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管理论文范例

银行管理论文

银行管理论文范文1

1.1网上银行的概念

网上银行也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利用Intemet、lntranet及相关技术处理传统的银行业务及支持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的新型银行。它实现了银行与客户之间安全、方便、友好、实时的连接,可向客户提供开户、销户、查询、对账、行内转账、跨行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以及其他贸易或非贸易的全方位银行业务服务。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Intemet上的虚拟银行柜台。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于1995年在美国成立,中国银行于1995年先于其他国内商业银行在国内推出网上银行服务。历经多年的发展与进步,网上银行在商业银行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已经开始提供网上银行服务。

1.2网上银行的特点

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实现资金划拨的电子银行业务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传统的电子银行业务主要包括资金清算业务和用POS网络及ATM网络提供服务的银行卡业务。网上银行是随着Intemet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近几年逐步成熟起来的新一代电子银行,它依托于传统银行业务,并为其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也拓展了传统的电子银行业务功能。与传统银行和传统电子银行相比,网上银行在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其特点主要有:全球化、无分支机构;开放性与虚拟化;智能化;创新化;运营成本低;亲和性增强。

1.3网上银行对传统银行的影响

网上银行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对传统银行产生了巨大冲击:

1.3.1网上银行改变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

网络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地域、时间限制,理论上讲银行可以全天候地连续收集、处理和应用大量的信息,使金融机构能在更广的地域和范围开发新的客户群,开辟新的利润来源。传统银行主要借助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向客户提供服务,而网上银行主要借助智能资本,靠少数智能劳动者便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银行的业务战略不能再局限于某一个市场,将真正成为一个没有固定地点的、无形的市场,通过计算机网络办理金融业务,进行金融交易,传递金融信息。

1.3.2网上银行转变传统的银行营销方式

网上银行不仅会改变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而且会改变银行服务的传递方式、产品推销方式和交易处理方式等一系列银行营销方式。传统银行的经营理念是“以信贷管理为中心”,而网上银行的经营理念则是“以客户服务为中心”,强调为客户提供多种个性化服务。如网上银行能够借助信息技术,融合银行、证券、保险等分业经营的金融市场,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网上银行还可以提供各种各样有价值的金融信息,如外汇信息、证券信息、客户信息,以及各种风险控制信息等,提供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即时行情,从而使客户了解自己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网上银行能够通过打破部门界限,建立客户综合信息管理档案,分析挖掘客户个性化的消费、理财特点与倾向,从而提供有人情味的、个性化的服务;网上银行还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固定销售方式,向客户提供AAA式服务。

1.3.3网上银行降低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

随着网上银行服务方式的不断变革,银行电子化技术发展的重点不再是单纯地提高办公自动化程度,而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导整个银行业务流程、经营管理模式和功能的再造,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有一项统计表明,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占收入的比例高达60%,而网上银行的经营成本只相当于经营收入的20%。网上银行处理普通业务的惊人能力,使银行能够腾出更多的精力创新产品,更多地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增加银行盈利。同时,网上银行可以让渡部分节省的成本作为对客户的回报,降低服务费用,提高存款利率,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

2、我国网上银行现状及问题

2.1我国网上银行现状

2.1.1网上银行的发展阶段

网上银行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银行在互联网上开设网站,宣传经营理念,介绍银行的业务,这个阶段网上银行的特点是为客户提供信息层面的服务。第二阶段,商业银行将传统银行业务移植到互联网渠道上,通过互联网渠道提供更高效率的服务,同时降低成本,延长服务时间,这个阶段网上银行的特点是为客户提供基本交易服务。第三阶段,银行传统业务网络化已经基本成熟和完备,网上银行已经成为银行服务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客户对网上银行产生严重的依赖,这个阶段网上银行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成熟和完备的交易服务。第四阶段,网上银行要建立以网络渠道为核心的运营平台,以网络经济为服务对象或者主要服务对象,建立新型的网络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业务品种,经营范围大量涉及非银行金融业务以及商贸、工业等其他相关领域。

2.1.2我国网上银行业务模式

国内网上银行缺乏丰富的业务模式和符合国情的业务品种一直是其发展的软肋。由于国内的网上银行是通过将传统柜台业务上网这种方式开办来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导致了在网上银行业务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开通的服务种类单一,甚至是电子银行业务中比较初级的内容。管理层的发展思路也仅仅是将其定位成商业银行业务的一种补充手段。没有让网上银行业务真正的发展起来。在现有的网上银行开通的业务中,大部分业务功能相当简单,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如对公账务查询业务,仅支持同一户名下不同存期、不同卡种或折种间的转账,支持不同户名的资金划拨。尽管有部分业务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创新,但是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如中国银行的“银证快车”服务,能够对国内一、二级证券市场进行业务清算等[7]。造成此情况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我国目前尚无完全独立开办的纯网络经营的网上银行,没有一只先锋的队伍进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创新。

2.2我国网上银行存在的问题

除了看到我国网上银行蓬勃发展的态势外,不能否认,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

2.2.1盈利模式尚未真正出现

目前,我国的网上银行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银行+网上银行的综合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网上银行更多的是以交易渠道的形式存在,它利用传统银行的品牌号召力和客户认知程度来提升其网上银行的形象;同时,传统柜面和客户经理的营销推动作用又使得网上银行产品的推广速度加快、成本降低。但作为交易渠道的网上银行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服务。从盈利角度来讲,其能力还是很弱的。

2.2.2网络化经济发展中观念和习惯转变的滞后

目前,在我国社会公众接受电子货币和网上银行的观念不是很容易,而且网上交易不仅需要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还需要参与者对电子商务及网络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而这几方面我国都存在相当的差距[8]。在我国,金融企业信息化程度领先于丰十会平均水平,很大程度上说,客户从心理和认知上都不接受网上银行,而接受程度越低,使用度也就相应降低.网上银行的规模效应就无法体现。

2.2.3金融监管体制的制约

我国的金融体制是一个严格的金融监管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有着很强的准入壁垒,结果就是中国的银行业缺乏有效竞争。然而到了网上金融时代,银行业生存的环境将大大改变,相对公平的竞争可能会吸引非银行金融机构分享这个市场[9]。例如,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公司,如今已经有网上账户保留存款、与银行卡问转账等功能,以及其他一些网上支付等功能。本文认为,支付宝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的网上支付界限,相当于半个网络银行了,据银监会对支付宝公司进行的调查,对于网上支付的监管,央行出台了网上支付日最高限额的规定。而如何把握众多的网上银行机构的市场准入将是个两难的问题;同时,网络银行的发展导致金融业务综合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强,金融产品的延伸、金融服务的信息化和多元化以及各种新金融产品销售渠道的建立,使得金融业从强调专业化向推崇综合化转变。而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制度,这一体制在网络时代也将受到严峻挑战。

