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师专音乐课程内容革新

学前师专音乐课程内容革新

 

长期以来,学前师范专科音乐课程基本沿用传统的高师本科课程体系,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门类过多而缺乏整合,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偏重书本知识。课程实施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在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时期,这种课程体系显然具有了很大的不适应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它不适应学生的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至今,教育的发展势如破竹,学校升格、扩招、增设专业后,学生个体的能力、素质,学生的职业定位,学生所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都发生了变化。“学生”作为教育的产品投放市场的信誉、质量已成为教育竞争的焦点。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挥,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作,提倡学科结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和完善评价机制”等十大理念,提出了音乐教育“培养人”的新思路o[’J因此,建立起基于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课程体系是各类学校的重要课题。师范专科音乐课程也不例外。   其二,它不适应教育与社会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教育取得的最大成就,莫过于音乐的普及,音乐已从象牙塔步人平常百姓家,儿童音乐教育和基础音乐教育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从十年前“奥尔夫”引发的“教学法风暴”,到功利性特长训练的流行,及至当今实施新课程标准中重做课,重作秀的现象等,在儿童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种种偏离现象。为什么国内外先进教学法难以深层次推广?为什么美育与求知的双效追求目标难以实现?为什么一些音乐教育研究的专家们总在孤军作战?究其原因是缺少大批有先进教育理念,有综合理论水平,有较高音乐素质,有较强教育实践能力的现代型音乐教师。   显然,师范音乐教育改革发展滞后,音乐课程体系陈旧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以师范音乐教育为切人口,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面上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培养不同层次音乐人才,已显得尤为迫切。新的课程体系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强调时代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师范专科在一定时期内还担负着培养音乐师资的使命,而要想培养出合格的适应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音乐教师,改革师范专科音乐课程刻不容缓。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材、教法、教学评价等诸多因素,鉴于本人的能力以及篇幅所限,笔者在此只就师范专科音乐课程内容和结构的改革提出初步构想。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内涵的科学构成出发进行重新构建。   一、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   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是课程改革的依据,学前师范专科毕业生大部分定位于幼儿园教师,也有的会成为小学音乐教师,少年宫专干,企、事业单位和社区音乐骨干等。根据这一定位,学前师范专科音乐课程从横向应分音乐教育专业和非音乐教育专业两个培养目标。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内容不仅要有普及性、基础性,还需要专业性。学生需要学习系统的音乐专业理论和音乐教育理论,具备初、中级音乐技能,熟悉幼儿园、小学音乐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具备幼儿园、小学音乐教学和儿童音乐活动组织能力。同时,在音乐课程学习过程中,他们更需要认识“音乐课程的内在本质的价值—审美价值,更需要经历联想、想象、创造、情感的审美体验”。〔’〕只有将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现代的教学手段渗透到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才能在音乐课程中“被育”,才有可能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去“育人”。非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内容要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在他们的音乐必修课程中,应削减音乐技能和音乐理论课,加大音乐鉴赏和音乐活动的比例,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音乐课程目标的首位,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融人具体的音乐活动之中,同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紧密融合,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奠定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音乐教育专业与非音乐教育专业需要不同的定位培养,同一专业的学生也需要不同层次的水平。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有的会成为音乐兴趣班的专职教师,有的会成为幼儿园、小学音乐教育、教研工作的骨干,有的需要参与社会音乐活动的表演、编导、策划等,还有更多的学生需要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非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虽不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但也需要在工作岗位上组织、参与各种音乐活动,部分学生也有音乐专长的需求。因此,学前师范专科音乐课程内容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从不同层次人才所   二、课程内容的重构方案   现行学前师范专科音乐课程内容将乐理、视唱练耳、声乐、器乐、和声、作曲常识、伴奏编配、音乐欣赏等分科设置,以知识为中心,以解决若干个知识点为每科教学的具体目标,学科内容缺乏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学生学习难度大、效率低,同时每科教学以“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甚至惟一目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很少关注,周而复始的乏味练习,虽能强制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但有可能泯灭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音乐兴趣,使学生缺乏后续学习的潜力。这种危机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今后,他们成为教师,还会波击一代人、二代人……为此,笔者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将音乐课程内容按五个模块、三个级别、三个学段进行重新构建,以期能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   1、基本能力训练模块   ①读谱与唱歌:将读谱知识、旋律视唱、练耳、发声基础训练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谱中练习视唱,在视唱中学习歌唱方法,在歌唱中训练听觉,达到认识五线谱,掌握浅易发声方法,具备初级演唱水平的目的(拟达到社会声乐考级三级标准)。②乐理与键盘:将音程、调式、和弦等乐理知识与钢琴弹奏的启蒙训练结合,让学生从谱例升键盘叶概念的操作过程中掌握基本乐理知识,学习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具备初级的钢琴弹奏能力(拟达到社会钢琴考级二级标准)。