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课程范例

中学教育课程

中学教育课程范文1

现阶段,全国中学都在进行课程改革,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也必然要随之进行改革。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复合人才为教学要求的,其必然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是在中学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对英语语法、单词以及其他知识的深入拓展。本文先阐述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接着分析当前高校现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之中常见问题,以及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英语新课改对接的重要性,进而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更深层面的探索。

关键词:

英语教育;课程设置;新课程改革

中学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英语教育相关专业则是在此基础上对英语知识更加深入的探究。素质教育下,全面培养人才的关键点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团队,而英语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的摇篮。高校这方面的课程必须依照教育部最新大纲要求进行设置,同时显现出教育的特征,这就对中学当前的新课改与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之间的关联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只有二者有效对接,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才可以顺利开展。

一、英语教育方面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

教育部曾为规范国内高校英语学院的教学制定了一套教学大纲,其对国内所有的高校英语专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大纲不断结合时代特征与国家对新型人才的热切需求,指出了学校要培养复合人才的理念与目标。大纲中提到的复合人才是有着坚实英语基础,丰富文化知识,并且可以在各领域中熟练使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人才。因此,教育部着眼于各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共性,精心设计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课程体系,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大板块,但各类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需求,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来具体安排三大板块的具体课程。

二、英语教育方面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英语新课改对接的重要性

1、提升英语的实用价值

现阶段,国内所有中学英语方面教学都已经进行了相关课程改革。中学的课程改革主要是改变从前教师重视单词与语法相关知识的讲解,忽略中学生英语使用能力的教学形式。新课改强调的是英语基础单词及语法与英语使用能力同样重要。单词和语法是构成英语的重要成分,学生只有扎实掌握这些,才能够灵活使用英语。而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使用英语进行工作与生活,不仅提高自身修养,更是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可以说,新课改下,只有高校英语教育相关专业的课程编排与中学高度对接才可以实现英语的实用价值逐渐提升。

2、培育新型人才

素质教育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其主要是要求学校为社会培养综合人才。而在中学展开素质教育离不开高素质与高水平的英语教师。尽管当前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才是教学之中的主体,但是教师依然起到关键作用。中学生对于英语的认知还来源于教师,只有教师对英语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学生才能树立正确学习英语的态度。可见,中学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需要大量新型教师,而高校之中的英语教育方面专业的人才就是为中学提供优秀教师的重要渠道。只有高校之中的英语教育方面的课程编制与中学英语高度对接,才能为社会培育出新型复合人才。

三、当前高校英语教育方面专业课程设置之中常见问题

现阶段,国内高校英语教育方面专业制定的课程还是从前常规的课程,内容缺乏新意,而且目标模糊,与中学当前在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出现明显的偏差,其无法满足当前中学新课改下对于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的需求。当前高校英语课程整体编制之中,主要是教育类型的课程出现问题。

1、专业性不强

高校中的英语教育学院是专门从事英语教学的专业,其既要对学生的专业性进行培养,又要对学生的教育理念进行培育。英语教育方面的专业不仅仅只有英语,或者教育,其可谓是英语与教育并重。但是当前许多高校的英语教育学院当前开设的课程就只有心理学、教育学和英语教学方法,以致于英语教育学院的学生在知识储备、语言运用、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等方面与其他高校相比没有突出的优势。

2、缺乏教育针对性

当前多数高校英语教育学院开设的教育学科与心理学科内容还沿用从前的理论,根本没有联系国内各阶段学校进行课改的现状。并且教材中缺乏对实际中学当中英语教学的案例分析,以及教学实践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这就必然导致高校之中英语教育学院的课程缺乏教育针对性。有调查显示,66%的高校英语教育学院的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后认为自己所学到的教育学科与心理学科对实际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

3、缺乏职业技能方面培训

当前,国内多数高校英语教育学院都缺少对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例如,很少有课时能涉及到英文板书、书法、歌曲、游戏以及简笔画等技术培训,对于这些内容很多高校都将其列入到学生自行拓展的范围之内,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很难完成这些内容的自主学习。这就不难理解许多高校英语教育方面专业的毕业学生英语板书极差、不懂英文歌曲等现象。

4、未能与新课改做好衔接工作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还没有把中学进行的课程改革涉及到的教学大纲与课程开展标准列入到英语教育学院的课程之中。这样就造成学生对中学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之中的内容和形式等了解的非常少。甚至有的学生连研究性学习和任务型教学都没有听说过。近年来,国内高校英语教育学院的学生依然是接受着过去陈旧的教育理念与理论方式,导致其完全与中学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脱节。

四、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深入探索

1、调整教育目标

教育部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曾经下发过统一的教学大纲,其中提出了现代教育培养学生的五个目标。第一就是要有坚实的英语基础,第二是要有宽广的知识体系,第三是具有相关知识,第四是具有高素质,第五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能力。同时,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充分结合新课改具有的特征,将这些目标与时代特点高度整合,确立明确的英语教育目标。

2、优化课程体系

曾有调查显示,目前许多毕业于高校英语教育学院的学生认为母校现存的专业课程设置比例不协调。他们都普遍认为高校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与实践课程占比太少,三年多的学习很难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必须要逐渐对其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其内部各学科的比例,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占比均衡。例如学校可以增设实践类型的必修课,将一些理论型的课程变为选修,同时,增加一些如板书、英文歌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3、转变教育理念

