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范例

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1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下降的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中学语文教学的看法,仅供同仁商榷。通过新课程教学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追寻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呼唤智慧的课堂,呼唤灵动的课堂。这些情境的创设,得益于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要更新思想观念,提高素养,利用自身教学经验和优势,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飞扬。

一、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学生在交往中要学会与他人沟通,懂得为人处世不能欺骗,要诚实。中学语文对其他学科起到一定的作用,常常表现为内在的、隐性的、间接的。这些能力和素养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上多下工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情境,彰显学生个性,萌发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让他们明白学好语文对今后人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我要学好语文”的观念。

二、彰显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

课堂教学重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关注课堂的预设和生成。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点拨,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过程中个性得到彰显,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在备课时,要留意这方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时突出个性,让学生的个性表现出来,也便于教学。教学流程要新颖,彰显个性化教学思路。教师思想要前卫,敢于突破原有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模式,学生会对新生事物赋予新意,会积极投入。用自己的情感解读文本的情感和思想意蕴,用自己的个性组织教学。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互动,让学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课堂彰显学生的个性活力。新颖的教学流程,让学生思维顺着清晰的思路,解读文本的思想内涵。要在对文本的理解、体验之中融入自身独特的个性的解读,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运用开放教学,培养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做起。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即便是教师做了很多努力,但语文阅读依然是很多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也是很多学生最害怕的考察项目之一,在学生最害怕的考察项目上仅次于课外阅读。“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亦然。有的班级教师和学生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不见提高。可见注重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在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方面,每个教师都会有一套“秘方”。笔者认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从重视单词的教学、加强语法教学、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等方面努力。语文成绩出色的学生基本是词汇量丰富的学生,每篇课文出现的生词都必须理解,而且会写。但是一个学生的词汇量如果很多,那么他的语文成绩是否会很出色呢?我想很多一线教师都会给出否定的答复。在教学中,我们时常可以发现,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的语文词汇量甚至超过成绩很好的学生,但是再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学生的词汇量很大,但是他们对词汇的学习只是在数量上多而对做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未必就顺利,因此,掌握得并不是很好。这些学生尽管学会了很多词语,但是没学好怎么用这些词语,也就是学习质量不高。

五、形成教学风格,提高综合素养

每位老师都各有教学风格,通过平时的进修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日积月累,丰富教学经验与教学技巧,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摸索、交流、总结,形成有别于他人的教学风格。教师利用平日的学习,积淀一定的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呈现出的教学风格就越精彩,个性就比较鲜明、独特。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名师们极具个性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让人佩服,把他们当做榜样、标杆,激励年轻教师不断丰厚文化底蕴,从而逐步构建综合素养。把积累的素养和经验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

六、尊重独特视角,拓展学生思路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对一些课文的理解和教参、老师的见解不同。老师不能全盘否定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视角,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彰显。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争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教授学生较全面的基础知识。经过长期教学,我发现在进行全面系统的教学之前,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的时候表现得很稚嫩,但是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系统性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就能很轻松应对较复杂的课外阅读题目,特别是寓意深的短文,有时很难把握中心思想的,但是细心的学生都能理解。在掌握语法知识之后,学生对阅读训练比之前更有信心,而从他们的阅读成绩反馈来看,学生在掌握语法知识之后在阅读理解方面项目的得分率比之前更高。

七、总结

综上所述,让个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飞扬,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彰显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施行开放教学,触发学生的智慧火花;形成教学风格,提高综合素养;尊重学生的独特视角,拓展学生的思维触角,点拨学生的思路。从多方面关注个性,关注课堂,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朱文娟 单位:涟水县涟西南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

语文是中学教学中一门主要课程,而写作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写作教学的地位不容忽视。长期以来,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病新课程标准的施行,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巨大冲击,对学生素材获取、想象力激发、表达方式掌握、审美志趣培养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变革。

[关键词]

课程标准 中学语文 写作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突出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获取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感觉无话可说,其原因就在于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累的材料不够。由此可见,观察积累能力是写作的基础。学生观察积累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直接观察,即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身感受自然生活中的美好景物,感受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学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生体验,写真人真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中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狭窄,对事物的观察还不够深刻,教师就必须引导他们细腻地思考、体味,教会他们感受生活中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正所谓“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文的内容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和加工,作文的真正源泉是现实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生活,使学校生活与社会实际相统一,启发学生有目的地细致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的特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细微的事物,例如用错字的广告语、店面招牌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采用参观、访问、讲座、游览、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多深入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进而在写作时有话可说。二是间接观察,即通过阅读书籍看电视、浏览网络信息等途径丰富学生的材料积累和精神世界。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杂志,把报刊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这样可以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一定的素材。只有通过观察积累,才能使学生在写作中有素材可写;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使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获得一定的材料只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第一步,第二步则需要学生通过深刻感知和丰富的想象化客观外物为主观内物,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积累的素材。《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7~9年级写作目标即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出具有创造性的文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学生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在已经积累的材料之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想象可以使客观外物与学生的心灵相联系起来,学生可以调动已经积累的丰富写作素材,将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创造,真正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作文中想象的运用还能够丰富文章的语言,使语言生动活泼,避免文章中语言的单调、呆板和重复,使语言丰富多彩,富于表现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想象的空间,才能写出漂亮的文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利用课文内容,使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扩写、改写、续写等,通过这些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原文,这样既能使学生熟悉课文,又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二是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阅读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国内外新闻时事,知晓古今中外名著。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将这些时事、著作与所学课文相联系运用到写作中,这既能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学生能否写出好文章,重要的一点是能否掌握写作技巧,运用正确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让心中所想跃然纸上。这就需要教师训练学生掌握多种表达方法,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等。《语文课程标准》分目标中还提出:“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能够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更重要的是能够综合运用记叙、抒情、写景、议论等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妙笔生花,写出好文章。例如,写记叙文时也可以运用议论,这样不仅能升华主题,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文章不会如流水账一般平淡无味,能给文章增添一些色彩;记叙文写作中还可以运用写景和抒情的方法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样文章才生动、精彩。议论、抒情、说明、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中,最关键的是度的把握,如果议论文中记叙的部分太多,只“叙”不“议”,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或者记叙文中写景的篇幅过长,就会造成结构松散、中心思想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多种表达方法,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和作文能力,才能让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思想感情。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志趣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目前,许多中学生的作文内容肤浅空洞,甚至无病呻吟。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是十分必要的。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文章,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许多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中,充满着作者的爱国之情;在描写英雄烈士的先进事迹的课文中,充满着作者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党之情。教师通过这些作品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进行审美判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且让他们将这些写作手法迁移到自己的作文当中。第二,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作文中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师应给予鼓励、表扬;对于学生作文中消极、灰暗的态度,教师应给予疏导、劝告,这样才能在作文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只有这样才真正地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总结

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革故鼎新的理念,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写作教学中积极大胆地进行探索。

作者:毛菲 单位:南昌市城北学校

参考文献

[1]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李景阳.语文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三篇: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摘要】

信息技术对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有着很大的辅助效果,文言文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拗口、难以理解的,一个解决的办法便是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之前必须对该篇作者以及文章写作背景都有一定了解。这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图文形式做补充,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本文讲述内容。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讲述信息技术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言文教学 信息技术 实践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究其原因,是文言文作为历史的载体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距,而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只接触过诗词,中学阶段第一次面对长篇大论的文言文,很多人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在加上大量的作者资料以及背景资料,复杂的语法结构,这会使部分学生产生一种畏惧或厌烦的心理。因而中学文言文的学习必须从感性着手,而不是从抽象的所谓语法规律着手,记住一条条语法要领,并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所以应该在阅读中提高对语言的感受。信息技术在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文言文有着很直观的辅助作用,本文将通过信息技术对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提升,信息技术对学习文言文内容的辅助以及信息技术对学习文言文课外延伸三个方面讲述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实践。

一、信息技术对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作为中国几千年文化积累下来的文字财富,其知识蕴含量以及智慧启迪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很多文言文实际上是可以做到朗朗上口的,不仅仅文字美,而且诵读起来也是颇为悦耳。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因为不精通不了解因而不懂其中奥妙,接触之初因晦涩难懂的文字而望而却步、谈文色变,究其原因,是长久以来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文言文本身大量生僻字以及复杂语法导致的。没有兴趣,导致初中生不愿意学习文言文。大多数初中生对于文言文主观上存在排斥的心理,然而时代在发展,在新课标改革的推动下,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可以尝试从感性理解方面着手,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方面着手,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根据中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音频、视频等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文言文内容,刺激学生的感官,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马说》这篇文言文时,老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多花一些心思,利用信息技术在讲解前先播放《伯乐相马》动画片,用生动的画面以及清楚的故事,让学生对《马说》这篇文章先有一个了解,知道这个文章讲的是什么,利用这个动画片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兴趣,利用文中提到的伯乐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陈涉世家》一课,这是一个农名起义的故事,老师可以在教学的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还原当时的情景,每句话都对应着一副图,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和图画,猜一猜这句文言文的意思,猜出大致意思后,老师在逐字逐句的帮着推敲。这样,激发了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赶走了原来枯燥的文言文课堂。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就会想要主动的跟着老师学习。

二、信息技术对学习文言文内容的辅助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便是作者介绍与背景介绍,想要深刻了解一篇文言文必须要充分了解这篇文章写作的社会环境,写作目的等,否则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例如在《出师表》一文,如果仅仅凭借一小段文字背景介绍比如“《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这样学生是感受不到“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体验,但是如果凭借信息技术,比如制作一个简短的ppt,通过图片形式展示三国末期各国版图、兵力等因素,在展示蜀汉从建国之日起到诸葛亮《出师表》之间蜀汉版图的缩小以及外交形式的变化,向学生形象的展示“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的形式,会帮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受诸葛亮的良苦用心。此外,鼓励学生利用回家休息时间观看“三国演义”,特别是诸葛亮出场之后的部分,帮助学生了解诸葛亮其人,进而了解《出师表》作者的经历,以及他为国付出的精神。近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教学是学习环境四要素中最总要的要素。创设教学情境即重现与教学内容相近的环境或氛围,仿佛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加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叙事型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便可以帮助重现文中讲诉的场景。例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在课前便开始播放动画《曹刿论战》,上课后,一边讲解文章内容,一边引导学生回想动画短片中相对应的画面,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在脑中形成当时的战争场面。这种梦幻般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驰骋的空间,把文言文课堂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信息技术除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外,信息技术还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文言文的学习跟其他知识不一样,这是一个靠长期积累的过程,文言文的学习没有特别多需要用到逻辑思维的地方,大多都是固定的反应、固定的词组搭配。中学生做文言文方面的题的时候,大多遇到不会就放在那里了,老师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这个问题才算解决,老师如果不讲,这个问题就永远也不会。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如:实词、虚词的不同解释;古文与现代文的互译;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的解释;季节词语整合描述;段句,朗读变听读,只有正确的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正确的含义人;直观、想象的情景变的真实,图片利用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把学生无法想像到的某种情景直观的展示在眼前;文言文当中古今含义的解释。这些都是老师不在的时候,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让中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过强的依赖感,不会的问题通过信息技术解决后,就要学会记到脑子里去,不要一味的查了忘,忘了查。还要注意的是,中学生的自控力比较差,要避免有的学生利用查阅资料的机会玩游戏等。

三、信息技术对学习文言文课外延伸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一篇短短的文言文往往会涉及到很多知识,然而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解,而信息技术特别是电脑网络以及动画片确实是学生所喜爱的,那么我们不妨将学生的喜好引导到学习中来。在课外的时候,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的进行自主学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例如《观潮》一文,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激烈澎湃,但是文字虽美却没有影像资料更加直击心灵,鼓励学生回家后收集一些关于潮涨退潮的视频,并且学习涨潮的原因,这样不仅仅科普《观潮》这篇文言文的背景知识,了解涨潮是月球引力的关系,更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岳阳楼记》的学习,老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做好预习工作,让学生自己查询范仲淹的生平经历、《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等,利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文言文,掌握初步的文言文知识,对于中学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会评价和鉴赏古文,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格魅力。古代的教育讲求“蒙以养正”,正是这个道理。我国著名文化史学家余秋雨曾写道:“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而中国经历了太多的战乱,只有一种经典保存尚为完整那便是古诗文,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一代接一代的传承诵读,便是这延绵不绝的长廊。”如果说文言文是经典雕塑建筑,那么信息技术就好比建设建筑的现代工具,古时候虽然可以用勤劳的双手修建,但毕竟效率低下;如今在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工具的辅助下,修筑文言文这中国人心中的经典建筑,将变得有趣而高效。

作者:农堂德 单位:百色靖西市民族中学

【参考文献】

[1]尤丽.利用课程资源优化文言文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刘坛祥,林国清.文言文教学及方法改进[J].文学教育(下),2007(05)

[3]毛忠平.让文言文教学也充满情趣[J].文学教育(下),2009(02)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情景化教学应用

[摘要]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其中阅读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方法、尺度,力求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语文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解决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感教育 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提高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价值取向的重视程度,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科目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语文教学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分析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有效应用情景化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主要为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内容主要为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在落后的教学观念的指引下,初中语文教学重结果,轻过程。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行,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观念有了一定的进步,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提高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但是,这远远达不到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只有教师需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二)教学方式不合理。

语文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语文学习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实际情况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较低。灌输式教学模式多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学习,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教材知识,即使掌握了做题的方法,也没有深入理解题目的内涵。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要想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必须改进教学方式。

(三)创设情景形式化。

情景化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创设情境形式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创设的情境与课本内容的关联性低;情景脱离生活实际;情景缺乏感染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1]。情境的创设应该随着课堂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而改变,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景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情景化教学理念。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将情景化教学有效地落实到中学语文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进行情景化教学的设计,避免情景化教学流于形式。其次,响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号召,将培养学生的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步骤。最后,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情境对课本知识进行外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堂内容。例如,学习《五柳先生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搜集与作者陶渊明有关的小故事,以视频和文字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总结小故事的寓意,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拓展了课本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本知识。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能否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会引发学生对于学习的抵触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情景化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兴趣特点,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首先,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部分学生在困难面前容易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甚至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学习《出师表》时,学生不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背诵很吃力,会产生负面情绪,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展示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时带领学生解读文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2]。最后,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不歧视、不放任,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采取鼓励策略,引导其树立自信心。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积极的关系,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到情景化教学中。

(三)科学创设情境。

创设科学、合理的情境是初中语文情景化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进行情景化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结合课本内容创设情境。例如,学习《智取生辰纲》这部分内容时,大部分学生对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而对于作者施耐庵的生平事迹的兴趣不浓厚,因此,教师可以拿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播放与这部分内容相关的电视剧。其次,创设的情境要联系实际。情景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若创设的情境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则会大大削弱情景化教学的效果[3]。例如,学习《故乡》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事先调查各个学生的户籍所在地,收集各个学生的家乡的图片,再将作者所描述的故乡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思念家乡的情感,和作者产生共鸣。最后,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本知识紧密相连。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情景化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以课本为根据,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情景化教学需要借助多媒体等工具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电子白板等工具不仅能够展示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信息,还能够与网络进行连接,及时搜索各种信息。教师要求掌握多媒体的操作技术,在课堂上把握创设情境的时机,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总结

总之,情景化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拓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创设合理、科学的情境,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情景化教学的作用。

作者:刘彦玲 单位:吉林市龙潭区缸窑中学

参考文献:

[1]孟祥桃.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6):121-122.

