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论文(8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8篇)

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逻辑知识学习实践研究

一、逻辑知识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逻辑学知识的学习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面生命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技术在不断发展,知识的创造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创新是推动知识发展的原动力。国家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他们能更好推动国家走向富强。而一个人是否是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和他的逻辑思维有关。同时,创新的基础之一就是逻辑思维,以逻辑为基础的创新才是有意义的创新,而不是空想。这符合创新科学的标准。任何科学离不开人的思维,所以对于逻辑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

2、逻辑知识的学习可以有效的促进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是一种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方面。对语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才是检验语文成效的最终标准。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听读方面来培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进行思考,真正的达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另外,逻辑思维影响着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而读写也能影响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只有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才能更好的表达,才有更好的文字能力。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教学将对语文自身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帮助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思维素质是中学生很重要的综合素质之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教学不仅将逻辑知识教授给他们,而且还有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和规律,这些对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素质能有很好的提高作用。

二、中学阶段语文教学中逻辑知识学习的现状

1、缺乏逻辑教育的教育理念我们民族崇尚直觉在生活以及思维中的作用,在一些重大决定方面,直觉往往在民众的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逻辑思维往往在大脑思维过程中是缺失的。由此而产生的教育系统会严重缺失对于逻辑思维的教育与培养。

2、课程编排缺乏逻辑内容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删除了《简单判断》、《归纳推理》等六篇逻辑短文,而自此以后,逻辑教学就一蹶不振。即使有部分人开始重视逻辑学,但是,相关部门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3、教学方法中缺乏逻辑教育方法一方面,逻辑知识的教育作用在教学大纲没有被提及,另外,也没有合理科学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编排,导致当前语文教学过程中逻辑知识身影的严重缺失。初中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在这个时期,教师却没有在课程中渗透逻辑知识的教学,这会直接导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缺乏。

4、教育评价中缺乏对逻辑教育的评价与逻辑教育相关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出现,也不属于考试的范围,近年来的考试题很少有有关于逻辑知识的考察,这也是逻辑知识不受重视的结果(原因)。不被列入考试范围也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逻辑教学的省略。所以,当前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会出现更恶性的结果。

三、改进中学语文教学中逻辑知识学习的建议

1、重申逻辑教育理念造成我国逻辑教育发展缺失的重要原因就是逻辑教育不够重视,我国出现过很多的第一,但是在自然科学方面却难有成就,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若要提高国民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逻辑知识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另外,学好逻辑知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逻辑教育理念必须贯彻新时代的教育,逻辑知识的学习必须融入当前语文教学的课堂中。

2、改革逻辑知识教育的内容可以看到,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逻辑学已经被国家有关部门编入到中学教学的教学计划当中,并且,还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课时数。在教学大纲中逻辑教学的性质、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得到了明确的表达。并且对于教材的编写也提出了要求:理论与实际结合,深入浅出,而且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开始明确列出了逻辑学的范围,而且注重逻辑思维的应用。

3、改善逻辑知识教育方法首先,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逻辑知识的教学。逻辑思维要在课堂的教学中拥有明确的体现,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逻辑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将逻辑教学充分延伸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其次,要注重教学过程的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当然对于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的锻炼可以通过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来完成,这样可以考证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4、改善逻辑教育评价体系同时要设置逻辑教学评价体系,这样可以决定语文教学中是否进行逻辑知识的学习,所以,逻辑知识教育评价必须被纳入到语文教育评价体系。第一,逻辑教育必须成为语文教育考核体系的一部分,要充分体现逻辑教育的作用与功能。第二,将语文逻辑知识变为语文教学考核的一部分,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考核办法。第三,中学教育评价体系的制定也应当以一定的逻辑原则作为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逻辑教学应该在语文教学环节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学语文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能力强的人才。

作者:梁利霞 单位:太仆寺旗宝昌一中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多样式教学法应用

一、参与式教学

(一)含义

在所有教学方法中参与式教学是核心,其他几种教学方法是参与式教学的延伸。所谓参与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积极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发扬主体精神,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智能学好语文。