教师自古以来都肩负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教师所秉承的教育观念会直接传授给学生,所以,所有教师具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学生才能对教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高校英语教育学院就是中学从事英语方面教学教师的培育摇篮,其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中学英语方面教师的教育观念。可见,教育学院的教育观念是多么重要。当下,高校英文教育学院一定要融入新课改的最新内容,充分认识到如今学生才是中学教学之中的主体,所以高校英语教育学院也要围绕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开设一些如对外汉语教学、培养特色人才和提高业务能力等特色课程。

4、增加实习与实践环节

高校英语教育学院非常看重实习与实践教学,但是由于当前学院开设的实习与实践课程占比较少的原因,由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能力方面的缺失。其在中学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之中,常会遇到因能力不足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课件不会做,无法带动学生进行课堂思考等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反映出高校教育学院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因此,高校必须针对这一缺失增加教学实习与实践的环节,加强学生专业与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高校之中英语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与新课改下的中学英语教学高效对接。

结论

综上可述,高校英语教育相关专业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从事英语教育方面的教师,这些教师以后都要从事各阶段学校的英语一线教学。当前,义务教育都在全面进行课程改革,无论是其课堂开展形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模式,亦或是教学理念都区别于从前。但是想要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必然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英语教师进行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学习以及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培育出全面人才。因此,大学英语教育方面专业必须要从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育目标、实践环节、教学方法以及所用教材等各方面进行变化,以应对中学新课改下英语教学的综合转变。

作者:韩婷 单位:汉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华清.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

中学教育课程范文2

【关键词】中学教育;艺术教学;舞蹈教学

引言

在中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突破的方向有很多,但是如何选择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办法则更重要。音乐教学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是现阶段教师们最为推崇的。音乐这一门类相比其他的艺术类有着简单易操作、教学难度低等优点,但是仅从音乐这一个角度来说是不够的,为了辅助教学,适当加入其他艺术形式也是必要的,本文主要就以舞蹈和音乐这两方面的结合作为例子来展开思考。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融合程度过浅

综合艺术课程设计的初衷便是力求各个艺术门类的高效融合,将艺术的多样性体现出来;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没有做到综合教学这一基本点,粗暴地将舞蹈和音乐杂糅起来。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歌曲鉴赏后直接转向舞蹈鉴赏,中间不加入任何的过渡过程;或是将这些教学过程看作是任务,急功近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的学习感受。在这些错误理念指导下的综合艺术教学根本无法做到多个艺术门类之间的有效教学,还有可能顾此失彼,最后导致学生什么都没学好。每一种艺术门类之间都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下联系,教师粗暴地忽略这些联系是对综合教学的错误理解。对于音乐和舞蹈而言,它们两者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倘若教师无法掌握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那么教学效果不可能会有提高的可能。

(二)过度强调艺术共通忽略单科艺术的特征

综合艺术课程能够有效施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每一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性,教师正确地把握这点就能做好综合艺术的教学。但是与第一点类似,教师对教学综合的过度强调也将破坏这些艺术门类之间的平衡,最后导致艺术教学效果低下。以民族舞蹈和西方音乐的教学为例,虽然我国传统民族舞蹈可以和西方音乐产生交汇点,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是生硬地将这两者综合起来教学,片面强调民族舞蹈的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共通之处,结果却忽略了民族舞蹈和西方音乐的独特魅力所在,虽然教师要重视不同艺术之间的综合教学,但是这种忽视艺术特色,片面强调共通的教学策略明显是不妥的。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设计好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教学对策,尽量兼顾到多方面。

(三)错误的教学引导

由于综合教学是多种艺术门类相互融合的古城,因此良好的教学引导使必要的,但是这一正是大多数教师容易犯错的点:教学引导思路的错误。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赏析西方的探戈舞蹈或是俄国的天鹅舞时,常常会利用类似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舞蹈能让我们联想到什么音乐呢?”“这些舞蹈形式你们觉得是从什么音乐中感悟出来的呢?”,虽然这些问题可以将学生的角度由舞蹈转向对音乐的思考,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利用一种艺术形式来作为另一种艺术形式的铺垫或是出发点,这不是对这一艺术形式的不尊重吗?从教学引导角度来说,这一教学策略似乎是没问题,但是这种方式却将学生带入了一种误区,使学生觉得不同的艺术之间有主次之分,从而对这些艺术门类产生片面的想法,误解了艺术的本质,那么这种综合艺术教学就是失败的。

二、教学中的可行对策

通过上文的分析,教师们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错误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但是这又不免地让教师产生思考:如何克服这些教学难点呢?实际上,教师们只要从“艺术内涵”“教学形式”“艺术素养”这三方面出发就可以有效规避这些教学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就以“现代舞和音乐的联系”这一主题的教学作为案例,阐述自己对教学对策的一定思考。

(一)艺术知识、技能的高效教学

在课堂教学的开头,教师首先要思考如何在现代舞和音乐之间构建起联系,这一过程即教学的导入过程,为了避免上文中的错误引导现象的发生,教师可以转而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向学生展示现代舞的视频资料,例如舞蹈家金星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语言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而是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放在心中,在后面的环节再一一抒发出来。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实际上是将现代舞引入并让学生正面欣赏到现代舞的魅力所在,为接下来的意识知识、技能教学做铺垫。艺术教学并不是一种形式固定的教学过程,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很有可能盘活整个课堂。针对艺术知识、技能的教学,教师就要意识到拓展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在欣赏这一环节结束后,教学氛围已经渐渐营造了起来,因此教师就可以尝试着围绕《时间》这一舞蹈形式和作者金星展开教学拓展,将艺术知识传授给学生。诸如金星这位艺术家的生平轶事或是现代舞的基本概念等都是教师们所能利用的教学资源。另外,教师所选的教学知识要能够使舞蹈和音乐之间产生对比,在综合教学的同时又凸显出舞蹈、音乐之间的特点所在,避免以偏概全的现象发生。总之,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现代舞到底是什么?”

