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技术范例

农业信息技术

农业信息技术范文1

本文探索了“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模式和要求。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模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掌握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发现和理解课程所涉及的众多不同专业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拥有驾驭众多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发挥启发和引导作用,确保研究性教学获得显著效果;要求学生以“主角”的心理定位,主动、独立地完成研究,积极、自信地进行公开展示和辩论。

[关键词]

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教学

一、前言

人类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的时代。农业信息技术就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科学有机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信息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的典型案例。我国农业生产正面临着耕地面积逐年下降、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农业从业人员数量短缺等诸多挑战。应对这些严峻挑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由以定性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以定量为主的标准化、信息化发展方向转变。农业信息技术为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农业信息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1]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目前,仅有扬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个别高校在农学、植物保护等专业开设了农业信息技术方向。[2-3]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既精通农业科学,又擅长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严重缺乏。[3-4]如何快速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农业信息技术”是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性教学摈弃了教师的强灌性传授,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6]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或引导,在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中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主动发现。目前,全国高校已经在一些学科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和实践,逐步认识到研究性教学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7]然而,“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和研究目前却鲜见报道。

二、“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模式

研究性教学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实施模式。作为农业科学课程的一种,“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实施模式可以参考相关农业科学课程。例如,朱新开等[8]提出了实施“作物栽培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三种模式:(1)自主设计型,即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开拓性问题,课后自行设计和实施实验,分析和归纳实验结果,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从而使得学生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2)课堂实践型,即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科学假设,在课堂上通过小型实验来验证或否定该假设,并通过交流讨论来提升教学效果;(3)理论分析与实践结合型,即学生根据教师所讲授的科学理论,通过在课外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搜集必需的资料,分析和探讨该理论的正确性,然后通过自行设计和实施的实验的结果,对该理论进行具体的检验,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朱新开等提出的这三种模式也适用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但我们认为,按照从课堂实践型到自主设计型,再到理论分析与实践结合型的顺序实施该三种模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利于学生创造性掌握教学内容。必须强调的是,相对于其他农学课程,“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农业信息技术是农业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具体来说,是农业科学与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模拟模型、虚拟技术、机器视觉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的交叉学科,涉及到众多很不相同的专业。而且,由于课程体系安排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只能在尚未学习相关专业的课程的情况下学习“农业信息技术”课程,这对于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取知识都是巨大挑战。教师在进行研究性教学时,必须考虑到这种特殊情况,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动手搜集和分析大量相关信息,发现和理解这些众多不同专业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地探索和掌握如何利用这些众多不同专业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农业信息技术”还是一门以实际应用或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专业理论的学习,还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应通过设定具体的实例(最好是教师在自身科学研究中解决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动手解决。教师还可以设置更高难度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假设,由学生在课堂外解决。教师在创设科学研究情境时,可将开拓性的问题划分为具有内在连续性的多个子问题,使得学生能够以这些子问题作为“跳板”,跨过更宽的“河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要求

农业信息技术是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其研究性教学对“教”与“学”双方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新兴学科,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性教学缺乏前人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教师必须依靠自己对这个学科的认识、研究经验、对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解去设计和组织、实施好“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并通过教学实践来不断完善。特别是,“农业信息技术”是农业科学与众多学科的交叉学科,教师必须拥有驾驭农业科学、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模拟模型、虚拟技术、机器视觉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众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力,并能够及时、全面地把握众多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否则,就无法提出能够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假设;而提出最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假设,正是成功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基础。[7]教师还必须在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能够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得以保持。教师必须在恰当的时候“出现”,以便能够及时地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将研究结果公开展示和辩论。参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对于学生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学生必须克服依赖心理、懒惰心理和恐惧感、无助感,以“主角”的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教学。一方面,在必要时及时寻求老师或同学的指点和帮助;另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尽可能独立地完成相关研究,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提升进行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提升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提升将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知识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以最终构建能够独立、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同,研究性教学模式着眼于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此,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科学问题和研究假设,创设科学研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探索和解决科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利用农业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农业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非对学生放任不管。相反,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确保研究性教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对学生而言,研究性教学并非自学,并非“轻松”了,而是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彻底摒弃“惰性”,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并积极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沟通和合作,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作者:王建军 李媛媛 周桂生 高辉 孙成明 单位:扬州大学农学院

[参考文献]

[1]曹卫星.农业信息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高辉,孙成明,谭昌伟,刘艳阳.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标准的建立与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3,(7):138-140.

[3]张亚芳,左示敏,陈宗祥,潘学彪.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16):244-245.

[4]明均仁.大数据时代下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2015,(5):60-61.

[5]李森,于泽元.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2002,(2):83-88.

[6]周桂生,林岩,左青松.《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3):155-156.

农业信息技术范文2

关键词:农业信息技术;精准农业;农业物联网;发展建议

我国是农业文明的起源国之一,农业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以食为天”,粮食的丰欠关乎国人的吃饭,国家的稳定,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把农业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把农业现代化作为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我国农业的长期粗放经营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现阶段我国农业人口占到国内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效益低,农产品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力;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空气、土壤、水污染严重;人口增加、工业发展、耕地面积减少,这一切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亟待破解。而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有机结合产生的农业信息技术为破解这一瓶颈提供了解决方案。西方农业发展的时间证明:21世纪是信息农业时代,实现农业高速、健康发展,信息技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农业信息技术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英、美、法、奥等发达经济体农业人口占到国内人口的不足10%,农产品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大量出口,农业高度集约化、机械化的背后是强大的农业信息技术的支持。发达经济体的农业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从开始的以农业统计计算为主的农业计算机应用到20世纪80年代的农业专家系统,90年代的精准农业技术;2008年以来的农业物联网和农业机器人技术在生产中已广泛运用。世界先进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农业专家系统、精准农业技术与装备、农业机器人、农业大数据等农业信息技术和产品已成为重要的农业投入,能显著减少劳动力消耗,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的快速增长。在种业方面,以孟山都和先锋为代表的世界先进种业企业,他们已将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于科研和生产,如精准化设计育种计划;精准化创造遗传变异或改良生物性状;精准化获得育种材料的基因、表现型和环境型数据;精准化鉴别和选择有益的遗传变异等。在生产上,把气象信息、品种选择、病虫害识别、精准施肥、灌溉、土壤检测等融入精准农业信息系统,为种植者提供科学高效的管理决策,从而使收益最大化。

