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都市化经济发展途径

乡村都市化经济发展途径

本文作者:周大鸣 单位: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人类学系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人口密集型地区,即人多地少,是极为普遍的;而人口的密集性决定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独特性;这种经济的独特性又影响着中国乡村的社会结构。因此人口过密化乡村经济发展问题为学术界所重视。对这一问题研究卓有成就的是黄宗智先生,按照黄先生的分析,在人地矛盾严重之下,中国农村的经济变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单纯的密集化,产出与劳动投人以相同的速度扩展;其次,过密化,总产出在以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的条件下扩展;第三,发展,即产出扩展快于劳动投人,带来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的增加。广东的韩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1991年统计,潮州市(不含饶平县)总人口为1344782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53人,比全省多600人,比全国多835人。归湖镇地处半山半平原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虽仅316人,但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凤凰村1997年人口1132人,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300余亩,人均耕地不足3分。凤凰村的经济变迁经历了黄宗智先生划分的这三种类型。从凤凰村经济的发展可以透视人口过密化乡村经济发展之路。

一、解放前经济的状况

1.村落的创建与人口的外迁归湖在宋代以前就有人居住,考古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山岗遗址数处,并发现2处晋代墓葬。表1中显示归湖一共有70个自然村,宋元时期,归湖仅有5个村落。到了明代,移民增多,归湖地区也普遍得到开发,创建村落29个,占总数的41%强。清代,归湖的人口又有一定的增长,新创建的村达21个。到民国时期基本都没有新的聚落出现,因为土地的开发已尽,很难找到适合建立新聚落的地方。1949年以后,新建立了13个村落,这在其它乡村不多见。这主要是归湖为了控制洪水和干早修建了大量的堤坝和水电站及排灌系统,使得一些原来不宜居住的地方变得适合居住;也有些村落为了避洪水而般迁到新的的居民点。这说明现代的村落主要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从姓氏的来源可以看出,聚落创建后人口不断外迁并创立新的聚落。归湖的居民主要是历代移民,其姓氏的来源反映了移民的来源地。归湖的姓氏主要来自闽南方言的福建省和客家方言的粤东北地区。不同的来源使得归湖在信仰和其它文化方面表现出混合的特征。移民来到本镇创立村落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又不断地开拓新的村落。这样镇内和市内的迁移成为主流。凤凰村自元代创立后,不断有居民迁出。一是宗族成员分出开拓新的聚落,明清时期戴氏宗族成员迁移到澄海、汕头等地开创新的的村落,在外的戴氏成员人数已超过原村落。陈氏宗族迁往邻近的龙溪村。二是海外移民,清朝时期海外的移民逐渐扩展。凤凰村村民下南洋成风,葛学溥的统计就达55人。t21这些海外移民与家乡的联系紧密,侨汇成为家乡亲属们重要的经济来源。三是外出到潮州、汕头务工和经商。

2.多元化的经济凤凰村因为人口和土地的压力很大,所以经济发展是朝多元化发展的。1949年以前的凤凰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尤其是以果园种值为主,次为水稻、黄麻。但主要依靠果园维生,水果的种类包括柑、橄榄、香蕉等。原因是凤凰村经常遭洪水的侵袭,洪水可以冲毁其它作物,但果树一般都无恙。其它的作物有花生、甘蔗、葵树和竹。但作物的品种欠佳、产量也不高。男人们通过移民国外或到潮州、汕头经商以补农业经济之不足。那时水运比较方便,村前有渡口,乘船一个多小时可达潮州城,有较多的商贩经营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凤凰村一带以产橄榄著名,有经营和加工橄榄的;竹子是最多的资源,因而从事与竹相关工作的人也不少。手工业,主要是农民的兼业,是农闲时的主要生产活动。从表中可见凤凰村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已超过农业劳动力,这是一个商业流通、发达的乡村。老年女性问卷t31对经济生活有一组指标,包括土地、商业、职业等等。资料显示凤凰村人谋生的手段是多样化的,维生的手段以种田为主,占46%,次为做小生意(14%)、下南洋(8%)、当店员(8%)等等。尽管农业的收成不稳定,但是仍然有众多的务农者。笔者估计,所有的务农者都是兼业型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太少、能利用的资源不多。在农村除了男性工作以外,女性也要担负一定的工作。虽然传统的分工是“男耕女织”,但凤凰村的女性则是屋里屋外的事都要做。以做家务为主的有40%,另外40%的人除家务外还要种田、绣花。潮汕平原的习俗,女性不参与农业活动,但是归湖的女性有一部分来自山区,所以从事农田的劳动。