(二)多种形式结合教学

在学生已经对现代舞有一个清晰认识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尝试着将生活与艺术结合,并利用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将学生带入艺术教学中去。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言语展开教学:“现代舞原本就是艺术家们在生活中感悟而创作出来的,因此它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们也能从生活中想到什么事情能用舞蹈来表现的吗?”在教师这样的语言的鼓励下,学生们就能很轻易地将舞蹈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实现教学目的。艺术虽然是一门较为开放的教学门类,但是倘若教师在教学中不对学生多加关注也容易导致学生思考方向错误,最后教学失败。因此在学生思考的这一过程中,光靠学生自身是不够的,教师要尝试着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深化学生的思考程度,从而培养起他们的艺术素养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升华教学成果

虽然前面两个教学环节已经将学生完全带入艺术综合课程,但是对于音乐和舞蹈的融合还是还尚未深入,因此在这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所需要考虑的重点就是如何做到音乐、舞蹈之间的深度融合。从舞蹈角度来说,金星老师的《时间》这一舞蹈意在向我们展示出现代舞的优雅和内涵,并向欣赏者传达出“时间”这一概念。因此教师就需要针对这些要点有针对性的选择歌曲来与之对应,这其中《时间都去哪了》《光阴的故事》《童年》等与时间有密切联系的歌曲都可以作为教师们在教学中的好选择。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舞蹈《时间》再欣赏这些歌曲,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感悟其中的共通之处,并积极地鼓励学生表达出来,从而做到学习与体验兼顾。倘若课堂时间足够,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创编舞曲并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利用这种形式的课堂总结不仅能将课堂成果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还能有效升华教学成果,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本文从教学的误区、教学实际对策这两个主要方面抒发了笔者对现阶段综合艺术教学的一点思考。从这些思考过程中可以发现,综合艺术教学不仅仅只是一种素质教学形式向的教学产物,它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诚恳希望各位教师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在这方面积极探索,为我国艺术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家贵,王佩贤.论中学艺术趣味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

中学教育课程范文3

关键词:民间文化;民间美育资源;核心素养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信息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一些优秀民间文化需要进一步发展和传承。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优秀民间文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学校高度重视“非遗”教育,促进“非遗”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探索新形势下“非遗”教育新的方法、途径和规律,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非遗”校园传承教育活动,提高“非遗”校园传承的水平和质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荣昌历史悠久,素有“海棠香国”和“渝西明珠”之美誉。在荣昌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勤劳智慧的荣昌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也形成了璀璨的文化。荣昌有着丰富的民间美育资源。如:荣昌夏布享誉内外,扬雄曾在《蜀都赋》中赞叹“筒中黄润(夏布),一端数金”,如今远销东南亚各国;荣昌陶瓷历史悠久,其中安陶素有“泥精”之美称,在陶瓷行业中独具特色,其产品以“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而享誉中外;荣昌折扇经历代艺人刻苦钻研、精工创制,逐步发展成为风格独特的民间工艺品,“其精雅宜士人,其华灿宜艳女”,深受人民喜爱;荣昌桥、荣昌猪、荣昌海棠花等都是荣昌地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此外,还有路孔古镇、河包白塔、清升罗汉寺牌坊等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建筑,为民间文化视角下的中学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荣昌具有丰富的民间美育资源,为我们探索中学美术课程新路线提供了文化基础。因此,在现行美术教材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探究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学美术教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弘扬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二、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中学美术教育实践研究

1.了解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当今时代快速发展,一方面,学生的学习途径发生巨大变化,书籍、报刊、电视等途径已逐渐被网络所取代,各类网络信息冲击着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国家呼吁学生的审美方向回归传统,强调立足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继承传统的文化符号元素。回归生活,不拘泥于传统课堂形式的乡土美术实践,不失为一种改变学生学习途径的有效探索。首先,师生要“走出去”。教师要走出课堂,到民间学习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消化,逐渐完善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学生走出课堂,深入自己熟悉的家乡,进行实地体验和田野调查。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荣昌安富陶艺小镇考察、调研,参观荣昌陶艺博物馆,了解地方陶器发展史;参观夏兴古窑遗址;还可以走进镇上的陶艺手工作坊,感受能工巧匠的精思妙想,亲身体验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将实践活动与课堂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都有了很大改善,对事物的认知更加深刻。其次,学校要虚心地“请进来”。荣昌有一批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如荣昌折扇的部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陈子福、荣昌陶的部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梁先才、荣昌区陶艺实践基地的陶瓷艺术家赵宁宁老师等。邀请这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开设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讲座,同时邀请他们举办展览、现场演示等各种活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能够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让师生在享受乡土文化盛宴的同时增进对家乡的认识和热爱。