基本能力训练模块将乐理、唱歌、弹琴交叉渗透,沟通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较轻松地跨人音乐殿堂之门,激发起他们的音乐兴趣,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和能力。#p#分页标题#e#   2、音乐鉴赏模块   以作品为线索,以欣赏为手段,以知识为基础,以“审美”为核心,将音乐理论知识与作品有机联系,分五个阶段由浅人深构建一种综合性的鉴赏体系。每一阶段:歌曲结构、旋律发展手法,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作品欣赏;•第二阶段:演唱(奏)形式、各种乐器门类,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作品欣赏;第三阶段:曲式结构、各种体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作品欣赏;第四阶段:中外音乐简史、中外通俗音乐、中外流行音乐,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作品欣赏;第五阶段:计器机音乐、标题音乐、无标题音乐,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作品欣赏。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一般的音乐鉴赏仅限于聆听、感受、体验及简单评价,而学前师范专科音乐教育的音乐鉴赏,更侧重在聆听的基础上学习系统的音乐知识,了解音乐历史文化,逐步形成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   3、技能提高训练模块   将钢琴、声乐与社会考级接轨,按初、中、高级三个层次定内容、定标准供学生选修。学生通过初级必修课程后,可以自主选择技能提高训练模块。这种提高训练完全依据学生个体发展来制定目标,设计个体教育方案,用选修的途径,分级的方式,为学生发展特长提供条件。分级标准如下:初级:钢琴二级声乐三级中级:钢琴六级声乐七级高级:钢琴七一十级声乐八一十级   4、音乐实践活动模块   音乐实践活动模块包括表演和创作。表演和创作是教育的实践和成果展示,是音乐课程的组成部分,还包括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现代教学技术。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是获得成功的条件。要让学生知晓自己在专业群体或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以及专业群体或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这种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不能以形式化或通过别人的“讲授”而获得。因此,音乐活动模块不能光靠一些临时性表演任务或阶段性的见习、实习来完成,而应将它纳人教学计划,采取分学段方式开设活动课,将课堂教学向社会延伸,把音乐教育中的新成就、新课题迅速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具体构想如下表:   5、理论探讨模块   随着知识的积累,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认识逐步由感官感受过渡到理性认识。他们对音乐美的追求不再局限在音乐实践的层面上,探讨音乐美的原理、研究音乐教育将会成为部分学生追求的目标。因此,将音乐美学原理、音乐教学方法研究、音乐的风格、流派及发展等内容作为音乐理论探讨模块分类,分专题讲座,为部分学生提供高层次的理论学习机会,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深化学生的理论思维,形成一种钻研、探讨的艺术氛围。-综上所述,重构后的课程内容在保留传统课程中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加了新的与社会音乐发展相联系的实践活动,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形成了互动关系。同时,将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拓展,使各模块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显然,重构后的课程内容具备了科学性、综合性。新、旧课程内容比较如下:   三、课程结构的调整思路   课程系统具有生成性,是一个鲜活的、互动的、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课程内容重新构建后,压缩了必修课,增开了选修课,规范并增设了实践活动课。学科课程比例适当缩小,经验课程比例相对加大,传统的线型序列化的课程结构显然与之不相适应,因此,课程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新的课程结构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也是我们进行课程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1、突出选择性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4〕自助餐式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每个学生完成必修课程后可获规定学分结业。同时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能力和需求继续选修不同模块、不同层次的学习。为避免学生盲目选课,教师应将不同模块的内容、性质、开课计划(包括课时安排、上课组织形式、教材、任课教师、选修费用等)及时提供给学生,以便学生做好选修准备,并设计和落实一套选修课程的指导体系和实施系统,编制一本选课指导手册,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突出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的选修课价值。   2、增强灵活多样性   模块和层次的不同选择会带来上课组织形式的变化,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模块学习的群体变化,改变以班级为单位,以年级为阶段,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模式。要以院系为单位,确立院定必修课,系定必选课和学生自由选修课,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分模块内容和层次标准为群体开设选修课,用公共课、大课、小班课、小组课、个别课、专题讲座等灵活多样的课型组织教学,并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机制,将课内课外结合,构建开放的、与社会接轨的学习范式。   3、强调自主性   “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能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LS〕新的课程结构把时间、空间、自由、尊重交给了学生,把学习的权力交给了学生,学生在了解音乐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会自觉分析自己的强项、弱项、兴趣、能力,会适当地选择学习目标,确定选修课程,这样,他们不仅能积极、主动地学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发展。这种对自己学习活动的认识与监控“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具有职业意识和人生规划能力”。〔6」   以上我们重点探讨了师范专科音乐课程内容与结构改革的基本构想。改革后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加上精选的教材,先进的教法,科学的评价,将会创设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教学互动的教育环境。美育与求知作为音乐教育的双效追求目标,将在这适宜的土壤和适宜的发展空间中得以实现。学生不仅能具备相应的音乐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他们自身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的音乐审美价值。借助音乐“培养人、塑造人”的先进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手段,在学生自我感受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继而通过一批批毕业生传递到更多的地方,影响到一代甚至几代人。学前师范音乐教育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学术平台和师资培训基地,让我们辛勤耕耘,精心孕育撒向未来的种子,期待着种子回报的春天。#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