2.2.4网上银行使用范围小

目前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里面,集中在沿海地区,长江沿岸的大城市。比如上海、北京、广州、武汉、南京等一些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一些边远或落后的山Ⅸ没有或很少有网络银行。我国网上银行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及清算金额都受到一定的制约,业务量规模不大,与银行传统客户群体和覆盖面相比还显得很低,主要是依靠当地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经济实力,以及使用者的文化素质。

2.2.5网上银行业务品种匾乏

从国外网上银行的发展来看,它们的网上银行业务几乎包括了所有的传统银行业务,并且有许多的创新业务品种是传统银行业所没有或者说是传统银行实现不了的。反观我们国内的网上银行,即使是做得最好的招商银行“一网通”,也仅提供了帐户查询、转帐、支付、网上证券以及网上商城等品种,而对其它如个人信贷、按揭等传统银行业务却没有涉及,其它银行的网上银行功能更是匾乏。

3、网上银行发展的措施与策略

网上银行是信息科技与现代金融服务发展的产物,其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制定的发展策略的正确与否,将决定网上银行能否取得成功。针对我国网上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网上银行的特点和外部发展条件,本文认为,要推动和发展我国网上银行业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树立全新的网上银行理念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网上银行业业务是银行拓展的全新服务,并要以此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发展模式。因此,要求银行在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中,必须以客户为中心,银行运作所有的思想都必须为着客户这个中心服务的。从国际经验看,客户导向的服务理念经历了客户至上,客户第一,客户满意,增加客户价值四个阶段。增加客户价值是目前客户导向理念的最新表现,在这一阶段,把客户资产价值增加放在首位,让客户享受增值服务。进入网上银行经营阶段后,可以利用网络服务实现灵活便利的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共享,可以发现客户的具体金融需求和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的趋向,帮助我们更好的研究网上金融产品。定制适合客户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我国银行业在商业改革进程中,“客户中心论”的研究和实践才起步,银行初步认识到客户对于银行经营的重要性,但是这种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而没有从本质内涵上认识到银行离开了客户,不重视客户,自身的发展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因此对于暂时盈利尚不显著的网上银行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只有在银行内部大力宣传和教育,让所有的员工都认识到“银行必须以客户为中心,而网上银行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关键途径”的思想,认识到网上银行的重要性[10]。

3.2通过网上银行业务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品种单一,严重地限制了网上银行的发展。我们应抓住时机,学习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个人客户、单位客户的特点,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和先进科技,加速金融创新,从实质上解决服务品种单一的问题。网上银行应根据互联网的发展与金融运行形势,对网上银行业务工具、业务品种和服务范围进行创新,如网上授信、企业和个人信用认证、收受企业定单、发票等。网上银行的中间业务可在保险、证券、信息咨询、家庭理财等领域发展,可在现有网上银行产品的基础上,通过与证券、电力、电信、财政、税务、海关、民航、运输等行业的合作,开发新的网上银行中间业务产品。招行“一网通”网上银行产品构建起由企业银行、个人银行、网上支付、网上证券和网上商城组成的功能较为完善的网上银行服务体系[11]。中国银行网上银行服务产品包括企业在线理财、银证快车、支付网上行、美元清算查询和纽约客户服务。网上银行仅是一种客户服务手段,它是以原有的业务处理系统为基础的。由于网络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差异性小,先进入者容易获得领先优势。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迅速行动起来,在条件成熟的分行尽快试点开展网上银行业务,以点带面,为以后大规模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探路。

3.3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确保运营系统稳定运行

提高网上银行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网银系统平稳、连续运行,是网上银行稳步发展的基础。网上银行交易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安全隐患,要加强对计算机设备、网络通信设备、加密算法、软件程序方面安全技术的研究。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方面不但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并且其成效不是立即出现的,但如果没有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积累,网上银行的安全水平就很难提高。同时还要保证网银运营系统稳定运行,提供连续不断的7×24小时服务,就需要加强网上银行信息系统运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寻找数据集中与分布式服务的平衡点,提高系统的灾难应对能力。

3.4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等级体系,促进网上银行快速发展。网上交易比传统交易对商业信用有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和电子商务的推动,我国的金融业建立自己的信用体系意义非常重大。我们也应该看到,信用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仅靠一个信贷咨询系统是不够的。我国中央银行必将适应新的形势,采取提高诚信意识、完善信用监督、设立咨询机构、完善信用体系等积极措施,努力推进我国网上银行健康快速地发展。

4、招商银行网上银行发展案例

招商银行坚持“科技兴行”的发展战略。从1997年开始,招商银行把目光瞄向了刚刚兴起的互联网,并迅速取得了网上银行发展的优势地位。1997年4月,招商银行开通了自己的网站,建成了国内第一个银行数据库。1999年9月在国内首家全面启动的网上银行--“一网通”,即通过互联网,将客户的电脑终端连接至银行,实现将银行服务直接送到客户办公室或家中的服务系统。

4.1坚持“因您而变”的网银经营理念

招商银行秉承“因您而变”的网银经营理念,在国内业界率先通过各种方式改善客户服务,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效、便利、体贴、温馨的服务,带动了国内银行业服务观念和方式的变革,拉近了银行与客户的距离。招商银行的网上银行为客户提供“3A”式现代金融服务,并根据市场细分理论,致力于为高端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一对一”的尊贵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专业化、个性化水平。

4.2“一网通”--网上企业银行业务

1996年,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推出了网上银行“一网通”的概念。1997年4月,建立网上银行“一网通”并推出网上个人银行。1998年4月,率先在国内推出网上企业银行,开通网上支付功能,成为国内首家提供网上支付服务的银行。网上企业银行是招商银行网上银行“一网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招商银行已形成了以“一网通”为品牌的国内著名金融证券网站,功能包括“企业银行”、“个人银行”、“网上证券”、“网上商城”和“网上支付”五个系统。2005年11月招商银行又推出网上企业银行5.0最新版,网上企业银行用户达4.2万多家,累计交易笔数1500万笔,累计交易金额超过7万亿元。交易笔数柜面替代率21%,交易金额柜面替代率38%,各项业务指标名列同业前茅。

