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专业建设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职校专业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职校专业建设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1

1.1校内实训室缺乏职业特点,设置单一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已经非常重视实训室的建设,但多数学校仅停留在形式上,没有了解企业对于会计岗位的实际需要。现有的实训室缺乏职业特点,没有达到仿真的要求,多数仅是一间机房几台电脑或一间教室加几张桌椅而已,又或者将企业的口号、财务制度、工作流程等贴在墙上,以此想要达到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的目的,可事实上根本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工作的真实环境。由于会计工作涉及到保密原则,要想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更加重视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如果实训室缺乏职业特点,学生通过实训还是无法接触真实的会计工作,实训室的投入就毫无价值,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就弱,社会的接受程度自然也会降低。再加之人们在传统观念上更加重视理工科的实训室建设而忽视文科类实训室,就势必存在会计实训室资金投入不足,实训室数量少,配置不够,设备更新不快等问题。

1.2实训教材与实际工作脱节,实训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除了实训室的硬件设施应符合要求外,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教师也应与硬件相配套。目前市场上的实训教材虽然种类繁多,但普遍存在仿真性不强,仅仅类似于一般的习题,实训内容没有与实务对接;有些实训材料过于繁杂,重复性的工作很多;有的内容过于陈旧,编写教材的人只是将原有的教材拿过来颠倒下顺序或几本教材各自摘录一部分拼凑成一本新教材;还有的只是简单地把手工账务资料进行改造,以适应电算化需要,背离了实训室开设的初衷。众所周知,专业教师素质的高低是中职学校健康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实训指导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事实上很多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对于企业的会计流程也并不熟悉,在指导学生实训的时候只能是纸上谈兵,与实际脱离。再加上中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大都是专业教师兼班主任工作,每天要处理班级一系列琐事,很难抽出时间到企业参加培训和实践,这就制约了校内实训的效果。还有许多学校的实训指导教师都只是本校的专职教师,而真正能带来企业文化的,是那些来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优秀员工等企业专家、能手,他们的引进会为校内实训室带来新鲜的血液,请他们来校指导学生实训,一则学生在习惯了本校的专业老师后,新的面孔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二则有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师对学生更有说服力,往往能起到更好的实训效果。

1.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的学生最理想的实训途径是到企业里学习,置身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能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获取到一手的会计资料。但由于会计岗位能够容纳的人数往往有限,会计行业又涉及到企业的重要财务信息,加之会计人员自身比较繁忙,很少能够顾及到实习学生。有的合作企业,并不让学生参与实际业务,只是安排一些简单的文案整理工作,或者干脆就让学生在旁边看,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失去了顶岗实习的意义。

2、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2.1加大校内实训室建设投入

一个企业的财务部门因为受到岗位和办公场所的限制,不能接纳大量的实习学生,因此学校要想安排所有的会计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就必须联系大量的企业,但这种可行性不大,所以学校应改变传统观念,把重点放在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上,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校内实训环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实训教学活动,确保每名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模拟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校内实训室较校外实训基地有以下优势:实训效率高。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训,由学校教务部门统一安排课程计划,学生管理部门统一对学生进行管理,实训过程更容易组织,实训内容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整;管理成本降低。在校内实训,学校可以减免对学生的实训补贴,同时也能降低实训指导老师往返实训基地与学校之间的交通费用等开支;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校内实训室通过建设也可以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营造真实的工作氛围。

2.2开发实用的实训教材

在编写实训教材时,应改变以往的编写模式,在消化吸收原有教材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紧紧围绕各个会计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构思和编写,从而开发出与账务处理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实操性的实训教材。可以以行业、企业为背景,将企业一天内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涉及到的凭证收集到一起,让学生判断分别属于什么经济业务,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账务处理,而以往的教材都是先告诉学生是什么经济业务,有几张凭证等等。教材编写工作一定要有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参与,最好能够邀请到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编写,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会计人员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调研、构思和编写。这样的教材才能保证理论与实践对接,才能保证学生的实训质量。另外,实训内容和形式应随着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而作相应的调整,不能一成不变。

2.3成立记账公司

学校可以联系几家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是记账公司来学校设立办公点,学校可以免费提供办公场所,组织本校学生参与公司业务,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或者利用本校教师现有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在校内开立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建立企业化的运行机制,融教学于经营活动之中,发挥实训教学作用。这样做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也能给学生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场所。

2.4加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提升实训基地的运行效果,学校应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条件。同时要积极引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优秀员工等企业专家,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充分发挥这些企业专家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根据实训教学需要,聘请企业会计能手来校指导实践教学,结合自身工作详细讲解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掌握过硬的会计操作技能;让企业经营管理者走进校园,通过他们的指导,可以替企业直接接纳一批毕业生,因为这些学生是由他们亲手培养的,他们非常了解哪些学生符合其单位的需要,这比仅靠一两次面试更为放心;再者他们在教学中会主动把自己在企业培训员工的方法毫无保留地在学生身上直接运用,使学生不走出校门就能够接受良好企业文化的熏陶,避免了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要经过二次培训,也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和精力。