(二)内容

1.审美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趣味,让“知”与“情”相结合。学生只有通过审美,才能领悟到语文背后深层次的人生意义和社会意义。教师的朗诵是带动学生感情洋溢的最好方法。如《雨巷》的温婉柔情,《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壮志豪情,《背影》的父爱,《藤野先生》的恩师情。教师的范读能有效感染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无疑给语文课堂增加了色彩。2.表演教学。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记叙性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讨论哪一个段落最具有表演价值,然后自编剧本进行表演。参与式教学改变学生参与意识薄弱的弱点,给语文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

二、讨论式教学

(一)含义

严格上来说,讨论式教学是参与式教学的延伸。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在课前或课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的方式。

(二)内容

讨论式教学并是不简单的几个人在课堂上讨论教师提出的某一个问题,而是在课前教师将教学大纲及教学重点提前给每个小组的学生,由组长分配不同的任务,组员互相讨论提出新问题。在课堂上每组学生都要发言,其他学生做好笔记,找出不同观点,同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在关键处进行引导,提出本节课的难点,大家共同解决。讨论式教学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既要查找资料又要独立思考。

三、演讲式教学

(一)含义

所谓演讲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演讲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声传情,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关于课文主题的演讲。教师在授课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初中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处于萌动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需要,所以演讲式教学的可贵之处在于给学生一个表达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口头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二)内容

演讲式教学要有针对性,教学诗歌、散文、文言文等都可以用演讲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一扬到底”或“一抑到底”都是不可取的。如余光中的《乡愁》写的是随着时空的变换产生的四幅图片,小小的邮票代表稚子的亲情愁,窄窄的船票代表夫妻的爱情愁,矮矮的坟墓代表母子的生死愁,浅浅的海峡代表无奈的思乡愁,每一个“愁”的朗诵语调是不同的。稚子愁有天真语调,夫妻愁有羞涩语调,生死愁和思乡愁一定要用低慢和停顿来表现无奈和心酸。

四、专题式教学

(一)含义

相对于以上提到的几种教学方法,专题式教学少了些趣味性,主要是突出强调教学内容的基本点、关键点、重点、难点、疑点。教师指导学生有计划地研讨语文的基本内容,训练技能,形成能力,提高素质。

(二)内容

专题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制作专题内容,如字音字词的训练、病句改写、词语成语应用、古诗词鉴赏、阅读训练、常识积累、创新题训练、作文训练。如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进行写作专题训练。在描写景色时,作者以一幅画的形式呈现给我们,这幅画中有荷叶、荷花,还有月光和树,这幅月下赏荷图是完整的,里面的修辞手法值得借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式写另外一幅图。

五、总结

综合来看,多样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将几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收到预想的效果。

作者:孔敏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运用探讨

1前言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更具直观性、形象性,丰富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本就是抽象的、富有想象力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化抽象的思维,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措施,已融入中学语文的洪流中。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成为教师探讨的新话题。下面就其利弊,探究如何有效实施多媒体教学。

2中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措施运用的现况

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受到科技的挑战,其教学形式、教学主旨、教学方法等因为多媒体的介入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在根本上改变了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模式。充分熟悉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利弊是有效运用的前提。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角色的变化,观念固化,为了应用而应用。多媒体技术就像是神奇的魔法棒,教师就像是指挥这个魔法棒的魔术师。多媒体教学集视觉、听觉于一体,使语文对中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点亮了语文课堂的新鲜感,活跃了课堂氛围,巧设情境,使语文学习栩栩如生。但世间万物相生相克,有利必有弊,其不足之处也不可忽视。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模式成课件模式化,还是对学生的想象力单一化,多媒体都有一定影响。