4.3“一网通”--网上个人银行业务

个人银行分为个人银行大众版和个人银行专业版,以方便、快捷、安全的方式处理客户个人帐务,适用于个人和家庭。

1.个人银行大众版:只要在招商银行开立了普通存折或一卡通帐户,即可通过互联网查询帐户余额、当天交易和历史交易、转帐、缴费和修改密码、计算按揭贷款月供等等个人业务的处理。无须另行申请,上网即可享用。

2.个人银行专业版:建立在严格的客户身份认证基础上,为参与交易的客户发放数字证书,交易时需要验证数字证书。具有定活互转、自助缴费、转账汇款、自助贷款、按揭、外汇买卖、国债买卖、基金买卖、电子商务支付等具体功能。目前主要使用个人银行专业版4.5版。

4.4招商银行网上支付安全

在网上支付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账号及密码等信息的安全。招商银行在开发“一网通”网上银行系统时参考了专用协议方式,综合采用了业务和技术双重安全机制确保安全网上支付。

①客户使用专用账户进行支付交易。个人网上银行支付专用账户是“一卡通”的一个子账户,有独立的支付账号和支付密码,上网消费时客户只需输入其账号和密码,就可以实现在线付款。客户可以把“一卡通”中的资金转人专用账户,而资金只有转入这个专用账户才能用于消费,这就保证了“一卡通”账户中的其他资金的安全。

②设置网上消费金额限制。对不同类型的客户设定不同的每日累计交易最高限额,设定后还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加以调整。如对个人网上银行客户设定的最高限额为5000元人民币。

③支付卡信息直接传送到银行。个人网上银行客户在招商银行网页中输入网上支付卡信息,加密后直接传送到银行,不经过商家转发,商家无从得到客户支付信息。商家只从银行接收客户的定货信息,避免了客户篡改已被银行确认的定单信息。

银行管理论文范文2

谈及商业银行开展信贷管理活动的根本目标,现已不再是追求单方面的经济收益,而是加快管理模式、管理方式的转变,同时有效预防和规避不必要的贷款风险,努力将风险业务和巨额利益进行合理分配,从而推进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这才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管理目标。仔细回顾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发展进程,发现可以分成五个阶段:资金指令性管理阶段→实贷实存管理阶段→审贷分离阶段→信贷管理逐渐接轨国际阶段→信贷全流程管理阶段。这五个阶段伴随着我国银行体制的改革进程,也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二、支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改革的新晋内容

(一)《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2009年7月23日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这一文件,并在之日起的三个月之后也就是2009年10月23日正式全面施行,此文件的颁布主要是为了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固定资产贷款业务经营行为,加强固定资产贷款审慎经营管理,促进固定资产贷款业务健康发展,因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修订颁布的。此《办法》一共有43条内容,每一条内容都是从贷款业务步骤的角度出发所列举出的,其中明晰展现了具体的监管准则,后成为促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参考文件。

(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

《项目融资业务指引》于2009年7月18日由中国银监会制定并颁发,此文件主要是为了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项目融资业务健康发展,有效管理项目融资风险,因而参照并结合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修订而来。“项目融资”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显现在人们视野,它表明贷款的用途仅为建设一个重量级项目,或者是对已建项目进行修缮;其借款人必须具有企事业法人的资质,还款的具体渠道也是要从建设项目的经济收益而来。

(三)《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2010年2月12日,由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了《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这一限制性文件,并公告于文件的颁布之日起便正式施行。此文件一共包含了42条内容,与《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有着相似之处,也是从贷款业务步骤角度对流动资金贷款提出了新的监管要求,这一文件的颁布和实施,对现下商业银行进行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效用。

三、分析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改革前后的利弊比较

(一)改革前的“弊”

管理制度过于死板。现行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相对来说还不够完善,依旧存留着过去死板的痕迹,这一问题不仅限于在执行层面,更多的是制度设计的问题,比如制度过于原则化,没有按照客户群体进行分类;亦或制度过于死板僵硬,产生了一个问题多个文件限制的情况,致使工作人员一时难以弄清楚根本依据。管理方式稍显粗鄙。有些制度条例内容缺失,可能表明了适用对象、应用范畴以及注意问题,但却没有说明具体的操作流程,信贷工作人员就只能依照自己的理解去工作;再者,有的制度言语模棱两可,或者银行信贷人员的工作能力存在差异,导致同一业务、同一制度却在同一银行的不同支行获得不一致的服务差异。归其原因,还是因为信贷管理制度的管理方式稍显粗鄙。管理观念略显陈旧。以前使用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它在管理观念、操作流程以及运行方略上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为是陈旧老套的管钱、管事观念会妨碍银行自身的外在形象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了客户群体的介入热情,呈现出十分明显的管理弊端。

(二)改革后的“利”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观念得以更新。以往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其中所指的管理更多的是管钱、管事,然而进行制度革新以后,信贷管理已不再是一门单纯的管理收益的活动,而是上升到更高的层面,“贷款新规”的新式理念提升了商业银行各种信贷业务的管理水平,并催进信贷人员刨除旧的管理理念,间接地带动了整个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观念的更新与进步。风险预防与管理能力有了大提升。上文提到的四种支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改革的新晋内容,虽说针对的业务类别不尽相同,但是其所体现出的核心价值可是完全一致的,即为预防风险、提高管理能力。就拿固定资产贷款业务一项内容来说,实贷实付、合同管理的管理理念,既有效预防了固定资产贷款业务的风险,而且有效提升了风险控制的管理水平,使得整个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模式获得转型。传统环境中的商业银行,其主打业务就是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它一贯坚持“凭贷吸存”的战略方式,以此吸纳更多的存款获得经济利益。但改革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以后,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获得转型,使得整个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范畴有了大规模的拓展,逐步满足了银行客户多方面、全方位的业务需求,可见新的信贷业务文件推进了整个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步伐的深入。良好且优质的信贷环境得以创设。不少读者认为,文中提及的新晋四种支撑信贷管理制度的文件都是针对信贷业务制定的一些基本监管规范,难以深入信贷管理业务内部发挥功用。但事实却非如此,文件虽说只是基本监管规范,但它合理有效的执行却能够创设出良好的信贷环境,综合分析这四个文件所坚持的理念可以发现,他们对于金融风险的遏止有着行之有效的作用,并且一步一步创设出了合理、适宜的优质信贷环境。