2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由于农业生产对农业专家的迫切需求,借鉴国外农业专家系统的成功经验,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研发的小麦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国内学者相继研发出了小麦赤霉病预报[1]、水稻推荐施肥[2]、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趋势预测[3]、麦田一代黏虫测报[4]等。20世纪90年代我国信息农业开始向精准农业即数字化农业迈进,截止到2010年底,构建和完善了小麦[5-6]、水稻[7]、玉米[8]以及主要温室作物生长模型[9]和生产管理决策系统。特别是突破了车载土壤水分与压实复合传感器[10]、光纤式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检测[11]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研制出了农机机载控制终端、作业导航指示器[12]等配套产品。从2011年至今,我国信息农业进入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全面开发应用阶段。南京农业大学开发的农田感知与智慧管理使大田作物规模化栽植、生长动态精确监测、诊断;轻简农田作业机械自动导航;肥药精准施用等农业精准作业与动态调控技术成功应用于农业生产,在江西、安徽、河南取得了较好的应用示范效果。2017年7月,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要研制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智能农业装备、农机田间作业自由系统等,为未来信息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大数据时代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对策与建议

3.1加强智能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产品创制及集成应用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起步晚,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12年,在基础研究和优势技术方面均不及发达国家。中国除“农业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和“动植物生命与环境信息感知技术”达到了与国际并行的水平外,核心关键技术多处于中试阶段,农业大数据和物联网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而发达国家已进入产业化阶段[13]。亟待加大投入、研发,加强使基础研究成果向优势技术转化的能力。

3.2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步伐

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网络建设,特别是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应用,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网络的部署,实现村村通,为实现“互联网+农业”提供有力保障。目前,我国农村宽带普及率低,农村网民仅为26.7%,而城镇网民为73.3%,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34%,城镇互联网普及率为69.4%,差距较大。并且中西部差距大,我国网民仅为总人口的1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互联网的发展。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

3.3加快信息资源存储、规模化、标准化

农业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也必须有强大的数据库支持,只有把信息资源规模化、标准化,才能转化为计算机和网络能识别的数据资源,否则,就浪费了数据资源。目前,我国农业信息数据资源的存储不规范、规模量小,不同种类数据库之间还无法实现共享,实时性不强,无法满足农业信息技术大面积应用所需数据库的支持。只有促进农业信息资源的标准化、数据化,实现存储量的增加,不同种类数据库资源共享,才能真正实现数据资源的价值。

3.4加强人才培养和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农业信息技术范文3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信息化实践;信息技术;农业现代化

1信息技术在农业实践的发展

1.1农业信息化的早期发展。随着通用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14日诞生,计算机技术开始兴起,飞速发展,最初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随后才进入中国,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工业、科技发展,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农业信息化也开始作为农业现代化重要的一环,开始发展起来。我国是农业大国,传统的农业向信息化农业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美国,应用农业信息化,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那时,用计算机处理线性规划等问题,得到一些美国的农业经济学家的首先应用。随后60年代,美国的农业科研和决策部门已经开始普遍使用计算机;到80年代,已经农业生产实现了计算机化、自动化。我国的计算机研究起步晚于欧美,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农业上更晚于欧美,也导致我国的农业的信息化的发展起步较晚。直到7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在农业中应用计算机,但是一直到80年代才有了比较好的发展。80年代初我国先在农业系统工程方面应用了计算机。农业信息化应用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大量农业应用软件的开发,便得到了不断扩展,现如今已包括从宏观的农业经济管理到微观的植物光合作用,几乎囊括了农业领域中的所有方面[2]。

1.2现阶段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发展。过去信息技术在农业中一般作用只是提供信息服务,如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知识、交易数据等,在电子商务发展起来之后,也有农户开网店,利用网络的便利提高收入。如今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从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逐步的扩大到农牧业、渔业、林业,不再局限于数据、知识获取、科学研究。更是扩大到数据分析、生产管理。信息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也从科学计算、数据管理逐渐发展到信息处理、实时控制以及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实现农业模拟试验等。信息技术成为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并帮助农业生产活动获得更高的质量、效率以及效益。农业本身就是极其复杂且含有众多因素的庞大系统。即包括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又包括农耕、养殖、畜牧,关系到经济、人文社会,也包含生态自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常见应用领域,如数据整理、分析、自动化。这种应用领域体现为各种农业管理平台。常见的农业管理平台有为农服务平台、农资管理、作物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畜牧家禽生产管理,农产品进销存、财务管理、自动化养殖、环境控制、环境监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的不断发展增加,领域越来越广泛,无论是在信息,数值的处理,还是在计算分析等方面都显示出巨大作用。已经成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标志,其应用都可划分为数据分析,自动化控制、计算机模拟、数据整理、预测等方面。