[2]李梅.情景教学法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5,(4):178-179.

[3]杨柳.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J].语文学刊,2012,(22):76,120.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中树立生态意识的意义和作用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内容比较注重对具体的知识教学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但是对学生的生态观教育不足,所以,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有一定的影响。目前,社会中人和自然的矛盾逐渐的突出,而且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忽略了自然的客观规律,导致许多自然性的灾害出现。因此,为了减少这种现象,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生态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这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新课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对生态教学内容涉及的比较多,因此,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1.中学语文教学生态意识教育的概述

生态意识的教育,就是指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教育观念。生态意识最早是由生态学发展而来的,在当前的社会中,生态学已经变成了有一定理论体系的学科。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因此,进行生态意识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语文教学,和生态意识的培养是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中添加生态意识的教学内容,也是实现生态教育的重要途径[1]。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教育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且新课标开始将生态观的教学作为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但是从整个的语文教学情况来看,生态观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还需要对有效教育方式进行研究。

2.中学语文教学中实现生态意识教育的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对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树立生态意识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体现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自身和社会,以及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平衡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添加生态意识教育的内容和作品,就是要加强学生作为社会主体的参与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对社会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导致出现了许多的自然性灾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生态意识,能够体现出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强化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人类活动是一种主体性的参与,对具体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融入感,因此,学会尊重自然,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仅要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还要认识到自身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处理好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有效的认识,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2.2实现人与社会的有效统一

在社会发展中,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重点在实现学生的自身发展,因此,加强生态意识的教学和培养,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各种自然灾害也频繁的发生,对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所以,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就要从人们的生态意识培养做起。虽然今天人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人们需要认识到人和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也无法实现有效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具体的教学内容只偏重于对学生人文性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生态意识形成的重要性,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强调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要实现人文性教育和生态意识培养进行有效的结合[3]。这些教育理念的提出,对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2.3实现人与自我的有效统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态意识教育对实现个人和自我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学生认识自我,尊重生命的过程。同时,以人的生存环境作为一定的轴线,审视具体的生命活动,体现一种现实的关注。中学语文的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教育和影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意识形态,实现和自我的有效统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方面,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环境也有不利的影响,就需要人在实现发展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在实现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情况下,发展自我。这对学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学中应该充分贯穿生态意识的教育。

3.总结

中学的语文教学中,生态意识的培养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世界观形成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传统的教学中,比较注重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提出了对学生生态意识教学的要求。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加强学生生态意识的教学培养,才能有效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冯天昆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十四中学

第六篇: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职业技术中学语文教学整合与应用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多媒体教育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而将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实现职业技术中学的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育手段的整合,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职业技术中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 教学

一、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使语文教学效果更明显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职业技术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从而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语文教学应该是将趣味性与知识性融为一体的学科,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师教得累,学生也会因为枯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职业技术中学的语文教学,更加不容易受到重视。多媒体教育手段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动静交融、感染力强的优势,将声音、文字以及图像融为一体,符合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因此,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二)增大信息量,强化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职业技术中学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从而提高在同样的时间内对信息的传递容量,有效增加课堂的学习密度,提高课堂效率。一般说来,职业技术中学的语文课时间比较少,因此,要想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利用直观形象的优势,可以传递大量的内容,因此,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增加课堂的知识量。同时,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还可以将网络的海量信息进行整合,师生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资源量,还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增强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将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了语文向多文本阅读的转变,这种教学方式具有鲜明的特征,实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

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各环节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职业技术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就要实现其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一)导入课题,先声夺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也就是说,想要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要有好的导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利用图文并茂、动静交融、感染力强的优势,将声音、文字以及图像融为一体,符合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因此,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并且还可以构建形象的情景,从而为语文课堂教学打下好的基础,促进职业技术中学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介绍背景,理清创作主旨

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知识,对课文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而在头脑中的知识也不会有印象,因此,教学效果不明显。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形象地将这些背景知识展示出来,比如播放一些相关的影片,可以使学生形象地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也会对语文学习更加感兴趣。

(三)精辟讲析,创设课堂情境

对课文进行分析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将多媒体教育手段引入其中,可以为学生创设分析课文的情境,并且可以很快进入情境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四)举一反三,搞好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而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的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关于写作的故事情节、场景与人物,从而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好的素材,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还可以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作文的学习。在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我们要理性地对待,要不断地进行探索,扬长避短,实现多媒体手段与职业技术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而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作者:宋春芳 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职业技术中学

参考文献:

李晓明.中学语文课堂多媒体应用现状及改进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第七篇: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组织实施探究

【摘要】

在新课标中,要求以教学为重,不断优化语文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欣赏水平能力、创新能力等,促使学生能够主动的适应未来的社会。教师应积极重视在教学活动组织中对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学活动 实施

探究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施需要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引导、组织地位,不仅突显出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对学生探究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到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到“以生为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组织中学语文教学活动。

一、运用启发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探究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启发等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学活动组织的开展。

(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探究能力,创建合作氛围。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无限的潜力,同时学生还是具有独立意义的教学主体,所以教师对待学生要严格与尊重相并施,做到积极地维护学生的权益和安全,用公平的眼光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师是课堂中的引导者,学生只有在教师引导、组织下才可以顺利的进行教学活动。所以,师与生应当是和谐相处的,大家都要积极照顾对方的感受,为对方着想,尊重对方,只有这样才可以营造出和谐的教学环境。其次,运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进行教学。信息发展的时代,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是教师却不能过度的依赖对多媒体的运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例如板书、朗读教学等步骤是不能省去的。最后,进行多方面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做与语文知识相关的黑板报、制作读书角以及读书角的借书卡等,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让学生明白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授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首先,教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普遍存在简单、没有实际价值等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呢?第一,从标题上发现问题。例如《阿长和<山海经>》,学生就可以提问阿长和《山海经》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起题目?第二,通过重点的词句来提问。例如《爱莲说》,文中几次提到了“莲”?结合上下文看看反复提到的莲花到底有什么特色?第三,根据课文的课后练习发现问题。

(三)运用多种探究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

首先是阅读与思考相结合的探究,初读课文后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之后再进行思考,提出问题,拿问题与教师或是同学进行交流。其次是合作探究,这种探究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的发展,俗语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经过大家一起合作探究,可以有效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学为主”教学模式

在我国教育观中提到,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一)引导探究促进教学活动的发展。

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关键在于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就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发现、实践中获取知识。首先,开辟教学活动的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但是如何才能不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那就是为小组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背影》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这样进行学习:大声朗读;在小组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内进行合作解决探究;把你们读完课文之后的感受讲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听。这样的做法,有利的解决了小组学习时学生无目的性。其次,疑难问题,自主发现,自主学习。创造能力源于提问,而思维可以有效地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发展。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的教学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首先是教学情境的设置。情景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更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了解。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就可以制作几幅有关苏州园林的图挂在教室中,并在学生的座位上放置写有苏州园林中一些亭子、楼阁的名字的卡纸,并在教学过程中播放有关苏州园林的视频,这样的情境设置不仅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苏州园林之妙。其次,运用想象。想象是学习的翅膀,可以让学生产生无穷的灵感,进而激发无限的自主学习动力。例如在《湖心亭看雪》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自己的阅读,在听阅读的过程中想象一下书中的描写,放飞想象的翅膀。

(三)在实践活动中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应当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要将教学的舞台交给学生。学生在中学这一阶段极为好动,拥有极强的表演欲望,他们的思维在这一时期也极为活跃。所以,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将课文内容排演成话剧进行表演、演讲比赛、学生讲课老师听等方式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活动。

三、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在合作中推进教学活动的发展

合作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意识的状态下参与到语文教学的活动。

(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巧抓合作机会。

例如在检查课前预习的时候,传统教学方法中就会采用默写生字词来检查课前预习,这种传统的方法不仅模式化,而且毫无生趣。此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对课前预习时得到的成果进行分享,或是交流各自提出自己在预习时产生的疑惑等。这样便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其次,是在教学重难点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运用小组教学的方式。教师向学生分配学习任务,让小组成员自行讨论研究,通过查找书籍、查询电脑等手段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二)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培养学生

关于“说”“听”“分析”的能力。首先是“说”,在小组学习时必不可少的就是交流,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定时的安排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根据情况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其次是“听”,在合作学习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各抒己见,不听他人的意见,所以,教师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教导,让学生知道倾听他人意见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他人的意见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来完善自己的观点,也就是书本上所说的,学生应学会“同化”他人的思想。最后是“分析”,分析可以有效的梳理学生提出的观点,并将不正确、不完善的观点剔除出去。通过分析,得出能够让其他学生信服的观点。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当今教育领域中,将合作、自主、探究贯彻到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之中,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和完善,并且对于学生而言,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的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教师都要做到以生为本,运用划分小组、游戏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朱爱军 单位:江苏泗阳县育才双语学校

【参考文献】

[1]贾鑫.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活动化课堂教学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09

[2]冠玉娥.推进中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策略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4

[3]王潇枭.生态化视野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3

第八篇:中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语文是对人生命表达方式的一种学习,写作是对个体生命情感世界的一种表达。人对生活的感受、人生的悲欢离合、感物伤怀,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展现出来的。因此,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实际效果却不佳,中学作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较为普遍。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就要走出教室,走进生活,用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方法去教会学生写作。本文就此探讨了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生活化策略

1.前言

中学语文作文写作极为注重写作素材的选择。学生的作文写作素材有两种来源:一种是来源于学生平时阅读的书籍当中,主要包括语文教材中的语文阅读以及学生对杂志、报刊的阅读积累等;另一种来源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多重视对学生的情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写作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中学语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2.1从生活中捕捉素材,融入真实情感

观察是知识的源泉,同时也是认知世界的起点。用心观察生活中的人与事,能够提高学生对世界的观察力,把生活中的点滴直接运用到语文作文的写作中。因此,老师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让学生适当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与事,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一点一滴,搜集更多的外界信息,整理成写作素材,便于以后应用到语文写作中。例如,学生在练习有关记述文的写作时,老师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还应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农村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捕捉生活中出现的小细节。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农民的生活,可以让学生帮农民画像,观察农民的外表、衣着以及精神风貌等,与其他人进行对比,并描绘出农民的不同。由于多数学生还是第一次去到农村生活,对农村生活比较好奇,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在农村平凡的生活中去体会生活的辛酸苦辣。学生在参加完农村实践活动以后,都会对生活产生极大的感触,在写作的过程中融入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又如,在母亲节时,老师积极组织每个学生都参与帮妈妈做家务的活动,实践的时间为一天,学生可以帮助妈妈洗衣服、做饭、倒垃圾、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父母的辛苦,使学生应该学会对父母感恩。学生在参加完这一活动之后,就会有感而发,在写文章时能够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从现实生活中不断积累素材,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头脑,便于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还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2.2指导学生自主思考,感悟生活点滴

学生在写作文时,如果只有观察体验与阅读积累,而没有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则很难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一篇好的文章,必须要有思考,有见解,才能够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的探究,对人生的思考。思考是指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经过程,对文章起到承前中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江苏省淮安市清浦中学郝丽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的认识。例如,鲁迅写的《故乡》这一篇文章时,鲁迅对“我”回忆中的那个美丽的故乡的描述运用了很多色彩,“深蓝的天空”“黄金的月圆”“碧绿的西瓜”三者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一个具有色彩的故乡。鲁迅就是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感悟到生命的真谛,对写作用词的精当与绝妙,从而写下很多优质的文章,因此,老师应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思考研究。又如,中秋节马上就要到来,人们购买大量的月饼,都忙着回家过节,售票大厅排着长长的队伍,会看到每个人手上都提着月饼礼盒,不管是走在大街上,还是坐在火车上都会听到人们议论的话题,这些场景在生活当中都是十分常见的,但是这背后却具有很深的人生哲理。老师应善于把握生活情景,将生活情景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总结自己的亲身体会。