四、结束语

银行管理论文范文3

(1)营销观念不断深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吉林银行认识到了用户对于银行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打造流程银行的口号,将追求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作为银行工作的重心,原本以产品为重心的理念被以客户为重心所取代,将客户的需求作为银行经营的出发点,通过改善业务质量,强化营销管理等方式,拓宽了市场,提升了自身的服务层次。

(2)金融产品的创新:

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吉林银行加强了对于新的金融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以中小企业和广大居民为市场地位,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打造出了自身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特色服务,极大满足了客户需求,提升了客户对于银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营销渠道的拓展:

吉林银行在全省范围内加快了网点建设的步伐,扩大网点的覆盖率,逐步实现了全省跨区域发展,有效扩大的吉林银行的品牌影响力。同时,加强了对于新的综合业务系统的建设,建成了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助银行等组成的电子银行服务体系,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业务办理,享受银行服务。但是,不可否认,目前吉林银行在市场营销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健康发展,需要银行管理人员的充分重视。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对营销管理理论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运用,营销理念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如忽视关系营销、营销机构不健全等;产品和服务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难以充分满足客户多层次的需求,包括产品开发和创新机制不健全、忽视消费引导等;缺乏对于分销渠道的战略规划,如网点布局不合理、自助银行缺乏引导等。银行市场营销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对待这些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以确保市场营销的顺利进行。

二.吉林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策略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吉林银行要想继续保持自身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就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市场营销管理策略。在实际管理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战略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供求状况和竞争结构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也使得银行的经营管理开始由产品导向过渡到消费者导向阶段。在这样的环境中,吉林银行对国有银行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借鉴,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引入了企业形象战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塑造出一种良好的外在形象,可以有效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但是企业形象战略的重点在于企业,难以有效满足客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升级,形成CS战略,以客户为重心,立足客户需求,充分反映顾客价值,并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来提升企业自身的价值。

2.差异化营销战略

差异化营销是相对于集中性营销和无差异营销而言的,是指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实际需求。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首先必须做好市场的细分和定位,结合潜在客户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细分变量,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情况的目标客户群;然后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相应的客户管理数据库,实行客户关系管理,对比客户价值,从而采取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可以有效节约营销成本,提高营销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3.关系营销战略

关系营销是指银行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应该建立和巩固与客户的关系,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一个相对长期的互动联系,从而实现银行在特定时期的利润最大化。关系营销理论认为,价值并不是服务企业的后台制造出来的,而是在客户保持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强调企业与顾客的互动性以及营销目标的可持续性。在实际应用中,首先,应该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将其与银行的其他系统相互连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银行的管理人员和业务分析人员提供相应的客户分析结果,这样,一方面可以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对客户进行筛选,提升银行的利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寻找优质客户,规避银行的经营风险。其次,应该建立客户经理制,也就是国外所说的关系经理,通过聘请专业的金融营销人员,向客户推广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全面负责客户的一切金融事务,有效的连接银行和客户,从而实现市场的不断开拓。

三.结语

银行管理论文范文4

(一)中小企业信贷收益率较高

目前,商业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是在基准利率上上浮40%,而发放的大型优质企业的利率一般为基准利率甚或下浮10%,因此,相比于大型优质客户的贷款收益率,中小企业贷款收益率高多了。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在可控范围

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起步晚,家族式发展模式诸多,加之没有足额抵押物、抵押物变相难、财务不规范,导致了融资渠道单一,担保公司望而生畏,就算融资也有较高成本,但在商业银行完善的信贷流程管理体系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仍在可控范围。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所谓信贷风险,是指信贷资金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是波动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为信贷资金的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和信贷资金损失形成呆帐的不确定性。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种类主要表现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针对于此,商业银行控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

目前商业银行普遍成立了公司业务部、国际业务部、小企业业务部,在此基础上,在中小企业密集区,还设立特色支行,这些管理部门和机构专营中小企业信贷,在贷款审批时间、额度、利率上都有放宽条件的做法。

(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基本流程化。

商业银行信贷流程管理已经基本实现,利用流程对中小企业的各项信贷指标进行准确评级和评价,每笔贷款的发放都要经过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的流程化管理,如发现中小优质企业信贷抵押物质量不高或者抵押物不足值,还引入了第三方担保公司。

(三)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信贷产品。

针对中小企业传统的信贷产品有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国内保理、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等,如今,商业银行加大了产品研发力度,可以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特点量身打造产品,用的多的有三权抵押贷款、商标权及专利权质押贷款、文化创意贷款、融资租赁贷款等,并且产品一旦投入市场就执行了全流程风险管控。

三、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具有商业逐利性,永远追求利润最大化,一味地想做大,想尽办法拓宽信贷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向中小企业合理、合规投放信贷资金才是永久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

(一)信贷调查不实

中小企业一般不具有品牌效应,做好信贷前期调查至关重要,但部分信贷人员往往在调查过程中走马观花,坐在会议室翻看报表,看视频听汇报,没有对中小企业所有者发起的背景、股东组成状况、产品销售渠道、盈利模式、应收应付账款、水电税的缴纳等等进行实打实的调查和走访分析。同时商业银行忽视了针对不同种类的产品制定不同的企业调查、贷款审查、贷后管理重点,影响了贷款的发放速度和风险管控重点。

(二)信贷决策权过于集中

商业银行“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体制是导致信贷决策权过于集中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都成立了审贷委员会或者事业部制,下设支行也多设立了审贷小组,对一定额度内的信贷要严格按照报批、上会的程序,形式上做到了审贷分离、权力制衡,但并未改变“一言堂”式的上会,很多贷款仍带有行政审批色彩,部门之间的权责没有匹配和制衡。

(三)信贷操作不规范

除了信贷调查不实外,信贷操作不规范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是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对中小企业所在的行业不加以科学分析,也不顾国家三令五申的限贷政策,喜欢一哄而上追逐产业热点;二是行业竞争不规范,由于缺乏规范和引导,金融机构粗放经营、盲目争抢业务;三是在贷款审查中,对企业的市场展望及贷款用途不闻不问,信奉抵押物、担保物足值就万事大吉。