2.5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虽然学生在校内通过实训已经接受了一定的锻炼,但校内实训室毕竟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工作情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企业的环境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所以还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为了加快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加强基地的管理,首先,学校要对实训基地进行评估考查,从考察对象中选择业务范围广,管理规范的企业。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比较理想的合作对象是会计师事务所和记账机构,因为这类企业一般业务量较大,对实习人员的需求量较大,可以重点关注。校企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需要签订合作协议,在协议书中要规定好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举行基地成立的挂牌仪式。其次,学校应做好与实训基地的协调与沟通,积极创造条件,让每名学生都有顶岗操作的机会。在技能操作方面由企业的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实地指导,真正做到理论知识与实习、实训内容的衔接,调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加强与实训基地的合作。学校与校外实训基地之间确立了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合作形式。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各种各样的在职培训;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在校教师与实训基地共建学校科研与生产的联合体,使实训基地成为学校科技项目的产出地、技术成果的转化地、学生生产实践的基地,从而真正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2

1.时间。从2013年~2014年,经过两年的专业建设,逐渐构建起适应需要、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体系,成为院级特色专业。从2015年~2017年,经过三年的专业建设,根据行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在专业建设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建设目标,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方面要明显优于省内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

2.层次。与同类学校、专业相比,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较高层次目标,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方面要明显优于省内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

3.规模。从2013年~2015年招生总人数达到310人以上;从2015年~2017年争取招生总人数达到360人以上。

4.实习实训基地。计划在5年内增加景观设计创意中心、景观工程公司等两个实训基地(工作室),增加高配置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房2间,图书馆再增加园林景观类书籍2000册,校企合作单位再增加2家规模较大、行内影响力较强的企业,与长沙园林景观协会进行深度合作,开发面向行业企业的岗前培训工作。

二、建设思路

通过广泛调查、认真研究,根据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的需求,分析将来行业人才需求前景,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专业办学水平、质量和影响,突出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展深化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专业办学模式,努力开发各种类型的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中以校企合作课程为龙头,力争更多教研创作成果;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硬软结合,以现有实习实训室更新改造为基础,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三、建设内容

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1)继续开展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强化校企合作的技能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就业顶岗实习的相关内容。2)深化“校企合作”内容,在课程开发、实训教材编写等方面积极与公司合作,继续开展与长沙绿洲公司合作的“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空间设计’系列课程”开发工作。并争取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申报省级教学科研奖。3)以“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立项为基础,面向基层一线拓展“产学结合”内容与形式。如:与企业合作,逐步融入或加大订单式教学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紧跟本专业市场、行业发展步伐,根据岗位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继续探索“走出去、引进来”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广开门路,拓展渠道。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积极探索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对办学模式的总体要求,本专业积极推行并逐步完善“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学生职业技能的强化培训,并推行毕业生“双证制”。

1)构建“项目引导、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典型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按照行业和企业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是目前设计艺术教育领域都在探讨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本专业结合我院实际,长沙及湖南行业、合作企业的特点,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实施了一套“项目引导、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a.“学中做,做中学”教学一体化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课程初级阶段为软件操作的“学练”,以案例导入,分解主要操作方法与步骤,边学边练———“学中做”;课程后期,以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实际项目案例为作业选题,让学生在实做中去寻找方法去学习技能,教师指导为辅,从“学中做”过渡到“做中学”阶段。

b.“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把来自于公司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典型项目直接引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二是将面向学生的专业设计竞赛选题直接引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c.“企培鉴成效、以培促就、以培促教、校企双赢”的订单式培训校企合作人才模式。校企合作强化培训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设计行业基本情况,强化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培训后都能具备设计行业员工的基本素质,熟悉园林行业市场营销基本理论,能与客户交流沟通,根据客户要求协助主案设计师做出优秀的设计方案,并全程介入施工管理工作。通过培训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公司的实习、试用时间,学生进入公司就能上手操作,努力做到校企间的零接轨;同时,在以企业人员教学为主的前提下,学校派专职教师参与部分教学、管理工作,学习企业一线经验与方法,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校企双赢。

2)“实践为师”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学生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学生实践成为主要学习形式。课程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三位一体构成本专业实践教学主线,同时提倡和鼓励学生做兼职业务、假期打工、参与设计项目等。

3)“教、学、做、鉴”融通,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落实和推广“双证制”,将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贯穿到对应的课程中去。提高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通过率。

3.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院对教师队伍建设实行的“专兼结合、引进(招聘)与培养结合”建设方针,本系鼓励要求专业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和实践,提升专任教师水平,从而保障师资队伍的良性建设。主要表现在学历提升、挂职锻炼与技能提升、教学技巧提升三方面。1)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2)教师总量稳中略增,在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到2017年,争取师生比达到1∶12左右。3)通过培养、选留和引进等途径,逐步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在3年~5年内努力使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结构更加完善合理。4)重点培养2名~3名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得到各种培训,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力争2017年本专业双师型教师达90%。5)已于2011年~2013年组织部分教师参加Adobe,3DMAX,AutoCAD等ITAT技能方面的培训,并组织学生参赛,获得了佳绩。计划在2013年~2015年间,我们将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从而促进上机操作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6)为新教师、青年教师安排公开课,组织老教师听课评点,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

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习实训室及建设。在2013年~2015年,计划在已建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材料实训室的基础之上,陆续再建景观设计创意中心等实训工作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电脑进行更新换代,数量达到4间。在2015年~2017年,计划进一步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更新内容,增加工艺性、综合性、设计性实习实训。根据专业需求增建如苗圃实训室等专业实习实训室,从而不断完善专业课程校内实践教学需要。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从2008年开始,本专业就陆续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基地为基础,建立“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在2013年~2015年,计划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专业实习、顶岗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不断改革探索实习实训基地管理体制与模式,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加强与校外企业公司的合作、内引外联,强化校外实践教学环节。