1.3信息技术在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走向了更高层次的专业化、集成化、规模化、数字化和全球化,这将给传统农业带来史无前例的技术革命。信息技术在农业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可以通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和RemoteSensing(遥感技术)实现精确管理、精准种植。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各种条件对种植养殖生产的影响,对农业生产进行模拟,甚至是对农业活动进行预测预报。利用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和上下游厂商可以更高速的沟通、持续高效获得市场信息,于是农民就可以实时调整作物、养殖产品和生产、销售。避免盲目扎堆经营,产品互相碾压。

2现阶段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2.1数据分析与数据整理。目前已经有了成熟的大数据处理环境,无论是Hadoop还是Spark都提供了稳定且优秀的大数据技术支撑,以前人们在工作中同数据打交道的方式往往是进行各种各样的计算,计算机的出现提升了计算效率,而近年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摆脱了复杂的工作,不但实现了大量复杂数据的统计分析,更实现了在更高层次的抽象、归纳总结。使以前人工无法完成的数据处理,可以使用大数据技术来进行处理。如常用的多元回归,逐步回归,逐步判断,聚类分析等等。得益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成熟,使这种海量的数据处理成为可能。农业生产中农耕作业受大量条件影响,如天气、种肥、农药、土壤条件、灌溉、湿度、温度等条件的影响,可以把这些影响条件转换成相应的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处理,甚至可以进行预测,对未发生的问题提前提示农民采取措施,预防风险、提高农业收益。过往的知识、经验作为数据录入系统中,使用大数据技术对前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回归分析、聚类等,通过这种方式总结规律,就可以建立有效的模型。得到模型后,再用模型分析当前的数据,就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的预测。不断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使模型越来越完善,分析的规律、预测的结果越来越精确。例如黑龙江省、浙江省、江苏省都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病虫害的发生程度进行预测预报。提前施药,避免了损失。其中,浙江省通过数据分析仅1981、1985两年中,就增加经济效益达850多万元,这个系统就是通过使用系统分析方法和信息技术,来建立符合当地的情况特点的模型[3]。

2.2计算机模拟试验。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和专家系统的不断成熟,计算机对农业活动模拟和仿真越来越接近真实。在计算机化的农业管理中,农业模拟模型技术,涉及人工智能和模拟可视化技术,利用相应模型编制程序,输入给定条件,系统输出变化情况。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智能农业研究室的《小麦-玉米连作智能决策系统研究》[4](图1)。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一个作物模拟系统,用来模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通过对种植条件的模拟,得出最佳的种植方案,如品种合理搭配、播期选择、经济效益和水、氮管理、温度湿度、土壤条件等,系统不但可以模拟出作物在各种条件下的生长状态、大小形状,还可以得到最佳收益方案。不仅是个模拟系统,更是一个决策系统,帮助农民选择最优解,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2.3农业管理自动化。自动化灌溉技术,如计算机控制滴灌和喷灌技术,运用计算机控制控制滴灌和喷灌。如今物联网技术、嵌入式技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运用了物联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的灌溉设备变得更加小型化和智能化。智慧灌溉(滴灌、喷灌),适用于园林绿化,农业灌溉等多种场景,精准化灌溉,即节水又节能。智慧灌溉系统中还包含土壤传感器获取土壤情况,气象检测系统,云数据处理系统。实时获取、实时检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实时调整灌溉方式,自动灌溉。还支持客户端下达指令,通过电脑、手机远程自动控制灌溉。畜禽自动化养殖技术,畜禽养殖系统搭配各类传感器,也使用了物联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系统可以远程采集养殖场的音频、视频和传感器发送的其他信息(空气、温度、湿度、监测水质)和监测畜禽的行为,实时监测养殖环境的信息,及时对异常情况进行报警,降低风险,避免损失。养殖管理系统中还存储着畜禽出生、死亡、生长、出售的数据和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分析,可以预测交配、产仔、所需饲料、退化、最佳良种替代和销售等;还可根据存储数据进行商务分析、根据管理系统中的养殖数据、品种、品质、饲料和市场价格结合分析,还能得出畜禽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提高养殖业的收益水平。自动化农业机械管理,可以帮助农民或农业合作社选用合适的农业机械,降低成本,通过自动化农业机械管理确定农机的折旧损耗。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比如饲料加工厂的混合饲料加工中心,使用计算机对20种混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进行自动控制。在农产品仓库中使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大幅延长贮藏期。

3农业信息化实践的工作经验

作为一名软件开发工程师,在最近3年参与开发了多个农业服务软件。主要有农业资源管理的《好收成农机社》《好收成农机手》、为农服务平台、合作社管理平台、土地资源平台、农资仓库管理平台。可见农业信息化实践中,依托于云服务技术的成熟发展,农业上云,使用云服务的主要方式是管理自动化和数据分析。合作社管理平台:农耕作业管理,查看轨迹、面积、回放作业(图2)。对农业机械、土地资源、农作物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历史数据管理、分析,辅助农业生产工作。物联网技术发展,使农业机械,卫星遥感和各类高精度的传感器的全面配合,每分每秒都有温度、湿度、深度、酸碱度等大量数据实时传输到服务器,基于TCP/IP协议族的MQTT(消息队列遥测传输)保障了高效的实时数据传输。对农业机械、作物、土地的实时监控,避免不必要的支出和损失。大数据技术Hadoop、Spark支撑了作业数据智能分析,预测作业情况,建议措施提醒,不但提高了农业产值。也提升了农事作业的效率,降低了成本。在项目中对于农机、土地、作物的监控,利用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来对农业机械的作业、土地资源、作物情况实时监控、记录。实际的项目实现上数据库技术使用了PostgreSQL。PostgreSQL多年来在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领域处于优势地位,因为它有丰富的几何类型,实际上不止几何类型,PostgreSQL有大量字典、数组、bit⁃map等数据类型。前端使用Leaflet来建设移动设备友好的互动地图,提供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服务,Leaflet是一个现代的、开源的JavaScript库。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中的有关地理分布的数据。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对于农机、土地、作物实时监控成为可能。不但可以实时查看当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数据也在不断积累。量变到质变,通过海量据整理、分析实现了在更高层次的抽象、归纳总结,即可以对当前作业分析指导,也可以对可能发生的问题、病虫害进行提前预测、处理和提前预防。从而大大节省支出,减少农民损失,帮助提高农业收益。最近还有一些先进的农业合作社,已经开始使用农业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安徽省桐城市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的智慧温室大棚在桐城有关部门积极扶持下,实现了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自动滴灌等新技术的高效利用,推动农业种植向现代化、智能化发展[5]。在2019年的农业机械展销会上,亲眼看到了无人驾驶的农业机械。可以看到农业信息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亲身体验来说农业信息化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未来已经越来越近了。

