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政党现代化的做法及状况

国外政党现代化的做法及状况

 

自现代意义上的政党雏形在英国产生之后的330多年来,政党政治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并行,政党现代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党的普遍追求。二战后,随着政党政治的迅速发展,国外主要政党陆续开启了现代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前后,面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政党发展危机的全方位凸显,国外政党普遍开始对其意识形态、纲领目标、组织结构、制度体制和活动方式进行大幅度调整。新世纪以来,国外一些国家的执政党所践行的“传统政党”向“现代政党”的转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政党“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可以看作是当今国外政党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一、国外政党现代化的背景因素及其主要做法   (一)背景因素。推动政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相互影响日渐增大的客观事实,使得政党文明的国际比较、政党能力的国际展现、政党作用的国际发挥不仅成为必要,而且成为可能;尽管因具体民族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政党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具体内容和实践形式各不相同,但政党在回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完善自身却是共同的。经济发展全球化促进政党现代化,成为现代政党政治发展的一条规律。二是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的民主改革浪潮在若干国家同时发生或相继出现、并对其他国家产生带动效应的政治发展倾向。政党是发展民主的工具,民主化是政治现代化的核心。政党只有契合政治发展民主化才能彰显政党本质,只有引领政治发展民主化才能实现政党价值。三是文化多元化。全球化条件下诸多国际间的政治、经济问题往往通过文化内容来表现、国家之间的交往更多地通过文化方式来开展的基本事实,使传统政党文化的价值内涵和价值指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政党只有自觉置身于多样性的文化环境,以全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四是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显著特征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可以以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信息化所引起的人们时空观念的深刻改变,对传统政党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内外联系方式以及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五是新科技革命浪潮。新科技革命浪潮带来的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调整及其所引起的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使传统政党利益代表的基础和范围、利益表达的内容和形式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二)主要做法。政党的发展经历及其面对客观情况的不同,政党现代化的起点、重点及其途径也不一样。综观国外政党现代化的历史发展,其实践的基本内容或主要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淡化党的意识形态特性   在中产阶级越来越成为西方社会选民群体的重要力量的情况下,西方国家的政党基于取得或维持执政地位的需要,努力使自己的纲领、政策体现中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这种做法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就是尽可能地模糊党的意识形态特性,奉行意识形态“中间化”。欧洲社会党早在二战后就已开始了“向中间靠拢”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它们普遍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转向指导思想的多元化;重新解释和界定“社会主义”,逐渐放弃了阶级政治、公有制等质的规定。近年来,欧洲一些社会党进一步取消了与社会主义的联系,甚至不再提社会主义的字样。同时,在对其基本价值如“公正”进行阐释时,也更多偏重通过教育等手段实现的机会平等,而非通过再分配实现的结果平等。保守党和自由党同样表现出中间化改革取向,在价值观上逐步摆脱了维护阶级差别和重视阶级意识形态的传统,转而强调自由、团结、公正等中性价值。国外一些国家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中间化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共产主义时期已经初露端倪,后这种发展趋向愈益增强。