3)教学设备配置规划。a.增加计算机80台以上,保证教学用机保持在160台以上。b.根据学校整体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计划再建4个多媒体教室及相关设备。c.专业图书资料和教材。计划学院馆藏图书中艺术设计(景观)专业纸质图书达到4000册以上、电子图书达到30000册以上。本专业在教材选用方案方面将更加规范,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以及能够反映先进技术发展水平、能够满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面要在70%以上。配合专业各课程建设,逐步制定创新、实用教材的编写规划。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实用型教学资料。同时注重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引入与开发。

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3

一些大学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大多数只能保障最基本的实践效果,必须在联系人的工作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学生仍无法干预,许多企业积极性不高,只是表面上的满足合作,接受学生实习是一种负担,也不要让学生接触到核心部门和相关的管理事务,如果商业秘密。生产第二,教学资源整合是不够的。主要体现在:实验训练课程资源。整合两个教师资源。第三,许多高职院校由于经济上的限制,一个经济管理学院,培养专业,尚未建立或建设缓慢,甚至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因为课程设计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清晰,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模式创新

管理和公共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在上海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促进。实践中的其他类型的模式探索。

1管理的本质的目标

在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运营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的商业环境,管理,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建立管理机制和相应的部门,采取预约系统,利用各部门主管的专业教师,学生会副主任由国务院指定的。明确的责任分工。由专业负责人或实践基地的头“模拟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

2互惠互利合作

驱动力和校企合作的根本动力,是校企合作的前提。真实或模拟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一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训练设施和其他社会资源,得到行业或企业的资金,设备,场地和其他物质资源支持,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二是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双师教师数量“,水平不高等问题。三是企业可以提高知名度,获得人才,智力资源的质量。

3规范管理

在学校和企业培训基地的安全合作的长远合作,不仅有学校和企业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必须在合同及其他法律手段明确。双方应信守承诺,遵守合同或协议的条款。

4制度创新

“消费”培训“施工管理”培训基地要生产管理模式转变的消费。学校可以利用的教师,学校设备,优势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积极为社会,为企业确定生产任务。这是一个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降低办学成本,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操作培训基地。高水平的训练基地,尤其是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设备和资金的投入。在融资可面向社会,培养基,按照“谁投资,效益”的库存管理的原理。在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企业培训的前提下,自筹资金,运作模式。产权问题。从长远发展考虑的研究和培训基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更有利于发展的基本矛盾,但这必然带来生产教学和科学研究。

5教师,教材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4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与毕业生就业资格之间的尴尬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园教师”还是培养“保育员”、“育婴师”抑或“艺术人才”?几乎所有的国培学员都表示不好说、说不清、不敢说……究其原因如下。

1.中职校不敢向学生承诺:培养幼儿园教师。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包括中师、中专(职)在内的本专科院校共培养幼儿教师231286名,其中中师、中职培养人数为200000名(86.5%),目前还在不断增多,他们都只有中专文凭。2010年以来,我国大部分省市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学历要求都在大专以上,也就是说这20多万中专毕业生是不能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没有资格证也就意味着不能走上幼儿园教师工作岗位。因此,中职校也就不敢向学生承诺我们的专业培养方向是幼儿园教师。

2.中职校还没有做好培养保育员的心理准备。有学者建议中职学前教育可以把培养方向转向为“培养保育员”,因为我国目前对保育员的学历要求相对较低。笔者就十九个省市的中职国培学员提供的调查信息显示:90%以上的中职学前教育毕业生能走上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岗位,部分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不到三年,有的只有两年或一年半就被幼儿园“抢走”了。

尽管这些幼儿园的做法都违背了国家幼儿园教师资格任用要求,但中职校还不情愿把培养方向转向“培养保育员”。原因之一是因为目前这样的“教师”还有市场,原因之二是因为教师似乎比保育员更有档次,更能吸引生源。今后如何定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中职校来说都很模糊,是在等待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明朗,还是追随市场需求的变化?

(二)中职校的生源数量得不到基本保障,为了生存,中职校招生不断降低要求,放宽标准,来者不拒,生源全部是普通高中升学无望的学生。这些学生综合素质低,学习能力、学习态度都不是太理想,即使中职校的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也不可能在三年内完美“打造”这些学生。然而,社会及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幼儿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应具备全面的育儿知识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解读孩子的能力、环境创设的能力、教学组织和反思能力等。显然,中职学前教育毕业生很难达到这样的素质要求。难怪常常有幼儿园园长抱怨中职校毕业的幼师生悟性低、文字功底薄弱、提升潜力不大等。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一)贯彻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加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顺应全国教师资格国标省考趋势。教育部已在全国多个省市建立“国标省考县聘”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管理机制试点。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将是大势所趋,同时教师资格准入门槛也在提高,中小学教师要达到专科以上水平。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幼儿教师资格和准入门槛同样也会不断提升。为了顺应全国教师资格国标省考趋势,中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应加强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比重,改变原先重弹唱说跳、轻文化和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模式。同时为了顺应教师资格准入标准可以尝试2+1中专、3+2大专或3+4本科模式,在校学习与自学函授相结合,学历提升与进修并举,目前这些模式已在江苏、浙江等地部分中职校实行。

2.课程建设瞄准幼儿园教师岗位能力要求。不久前,上海市出台了新的“幼儿园岗位能力标准”,许多地方纷纷效仿。不改革课程结构,中职生远远达不到这些要求。如其中的幼儿教师必须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并具有依据这些特点进行教育的能力、对幼儿进行身心保育能力、组织幼儿一日活动的能力(包括组织幼儿开展生活活动、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的能力)、创造性地制订教育计划灵活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组织形式生成课程的能力、创设活动环境的能力等等。