2.3关注时事热点新闻,深入了解生活

中学生在语文写作中,不仅需要非常丰富的写作素材,还需要有深厚的思想文化,以及对事物的独特看法。伟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古语言:“写作要多读、多看;做题要多练、多思;巩固要多记、多用;运用要多想、多试。”因此,学生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需要大量的阅读,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例如,中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多阅读《读者》和《哲思》这一类杂志,多关注时事新闻,学会观看新闻联播以及阅读报纸、报刊等,积累有关政治、文化以及经济方面的素材,通过时间的阅读积累,形成一个来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丰富,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担心没有东西可写。此外,老师应对当前的热点新闻进行分析,并搜集整理相关的专题报道,及时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对报道中的消息提出自己的看法。又如,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搜集一些热点问题,如目前最为热点的贪污案、揭露社会贪污等,并把资料的时评给学生阅读,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社会现象,指导中学生学会观察社会上的人如何理解新闻事件,采用多样化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积累热点新闻常识,如果写到这一类作文时,便能把社会中出现的一些贪污腐败事件应用到作文写作中。

3.【结语】

综上所述,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来源于日常生活,对中学生来说,也需要充满生活化的气息,使作文内容变得更加真实。生活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素材选择空间,因此,老师在进行中学作文教学时,必须让生活走入学生的学习课堂,进一步提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作者:郝丽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浦中学

【参考文献】

【1】朱文秀.日本作文评价给我国作文评价的启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4)

【2】叶黎明,种海燕.“生活贫乏说”与课堂写作教学内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Z1)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教学;“求学”目标

在初中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怎样让语文教学变得更有意义和深度,这是一个值得老师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新课改提出了求学目标一词,也为语文的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只有明确求学目标,才能更好的进行教书育人,因此,求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语文的求学目标的内涵

每一个科目对学生的要求都是不相同的,偏向于理科的科目主要就是未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那么语文作为一个文科性的科目,它对学生的要求就和别的科目有所不同了。首先呢,在语文的学习之中要培养起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让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各个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尊重这些差异,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要热爱我们的民族语言,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进行课外阅读。语文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奠定了一切学科发展的基础。明确语文教学中的求学目标,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向这些目标看齐,这样学生才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不至于学了好久还是没有什么收获,因此求学目标在语文学科中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老师必须加以重视。

2.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新课改对于语文科目的要求也逐渐的明确了,要求老师的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只有目标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对于语文科目的学习和了解,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必须培养和提升。我们重点还是要放在这这个求学目标上来,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必须明确自己授课的目标,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引导学生,就像我们在学习《沁园春•长沙》的时候,要让学生感受的不仅是用词的魅力,还有这篇诗歌背后,它对于学生的殷切希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这句话的目的不单是让大家感受到它的豪迈气魄,更重要的是要让青年学生认识到国家命运的坎坷,加倍努力的学习,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的目标,也正是这个目标的指引,才有可能塑造学生的意志,让语文教学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文本阅读的时候,老师必须把握重点,带领学生认真的进行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深入的对教材进行钻研,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便于日后对于阅读理解类文章的整体感知和把握。在此看来,教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才能有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

一节课的成功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不过这其中离不开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积极的配合。语文学科在大多数学生眼中都是极其枯燥和乏味的,对于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也是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怎样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呢?这就离不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语文学科并没有大多数人眼中的那么没有趣味性,而一些课文也是十分具有趣味性的,老师在这个时候就要抓住一些有趣的内容展开讲解,引起学生兴趣,我觉得这一点也应该作为求学的一个目标,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了,学生才会想着深入的了解它,才能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三观,对事物有正确的判断能力。语文的学习不应该局限在课堂的教学之上,老师必须充分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丰富学生的内心,也让这些名著发挥很大的教育作用,通过读书爱上学习语文,增长自己的见识。老师一定要注重课堂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求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老师的授课更有方向性,也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具体,有一个明确的学科目标,老师带领着学生掌握这种能力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爱国意识……让学生在今后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求学”目标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只有明确了这个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发展语文学科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正瑶.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制定的哲学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7(8)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3

摘要:

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其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关键词:

新课改;教学方式;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教师宽容与学生创造之间的关系。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拙见:

1自身素质的提高是课改的前提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勇于创新的态度和精神,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良好的师德。因此,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充实自己。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知识层出不穷,教师只有永远在教学过程中居高临下,深入浅出,讲课才能游刃有余。语文教师还应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较高的能力素质,熟练的教学基本功,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使用教材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才能得到学生的确认,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

2教育新理念是语文课改的基础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为主要形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清晰地听,被动地记,学生充其量是一个知识的储存器,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其害无穷。其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由于考试的形式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许多教师的思想没有统一到教改上来。有的老师认为“老路顺手”“老路好走”,不愿意进行彻底地改,有的老师认为不多讲多练,学生成绩考不上去,不敢彻底地改。诚然,许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做得就相当不够了。所以要培养造就一代新人,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树立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课堂教学,由教师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想,多论,上台演讲,各抒己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精选教法是语文课改的基本途径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使用的工具,全在教师的全盘考虑之中。要使课堂教学符合课标的要求,必须因材施教,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为了有较多的时间开展相应的探究,应该把握好三类课文的价值定位。对精谈、略谈、朗读,应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要求,灵活运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表演法,听有关的录音,看有关的录像,开展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为他们潜能的发挥提供大舞台。精选教学方法,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而要提高课堂的效率还必须科学地设计课堂练习,因为探讨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老师创造条件、培养能力,则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补化过程;做练习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即是对知识的巩固,还是对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全体学生做还是部分学生做,这些都是在选择习题时应当考虑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不同的题目的训练,能个得其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有效形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相关的事物或指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范文共鸣,再加上教师的科学指导,使他们有话可说,不吐不快。学写作兴趣浓厚,写作热情高涨,才能写出比较好的文章来。

4提高学生能力是语文课改的落脚点

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在科技一日千里的今天,语文教学不仅仅拘泥于文字的考证、词语的解释、语法的分析,而应着力于语言的运用能力,思维潜能的开发。通过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绪态度、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综合反映及较强的综合能力,利得语文工具去获取现代科学知识的能力,准确解释自己的创新想法,去创造无限美好的未来。

5利用社会科技发展是课改的必经之路

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各种科技成果已经得到充分的运用,比如多媒体等,我认为,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就可以运用这种工具来引导学生。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音频、视频资料,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语文课堂的吸引力。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文言文时,首先老师可以先放一下名家朗诵的视频,来为文章增加美感,吸引学生,其次,在多媒体上放一些当时社会的状况,让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这些来吸引学生进行学习。

6培养文章阅读能力是语文课改的根本

针对于目前的社会竞争力不断增加的大背景,学校在进行阅读教育时,必须对学生以及家长强调学生学习的重点,让家长在对学生进行其他培养时,注意如何才是正确的培养方法,消除家长盲目的培养想法。其次,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增加课堂教学吸引力,让课堂教学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成为一个独特的风景,对学生产生吸引力。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很多方法能帮助语文课改的实施,比如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创设问题情境以及利用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加强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效果。

7总结

总之,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知识。以往的教学把目标主要定位在认知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作者:杨胜红 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赵艳红.新课改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01

[2]杨玉玲.基于新视野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析.人间,2015-17

[3]郭春华.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考试•教研版,2012-24

第二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学应用

摘要:

农村中学语文授课环节更多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辅用具提供于师生。不容置疑,现代多媒体技术具备图像、影音等多种优势,因此可以将中学生探究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吸引受教者的积极性,令其可以在乐学氛围中收获更多知识。但是,现代多媒体技术正如一柄双刃剑,假如不能科学运用,其便会成为阻碍教学的壁垒。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农村语文;教学应用

农村中学语文授课领域更多的介入了现代信息技术,因此也冲击传统授课模式及授课策略,催生初中语文授课进行相应的改革。中学教育环节更多的介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令师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多了更多灵动的因子,得到了师生一致的认可,可以令受教者更为直观地感知文本知识,施教者经过精心设计,能够将更具实效的资料传达给受教者,将文本内容当中的文本背景及文章情节等展示给受教者,将以往“三尺讲台”当中施教者借助黑板、粉笔进行授课的传统模式打破,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授课模式构建起来,提升受教者的语文素养水平。

一、重视艺术性及实效性的联系

教学应当有序且科学的实施,应当将标准化的学科目标制定出来。严谨性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特点,从语素、字词到句子,都应当注重这一特点的彰显。中学文本当中所择取的均为历史演进过程中,时间沉淀下来的有着优美文辞优秀作品,文本择取的原则不但彰显了一种系统性及实效性,亦将序列特征彰显出来,同时兼顾自浅至深,逐步推进,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课件服务于语文教学,施教者应当在探究教材的基础上,以教学目标及重点为中心,将课件设计出来。而不可以仅仅注重艺术性但是忽略实效。课件当中的文字不是单纯对教案内容的重复,过于冗长会令受教者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应当注重精炼性,同时插图、文字及色彩应当协调。兼顾实效和艺术特征。

二、借助多媒体将授课情境创设出来

兴趣性是将受教者学习潜质激发的源动力,可以说,令很多农村中学的中学生置身授课情境,感受乐学的优势,是教学收获良好成效的体现。但是当前初中学生置身语文学习过程中,有“乐”学之感的学生仅仅是少数。因此,语文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教学成效较低。心理学家提到,轻松愉快的授课氛围,可以令受教者有一种轻松的心情,带着一种兴奋之情,感知施教者传达的信息,便会带着一种积极性,融入师生互动当中,阐释自我见解,并进行创造性探究实践。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将情境创设出来,由此将受教者的情感元素调动起来,将良好的探究氛围营造出来。比方说讲解《春》这篇朱自清的名作的时候,便可以在借助多媒体将歌曲《幸福在哪里》播放给学生,令受教者在倾听音乐的时候,感知朱自清笔下春天的独特韵味,由此令受教者带着一种愉快的情绪探究文本知识。再比方说,讲解郭沫若的名作《天上的街市》的时候,施教者便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和文本内容较为相似的授课氛围营造出来,如可以播放“星空”的钢琴曲,并将与文本类似的星空等的图片借助ppt形式展现给学生,并将诗句以字幕方式展示给受教者。令其在多媒体教辅用具的辅助下,置身于诗意氛围,感知文本当中的主旨。上述授课氛围恰恰是对传统授课方式的创新,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互动,受教者探究文本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

三、借助多媒体有助于将教学重、难点解决

对于农村中学语文而言,施教者的口传方式是传输重点知识的主要方式,借助多媒体便能够把文本重点凸显于受教者,受教者通过捕捉声音及图片信息令感官得到冲击,强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发挥多媒体的效用能够将施教者不能用语言传达的内容有效传输于受教者,活化施教内容,亦能将由具体至抽象的授课效用发挥出来,拉近“教”及“学”距离,令受教者的解读水平不断提升。不但这样,借助多媒体施教者能够将受教者探究语文知识的多种能力不断强化。比方说在探究文本知识的时候,令受教者倾听一些配音文本,观看相关的片段,之后令受教者进行角色扮演,之后令其可以有一种深切的体会。比方说,在讲解《鼎湖山听泉》这篇文章的时候,文章授课的难点便为对泉水声音的描述及解读,以往的授课举措多为在诵读中借助想象去感知泉水的声音。但是,在多媒体环境下,施教者借助将录制了铜管,大、小提琴及琵琶等声音录制出来,并将文章当中提及各种方位的泉水声融入其中,令受教者在对比中感知泉水的美妙之声,令其有一种置身情景的感受。

四、结束语

总之,在时展的浪潮中,初中语文教研也应当不断更新施教策略,发挥多媒体施教的优势,并在教学实践中,将文本授课策略进行创新,积极探寻语文授课和多媒体授课优势有效的联系在一起,营造良好的授课氛围,将其探究文本内容的兴趣激发出来,将受教者的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出来,提升语文授课质量水平。

作者:殷庆存 孙士芝 单位:山东省临沂汪沟第一中学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汪沟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松泉.韩雪屏,王相文.语文课程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3]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路径思考

摘要: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且具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使学生对文学内容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途径,使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学习,获得成绩上的提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语文是学生中学阶段的必修课之一。而文学鉴赏能力则是在中学语文学习中需要培养的主要能力之一。通过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在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对文学内容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主要意义

(一)让学生视野变得宽阔,情操受到陶冶

由于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学生的培养变得很“功利”。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上去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就算达到了。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很不重视,教学方法也很是陈旧老套。这阻碍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热情。很显然,鉴赏文学作品不应该仅局限于关注文章中心思想或者是情节片段上,而是应该更为关注文章的表达技巧、精神内涵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让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对于形形色色的社会有着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让学生的情操受到滋润和熏陶。例如,教师在进行《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进入美丽荷塘中,在荷塘中想象着感受荷花美丽的情景。具备了这种文学鉴赏能力后,学生的心境会变得无比宁静,情操受到洗礼。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后,可以更好地理解蕴含在文学作品中的真谛,并对这些真谛进行多方面理解,进而受到深刻的启发。同时,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得以正确培养,进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富有魅力的人格修为。例如,在教师在进行《祝福》课文教学的时候,可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于女权的打压,进而对封建社会的痛恨之情又加深了几分。

