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审美教育范例

中学审美教育

中学审美教育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审美教育及诗歌鉴赏能力联系紧密,因而教师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讲授诗歌时,教师要结合课堂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并将学习方法与诗歌特征融为一体。因此,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诗歌存在的问题

首先,语文中的多数文体以朗读方式为主,而诗歌则是以涵泳方式为主,文体形式是掌握中心思想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来讲,对情感流程的掌握,诗词要求明显高于其他形式。中学生从小喜欢动漫及电脑游戏,而诗词学习对学生的想象力要求比较高。从心理特征来讲,学生极易放弃难的,掌握简单的,所以,很多学生对诗词没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相比于诗人,初中生的知识结构有限,学习能力不高,人生经历与感悟也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初中生因功课多,接触外界或乡村生活的机会比较少,阅历不够丰富。同时,时代进步快,学生对诗人所处社会背景与生活经历理解难度大,使得学生无法从内心与诗人产生共鸣。

2.诗歌讲授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的诗歌修养不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思想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在诗歌教学中,比较重视品评诗歌的思想内容,对诗歌艺术技巧的分析容易忽略。部分教师自身不喜欢诗歌阅读,日常教学中,阅读与写诗歌比较少,悟性不高,课堂教学中,无法很好地将学生带入诗歌所体现的意境中。其次,初中语文相较其他学科功利性较弱,很多教师都会针对考试要求进行教学,只讲授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传统中高考阅读题目都是以议论或记叙等文体为主,诗歌鉴赏类题目非常少。

二、引导学生发掘诗歌教学的审美途径

1.发掘诗歌的意境美

如辛弃疾创作的“明月别枝惊鹊”,描写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状态,原本毫不相干的事物,作者却为其注入了新的情趣。在明月与枝头难舍难分的时候,不小心把喜鹊惊动了。这种自然现象本身是极为平常的,但在作者笔下,自然情趣却是不言而喻的。马致远创作的《天净沙•秋思》,与之可谓是异曲同工。整首小令28个字,将凄凉动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各种意象融为一体,为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使学生被诗歌所呈现的情感所打动。

2.领会诗歌丰富的情感表达

例如,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虽然描写的是景物,实际上表达了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怀。在诗词赏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爱国是每个人都要肩负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在每学期语文课本中,都会有思乡诗,一首思乡诗,能够勾起学生爱家思物的无限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绿水之上,一群大雁正好晴空飞过,诗人便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于是乎有了让大雁代替问候家里人的事情。这两句诗词与首联遥相呼应,整首诗的思乡愁绪得到了充分展现。进入中学阶段后,课堂教学不但要增加学生的知识量,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家庭观,因而爱情诗歌学习也很重要。两情相悦人之天性,象征着人类的幸福生活。例如《关雎》,这首诗歌歌颂的是克制感情、小心甚微、追求和谐婚姻的一种爱情观。什么是亲情,这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感情。孟郊创作的《游子吟》,描写了朴素自然的情感,令人非常感动。这首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过多的泪水,但却扣人心弦,令人潸然泪下,唤醒人们深挚的怀念。这首诗的教育感染力是非常大的,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这首诗歌的教育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能够把握机会,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明白要感恩家人、回报社会,其自身具有的教育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综上所述,诗歌对学生有很好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一方式,净化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小平.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教学新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2-43.

中学审美教育范文2

创意思维的拓展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为依托,而想象力是人通过对听觉、视觉等方式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思维处理,在头脑中形成思想画面的过程。对事物的审美想象,是想象力与情感有机结合的产物。有观点指出“思维缺乏了浪漫,也就缺乏了想象,缺乏了突破性的意识流动,缺乏了宏阔的视野,缺乏了人生理想境界之美的追求,就有可能导致人生目标的过分现实化和功利性,形成致命的短视和由此而引起的人生的被动”这也从一定层面上说明了,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美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譬如,学习《再别康桥》一文时,教师可以充分调动一切美育表现手段,将音乐、美术、美文有机结合在一起,并营造优美的音乐教学氛围,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画出来。在此教学过程中,利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流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二、挖掘审美教育要素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有观点认为,实行多元化的审美教育渗透对于语文教学没有实际意义,对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提高量小力微。笔者不认同此类观点,首先提出此类观点的人对于审美教育的认知有所偏差,并且不能清晰分析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潜在关联。审美教育和语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二者相辅相成双管齐下,才能有效促成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优化语文教学质量的局面。在语文教学中要从细节入手,深入教材充分挖掘一切有助于渗透审美教育的要素,如文章内容、词汇、修辞手法、语音语调等,有效发挥此类要素在审美教育渗透方面的潜力。譬如:中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使用“得、的、地”的情况,根据这种现象,语文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审美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教师首先鼓励学生通过翻阅字典、查找资料的方式,对“得、的、地”进行区分,并尝试自己设计简单易记的使用方法。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用编口诀的方式,充分生动的展现“得、的、地”的正确用法。如,“我家的地得扫了”这种生活化、简单化的口诀不仅能够充分生动的说明该字词的应用方式,并且更容易使学生记忆和掌握。学生在这种审美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学会灵活应用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