(四)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在信贷业务中最常见的表现是企业与银行对同一项目所了解的信息部分或者全部不同,出现不同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在了解的途径上不一致,企业往往因为扎根这类行业很多年,对项目的风险和收益情况估算严密,而银行只能根据市场上各个项目的风险综合进行评估,这势必就会引起企业欺诈银行,出现“道德风险”。或者企业存在机会主义动机,将贷款挪作他用,违背初衷交易方向。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后,要想争夺到优质客户,商业银行必须用最快的时间、最敏捷的市场反应能力,来做到最大限度的缩小信息不对称差距。

(五)风险和收益不对称

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中小企业本身较低的抗风险能力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在利率管制条件约束下,一旦形成的风险没有更高的收益来弥补,就会造成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和收益不对称。中小企业贷款少、频、急,人力成本过高,加之严格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在一定的容忍度后还执行终身追究责任制,导致了信贷人员发放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措施研究

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决策层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树立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对信贷风险控制应是全过程的,要从贷前、贷中和贷后全方位进行管理;除了量身定制中小企业资信评价体系外,还应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

(一)优化信贷流程

对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流程设计不合理、先天性不足造成的风险,可通过信贷流程的优化进行规避。一是按照扁平化原则优化信贷业务流程。扁平化原则即取消行政化管理,即客户经理与信贷分析员共同完成贷前调查后不必通过支行行长而直接提交贷款审查委员会,信贷管理部审查人员在完成独立审查后也不必通过部门经理而直接上会。市场拓展部负责人及信贷管理部负责人作为贷款审查委员会委员,只在审贷会审议过程中就信贷业务发表个人意见。这样,一笔贷款通过调查、审查、审议三级,审贷会审议通过后报行长签批发放贷款。二是根据中小企业行业风险程度设置信贷审批流程。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按一般风险和低风险进行划分。中小企业所在行业是与龙头企业、大型企业、或者国有企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关系,该中小企业又是上下游产业链的核心企业,盈利能力、资信状况均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那么此类企业属于低风险企业,商业银行应该采取短流程办理,可以颁发贷款证直接上柜或者网上办理;中小企业所在行业刚刚兴起、科技含量不高、人员规模不稳定的划归为一般风险业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标准化流程办理,有些还应采取特殊机制进行处理。三是不同产品制定不同贷后管理监控要点。如国内保理业务,贷款发放后应监控应收账款账户的变动情况,主要供应商及销售客户的变动情况,供应链上下游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业主自身的信用情况、财产变化情况等。四是信贷流程优化应配套相应机制。信贷流程优化后其配套机制必须跟上步伐,应包括风险管理垂直化、信贷流程弹性化、岗位设置专业化、资源利用合理化、激励约束有效化。

(二)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方法

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日益活跃,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平台主要来自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与信贷风险成正比,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方法和风险预警体系防范中小企业风险。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路径有:首先建立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以风险分类的标准衡量中小企业,优化中小企业选择,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客户群的整体质量。其次实行贷款组合。中小企业分布广、类型多,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贷款组合,比如地区组合、行业组合、贷款期限组合、信贷种类组合、回报率组合等推广信贷,大大节约人力成本和财务成本。第三,执行统一授信制度。中小企业授信可与内部评级制度相结合,可不断调整授信权限,这样既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可激励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三)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风险控制主要是通过科学的风险指标体系来实现的,包括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等一系列指标,并根据这些风险指标及时提供的预警信号严格控制风险、消除风险,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因此,应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可重点加强宏观风险预警、行业风险预警、区域风险预警建设。要围绕中小企业经营行为、业务管理、资产安全建立定期业务分析、信贷资产质量评价、资金运用风险评估加以分析,将风险早期的防范工作做细致做扎实,把防范风险工作贯穿到整个信贷流程,使商业银行各个业务环节都设有风险防火墙。

(四)健全信贷激励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银行管理论文范文5

1.普通客户的关系管理

对于普通客户,商业银行应该注重客户的基本体验。基本体验包含个性尊重、专业服务和便捷服务三个要素,客户在与银行的接触中,银行的首要任务是尊重客户,同时向客户传递出可靠、专业和快捷的企业文化,尊重、专业和便捷在银行服务中显得举足轻重,银行尊重客户隐私,安全妥善地处理客户的资料,专业提供各项便捷满足客户需要的金融服务,保障金融服务过程的安全和可靠,遵守公平的金融服务合约,专业诚信,快捷服务,向客户传递出浓厚的专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氛围。

2.重点客户的关系管理

对于重点客户,商业银行应该注重客户的绩效体验。绩效体验包含知识获取、时尚打造和品牌塑造三个要素,客户在使用银行提供的产品和享受银行各项服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给客户提供了参与的空间和渠道,教会客户掌握金融服务和管理个人财富管理的方法和技巧,使得客户的金融知识和理财能力获得提升,同时,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新颖和引领潮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客户感受到时刻站在时尚前沿,认可银行的服务,并对之产生依赖性,从而塑造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品牌。

3.贵宾客户的关系管理

对于贵宾客户,商业银行应该注重客户的激励体验。激励体验主要包含服务创新、产品定制和身份彰显三个要素,银行为客户提供富有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整套的金融产品服务组合,让客户的金融服务体验具有新颖性和超越性,可以根据客户不同阶段的特殊需要帮助其定制满足人生各阶段的金融服务规划,并定制相应的金融服务产品,使客户获得特殊待遇和回报,彰显客户不同一般的身份,协助客户实现生活和事业的价值提升,帮助客户在事业方面取得最大的成功。

二、面向智慧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流程

面向智慧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实质上是对客户关系管理策略进行探索、制定和评价选择,对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等进行优化排序和资源配置,并不断调整和适应。商业银行可能会制定达成客户关系管理目标的多种客户服务方案,并对每种方案进行鉴别和评价,以选择出适合客户的适宜方案。各类客户服务方案都应构建在客户关系管理流程的关键活动基础上,可分为以下六项关键活动。

1.客户识别

商业银行要在目标市场中,通过各类方式收集大量客户资料,并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根据客户的特征和交易行为,识别出可能接受银行金融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客户群体。客户的识别要具有适应性,银行在识别客户的过程中,需要摒弃平均客户的观点,寻找那些关注未来并对长期合作关系感兴趣的客户,搜索、定位具有持续性特征的客户。

2.差异化分析

消费群体及公司客户存在差异性,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客户的价值观念、金融消费观念、金融消费行为的异质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要对客户进行差异化分析。不同客户对商业银行有不同的需求和对商业银行有不同的贡献度,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消费模式,研究客户的忠诚度和贡献度,并对其进行分类和遴选,根据其特征更好地配置银行产品和服务资源。