除希腊共、葡萄牙共等少数党外,大多数共产党通过理论调整逐渐淡化了社会主义的目的性和制度属性,而把民主、自由、人权视为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如作为其典型代表的法共“新共产主义”理论,实际上就是把社会主义归结为一种社会运动过程,主张通过在资本主义社会内的连续性变革,克服资本主义“剥削、异化和统治”等弊病,从而实现其理想社会。   2.调整党的纲领路线   纲领路线是政党战略策略的导向和旗帜。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国外政党依据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适时对纲领路线进行调整。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党的纲领路线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左转”或“右转”,但从长期发展趋势看,这种调整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在向中间转”,各党的纲领路线相互借鉴和吸收,越来越具有包容性和趋同性。从《哥德斯堡纲领》的非马克思主义化,到介于自由主义和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所谓“第三条道路”和“新中间路线”,战后社会党现代化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次重要纲领路线调整,都展现出越来越超越阶级、“超然左右”的姿态。保守党和自由党的纲领路线也趋向中间,无论是德国基民盟《汉诺威纲领》作为“中间人民党”的政治路线,还是西班牙人民党吸收了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基督教民主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内容的“改良的中间主义”路线等等,总体上的发展取向是越来越温和。同样,以欧洲共产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民主道路为标志,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共的“新共产主义”、美共的“权利法案社会主义”以及日本和拉美一些共产党纲领路线调整中的非暴力、非意识形态化发展表明,共产党的纲领路线越来越去激进化,这种发展现象也被有的学者称为是向社会民主主义趋同的共产党的“社会化”。   3.扩大党的社会基础   #p#分页标题#e# 为寻求最大限度的社会支持,国外政党在现代化过程中努力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不断进行理论政策调整,致力于扩大党的社会基础。社会党为了得到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的接受,普遍提出了“人民党”、“全民党”的发展目标,在包括特权阶层在内的社会各阶层中广泛吸纳支持力量。如英国新工党提出不仅要成为“人民的党”,也要成为“商业界和企业界”的党;瑞典主张建设一个跨越阶级与集团利益的多元化的“现代政党”;法国社会党要实现建立“跨阶级联盟”的目的,就是要联合所有阶级、阶层,成为“一个公民与多种不同的政治和社会机构之间中介者”;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也宣称要作为人民全部价值观的代表者,占领革命的和理想主义的、中间的和稳健的、发达的和进步的一切政治空间。保守党和自由党也大都提出了向“所有阶层和群体的所有人”开放的口号,并在纲领政策中打出了维护劳动者社会福利和公民权利的旗帜,以争取社会中下阶层的支持。多数共产党在强调代表本阶级利益的同时,积极协调各阶层利益。如葡萄牙共产党提出葡共“不仅是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的政党,同时是反映其他非垄断阶级和阶层根本利益的政党”;日本共产党认为“日共是工人阶级的党,同时也是日本国民的党”。也有一些共产党不再把自己视为阶级的党,而主张对全社会开放。如法共、意大利重建共等就宣布自己是一个新的群众性政党,是国内全体“公民”或“国民”的自由的政治组织,等等。   4.革新党的组织形态   对党的组织形态进行革新,是国外政党现代化的一个普遍选择。组织革新的具体实践一般涉及党员队伍和组织运行机制两个层面。在党员队伍建设上,各党不断扩大党组织的开放性,寻求多种有效、灵活的方式,从社会各阶层中广泛吸纳招收党员。如英国工党、瑞典社民党等逐步废除了集体党员的规定,转而从社会上大量吸收个人党员。德国社民党积极创新入党方式,打破固定党籍制的传统做法,尝试建立“项目党员制”,允许那些赞成党的部分主张但又不准备承担党的义务的人可以在一段时间入党并随时退党。法国社会党等采取党内生活向社会公开、允许非党人士参与党的会议、设立青年、妇女工作委员会、加强政治宣传和教育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群体入党。美共等共产党为吸收更多的人入党,也对入党条件放宽,简化了入党手续和程序。在组织运行机制建设方面,国外政党现代化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实现“民主化”,以此为前提各党的主要做法,一是创新党的选举制度。如法国社会党、德国社民党等在党内主要领导人和国家公职候选人选拔中不断加大直接民主的力度,改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二是扩大党内民主。许多政党通过各种方式的组织改革,如英国工党变“集体投票制”为“一人一票制”,一些社会党和保守党建立全国性政策论坛以及其他各种形式和层级的论坛,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进行决策性的党员公决,并将党内重大问题交给全体党员讨论决定等等,不断扩大党员的参与权,吸引更多党员参与党内讨论和决策,推动实现党内决策公开化和透明化。   