3中学语文教学多媒体运用的裨益

使课堂形象、生动、具体,增强艺术性、直观性如在学习《红楼梦》选节《林黛玉进贾府》时,对于篇文言文的文章,学生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可配合多媒体课件帮助他们理清各人物关系及其文化背景。拓展内容可利用金陵十二钗,配以图画及行酒令的解签,使课堂不再是教师干涩的描述,而演变成一种对于文化艺术的欣赏,在宣扬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上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往的教学靠语文教师干瘪的语言描述,而多媒体教学能以其独有的特点,变腐朽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增加了课堂的涵盖面,突出重点、难点多媒体手段有利于对重点的理解。如讲授王勃的《滕王阁序》,如果运用多媒体图、音、色来描绘滕王阁的雄伟壮阔、精雕细琢、雕梁画柱,滕王阁的美就不再局限于文字的简单描述,而成为立体的、丰富的、有形的,改变单一的分析法,使学生投入对滕王阁的欣赏想象中。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巨大的内容量、多彩的内容,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表现了其特点,从形式到作用等,展示得更直接、更真实,使复杂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发展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容易感染学生,将其带入教师预设的情境,产生感情,在此基础上产生兴趣。可以穿插背景音乐,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一些作者的生平及背景,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作者其他的书籍。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他写给亡妻的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情深意切。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扩展苏轼的其他词,展现苏轼不同的人格魅力。或者利用流行歌曲传达诗词歌赋的艺术美,如两汉乐府的《白头吟》中最广为流传的“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已被作曲传唱。带动兴趣,丰富课堂,启发学生思维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开发各种感官,丰富课堂形式,利用影视资料、音乐作品、动画、话剧等表现形式,使课堂异彩纷呈,引领新的教学风潮。学生的思维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得到拓展,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活跃思维,教学也不仅是单纯的语文课本知识学习,而是对整个中国文化及语言的感悟。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导学习不如教会学习。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一起制作课件,让学生来讲授他的理解。如在讲解《苏州园林》时,配合课件让给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学生站在多媒体前饶有兴趣地讲述自己的理解,从其他学生的目光中得到满足感、自豪感、成就感,同时锻炼了综合能力,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4中学语文教学多媒体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局限学生及教师想象力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手段是制作幻灯片,有时长时间的课件都会重复使用。教师讲课会遵循课件内容,而且也将学生引导入预设的思维情境当中,不仅模式化了自己的教学,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在形象化的同时也局限化了想象力[3]。教师教学模式化运用多媒体于教学不是目的,目的是改革教育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有些教师只是打着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幌子,依然走着传统教学刻板的老路,仍以教师的思维为主导,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思想者,填鸭式的教学毫无改进。使语文教学缺少古典美有些美文是靠声音的魅力传达的,断句、重音、感情、语速等各有作用。多媒体的介入丧失了传统教学中精髓的朗诵美、意境美。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感悟,视听替代朗诵,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受限。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媒体的快速引导,学生没有了反复揣摩作品言语的过程,言语的朦胧美、艺术价值也都成了速成。妨碍师生的情感交流由于有多媒体课件的存在,学生从头至尾只能听到音箱里的声音、看见屏幕上的图像,教师也常把思路引导到自己设计的答案上来,常常会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想。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由于教师教学行为明显减少,学生看不到教师生动言语的诱导、形象神态的感染。而没有情感的大屏幕成为教学的主角,师生间的眼神思想交流减少,师生心灵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变淡,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和熏陶。

5建议及解决

多媒体教学有利有弊,扬长避短方是上策。建议包括:师生交流课穿插小游戏,学生和教师身份互换,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人;为扩展思维,不预设准确答案,教师画龙点睛;利用角色扮演,还原历史人物,借助多媒体添彩。教师方面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多媒体技术,它需要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对课程资源的合理设计、开发、管理与使用的能力和对学生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设计、组织、指导的水平。运用多媒体技术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积极地引导学生体会语文的精髓才是重点。

6结语

多媒体有很多引人入胜的优势,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创新依旧是促进教学发展改革的关键。学生思维不可替代,教师应正确认识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重点还是倡导科学的学习方式,而不仅是使用科学学习。

作者:张凯 单位:十堰市郧阳区安阳镇安阳初级中学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

一、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因

(一)教学模式单一、陈旧

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你听我讲”的教学模式,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对教师传达的信息被动接受,所以出现台上教师讲得兴趣盎然,下面学生不以为然或者昏昏欲睡的场景,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就感觉学习语文很累,进而失去学习的乐趣。对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的中学生而言,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但无助于体会到文学魅力,也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及思维的拓展。

(二)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根本不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即使有的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机会和精力实践。根本原因就是目前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迫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多教师放弃了尽管富有意义,但见效慢的素质教育,转而一味地追求高成绩的应试教育。为了应付考试,获得一个社会各方面都满意的考试成绩,准备了很多考试知识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要求学生按照统一标准去思考、去学习,不允许学生有不同于参考答案的观点。这种做法短时间内完成了知识的复制,但束缚了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面对填鸭式的教学,学生会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高效课堂无从谈起。