3.保持良性接触

商业银行需要与客户保持良好地接触,了解客户过去的交易行为和兴趣需求,及时地获取和更新客户信息,从而加强对客户需求的变化感知和洞察深度,同时让客户有愉快的体验与感受,从而能够持续吸引优质客户。与客户保持良性互动,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配置资源,使银行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改进更有成效,从而抓住最有价值的客户,使银行业务能够持续良性发展。

4.特色服务定制

特色服务打破了传统被动服务模式,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特征进行个性化设定,依据各种渠道对客户需求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根据不同的客户特点和异质化需求打造金融产品,定制和推送相关产品和服务,主动开展以满足客户个性化、特色化需求为目的的全方位服务,提高优质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5.客户服务评价

为客观、有效地评估服务银行提供的服务,通常遵循综合性原则,对构成银行金融服务的多要素进行评价,客户服务评价重点是评价银行的服务质量,根据收集银行服务过程中客户兴趣度、贡献度和满意度等方面情况,采用一定的模型综合评估银行服务的质量。

6.客户服务优化

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要积极地管理好客户需求和优化产品,把握好服务质量与管理成本的均衡点。商业银行根据客户服务评价结果和相关建议,进行综合整理,采纳良好建议,对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进行改进和持续优化,同时完善金融服务渠道,不断提升银行金融服务质量和服务体验。

三、面向智慧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实现路径

面向智慧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是在理解客户不同层次的需要、打造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以银行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其内涵是利用信息科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聚合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客户信息多维度数据分析和深度挖掘,从而发现其中所蕴涵的客户模式和规律,整合银行客户的营销方式和服务渠道,发展潜在客户,留住优质客户,提供按需定制的智慧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和贡献度,不断地完善银行管理、市场、信贷和客户服务等与客户关系管理有关的业务流程。其实现路径的关键有以下几项。

1.构建客户关系管理总体框架

构建面向智慧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是适应银行业发展趋势的必要措施。它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快速组织各类资源,提升客户服务和市场营销水平,同时加强对客户经理的业绩考核管理,为客户经理提供风险控制工具,为客户服务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支持,最终助力银行提高利润、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及市场占有率的管理目标。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总体框架可以从这个视角出发,进行客户信息资料的整合,实现统一的客户信息模型,建立与银行金融服务相关活动的互动关系,在统一的客户信息模型的基础上,对客户信息进一步加工、整理和展现,为主动营销、有针对性地进行客户挽留、客户维系以及客户的分级服务提供有效支持。

2.优化内部管理和客户服务流程

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首先要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通过组织再造,整合内部资源,建立功能完整、交流通畅、高效运作的职能机构,同时以挖掘和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实现基于客户交流的业务流程重组。通过跟踪、驱动市场导向,深入分析和洞察客户需求,整合银行的核心业务流程,合理调整银行网点分布,整合和优化银行的现有信息系统,使银行业务处理更加流程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将银行的市场、销售、咨询、服务、支持等全部集成起来,充分利用银行网点的柜面服务、自助设备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为客户提供金融信息和金融交易服务,从而打造银行与客户之间更贴近的客户服务关系。

3.基于大数据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要基于大数据平台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将这些广泛地分散在不同业务系统、不同经营管理机构、不同层次人员中的大量信息集中起来进行有效利用和充分加工,将来自银行各个业务系统及远程服务系统的客户交易数据,和来自于其他有关客户资料信息和服务信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建立统一的客户信息中心,并在其基础上构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综合了银行的各类客户信息,包括来自银行各种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各类数据,并支持多种结构,通过网络进行商业通信和交易处理。采用数据挖掘工具对客户信息进行分类、聚类、关联和序列等多种处理方式,可以挖掘出隐含的、未知的规律,分析客户的分布情况、收入状况和购买偏好,从而使商业银行能够更清楚地掌握信贷产品的销售情况,更好地为产品进行定价和客户定位。

4.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运作模式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能够较好解决银行各部门在协同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前后台的信息交流和反馈。营销部门将对客户调研和对市场的分析结果及时传递给信贷管理和服务部门,以便信贷管理部门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客户特征、行为和品质,更为科学地对信贷产品投放进行决策,服务部门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等级和特征提供差异化服务。同时信贷部门和服务部门在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时,也将服务相关信息及客户诉求反馈给营销部门,以便营销部门及时掌握客户信息和诉求,并展开多维分析,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竞争策略。

5.建立有效协作的客户服务渠道

商业银行的客户服务渠道可以分为实体服务渠道和远程服务渠道。实体服务渠道包括银行营业厅柜面服务,及实体的VIP客户服务中心等,而远程服务渠道主要是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新兴渠道,相比实体服务渠道,远程服务渠道具有跨越距离、服务成本低、服务快捷的优点。以3G、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以移动应用程序(移动终端App)、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兴交互方式的兴起,以及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的成熟,远程服务渠道又增添了许多新的方式。银行需要对客户服务渠道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建立有效协作、体验一致的客户服务渠道,无论客户从哪个渠道接入,都能体验到同样愉悦的贴心服务。

6.客户信用评估和风险预警

在客户信息统一的基础上,制定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实现客户信用等级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信贷风险预警信息系统。通过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对有关金融风险信息进行收集和存储,根据客户的信用资料和相关交易活动,收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并采用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运用智能技术及数据分析方法,获取不同等级的信用分数,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信用分数,分析客户按时还款的可能性和风险系数,决定是否予以授信以及授信的额度和利率。同时,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客户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对客户的活动进行监测,对具有风险的行为发出预警。

四、总结

银行管理论文范文6

该系统建成了之后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效益,首先就可以将管理的链条加以缩短,将管理的层次适当的减少,提高业务经营的比例和管理人员的比例。此外该系统建成之后还可以促进银行资源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资源能够实现合理的配置,将企业内部争夺客户的现象加以减少,防止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还可以提高银行对客户的服务能力,加强银行同市场之间的联系,迅速地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反应,从而为银行赢得更多的客户,提升银行的竞争力,使得他们能够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