三、营造审美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审美教育范文3

[关键词]审美;教育;价值;策略

1什么是美、审美及审美教育

美,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最初是由18世纪德国著名学者席勒提出的。具体地说,美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学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审美活动及其他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可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如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也就是说,美育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在更深入的层次更高级的境界塑造和把握人的灵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明确指出:“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人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由此,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美育对于智能教育、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因此,为了有效地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价值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据统计,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在一定程度上懂英语,至于世界各国中小学学习英语的人数之多就不言而喻了。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也可见非同寻常了。英语教学是一门艺术,凡艺术都可按照美的法则来创作,由此可见,美育与英语教学关系之密切,是水乳交融结合在一起的。

2.1美育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指出:要使“小学生”有“爱美的情趣”,中学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教学课程,理应承担起审美的教育任务。它通过英语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教育,从而塑造学生完整的审美素质,成为内心世界丰富高尚的人;同时,这也是由英语课自身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英语课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为适应社会化所需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健全的人格,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等,因此,英语课不仅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而且还具有思想性、文学性,充满美学的感染力。从英语课的教学内容来看,中学英语教材吸收了英语国家文化的精华,体现了全人类追求和平、友爱、美好的高尚心灵,给学生提供了了解国外文化的机会,具有丰富多彩的美的因素;教材中介绍了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交际性语言活动,如问候、道歉、建议、邀请等等,这些元素无不表现出人类语言美、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统一;教材还介绍了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如KarlMarx,AlbertEinstein,Gandhi等等,表现了人类的精神美、真理的理性美;教材插图上的自然景观,表现了千姿百态的自然美;摧残的科学技术、艺术作品,表现了叹为观止的艺术美。通过英语教学,学生在外化英语教材的审美活动中内化了人类的知识经验,获得的是一种深层心理活动的宣泄和升华,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是一种深层的情感反应。由此可见,英语课是一座美的大观园,是美的海洋,它超越了学生直接接触的生活范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语言长廊里欣赏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各种美景。

2.2美育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爱英语,并能得到最大乐趣当然是学好英语的动力。要使学生成为英语的“乐之者”,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真正地认识到美的感受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爱好的源泉。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美育因素,使学生热爱、追求对美的感受,同时与英语的兴趣爱好和谐地统一起来,使学生感到通过英语学习可以在心理、精神上获得一种特殊的愉悦,学生便会乐此不疲,在美的熏陶和享受中学习英语。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学英语教师,大都善于捕捉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同时注意贯彻启发式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去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体验到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技能的成功喜悦,寻求对自己价值的积极认可。

3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

美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形象、情感熏陶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心灵,丰富净化学生的情感。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中学英语教学的审美教育中由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完成,一般说来,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3.1因文而异——确定英语教学中审美重点

英语课要完成三大功能,即智育功能、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以及四大任务,即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培养英语基本技能、进行思想教育和美育教育。一节英语课,只有短短45分钟,要圆满完成这些功能和任务,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常有教师报以顾此失彼的遗憾。这样一来,在英语教学的审美教育实施中,就要做到少而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审美重点的确定,因文而异,如有的课文着重让学生领略自然美,有的着重让学生感受社会美,有的着重让学生鉴赏艺术美,具体到每一课,就要进一步研究课文本身所存在的诸种美的因素,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去分析,确定审美的重点。如Unit17LifeintheFuture(fromseniorEnglishforChi-na,students’book2B)一文就主要通过对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的描绘,勾画出了一幅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幸福生活的蓝图,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美、科学美和生活美。再比如Unit23TheFindoftheCentury(fromseniorEnglishforChina,students’book3B)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育因素。因此,可以列出如下的审美重点:一是通过对原始人类生活的描述及主人公与自然界艰难斗争的欣赏,感受自然美和人类的精神美;二是通过主人公对在原始山洞里发现的雕刻与绘画的描写,引导学生去体会、感受璀璨文化的艺术美,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的生活内涵和社会意义,了解原始人爱美的信赖,增长关于美的知识,激励他们去热爱美、热爱生活、追求美、追求真理。