对照要求可知,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太陈旧,重知识学习,缺乏专业能力培养。建议完全可以把现行的手工课程改为幼儿园环境布置,把幼儿卫生学改为幼儿保育,或者实行“学科课程专业化,专业课程实践化”等改革,如语文课和幼儿文学相结合,舞蹈课、体育课与幼儿户外活动指导相结合等等,当然这些改革还必须有过硬的师资作为前提。

(二)以促进就业为突破口,发挥专业特长优势虽然我国部分地区还存在幼儿教师严重缺乏的现象,但随着各级各类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幼儿教师的饱和现象即将出现,中职校如果不主动寻求改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将十分困难。以促进就业为突破口,发展专业特长优势不失为一种好思路。

1.利用特长优势,拓展就业渠道。学前教育专业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艺术领域的,中职校可借此培养各种艺术特长人才,学生就业时就可以有多方面的选择:越来越多的早教中心的育婴师,各种企事业单位的文娱组织人员,各区文化站街道居委会相关的文化宣传人员,各种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教导人员,琴行、画室、少儿舞蹈工作室的教师,还有一些相关行业如健美中心、瑜伽馆、婚庆策划人员等。

2.利用专业优势,走出专业学专业。在教学管理中,可以设置大量的选修课,赋予学生更多更充分的自主选择的空间。还可利用职业学校专业众多的优势,开放所有专业,鼓励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或特色专业,让学生走出专业学专业,使学生具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三)多举措吸引优质生源,逐步提高中职学前专业学生准入门槛生源质量在师范生培养中具有关键作用,如果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门槛低,就会造成培养困难,无法保证输送出的幼儿教师受各级各类幼儿园的欢迎,毕业生就会遭遇就业尴尬。一旦就业困难,招生就会越发降低门槛。久而久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就很难走出这样的恶性循环,被市场淘汰的不仅仅是学生,也包括专业和中职校本身。

在招生异常激烈的生源市场上,品牌决定着生源的流向。学生选学校、选专业,选的就是质量、特色和品牌。很多地方的中职校已经在课程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努力打造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品牌,相信这样的举动定能促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稳健发展。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5

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层次追求。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有效融入优秀企业文化,突出职业原则、教育原则、互补原则和先进原则,通过“四维度、五载体、四体系”模式,重构高职校园文化,实现高职教育的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文化对接;高职校园文化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3年度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研教改课题“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传媒类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JY0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与深度融合,必然会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碰撞。如何全方位对接企业要求,重构校企融合的校园文化,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原则

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是结合高职自身特点,有效吸纳优秀企业文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再判断。校、企文化的主体具有一致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为适应企业而培养的准技术技能人才,企业文化的主体是实际工作岗位上的技术技能人才,二者主体都是自然人,只是在时间过程节点中的名称不同而已①;校、企文化具有文化结构的相通性和文化功能的相融性,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可以划分为精神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物质层,二者都具有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协调和辐射功能。这种主体一致性和结构功能融通性是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基础,也是重构高职校园文化的关键。重构高职校园文化应该突出职业原则、教育原则、互补原则和先进原则。

(一)职业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和市场与企业的联系也更紧密,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中吸收、融合企业文化是其使命之所在。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的重构中应重点研究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内涵,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的职业特征和所需技能,在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与企业贴近的职业教育文化氛围,专业技能与企业的需求能共同包含在校园文化之中。

(二)教育原则

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是教育和培养学生,校园文化的灵魂是人文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载体②。校园文化是教书育人的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比,它更关注人的持续全面发展,具有教育性。因此,在校企文化对接中重构高职校园文化,必定要遵循教育原则,坚持自身特色,传承人类文化,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完善高职学生人生品格,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三)互补原则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努力实现文化互补、管理互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这就是说,校企深度合作必然导致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向融合及对接,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从而实现文化的互补,达到校企文化的共融和共荣③。

(四)先进原则

为更好地进行校企文化对接,高职院校要善于吸收、融合校园和企业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既要凝练大学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要凝聚企业文化的先进理念,特别是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勇于摒弃企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不要盲目引进和全盘吸收,要遵循先进原则。

二、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四五四”重构模式

高职校园文化“四五四”重构模式,是指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四维度、五载体、四体系”。“四维度”指高职院校在校企文化对接中从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层文化内容维度进行重构;“五载体”指校企文化对接中高职院校利用课程教育、实践教学、校园环境、课外活动、顶岗实习五个载体实施重构路径;“四体系”指校企文化对接中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内部管理能动、“双师素质”队伍、校内外实训基地、外部合作关联等四个保障体系,才能确保校园文化重构有效运行。

(一)“四维度”——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内容

1.以精神文化对接为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着力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核心体现是企业精神,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根本着力点是保持和企业先进文化的与时俱进④。高职院校应把优秀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对接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用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熏陶,使学生对企业文化产生初步的印象和积极的认同感,为实现“零距离”上岗做好心理准备。例如,使学院的校训、校徽、校歌等融合和体现企业精神文化元素及精髓;通过“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先进企业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到工厂感受企业的各个工序如何有效配合,员工责任心对最终产品质量的深刻影响,使学生体会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出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⑤。