(三)让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了解更为详细

我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在时光的沉淀下,很多优秀的文明逐渐被现代社会的人们所遗忘,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很多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而在这个时候,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有效的加深学生对于我国悠久历史文明的认识和了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一些先进的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并树立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学生在学《沁园春•雪》这首诗歌的时候,不但可以领略诗中蕴含的磅礴气势外,还可以在诗中体会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有一大重要的现实意义即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的开始本就是一个学习模仿的过程,因此,学生在提升自己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很多优秀的写作手法、表达技巧等学生可以在模仿中进行自己的加工再创作,进而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换句话说,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势必会跟随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进行而有效提升。

(五)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听、说、读、写是几种最为基本的能力,这几种能力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通过文学鉴赏,学生认真阅读文学作品,并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各种描述手法,进而进行深刻的理解。在这种慢慢的浸润教学中,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以提升,同时也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进步。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途径

(一)加强朗读教学力度,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要想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朗读教学的力度是基本前提。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可以加强朗读训练的环节,通过大量有技巧的阅读让学生的语言感觉得以提升,并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比如,教师在教学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时,可以要求学生先将文章通读一遍,进而再带着文章的概括大意进行一遍带有思索性的细读。在细读过程中,学生加入自己深切的代入感,让自己身临其境地理解文中人物的所感所想,进而深刻地把握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人文情怀。例如,教师在进行《天净沙•秋思》这篇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绪进行阅读。在阅读中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同时,在阅读中,学生还可以深刻领会到蕴含在文学作品中的各种美感,与作者深感同受。好的语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本因素,也是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深入学习作品,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中学语文教师在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上还有很多“路”要走。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深刻领会。不同的作家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语言特点,这些都是学生应该在学习中格外注意的。例如,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一向比较犀利,喜欢针砭时弊。而朱自清先生的语言则很朴实,但又很有意境美。通过领会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其次,引导学生就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刻领会。一些鲜明的人物特点描写、人物语言塑造等都能有助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再次,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通过对主题的了解掌握该篇文章的精髓所在。主题往往是作者最想传达给读者的内容,通过领会主题,学生往往对文章所蕴含的深意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

三、结语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又能让学生真正爱上文学。即为达成知识目标的落实,也使学生的情感目标得到有效的体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端正,真可谓一举多得。

作者:马文明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永定路小学

参考文献:

[1]阎秀萍.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57-60.

[2]黄春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J].考试周刊,2013(46):25-26.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4

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把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成长,是中学语文老师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深挖课堂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

中学语文的教材编写条例清晰,注重落实课程目标,尤其是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情感教育目标。中学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备课环节,根据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课堂内容的情感教育因素,合理预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教学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感受到情感教育,同时也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刻的体会到教材中所蕴含的的情感。例如《散步》一课要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师在预设课堂时,充分解读教材,挖掘出“决定权在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这一句的情感教育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下文的理解打下扎实基础;在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话时,学生的情感起伏达到顶点,教师用饱含感情的引导语指导学生理解“整个世界”中浓浓的亲情,体会生命与亲情的延续这个宏大的主题。学生的情感充分的调动起来,在学习过程中也不着痕迹的完成了情感教育。

二、以情激情,以情导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再生长

情感体验的发展在于情感从外在到内在的延伸和再生长,中学生的情感正处于剧烈变动的阶段,非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感情、作者的感情去激发和引导,启迪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再生长。例如《济南的冬天》一课,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本课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教材的这个特点,结合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来体会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教师首先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家乡,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自己对家乡的情感自然的穿插表露,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沿着教师的情感轨迹来表达和拓展,最终完成情感的再生长。

三、促进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让情感教育无处不在

语文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中的一切故事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可贵素材。情感教育也一样,学生看到乞讨的乞丐会动恻隐之心,看到离别的场面会伤悲……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每天都会在学生的身边无数次地发生,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开辟第二课堂。并且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使用生活化的语言、采用贴近生活实际的事例,不仅从课堂上落实情感教育,而且在课堂外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笔者在《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本课内容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在教学语的设计上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如“挖洋葱”“铲韭菜”等,学生对这些事例有明确具体的感知,在理解文本上更加容易;而且学生对种植这些农作物的时间、程序,收获的时间和方法都十分明确,不仅促进了对“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个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学生也有真实的劳作感受,在升华情感时基础更稳固。在课后,可以布置学生的实践任务,在帮助父母劳动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主旨,更加理解父母的辛劳,达到更高层次的情感教育。

四、丰富课堂情感渗透环节,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是培养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掌握了教材的情感起伏曲线,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准确把握哪里是情感教育的最好时间点和内容点,结合学生的情感调动水平合理的进行课堂情感教育的渗透,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驳论文的题材比较独特,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在辩论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合理引导,让学生理解“中国的脊梁”的深刻含义,从而引导学生完成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民主意识目标的理解。

五、总结

从情感教育策略的选择上来看,教师的情感丰富程度、对情感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是中学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效果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教师要回归生活、感悟生活、升华情感,促进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

作者:赖水林 单位:广东河源市龙川县佗城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性探析

摘要:

语文教学语言作为一种特别的语言,堪称“语言的火车头”,其艺术水平直接制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本文从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这个概念出发,着重阐述了“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讲究艺术性的原因”及“在课堂上怎样创设艺术性的语言”,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语言 艺术性

语言作为一个信息载体,最直接地运用于师生、教学及信息的传递之间。每一位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这个语文教师能否将人类的文化通过语言这个媒介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通俗易懂的信息。可见,良好的教学语言艺术是中学教师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中学语文老师来说,最基本的便是掌握这门语言,否则即使你满腹经纶,同样教不好学生。的确如此,语文教学的对象是“人”,而语言则是一切信息的基础。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足见语言力量之强大。闫顺利、郭洪生老师一致认为:“教学语言艺术是指在教学中善于选择和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语言,创造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以教书育人、陶冶学生语言美感的创造性活动。”因此,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对于教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学生成长。

一、中学语文教学语言讲究艺术性的意义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的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进而产生美感,如此一来,这样的说话便成为了一种艺术。”好的教学语言,会像一股暖流涌入学生的心田,令人陶醉。那么,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呢?

(一)它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双向的师生互动过程,而艺术性的语文教学语言经常会擦出智慧的火花,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唤起每一位学生内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此一来得到益处的不单单是学生自己,而且教师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无限的提高”[3]。实践表明,学生总是青睐那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语文教师的课堂,如此在其长期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自然会慢慢提高。学生受教师语言的影响的过程也是自己思维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如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和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便是“教是为了不教”。

(二)它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发展智力的工具。就像一些专家曾经说的:“语言是言语作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则以语言为加工材料,没有了语言,思维就成为了无源之水。”艺术性高的语言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无限热情,学生才愿意去听去思考,那么教学效果自然就达到理想状态。人类的思维一定要借助语言这个媒介才能完成,并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加以综合运用,这样语文就用到了实处。那些大师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在这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对学生的影响很深远。

(三)它有效地塑造了学生的行为和心灵。

语文教师的语言是播撒语文知识的工具,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小到一个微小的动作,大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例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茨写过这么一篇文章———《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文章主要写了布鲁克斯对罗伯茨的无微不至的帮助与呵护,使他从一个年少不懂事的小孩子蜕变为成熟稳重的青年。这个布鲁克斯就是他的语文老师,从简单的语文知识到远大的志向等,影响了他的一生。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然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先“育人”再“教书”。

(四)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的优势,用精美的语言、似火的热情讲课,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亲自了解作者,这样的讲课怎能不提高教学效率呢?“例如,我的一位语文教师在《桂林山水》一课的讲课中,他首先以深情的语言朗读了整篇课文,然后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声中去任自己的想象飞翔,从而看到桂林的山之奇秀。水之清澈,理解课文,感悟我们祖国大好山河的壮美。学生的心灵一般是最容易触动的,可准确地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这位教师就是用美丽的语言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深入学生幼小的心灵,让他们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中学语文教师提高语言艺术性的策略

“捷克著名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这么说过,老师的嘴,就像一股源泉,从那里可以流出知识的溪流,所以学生总在受教师精美的语言的影响,也无时不在体验教师语言艺术的强大魅力”。优秀的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绘声绘色,而且要生动形象、启发他人,更要像演讲家一样用饱满的热情、深切的真情打动学生。

(一)语言要准确、规范。

语文教学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语言规范,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简单精练,正确地表述出教材的内容,简洁地将其阐述出来。因为语文教师的语言具有强有力的示范作用,许多教师受方言影响比较严重,以致出现方言与普通话相糅合的状况,即半土半普,如某些地区的方言中本身“n”和“l”、“h”和“f”的不区分。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态度一定要严谨,语言表达方面须准确无误,从字音到句篇。在语文教学中还切忌出现“似乎、大概、好像,有可能……”这些模棱两可的词语。这样只会误导学生,让学生领会错误的信息。

(二)语言要善于启发、诱导。

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4]时展到今天,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特点更加明显,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便是启发式教学,即采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有逻辑地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坚持一个中心的原则。“或从题目入手,比如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3];或者以个别词语入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颇不平静”这四个字就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或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入手,如杨绛的《老王》中通过写杨绛先生与车夫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展现了对于老王的同情,体察作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进而掌握文章中心。

(三)语言充满激情,感情丰富。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没有感情的教学语言是苍白无力、枯燥无味的,就更难谈得上对学生进行教育了。语言充满激情,扣人心弦,激起自身的情感体验,有利于给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文章本是无情物,燃烧自己方可感动学生。例如,有位老师在讲初中一篇课文《一月的哀思》时,将的遗像裱起来,用黑色的纱布围起了四周,同时在胸前佩戴小白花,手臂上戴着黑纱,表情庄严肃穆,一走进教室便用悲痛而深情的语调说:“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去缅怀敬爱的……”这样气氛一下子便被调动,仿佛真的回到了1976年大雪纷飞的一月……

(四)语言要生动形象,有故事性。

素质教育下,很多人错误地说语文教师要少讲。其实大可不必,教师该讲还得讲,舌吐莲花、若妙语连珠,怎会不吸引学生?就看著名的于丹老师讲演,通俗生动,有趣有味。多少耄耋老人垂髫少年为之倾倒?她有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善于讲故事,而语文老师若是学会了讲故事,岂不完美?比如,某职业学校老师在为《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导入时,“我坐在高层的写字楼里,透过落地玻璃窗,凝视窗外,大街上来往不息的人群、车辆织成这座城市永不停息的动脉,窗外炽烈的夏日骄阳和忙碌的人群,让我再一次想起那年夏天那列闷热的列车上的一切”。这位老师就是为学生创设的了一个故事性的开场,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引学生的思绪瞬间进入那段过往的回忆中。

三、总结

总之,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每一节课中,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学会总结反省,真正将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完美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教师的讲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体现“愿学”与“会学”的完美融合。

作者:王静玉 单位:南通大学

参考文献:

[1]闫顺利,郭洪生.论课堂讲授语言传播的艺术[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1999.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8.

[3]洪柳.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教学与管理),2011.

[4]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原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摘要: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立足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旨在与各位同仁交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中学语文 融入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社会层面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三是个人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有两者的有效整合与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而且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一个个经典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都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情感的软化、精神的洗礼和品德的提升。故此,教师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巧妙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功的同时,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有利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做好相关渗透与整合。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要紧紧抓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经典语句,引导学生先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谈谈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去爱国?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后,再进行集体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样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又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作者当时所表达的避世观念,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育他们要强壮体魄、发奋图强,长大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积极贡献。

二、在阅读训练中渗透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和能力。阅读训练是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更是让学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举措。因此,在阅读训练中巧妙渗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在读中感悟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伟大的名人名家,也有一些具有可贵品质的平凡人物,这些都是正面典型人物,他们励志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斗志。如在教学余秋雨所写的《信客》时,让学生通过个人读、边读边想等方式,感受到信客忠于职守、讲究诚信的人格魅力,正因为它敬业、诚信,才能够在后来当教师和校长时,都做得非常出色,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信客身上所体现出的敬业、诚信等可贵的品质,正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也是需要大家做到的基本要求。

(二)在赏中熏陶

在阅读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典型人物、重点段落等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进一步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学生一定会为文中皇帝愚笨而感到可笑。教师可以对文中的皇帝、骗子、老臣及小孩等主要人物,对相关段落进行分析,爱慕虚荣、昏庸愚钝的皇帝,愚蠢、阿谀奉承的老臣,狡猾的骗子,天真无邪的小孩,在一个个典型人物形象的剖析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诚信教育,从而充分认识到“诚信”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三、在写作训练中渗透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学生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过程。因此,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作文中,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在作文中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学生在写作文时,需要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引导学生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倡导学生弘扬和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如可以组织学生认真观察父母的工作生活,体验父母的辛苦,用笔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父母。对于学生沉迷网吧、抽烟、喝酒、打架等违纪问题进行抨击。

(二)在日记中抒发思想感情

日记是学生用心灵之笔写心中之语的重要过程,通过写日记,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等表达出来。日记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能,可以写写学习打算,对自己言行的反思,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看法,这既是一个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过程,更是学生不断完善价值观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日记就是学生成长心路历程的真实记载,就是学生的成长史、奋斗史。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必须树立的价值观,而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切实将其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都获得良好的促进。

作者:丁宁宁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

参考文献:

[1]白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中职语文教学[J].亚太教育,2015(16).

[2]陈玲玲,高淑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语文教学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语文建设,2013(30).

[3]宓小香.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12(11).