(三)缺乏明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在准备一节课时,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设立一个教学目标,这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期望的教学结果。翻开教案,很多教师都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每节课设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目标、价值观目标。然而,当问及具体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时,教师又很茫然。我们教学总是着眼于宏观,而不是微观,习惯于制定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教学目标。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更新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要想使语文教学更为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演。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语言引导、情境设置、小组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和对学习内容的反应,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将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高效语文课堂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能力

积极思维往往始于对某些问题的疑问,众所周知,带着问题的学习是高效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应试的大环境下,我们为了追求卷面的高分,总是将课文的理解标准化。在这种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下,可以实现短期内学生应试成绩的提升,然而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却受到压抑,体会不到学习愉悦感和自我探究的满足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对课本中的人物、观点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扬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课堂自然形成。

(三)教学目标要科学、明确、有层次

语文教学目标的科学性表现在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摒弃应试教育的“知识中心论”,将课堂教学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价值观、态度等目标有机融合在一起,既要学生掌握一定语文基础知识,又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目标也必须高度明确。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中心,这一点明确了教学活动才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另外,教学目标要有一定的层次。制定教学目标要明确学生在认知结构、学习态度、学习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据此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三、总结

构建一个教学效果好、学生受欢迎的高效课堂是每一个人民教师都渴望的,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明确教育观念,通过反思不断提升教学技能。教学也是一个沟通、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探索、钻研,激发他们兴趣,同时我们在这种平等的交流过程中得到了成长。我想只要怀着一颗诚挚的心,努力思考、付出,就可以为学生带来高效课堂。

作者:莫亚娟 单位: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浅析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需求及作用分析

1.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需求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中学语文教学也有着要求上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更为重要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上。中学生是有朝气和有活力的一个群体,在我国的人口比例上占据着很大的比例,所以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来培养他们的崇高精神品质以及对其内在道德人格加以完善也是推动民族文明素质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不能物化为物质财富,但能在精神力量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的根本所在,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学渗透也是中学生自身的全面健康的重要需求,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发展阶段,在身心的发展过程中还没有达到平衡稳定的程度,正是需要文化知识补充来促使其人生观以及道德观等形成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的语文教育就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能够确立学生对道德信念的信仰,并塑造文明社会人,所以对中学语文中采取传统文化的渗透就成了必要的过程。同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是这一学科自身的任务及性质所决定,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会始终贯穿传统文化,不仅如此这也是个体适应客观环境的重要需求。

2.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将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能够起到诸多重要的作用,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能对学生的知识得到有效拓展,传统文化是人们生活的反映,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科学信息,能够让学生获得语言文字以及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首先从语言文字方面知识的拓展上,例如在中学语文的课本中对“杨柳”意象的出现就有着不同的内涵体现。柳是留的谐音,所以在古人分别时常常是折柳相送来表示留念和不舍的情愫,对这些文化内涵得到了了解就能对课文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得到充分理解。另外从礼仪禁忌的层面也有着重要体现,由于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封建社会,其中有着诸多的礼仪和禁忌,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了解,也能更好的学习语文课程中的一些优秀文章。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也有着德育的作用体现,在这一方面主要是由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积淀了诸多民族精神优良部分,所以在道德教化的作用上就有着重要的体现,其中的诚实守信以及尊老爱幼等,都是传统文化美德。这对中学生的个人道德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还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文化民俗内容比较多,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着手能够让学生对民族的文化有效了解,并对学生的认知层面得到扩展,这些方面对教学将有着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孔雀东南飞》有一段是刘兰芝和小姑的叙述,“初七及下九,嘻戏莫相忘”这就是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对这一方面没有得到了解也就很难领会诗句的内涵,初七和下九均是古代的民俗节日,其中的初七主要是农历七月初七,在这一天有很多的习俗适合妇女相关的,所以也被称为是女节。下九则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对这些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了了解就能体会到刘兰芝和小姑之间的难舍之情,对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会有更多的认识。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1.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分析