4结论

农业信息技术范文4

1.1概况

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相关的数据库或者网络图形处理等技术,对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可视化信息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具备数据采集、编辑、变更,数据统计和分析、产品的二次加工等功能。依托这些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资源。

1.2在农业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计算机软件平台,能够对空间的地理信息进行数据的保存及分析,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精细化的数据平台,包括土地的管理、土壤所含的物质成分、自然水文地质条件、农作物品种和种类以及病虫害的类型等,通过这些数据准备地分析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的自然环境和水土条件,可以为农作物的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必要的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其作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分析方法也促进了更多网络技术在农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3辅助农业资源调查

农业发展是我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农业资源进行调研分析,使得数据库中现有的地图与属性进行有机结合,为农业的现代化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农业资源的估算可以利用空间分析模型来进行,这种手段使人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农业资源的变化情况。

1.4在农业灾害控制中的应用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灾害进行风险预警和评估,为决策部门提供及时有效和准确可靠的信息,使灾害的防治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具有比较完备的属性信息,对区域内农作物灾害发生的基本规律、危害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和模拟,并对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2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1遥感技术概况

所谓遥感技术,就是通过物体自身的电磁波特性识别物体及其存在的环境条件的一种先进的技术。与传统观测技术相比,遥感具有可以实现大面积的同步观测以及短期内的重复观测,遥感技术还能够实现对既有物体的24h全方位高精度观测。

2.2遥感技术在精细技术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能够详细、客观及快速地为作物生态环境和作物的生长提供各种信息,是精细农业获取农业信息数据的重要来源。遥感技术在精细化农业生产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2.2.1对农作物的生产状况进行监测

通过对农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时间序列图像进行遥感观测,农田管理者利用该技术能够捕捉到的信息,及时发现农作物在生长的各个阶段出现的病虫害,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还能够利用不同时间序列的遥感图像,了解不同阶段农作物的长势,提前预测农作物的产量。

2.2.2作物生态环境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土壤侵蚀面积、土壤盐碱化面积及其主要分布区域、土壤盐碱化变化趋势等进行监测,也可以对土壤、水和其他作物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这些信息有助于田间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

2.2.3灾害损失评估

气候异常对作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与定量评估作物受灾程度,对作物损失进行评估,然后针对具体受灾情况,实施补种、浇水、施肥或排水等抗灾措施。

3结语

农业信息技术范文5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应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稳步提高,对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有效抵御和应对了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大量实践证明,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合理应用,促进了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满足了农业生产需求,对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1电子信息技术和农业机械的含义

1.1电子信息技术的含义

电子信息技术是电子信息网络通信技术与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强大结合,可实现智能化、专业化转型。为了更深入地挖掘农业信息资料存储和数据收集的重要含义,完成农业信息和电子信息之间的技术资源共享,我国农业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各个企业正不断努力开拓创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需要大力研发农业机械生产和保养维修方面的电子技术,为我国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农业强国奠定坚实的农业技术理论基础。

1.2农业机械的含义

农业机械主要产品包括各种农业生产专用机械设备以及与之配套的各种土壤排水、施肥、耕作专用机械设备,如植保机械、农田灌溉机械等[1]。农业机械从各种农作物开始生长至收获期间一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借助各种农业机械设备完成各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仓储运输。广义的农业机械主要包括畜牧业、养蚕业、渔业、林业等产业的机械设备,而狭义的农业机械一般只是指农业耕种的农机具。目前农业机械的生产技术应用发展非常迅速,随着我国电子信息化和工业机械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已逐步走上了机械专业化、智能化的道路。

1.3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的意义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广泛应用,将加快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大大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管理效率和农业机械自动化管理规范程度。这种电子技术充分满足了我国发展电子信息技术驱动农业经济和建设现代农业社会的各种迫切需要。5G 时代万物均可实时互联,电子信息技术如果能够有效实现农机的相互连接以及智能组合,将会大大提高农机的技术水平,降低农业机械设备生产成本。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机械产业,促进农机机械生产和再利用饲料加工,必须保证农机电子信息技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微机网络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核心,在了解农业机械技术的基本应用情况后,可以充分利用农机局域网技术实现农机自动控制。为了不断增加农机网络通信的连通性和开展农机网络环境维护的多种可能性,需要充分利用农机应用的网络环境,促进农机的维护和使用[2]。

2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具体应用

2.1无线通信技术应用

将无线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机械,可以有效提高农用机械的生产效率,更好地保障我国农业机械的生产安全。无线通信技术可以理解成无线连接各种计算机和各种机械设备,是对农机进行实时远程控制的一种通信方式。操作人员通过使用中控台向计算机实时下达中控指令,远程对农业数据进行实时调度和采集处理,快速准确收集、分析和处理必要的农业信息,极大地加快了农业信息处理工作速度[3]。