第四篇:新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多元化实践

摘要:

中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素养和能力的关键时间,就目前而言,很多时候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而在本文中,作者结合新时代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提出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中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服务。

关键词:

时代背景 中学语文 多元化教学 实践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因为时代背景等方面因素的原因,以往传统的单一式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了,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需要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因为以往那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很难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缺乏多样性。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应用于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此来更为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以提升实际的教学效率。

1.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探究

(1)从事语文教学的学科教师知识和经验储备不足。新课改已经提出并实施有一段时间了,相应地对有关教师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也一直在进行,但是就目前而言其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实际上不能仅仅只是具备一点语文知识,人文历史、哲学等方面知识储备也是不可或缺的。换句话说,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虽然其主要工作是立足于语文教学的,但是绝不能仅仅只是限制于语文教学中,从事教学的教师能够以自身丰富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思路。(2)语文课程的难度在不断增加。语文课程难度的增加包括了语文科目本身在思想内容的深度上的延伸,也包括了现在语文知识点、教学内容其体裁范围的广度上的扩充,在知识广度、深度增加的背景条件下,学生们自己的时间被“压缩”了,学生的精力有限,学习的兴趣在降低。因为知识难度、总量上的增加,原本是重感悟积累的语文课堂,失去了原有的那种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氛围。学生也出现了一种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态度,或者是一种疲于应付的状态。

2.关于多元化教学方法其特色方面的探究

语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指的是思维方面的多元化,也可以是指教学性质的多元化。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相对于小学阶段而言,包含了更多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知识累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师需要以一种多元化的思维来重新认知语文教学,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从一种知识的传递过程到一种情感的熏陶过程。在这里我们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为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实际讲解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中心主题进行理解分析;尤其是要做到对于同一个现象、观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有正面、反面两个方面的论证。这样,学生学来的知识才能做到活学活用,能够用知识去解决题目而不是单纯为解题而学习。

3.如何践行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的实践

(1)更新语文教师的教材观。

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施离不开语文课本、教材的支撑,教材的实施需要新课程观念的指导。在新的时代背景或者说是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以一种多元化的思维来使用手中的教材。教师的知识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的要求,要认识到教材只不过是沟通课堂和社会生活的一座桥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创新,将知识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注意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的学习要以自身对语言的兴趣和热情为依托,学生要按照自身意愿去学习语文课程,而不是强加给学生作为任务要求学生必须学。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要意识到语文教学本身是十分灵活的,比如,在语文作业的布置方面,教师要摈弃以往要求学生必须背会多少课文、写了多少文章的传统的作业,可以将作业设定为文章背景的深入了解、作者的故事的搜集等。引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多多观察社会生活,让学生们了解到实际上语文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4.总结

总的来说,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可以产生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的。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不拘一格,同时也可以完善自我,成为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成为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人才。

作者:王洪梅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常燕.“研究性学习”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

[2]任翔.破解中小学语文教育之困[N].中国教育报,2014-09-05.

第五篇:中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探究式教学法是近几年老师教学方法中的热点。中学语文是我国中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三门学科之一,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课本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精神。本文从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和原则来阐述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实行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由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所提出来的,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1]。目前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我国教学方法中重要的一种。探究式教学在中学语文中仍然是以课本为中心,由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探讨和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熟练掌握语文知识并能做到学以致用,增加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

一、中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

探究式教学的方法是一种引导并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思考、探索、发现问题的所在,凭借自身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不再局限于课本的要点和知识点,会主动去探讨文章背后的知识,会想要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增加学生的信心,从而加强他们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愿意去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不仅是一种探索的过程,也是一种互相交换意见,相互交流的过程[2]。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他们会去寻找答案。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或者讨论,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看法、意见和方法;在进行小组学习的时候始终是以一个团队的形式互相帮助,会增加学生对于团队的认知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加整体的学习氛围和气氛,增加整个班级的凝聚力。

(三)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老师直接将知识要点全部讲给学生听,由学生自己去理解消化,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

二、中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

过去语文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需要对老师所讲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即可。即使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学生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学习状态。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作为整个教学的主体和中心,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来自主地去探究知识,不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也不会只采用一个标准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实现素质教育。

(二)因材施教

每一位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所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优势也不一样。在实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时候,老师不能采用单一的方式去面对每个学生,要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帮助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在进行分组探讨学习的时候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安排,分配任务。

(三)鼓励创新

探究式教学中并没有什么正确的答案,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想法,一起从不同的视角和思路进行探讨。不再依循所谓的教育大纲,不再以考试为最终目的,鼓励每一位学生去发现新方法、新思路、新的表达方式和操作程序,发现新的见解和结论。

三、中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无论何时,老师都是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个领头羊的作用[3]。由于学生在开始进行探究式学习时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方向,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去解决问题,老师这时就应该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或者一些相关材料,避免学生刚开始就因为自身能力不够而感到气馁,丧失信心,最后放弃探究学习。在整个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进展的情况,越往后干预就要越少。在完成探究式学习后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经验,让学生在下次的探究过程中可以依靠自身的经验,不再依靠老师。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老师似乎才是整个教学的主体,讲什么、怎么讲都是由老师来决定的。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老师又敬又怕,即便不懂也不会主动告诉老师,即便有什么问题也不敢主动去问老师。新课程的教育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师生关系的和谐可以让老师及时知道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看法,以便及时作出调整,优化教学质量。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老师和学生愿意主动和对方交流沟通,愿意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调整。

(三)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探究式教学多种多样,可以进行情景演练,可以进行小组探讨,也可以进行课外课题研究等。探究教学的方法多样,其进行教学的辅助教材也不会拘泥一种。例如在学习《赤壁之战》时,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或者电脑播放相关的影视材料,再讨论赤壁之战说明了什么,可以从赤壁之战的背景、赤壁的地理位置和整个赤壁之战的过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过度依赖课本和相关教材,适时地抛开它们。

四、结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究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单一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让学习变得有趣,让学生愿意学习。

作者:吴本荣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甘垛镇澄阳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黄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

[2]彭东凤.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学语文问题探究型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7).

[3]程春玲.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1(6).

第六篇:中学语文小说教学探究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小说能够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逐步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不断吸取丰富的语文营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感染和熏陶中,受到启迪,从而提高观察、思维、想象及创造能力。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说教学应着力抓好“懂、阅、悟、习”四个环节。

一、懂——让学生掌握小说三要素

(一)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

在小说中,故事情节和结构特征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与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作者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这一环节来着重塑造人物的。为此,准确地引导、适当地启发学生认真地分析故事情节,是小说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二)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特征

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半来自各种具体的描写。所以在教学当中就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具体描写的方法,从中感悟,熟识这个人物的个性特征。这也符合人物描写是直接用来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这一规律。通过分析作者笔下这个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在脑海中勾勒出作者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孔乙己》一文教学前,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查找关于孔乙己的种种相关情况、咸亨酒店等。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了解,让学生在心里形成关于孔乙己所处环境的认识,体会主人公生存的社会大环境和生存的意义,一步步培养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环境刻画

环境就是小说中的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通常,特定的人物形象,总是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一般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常常揭示的是作品要突出的深刻内涵所在;自然环境描写时常是为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特点。例如《药》,作者通过康大叔的嘴给大家转述夏瑜的话:“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是告诉读者这篇文章反映的时代背景,也把夏瑜的阶级属性与基本性格初步勾勒出来。

二、阅——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的关键部分还包括阅读,这个在小说教学中显得极其重要。通常情况下,朗读是一种手段,也是目的。大文学家欧阳修和朱熹都对读提出过要求,欧阳修说过,“为文有三多”首先要求“多读”,朱熹也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可见,学习一篇文章,就要读出声音来,要抑扬顿挫、语调神情并举,这样容易深入角色,当自己身临其境的时候,才能感知主人公真正的内心世界,也能更深地体会作者此处重点描写的真正目的,这样比只用眼睛看所形成的印象更深刻,当然对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更透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把握时机,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力争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情感朗读中,大力营造愿读、乐读、赛读的浓厚氛围。

(一)分组合作,强调角色意识朗读

朗读的过程,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还原了语言形象,精准地理解语言内涵,深刻体味语言情感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自读自悟中更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精义妙理,神思妙笔,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思想境界达到同一平台,通过声音的带动,把作品中蕴含的“情”读出来。作为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能步入过分强调纯技法的误区,比如,何处要读重,何处要读轻,何处要读慢些,何处要读快些;或是要求学生“带着高兴的感情读”、“带着悲痛的心情读”;还出现不时地提醒学生“声音要低沉”、“速度要轻快”如此引导阅读,等等,这样的技术指导,学生看似懂了,也“有感情”了,但却未必是真情实感地真正流露。近些年来,笔者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提倡每四人一组,倡导组内分工协作,当角色较多时,有的同学就担任两个角色或者更多,经过一段时间模拟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阅读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二)模拟人物,形象扮演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小说教学过程中一个传统的方式,它主要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是叶圣陶先生所推崇的“美读”,他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也就是说,通过美读这一过程,不仅对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了理解,还能深层次地感受文中难以言传的韵味,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学生只有准确理解、把握作品、把握人物形象,才会把作品的语言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这样就能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

三、悟——引导学生体会小说反映的哲理

一部小说,作者撰写的真正意图都是为了反映一定哲理。不外乎是弘扬传统文化,或是赞美某种伟大精神,或是鞭策社会的丑恶现象,以便给人以启迪。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作者的意图,品味文中蕴含的道理,以便用做成长的素材,逐渐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作者对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盼——赞——遇——躲”这一过程的描写,细致的分析出了人物关系,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描写,更体会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丑恶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引导学生感受自己所处的环境,倍感自己身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亲情和温暖,进一步激发生存的自豪感。

四、习——强化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师一定要走出小说教学是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这一误区,重点要放在注重更深层次地不断挖掘学生潜能,在教学中使学生适量习作小小说的练习,以丰富体验,积累技巧,达到熟能生巧。小小说的习作训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独特的想象力,文中如果能构建合理的个性化情节设计,倡导充分表达健康、自由、积极向上的主题,必定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同时也增强了对小说的情感体验,就能更进一步升华教学这一目的。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小说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将从中学到的东西沉淀为自身成长的素材,在这个美丽的艺术殿堂里自由飞翔,健康、快乐的全面发展,同时,将自己的人生格局塑造得更具魅力。

作者:蔡恒 单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

第七篇:中学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

学校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学校语文导学案就应用而生。总体而言,导学案一般分为预学案,导学案和固学案。这种新生的教学模式能够适应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很好的解决了传统以分数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与社会强烈呼吁的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关系。怎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是新课程改革中大家共同探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学校语文学案导学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在这种新模式中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真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指路人,课堂教学则是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为重心。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发展,积累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提升了素养,自然而然保证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学校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精心设计教学。

学案导学教学设计需做到“三个要”。一是要根据学校语文课的内容安排特点进行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工作,这是设计学案的最为根本的思路;二是要从文本中提炼出学案问题,并根据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活动过程为基本线索,还要根据学校学生心理发展过程和本课时的训练目标来设计学案;三是要潜心研究,并准确解读语文教科书,在认真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后对文本教材进行整理加工、开发利用,形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且内容鲜明、条理清楚、过渡自然的学案。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课型,不同的学段来设计出理想化的学案。

(二)讲课精练高效。

一般情况下,教师连续讲课应控制在3-8分钟,整堂课教师讲课最多不超过15-20分钟,做到精讲、互动(包括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背诵记忆、动手练习等)有机穿插进行,充分发挥多媒体、板书、三案(学案、导案、练案)等教学工具的作用,力求课堂容量、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作用。

我们语文课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理应杜绝学案走向习题化的流弊。因此,教师在设计学案的时候一定要授之以渔,加强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指导,积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听众,被动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四)落实语文课堂的分层教学。

两天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今天的学案设计一定要体现出层次化、梯度化。教师在设计学案前一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训练中都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创造出辉煌。这样学生自然会慢慢爱上语文课,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自然就不在话下。

(五)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在语文课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会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反馈等一系列教学过程活动,达成预先设计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学案一般包括的基本环节(基本内容)

(一)学习目标—主要包括“识记”?“理解”?“运用”等不同层级的知识能力的要求。

(二)学习重点难点—告知学生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侧重的去看教材,减少学生盲目学习的过程和时间。

(三)自主学习检测—以知识填空?知识问答?基本运用等试题形式对本课时的基础知识进行测试及巩固。

(四)知识点拨—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化与拓展。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思路进行分析,对易混淆知识点进行比较,并适当进行拓展和延伸。

(五)自主(合作)探究—设计2-4个契合本课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先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再自已动脑动手,分析解决问题,并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课堂反馈—对当堂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题目少而精,点面结合,力求举一反三。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四段八步”是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四个教学阶段中各有两个教学步骤,一共八个步骤。这流程能够合理处理教学过程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也是按照时间流程合理展开教学步骤的依据。

(一)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

这是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独立的学习。这一自主学习过程具体来说,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就是在学习语文课程之前,学生根据教师提前预设的学案内容自主的探究文本,同时在学案三维目标、重难点和方法指引的点拨下,再结合自身的文化底蕴,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以及网上查询等方法,与语文教材亲密接触,探究文本,完成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的习题,初步整体感知文本。第二就是质疑,将自己不懂的问题,不理解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做好批注,以备在课堂学习的时候进行合作探究。

(二)合作探究

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学习阶段,分作两步。①互学—学生结对相互检查学案完成情况,指出错漏之处,并相互讨论,解决独学习时的部分疑难问题。②群学—首先,在学习小组内,组员各自提交问题,进行展示交流,进行合作探究,再解决部分疑难;然后,各小组将共同的问题提交班级研讨,进行更大范围的展示交流。