我国传统文化比较丰富,在内容上也有着不同层次的划分,其中的汉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其形音义的结合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汉字的静态形体当中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潜流,也是对五千年历史演进的雄姿以及先人的智慧结晶,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渗透内容。再者就是文学艺术传统文化的形式内容,这主要是体现在我国的诗词歌赋以及小说散文等多种体裁,这是对我国传统社会的不同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现状的记述,是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内容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伦理哲学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其中的内在超越以及修身养性和礼仪规范等均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寄托。

2.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从现阶段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情况来看,还有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上还有待加强。中学的语文教学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学科,在对传统文化弘扬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的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在白话教学的时间上过多,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学习的过少,从而出现了传统文化经典只是作为提高学生成绩分数的筹码[5]。另外则是学生以及家长为取得短期的效益,就将学习的精力放到物理化学等学科上,从而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忽略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当前逐渐得到了重视,但从整体上来看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对中学语文教学当中的传统文化渗透要能重视几个重要的问题,首先就是要注重立足现实,将传统文化的精华得到充分吸收,掌握好分寸和分清主次。不同的语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会有着不同,所以在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把握以及对写作手法的掌握等方面要能充分重视。要能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得到充分吸收,引导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并将其振兴民族而努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得以增强。另外就是要能有开阔的眼界放眼未来,对多元化的文化得以尊重,不仅要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还要对一些国外的优秀作品进行吸收,这样才能多方面的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对学生的独立个性以及人格、创新精神得以有效健全。

三、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第一,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过程中要能遵循相应的策略,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得到最大化的传播。主要就是要遵循主次明确的原则,由于中学语文的教学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对传统文化涉及的内容也较为丰富,在每个单元都能够找到传统文化的踪影,所以并不是将所有涉及到的传统文化都要详细的讲解,主要是要将传统文化的主次进行适度把握,例如对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祥林嫂》以及《边城》等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主要可从民俗文化进行着手,这样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能够让学生得到了解,由于中学的语文是综合性的文化课程,所以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要能分清主次,这样才能将鲜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有效的传承。第二,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最为基础的是要能够将老师自身的修养进行有效提升,并树立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榜样,在老师的自身情感作用下带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中学语文教师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主导,老师想要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得到激发,就要将自身的修养得以提升,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在对传统文化讲解的过程中才能达到游刃有余。通过老师自身的学识修养,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憧憬,如在中学课程中对庄子的《逍遥游》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老师还可通过庄子的其它篇章来加强这一课程内容的延续,通过滔滔不绝的背诵来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惊叹,这样在长久的影响下就能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传统文化。第三,要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得到有机结合,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将多方面的教育途径相结合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家教比较重视,例如孔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诸葛孔明教导子孙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这些家训对学生的个人品德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得到有机结合就能能将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进一步的发挥。新时代的孩子能接触到父祖辈时代的一些深化故事以及民间传说,这些传统的文化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就有着重要的丰富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第四,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最为主要的还是要对一些经典的诗文进行诵读,从而催生心灵的品质之花。我国对文明教化比较重视,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母体,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所在,传统文化的诗文是根植于民族沃土当中的,是古人的审美观以及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体现,所在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对经典的篇章进行诵读能够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经典诗文进行反复的诵读,能对其中的深刻涵义以及对学生的文言文的语感等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还要能对名家的精髓得以汲取,从而塑造学生理想人格之躯,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将儒释道文化的名家思想进行汲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对学生的人格得以积极塑造。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发挥愈来愈重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发展,对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有着促进作用。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其中所包含的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成长也比较重要,面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渗透现状,要能积极的转变教学思想,进一步的和时展相结合,在传统文化接收过程中要注重选择,从而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作者:戴丽金 单位:广东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学校

第六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方法

一、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应根据学生原有个人积累和写作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否则会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和情感思维的发展。在此,本文首先对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论述。

1.作文教学观念严重滞后

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后,发现作文教学观念严重的滞后,导致教学手段特别单一,学生的写作思路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第一,由于写作教学设计实施的复杂性和成效的不明显性,多数教师未能正确的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来有步骤地实施作文教学,他们仅仅是凭借自身的经验或喜好等来开展作文教学。零散的写作技巧的指导,相关素材积累的欠缺,导致学生的作文思路相对单一。第二,教师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的时候,灌输了较多的应试教育思想。如,有的高中语文教师片面强调作文须写好标题、开头和结尾,作为在考试中得高分的一种手段。第三,具体的写作教学工作中,部分学生的新思维或者是相对尖锐的语言,直接遭到教师的全面否定。教师个人的素质较低,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2.作文训练方法陈旧