2.2农业机械中的电子装备应用

该技术主要应用是在农机上加装一种电子设备使一台农机同时配备智能监控和自动控制两个系统农机电子信息控制技术在农机上的实际应用一般需要农机集成一台计算机智能控制移动终端(ecu),通过农机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农机自动化控制,通过通信协议提高农机的智能化控制水平和监控水平[4]。

2.3人机接口通信技术的应用

传统农业机械需要人来控制和操作。人机接口通信技术在现代农业机械上的广泛应用主要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仪表组更换为电子显示器,实现信息数据显示的智能化设计显示终端。人机接口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农业机械,而人机界面技术的全面应用,必须以人机交互为基础。

2.4农业机械电子信息的数据管理应用

在管理农机业务数据信息时,可以充分利用农机统计数据统计层来构建一个相应的农机信息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农机业务数据服务层、业务数据应用服务层、应用服务数据管理层三个大部分共同组成。用户使用该信息系统后还可以有效帮助农机机械设备商对数据信息进行统计,有效促进我国农机设备电子信息系统管理的快速发展。

3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现状

3.1观念陈旧

毋庸置疑,现阶段我国很多农民依然保留着传统落后的生产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农民也比较倾向于遵循传统的生产模式,难以熟练掌握和运用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相关研究表明,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以人工和农业机械技术相结合操作为主,加上当地政府并不重视农业机械化生产,导致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仍占据重要地位,阻碍了将电子信息技术直接引入农业机械化生产中[5]。

3.2积极性不高

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生产制造中已成为共识,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但当前我国在农业机械设备中使用电子信息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在使用传统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管理,不管是农村基层领导还是相关部门都不太重视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6]。

3.3资金投入少

电子信息技术应用需要充足资金的支持。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积极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改革优化。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我国农机领域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所占比例并不高,主要原因就是相关部门对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不够重视,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没有达到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7]。

3.4技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电子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慢、信息化发展水平低、生存能力弱这三大缺点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其主要原因就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也严重限制了电子信息技术在农机上的实际应用[8]。

4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策略

4.1明确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很多农民和部分农村基层领导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生产观念,对此,有关部门应积极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在具体实践中,需要相关部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打破传统观念,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理念。同时,还需全面分析农业机械生产的不足,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各级农业部门领导和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应用中的重要性,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定期组织企业负责人进修新技术培训班,培训课的内容主要就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从而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机械化技术水平[9]。积极创新思维,强化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效果,深入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关注当前乡村农业技术发展的新形势,积累农业发展的经验。相关部门领导高度重视推进农机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切实保障农业快速发展,提高粮食储备能力。

4.2加大资金投入

纵观我国农业机械发展过程,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农业融资难问题有待解决。大量实践表明,融资是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在农机领域推广应用的关键,农机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应加大农机研发投入力度,促进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稳步发展,助力粮食生产。因此,相关部门应重点结合我国农业机械技术发展特点和需求,准确进行资金需求量的预测分析,按照具体的资金需求特点和实际情况,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确保农业机械领域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10]。

4.3加大对农业机械电子信息化开发力度

当前我国农机电子信息技术产品更新慢、管理水平低、适应性不强,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农机电子信息化研发力度,拓宽农机研究领域,多研发适销对路的好产品。因此,国家有关部委要加大对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投入,不断培养农机电子信息化技术人才,在农机电子信息化研究领域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5结语

农业信息技术范文6

1.1信息化在农业物联网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农业互联网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具备视频、光照、温度等传感器的数据采集系统来绘制出实时的数值空间分布图,并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在网上键入与之相对应的密码,这样就可以直观地观察大棚内部农作物的生产状况。如果大棚内的农作物需要水分或者是有其他需求的时候,我们的工作人员只需要在互联网的操作界面点击相应的指令就可以完成相应的操作,最终实现了对农作物的远程管理。这种操作方式不仅方便,而且还不会因人为的操作而破坏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1.2信息化在智能农机中的应用

智能的农业机械主要是运用了自动导航、图像识别技术及计算机总线技术等信息化的技术来提高农机具的操作性,这些智能化农机具的使用极大地缩短了作业时间,提高了农机作业的整体效率。

1.2.1精准整地技术

农作物增收的前提是要土地的质量规整,而精准整地技术正好符合了整地的要求,精准整地技术是在农机具中运用了卫星定位技术和土壤样品采集技术来对土地进行平整,最后让土地达到精耕细作的基本条件,并建立了土地信息模块,这样做是为农作物的精准播种等后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2.2农作物的精准施肥及精量施药

现阶段,农作物生长都要进行施肥和施药处理,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制止农作物受到病虫害,再有就是施肥可以有效地为农作物提供所需要的养分,而传统的农作物都是只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因此农作物增长的速度相对较慢。而且当时由于没有防治病虫害的手段,使得很多的农作物都受到了大量病虫害的袭击,现在信息技术运用到了农机作业当中,精准施肥和施药技术的出现为农机作业带来了很大的好处。精准施肥技术主要是通过电子地图的方式来提供农作物的相关信息,这样操作人员就可以及时地了解土壤中各个营养的含量,并根据营养含量的多少来调整施肥的含量,使得土壤中营养成份的实际含量能够满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这样不仅有效的减少了因施肥过量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影响土壤的环境,而且还降低了农作物的生产成本,最终达到促进农作物增收的目的。

1.2.3农作物的精准灌溉技术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水分,一般情况下农作物的水分都是从土壤和自然空气中获取的,但是由于自然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农作物的水分获取受到了影响,这时就需要我们采用信息技术中的农作物精准灌溉技术来满足农作物水份要求。精准灌溉技术是在自动监测和自动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精准灌溉技术能够根据不同农作物的不同生长周期来决定灌溉水分的多少,自动实施精准精量的水分灌溉,这样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还不会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1.2.4农作物精准收获技术