(三)评价反馈

学生在展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适时点拨,完成学生的能力体系及相关技能的提升。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突出语文知识的重点,突破语文知识的难点,指导学生整理语文学习笔记,建构自己的语文知识网络。

四、总结

总之,在语文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者:李俊昌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安阳乡中心学校

第八篇:中学语文作文有效性教学探讨

摘要:

作文是学生经过思想考虑,将语言组织好之后,用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作文是一种很重要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帮助学生交流,表情达意,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重要的一部分。就目前作文教学情况来看,作文教学安排的时间比较少,教学方法也比较枯燥,导致学生对作文的兴致不高,并且,有的学校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将学生的作文思想限制在某一范围之内,只重视作文特定的模式。本文就目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现状,阐述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作文 有效性 策略

我国的文学水平在世界上占据一定的地位,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文学大师,他们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或者诠释某种道理,现代教学中,语文中作文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问题一直以来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明显的提高,对写作文没有兴趣。学校和老师也采取了很多种方法,但是得到的教学成果却没有改善。在新课改之后,对于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

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学内容之一,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写作水平也体现出一个社会文学风气,是人们素养的表现,所以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很有必要。语文教学为其他的素质培养打下基础,从进入学校开始,人们便接受语文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学生的素质能力通常是由具备的语文水平表现出来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当每个人具有良好的素质,整个社会风气也会提升上去,因此,学校和老师要遵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应新课改要求,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改善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改革内容之一。

1.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1)作文课时比较少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中不能忽视的一部分,就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作文教学占据的教学时间很少,老师的讲学内容大部分注重课文的教学,很长时间内才会利用一点时间进行作文教学,这点时间的教学成果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学生的写作水平并不能得到提高。充足的作文教学时间应定为两个课时或者两个课时以上,在目前的作文教学时间上看,短促的教学时间使得老师只能将作文进行粗略的讲评,大致的指导下一次布置的新的作文,不能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不能提高,因此语文作文教学课时比较少导致了学生作恶水平得不到改善。

(2)学生敷衍了事

当前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网络信息时代,大多数中学生绝大部分时间花在网络中的虚拟世界,很少注意到现实中的事物,对生活中的感悟也比较匮乏,因此缺少对事物的观察和对生活的领悟,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什么内容可言,没有可言引用的材料,写作技巧更是掌握不了,即使好不容易写出一篇作文,内容空洞,缺少新意,没有什么可读性,还有的写不出来,就虚构拟造,没有真实性,全文没有自己的真实情感,敷衍了事。

二、中学语文作文有效性教学策略

1.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

没有规章的作文教学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学校作文教学成果没有明显改善,并且有的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对于学生的写作练习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想提高学校的作文教学成果和学生的作文水平,学校和老师必须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从初一到初三,制定一个计划来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贯穿始终。每一次的写作训练都要力求达到一定的训练效果,针对写作中一两点写作能力布置作文命题,这样经过几次作文练习之后,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有各方面的提高。另外在写作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张扬,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动力。除此之外,学校应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作文学习课时,在作文学习时间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写作,安排的作文题目的难易程度也要循序渐进。明确的教学计划让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2.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习一个事物最好的前提条件,具有兴趣才能自愿学习某一事物。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让写作不再是学生感到排斥的事情,首先要让学生对写作充满自信,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写起,慢慢锻炼,通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事物就是一篇有自己思想情感的文章,使学生认识到写作不是非得要华丽的辞藻,小事也可以写出真情感,经过不断的锻炼和练习,慢慢提升学生写作的自信。另外,老师要适当的给予学生鼓励,不能只夸奖班级上作文水平高的学生,也要重视其他学生的引导和鼓励,写作能力低的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和承认,当老师对他们表现认可时,他们会更容易得到进步,即使只受到老师一点点的夸奖,他们也会产生很大的动力,争取获得老师更大的认可。因此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给予鼓励,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

3.改善教学方法

作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学校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更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中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还没有足够的观察和认识,所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现现实中的事物,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让学生言之有物。其次引导学生多读多写,通过大量阅读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受到启发,经过分析和回味之后,将阅读过的文章中好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长期的阅读和练习,学生会摸索到写作中的妙处。最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评改作文,老师在评改的过程当中,要明确指出学生作文的优缺点,让学生知道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批改作文,双方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得到共同的进步。

三、总结

中学生的语文作文教学问题是目前新课改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结合当前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制定出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使教学事业得到完善和提高。

作者:曾智育 单位:重庆市万州江南中学

参考文献:

[1]李中发,张相龙.还作文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04).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5

关键词:中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研究

引言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知识渊博,在语文教学中逐渐渗入传统文化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还能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此外,虽然小学阶段也会学习语文知识,但是小学生的年纪相比较而言还不能有效的理解一些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含义。因此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希望本文的阐述能够促进传统文化对中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

1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

1.1陶冶学生情操

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能够促使学生情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通过传统文化知识和道德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坚韧的毅力和良好的品质,还能净化心灵。比如说当前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文言文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介绍,中学生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主人公身上的优秀品质。通过不断的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无形中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此外,老师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的大小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际教学中通过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将课本知识和实践进行结合,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

1.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程是中学生的必修课,并且占有重要的位置,语文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升学水平。当前语文知识中与传统文化中的文言文存在较多关系,文言文本身就具备晦涩难懂的特点,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能够提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的耐心,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中表述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质。

2中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国古代就有很多诗人、词人通过诗词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往往包含深刻的哲理。此外,我国的古建筑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无论是精心修剪的宫羽遗址还是科学研究、医药水平的发展,无不显示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强大为我国成文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奠定了基础,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按时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对追求的是快餐式的文化,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发展。要想促使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必须从学生抓起,从学生语文教学中抓起。小学生处于懵懂阶段,尚不能准确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理,而中学生则能够比较好的进行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虽然现阶段我国的语文教学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如何将传统文化应用到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一些情形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渗透:第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够重视传统文化,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融入传统文化,学生就会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就难以得到发扬和继承。第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致使人们之间的杰出逐渐较少,人们的道德素养逐渐缺失,越来越不愿意帮助他人。而家长或者社会公众的行为无疑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导致当前一些学生盲目攀比,待人冷漠。语文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具有引导作用,通过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灌输方式,语文课程本来就比较枯燥,加之老师教学方式没有创新,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下降。此外很多时候,老师并没有深入的挖掘传统文言文中蕴含的思想,因而即使语文教学中会接受一定的传统文化,但是仍然不能实现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发展。

3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措施

3.1激发阅读兴趣,调动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经典的阅读,这是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阅读经典文学形成读书笔记,对中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促进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必须改变传统的文化学习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文化的渗透关键在于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自愿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水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当然除了学生自身的兴趣外,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比如说通过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传统文学的兴趣,老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小组的方式加强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筛选购置学生感兴趣的经典文学作品,并且组织学生在阅读相关作品后进行讨论,集体学习传统文学中体现的文化知识。此外,还可以通过班级之间互相借阅或者定期举办班级传统文学比赛的形式,改变中学生语文学习和阅读的方式,通过提高阅读兴趣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3.2营造氛围,优化中学语文传统学习

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外,老师还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将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为传统文化渗透营造相应的氛围。首先,老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只有自身的文化水平较高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其次,语文老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对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故事进行表演,学生可以表现自己喜欢的角色,通过自己的加入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传统文学中体现的内涵,通过与历史任务的对话和交流,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最后,我国很多节日均是传统文化的体现,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与实践无法分割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既能宣传我国的传统节日,加强学生的意识,又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3.3利用网络体会中学语文传统文化

科学水平的提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冷漠,加快了快餐式文化的发展,但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同样能够促使传统文化的传播。当前网络中存在的很多应用均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很多学生能够通过网络了解更好的传统文学,比如通过电子阅读方式可以随时了解自己想要阅读的经典书籍。除此之外,很多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围棋和象棋,棋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对弈过程中即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同时也能够锻炼下棋者的意志。因而中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棋艺能够形成良好的品质,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快餐式的文化和传统的教学方式阻碍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发展。为了提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更为了传统文化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必须推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化的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老师的教学方式,希望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准确的理解传统文化,承担历史赋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袭祥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16)227-228.

[2]赵慧娟.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4):215.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6

摘要: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各学科中,重视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学科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激发;兴趣;培育;激励;创新

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1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创新意识

如今的许多教师还在“穿新鞋,走老路”。口号是“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授课思路还是老一套“满堂灌,自导自演”。这与发挥学生潜力是事与愿违的。其实,他们身上的“淘”的缺点,正是我们所说的“潜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这些同学,从而泯灭了他们创新火花的绽放。从此他们便成了老师固定枷锁中的“模型”。就是教师常说的“老实,听话”型学生。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切忌不要使学生成为“方格里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运用深度的语言,精心设计,合理引导,创新情境,激发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创新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意识支配行动。不囿于教师的定论,敢于大胆质疑。要使学生明确,并非只有发现人类未发现的新事物和新规律才叫创新,一个人只要通过独立思考而产生的思想、做法,虽然对他人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本人却是全新的,这就是创新。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兴趣是推动创造力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创造性对自己的现实及未来发展的价值。

3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创造主动性,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传统教学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当前的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分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堂搞“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的,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

4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创新意识来自质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

5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6总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永恒追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应创新、引导创新、培养创新,才能使语文教学的发展走向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刘昭家 单位:江西省信丰县正平中学

第二篇:影视资源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探析

摘要:

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熟练运用语文知识,充实自己的生活。笔者尝试将影视资源纳入中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影视作品独特的教育作用丰富中学语文课堂,深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实课堂内容,形成寓教于乐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

影视资源;中学语文;影响

影视资源是人们在空余时间娱乐消遣的一种文化形式,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启迪的作用。将这部分影视资源应用于中学语文的教学中,不仅能够在听、读上给予学生学习上的借鉴,更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人生思考,理解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

一、何谓优质的影视资源

当前影视市场规模庞大,作品丰富,选择的余地较多,但是这种繁荣实际上是良莠不齐的作品混杂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真正能够应用于中学语文的影视作品,必定要经过筛选和评价。当前一些电视剧和电影为了获得更高的票房,剧本松散,粗制滥造,不但无法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还会扭曲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造成学生思维的变异,这种影视作品不能被选入语文教学中。所以,对于语文课堂影视作品的引进和选择需要再三考量,仔细甄别。

1.优质电影资源

电影相比于电视剧,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以便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故事和思想的融合。电影往往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一些电影甚至开辟了先锋实验的道路,运用极致的画面和构图来传达其艺术表现力,这类电影有着天才般的想象力,往往能在观看时给予观众强烈的感情和视觉冲击,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大大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电影由于过分追求极致的美学体验,会融入大量血腥、暴力、色情等元素,这类作品即使优秀,也应该避免出现在中学语文课堂中。

2.优秀电视剧资源

电视剧是一种更为普及的大众娱乐方式,其在内容、人物形象、情节的表现上也更为亲民,也更易赢得学生的欢迎。优秀的电视剧资源往往能够在家庭伦理、亲情友情和人生理想方面给出可供参考的价值,学生在欣赏这类电视剧时能够在趣味性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完善自己的三观,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

二、优质影视资源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1.丰富课堂内容和教学形式

影视资源由娱乐工具转变为中学生的学习工具,说明它们有着巨大的潜在教育功能。语文是一门讲求实际运用的学科,将优质的影视资源引入中学语文课堂后,原有的按照教材授课的呆板的教学方式被打破,课堂氛围变得活跃,有利于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欣赏作品时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2.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中学阶段的学生生活经历较少,比较熟悉的文化环境基本只有学校和家庭。语文学习要求尽量有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反思。所以,将优质的影视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世界各地最为精粹的风土人情和思维方式。不同国家的影视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如美国电影豪放大胆,法国电影轻松浪漫,日本电影细腻平淡,韩国电影内涵深刻。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的欣赏,学生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体验,能够立足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思考作品的含义,这就使学生在学习外国的文学作品时更为适应。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比单纯的文化艺术,影视作品是各类艺术形式的混合体,既有视觉的冲击,听觉的感受,还有先进科技带来的各种感官的交互体验,所以影视作品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更为深刻。学生在欣赏一部影视作品时,不仅会关注其中与语文相关的内容,还会留意其中演员的穿着搭配,角色间的人际关系等等一系列的内容,并通过长期的欣赏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优质的影视作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能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影响,促使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外,影视资源将表达的内容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可以从影视作品中了解到社会百态。如有的作品描绘雪域高原藏族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有的作品反映偷渡者的心酸,甚至有的作品将触角伸向社会的黑暗面,描写罪犯、毒枭这类特殊人的经历。这些广阔的题材能大大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思维更为立体和全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总结

如今影视资源早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将影视资源引入中学语文课堂,也将是大势所趋。优质的影视资源由其广阔的社会题材,深刻的哲理警示,丰富多样的全球文化汇集,成为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也成为素质教学的优质工具。

作者:徐宏伟 单位:磐石市城南中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学作文教育实践问题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友循,何宇宏.影视与影视鉴赏[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3]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第三篇: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有效性探究

摘要:

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学校与教学逐步信息化,多媒体技术在经历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在21世纪终于以更加深入而广泛的态势与课堂教学实现了融合。如何能够将多媒体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当今我国教师所思考的主要课题,而本文针对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作出探讨,以期扶正当前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思想与态度。

关键词:

中学语文;多媒体;有效性;教学

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更加快速地席卷着社会的各个层面,而教育教学信息化更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目标。这种对于信息化的深入与推广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和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偏爱,现如今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教育的战略层面之上。这就造成了当前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现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核心主题,没有多媒体技术的加入,甚至不能称作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课堂,换句话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看到信息技术多媒体以一种更加广泛的形式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甚至有些教师已经逐渐变为盲目地使用多媒体,而不考虑这节课是否真的需要信息技术与多媒体的参与。笔者针对这种现象,重新梳理并思考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与有效性问题,以期给予其他教师一些启示。

一、中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契合点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为何要使用多媒体技术?这是首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多媒体技术走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之初,正如多媒体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一样,这种新颖的、充满活力的技术手段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个无形的、全新的沟通的桥梁。过去的课堂教学局面在多媒体技术的加入后,重新被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究竟一个完美的课堂教学环境与方式应当以何种面貌呈现。我们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我国教学这段漫长的时间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过去的课堂教学普遍遭到学生的反感和质疑,过于呆板和严肃的课堂教学环境并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欲望的产生、自我主体意识的建立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过去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只能一味地聆听教师的教导,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然而,多媒体技术的加入课堂教学,轻松地利用其丰富的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其产生了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进一步唤醒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方面,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无可辩驳的积极的能动作用。但是,过于盲目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很多教师已经忘了当初选择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初衷,以及自己在长时间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总结的心得体会,这种应用的行为逐渐变得盲目。重新将视野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着眼点与契合点,应当成为当前教师返璞归真的教学行为。因此,重新梳理多年来的多媒体应用教学经验,找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恰当时间,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

二、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有效性反思

多媒体技术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而教师与学生逐渐产生的对于多媒体技术的依赖心理成为当前需要反思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甚至有些时候,多媒体技术已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失去了从前的有效作用,只留下其负面影响。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应当首先分析学生的接受心理。教育心理学一直是教师不断研究与探索的方法学科,一名教师如果能够良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接受心理,那么无论怎样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他都能掌控整个课堂,将教学节奏与教学效果最优化,实现高效课堂的建构。因此,为了能够让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加有效的运用,并实现更加突出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对于所要展示素材与展示时间、展示时长等等方面内容作出全方位的考量。例如,在教学经典课文《雷雨》和《祝福》等文章时,由于相关影像素材的丰富性,致使一些教师倾向于先播放相关的话语、电视剧等视频内容,再带领学生重新学习课文。而这种使用时间点的不恰当,往往引起学生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影视作品的娱乐性上,转而学习课文时,失去了继续探究的兴致。像这种情况,教师应当把握切入多媒体教学的时间点及时间长度,使其真正成为促进教学的有效因子,而非打乱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节奏的干扰因素。

三、总结

如何结合当前的课堂教学环境,努力掌握当前学生的普遍意义上的学习心理,切实有效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应当成为今后广大教师着力探索与研究的重点。多媒体技术是把双刃剑,如何让这把剑越磨越利,斩断教学中缠绕在师生之间的困难才是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

作者:杨永宏 单位:张掖市甘州区大成学校

[参考文献]

[1]宋开永.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2,(09).

[2]戚江明.在PowerPoint幻灯片中引用Flash影片[J].中国电化教育,2002,(05).

[3]黄宣文.浅谈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改革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1,(04).

[4]谷雨.中学语文古代纪游散文阅读教学初探[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摘要】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性学科,中学语文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思维意识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教学的重视,通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与历史对话,与人沟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课外阅读为辅,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一、中学生语文阅读现状的分析

1.缺少阅读指导。

我国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一名学生的标准。而语文教学将重点放在词语解释、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分析等环节上,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尽可能的得到更多的分数,忽视了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较少,过于注重自己的讲读,学生一味的接受教师的解读思想,缺乏思考,对教师产生强烈的依赖,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讲读、分析和训练上,而学生也就理所当然的更加注重教材和课后训练的阅读,在考试得分标准的情况下进行机械的阅读。教师缺乏积极的引导,这种死气沉沉的阅读氛围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造成学生的阅读水平难以提高。

二、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爱读书。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自觉的提高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思路也会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活跃。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在阅读中找到乐趣。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应在备课时基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找准课文的特点,采取配乐朗诵、小品表演或演讲等各种形式,营造积极欢快的阅读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课下的精心准备,在课堂上体验阅读乐趣。这样,通过学生课上、课下的阅读体验,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在阅读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文章中的人、物、场景等情境更好的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将其带有情感的展现出来。

三、培养学生系统化认知的能力

1.认识系统化能力的培养。

认识的系统化,是指导学生们对课文或课文中某个方面的系统理解,对一个单元或整套课本的系统理解。如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就是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来组成单元。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更好地增加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没有这种认识的系统化,就很难使学生理解语文学习与自身生活的关系。

2.知识系统化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本中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整理,能够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直观的认识,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消化。初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整理方法包括:分析比较法、分类归纳法、条理连接法,通过几种分析整理方法的运用,能够了解文章知识的共性和个性,找出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从而对文章内容有更清晰、系统的把握。

3.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首先,分析能力的培养。分析的训练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练习把整篇文章分解成为几个部分、几种因素。然后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分析的训练。例如分析段落结构、分析思想内容、文章特点等。分析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文章有具体,细致的了解。坚持有计划的训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其次,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训练与分析训练正相反。在分析训练的基础上,把文章的各部分,各个方面或各种因素联系起来,以获得整体的本质的认识,从而达到统摄全篇的目的。

4.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目的,通过快速阅读要提高自己的那些方面,并在阅读中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还有哪些知识并不擅长,及时的进行查缺补漏,这样不仅能够提升阅读速度,还能够起到良好的延伸效果。其次,明确阅读材料的问题,也就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很多学生在阅读时没有看问题的习惯,阅读完之后不知道所读为何,教师应改变学生的这一不良习惯,引导学生在阅读前弄清要求,明确问题中所考察的是词语理解或是概括大意等。第三,明确阅读材料的文体特色,不同的文体其写作特点不同,例如议论文涉及到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而记叙文则涉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因素,只有先明确了文体规律特点,才能够提升阅读效率。

四、总结:

阅读能力是现代人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中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中加强阅读教学的重视,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阅读活动,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作者:佟冬生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杨大城子镇第二中学校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7

(1)忽视了对于听说的训练工作。

一般来说,语文能力包含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而且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听和说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放到社会中去,就是人们对于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地位是非常看重的。但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还是看重书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不是太重视,他们的听说能力偏低;

(2)缺乏必要的语文理论指导。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自己读然后自行理解材料的内容,并不会经常性的身必躬亲的读给学生听,然后引导进行阅读材料的理解。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材料只是更多的局限于形式主义,并不会真正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即使有些时候,教师会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但是,那种指导只是非常有限的,并不会给予学生实质上的科学指导;(5)缺乏与高级语文衔接的意识和行动。当前,有些地方的中学语文考试题目中已经取消了对语音和字词的考查,虽然说这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但是,它会直接影响到以后高年级的语文学习,因为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语文基础知识作为依托的,并连续性的运用到后期的语文学习当中去。因此,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淡化识记、强调理解和应用的导向并不适合后期的高中语文学习。

2.中学语文教学困境的应对措施分析

鉴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问题频出,比如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忽视基础,缺乏耐心、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课堂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效果不佳等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语文教师仍然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未把握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度,有的滥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当然,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因素之一,导致了他们对于语文课程的理解还不够全面。那么,我们应该尽快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来帮助中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具体来说,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尽快更新教学观念。

当前,中学语文教师仍然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他们往往更为看重升学率,不知不觉的又被应试教育的绳索给束缚住了。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的语文考试更多在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更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参与到生活体验中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语文素养。此外,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配合进来,还要优化语文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一个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夯实自己的语文基础;

(2)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科学引导和监督。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困境之一就是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不够强,往往仍然习惯于教师、学校和家长甚至社会的外在压力,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注定是有问题的,无法真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针对这种情况,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效引导,并配合以全程学习的监控,不能使得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这种学习模式中的作用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策划者、领导者以及参与者,并在组织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遵守一定的教学规范并进行合理的监控,以知识为本位,张弛有度,从而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中学语文教师要恰当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手段还偏于落后,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还有待加强。传统意义上的中学语文课堂就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下,这种教学手段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辅助手段,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结束语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8

【摘要】

如今,电影、电视渗透在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他们课外学习的重要来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合理利用电影电视资源,有利于更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完成语文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影视资源;语文教学;必要性;方式;局限

一、必要性

大众文化的“视觉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都受到视觉文化的巨大影响和冲击。视觉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人们感官的强烈刺激,人们接收外界事物、获取外界信息多是依靠图片、视频。中学生正处于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尤其是电影电视作品,它们充斥着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可以这样说,影视作品伴随着当代中学生的成长。中学生无法摆脱影视资源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知识、技能、观念都深深落上这些影视资源的印记。电影电视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耽于影视作品的中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常常对新的电影电视剧集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在这种情况之下,家长老师都会担心这样的影视资源会如洪水猛兽般侵袭中学生,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受到不良的影响。其实,这种担忧也是不无道理的,中学生正处在思想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对外界事物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当一遇到影视作品的强烈感官刺激就很可能无所甄别地进行全盘吸收。一般来说,中学生主要是抱着娱乐消遣的目的来观看影视资源,而很少是有意识地通过这些资源达到一定学习目的。但良莠不齐的影视资源带给中学生的影响也是复杂的,既有积极正面的教育也有消极负面的侵染。在这种背景环境下,老师引导中学生对这些影视作品资源进行筛选和过滤,合理地使用这些资源就显得异常重要。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肩负起这样的职责,把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使中学生取影视“精华”,弃影视“糟粕”,从而更好地学习成长。“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影视资源充斥在中学生生活中不免会影响到学生们阅读,“我们的普通文化似乎越来越成为我们所观看而不是我们所阅读的产物”。中学生更愿意花大量时间去看电影、电视剧而不是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名著。这无疑给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一些教育学者、专家就对这些影视资源进行批判抵制,如钱理群教授就强烈批评了流行文化对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他指出,如果孩子的精神发展过分依赖于社会文化的一般水平,那么他可能趋于平庸化。罗正强老师也认为大众文化对中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趣味有着极强的腐蚀作用,因此他坚决反对语文课堂中掺杂着大众文化的质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由于教育者对影视资源的教育意义的或视而不见或抵制才导致中学生对影视作品缺乏一定的辨别、鉴赏能力。所以,无论是时代的要求还是教育的现状都要求我们加强影视资源和中小学教学的整合。

二、对影视资源和语文教学的整合的几个方式

一是将影视作品作为课堂导入,为正式上课做铺垫。如中学课本中很多篇目都是小说、名著的选文,这就直接导致故事情节的不完整。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对完整作品有个大致了解和感受是很难做到的,如果这时先组织学生对相关影视进行学习鉴赏,那么更有利于学生整体了解文本框架和背景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选文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用影视资源渲染情境。如在文本解读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审美分析,教师可以出示相关视频图片,让学生沉浸在营造的意境中,这时就是对文字进行赏析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的绝好时机。除了以上的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之外,还可以以影视节目为材料专门开展电影电视欣赏课,就像《雷雨》《阿Q正传》等经典的文学作品早已搬上荧幕,改编成影视作品。作为艺术形态,电影电视与文学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美学形态,影视鉴赏课就是要同学们在观赏学习中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即文学和影视作品都是通过其各有的媒介去反映生活、表现生活。它们在各自发展的同时,其实也是相互完善、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学通过电影电视进入大众的视野,同时在文学创作技法上也受到了一些电影电视手法的影响,如长镜头和蒙太奇等。在这种影视鉴赏课上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欣赏影视作品的方法,提高了审美能力,而且还更利于从不同视野去解读文学作品,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以影视作品为素材的资源还可以渗透到语文课堂的其他方面。老师可以以某一热门影视或电影为话题,组织同学们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因为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其积极性应该很高。课下要求学生根据讨论内容写观后感或影评。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口语交际,又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将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优点是很明显的,不仅仅是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它更利于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其审美品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它拓展和延伸了语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此外,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又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影视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的不足

(一)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可能只是为观赏影视而观赏影视,没有明确该教学活动应有的教学目标。过渡地依赖电影电视作品的播放,老师们把自己置身于课堂之外,全然忘记自己课堂组织者的身份。一堂课上,学生看电影或视频不亦乐乎,老师也轻松自在。可以说这样的课毫无意义,没有老师的引导的电影观赏和在电影院里面看电影没有任何差别,只是起到了娱乐消遣的作用,而电视电影介入课堂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达到我们预期的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应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评,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

(二)完全脱离文本

老师可能选择和加工电视电影作品的能力不足,导致影视作品与文本的联系不大,文本呈现的是一层意思,影视资源又是另一层意思,学生无法把二者联系起来进行整体分析和理解。这种影视资源的生硬介入对语文教学也没有任何帮助。还有一种情况是,老师在安排学生观赏完影视作品之后,就组织他们进行讨论、问题思考、情景表演、反思总结等活动,完全把文本抛在一边,只字未提文学作品,更谈不上文本分析和解读了。表面上这样的课堂是生动热闹的,老师积极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师生良好互动。但仔细想想,这样的活动没有与课文文本发生任何关系,文本被架空,所有的教学活动也成了空中楼阁。没有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语文课堂无疑是失败的。

(三)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

老师吸取了上面的经验教训,十分注重影视资源与教材文本的整合,对文本进行了深入分析,但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我们知道利用影视资源介入课堂教学其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其各种感官,以便能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那这样的整合课堂就失去了它的优势,甚至优势变为劣势,使学生阅读浮于表面,审美肤浅,情志浮躁。

四、结语

在影视资源整合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具象的影视资源与文本中的线性文字之间有各自的不同艺术表现效果和作用。让学生在运用影视资源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明白文字的不可替代性,明白所有的形式都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不能反客为主。让学生能进入于影视资源所营造的情境中,在受到感官刺激的同时要能够领悟到线性文字阅读的细腻美好和内心世界的充盈。让学生通过这种整合学习更清楚地认识到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文字的独特魅力,从而自觉培养阅读文字的习惯。在利用整合的影视资源进行学习的同时能够回归文字,回归文本,提高语文素养与能力。

作者:林曼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语文课堂情境[J].教学与管理,2006(12).