3.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塑造具有审美的语言形象

语言既是记录知识的载体,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在我国目前的物质技术条件下,英语语言教学仍然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直观手段,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传述,关系着对学生积极思考、认真体验的启发和引导,关系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英语知识技能水平,确定英语语言教学要做到形象性和理性的统一,要塑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语言形象。美的生命在于显现,美是与具体生动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以美感人就是以形象感人。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必须借助英语语言的感染力,强调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的语音变化,调动各种教学手段,着力塑造生动具体的语言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调节学生情绪的紧张度和快感度,实现师生情感共鸣。如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诗歌、游戏、猜谜、对话、角色扮演等活动,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材料,用直观形象的英语教学方法使学生边听边看,生动活泼地学习英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感受美的熏陶。可见,运用色彩、图像、动作表演等“无声语言”辅助英语教学,从事美的创造,把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融为一体,具有综合的艺术性,能使学生从教师语言表现的心灵美、知识美、教法美、情感美中去获得审美的愉悦;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变成美的化身,取得崇高地位,产生光环效应;使课堂洋溢着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教学氛围。

4结语

英语课是一座大观园,是美的海洋,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探索和运用美育因素、美的规律,更有成效地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启迪下,动情知理,驰骋在美的世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崔刚.英语教学十六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李迟.外语阅读教学与策略研究[M].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

[3]李如密.教学美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4).

[4]林立等著.英语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殷勤.现代外语教学法[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7]王笃勤.初中英语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中学审美教育范文4

【关键词】艺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通识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是艺术专业学生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其他专业学生开展美育的主要方式。早在1989年,国家教委便提出了艺术教育的要求,2002年教育部更是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等多个层面对学校艺术教育做了清晰明确的规定。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方式,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和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艺术修养提升、审美能力培养乃至综合素养发展的主要手段,其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育的主要追求,以引导学生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为主要目标,具有美育、智育与德育多重价值,是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维系其身心健康的有效依托。

一、学生审美能力内涵分析

审美能力作为学生的基本能力,它的培养与发展是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审美能力是复合型能力,由多种要素组成,具体而言便是对美的感受、鉴赏与创造能力,只有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一)审美感受能力

在学生的审美活动中,审美感受能力是最为基本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才能在作品欣赏中从作品的表象出发,层层递进感受到作者的内心,审美活动才有意义,否则很有可能在审美活动中出现对牛弹琴的尴尬情形。审美感受能力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审美愉悦,也称审美情趣。学生在面对艺术作品时,会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上展开审美活动,审美愉悦则是艺术作品带给学生情感上的愉悦之感。比如,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作品优美的曲调、婉转的旋律让学生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情感上产生了满足感。第二是内心体验。内心体验是审美愉悦的延伸与递进,也是艺术教育实现情感教育、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步骤。学生在审美感受中会主动地迈进创作者的内心,与之产生交流乃至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实现自我洗礼、自我教育的目标,比如在《黄河大合唱》的欣赏中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

(二)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环节,所谓鉴赏,包括鉴定和欣赏两层意识,是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乃至评判的思维活动及过程。从概念界定可知,审美鉴赏包含审美感受,但又不仅仅是审美感受,它还包括更深层次的审美理解与审美评价。审美感受基于人的情感,而审美鉴赏则在情感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的范畴。也就是说,学生在被艺术作品打动后,会不由自主地结合已有的审美基础,去分析艺术作品之所以会打动人的原因,或者,去分析艺术作品美在何处。学生分析的过程其实就是与艺术家进行深层次交流的过程,在分析中,学生对艺术作品会有更深刻的认知,逐渐从表现上升到本质,从直观过渡到抽象,这是艺术思维与审美能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能力中的高级阶段,在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审美创造能力便成为艺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事实上,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艺术教育审美能力的培养仅仅是遵循学生的学习特征与学习规律而已。在艺术教育中,随着学生艺术理论的不断深厚以及艺术鉴赏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内心的创作欲望会不断上升,在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后,必然会以特定的艺术创作呈现出来,审美创造能力就是艺术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具有参与性高、主体性强的特征。审美创造能力归根到底是一种求新、求变的能力,它与审美感受、审美鉴赏有所区别,注重的是实践与创新,需要学生在已有的艺术基础上推陈出新,焕发艺术生命力,这正是艺术永葆活力之源,自然也就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与根本要求。

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探究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与根本途径,兼有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心灵净化等多种功能,在当代大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全面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入推进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客观需要,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与完善的必然要求,对此,学校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采取必要的措施。

