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审美教育分析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审美教育分析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是一种很好的审美教育材料,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审美意识得到增强,并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健康人格。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希望对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有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审美教育及诗歌鉴赏能力联系紧密,因而教师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讲授诗歌时,教师要结合课堂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并将学习方法与诗歌特征融为一体。因此,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诗歌存在的问题

首先,语文中的多数文体以朗读方式为主,而诗歌则是以涵泳方式为主,文体形式是掌握中心思想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来讲,对情感流程的掌握,诗词要求明显高于其他形式。中学生从小喜欢动漫及电脑游戏,而诗词学习对学生的想象力要求比较高。从心理特征来讲,学生极易放弃难的,掌握简单的,所以,很多学生对诗词没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相比于诗人,初中生的知识结构有限,学习能力不高,人生经历与感悟也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初中生因功课多,接触外界或乡村生活的机会比较少,阅历不够丰富。同时,时代进步快,学生对诗人所处社会背景与生活经历理解难度大,使得学生无法从内心与诗人产生共鸣。

2.诗歌讲授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的诗歌修养不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思想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在诗歌教学中,比较重视品评诗歌的思想内容,对诗歌艺术技巧的分析容易忽略。部分教师自身不喜欢诗歌阅读,日常教学中,阅读与写诗歌比较少,悟性不高,课堂教学中,无法很好地将学生带入诗歌所体现的意境中。其次,初中语文相较其他学科功利性较弱,很多教师都会针对考试要求进行教学,只讲授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传统中高考阅读题目都是以议论或记叙等文体为主,诗歌鉴赏类题目非常少。

二、引导学生发掘诗歌教学的审美途径

1.发掘诗歌的意境美

如辛弃疾创作的“明月别枝惊鹊”,描写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状态,原本毫不相干的事物,作者却为其注入了新的情趣。在明月与枝头难舍难分的时候,不小心把喜鹊惊动了。这种自然现象本身是极为平常的,但在作者笔下,自然情趣却是不言而喻的。马致远创作的《天净沙•秋思》,与之可谓是异曲同工。整首小令28个字,将凄凉动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各种意象融为一体,为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使学生被诗歌所呈现的情感所打动。

2.领会诗歌丰富的情感表达

例如,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虽然描写的是景物,实际上表达了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怀。在诗词赏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爱国是每个人都要肩负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在每学期语文课本中,都会有思乡诗,一首思乡诗,能够勾起学生爱家思物的无限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绿水之上,一群大雁正好晴空飞过,诗人便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于是乎有了让大雁代替问候家里人的事情。这两句诗词与首联遥相呼应,整首诗的思乡愁绪得到了充分展现。进入中学阶段后,课堂教学不但要增加学生的知识量,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家庭观,因而爱情诗歌学习也很重要。两情相悦人之天性,象征着人类的幸福生活。例如《关雎》,这首诗歌歌颂的是克制感情、小心甚微、追求和谐婚姻的一种爱情观。什么是亲情,这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感情。孟郊创作的《游子吟》,描写了朴素自然的情感,令人非常感动。这首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过多的泪水,但却扣人心弦,令人潸然泪下,唤醒人们深挚的怀念。这首诗的教育感染力是非常大的,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这首诗歌的教育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能够把握机会,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明白要感恩家人、回报社会,其自身具有的教育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综上所述,诗歌对学生有很好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一方式,净化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小平.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教学新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2-43.

[2]金国华.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缺失与审美回归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2):38-39.

作者:李燕飞 单位:沭阳县修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