[2]何郁.如何给中学文学教育定位[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10).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多元解读阅读方法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教育理念倡导语文教学中对文章进行多元化解读,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解读的阅读教学方式。但是,在进行多元解读教学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本文通过解读多元解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何进行正确的多元解读阅读教学,进而探讨如何更好的进行多元化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

中学语文;多元;阅读教学

我国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已经走过三十多个年头,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语文阅读教育被应试化,有些阅读中原有的意义已经被扭曲,取而代之的是以答题为目的“标准化”阅读。学生只关心老师的结论是什么,而老师的结论又大多来自现成的结论。[1]在新课改中,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了多元解读阅读教学方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一步生动的创造。”[2]多元解读的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思维和情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这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所期望看到的,也是对应试教育中“标准化”阅读的纠正。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对于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留心并予以正确的引导。

一、多元解读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刻意多元解读。

在中学语文阅读中,由于学生主观对文章的理解不同,进而才会出现阅读的理解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存在基础是主观理解不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随意地将这种多元解读的阅读方式用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学生人为划分出不同层面去解读文章,刻意的多元解读。中学语文中很多课文是不适合多元解读的。比如:新闻类课文,这种类型的课文仅仅是陈述事实,文章要传递的就是新闻信息,刻意的去多元解读就没有意义。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过程中,当讲授到文本中的相片墙上那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回答姑娘是在欢迎参观者的到来。这样的多元解读就完全偏离了这篇新闻的主旨。新的课程的教学要求中倡导教师采用多元解读文章,但是,教师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切不可刻意的去使用,一定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特点和文章的内容,根据文章具体情况,合理恰当的多元解读文章。

2.肆意解读,曲解文章含义

文章多元解读的目的是对文章进行更好的理解,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角度多方位的去解读文章,但是在多元解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住解读的“度”,不能偏离作者本意。例如在解读《长恨歌》时,对唐玄宗和杨玉环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学生盲目分析唐玄宗早年的功绩以及杨玉环的红颜祸水就是不正确的解读。这些解读都是肆意解读,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强调尊重作者写作本意的必要性,只有懂得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才能够真正理解作品。针对多元解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多元解读教学。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1.抓住文章主旨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了解坐着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李商隐所写的《锦瑟》一诗,从古至今,这篇诗歌的意境让许多人印象深刻,但人们对它的意境及其所蕴含含义的解读又各不相同。有人说它是在吟咏锦瑟乐器的诗,有的人说它是在表达对已故妻子的怀念之情,有人说它是在自我感伤。阅读到的文本虽然是相同的,但学生可以从中解读出不同的中心思想,这也恰恰说明了阅读者在阅读时的个人审视角度,水平的差异,那么我们就必须更加关注从主题切入多元解读文章。

2.抓住人物形象

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大有裨益。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多样使作者表述多元化文章思想有了基础,文本中经历了许多情节的人物为我们多元解读创造了条件。比如在进行《雷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侍萍这个人物进行分析时,有的学生看到了侍萍的善良,有的学生看到的是侍萍的反抗精神,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多元解读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这样的多元解读,使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

3.抓住文章语言

中国文学语言是一种奇妙的表述手段,一段普通的文字其中也可能蕴含深刻的含义,要想真正的解读一篇文章就必须抓住作者的语言特征,通过发掘文中语言的暗示,为多元解读提供切入点。比如在讲授李密的《陈情表》时,对于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要着重加以梳理,引导学生通过对字词的理解来来体会作者措辞委婉,情真意切的情感抒发。当学生对文中“形影相吊”等成语以及死当结草“等典故有了较好的理解后,便可以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在理解语文教材的时候,不能把文本中的文字看成单一的文字符号,而是要把它看成作者传情达意的工具,透过文字去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加深刻的多元理解文本的内涵。[4]教师在进行多元解读的过程中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多讨论,要在感悟和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多元阅读。

三、结语

文学作品的阅读重在阅读过程中的发现。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去阐释,才能更好地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鲜活起来。但是语文的多元阅读教学不是随心所欲地解读文本,而是要在尊重文本,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多元解读的有效性。

作者:杨倩 单位:宁夏育才中学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方智范.普通高中《语文课标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9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

[3]叶圣陶.叶圣陶集:第十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13.

[4]于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的实施策略.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3.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一篇一篇的文章,文章的基调是不同的感情。所以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教学时,如果能以情动人,用情感作为语文教材和学生心灵的纽带,必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都注重完成既定的、容易衡量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如此教学,学生虽然短期的进步明显,但就长远来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语文学科浓厚的人文和文化色彩也得不到体现。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重情感教育,把知识传授与情感熏陶融入课堂设计,通过既定的教学内容去影响学生,让他们的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下面我就“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用生动的语言去带动学生的感情

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学学科,它用语言文字来呈现不同体裁的文章,表达各种各样的情感。教师以语言为纽带,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和情,就能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把上语文课当作是一种享受。学生的年龄小,经历少,对情感的体验就不是那么深刻,所以,教师要想办法带动学生去感受文章中的不同情感。生动的、饱含激情的教学语言有很强的感染力,是触发学生思维、带动学生情绪、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的工具,它像一个管道,把教师的情感体验灌输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因此,教师应尽量用生动、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去表达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在教师生动的语言引导下,不由自主地融入到教学情景之中,情感必然就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做到以情动人,教师还要有情感的储存,这样才不至于在讲课时“声强而情不足”。所谓的情感储存,就是在讲课之前,教师就能对所要讲的课文的情感基调有很好地把握,用或扬或抑的语言,表达或喜或悲的情感,用或欢快或低沉的语调,表达或兴奋或悲伤的情绪,再配合不同的面部表情及恰当的手势,去诠释课文内容的发展变化的情感路线。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艺术效果,带动学生用心感悟文章,体会作者在其中要表达的情感。

二、挖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感

所有的文章的构思都跳不出作者的主观意图,也就是说,所有的文章都倾注了作者一定的情感。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都不同程度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和领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是学习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很好的途径。中学语文选编的都是精品,这些作品融入了作者的心血和才情,是作者情感的宣泄和载体。冰心在《关于散文》里提到:“文章写到了有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浓厚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语言。”事实也是如此,在冰心的作品中就充满了炽烈的感情,《小桔灯》中对小姑娘的同情和赞美之情,《再寄小读者》中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之情。学习这些课文时,就要挖掘课文中感情丰富的内容,去感染学生的心理,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是一篇典型的情景交融、感情真挚的文章,内容通俗,写的是父爱的细腻和朴实。对于父爱大家都不陌生,感情基调很容易切入,也很容易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以父子情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以父亲的背影开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在车站离别时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细腻的动作描写,体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同时也是作者自己感情的流露;文章结尾处,那“肥胖的、青布棉袄黑马褂的背影”是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看见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并与开头相呼应,做到以情开篇,以情收官。在教师的分析引导下,学生的情感自然就随着作者的娓娓叙述进入课文情境之中,也就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内涵,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联系社会现实,体验人间真情

中学生大都处于情感迷茫的状态,对现实迷茫,对未来迷茫,对自我迷茫,如果这种迷茫得不到疏导,就无法保证他们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语文学科则能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去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来消除这种迷茫。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就脱离不了教材中描绘各类感情的文章。它们大致有以下几类:体现民族大义的、表现至爱亲情的、描绘对某事物或景物的喜爱之情的等等,这些都是经典,都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很好的素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把课文内容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讲一讲古代的类似的经典故事,讲一讲现在的国际形式,讲一讲主人翁的经历和情怀,用实际的人和事表达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祖国,为什么要怀恋故土,为什么要回馈社会。针对中学生叛逆,和父母之间的隔阂等问题,用表现亲情的文章去感染学生,让他们知道父母的艰辛和父母之爱的无私,也许他们教育自己的方式不对,但是爱子心切的心情要理解,传统的孝道要践行。通过学习表现人间真情的文章,让学生们感受到社会和人性的美好,并去传递美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积极向上情感,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教材和心灵的纽带,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教育手段。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在情感教育的熏陶下,我们的学校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的学生将来才能真正成为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栋梁之材,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硕果累累。

作者:赵文举 单位:静宁县阿阳中学

第四篇: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所有语文教师都应努力探索课堂教学新策略,让职中语文教学这片天空亮丽起来。本文就职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提出三点参考方向:一、电视+课本,赋予语文以时代气息;二、短剧+课本,语文深层次研读;三、朗读+课文,读得满嘴留香。

关键词: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电视加课本;短剧表演;朗读课文

一、引言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否正常与人交往的先决条件,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主要途径,就当前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大家普遍对职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感到担忧。职中学生叛逆心理较强,对学习不感兴趣,文化基础不是很理想,语文课吸引不了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不喜欢空洞无聊的语文课,教师利用语文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目标难以实现。教师要认真思考,采取有效科学的教学方式去适应这些日益“挑剔”的学生,丰富课堂表达形式,让每一位职中学生都爱上语文课堂。

二、职业中学语文课堂新教学策略

1、电视+课本,赋予语文以时代气息

现在的职中学生是在飞速发展的多媒体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生普遍喜欢追赶潮流,爱把玩新颖的高科技产品,几乎每个学生上课时都是iphone、ipad不离身,玩手机、看电视,对“内容陈旧”的语文课堂不感兴趣。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性格特点,摒弃传统语文课堂“粉笔+黑板”式的陈旧教学模式,转以电视+课本,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职高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都选自古典名著,其中有些被拍成了电视剧、电影。以《鸿门宴》为例,很多学生应该都看过刘亦菲、冯绍峰主演的同名电影《鸿门宴》。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电影中的相关场次,提示学生比较电影和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电影对课文的哪些地方进行了还原,关于电影对下棋与喝酒这节内容上的改编,大家有什么看法,同学们觉得文字与电影那种表现形式更好?只有在对课文深入探究的基础之上,学生才能了解电影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而对课文进行大胆改编的必要性。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的视像呈现,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项羽、刘邦、亚父等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感受戏剧冲突,把握人物情感。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是时候转变教学观念,将语文课堂变一变、改一改了。借助电视+课文展开课堂教学,可以为语文赋予现代气息,吸引“喜新厌旧”的职中学生参与语文活动,感悟学科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活力,建构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

2、短剧+课本,语文深层次研读

有些学生表示:语文学习太枯燥了,每天都看课文,密密麻麻的字把眼睛都看花了,一点意思都没有,看见课文就头晕眼花。语文课堂如果仍沿袭空洞的课文说教,的确是与学生日益成熟的学习需求相矛盾。素质教育的呼声已逐渐振聋发聩,语文教师要从课堂教学方式入手,想一想如何才能让学生眼里“假大空”的课文变得鲜活有趣起来。当前的职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很多小说、戏剧、元曲等矛盾冲突较为明显的叙事性作品,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性较强、情节曲折生动的文章,在班级里面组织一次舞台表演大赛,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将之改编成课本剧,在语文课上加以表演。例如《窦娥冤》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改编课文,自己编写剧本,分角色扮演窦娥、蔡婆婆、张驴儿父子、县官、窦天章等人物,将文章改编成《感天动地窦娥冤》舞台剧。排练时,学生可以根据剧情需要,选择配乐、道具,教师在旁给予指导,就学生表演中与课本有出入的地方展开讨论,为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学生小组上讲台表演时,其他小组可以评价打分,对于表演效果出色的小组,教师要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通过短剧+课本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改编课文、创作剧本、排练节目、表演短剧的过程中,全员参与语文课堂,对课文展开深入分析和研讨,比干巴巴的教几节课要有效的多。

3、朗读+课文,读得满嘴留香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读为根本。职中语文教材的很多文章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色彩,节奏优美的散文、韵律和谐的诗歌、琅琅上口的古文,都很适合朗读。《荷塘月色》、《再别康桥》、《关雎》、《梦游天姥吟留别》、《蜀相》等文章,怎么能不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大声开口读,读出美感,读出感情,读得声情并茂,读得满堂喝彩。有些学生对于朗读能够主动做出回应,敢于在班级同学面前表现自己,但也有很多同学不好意思大声读,害怕读得不好会让老师同学嘲笑。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竞读的方式,根据文章内容设计朗读大赛,形成一种竞争的气氛,互相评比,推动学生参与朗读活动。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为自己朗读的课文配乐,给读得好的学生录视频,制成MP3,在班上播放,投稿到校园广播站,达到与朗读同乐的境界。光学生读也只是孤芳自赏,教师也要参与课堂中来,为学生范读,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分析文章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构建和谐的朗读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朗读中找回对语文的喜爱。于漪曾经说过:“语文教师教了多少年语文都是新教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不耽于经验,不囿于传统,与时俱进,努力创新,让语文课堂常教常新,提升每一位职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杨柳漪 单位: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职业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