(一)丰富教育内容,拓展审美视野

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与审美素质的教育形态,与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等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艺术教育以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实践等为教育内容,社会中存在的艺术门类大都可以纳入到教育范畴中。目前,尽管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开设以艺术为主题的公选课程,但在课程的形态上具有单一性的问题,多以音乐、绘画为主,可供学生选择的空间并不大。这不仅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也会限制其审美视野的拓展与提升,因而,在艺术教育中,学校要以丰富教育内容为前提,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门类、不同风格的艺术。首先,学校要做好传统艺术门类的教育工作,最为典型的便是音乐、绘画,将之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点,在课程设置、课时分配、教学要求等环节中给予必要的倾斜,将之作为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重点。其次,学校要紧扣艺术发展的趋势与学生的心理,在艺术教育中融入一些新颖的教育内容,如影视艺术、话剧艺术等,这些艺术类专业更具直观性,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中有着尤为积极的作用。

(二)创新教育手段,激发审美兴趣

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程教育,它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要途径,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为凸显。因此,在艺术教育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手段难以发挥作用,创新教育手段成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所在。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创新教育手段时,要紧扣学生的兴趣所在,以激发审美兴趣为要点来创新教育手段。对此,情境教育有着非常不错的作用。在以往的艺术教育中,诸如音乐教育,学生在音乐欣赏中非常容易出现开小差、不耐心的情形,这和音乐艺术本身的抽象性有着很大的关联,这与学生具象化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冲突。对此,教师在教育中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从网络中搜集与音乐相关的各种文字、图片、视频资源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在音乐欣赏中配之以相应的文字解说或图片画面,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下感受音乐的美感。此外,小组合作也是艺术教育中较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可以让学生突破个体式学习的弊端,实现学习资源共享的同时,优化学习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相应的原则划分为不同的艺术学习小组,比如兴趣爱好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

(三)注重主体实践,生成审美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艺术实践同样不可或缺,实践不仅是深化学生审美感受与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发展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艺术教育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来引导学生开展审美实践,帮助学生生成审美能力。影视戏剧等直观性强、故事性高的艺术形式是学生所喜欢的,教师可以在影视戏剧艺术欣赏与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排练。这种实践方式,兼有主体性、参与性、趣味性、开放性等特征,在审美能力的发展中有着尤为独特的价值。比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是戏剧家索福克勒斯基于自己对命运的理解所创作的千古名剧,既有有意识的抗争,也有无意识的屈服,审美价值极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剧本欣赏与研讨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表演。当然,除了戏剧表演以外,音乐创作、舞蹈创编等都是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创设校园环境,实施隐性教育

艺术教育除了依托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显性的教育手段来开展以外,也可以借助校园环境的创设来实施隐性教育,寓教育于环境之中,不仅可以弥补课堂教育受时空限制的弱点,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艺术教育的目标,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正如美国教育家阿莫斯•奥尔克所言,“源于宇宙精神的直觉应远离肮脏、丑恶的环境,而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产生”。艺术作为人类直觉的产物,自然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学校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与布局中要注重其整体的艺术气息,一方面在校园地标性建筑,如图书馆、食堂等处摆放一些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如雕塑或名人字画的临摹版,另一方面在校园自然景观的布局,如花圃、草地等的设计中融入现代艺术理念,提升景观的观瞻性,这不仅可以实现隐性教育的目标,对校园环境的优化也大有裨益。音乐是艺术教育的重点,学校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借助校园新媒体等载体播放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比如,在午饭后、午休前,播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让学生散步的时候感受艺术的魅力与生活的美好,这些都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与人格健全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艺术教育是当前高校美育的主要方式,肩负着重要的教育使命,其中最为根本的一点便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也是美育的主要目标所在。对此,学校在艺术教育中,要以审美能力为核心,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与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课堂教学与环境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多种手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军,彭世良.试论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3).

[2]李延滨.对艺术教育如何增强学生审美素质的探讨[J].活力,2009(3).

[3]许传宏.试论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艺术百家,2004(4).

[4]冯丽.艺术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5(3).