2.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通过开展“弘扬民间艺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题实践活动,能够让荣昌乡土文化融入中学美术教育。安富陶瓷青少年实训基地规模较大,功能完善。师生到该实训基地实践,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美术教育服务。学校坚持每年在校园内举办以“弘扬民间艺术、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大型艺术节,包括泥塑创作、扇面绘画、书画展演等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渗透美术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

3.提炼传统文化精髓,构建乡土美术选修精品课程

以往的美术中学课程内容主要围绕九大模块,选取中西方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作品,根据不同目标编排。荣昌乡土美术教材的课程标准基于国家新课程标准,增加了学科的核心素养部分,旨在传承荣昌的特色地域文化。选题从美术教育的视角来审视荣昌乡土资源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根据主题进行取舍,按照类别划分板块,不断提炼乡土美育资源的传统文化精髓,构建乡土美术教学体系,编写乡土美术教材,打造美术精品课程。目前,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提炼,学校已形成成熟的教学体系,并打造了美术精品课程——荣昌乡土美术(图1、2)。该课程共有4个模块:传统手工艺欣赏、建筑艺术欣赏、书画艺术欣赏、民俗文化艺术欣赏,共12章节,24课时。内容包括:第一章:荣昌海棠;第二章:荣昌草扎艺术;第三章:心灵的慰藉——天主教堂;第四章:扇中精品——荣昌折扇;第五章:泥与火的艺术——荣昌陶;第六章:筒中黄润——荣昌夏布;第七章:东方凡•高——陈子庄;第八章:梦里水乡——路孔古镇;第九章:河包石塔;第十章:家乡的桥;第十一章:家乡的黄桷树;第十二章:荣昌猪及其文化。荣昌乡土美术课程影响深远,学生能了解传统艺术从萌芽到兴盛的整个过程,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加深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强化审美感受力。荣昌乡土美术与统编教材最大的区别在于灵活度更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更强。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再次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熟悉的事物,获得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

4.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中学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视觉形象为载体,体验感悟为途径,审美强化为核心,美术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是我们基于民间美育资源渗透民间文化教育的核心和宗旨。以荣昌乡土美术教材为蓝本,通过实地考察、实践课程和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作品的诞生和内涵,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同时,通过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展出学生现场制作的民间艺术作品,能够激发学生创作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鉴赏具有一定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乡土艺术作品,学习用美术及相关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又增进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结语

深度挖掘具有浓厚历史底蕴的艺术形式,设计适合当地学生学情的地方教材,不仅传承与发展了地方传统文化资源,而且以有趣和多元的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笔者探索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美术教育,构建基于地方特色文化的中学美术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以本土民间艺术为载体的精品课程,是适应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的教育精神,目前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得以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光磊.视觉文化教育研究——后现代视角.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3]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吕德雄.陶行知师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10.

[6]谢雱.中学美术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冯晓阳.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与传统.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中学教育课程范文4

现阶段,全国中学都在进行课程改革,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也必然要随之进行改革。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复合人才为教学要求的,其必然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是在中学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对英语语法、单词以及其他知识的深入拓展。本文先阐述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接着分析当前高校现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之中常见问题,以及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英语新课改对接的重要性,进而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更深层面的探索。

关键词:

英语教育;课程设置;新课程改革

中学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英语教育相关专业则是在此基础上对英语知识更加深入的探究。素质教育下,全面培养人才的关键点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团队,而英语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的摇篮。高校这方面的课程必须依照教育部最新大纲要求进行设置,同时显现出教育的特征,这就对中学当前的新课改与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之间的关联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只有二者有效对接,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才可以顺利开展。

一、英语教育方面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

教育部曾为规范国内高校英语学院的教学制定了一套教学大纲,其对国内所有的高校英语专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大纲不断结合时代特征与国家对新型人才的热切需求,指出了学校要培养复合人才的理念与目标。大纲中提到的复合人才是有着坚实英语基础,丰富文化知识,并且可以在各领域中熟练使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人才。因此,教育部着眼于各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共性,精心设计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课程体系,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大板块,但各类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需求,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来具体安排三大板块的具体课程。

二、英语教育方面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英语新课改对接的重要性

1、提升英语的实用价值

现阶段,国内所有中学英语方面教学都已经进行了相关课程改革。中学的课程改革主要是改变从前教师重视单词与语法相关知识的讲解,忽略中学生英语使用能力的教学形式。新课改强调的是英语基础单词及语法与英语使用能力同样重要。单词和语法是构成英语的重要成分,学生只有扎实掌握这些,才能够灵活使用英语。而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使用英语进行工作与生活,不仅提高自身修养,更是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可以说,新课改下,只有高校英语教育相关专业的课程编排与中学高度对接才可以实现英语的实用价值逐渐提升。

2、培育新型人才

素质教育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其主要是要求学校为社会培养综合人才。而在中学展开素质教育离不开高素质与高水平的英语教师。尽管当前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才是教学之中的主体,但是教师依然起到关键作用。中学生对于英语的认知还来源于教师,只有教师对英语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学生才能树立正确学习英语的态度。可见,中学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需要大量新型教师,而高校之中的英语教育方面专业的人才就是为中学提供优秀教师的重要渠道。只有高校之中的英语教育方面的课程编制与中学英语高度对接,才能为社会培育出新型复合人才。