现阶段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直接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未得到较好的发挥。综合而言,目前的作文训练方法,其陈旧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文的教学,完全按照书本上的要求来进行。第二,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很多教师都在应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学生听”,主观上不允许不同的声音出现。第三,随着年级的提升和个人思维的丰富,部分学生更加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来写作,可教师偏偏要求学生按照固定的标准来进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不得不放弃了新思维,导致“分数作文”的大批出现。

3.作文教学的内容严重脱离学生实际

作文教学的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导致“理论化”作文教学相对严重,并不能给予学生最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现阶段的很多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不过是在复制,即以优秀作文为标杆,不断的复制,复制其标题、好的开头、文章结构、优美语言、精湛的结尾等等。但当前作文教学内容的设置更多是为了考试,进行单调枯燥的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这样的作文教学当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还有,作文教学的时间设置不当。大多数学校的作文课都只有每周固定的两课时,平时很少涉及作文教学相关的积累、阅读、背诵、感悟等等。只在一周的两节课中集中进行作文训练,这样固定有限的时间安排并不适合灵活开放的写作教学,成效往往不大。

4.中学作文未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

对于中学作文来讲,应是学生自我能力充分发挥的天地。但是,现阶段的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应用传统教学手段,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出现了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生对作文的关注度非常低,无任何的兴趣可言,即便是在考试当中,多数学生也只是为了拿到分数来写作,没有在本质上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经过总结与分析,认为中学作文未能引起学生广泛关注,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较少,硬性要求较多,直接导致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肯定。第二,作文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教师“自说自唱”,没有针对话题进行讨论分析,学生的写作千篇一律。第三,学生对中学作文的看法单一,应试教育严重。

二、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方法

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切身感受,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此来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教师的个人经验并不是权威,随着学生社会经验和个人情感的逐步丰富,教师应当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摆正自身的主导地位,着重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抒发他们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情感体验,遵循一定的行文思路,形成个人的写作风格。在此,本文着重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方法进行论述。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并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1)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念

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丰富积累、体验人生,同时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对事物的判定更加准确,对人物的认识更加透彻,对自身的写作能力更加自信等等。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还应该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情感和思维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较多的空间,减少苛刻的要求,保证学生完成阶段性的写作能力的提升。

(2)教师需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除了吸取写作的理论知识、完善理论框架、完成自我写作能力提升之外,还更应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社会真实、感悟平实有味的生活。如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学生对社会事件的认识和想法,与学生进行广泛的沟通,关注社会热门事件,融入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适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感,最终形成文字。

(3)改变传统作文训练方法的不足

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但应讲求适时和必要,不应一味的求全求细。中学语文作文训练,作为一个阶段性提升的过程,应加强系统训练。根据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和写作能力、特长,制定长期写作目标,并实施阶段训练,包括描述训练、分段训练、专题训练、整体训练、思路训练等等。中学语文作文训练应采用开放的训练方式。长久的课堂作文训练,会让学生思想感情处于一个相对封闭和紧绷的状态,这对作文写作来讲是非常不利的,很容易造成学生写作思路的中断。为此,可适时挑选开放的观察和写作的场所,如校园,周边景点等,一方面搜集较多的写作材料,另一方面更好的舒缓身心,促使写作语言和手法变得流畅、自然。另外还可通过有计划分阶段地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心情日记,写读书笔记、体会心得,写随笔、散文等,不限定文体,不固定话题,不限制写作时间,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等就有了抒发的途径,写作兴趣和信心能得到一定的激发和增强。

2.改进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

我们在作文批改的环节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创新多种作文批改形式。例如,师生共同批改,生生互相批改,部分当面批改等,这样既提高了作文批改的效率,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在今后的作文批改中,需逐步的摆脱传统的教师全批全改的模式,以此来实现学生作文水平的持续提升。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是长期而曲折的过程。未来,应该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并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选择优秀的教学团队来开展作文教学。除了要对写作教学计划的整体设计、阶段进行和写作教学方案设计实施进行探索和实践探索外,还应改进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会有更大的进步。