2.以物质文化对接为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切入点。物质文化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外在标志,高职院校应围绕自身办学理念与办学条件,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性和企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通过建设符合职业特征的教学环境和设施,从校园的整体设计、建筑风格和道路命名等方面通盘考虑,营造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使广大师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如铁路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区内建成“火车站”形式,设计有电子屏幕、铁轨、站台⑥;建设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区内设置中外经典建筑柱廊,以古今建筑工程大师的名字来命名学校的主干道路,建立名人墙、优秀校友墙等,时刻激励师生。通过教学和学生管理融入“职业标志”,如以企业名称或项目名称给专业教学班冠名、按企业员工的工作服样式制作学生的实训服装等,让学生耳濡目染,增强对职业的亲切感。

3.以制度文化对接为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落脚点。制度文化是企业对主体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理念及各种规章制度⑦。优秀企业具有得到社会实践检验和认同的,经长期积淀和合理继承的完善的制度文化,高职校企文化对接中,应将自身的制度与这些优秀企业的制度文化加以结合和改造,建设具有企业管理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通过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引进优秀企业生产质量管理制度,如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学校内部质量管理监控;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引进企业特色管理规章制度,如PDCA循环管理模式、海尔集团的OEC管理模式等,使学生在学校就能以“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悟企业文化的内涵,为实现“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4.以行为文化对接为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关键点。行为文化是以制度文化为保证的精神文化的折射。高职院校的行为文化建设不仅要适应各项教学活动,同时也要为生产实习、社会服务、课外实践等各项活动营造氛围,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⑧。因此,校园文化应融入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规范,培养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在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可借鉴企业员工的管理方法,实行学生职员化管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管理氛围,提前适应企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引入企业规范,推动教学活动贴近生产一线;在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生产实习中引入企业标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二)“五载体”——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路径

1.课程教育。课程是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目的的主要载体和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依据高职教育的特征,通过课程教育这个载体来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实现校园文化的重构。通过企业调研,与行业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教材及教学资源库,使其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职业性特征;通过将企业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要求相衔接;通过推行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通过开设职业指导和心理辅导通识课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接受职业心理辅导。

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加深认识理论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载体。学校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与生产第一线相同或仿真的训练环境来进行实践教学,实现实践环境的企业化;将学生根据企业生产部门的分工分成不同的小组,完成项目教学任务,实现实践教学组织的企业化;将实践教学考核的百分制折算成企业的薪金制,用企业标准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会使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在实践教学的反复磨炼和熏陶中逐步养成。

3.校园环境。校园规划、校园建筑、校园设施以及校园人文景观建设等都可以作为凸显企业文化的环境载体⑨。通过设计布置具有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形象标识,营造融入企业文化元素的视觉型环境,让学生在充溢着职业氛围的校园中感受企业文化;将学生校内实训基地包装成企业的车间或工作室,在技能实训过程中,按照企业的标准和操作流程要求学生,打造融入企业文化特征的感受型氛围,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

4.课外活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⑩。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各类文化科技活动,如举办文化节、科技节,安排各类学术讲座、企业家报告会和专业技能大赛,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等;通过开展“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创业规划设计”大赛等,增强学生创业意识、竞争意识;通过学生节假日参加科技下乡、勤工俭学活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5.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的实际岗位工作的教育活动,学生有真实的岗位、真实的职业角色、清晰的职业权责,实习成果也是真实的有形或无形的劳动产品。在顶岗实习的劳动实践中,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职业理想,强化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因此,顶岗实习是高职校企文化对接的重要载体。为充分发挥顶岗实习的作用,一要做好岗前企业文化认知教育,可邀请优秀实习生作报告,结合思政课到企业观摩参观,开设与企业文化相关的课程;二要做好岗中企业文化体验教育,建立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学生自己评价的“立交桥”式项岗实习评价机制,引入企业考核评比计分方式,对学生进行真实的职业评价,教师分组分工到各实习点,与企业专家一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监控和指导;三要做好岗后企业文化再教育,建立企业教师、校内教师、实习学生三方交流机制,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建立奖惩机制,顶岗实习的评价结果与学生奖学金评定、优秀毕业生评选、升学、入党等挂钩。

(三)“四体系”——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保障

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既有利于校企合作和校企文化的顺利对接,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一个实施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院校都应该从战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重构,从而丰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增强高职校园文化职业特色的优势,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这一目标,校园文化重构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

1.内部管理能动保障体系。(1)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校园文化重构组织系统。成立由行政管理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组成的教育集团,协调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相关工作,认真检查有关校企合作项目的执行情况;成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管理本校的校企合作工作,进行顶层设计,下设校企文化对接办公室,研究、制定、执行校园文化重构各项具体工作,协调高职院校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和校办公室等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并全面负责校企文化对接的重构工作;成立二级学院校企文化对接工作小组,由行业企业的专家、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全面负责执行学校的各项决议和计划,对院校各专业的建设、校企文化对接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指导。(2)建立科学规范的校园文化重构制度系统。系统设计校企文化对接的管理制度,提出实施校园文化重构的指导意见,编制院校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维度校企文化对接的方案和措施,同时根据校企文化对接的要求,重新修订或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和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管理条例。通过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仿真企业职场文化环境,在院校的规范化制度建设中注入企业形态的经营与管理,从而保障校企文化一体化育人制度的实施􀃊􀁉􀁓。(3)建立校内各部门联合联动的校园文化重构运行系统。合理调配校内各部门的职权,达到功能联动;建立高效的决策机制、任务责任机制、对话协作机制和全员参与机制􀃊􀁉􀁔,实现全程全员联动,更好地响应行业以及企业的动态。(4)建立全面监控的校园文化重构控制系统。在设定控制目标和确定控制对象后,对高职校园文化的重构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从而确立正确的控制方法,强化控制基础􀃊􀁉􀁕,保障高职校园文化重构工作顺利进行。