三、当前高校英语教育方面专业课程设置之中常见问题

现阶段,国内高校英语教育方面专业制定的课程还是从前常规的课程,内容缺乏新意,而且目标模糊,与中学当前在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出现明显的偏差,其无法满足当前中学新课改下对于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的需求。当前高校英语课程整体编制之中,主要是教育类型的课程出现问题。

1、专业性不强

高校中的英语教育学院是专门从事英语教学的专业,其既要对学生的专业性进行培养,又要对学生的教育理念进行培育。英语教育方面的专业不仅仅只有英语,或者教育,其可谓是英语与教育并重。但是当前许多高校的英语教育学院当前开设的课程就只有心理学、教育学和英语教学方法,以致于英语教育学院的学生在知识储备、语言运用、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等方面与其他高校相比没有突出的优势。

2、缺乏教育针对性

当前多数高校英语教育学院开设的教育学科与心理学科内容还沿用从前的理论,根本没有联系国内各阶段学校进行课改的现状。并且教材中缺乏对实际中学当中英语教学的案例分析,以及教学实践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这就必然导致高校之中英语教育学院的课程缺乏教育针对性。有调查显示,66%的高校英语教育学院的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后认为自己所学到的教育学科与心理学科对实际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

3、缺乏职业技能方面培训

当前,国内多数高校英语教育学院都缺少对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例如,很少有课时能涉及到英文板书、书法、歌曲、游戏以及简笔画等技术培训,对于这些内容很多高校都将其列入到学生自行拓展的范围之内,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很难完成这些内容的自主学习。这就不难理解许多高校英语教育方面专业的毕业学生英语板书极差、不懂英文歌曲等现象。

4、未能与新课改做好衔接工作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还没有把中学进行的课程改革涉及到的教学大纲与课程开展标准列入到英语教育学院的课程之中。这样就造成学生对中学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之中的内容和形式等了解的非常少。甚至有的学生连研究性学习和任务型教学都没有听说过。近年来,国内高校英语教育学院的学生依然是接受着过去陈旧的教育理念与理论方式,导致其完全与中学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脱节。

四、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深入探索

1、调整教育目标

教育部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曾经下发过统一的教学大纲,其中提出了现代教育培养学生的五个目标。第一就是要有坚实的英语基础,第二是要有宽广的知识体系,第三是具有相关知识,第四是具有高素质,第五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能力。同时,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充分结合新课改具有的特征,将这些目标与时代特点高度整合,确立明确的英语教育目标。

2、优化课程体系

曾有调查显示,目前许多毕业于高校英语教育学院的学生认为母校现存的专业课程设置比例不协调。他们都普遍认为高校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与实践课程占比太少,三年多的学习很难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必须要逐渐对其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其内部各学科的比例,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占比均衡。例如学校可以增设实践类型的必修课,将一些理论型的课程变为选修,同时,增加一些如板书、英文歌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3、转变教育理念

教师自古以来都肩负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教师所秉承的教育观念会直接传授给学生,所以,所有教师具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学生才能对教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高校英语教育学院就是中学从事英语方面教学教师的培育摇篮,其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中学英语方面教师的教育观念。可见,教育学院的教育观念是多么重要。当下,高校英文教育学院一定要融入新课改的最新内容,充分认识到如今学生才是中学教学之中的主体,所以高校英语教育学院也要围绕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开设一些如对外汉语教学、培养特色人才和提高业务能力等特色课程。

4、增加实习与实践环节

高校英语教育学院非常看重实习与实践教学,但是由于当前学院开设的实习与实践课程占比较少的原因,由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能力方面的缺失。其在中学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之中,常会遇到因能力不足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课件不会做,无法带动学生进行课堂思考等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反映出高校教育学院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因此,高校必须针对这一缺失增加教学实习与实践的环节,加强学生专业与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高校之中英语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与新课改下的中学英语教学高效对接。

结论

综上可述,高校英语教育相关专业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从事英语教育方面的教师,这些教师以后都要从事各阶段学校的英语一线教学。当前,义务教育都在全面进行课程改革,无论是其课堂开展形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模式,亦或是教学理念都区别于从前。但是想要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必然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英语教师进行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学习以及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培育出全面人才。因此,大学英语教育方面专业必须要从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育目标、实践环节、教学方法以及所用教材等各方面进行变化,以应对中学新课改下英语教学的综合转变。

作者:韩婷 单位:汉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华清.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

中学教育课程范文5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科学素养

有效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显著成效,必须将二者有机融合。随着党和政府对高等学校学生文化修养和科学素养的越来越重视,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当然,在我国科教强国的政策指引下,高等院校的科学教育更不容忽视。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历史和文学等课程中都有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相关知识点,因而,教师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在融入科学教育时,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学科实际和知识背景。大学生虽然曾经接受过科学教育,即小学时的科学,中学时候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尽管有些大学在公共选修课中有自然科学的课程设置,却很少有统一的科学教育课程。因而,当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课题之时,从事文科教育的任课教师就有责任在所任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那么,怎样在文科教育中融入科学教育呢?笔者结合多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科学教育经验为例,总结出以下一些体会。

