育人的运行机制

根据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学生以临床护理为基础,开设康复、社区、口腔、涉外、老年、中医、美容等7个护理专业方向。在校期间学生的实验实训教学由护理实训中心、基础医学实训中心、口腔护理实训中心、康复护理实训中心等多中心合作完成,既增强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也为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了选择。各中心除承担《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7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外,还承担7个岗位方向的21门专业选修课程。每3年分院在教务处的直接领导下,基于行业发展要求、学生培养质量现状、校外实习基地等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计划,对护理技能实训质量、基地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改进意见和建议。

1.2.2以“互联网+”为契机的信息化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在信息化实践教学背景下我校不断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硬件设施,所有实训基地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完成智能管理系统建设,配备医院模拟信息(HIS)系统和实训中心管理系统等软件。我校教师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手段,对传统的300余项实训项目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云课堂等教学手段;同时在原有实训项目的基础上开发近30项虚拟仿真项目,包括有创血流动力学、大手术后的监护、脐带脱垂急救、子痫急救、有机磷酸酯类的中毒与解救、哮喘、气胸病人综合模拟训练系统、高龄者体验等。

1.2.3多元评价的护理缺陷防范机制

护理实训中心的运行受学生、授课教师、用人单位、兄弟院校、政府部门的多方面评价,从而不断改进、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在学生培养方面,虽然我校已积极开发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在教学中采用SimMan、情景模拟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但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在真实场景下依旧缺乏感觉、感情、态度和信息等多方面的反馈,实习初期屡犯差错。针对这一现状,我校近几年在实验实训课中加大标准病人(SP)的应用力度,通过专门参加过SP培训的校内专任教师与临床专家共同设计案例、培训SP,将真实临床情景中的各种差错、过失、事故等通过SP呈现出来,通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进行站点考核,培养学生的差错防范意识,以便更好地与临床实习、工作衔接。

2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与运行

2.1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模式

2.1.1建立健全的校外实习基地准入机制

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紧缺型护理人才,结合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护理专业实纲》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我校对已有的百余所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调研、考察、评比,最终遴选出77家医疗水平较高、带教水平较好的二级甲等及以上级别的实习基地。

2.1.2不断完善的规范化管理机制

随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不断深入,学校与分院相继制定和实施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条例》《紧密型合作基地实践教学管理规定》《毕业实习管理条例》《毕业实习检查制度》《学生实工作职责》《关于实习期间请销假制度规定》及《实纲》等相关规范,并充分发挥学校、分院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的微观调控职能。同时,分院还配合学校教务处制定《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优秀带教老师及优秀实习管理工作者评选办法》《优秀实践基地评选办法》,护理学院还制定了《临床见习规章制度》《临床护理教学计划》《实习生和带教老师互评表》,进一步规范了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

2.2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行机制

2.2.1信息化多方位护生管理运行机制

我校对实习护生实施校内信息化动态监控和临床精细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运行模式。利用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为每位实习护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专业上通过护生书写周记-教师批改周记、教师线上答疑等方式指导学生业务、就业;辅导员通过该平台动态监测护生就业情况和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在护生进入临床前学校分管临床实践的专业教师与各医院沟通,确认护生进入临床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护理部认真制订临床护理带教计划,落实各项教学措施,采用不同形式的带教方式,如“一对一带教”即1名临床护士带教1名实习护生;“导师制带教”即护士长或专科护士带教本科室实习护生。护理部定期检查,带教老师与护生互相评价,严格按照《实习手册》完成临床教学任务。

2.2.2校内校外基地一体化运行机制

学校每年召开临床实践教学工作会,教务处及护理学院每年安排多次实习巡查,定期召开实习医院总带教座谈会、教学医院工作座谈会、实座谈会、实习生座谈会、节假日向实习医院实习生发送慰问信,建立《实月汇报制度》、建立实习生动态检测平台,及时发现临床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了学校和基地、学校和实习生之间的交流,促成感情纽带机制,树立校内校外基地一体化的概念。

2.2.3全程化考核运行机制

根据实纲要求,实习期间的考核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完成,实施全程化考核。学生成绩包括校内综合理论考试成绩(70%)和实习单位出具的实习成绩(30%)两部分组成。实习成绩包括平时考核、出科考核和临床综合实践能力考核3部分:平时考核分“优、良、合格、不合格”,由校外实习基地带教老师依据护生医德医风、劳动纪律、工作态度、操作能力、团结友爱、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情况等评定,记录在《实习手册》;出科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由实习科室在实习生认真做好实习小结的基础上进行,所在科(室)病区负责人及带教老师共同对实习生进行综合考核,出科考核不合格者暂停实习,返校学习并经重新考核合格后再延续实习;临床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以案例分析、床边查房、实践操作考核和观摩等形式在学生实习中后期进行不定期抽查和考核,由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和临床学院教师参与,考核结果报学院备案,并反馈实习单位。

3校内外基地建设的规划与展望

3.1进一步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

我校在原有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7个岗位方向要求,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计划在未来3年,我校将先后拓展虚拟仿真实训中心、OSCE中心、老年服务人才培训中心,拓展面积达3000m2,预计投入资金达3000万元。拓展后的实训基地不仅在硬件上更加贴合临床真实场景,同时引进虚拟医院系统、智慧管理平台等软件。

3.2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医护类高职院校因无附属医院一直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受到诸多掣肘。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我校与宁波市7家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成立7家临床学院,由医院院长担任临床学院院长,医院分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和护理学院院长或副院长担任临床学院副院长。下设临床学院办公室和临床护理教研室,重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实行同聘任、同培训,共同完成校内课堂和校外实习的双重教学任务。同时,为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我校积极在护理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以护理卓越班为试点,为每位学生配备双导师———校内导师和临床导师,召开师徒结对大会,明确导师职责,制订结对后工作计划,并有序开展工作,定时阶段总结、反思及改进。为学生在职业素养的养成、课程的选择、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计划的制订、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方面全方位给予辅导,做到专业有引导,实践有指导,双导师协同育人,培养卓越护理人才。总之,高职护理教育中校内外基地的建设、共享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可缺失的重要方面,而基地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远的工程,还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理念及经验,探索适合我校“仁爱健康”校训的改革之路,汇集各方优质资源,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平台,提高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质量和对社会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