2系统设计的目标

进行系统设计的目标就是将信用卡加以整合,将客户的住房贷款和消费信贷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将客户作为经营活动的中心,对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往来信息进行整理,从而对客户的信用度进行评定,对客户的贡献度进行评估。将不同的客户群体进行划分,例如:可以将客户划分为重点客户、潜在客户和普通客户等,然后对不同种类客户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的趋势进行分析,分析该种类客户给银行所带来的收益。将个人零售部门的市场加以细化,这样就可以为不同的客户提供具有差别的个性化服务,为银行的市场营销提供决策的方案,提升银行产品的竞争力。

3系统设计

3.1系统的逻辑结构设计

所谓的客户关系管理指的就是对银行的客户信息和客户的资料进行统一的数据采集和整理,形成一个统一的客户资料库,然后系统会在这个资料库的基础之上,对客户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包括了权限控制系统以及反馈资料管理子系统和系统维护子系统等八个应用系统。其中在进行系统和外部系统的联系时,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首先是抽取数据的工具,这样就可以对银行业务系统中所有的交易数据进行动态的抽取,每日都要对数据进行采集。其次是手工录入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对不完整的客户资料进行录入,从而根据不同系统的接口来进行定制。

3.2系统的物理结构设计

系统在进行物理结构设计时,采用的是三层结构的设计方式,由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以及WEB服务器共同构成。在这其中数据库的服务器主要是负责进行外部系统的接口以及数据的采集和管理工作,还可以对WEB服务器发出的用户请求进行响应。WEB服务器主要是负责对用户提供页面的支持,对客户的请求进行转发或者是回复,客户端采用的是当前我国比较流行的“瘦客户端”的方式,只需要装配有标准的浏览器,就可以实现对系统的访问。

3.3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在系统的资信评估过程中,客户经理在录入资料的同时还要进行两部分的工作,那就是自动评估和手工的调整,这样就可以形成最后的资信评估评分值。客户在进行资料的查询时,可以通过客户的编码来进行信息的查询,其中包括了客户的基本资料,历史情况以及客户的储蓄情况、房贷的合同、信用卡的透支情况等一系列的资料和信息。在对客户的贡献度进行评定时,系统可以自动地产生评定的结果,用户可以输入一定的查询条件,就可以查到客户的贡献度。所谓的客户反馈资料指的就是通过相关的业务人员的录入,对客户资料库中的资料和信息进行补充,其中包括了将信用卡客户的反馈资料进行查询和录入。

4结语

银行管理论文范文7

1.对银行存在的各项业务之间会计核算不统一的问题

而这种问题又往往造成银行在会计核算管理条块上分割和财务收支不准确以及会计秩序不协调的困局。针对这一点,会计核算管理体制应从分级分散向集中统一状态转变,在全行推行一套完整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对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统一规定,建立起会计核算管理的基本框架。具体而言,可以由财务部门对银行新出现的业务进行会计核算规定,同时报上级进行审定。实行账务核算统一,将银行的本外币资金活动和财务核算统一交由同级会计部门办理,各个业务经营部门账务并入所管辖行的会计部门,对相关的会计报表、凭证等有关会计核算要素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2.强化会计核算制度谨慎性原则。

严格按照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核算,确认银行利息收入政策。由于某些利息收入确保政策与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存在冲突的可能性,银行对此应改进和完善其利息收入确认的方法,比如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以将银行在贷款中所产生的利息计为收入,同时并入当期收益;而对贷款逾期产生的利息,则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将其作为收入确认的基础,从而为是否将逾期贷款利息计入收入提供依据。此外,实行全面保证金制度,有助于保证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因此对具有风险的贷款业务实行贷款利息保证金制度,能够减少银行坏账,有效防范银行财务风险。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和规避业务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电子化发展程度和风险隐患,对有关会计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整合,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上将业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遏制住。现在大多数银行推行了会计委派制和会计人员定期轮换制,这可以通过对一线营业网点的负责人进行委派制,比如坐班主任和业务经理,对他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按照上收一级的管理办法进行,不直接与该网点业务经营的好坏进行挂钩,从而使得会计核算工作人员能够全心全意做好会计规范工作和会计监督工作。同时,对一线业务营业网点的坐班主任、柜员和会计主管等工作人员采用轮流交换岗位的形式,甚至采取强制轮休假的制度,使银行的内部控制在每一个角落得到展现,不留管理死角,不留控制隐患。随着业务范围和业务规模的不断发展,银行也应及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的内控制度,使银行会计核算管理能够有理有据,从而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各项内控制度执行监督工作,因而银行需要对这类管理监督人员实行奖惩适当的机制,确保内控制度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制度所具有的作用。当然,在这过程中,归根结底需要银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员工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从而使员工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以实现减少违规操作和规避业务风险的目标。

三、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控制和防范业务风险

针对不同的会计业务风险,银行应当根据业务风险的情况差异,采用不同的控制和防范方法,并建立起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信息技术手段控制机制,借助监控系统实时监控的作用,控制会计业务风险的发生。因此,银行应当不断完善监控系统的功能,对各营业网点分散的监控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和集中监控,从而实现对会计业务人员日常工作内容的全面监控。信息技术手段也是银行实现对会计业务风险控制和防范的有效手段。

四、强化业务制约,防范业务风险

一是权力制衡。按照分级经营、分级授权的要求,建立比较完善的经营授权制度。如信用证的开立、大额汇票的签发、大额现金和费用的支付等,都要明确各级审批的权限,建立领导考核制度。每年由银行内部稽核部门对下级主管会计工作领导的本年度的经营管理情况、权力运用情况、制度执行情况等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二是程序制约。程序制约强调的是不相容的职务必须分离,即程序的不同环节要交由不同的部门和员工去完成,每一环节都能相互制约,任何个人都不能独揽业务全过程。

五、加强银行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业务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是银行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统一认识,重视会计工作在防范银行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岗位设置、人员配备上给予支持。尊重、信任会计人员,为员工提供展示自我、创造效益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人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其爱岗敬业,自觉、自愿地遵守操作规程。其次是加强制度教育。采取多种措施和形式,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规章制度培训,使各项制度、措施深入到会计人员的思想中,从而增强其从严要求、合规经营的自觉性。三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会计人员应及时更新会计理念,掌握专业知识,拓展业务视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