1必须在文科课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技术是贯穿于社会生产力三要素的核心因素之一,因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对大学生的学科教育时,既需要传授科技知识,也需要锤炼其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世界文明史等课程中都有相关知识点的要求。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相关要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科学思维指的是理性思维,即以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做规律性的认识;科学方法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系统工程方法、模型和模拟方法等,是指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实施的行为模式;科学精神则包括认识论和价值观意义上理解。前者体现在逻辑的一致性和实证性特点,后者表现为追求真理,批判谬误,即科学自身的客观性、普适性,是科学品格的结晶和精髓;科学道德则是科研工作者遵守学术诚信,严守科研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实际上,这些方法和要求同样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近现代科学发展和影响下产生的,像达尔文的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的科学基础。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文明的进步都是受到同时代的科学技术进步思想观念的冲击的。因而,科学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其自身的工具价值。通过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感受到科学家在创造发明中所形成的那种献身真理、忘我工作、服务人类的精神。并且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培养合作与竞争、大胆质疑、创新的科学精神。可见,在人文课程教学中恰当融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应当在人文课程教学中引领学生发现科学美

作为人文学科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科学的美。恩格斯在其《反杜林论》中论述自然辩证法时,曾经大量引证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中外科技发展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在科学技术发现和创新上做出重大贡献,离不开美育触发的灵感。天文学家开普勒认为哥白尼构建的太阳中心说运行体系之美可以给人以难以置信的愉悦心情;我国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在生命科学领域“结构之美”的讲座中谈到,什么是“生命科学之美”?这是来自宇宙的大尺度宏观之美,来自细胞和蛋白的微观之美,来自分子和电子超微观世界的美……在科学家看来,科学发现自身能使人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及科学创造的美所带来的快乐。可见,科学理论中的美不仅可以成为科学家研究的心理动力,而且可以激发灵感和创造力,指引人们发现科学真理。一般说来,科学之美通常存在于以下3个方面:科学研究对象的美、科学实验的美和科学理论的美。因而,在人文课程教育中有效植入科学美的教育,既包括科学发现本身的美育价值,也包括科学家在科研中各种崇高品质的美育价值。中国的四大发明,使全世界钦佩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赞叹中国的古老文明。此外,古代埃及人在几何学方面的成就、伽利略制造的天文望远镜等,无不体现了科学发明的艺术性、科学发现的神奇性等,都是人类理性与自然界完美结构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真和美的双重享受。教师如果恰当运用,无疑可以激励大学生勇于追求真理,追求美,科学家的启发和激励,可也以让学生发现科学的美和研究的乐趣。

3必须在人文课程中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

要想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在人文课程中有机地融入科学教育,正确的教法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笔者认为,以下做法可以参考:首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是已经有独立思想的成年人,他们可以在“体验”中理性思考,受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是充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他们科学素质的过程。众所周知,一堂好的课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养成勤于动脑、擅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其次,教师应该宽容不同的见解。我们认为,真理越辩越明,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尤其是对一些大胆质疑的所谓“异端”,可以通过师生之间沟通、辩论、探讨获得观点的一致。最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指导学生阅读些著名科学家的传记,从中领会科学家的专注、求实和创新精神,激发他们树立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理想。此外,在课堂中巧妙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人文课程教育过程中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渗透。

4必须在人文课教学中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必然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具有尊重科学的态度、弘扬科学的精神,并且对科学知识保持孜孜不倦的学习兴趣。既然科教兴国以人才为本,那么,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科学教育名师队伍,是培养热爱科学的学生的前提条件,也是培养创新型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时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科的综合性也越来强。这种变化要求教师的综合素养不断地提高,因而,要求教师要时刻以自我批判的精神重塑已有的思维模式,建立适应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思维方式。在人文教育的工作实践中更要自觉完善科学知识的结构,拓宽自己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面,使自己适应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培养把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不论何种教育,教师的质量必定深刻地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教师要不断积累人文知识,学习科学史料,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使自己在科学和人文方面都可以担当学生的指导老师。

5结语

在人文课程教育教学中重视以上4个方面的教育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地将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教育四者有机地融入到人文教育过程之中,使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出适合社会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太平,潘建红,杨黎明.科学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06.

[2]刘元亮,姚慧华.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1.

中学教育课程范文6

由于对科技教育诸多方面现况的探究都必须从其所属的“课程标准”入手,所以在对日本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现状概况作出介绍之前,有必要先对日本整体的学制及其各学段“课程”的标准作一了解。众所周知,同我国一样,日本采取的学制也是6-3-3-4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高中以上的学段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所以,这之后的学段存在着普通高中———普通大学和职业高中———高等职业学院两条轨道。另外,日本的教育体制也是采用中央集权制,其最高的教育主管部门———文部科学省会对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学段分别制订出专门的课程标准,也即前面提到的《学习指导纲要》。日本的《学习指导纲要》(后简称“纲要”)通常会每隔10年修订1次,最近的两次修订就发生于如前所述的1999年和2008年。2008年最新版的“纲要”自2011年起,在日本各地的公立小学中全面实施,初中及高中则将分别从2012年和2013年开始实施。