中学审美教育范文5

明确了审美情感的特殊之后,我们还要既认识审美必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又要把握到它们之间的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即互动性。在语文基础教学的基础上适时、适量地渗透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确立远大理想,建立高尚的爱国情操;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和分辨真与善、美与丑的审美能力。总之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是相辅相成的。

二、坚持审美体现作品时代精神

教书育人。名篇佳作中的自然美倡导学生爱国情操;社会美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美好追求;艺术美能提高学生对美与丑的鉴别力;创造美也能弘扬时代精神。审美教育和其他社会学科一样,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教学大纲和为社会服务的原则,围绕培养新世纪现代化建设人才,努力塑造学生美好灵魂,改善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提高民族素质。因此,在安排审美教育内容时,按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和创造美的教育,一定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需求,特别是现在提倡素质教育,更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真正能为国家、为人民培养有用的人才。

三、讲究渗透审美教学的艺术

科学地进行读写指导,是获取语文教学较好成果最佳方法。中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社会生活经验不足,教育就显得更需要讲艺术、讲科学地渗透。我在从事渗透教学时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深挖美材。应该全面掌握课文中的每一个美的素材。我在语文教学中着力抓好三个环节:第一,品词。对课文中一些生动传神的精美佳词,进行反复推敲,明深意,认真过好美词关,授课方可得心应手。第二,赏句。对课文中佳句、文眼句、关键句必细品深究,抓住它们在课文中的举足轻重的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三,扣主题与结构,它们是文章的骨架和血液。

2、传情美读。朗读是学习语文最传统的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颇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寄寓着各种震撼人心的情愫。为充分拓展艺术形象的美,我十分注重朗读,以辅助情感分析,扩大教学效果。

3、美化美讲。分析课文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关键步骤。为美化课堂分析,我时而采用情境教学,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充分揭示教材的文学意义和审美内涵。

4、激活美感。语文教师进行课文分析、讲解和总结时,都会向学生设问、诱导、描述、吟诵、或是仿写,静思默想,体察咀嚼,不管用什么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进入再创造的想象天地,帮助他们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领悟深层的审美意象,驰骋想象力,心驰神往,以达到与作者情感合一的境界。

四、总结

中学审美教育范文6

正所谓,画家的思想境界高于自己的画笔,美术教学中在对中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首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和对美好事物的艺术感受力。美术教学本身涵盖的伦理、思想、审美价值同样重要,而且缺一不可。美术教学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实践紧密联系,是中学美术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所以培养中学生崇尚真诚、善良、美好品质的任务是融于艺术感受过程中的,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美术教学最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纯技术性指导,把美术教学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生活认真观察,建构合理艺术思维模式,创造性地进行美术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是时代赋予美术教师的神圣使命。

二、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传统美术课堂主要以绘画教学为主,教师把技法训练作为最终接受考试检验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机械性知识和技能传授,而忽视对中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培养。美术课堂上总是千篇一律地对着课本反复临摹,这种照葫芦画瓢式的教学模式只能教出毫无创新意识的匠人,而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拓,严重制约学生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没有把学生掌握的美术知识、艺术技法和审美想象力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人才培养,对中学生心理发展态势形成桎梏。严重阻碍学生的艺术个性发展,与素质教育目标不一致。传统意义上的“以绘画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对当代中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缺乏对审美对象及本质特征的艺术价值分析,不能从审美角度对美术概念进行具有时代意义的阐述。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与美育实践结合起来的审美想象力尤为重要,这是当前社会发展与素质教育对美术教学实践的期望,培养艺术人才要从激发审美想象力开始,诚然,这样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下更大工夫,把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融于美术知识传授与技法实践中。审美想象力的提高,需要学生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出发,只有在深刻认识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对事物未来做出合理想象和科学预见,这样的审美想象才有价值,才具有时代意义和艺术生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成对美好事物的强烈感受力和极其敏锐的直觉意识,把审美教育与美术基础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基本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激发与引导,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培养有创新意识的美术实践人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让同学们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激发想象力。有效启发学生的美术创作灵感,通过实践强化艺术审美想象力。

三、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动因

情感在艺术创作与欣赏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情感是美术创作的精神力量和动因,古今中外一切成功的美术作品都融入艺术家的心血。对于美术教学,情感融化在知识与道德之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美好情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构成艺术审美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理性分析,进而通过心灵感悟,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这种教学生观察、感受美的教学过程,是从生动的审美直观到对应的语言表述的过程,是让学生从对象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过程,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形象表达对美的感受能力。美术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动因,因为一切艺术创作都需要激情。教师安排欣赏课时,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艺术性语言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作品,对各种流派、各种造型的名作进行欣赏,让他们理解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拓展思想,通过提高欣赏能力,从而在美好情境中将自己的情感熔铸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内涵的深入理解,在充满情感的融会贯通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美术创作技巧。中学美术教学从美学角度欣赏作品形式、风格、技法,在欣赏过程中倾注感情,认真领会大师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对作品形成心灵感悟。使他们亲身感知作品的思维得以珍惜。美术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并实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相结合的课程。