5.转变党的活动方式   国外一些政党为适应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更新党的传统工作方式。一方面,通过联系会议、俱乐部、论坛等形式密切党组织同各种社会团体的关系,尽可能使党的活动向社会的各方面开放,注意听取各方面意见,尊重选民的意愿。如法国社会党在2007年选举中,设立网站,鼓励民众提出建议要求,然后自己再甄选采纳在总体竞选纲领上。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科技革命中形成的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进行党的思想政策宣传以及党内信息传递和沟通,以此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党的认同感。目前,国外绝大多数政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通过互联网传播党的政策主张。党的各级领导人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党员或党的同情者进行网上交流,直接回答人们关心的问题。德国社民党甚至提出了建立“网络党”的口号,把党的6000个基层组织联网,通过计算机构建了一个党员共同参与的网络平台,形成“网上社会”,并实施了“红色电脑”、“红色手机”计划,等等。   二、国外政党现代化的主要经验及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国外政党现代化主要经验   1.通过建立规范的政治参与制度形成以政党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伴随着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阶级分层和社会流动加速,新产生的社会力量在一定政治氛围下往往会组织成一个利益集团并借助于政党提出对政治体系的各种权利要求。这种现象在当代西方国家普遍存在,是权威型政党或即有政党体系时刻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对此,国外政党的基本做法就是增强其兼容和同化功能,通过制度化的程序,把各种新生社会力量纳入到自己的政治体制或政党体制中来,建设一个以自身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采取的具体策略就是尽可能的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使社会各种利益群体通过规范的政治参与逐渐形成对政党利益观的认同。   2.通过政党立法把政党行为限定在法律规范内。当今世界的政党政治正在逐步走上法治化、规范化道路。政党政治是宪政的核心,政党只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受到法治的规范,才能保证宪政的健康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把政党运行活动纳入法治化轨道,是为了避免政党自身运作的不规范,保证政党的一切活动都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使不同政党都能够有序参与国家权力和经济社会事务。国外政党纷纷通过宪法或专门的政党法对政党行为进行规范,对政党权力滥用、政党决策随意性、政党腐败等现象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迄今为止,德国是世界上对政党规范形式较完备、内容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德国及其他国家的政党立法实践表明,通过政党立法实现政党运行的法治化是政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3.通过建立扁平化的网络管理模式促使政党由控制型权力结构向参与型权力结构转变。西方传统政党在组织结构上同世界其他政党基本相同,都呈现出自上而下的科层结构形式,其优势表现在权力结构和决策的制定集中在党的高层。然而,信息革命的发展冲击了西方政党旧的组织结构,使其内部结构开始向扁平化发展,逐步建立网络化的组织管理形式。这种扁平化管理模式的优点是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使组织内部的联系更为紧密,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种模式注重政党与公民的沟通与协作,把高度集中的政党权力更多地直接或间接分配给普通党员和社会民众,强调充分调动党内成员的参与积极性,促使政党权力结构由控制型向参与型转变。#p#分页标题#e#   (二)国外政党现代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无疑,国外政党经过现代化的调整和变革,在自身形象、组织状况和功能实现等方面都有所改善。但也必须看到,国外政党现代化进程中过于实用主义、折衷主义的转向,直接给党的自身发展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1.党的思想特性日趋模糊。西方政党为扩大党的社会基础,争取更多选民支持而普遍淡化意识形态差异,模糊党的思想特性,转变党的阶级性质,其重要后果之一是造成了政党自身独特政治标识的丧失,从而导致了党的思想体系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即各党意识形态和思想主张趋同,左翼政党“向右转”,右翼政党“向左转”,政党间界限变得模糊不清。政党在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代表者,竞争性政党体系运作的前提是不同政党间的观点对立和思想交锋。在思想意识趋同条件下,政党存在的合法性明显受到质疑。