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和信息化教育比较思考

传统教育和信息化教育比较思考

1传统教育思想与信息化教育理论的比较分析

1·1传统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传统教育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等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教育几千年,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教育思想(如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以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理论等)的引入,给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又增添了新的活力。在这些传统教育观的作用下,形成了我国传统教育的基本原则,即以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纸质)为中心的“四中心”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灌输式教育;以黑板+粉笔+课本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育;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应试教育等。其实质就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系列教育理论。

1·2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内容

信息化教育就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以实现教与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另一方面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从技术层面看具有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等特征;从教学实现过程看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特征。信息化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理论方面指信息化教育是一门科学,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实践领域指信息化教育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一种教学实践,具体包括教学中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数字化课程教材的设计开发、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资源建设、评价与管理等。信息化教育不是为了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而是想通过信息化教育,改革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等,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质。最终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2传统教育思想对信息化教育的影响

有怎样的思想就会有怎样的行动。在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模式、方法、手段、目标、过程等;同样,在信息化教育理念指导下也形成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目标、方法等,结合以上对传统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对这两种教育方式作以下比较:传统教育和信息化教育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信息化教育在学校中的普及和推广:

2·1在教育理念方面

①以传统教育思想为主,对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持否定和排斥态度。②重视用传统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轻视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③以应试教育为主,扼杀了创造型人才的发展;④忽视了信息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

2·2在教学内容方面

知识陈旧,千篇一律,一个模式,一种版本,没有将信息时代创造出来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情感融入到课堂讲授上。在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学生的知识之源。教师的权威更多来自于这样一种感觉:我比学生知道的多。当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后,教师忽然发现学生知道的可能比自己多,学生不再依赖自己获得知识,而是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得一些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更新知识内容持反对态度。

2·3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

以课堂集体授课为主,学生在一个固定的教室里分门别类地、按部就班地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依靠信息技术开展小组协作学习、个别化学习、网络学习、远程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畏难情绪。

2·4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以老师为中心以“教”为主,以黑板+粉笔为主要的知识展现手段,教学方法单一,缺少教学设计,缺乏创新,对信息化教育中开发出来的新型教学方法不会用、不敢用也不想用。对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使用存在畏难、排斥、不认同的态度。

2·5在教学模式方面

深受前苏联学者凯洛夫的五阶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的影响,对在信息化教育中创造出来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等存在排挤思想。

3对策与建议

3·1转变教育观念,全面认识信息技术的教育作用教师要适应信息化教学模式,首先必须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具有“拟人”(让计算机等扮演教师和学生)和“拟物”(依靠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创设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等虚拟教育环境)两种作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首先对传统教育的“读、写、算”这“三大基石”产生冲击,使阅读方式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多媒体和高效检索式阅读,使板书从单纯的黑板+手工书写转变为计算机多媒体+液晶显示器和各种自动化输入方式,使计算从纯数学计算扩展为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其次,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使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手段、方法、环境等得到更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改变了教学方式、扩展了教育和教学领域。

3·2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信息化教育教师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和知识的呈现者为主,应从以“教”学生为主转变为以“导”学生为主。

包括:(1)引导。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2)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认知能力。(3)诱导。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辅导。辅导学生利用各种便利手段获取所需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5)教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等各种优秀品质。要实现以上角色的转变,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信息化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各种信息技术教育媒体的教育运用(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应的教育软件制作技术、信息化教学设计技术,研究认知心理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参与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才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进行全方位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教育时空,建构出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教学/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如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等)。#p#分页标题#e#

3·3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学研究内容

教师要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教育,就要不断提高自我素质,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变化。同时,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教师已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教育科研。教师要不断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规律;研究如何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如何利用最佳信息呈现方式来突破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研究和评价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为充实和改变教学内容准备资料。

3·4尽快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有了信息化教育观念不等于就有了信息化教学能力,实现信息化教育的最佳途径就是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具体如何实现这一“融合”,参考北师大余胜泉博士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层次我们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阶段在教学策略、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评价、信息技术的作用等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方案,教师在具体使用中可作参考。

教师是推广和应用信息化教育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信息化教育的主导者。因此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学习和掌握信息化教育理论,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信息化教学技能,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改革传统教学,才能使信息化教育在我国得到大面积的应用,才能从根本上改革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才能真正培养出21世纪信息时代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