二、解放后至1983年的经济生活

解放初对凤凰村民生活影响较大的有这样几件事:一是,将村民划分成不同的阶级。风凰村人均土地少,没有大地主,没有同时雇佣3人以上的地主。侨汇是造成贫富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因此有5户侨眷被划为地主,2户侨眷被划为富农。闭的结果是新增加了中农,使“耕者有其田”。二是与海外华侨联系的中止,使得人们不能继续向海外移民,华侨不能返乡,只能在海外融人本地社会。对凤凰村直接的影响是失去了稳定的侨汇来源,使一部分以侨汇维生的家庭陷人贫困。三是新的行政区划代替旧的自然村落,凤凰村与别的自然村构成一个行政单位(乡),单姓的宗族格局被打破,宗族拥有的族产也被没收,宗族的经济基础被摧毁。合作化运动、化以后,村民们的经济生活完全由集体来安排,经济生活变得单一化。有几件事使凤凰村的经济下滑。一是1960年凤凰水库决坝,将凤凰村的大部分果林冲毁(包括部分农户房屋),使村的主要经济产业被毁。二是禁止农民进城寻找工作,外出务工的路被堵死,同时还有一批工人返乡。三是“”运动的后遗症,使60年代的头几年日子极为难过,人们回想起当年的日子都称“过苦日子的时候”。囚70年代至80年代初,凤凰村民把主要的人力、物力都投人到兴修溪口大堤工程上。

工程从1977年12月5日开始至1983年秋结束,大堤长1520米,共完成土石方129945立方米,投放劳动日155850个。平均每个劳力完成土石方247.5方,投放劳动日298.8个。这些工程是在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由溪口乡(大队)政府组织完成的。[6j不仅乡集体的资金投入到这里,每个村民也付出了代价(免费工作了近300天),也使得本来就匾乏的土地更为匾乏。凤凰村民相当长时间内生活在贫困之中,粮食不能自给,现金收人无门。到1980年平均工值0.52元,人均收入73元,吃国家返销粮4万斤。1983年全乡有7个生产队,农业人口1080人,劳力525人,总耕地面积450亩,其中水田280亩、旱地100亩、杂果园70亩。人多地少,每年要靠国家供应返销粮4万斤。凤凰村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而工副业收人相当有限,且工副业主要还是家庭的手工业。社员的平均年收人是相当低下的,一直到1981年人均年收人尚未超过100元,低于广东省农村人均年收入。从解放后一直到80年代初,凤凰村人一直无法摆脱贫困,形成经济的过密化。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是,人口过密化的地区的发展不能仅靠农业。凤凰村曾经创造过全县的单产最高纪录,可是这并不能帮助他们完全解决粮食问题,年年还需要吃国家的返销粮。过去维生的果林,也因为上游水库决坝而被毁;以粮为钢的时期没有发展果树,相反还将山地开发成早地种杂粮。家庭的副业和劳动力外出的路也都被堵死。人们只能在人均0.3亩的土地上耕种,无论怎么精耕细作都解决不了温饱问题。花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了大堤,使聚落解决了长期困扰的洪水之侵犯,使180亩田能旱涝保收,也为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正所谓安居才能乐业。#p#分页标题#e#