从实践上看,由于现代社会阶级阶层的异质性以及利益、愿望和诉求的多样化发展,单靠改变党的意识形态并不一定能够达到吸引选民和支持者的目的。相反,政党自身特色的丧失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政党传统支持者和选民的流失。这在转型较大的社会党和共产党等左翼政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英国《卫报》在2005年大选前公布的一份民调显示,在投票给哪个党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的人越来越多,60%受访者不认为自己会坚决支持某个党派,只有17%的工党选民自认是其坚定支持者。但在1964年大选前有51%的工党选民说自己坚定站在工党一边①。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共产党的选民流失更为严重,在新近议会和总统选举中的得票率屡创新低。近年来,一些具有极端意识形态的政党,如法国国民阵线、意大利北方联盟、奥地利自由党等右翼平民主义政党以及法国新反资本主义党等激进左翼政党在各国政治舞台上的崛起,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经历了现代化改革的传统政党仍然面临意识形态的发展困境。   2.政党组织基础日趋不牢。在政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各党为扩大组织队伍做出了诸多理论和政策上的调整,但从实际成效看,无论右翼还是左翼政党都未能遏制党员人数的不断减少。比如,传统保守主义政党德国基民盟,1986年拥有党员71.4万,比1983年最高峰只略少1万多人,但到2008年只剩53.3万人②。英国保守党在1950-1960年时党员数高达280万人,到2000年时也只剩56万人,仅为当年的1/5③。社会党党员数更呈一路下滑态势。德国社民党党员数在1986年为91万,90年代中期降到66万,2005年59万,到2008年只有53万多人④。英国工党党员也从发展高峰时的100万,回落到1997年工党赢得大选时的40万,2000年的37万和2002年的25万⑤。共产党党员数下降地更为迅速。在西欧地区,后尚有约100万人,最近几年只剩不到40万人。其它地区共产党员数也有不同程度萎缩。与党员数减少并行的,是党员老龄化和消极化。年轻党员少而老年党员多的现象在各党中非常普遍。在德国,社民党青年党员在党内的比例1974年为10.8%,到1999年下降到2.8%。而在1980至1998年间,社民党和基民盟党员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比例都从20%上升到35%,其中70岁以上的是25岁以下的6倍⑥。同时,党员极度缺乏参与政党活动的热情。德国政党研究专家基斯林格依据党员参与党的常规活动的程度,在研究统计的基础上将德国各党党员分为三类:一是使党的地方组织得以继续存活的积极分子,占党员总数的10-15%;二是有时还算积极的占1/3;其余的,也是最大的群体是消极分子⑦。关于葡萄牙共产党的统计数字也显示,虽然葡共宣称有13万名注册党员,但仅有4万名党员按时交纳党费,仅有1万名党员积极参加党组织的活动⑧。   3.政党凝聚能力日趋下降。国外政党的现代化改革是伴随着党内不同意见、观点的争论和斗争展开的。政党作为社会整合的产物,社会各种矛盾必然反映到党内,党内自然会有分歧、有争论,本来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各党在现代化过程中围绕改革走向以及具体思想理论变革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逐渐演变为影响政党团结的重要因素,甚至直接造成了党内分裂。社会党党内传统派和自由派之间在党的思想意识和路线方针等问题上争论激烈,是造成布莱尔在2007年提前下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并直接导致了2004年以拉方丹为首的德国社民党近70名党内左派脱党,在柏林成立了“劳动与社会公正竞选联盟”,2007年7月该组织与由前东德的德国统一社会党(共产党)演变而成的民主社会主义党合并建立了一个新的“左翼党”。共产党也遭遇党内斗争和分裂的深刻危机。如俄共在2002年后就有三次大的分裂,内部也分成四个不同派别;新世纪以来乌克兰共产党多次发生内部政治斗争;法共党内一直存在着不同路线的矛盾和斗争,内部存在三个不同派别;美共党内的意识形态斗争非常激烈;意大利重建共在建立不长的时间里就发生了两次大的分裂;以西班牙共产党为主体的联合左翼内部矛盾重重,“联左”内部两个最大派别目前正面临大规模的全面分裂。党内分歧扩大甚至出现党内分裂危机,表明政党本身的组织凝聚能力大大下降了。   4.政党自身治理日趋乏力。国外政党的现代化改革没有根本解决政党本身存在的“老陈病”。腐败问题与政党政治发展进程相伴相随。20世纪90年代后的政党现代化改革,重视从制度体制上建立防范机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没有使政党摆脱腐败问题的困扰。在法国,前总理、法国执政党人民运动联盟主席朱佩1995年因“非法虚设薪职”获刑;2000年的“梅里事件”,从右翼政党到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左翼政党,都从自来水公司接受了大量非法献金。在德国,2002年社民党科隆分部52人结帮受贿。在英国,工党涉嫌卖官鬻爵,布莱尔也因此被传讯。在日本,2001年自民党参议员“侵吞挥霍机密费”和2003年桥本龙太郎接受“违法政治献金”等等,表明行之有效的监督治理仍然欠缺。腐败等问题的曝光,给政党带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德国2004年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61%的德国人不相信政党能胜任国家治理任务,只有8%和24%的受访者分别相信社民党和联盟党有能力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①法国2006年的数据与之相似,19%信任左派可以管理好国家,17%信任右派,63%对左右两党都不信任②。