2.“双师素质”队伍保障体系。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高职教师既要有教学、科研能力,又要有实训、技能指导能力,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它是校企深度融合、校园文化重构的重要保障。(1)建立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制度。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进行连续半年以上的挂职锻炼,已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也要利用寒暑假下企业顶岗实践,制定下企业锻炼制度和考核评价细则,并将其纳入教师评先评优和职称评定中。(2)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企业的高层管理和专业技术骨干人员技术高超、实践经验丰富,对行业技术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有独到见解,高职院校应该将他们聘请为兼职教师,纳入教师队伍,通过他们在教学、实训指导和各种活动中的作为,把优秀企业文化引入高职校园。(3)建立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会。高职院校通过聘请企业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各专业校外专家指导委员会,审定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各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实现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真实需求来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3.校内外实训基地保障体系。校内外实训基地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场所,拉近了企业与学校的距离,是实现校企文化对接和校园文化重构的必要保障。(1)建立真实或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以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为参考目标,确保实训环境真实化、实训项目任务化、实训操作流程化、实训内容岗位化、实训管理责任化。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的训练,学生能初步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能接触到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具备初步的职业素质􀃊􀁉􀁖。(2)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依靠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的企业,努力实现校企结合最优化、校外实习实务化、实习单位基地化。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作为“企业人”参与生产实践,不仅拓宽了专业视野,而且会真切、客观地体会到企业文化的具体内涵。

4.外部合作关联保障体系。高职院校外部的政策环境是实现校企合作、文化互补的保障。(1)国家应健全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从源头解决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不高的现状。(2)政府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政策制度,出面成立融合政府、行业、企业、教育职能部门的校企合作行政管理机构,通过资源调控统筹本地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建设。(3)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搭建校企合作媒介平台,共享校企文化的优秀成果。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层次追求。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校企文化对接的积极价值,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具体企业的文化性格,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路径,以职业、教育、互补和先进原则重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以积极的文化张力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田芳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注释]

①张弛.校企文化一体化: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4(31):11.

②⑩郭秀敏.基于校企文化结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24):167.

③漆福刚.现阶段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9.

④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J].职教论坛,2010(12):58.

⑤⑦孙卫芳.校企文化互动视域下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0.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6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高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一、工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内涵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①”。党的报告进一步坚定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同时提供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人是关键。高职教育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所需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对新型工业化、新型信息化的实现至关重要。在高职校园文化中,主动融入工业文化,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这是新型工业化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涵。工业文化是在工业化进程中积累、沉淀,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的总体。某种意义上,工业文化是各行各业优秀企业文化的高度概括。它是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是工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劳动者是工业文化的主体,他们的工业文化素养影响工业化的进程。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经营理念、行为规范等,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以校园为空间载体,以育人为主要目标,制约和规范全体成员的行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它包含更多的企业元素和职业特征,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

二、新型工业化视角下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的可行性

(一)新型工业化与高职校园文化

新型工业化,要求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来取得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它传递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实现新型工业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但是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多的要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和熏陶作用。同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新型工业化的新生力量,也是工业文化的传承者和建设者,他们的工业文化修养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业化实现的水平。

(二)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

新型工业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不同的学校和企业分别具有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共性,同时,不同的学校和企业,也存在着差异。二者包含的内容框架也相同。不管是校园文化还是企业文化都包括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四个方面的内容。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作用。校园文化要主动吸收和引进优秀企业文化,企业也要营造自身的文化适应高校毕业生。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同点,是两种文化对接的基石和起点,也使二者融合成为可能。同时,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存在差别。在高校中,大学高层管理者是文化建设的发起者。二者建设目标不同。校园文化是社会教育文化的子文化,建设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追求社会效益;企业文化是经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二者特征不同。校园文化是教育性文化,表现为含蓄和包容,企业文化是经营性文化,表现为开放性和进取性。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使得两种文化能够互相弥补彼此的不足,共同吸收各自的长处,互相学习,共同驱动,形成学校和企业相互衔接、共同发展的特色文化体系。

三、新型工业化视角下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一)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已经由外延式发展转向了内涵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职院校竞争的真正优势。校企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实质上是教育文化与职业文化的深度融合,极大地丰富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既有利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发挥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最终必将增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高职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中的高级层次,它是教育先辈们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不断总结、凝练、筛选出来的,它可以作为先进文化引领企业所依托行业的发展,为企业文化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丰富企业的文化内涵,提升企业文化。同时,校企文化的交融和借鉴,提高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大批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企业工作,给企业带来了活力,必将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校企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提前感知企业文化,熟悉企业工作氛围,了解工作规则,增强就业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新型工业化视角下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模式

(一)精神方面的对接和融合,吸纳优秀企业文化,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品牌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产生并逐步完善起来的意识形态,是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核心。高职校园精神文化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总体来讲,高职办学理念就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大力培养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通过引入优秀企业文化,为落实高职办学理念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办学情况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比如商科高职院校要体现“商”文化,融入地方企业文化;食品类院校可以加强对食品行业文化的宣传,促进学生对食品企业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企业精神文化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它的核心内容是敬业、诚信、吃苦耐劳、创新等职业道德素质。将企业的文化内容和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并在校风和学风建设中贯彻执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特色校园文化注入新的内容。企业文化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与高职校园文化互动和交融,可以获取所需人才,与学校文化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二)物质方面的对接和融合,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突出职业特色