三、乡村都市化—改革开放以来的凤凰村

改革开放以来,凤凰村变迁的方向是什么?笔者以为是以经济的发展带动社会、文化以及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归结为乡村都市化。乡村都市化虽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但在我国,这一问题的引发是来自乡村自身的发展,讨论的主题也带有中国的独特性。那就是在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乡村如何通过自身的发展走上都市化之路。自1978年起,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人口过密化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大批农村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可是原有的城市根本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村非农化和都市化成为必然的选择。对于这一发展趋势,有的称之为“城乡一体化”,有的称之为“城乡协调发展”,有的称为“城镇化”等,但核心的内容是一致的—就是如何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协调城乡关系。图从80年代开始围绕乡村都市化的研究逐渐增多,有代表性的是费孝通先生对乡镇企业与小城镇的研究。tsJ这些研究的成果已被吸纳到中国政府的决策之中,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的报告和远景规划中乡村都市化都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阁乡村都市化,简单地说就是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即从乡村生活向都市生活转变的过程。凤凰村人多地少,靠近墟镇,其都市化的历程很早就开始了,葛学溥的书中就描述了都市化和市民精神的产生。1987年归湖改为建制镇后,凤凰村都市化的发展加速。以都市化的“五化”指标来衡量,凤凰村正在经历乡村都市化的过程。

1.人口结构的分化

一是家庭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如一部分家庭中的成员是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混合的,一部分是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的。二是劳动力从事农业的多种经营和从事非农业的增长,见表5。1986年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达到高峰,农业劳动力仅占22%,以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略有回升,1990年是37%,1992年是28%,1995年是27%。这主要是随着农业中经济作物的增加,尤其是果树种植的增加,吸引了部分劳动力。另外劳动力外出受大气候的影响,1990年是经济调整时期,因此外出务工者减少。总之,外出劳动力与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已经超过60一70%。

2.经济结构的多元化

从上表看经济的多元化是明显的,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农业经营方式从传统农业向外向型、商品化、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凤凰村第三产业占的比重相当大,如运输业,有5一6条100吨的运输船,每条船的成本就要16一20万元,一般是4户合股投资。个体经商户有20余家,主要有饭馆、小百货、电器维修、修车、杂货店等。第二产业是有6家表带厂,平均每家雇佣10一20个工人。农业经营在“两田分离”后,专业户增加,有9户承包荔枝园25亩,1户承包25亩地种石榴。此外,一些家庭承包果园、种植蔬菜等等,农产品走向市场。

3.生活方式的都市化

人们的衣食住行和休闲生活向都市生活转变。(l)住,凤凰村新建的房屋是钢筋混凝土楼房,而不是按传统式样建造。室内的家具,许多都从家具店购买,尤其是厅的摆设变化大。(2)衣,现在人们穿衣都是购买,式样也时撼。本村有10余户在镇里经营服装,都是从潮州和汕头进货,本村人购买服装也相当便宜。(3)食,食物的结构仍然是传统的,但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吃肉、鱼和三鸟是很平常的事。也更多地到餐馆消费。嫩料从烧柴草向烧煤和煤气发展。(4)仃,现在的交通工具多,上潮州水路、陆路都很方便,家里一般都有单车,摩托车正开始流行。这样人们活动的范围扩大,流动的频率加快。(5)休闲生活,以看电视代替了其它的娱乐,但还有一些其它的娱乐活动是伴随宗教活动一起的,如每次大的仪式活动都有演木偶戏、放电影,以及乐队的演奏等等。老人主要的娱乐活动是打麻将,年轻人则喜欢卡拉OK或到镇上看歌舞演出。

4.大众传播的普及化

随着乡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传播日益渗透到乡村社会,成为乡村社会变迁的动力之一。在男性问卷中有一组指标是测定这方面的〔川。(1)阅读报纸的频率和内容。每天阅读报纸的人已经相当多,但仍有过半数的人是不阅读或几乎不阅读报纸。这主要是订阅报纸的家庭还不普遍,人们一般是订阅电视周报。加上收音机和电视机的普及,人们了解新闻的途径增多,所以没有必要每天阅读。人们阅读报纸并不一定有明确的目的,让人们难以选择答案。实际上这些只是表明了回答者的阅读兴趣或习‘质,人们关注比较多的是新闻,尤其是政治新闻,主要是这些消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收听收音机频率。不听收音机的占30%,但收音机仍然是相当重要的传媒工具,有超过一半的人每天收听5小时以上的节目。收音机的优势是价廉、方便,信息快捷,所以人们愿意收听广播节目。(3)收看电视的频率。在现代传播工具中电视是最重要的工具,收看电视节目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凤凰村绝大多数人每天看l小时以上电视节目,许多人都迷上了电视,收看超过5小时或接近5小时的超过50%;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是1小时以内,也许是仅仅看看新闻,或是没有时间观看。人们获得消息的来源是广泛的,以会议、报纸、收音机和电视为主要来源。