在日本小学学段,目前已经开始实施的“纲要”中科技教育的课程内容,仅涉及绘画、制图、模型制作等,这类似于在我国小学学段所开设的美术、手工以及劳动技能等课程的内容。相较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中课标———将这一学段的科技教育划归“物理”、“化学”、“美术”等相关的学习领域,日本初中学段的科技教育则被划归为“技术•家庭”的学习领域。对此,可以参见日本2008年初中“纲要”关于“技术•家庭”学习领域整体课程目标的表述。“了解生活当中基本的、必要的科技知识和技能,深入理解生活与科技的关系,培养具有创造力、实践力的生活技能和态度。”“技术•家庭”学习领域关于“技术”课程的“纲要”目标陈述,则更加可以佐证以上的论断。“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式的制作学习活动,了解,掌握‘材料的加工’、‘能源的转换’、‘生物的培育’,以及‘信息科技’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科技、社会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养成能够正确使用、评价各种科技的能力和态度。”十分明显,日本初中学段的科技教育极为强调科技教育与日常生活科技的关联性,及其教育成果的实用性。

由前述可知,日本高中及其以后学段涵盖着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所以高中“纲要”中的课标也就分成了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其中,在普通课程中包含有语文、地理、历史、公民、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外语、劳动技能、信息以及综合活动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中部分被设定为基础必修课,大致占高中毕业学分的一半,其余学分则可由各校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和需求,开设各科目程度更深的选修课程。诚然,日本的普通高中并无类似于其初中学段的“专门”科技课程,当中只有科学、信息(情报)类课程,包括“物理科学”、“信息社会”、“信息科学”等有关科技的课程⑦。较于我国高中学段的课标来看,其课程的总体规划,在与生活的关联性及其本身的实用性方面无疑是“略胜一筹”的。

随着历史的推演,日本中小学科技教育在课程方面经历过两次较大的改革,这里主要以初中科技教育课程改革为例作出说明。在日本1989年版的初中“纲要”中,技术课程包括有木材加工、金属加工、电气化、机械基础、信息技术、植物培植,等等。此时,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必须修满70个学时方可获得学分,三年级的学生则必须修满70~105个学时。到了1999年,“纲要”中的技术课程将过去的木材加工、金属加工、电气化、机械基础、信息技术等整合成为“技术及制作”课程,并且把原来列为选修项目的信息基础课扩充为“信息与计算机”课程。此时,一、二年级的学生仍然必须修满70个学时才可获学分,但三年级学生的学时数则大幅度缩减为35个。2008年版的“纲要”则又将1999年被整合成技术与制造的课程给予分割,重新划分成为材料与加工、能源转换、生物培育,以及信息相关技术等四大主题。

从1989年到1999年,技术类“纲要”的变化比较明显,其课程架构除了由传统工艺教育转变为偏向科技素养教育的内容以外,也对信息与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给予更加清晰的阐述。同时,还对其学时数给予相应的增加。这样的改变,是由日本整体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加之“双休日”政策的实施,宽松教育理念的普及,及受到当时美国科技教育思潮影响而导致。日本2008年“纲要”的修订,则是基于对宽松教育理念及其结果的回顾和反思,把原本被缩减了的“技术及制作”课程内容重新拾回、拆解,并扩充为“材料与加工相关技术”、“能源转换相关技术”及“生物培育相关技术”等三大主题课程。“信息与计算机”课程也整合了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等基础认知的课程。针对网络时代的要求,而加入信息伦理及数字化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由此,凸显有关信息通讯伦理等方面的议题在当今科技教育课程中的地位。

综合上述对日本科技教育课程在不同年代的比较分析,可以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其课程改革的三个特点

第一,课程改革把工业技术取向转变为科技素养取向。很明显,日本科技教育“纲要”修订较大的一次转变发生于1999年,由重视技术及职业培训的工业技术教育,转变成为以培育国民科技素养为目的的科技教育,传统的实际操作活动比例大幅降低,课程内容也变得较为宽松和浅显。到了2008年,“纲要”虽把原本被整合的技术与制作课程比例再度提升,并修正出较为具体的课程架构,但主课程内涵与精神却没有太大的变化。#p#分页标题#e#

第二,科技教育的教学重点在于日常生活实践技能的养成。目前,日本的科技教育还是以培养国民日常生活必备的科技素养为主,这一点由其所设计的材料加工、机具使用、作物栽培与信息运用等课程主题即可明确,这样做旨在使学生具备生活必备的科技能力。应当注意的是,此种教育并没有特别强调科技课程与科学、数学等领域课程的连接,而是强调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来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各种具体技术的训练,对于科学技术学理性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似乎不大强调。

第三,科技课程规划以初中学段为主,没有与小学以及高中学段连贯起来。日本的科技课程以初中学段为主。小学学段虽也有绘画、制图、模型制作等相关课程,但并未开设独立的科技课程。高中学段在普通高中仅设科学、信息课程与之关联,没有连贯的科技“专门”课程。所以,小学、高中学段除了一些零星课程外,学生仅能通过在“学和时间”中的研究型课程来进行相关专题的学习。

前述就日本科技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其课程的改革以及特点进行了叙述和简析,以此可以对我国中小学学段科技教育的实施、改革和发展萃取出以下几点启示。

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目前,我国的科技类教育课程中充斥着一些晦涩不易学或者与学生社会生活脱离较远的内容,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技能,也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日本中小学的科技课程在很多方面都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实践紧密联系———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会成为科技大国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其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在我国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和课本为唯一知识来源的状况,让课堂变得更加社会生活化。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尽量利用课外时间,在社会、家庭、大自然等各种本真的生活场景中,去获取“实际”的科技知识和技能。