物质文化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为载体,通过物质形态来反映出组织的精神面貌。学校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文化和校园环境文化。企业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产品、服务和环境等,它们都属于企业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高职院校根据办学理念和自身条件,借用企业识别系统,对校园建筑和环境进行统一规划,合理设计校园建筑,布置人文景观,精心美化校园环境,处处彰显企业文化。比如,在校园主题建筑上,可以雕刻体现职业特征的校训;放置爱岗敬业、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体现职业精神的名人名言和石刻;可以建设校史陈列馆和行业展览馆等,加深校企文化间的沟通,促进校企文化的交流,找到两种文化的交汇点。在校园环境布置中,要立足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比如在实训楼悬挂合作企业的价值理念、知名企业家的名言等,同时,购置与企业基本一样的专业设备,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在学生的学习场所和生活环境中融入企业文化,让学生提前感受职业氛围,体验企业的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从而进行规范管理,实施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制度方面的对接和融合,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学校内部管理

制度文化主要是对全体成员行为的约束,通过对各种规章制度、行为标准、管理体系的认可和遵循,来形成组织成员基本一致的观念意识和行为规范。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既要保证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又要适当吸收借鉴企业制度文化的成果,让学生提前感知企业制度文化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一是要鼓励教师下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熟悉企业文化,具备企业实践背景,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强化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战能力。二是深化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对接企业人才需求。要与企业共建生产实训中心,把企业精神、职业文化、岗位技能、素质要求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定期邀请企业名师参与课堂教学,开设文化讲座,为学生进入企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三是校企深度合作,结合学生专业,开设现代学徒制班或订单班,学生学习一年的理论知识后,第二年进入企业实习一学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在第三年的毕业实习中再次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建立各项保障制度,使学生充分体验并自觉认同企业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同时,高职院校要学习和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规范学校内部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引入企业的质量认证体系,用以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水平,使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二是引入企业的特色管理,用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如借鉴海尔集团的OEC管理模式,将会极大地优化学校的日常管理水平,整体提升管理质量。

(四)行为方面的对接和融合

高职院校要以行为文化为抓手,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注入企业文化。首先,根据专业特色,组织一些有明显企业色彩的活动,如财会专业可以组织点钞大赛、财务知识竞赛、保险业务咨询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可以进行企业沙盘模拟活动,汽车专业可以为在校教职员工提供汽车保养清洗服务,制冷专业可以提供空调检修与清洗服务,电子专业可以组织家电维修竞赛。在专业知识的应用活动中,融入服务意识、竞争意识、科技创新意识等企业文化内涵。其次,合理安排学生的校内实训练习和校外顶岗实习。让学生在模拟企业实训和真实的企业操作中从事多种工作,担任多种角色,在学习和工作中学会竞争与合作,沟通和交流,为以后的实际工作缩短距离。最后,加强宣传力度。邀请优秀企业家、杰出校友来校做企业文化的专题讲座。学校各院系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在教学楼和教室内部,张贴宣传一些优秀企业的典型资料,营造职业氛围,引导高职生顺应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需求、培养职业素质。总之,在建设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积极融入工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加强具有企业文化特征的学校内涵建设,主动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把企业文化融入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深厚工业文化修养的劳动者、建设者,开发工业文化资源,创新企业文化,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2]孙卫芳.校企文化互动视域下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2).

[3]朱登胜,俞勇建.五位一体: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溶与拓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1).

[4]余祖光.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研究的新成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9).

[5]王瑞峰.建设与工业文化对接途径的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01).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7

关键词:高职校;学生管理;创新

高职校作为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高职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数量不断增加,对于高职校学生教育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不少的高职校在学生的管理以及教育教学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就要求高职校在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管理作为重要内容,改进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促进高职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1高职校学生的组织管理特点

(1)高职校学生流动性较强。现阶段高职校的学制虽然在三至五年左右,但整体上来说,高职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尤其是现阶段很多高职学校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上主要采取订单式的培养,学生除了正常学业以外,还要参加就业实践锻炼,这些都决定了高职校学生队伍的整体流动性较强。(2)高职校学生综合素质、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很多进入高职校的学生都是在中考或者高考失利后进入高职校,在文化知识水平方面的整体水平不高,思想稳定性不够,虽然善于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较强,但是自我控制能力非常差。(3)高职校学生的社会化程度突出。目前,很多高职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更加突出,很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总是感觉自己前途是蓝领阶层,必须在校学习期间尽快掌握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一定程度上来说,高职校学生提前面对社会的心理成熟度相对更高一些。

2当前高职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高职校学生管理。高职校的学生整体来说较为活跃、热衷于参加各类实践课程以及社会活动,但是难以适应较长时间的静态学习。然而目前在高职校学生的管理模式上,不少学校仍然是采取传统的强制性的管理模式,这种高压式的管理手段更加重视惩戒,但是激励引导不足,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相符,因而对于高职校学生的管理效率不高。(2)对高职校学生的需求分析把握不够。很多高职校学生目前缺少与高职校学生的有效沟通,对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把我分析不够到位,对于学生反映的意见诉求也不够重视,在高职校学生的管理方面缺少针对性和多样化不足,高职校学生管理工作很多内容流于形式。此外,高职校学生的自我管理不够,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管理效率。(3)高职校学生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水平不够高。高职校的学生管理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于高职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很多高职校学生工作方面的专职人员数量不足,而且很多兼顾教学和管理,难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加强学生管理。