四、结语

中学审美教育范文7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感知力;培养策略

审美教育理应贯穿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大多数语文教师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力图推动其全面发展,但却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审美能力,难以通过感知形象、体验情感的方式来发现美、品鉴美。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最大化地发挥语文教学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力的作用,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品读人物形象,激发审美意识

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可让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其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1]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可以成为教师实施美育的素材,体会人物的悲欢善恶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其审美意识。以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这篇课文以林黛玉的行踪和见闻为中心、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贾府的其他人物。教师不妨以探索人物形象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探知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方面入手剖析人物。如林黛玉婉言谢绝邢夫人盛情邀请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林黛玉待人接物处处留心,举止有礼。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复述两人的对话,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二者形象的理解,活跃课堂氛围。其次,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教师可让学生默读全文,并用红笔勾画描写林黛玉外貌和动作的语句。默读结束之后,教师可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林黛玉的美貌多情、小心谨慎、体弱多病。最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品读王熙凤、贾宝玉、贾母等人物形象,并至少选取两个人物形象写出品读感想。

二、赏析环境描写,提升审美水准

优美的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在课堂上朗读优美的语言有助于打造独具美感的高中语文课堂。优美的语言不仅来自于学生和教师对文本的“美解”,也来自于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让人心向往之的意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描写环境的语言,沉醉其中,入境赏美。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收集有关北国、江南秋天的风景图,在讲解之前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预先激起审美意趣。此后,教师尝试配乐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和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以及作者内心深远的忧思和无法排解的孤独感。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如在朗读前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注重朗读中的停顿和语气。教师可以先范读,再让学生根据个人理解自由朗读,从而使其融入作者所描写的美景中,并根据自身体会,用语言或是肢体动作表达对这充满美感的环境的喜爱,它可以是“低沉的呼喊”,可以是“闭眼高喊”,甚至可以是“在教室里漫步”,这些都源于学生个人对文本的解读,是学生内心状态的真实表达。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故都秋景,美的不只是环境,当学生沉醉在这美景中时,他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故都深深的眷恋之情。文章是作者的心血,描写环境的语言亦是作者匠心的体现。学生朗读文章之时,当环境的自然美与他们内心的情感结合,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收获充盈的审美感知。

三、关注民俗文化,落实审美实践

生活中处处有美,高中语文教师要争取让学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火眼金睛”,随时随地发现来自于琐碎生活的美,体味民俗文化中的创造美和智慧美,拥抱生活,热爱生活。以教学《边城》为例,这篇课文所展现的民俗文化是文章中最出彩的部分,如端午节的龙舟赛和捉鸭子比赛,中秋节的月下对歌,这些民俗无不反映了边城人祥和的生活氛围。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影视片段(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以内)让学生欣赏湘西美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增强审美体验。视频带给学生的是直观的体验,之后教师可通过文字让学生完成从初步体验到心灵激荡的进阶。教师要鼓励学生读书时多动笔,做好批注,及时用文字表达内心感受。[2]文中提及的节日都是学生相当熟悉的节日,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一个节日写一段文字,说说自己记忆中的节日民俗,再将其与作者所描写的节日民俗进行比较。多数学生由于阅历不足,观察又少,只是简单地介绍了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而并未提及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含义———避瘟除害、追念先贤、家人团聚。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态和精神信仰的体现,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讲解民俗精神的终极之美,明白节日民俗的真正意义。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有审美意识,以个人对美的认知激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并创新教学方式,依托审美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其审美敏感度,健全其人格。

四、提升赏美能力,强化“美丑”概念

高中语文教材可谓是美的载体,其选文各具美感,如有的文章肯定真诚和善良,有的文章赞扬平凡或伟大,有的文章斥责丑陋与黑暗,无论题材、体裁如何,文章展现的都是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其人生阅历、审美情趣、心性气质、为人处世皆隐含其中。因此,教师教学时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在学习小组内探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词语所描写的广大壮阔的景象作用何在。其次,教师指导学生赏析重点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让学生联系作者对一系列广大壮阔景象的描写,感悟作者远大的抱负和革命家的理想。再次,教师出示一组描写秋景的诗词,引导学生比较《沁园春•长沙》中描写的秋日情怀与一般描写秋景的古诗词区别何在———同样是写秋景,《沁园春•长沙》中的秋景明艳浓烈,无丝毫悲凉之感,与这样的秋景匹配的是作者以激扬的文字指点江山的豪迈气魄。通过比较,学生在赏析这首壮词的过程中收获了深刻的审美体验。语文教材中有关“丑”的内容也不胜枚举,如《茶馆》中自私自利、胆小怕事、精于世故的茶馆掌柜王利发,《勾践灭吴》中亲近小人、疏远贤臣、刚愎自用的吴王夫差,《阿Q正传》中爱贪便宜、好起哄的邹七嫂。[3]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教材中的“审丑”素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在学习《卫风•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分析男女主角的形象,并要求学生用尽量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后教师再公布自己的答案供学生参考。男主角的形象特点是:心机重、粗鲁、脾气暴躁、三心二意、不求上进;女主角的形象特点是:活泼开朗、用情专一、任劳任怨、命运多舛。审丑的教学方式能够鲜明地呈现美与丑的反差,使学生明白何谓“美”及“美”的意义所在,从而主动产生发现美的欲望,生成鉴赏美的能力。