3.强化“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既要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来看待,又要保证与语文的连接较为紧密。以往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不能在本质上促使学生拥有较大的提升。现阶段在培养学生的时候,都是当作人才来培养的,因此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当下的教学标准,日后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第一,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和看法,无论是语言的应用上还是思想情感的把握上,都不要让教师的思维覆盖学生的思维。第二,日常的作文练习中,应做好针对性的训练,要促使学生完成阶段性的提升,绝对不可以在短期内求成效。第三,由于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内容较多,教师必须分好重点,并且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薄弱环节,开展有效的训练,适当的带领学生寻找多元的写作材料,避免神经紧绷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者:黄晓瑜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

第七篇: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探析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情感投入

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亲密度直接关系到其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投入。中学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潜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深化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心灵相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要把爱学生作为自己的天性和天职,把春风化雨般的师爱作为语文教学唯一的、永恒不变的主题,把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不失时机地展示师爱的纯粹、理性和艺术。其次,要运用换位意识,俯下身子去聆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学习、生活的合作者,激励和引导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全面、辩证地分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第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以激励、欣赏、期望为出发点评价每个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能够深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状态下主动认知、积极思维。

二、创设新颖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情感态度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需要以具体的客观事物为依托。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对事物的认识还大多停留在表象的层面,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是否新颖、刺激对学生的情感启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求新、求变的价值取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素材的感官反射性,为学生的情感活跃创造条件。比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我们根据许多学生没有去过苏州,难以通过课文的描述形成深刻认识的现实,伴随课文阅读以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让学生亲眼看一看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课件创设出的新颖生动教学情境给学生“如在画图中”的美感,有效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借此因势利导实施情感渗透,让学生在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风貌和艺术成就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掌握文章中心和写作方法等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三、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丰富学生情感认知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告诉我们对文章的阅读、对文章情感因素的挖掘是情感激发的前提。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章,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还是诗歌,都蕴涵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把抽象的文字符号演化为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以适当的方式为学生展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们以文章中四次描述父亲的背影(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为主线,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分析作者的情感发展路径(父子深情:思念父亲,惦记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别后思念,再现背影),设身处地想象当时的父子之爱,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在丰富学生情感认知的基础上从全局和整体角度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主题。四、读出文章情感信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朗读课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是语文素养的具体表现,也是对文章情感内涵的深层次体验。中学语文教学既要求教师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语音语调,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入三个境界:第一要读出作品,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品味语言艺术;第二要读出作者,探究文章表现的情感,把握情感;第三要读出自己,进入文章创设的情境,抒发自己的感悟。更应该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补充阅读,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编演课文剧等方式演绎课文,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展示文章情节、表达内心情感。如学习《孔乙己》一课时,我们就指导学生在通读课文后,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用自感自悟的表演诠释文本的内容,表现自己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对孔乙己这个既可怜有可憎的人物形象塑造真切体验作者的情感初衷,推动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教学原则的贯彻实施。

四、总结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中学语文教学的鲜活、精彩与灵动吸引学生的情感投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情调、情味,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和健康人格的逐步形成。

作者:李芳玲 单位:辽宁省朝阳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

第八篇:中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1信息技术让阅读“活”起来

阅读的世界将变得更广阔学生通过阅读不仅能学习到更多知识,也能锻炼思维能力,并可以增强美学感受。而信息技术融合到阅读中去,顺应了时代变迁。信息技术意味着多媒体、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它们可以使搜集信息更快捷,视野更加辽阔。在课堂之上,课本中阅读课文背景知识十分欠缺,使用信息技术可以进行相关补充。如教学《孔乙己》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电脑上网查询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了解中国当时国民的状况,以及他为什么要描写孔乙己这一人物。这样一来,课堂之上学生和教师的配合能够更融洽。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屏幕将与阅读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展示给学生,丰富阅读感受。当然,互联网信息丰富多彩,对学生来说,辨别、获取正确信息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应该担任起耐心引导的角色,直接为学生筛选出优秀的学习网站和论坛。这种方式也能更节约时间,提高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阅读的世界变得更加生动教师也要改变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传统观念,让学生主动汲取知识。在这方面也不完全否认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而信息技术能带来耳目一新的效果。从以往教学案例来看,除了纸质教材,无非是使用录音机、投影仪等设备,而信息时代拥有更好的条件,比如学生拥有家教机、点读机等设备,可以很轻松找到语文名著的电子书进行阅读。教室的多媒体设备也能帮助教师在讲解难以理解的历史故事时,上网找寻相关影视剧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阅读不再只是用眼睛去看,同时耳朵也在听,使图像、声音、文字合理有趣地结合在一起,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也能在多种途径教育下,扩展思维范围,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本质,进而提高创新思维。