#p#分页标题#e#   5.政党社会功能日趋弱化。传统政党一般具有组织选举、执掌政权、利益整合、民主监督、政治教育和社会稳定等多项功能。政党作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中介,在聚合不同利益、整合各种力量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伴随着国外政党的现代化,组织选举和执掌政权逐渐上升为其主要功能,政党的社会和政治功能则大大衰退。这一方面与政党自身的发展取向有关。政党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争取执政上,所有工作和活动都是围绕选举展开,越来越像是一部选举机器。奈斯比特早在20世纪80年代时就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的全国性政党只是一个空架子,“它几乎仅仅是为了提供一种架构来提名候选人而已”③。另一方面,与利益集团政治的发展以及现代传媒和公民社会的冲击也不无关系。在现代社会,利益集团间的矛盾和冲突逐渐取代了政党间的矛盾冲突,政党受到利益集团的高度牵制,其传统功能日渐消退,日益成为利益集团的“传声筒”。而大众传媒和非政府组织等新兴公民社会组织也在迅速成长。它们相对独立,受到大众青睐,越来越承担起政治教育、政治动员和代表多元利益等传统政党政治功能,对政党政治形成了巨大挑战。在内外因素的夹击下,政党的政治社会功能弱化,甚至政党政治本身也面临走向“衰败”的危险,当前理论界就出现了后政党政治的说法以及无政党的“利益集团政治”、“企业家政治”、“共同参与民主政治”等政治运作理论。   三、几点结论   由上可见,国外政党现代化起步较早、形式多样,积累的历史经验比较丰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很多。从政党基本理论和政党政治发展规律的角度加以分析,可以形成如下几点结论。   第一,国外政党现代化是政党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基于自身发展和发挥作用的现实需要,对意识形态、组织形式、纲领目标、组织基础、制度规范和活动方式等政党诸要素进行的调整、转变或转型。政党因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需求而产生,必然随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而实现自身发展的现代化。由于政党根本性质的不同,政党的历史经历及其面临的国内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不同,政党现代化的价值指向和实现途径也不一样。   第二,观念是政党的灵魂,“主义”是政党的根本。任何政党的产生都以政党意识的确立为前提,任何政党的发展都以政党意识的变革为先导。政党意识的与时俱进既是政党现代化的重要标识,也是政党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增强政党意识的科学性、扩大政党意识包容性、强化政党意识现实性,是政党现代化发展的普遍现象。   第三,政党本质规定政党职能、政党职能要求政党能力、政党能力反映政党政治发展水平的逻辑关系,决定了政党职能及其实现,从整体上规定着政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准确把握政党职能,是正确认识政党现代化的入门,是深化政党政治理论认识的关键,是推进政党政治科学发展的首要条件。   第四,政党政治的性质定位属于民主政治,是民主政治既有发展但又发展不够充分的产物,是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的一种实践形式;广泛而又充分的党内外民主,既是现代政党政治的根本性质和总特征,也是衡量政党政治发展水平的总标尺。政党是民主发展的工具,以发展党内民主为核心内容的政党民主能力建设是政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第五,政党权力是政党政治的驱动力量,是政党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政党权力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其运行的有效性与否,直接关系到政党权力的运行成本,具体反映着党的管党治党水平和治国理政能力;政党权力行为的科学化水平,是政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基本标识。   第六,政党政治资源既是政党政治的内容支撑,也是政党政治持续发展的条件依赖;政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实际上反映的是政党对执政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能否科学开发并有效利用政党政治资源,直接关系到政党政治基础是否坚实,关系到政党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   第七,政党法治作为政党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形态,融汇法律至上、权利保障、权力制约、依法执政等诸多的价值取向,涵盖政党内部和外部活动全部政党生活;贯穿于政党自身事务管理和治国理政的整个过程;塑造政党的法治特征,是现代政党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把握政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