传统的农作物收获都是依靠人力来完成的,我们以黄豆为例,我们知道不同的农作物其生长周期是不同的,黄豆在生长成熟之后就要进行相应的收割工作,但是如果在收割时正好遇到了干旱天气,黄豆就会炸豆,此时需要及时快速的进行收割,而传统的人力能力有限,等到全部都收割完,黄豆地中就会留下大量的黄豆粒,这样对黄豆的整体产量是有极大的影响的,可以说黄豆地中的黄豆基本上就是浪费掉了,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农作物的收割中成功的引入了农作物精准收获技术。精准收获技术主要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来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当农作物成熟的时候,精准收获技术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并利用精准收获机械来收获农作物,即使黄豆有炸豆的现象,也能够及时地进行收割,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黄豆的整体产量。

2信息技术在农机监控中的应用

2.1农机监控技术

农机监控技术主要是指运用网络化来实现对远端农机设备并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的技术,可以说一个完善的监控设备能够在无人员操作的情况下,通过对农作物数据的采集和监控,对农作物的作业现场进行实时监控,而且还能够利用GPS定位建立农业生产数据的管理系统,最终实现和其他应用平台数据共享,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2.2网络视频监控技术

网络视频监控技术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机具管理,工作人员在农机具停放处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并将这些监控信号传送到农机监控中心,视频监控系统是与互联网相连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查看农机具的停放情况,这样有利于对农机具的监管。

2.3农机具的远程监控技术

农机具的远程监控,一般都是在大型的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上安装远程监控装置,当农业机械在进行作业的时候,视频监控装置会将农机作业的图像实时地传送到管理指挥调度中心,农机管理人员可及时地了解农机具的实时作业情况,如果农机具出现问题,那么工作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并及时感到现场进行修复,这样就会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2.4农机导航跟踪技术

为加强农机管理,掌握每台作业车的作业情况,建立农机导航定位监控系统,在作业机车上安装GPS设备,通过导航设备可随时了解作业车的位置及作业情况,极大的方便了管理。

3信息技术在农机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3.1农机管理信息系统

农机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将农机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与农机具的基本情况等收录到计算机当中,并且设立一个专门的网络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在网络上查询需要的农机信息。农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之前的农机信息的采集、加工等工作,使得农机管理信息更加的规范化、科学化,农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实现了农机的资源共享。

3.2农机信息平台构建

(1)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网络视频会议是指处于两个不同方位的个人或者是群体通过传输线路将个人或者是团体的声音和影像等资料传送给对方,从而实现实时互动的系统,为了进一步方便农业作业的技术交流,工作人员采用视频会议系统,从而实现了多节点的语音、网络培训的功能。

(2)短信群发系统。

之前的农机推广方式都是传统的依靠讲座等形式进行的,这一形式虽然可以解决农民的相关农业问题,但是信息不及时等问题还是困扰着农民和农机工作人员,信息技术的成功引入,农机工作人员利用手机将农户的信息进行整理,并且将农业技术中的相关管理注意事项编写成了简单易懂的短信,通过群发短信的方式来实现农业机械的推广以及农作物知识的传递普及。

4信息技术推广的建议

4.1加快农机信息化的推广

在农机信息化的推广过程中,各个地方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农机企业也要增加农机新产品研发的预算,通过农机产业信息化、管理现代化来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政府部门除了大力扶持外,还要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加强对农机信息化的管理力度,并且在农机信息化的推广中,有效的利用网络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对农机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科学培训,传授新的农机知识,进一步提高农机推广服务水平。

4.2加强农机信息化的培训

从我国目前的农机系统来看,信息化的人才是非常缺乏的,因此我们要加强信息化人才的队伍建设,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农机具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对农机的工作人员要定期的组织培训,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农机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对于那些考核没有通过的人员还要进行深化培训,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来促进农机信息推广人才的发展。

4.3加强农机技术的研究

农机技术的发展才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而信息化技术在农机技术中的有效运用可以说是农机深化发展的前提,我们要不断强化农机科技,来进一步推动农机网络化建设。此外,各个政府部门要牢牢的抓住农业这一大的部分,加大农业技术的投资也就是在增加我国经济的发展,各个政府部门通过对农机组织的有效协调,建立一个共享的农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为今后农机技术的有效推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5结语

农业信息技术范文7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农业发展

计算机信息技术现已被广泛引用与农业领域,通过计算机可以及时地对作物生长情况进行了解,如有需要,可以人工或自动地进行环境调节,为更好的进行作物生产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农业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更好的对农业种植区域进行监控和总结,对未来农业技术、市场和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判,从而提升农业效益,降低产业风险,为农户和农业经营者提供可靠依据。

1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缩写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依靠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可以对信息及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安装、整理等操作,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能够快速的对信息进行采集、传播和整理的特性,在农业中通常用来进行气象预报、对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评估和调整、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同期预判等等,使农业逐步向数字化、信息化农业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未来信息技术还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可能。

2农业自身的特点

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的不确定性更为明显,不仅受市场环境和营商环境影响,还受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如果能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农业,特别是生产领域,会起到降低人力、成本、风险、损失等作用。

3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3.1农业科学数值计算

农业对信息计算结果的精确度要求很高,一点点误差就有可能导致条件不充足,造成植物的死亡。所以,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科学数值的计算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将已知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计算机通过分析计算得出正确的数值和结论,并整理成最合理的方案供从业者参考。

3.2农业数据库的应用

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范畴很广且内容繁杂,涉及的数据量也十分巨大,因此需要建立农业数据库将收集到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保存,以方便使用。不仅如此,农业数据库还可以将搜集到的农业参考文献和各种资料进行科学汇总,使得信息覆盖更加全面,得到的结论和数据更加科学合理,为从业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参考。