2信息技术让写作简单起来

不得不说,写作一直是学生不愿意去练习的模块,也是教师需要投放精力去解决的难题。有了互联网,学生从搜集素材开始就变得不再局限,可以更快捷地收集到与主题相关的材料。教师也可以围绕不同写作主题,准备多媒体课件,通过播放各种视频材料来提高学生对作文主题的兴趣,降低审题的难度。如当作文主题围绕“团结”展开时,教师可以将举办过运动会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拔河比赛的激烈气氛,每个人竭尽全力的表情以及齐心协力的呐喊,都能使学生重新回到那个场景。平时生活中,鼓励学生使用手机等设备把生活中有感触、好玩的事记录下来,并上传到互联网上与其他人及时分享,通过自己和别人的故事积累素材。怎样批改作文才能使学生更加注意到不足,也是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荧屏设备定期开展“一起评作文”的活动,使全班学生都能加入当中来。将每一篇作文都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提出优点和不足,最后由教师点评。一起点评的模式,突出文章的优点,全体都能从中获益,而由学生提出的不足地方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师可以用软件建立作文系统,对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完成情况进行追踪,同时公开程序入口,学生在写作文之前可以登录系统翻阅以前的作文记录,找出自己需要注意的地方。另外,在这种活动之外,教师可通过网盘或者邮箱等网络应用,将每一次写作的优秀文章分享给每位学生,学生能学习其他人的长处,见贤思齐。

3信息技术使口语教学更有层次

情景口语注重口语教学,更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社交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造模拟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使他们能有效地进行口语训练。如在讲解《保护有益动物》一文时,教师可播放大自然各种有益动物活动的视频,展现它们日常活动的瞬间,学生可以通过荧屏真实感受到动物与人的亲切联系。在渲染出生动欢乐的课堂氛围之后,学生能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然后,教师呈现可爱动物逐渐减少的资料,播放它们被人类掠杀的视频和图片,前后对比,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反思,然后相互进行讨论。由此教师能激发出每个人的观点,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明显提高,也能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中使他们爱上交流和表达。口语对话要将口语运用到生活中去,还是需要学生能就某一个环境进行模拟对话,这就要求课堂能活跃起来。例如,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名人采访材料,感受他与记者对话带来的思想风暴。教师由此可将学生分为多组,按照类似主题布置任务,并要求上台表演。学生自我分配角色,自行准备问题,能发挥创造性,并且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可上网查询资料来了解自己模仿人物生平,使口语教学更深入人心。

4信息技术使综合性学习具体化

信息技术和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可以使学生锻炼出仔细观察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以及运筹帷幄、相互协作能力。互联网资源为教学提供海量信息,而简单的操作过程使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轻易上手。通过信息技术,综合性学习更深入课堂之外,教师通过互联网给学生布置课前资料搜集的任务,学生可以自主根据任务在网上搜集、筛选、整合资料,由此一来,学生在课前就对课堂内容有一定了解。譬如当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为“传统文化”时,有的学生查的是端午节资料,有的学生了解的是春节的来历……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也可以添加个人观点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使课堂气氛更轻松。通过信息技术,综合性学习不再有局限性传统教学的内容往往只来源于课本,对同一事物,学生只能通过书本教学来获取单一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从更多方面来了解课本内容。比如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中国桥梁、外国桥梁、现代与桥相关的故事、有关桥的古文古诗等,然后让学生自行选择,自主搜集资料并做成幻灯片,再统一进行分享,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桥文化。

5.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合理利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难点内容各个击破,增加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达到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另外,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也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全面。

作者:侯国超 单位:临沂市郯城县高峰头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