五、激发审美情感,激活审美创造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其审美能力,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审美意愿,有目的地让学生加深对美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关注社会动态和思潮,把握时代脉搏,形成独到的见解,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和变化着的审美需要。学生只有对美有正确的感知和判断,才会对学习、生活有更加理性的感悟,以孜孜不倦地追求美,尽情地欣赏、玩味美,科学地鉴别事物的美,进而努力地创造美。大量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设问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以讲解《祝福》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你认为夺去祥林嫂生命的究竟是经济的贫困还是精神的折磨?教师可以针对这个问题组织一场课堂辩论赛。在辩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表个人见解,表达了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惋惜和对封建礼教的憎恶。最终全班学生一致认为:祥林嫂本是一个不甘于被安排的命运,努力争取命运主动权的坚强女性,在命运的夹缝中,她一直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以求坦然面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但祥林嫂历尽千辛万苦却得不到他人的认可,是人情冷漠和封建礼教夺去了祥林嫂的生命。最后,教师再结合课文内容对答案进行补充,以提升学生辨别美的能力。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设问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想象,作为审美主体捕捉课文中隐含的信息,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亲自体验了美。除此之外,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依据写作主题剔词造句,构造心目中理想的美的意境,言人所未言,实现审美创造。[4]总而言之,要想体验美,欣赏者必须亲自去感受、品味对象的美,教师切不可用自己的审美感知代替学生的审美感知。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提升个人的审美感知力,营造审美氛围,将学生引入美的殿堂,陶冶美的心灵,播下美的种子,使学生“任尔东西南北风”,永远葆有超越时代和社会的审美品质。

参考文献:

[1]朱承敏.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中学),2012(6).

[2]王丽艳.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探析[J].中外交流,2018(29).

[3]吴玉梅.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甘肃教育,2007(21).

中学审美教育范文8

一、高校美术教学中结合审美教育的积极意义

1-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能够渗透人文素养

科学和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审美元素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审美教育会通过理论和实践等多种形式,对人们的所有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对高校大学生来讲,亦是如此。首先,审美教育可以从美和真两个角度让学生感受审美情怀。美术专业的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通过审美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最后,高校结合审美教育的美术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审美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同时也会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后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由此可见,高校的美术教学活动需要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得以发展。高校和教师也应当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赏绘画作品、雕塑作品、手工作品等,培养其审美水平。

2-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可以促进专业水平提升

1.造型审美的重要作用

高校开展的各个专业之间,看似相互独立,但实则有很多联系。因此,在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当通过教研、交流等形式,了解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审美教育在其他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在审美领域中,造型属于主要内容之一,造型教育可以被分成造型、空间、结构、工艺等多个层次,或者被分成具象造型、抽象造型和意象造型。例如,建筑学专业、园林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等都会有相应的造型审美知识。再如,从园林设计角度讲,我国在园林设计中就有着独特的审美形式。又如,在素描速写中,也可以通过园林的尺寸、空间构图等显示出造型审美。

2.色彩与材质审美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的美术专业中学习色彩与材质的内容对其他学科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印染专业、汽车专业、材料专业等都对色彩与材质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还有一些其他专业对学生学习色彩和材质内容的要求更高,相关教师应当在开展类似知识讲解时,对学生进行专业和深层次的引导,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3.具象审美和抽象审美的重要作用

具象美学和抽象美学之间是对应关系,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尤其是现代设计学和文学等学科。抽象美学对人们的美学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应当具有基本的概括能力、总结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想象思维。例如,具象的美与文学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有着相同之处。因此,在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审美能力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4.生活环境及生态审美的重要作用

在审美领域中,生活环境和生态审美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与现实生活有着更紧密的联系。在美术专业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重视对相关学生拓展原理和知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同时,教师也应当注意学生对美学的理论学习,使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高校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突出问题