3高职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1)突出高职校学生素质能力需求开展学生管理。在高职校学生的管理方面,应该坚持以学生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进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帮助学生获取更多地知识和技能。具体应该在以下几项能力方面加强管理: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化素质,重点是帮助学生准确的掌握个人发展、职业定位和习惯素养,准确的定位认识自己,就将配合高职校学校管理。其次,注重高职校学生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的培养,这方面重点应该帮助学生自觉培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实践锻炼。(2)进一步强化高职校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高职校学生的管理方面,高职校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管理的主体,因此应该注重不断提高高职校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首先,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有些高职校学生存在较强的叛逆心理,但从心里上分析很多学生仍然想要得到自我提高和完善,所以应该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其次,应该注重加强高职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发挥学生群体中优秀分子的作用,辅助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培养高职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还可以祈祷锻炼学生干部队伍的作用。(3)加强高职校专业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专职辅导员是高职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辅导员的能力素质和水平直接关系到高职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在这方面,首先应该注重配强高职校专业辅导员队伍力量,积极选择思想政治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人员进入学生管理队伍,确保高职校学生管理有人来抓。其次,加强对高职校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教育培训,在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伦理学等方面对高职校学生进行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高职校专业辅导员的专业化能力水平,确保高质量标准化地开展高职校学生管理工作。此外,还应该根据学生管理形势的发展变化,帮助高职校专业辅导员积极地转变学生管理方式,运用最先进的理念开展高职校学生管理,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改进提高。

4结语

在高职校学生管理方面,应该把学生能力培养作为学生管理的重点,积极探索推进高职校学生的自主化、专业化管理,并加强高职校学生管理辅导人员队伍建设,推动高职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吴浩,肖凤玲.浅析高职院校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5(06).

[2]蒋才锋.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才智,2015(17).

[3]李哲,王博文,张依,苗勃然.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调查研究[J].科技展望,2014(20).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8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和中职院校的招生扩大,导致了各个中职院校的激烈竞争。中职教育是为了向社会和企业提供更专业更优秀的人才,所以,在中职院校发展和竞争的过程中,都应该必须以中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作为出发点,加强中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以企业文化为依托、为基准,进而调整校园文化的构成。在当前时期,应该明确地理解中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以及更好地和企业文化对接的重大意义,探索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多元对接的意义进行探讨,并提出有效的对接方式,促进中职校园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多元对接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职业教育立项课题XHZZ2015035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的研究

随着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针对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化多元对接的意义和方式一直以来都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比如关于中职院校得课程设置和企业岗位的对接、教材和职业标准的对接以及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等等。这些形式和方式的对接,在一定程度上都推动了中职院校校园文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般来说,中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进行人才的培养,所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多元对接的意义和方式都是重大的。

一、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多元对接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中职院校的教育目标

中职院校办学必须以社会企业的需求为根本目标,所以,中职院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在文化的建设上应该融入市场、企业,并且和市场、企业时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中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决定着中职院校的学生在踏入社会的时候能否更快和更好地融入企业中,适应企业文化。所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更有利于学生提前掌握情况,调整自身的状态,迅速地融入企业当中,进而促进中职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促进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增多,当前社会的就业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导致就业率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学生眼高手低、没有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同时也包括学生不能胜任岗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率问题,就应该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企业岗位适应能。因此,在校园的文化建设中,要围绕然企业的文化氛围进行展开,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充分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从而促使学生从“学生”到“员工”角色的快速转变,达到零距离就业需要。要想实现中职院校学生零距离就业的要求,不仅要在开设的课程、专业和企业相关,包括学生的价值理念也应该充分融入企业的价值理念,吸收企业的文化,从而让学生更早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三创”的需要

“三创”指的是“创业、创优、创新”。“三创”教学是职业教育提出的又一教学目标,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在中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多元对接的过程中,通过企业文化的促进和规范,更加有利于学生“三创”精神的培养。比如在和企业接触的过程中,学生会充分地体会到职业道德意识、企业创新精神以及和同事之间的交际等等,受到企业文化的长期熏陶,再加上校园文化的升华和强调,将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的人才,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优、创业的信心,综合素质得到增强。

二、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多元多对接的方式

(一)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要素

中职文化建设是中职院校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文化建设是多方面的,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的建筑设计以及人文景观等等。在进行中职院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入企业文化的元素,比如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同时,利用和企业相一致的实训条件,有效地实现中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将自身的一些操作设备和学校的操作设备合二为一,组建新型的合作工厂,为企业进行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比如当前的“美涂士”、“鸿昌化工”等企业也都和学校签订了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计划,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面了解企业的文化,清楚企业的工作流程,从而让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实现对接,有利于校企双方合作共赢。

(二)把握校企文化建设的主体

在中职院校办校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整个学校要遵守的价值标准和信念。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经营策略、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这两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文化的共性,因此,在对接的过程中,既要实现两者的融合,也要恪守自身的主体职责。就学校和企业的文化建设主体来说,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探索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路径和方法,实现和企业文化的主动连接,充分吸收和学习企业文化,将其渗透到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中,进而更加客观地感受和了解企业文化的需求,进而参与教材的调整中,向学校提出需要的设备配置和场地需求,从而将自身的企业文化主动与校园文化对接。

结语

总的来说,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多元对接有利于中职院校的发展,所以,中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主动积极地吸收社会和优秀企业中的文化,从而激活学校文化的活力,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全面地掌握企业的动态,提前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进而使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符合企业的需求。

作者:杨慧 单位:江苏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唐梨敏.与企业文化接轨建设独具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J].成功(教育版),2013,(6)

[2]王启民.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中职校园文化[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