六、结语

银行管理论文范文8

1.员工角色转换难题

网点运营的标准化管理是岗位整合、资源优化和流程重组的综合性改革,势必要将网点的一部分人转化为营销人员或是将每个员工的工作时间划分出一部分或是大部分用来营销,这种转变对员工的要求由原先服务型网点模式的“只要满足每一项业务有人会处理,能处理”提高到“每一项业务每人都会处理,快速处理”。为了一定程度上照顾年龄偏大员工,大部分行处以往在人员结构紧缺、老龄化的现状下,尽可能将年长员工安置在不需要处理现金业务的低柜区域,而高低柜分离改革后却需要低柜区配置素质更高的柜员去处理复杂业务,凸显阵地营销优势,而短时间内年龄偏大员工无法快速适应这种考验和磨炼,角色转换不到位将导致改革成效难以在阵地营销能力和网点功能转型上得以充分体现。

2.功能分区布局优化难题

现有营业网点内部运营区域物理布局上的共同特点是:面向客户最直接的中心区域往往是高柜服务区且柜口数量众多,低柜往往处在角落;而且考虑到网点业务发展,原始装修时往往设计柜口较多,导致网点实际开柜数小于物理环境柜口数的情况基本已是常态。考虑到网点全面改造的投入费用较大,试点过程中大部分网点只能在原网点功能布局的基础上,采取将低柜分离出来的权宜之计,从而造成部分对外营业高柜柜口空置,无论是内部布局、品牌形象、客户体验还是营业分区的有效利用上,都难以达到标准统一、管理规范的效果。

3.网点阵地营销资源配置难题

目前,高低柜业务分离网点真正配置了客户经理并在现场办公或参与阵地营销的并不多,其他未实施高低柜分离的中小型理财网点,配备现场客户经理的则更少。从全行个人客户经理的分布来看,集中在一级支行的客户经理队伍庞大,阵地营销人员配备不足,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柜面对优质、潜力客户进行识别后,由于缺乏跟进营销、重点维护的相关人员,造成部分优质客户资源的流失。

4.归口管理职责规范难题

高低柜业务分离后,网点业务集成度、综合化程度在提升,但归口管理仍待及时跟进,各相关业务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对网点的管理存在既重叠又缺失的不合理现象,制约了整体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如高低柜分离后,要求部分大型网点现场管理人员走出现金区,兼顾履行高低柜业务事中审核工作,参与网点大堂的业务咨询和客户引导,但现行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与网点转型要求不匹配,使部分现场管理人员感到职责不明晰,承担的额外工作负荷较重,现场主管仍需频繁进出高柜区,不仅无法真正走出现金区与大堂经理进行角色替补,而且在网点安全保卫方面存在隐患。目前,低柜区需授权审批的业务多,在兼顾高低柜的监管中可能存在顾此失彼、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二、深化网点运营标准化改革的思考及建议

从网点标准化改革的实践来看,全面推行网点运营标准化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在不断摸索与磨合中总结经验,通过完善、细化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网点运营标准化改革的正能量。

1.调整网点内部布局是前提

在目前无法进行全局装修改造的情况下,网点一般只保留2-3个高柜,其余高柜柜口均使用布帘进行遮挡,既影响美观,也容易引起客户误会,认为银行有柜口却不开足导致排长队。因此,随着业务发展需要和现金业务量逐步萎缩,今后客户引导分流将按照从自助服务区→低柜→高柜的导向,必须调整现有网点物理环境布局的思路:网点整体内部区域应以纵深为主,客户进入网点首先通过自助服务区,必须到柜面处理的业务先进入低柜区域,若有现金业务再进入高柜区域进行处理,即网点运营区域布局可以按咨询引导区、自助服务区、低柜服务区、高柜服务区、中高端客户专属服务区、客户等候区等分区设置。咨询引导区与自助服务区的布局应相衔接,便于大堂工作人员对客户进行引导分流和自助操作的业务指导;低柜服务区应占据主导位置,与高柜服务区可以在空间上实现相邻,便于大堂引导人员进行现场灵活调度;中高端客户专属服务区以低柜形式为客户提供差别化服务,不再单独开设高柜,与普通客户共享现金业务处理窗口。

2.开展资源整合是核心

网点运营标准化管理改革需要对部分柜员和服务支持人员进行结构优化调整,关键是要解决好“转岗去哪里”和“如何成功转岗”的问题。一是结合高低柜分离推进情况,在遵循岗位制衡的前提下,按照“岗位数量最少化、职责边界最大化”的原则,根据网点地域、规模、业务量等不同特点,制定各类型网点定员、定岗的配备标准以及前台劳动组合安排的“路线图”作为推广参考依据,指导不同网点科学安排、动态调整运行和营销服务资源;二是研究建立一级支行以上层面的柜员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机制,合理配置机动人员队伍,建立分别针对高峰期和非高峰期的弹性排班模式,实现运营资源在更高层面的统一配置和使用,解决网点间、柜员间忙闲不均问题,提升柜员工作饱和度,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三是建立网点“1+N”联动营销服务机制,改变部门分割局面,将电子银行、个贷、信用卡等业务下移至网点,并对各类销售人员的职责进行再调整、再明确。

3.推行标杆示范是关键

要按照“标杆示范、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推广策略,选取10%有代表性的网点,重点锁定2-3家,大胆进行探索,迅速启动标杆网点的建设工作,并及时总结、编发典型的、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案例,通过着力打造一批水平高、成效好、亮点多的标杆网点,充分发挥示范效应,为全面推广奠定坚实基础。在实施过程中,各分支行要围绕着优化网点资源配置这一核心目标,结合本行实际情况,“一点一策”推进改革实施。因地制宜,深入运用网点运营管理平台,逐个网点开展调研分析,准确查找各网点运营存在的突出问题,一点一策、到点到人地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避免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工作方法;同时,要把握轻重缓急,首先解决高低柜口配置、岗位优化、工作量不均衡、服务支持岗人员多的问题。要对全辖网点改革效果开展横向比较和统一评价,实时跟踪监测,有力组织推动辖属网点积极主动地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网点运营的精细化管理。

4.打造过硬员工队伍是根本

高低柜业务分离,对网点人力资源的分类管理和合理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选派业务骨干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确保非现金柜台业务人员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良好的服务能力,全面的营销资质,敏锐的营销意识,充分发挥非现金柜台与客户面对面交流的优势,进行产品推介营销。其次,要推进高低柜柜员岗位轮换,激发员工锻造技能的热情,结合网点员工年龄结构、业务素质和岗位要求,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网点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打造一支“通业务、懂系统、善沟通”的从业队伍,让每一位柜员都能熟悉柜面业务流程和各项金融产品的功能与营销点,彻底打通员工素质对高低柜分离效能释放的“梗阻”。

5.创新绩效考核机制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