1-教育者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息息相关。现阶段,在部分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对审美教育并不重视,甚至认为在课堂上没必要开展审美教育,只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即可。还有一些高校的美术教学活动虽然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但是由于缺少对审美教育的本质理解,在开展过程中形式化较为严重,质量难以提升,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久而久之,师生之间难以形成良好的默契关系,加之缺少相应的教学评价,使得学生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度不高。由此可见,学校教育者对审美教育所持有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师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更新

教师在审美教育课程上使用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审美教育目标的完成。现阶段,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例如,首先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理论知识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美术绘画练习,试图通过让学生自己研究、自己体会的形式来了解审美教育。学生缺少实践活动以及教师科学的引导,在领会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

3-缺少审美教育的专业训练活动

审美教育的目标难以达成与训练活动的开展也有一定的关系。虽然审美教育的形式与常规的美术课堂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二者仍然有很明显的区别。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反而还会让审美教育的形式变得固定、缺少新意,教育质量也难以提升。部分高校在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时,没有与其他文化类知识区别开来,只进行理论讲解,不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如此一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逐渐减少,从而影响着整个班级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

4-学生自身的美学思维没有被开发

审美教育的效果提升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时更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美术思维也同样重要,良好的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当然,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时,应当及时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调整教学方法,这样在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时,就会更加轻松和顺利,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但现阶段,部分高校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只关注学生的作品是否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忽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大打折扣。

5-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体制

教育体制的健全和完善是保障各个学科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但是现阶段高校开展的美术教学活动还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仍以灌输式为主,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的优势,这并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第三,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开设的艺术修养等审美文化课程都以选修课程为主,并且课时少,学生的参与性也较低。第四,在教学评价上,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校领导对教师、家长对教师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以成绩为主的评价形式实际上会限制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当然,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高校美术教学中结合审美教育的具体措施

1-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具体应用

1.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开展审美教育

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当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学科特点,充分结合现代艺术赏析课程、美术概论课程等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教师也应当根据学校所持有的公共教研室安排相应的课时,这样可以有效发挥师资力量的最大优势,使不同学科的教师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也可以将优秀的教育资源进行共享。高校还可以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设置虚拟教研室,例如,美术基础虚拟教研室可以为其他专业的学生讲解素描、风景速写等相应的课程。当然学校所选择的课程也应当与专业课的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建立紧密的契合点,这样才能推动学生专业和能力的共同提升。

2.教师要提升自身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

高校应当关注教师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高校可以通过结合必要的改革措施,将美术教育作为调整、优化、创新的专业试点,将审美教育与所有美术专业的学习充分融合。其他高校也应当从教学管理、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对学生的重视程度等入手,积极进行审美教育的相关尝试。高校还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把审美教育纳入评价标准,定期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活动展开调查,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重视审美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可以促进情感提升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在课堂上,教师开展审美教育时,应当创新教学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自然而然接受审美教育。例如,在开展中西方美术史课程中,教师可以将西方的写实画派代表作品与中国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培养学生辨别历史的能力以及跨文化意识。教师还可以借助提问或者其他教学活动,与学生展开有效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思想动态,为后期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调整提供方向。另外,在开展理论知识讲解时,教师也应当与审美教育互相结合,让审美教育真正贯穿于美术学习中。

4.不断优化和更新教学模式

首先,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等,加入必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将专业课程和审美教育课程比例变得更加均衡,让学生明白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其次,教师之间应当加强学术交流。例如,为了提高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高校可以与其他的学校建立联合关系,将优秀资源进行共享并共同开展教师教研会、研讨会、交流会等,使所有的教师都能在互帮互助中成长,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再次,学校应当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构建良好的环境,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例如,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一些专业教师来校举办讲座或担任一定职务,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都能感受到审美教育的浓浓氛围。最后,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个人美术档案,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发展情况进行登记和了解,并进行动态调整,以便于教师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措施。

2-在课余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1.开展艺术社团类的活动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在大学期间,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开展社团活动的便利条件,让美术审美教育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也可以有效体现。例如,高校可以开设国画类学生社团、书法类学生社团、陶艺工作室学生社团等。社团之间要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精彩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些实践活动中,这样学生既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也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借助专业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2.开展各种展览艺术节或竞赛活动

审美教育在大学美术教育中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就是借助各种展览活动、艺术节活动或者竞赛活动,活动的开展可以是个人形式,也可以是班级集体形式。教师在学生参与展览之前,要对学生的作品加以指导,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学生在观看别人的作品时,要养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良好习惯;同时各种各样的美术信息,也可以增加学生的美术知识储备,拓宽眼界。

3.鼓励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