4结束语

农业信息技术范文8

关键词:信息服务技术;农业发展;经济发展;农业经济;应用价值

1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信息化的应用价值

1.1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落实各类农业生产活动时必须有足够科学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给予支持。在生产技术方面,我国目前依然处于不断上升阶段,没有先进的技术进行辅助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农业经济。很多农村信息业、交通业并不发达,目前市场中一些新兴的生产知识、先进技术,无法快速传递给当地农户,致使农产品生产质量、效率难以提高。为了将生产技术提高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中很多部门沿用专业人员带动的形式展开,生产人员按照市场对农产品的具体需求对产品生产计划进行合理规划,走进农村与农户之间交流沟通指导如何有效落实农业种植工作,以此让产品产量及质量得以显著提高。

1.2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完善

农业市场相关数据及信息如何更加准确快速地获取在农业生产中是确保各类农产品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基础。很多偏远农村道路建设依然处于初级发展时期,农户无法第一时间得到市场相关信息,导致很多产品无法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农产品的大量积压不仅影响农户自身收益还会制约当地农业经济,资源也会因此出现严重浪费。市场的变化及相关信息为了可及时传送到每个农户手中,作为当地政府在整个农业生产中需有效融入信息服务技术,市场的变化及最新形势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时采集,通过信息技术全面整理后进行传递。市场调研工作也可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展开,进一步分析及处理得到的各项数据信息,农产品与整个农业市场的适配度可全面了解,每个农户都可在第一时间得到市场资料及产品相关信息,根据得到的数据对自身生产种类及需求进行调整,利用各种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将产品质量及效率提高,自身收益不但可得到确保还可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1]。

1.3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得到促进

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产品的正常生产,为了将农业经济进行显著提高首先要将生产技术的完善优化作为重点内容考虑。很多地区较为偏远交通及信息业并不发达,在当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对建设效果促进,政府关于信息建设及网络建设投入需进行加大,将更为丰富的渠道提供给农户使其学习各类农业知识。当地农业市场的具体情况还需清晰把握,利用信息化技术将信息共享平台搭建起来,通过平台的信息共享让农户对市场需求及产品情况详细了解,对自身产品的生产及发展方向进行确定。政府的大力支持让很多地区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利用各类信息化技术及互联网将农业生产的信息及相关知识技术准确传送于每个农户,一定程度促进了当地农业的经济发展同时让农业的信息化快速实现。

2农业经济发展中信息服务技术应用对策

2.1信息化网络建设给予重视并加强

首先,关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给予重视并不断加强,因部分地区较为偏远导致很多农户没有对网络给予清晰的认知,网络建设必须依靠当地政府支持。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清晰认识,了解此项措施的积极作用,为信息化网络建设提供足够的经济及政策扶持力度,没有宽带及光纤的地区尽快妥善安排,利用网络对各类农业信息实施快速宣传、传播,每个农户通过得到的信息对自身和产品种植统筹规划及时调整,最终经济效益得以显著提高[2]。另外,建立基础网络数据库并不断进行完善,利用数据库全面分析并整理农户需要的各种农业信息,农业经济高速发展中使这些农业信息的实用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我国农业目前发展进程较为迅猛,整个农业市场出现巨大波动,市场各类信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为了确保每个农户对市场变化及信息做到及时了解,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网络建设进程必须加快,利用各类信息化手段把市场需求及变化情况及时传递于农户,居民可因此确定自身生产方式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产品品种,一定程度上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显著提升,让老百姓得到更为有利的信息对自身生产质量及效率进行促进。其次,传媒设施的建设进行强化,利用各类设施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及时效性进行确保。很多从事农业工作的人群不具备较高的受教育程度,自身能力无法促使其正确利用各类网络资源,特别是一些新兴的网络设备不了解也不会使用,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各类信息的传播。尤其是在信息的正确率方面遭受严重影响。面对此类问题,在农村地区关于各类媒体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各类传媒设施中广播及电视比较常见于农村地区,作为政府要将当地各类传媒设施与网络系统相结合,保证信息化建设得以有效落实的基础上将农业信息化利用质量及效率进行提高。

2.2基于消费者需求建立营销数据库

网络的高速发展让很多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及需求逐渐转移到线上购物平台,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行分析整合与抓取,可对消费者支付能力及偏好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在农产品的销售方面也可将此作为切入点对营销模式进行创新,基于不同人群的消费特点及需求将营销数据库建立起来。农业生产最终目的就是创收,让农户得到更高的经济收入甚至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营销数据库并进行应用,可将更有利的数据支持提供给农户转变自身生产方式及产品类型,根据消费者需求及喜好引导其购买自己的产品,最后让产品的营销目标得以实现。农业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平台及各类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让产品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及距离有效缩短,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也可利用信息服务技术实现直接交流,产品沟通及产品质量管控存在的风险可明显降低,消费者各项需求也能得到更好的满足。此外分析不同消费群体怎样对其需求进行满足时,信息技术也提供了资源分类服务,农产品的分类及营销变得更加精准。

2.3基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特色营销网络

大数据等信息服务技术对信息及资源有着超强的整合能力,各类农产品的营销过程中通过信息服务技术辅助可将产品营销网络有效构建起来,尤其是特色产品品牌打造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可更好地通过品牌优势实现营销。农产品的消费和生产有着较为强烈的民族烙印和地域文化特征,进行销售时方式的选择上也要具有一定地域色彩。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人口快速流动有效打破了地域界限,但不同民族及文化之间依然存在一定差异,此时利用信息技术的整合与分析能力,探索各类消费群体不同的需求特色,挖掘到的各类信息提供给经营者进行参考使其延伸自身的产品销售功能[3]。农产品消费数据,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行精准归类、分析,不同地域具有独自的营销特点,不断对这些特点探寻将营销网络交集区域有效形成,最终把独具特色的产品销售网络构建起来。利用网络的影响力,大力宣传自身农产品品牌特色,有效融合产品销售和品牌建设,将产品销售渠道进行拓宽,促进整个农产品的销售质量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2.4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对农业产业链重塑