5.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从保守、落后、守成转为开放、先进和进取。表现为,一是人的文化水平提高和对教育的重视,凤凰村人重视子女的教育,对教育的投资相当大,从平均受教育的程度看也高于镇的平均水平。二是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凤凰村人敢于创业和外出流动。从上述“五化”的指标来看,凤凰村正在经历乡村都市化的转化。而且这一转化正在加速,随着镇的进一步扩展,凤凰村与镇连成一体,村民建房屋也有意识地建在公路两旁,形成街道。土地的逐渐减少,非农化的发展和商品农业的发展使人们从生活上、观念上都会向都市化转化。凤凰村的经济真正摆脱贫困,进人“发展”阶段。四、结论凤凰村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村落,早在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就经历着人口与土地的强大压力,逼迫这一地区的人很早就开始向海外移民和向非农化发展。葛学溥记录的1918一1919年,凤凰村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就已经超过农业劳动力,村落的家庭经济除了水果收入以外,主要的是依靠兼业来解决经济生产过密化的问题。解放后,集体化和多次的政治运动把农民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以粮为纲”的政策限制农业的多种经营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形成了新的经济过密化。“种田如绣花”,形象地描述了凤凰村人在单位土地上劳动力的投人,虽然创造了全县最高的单产量,可是人们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改革开放后,凤凰村的经济经历了大的变化,首先是农业多种经营的发展,除了种水稻以外,还种植蔬菜,开山种果树;其次是非农业的发展,办家庭工厂,发挥绣花等手工业传统,发展运输业;其三是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进行劳务输出,合理地配置劳动力。凤凰村人向非农业的转变,除了人多地少之外(毕竟当时的土地比现在要多得多),还因为自然灾害使得农业所得无保障。由于地处凤凰溪与韩江的交汇地带(这也是“溪口”一名的由来),历史上凤凰村几乎年年遭受早涝灾害。每当雨水过多,江河泛滥,韩江水倒灌人凤凰溪,加上凤凰溪上游的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抬高,凤凰村便处于洪水的肆虐之下。而每逢天旱,则凤溪断流,村民们的庄稼只能听天由命了。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动员大批劳动力修建水利,1983年溪口大堤建成后,从此居住于大堤下的村民的生活有了安全保障。#p#分页标题#e#

从19%年开始,随着土地第一次承包期(巧年)期满,农村又面临着新的变革。一种变革的方法是所谓“两田法”。两田法就是把口粮田和责任田分离,口粮田仍然按照过去那样按人口平均分配,作为一种社会保障;而责任田则集中起来,由专业户投标承包,或由农业公司承包。19%年归湖镇经过9个月的工作,在23个管理区完成“两田分离”工作。分离出来的任务田5058亩,占41.8%,口粮田7017亩,占58.2%;统归为集体的所有任务果树(橄榄树为主)861亩。两田分离的结果是增加了集体的经济,分离前各管理区的收人为391万元,分离后为582万元。对于这种两田分离,凤凰村的干部表现出忧虑,认为这会使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因为没钱的人根本无法在竞投中获胜。如过去承包一棵橄榄树只要500元,现在加10倍恐怕还承包不到。同时,凤凰村人均土地本来就不多,过去长期靠吃国家的返销粮,土地承包后,国家不再拨粮,村民到市场上购粮以补收成之不足。把有限的土地分离后,口粮田更满足不了家庭所需,将需要到市场购买更多的粮食。当然集体的收人是增加了,也促进了农业专业化的发展和提高了经济效益,但如何解决贫富分化和为贫困者提供社会保障又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