首先,现有的农业产业链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进行重造,重造过程中产业链存在的各类问题及时进行解决,重点关注农产品营销合同和产销脱钩等问题。农产品在传统产业链中的交易一般都为口头协议模式,此模式下从事各类交易很可能出现违约风险。相比于传统产业链通过与互联网相融合后所形成的产业链,可以将更为优异的社会信用监督环境提供给农产品交易,利用合同对各项交易进行确保。另外,还可通过同行电子交易条款将纸质合同制作出来,以此对买家卖家的相互合作进行促进,交易中存在的一些不必要争端可有效避免,产品的交易方面效率显著提升。其次,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重塑整个农业产业链,一些技术及资金能力较强的企业对产品网络信息利用率全面提升,使其通过信息技术在当地地区快速成为综合能力强大的企业。最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全面优化、改造,促使农业生产质量及效率快速提升。产品销售产业链及网络体系通过信息技术建立起来并保证功能齐全,全面分析当地经济生态圈,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电商平台,农村经济此情况下可通过金融业务得以有力支持,农村金融市场通过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全面监督,保证当地农业经济可实现快速增长。

2.5通过科技实现绿色农业及成产标准化

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消费者逐渐将目光放到了农产品健康度方面,农产品零售交易及产品贸易中消费者更为关注产品污染物残留及农药残留等问题,日常生活中关于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提高产品生产质量过程中发展健康绿色农业成为了重要举措。在营销方面要将传统营销模式有效打破,消除产品地域性、季节性等限制,利用信息化线上平台相关数据支持,得到消费者的产品偏好、绿色产品需求度,根据不同消费者相关需求为其展开相应的营销活动,产品资源情况全面整合,挖掘出无添加、原生态绿色概念,确保每个产品品质及质量可达到相关要求促进产品的推广及宣传力度。利用产品营销及消费者需求,促使产品生产质量、标准提高,最后有效形成绿色生产流通链条,对整个营销体系的优化升级进行推动。

2.6MIS系统及数据库建立中合理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

农业质量及产量的提升在科技高速发展背景下并不仅仅通过蛮干才可实现,必须对产业规律进行总结对发展方向进行明确,通过合适的措施及科学指导将农业问题解决。整个农业需基于信息服务技术将信息技术数据库建立起来,产业生产信息及作物相关内容纳入到数据库中,其中还需体现各类生产技术及方式等。存在的内容相对较为复杂,但数据库建立后可对其进行科学和系统的分析,探寻发展中的相关规律对农业生产实践进行科学指导。对于MIS系统来说,在农业生产中是针对各类作物种植的一种数据系统,其中囊括海量种植生产信息数据,针对生产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不良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相应对策进行针对性解决。农业的种植条件目前变得更为复杂,在新的发展环境中有效融入MAC系统可对种植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确保,将更加科学的指导提供给农户展开相关生产及种植活动。

2.7多层次全方位农业信息市场服务体系建立健全

农业经济及生产实现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具有相关部门的支持,相关组织、基层部门行政管理功能在农业生产中要不断加强。山东是我国农业大省,无论整体发展还是经济建设,都需农业给予支持。为了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促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必须对当地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价值、具体作用进行提高,按照市场具体的发展情况,确定经济发展方向,让市场经济及农业信息化的适配度显著提高。社会各界的现阶段发展及未来发展都和农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必须有效团结各界力量才可将源源不断资源提供给农业进行发展,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缺口可利用公益属性进行弥补。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中需对服务对象广泛性及社会性给予足够重视,市场经济服务体系通过现有途径对范围进行扩大,每个消费者可因此获得更加高质量的服务。

2.8发展新的智慧农业使经济发展得以促进

首先,信息服务技术体系有效融入于农业生产的不同环节,利用各类高新技术将施肥灌溉效率提高,农业成本可因此大量节约,环保需求及目的也可因此有效实现。比如,农业经营中利用大数据等技术让灌溉、栽培和育种等环节更加精细化,显著促进经济创收效率。其次,农业经济转型通过物联网等进行推进,农业经济通信及数据信息采集可利用物联网联合互联网实现,经营者可远程管理、控制规模化农业经营和生产。建设物联网体系时可在其中集成感知技术及GIS技术等,有效共享各个地区相关机构的数据,这些数据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智能处理,以此全面优化完善农业经济结构将效率提升。最后,工业经济方面,利用各类信息服务技术将智能化有效实现,比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保证节水灌溉系统的智能化,基建信息化的程度进行全面提升等。智能设施、信息技术的高效融合进行推进,优化调控系统的构建要做到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相匹配,此基础上将一个集传输、智能感知于一身的管理系统建立起来,通过系统的自动化,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3结束语

我国经济中农业经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潜力及方向都会影响我国经济实力。农业经济为了得到更为有效的发展,对于当地政府来说需将信息技术扶持力度进行加大,经济信息化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促进,在生产过程中贯彻落实各类信息技术,以此将工作效率提高同时让每个农户得到更为稳定的销售渠道,使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得以促进。

参考文献

[1]邹诉.浅析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J].南方农业,2020,14(30):103-104.

[2]崔国柱.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在农业经济发展及农产品电商中的应用[J].商展经济,2021(3):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