在某一学段建立较完整的科技教育课程“标准”。借鉴日本的科技教育改革,我国的科技教育改革也应有计划地进行科技教育内容、课程标准及能力指标的相关研究,以建立起科技教育发展的基础。日本在进行课程改革之前,相关部门都会对适合于国家整体情境的课程架构作出一定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再作微小的修订,但国家整体教育及课程架构却不会轻易地大幅度变动。我国科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必定需要经过长期且严谨的教育改革研究,由此找出真正适用于本土情况的科技课程架构,进而在软、硬件等配套条件和措施方面进行有效调整。

中学教育课程范文7

关键词:微课;中职学前教育;课程建设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其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导致课堂学习氛围不浓厚,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职学前教育的质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水准,教师可以将微课运用于中职学前教育中。教师合理运用微课,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成绩,还能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所以说,将微课教育运用于中职学前教育中,发挥微课自身优势,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微课应用于中职学前教育的意义

微课具有趣味性,且通俗易懂,将其应用于中职学前教育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微课,可以为学生明确划分难点和重点,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提高教学效率。微课教学是基于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的逐步完善才出现的,能够优化教学计划。教师可以将课堂上使用过的视频放置在百度云平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重新播放该视频,教师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优化教学计划,将微课与学前教育课堂相融合,逐步完善微课的制作能力,培养更多的全面型人才。教师通过加入动画、图片的方式,以微课呈现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将微课模式合理运用于中职学前教育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传统教学方式以文字教学为主,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枯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理互动越来越少,导致课堂学习氛围不浓厚,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容易分散精力,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微课可以有效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

二、利用微课进行中职学前教育

1.合理利用微课的特性。将微课应用到中职学前教育中,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但学前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制作的微课应该以趣味性、目的性、启发性为主。微课的趣味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幽默感,所以在制作微课时,教师应该将知识的难点、重点与趣味性相结合,以视频的形式带给学生足够的新鲜感。然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要制作较短且内容丰富的教学视频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花费比平时更多的心思,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将知识点有规律地串联在一起,加深学生的记忆。另外,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在制作过程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制作微课课件。在制作微课课件时,教师应以把握教学视频时间为基础,以趣味性、通俗易懂为前提,以教学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为主,保证学生充分理解视频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将知识大点拆分为若干个小点,再由小点引发到大点,让教学视频更具有逻辑性。这样,学生在学习小点时就可以进行主动探究,并联想、推理出知识大点,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微课教学模式在中职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1.制订明确的教学目的。微课的合理运用既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又可以实现教学目的。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制订明确的教学目的,转变原有的教学想法,利用网络获取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2.将微课应用于分章教学中。教师应以视频的形式,将章节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到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质量。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熟知的动画和教学知识点相结合,让学生观察视频,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思考动画片中的知识点,并积极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作为课后巩固和课前预习,又可以在增强学生认知、理解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教师还可以通过规律设置不同的章节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各章节串联起来,总结完善所学的知识。如在进行少儿游戏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依据学习加法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制作教学视频,将视频放到相关平台上,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前预习。但是,教师制作的视频要生动、趣味,还要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析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进行章节教学后,教师可以微课的形式整理学过的知识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体的知识框架,完善今后的学习,并通过引进视频教学,让学生在检测自身学习情况时掌握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升教学质量。

3.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将教学课程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虽然微课的时间较短,但同样需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制作的微课,除了要满足教学需求之外,还要具有趣味性。如在教学幼儿唱歌时,教师可以制作“幼儿学习音乐”的教学视频,让学生从中学习,并鼓励学习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探讨幼儿在学习音乐时会遇到的困难。总之,依据微课将理论教学转化为直观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领域,广大师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了解。教师将微课引入中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使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目的性、启发性,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全面型人才,真正发挥了微课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飞.微课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应用及设计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7(35).

[2]王明辉.微课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建设中的设计与应用[J].北方音乐,2018(4).

中学教育课程范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SPOC;直播课;混合教学模式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1]。2020年春季因新冠疫情的发生,使各地高校各门课程纷纷开启了线上教学模式。抓住这次“停课不停学”的教学改革契机,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结合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特点重新录制了教学视频,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单独创建了SPOC课程,制订了“SPOC+直播课”混合式线上教学方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混合式线上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临时应急的教学方法,也是未来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因此,本研究于2020年3月—7月,对完成该课程线上学习的2019级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SPOC+直播课”混合式线上教学的满意度以及该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课程改革提供实证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体抽样法,选取广州某中医院校2019级10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课程开始前收集1060名学生的问卷,课程结束后收集1057名学生的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和重复问卷,剩余有效问卷1040,其中男生385人,女生655人。

1.2“SPOC+直播课”混合式线上教学模式的创建

1.2.1教学内容

本课程一贯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坚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大学生。疫情期间,教学团队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组织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录制了新的教学视频。共有12个单元,24学时,包括导论、精神障碍与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大学生活的心理适应与生涯规划、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与人格完善、大学生身心健康与意志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创新心理、大学生的情感培养与情绪调节等[2]。另安排8学时的直播课,为心理体验课程。

1.2.2教学方法

(1)SPOC课程:自主学习。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建立独立的SPOC课程,实现“五统一”(教学素材、课程指引、教学进度、教师要求和学生要求)和“两学”(标准导学+学生分散自学)。在课程运行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以及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互动,体现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学生自主登录网站观看课件视频、完成单元测试和作业、参与线上讨论,教师需要及时上网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回复学生疑问和讨论。(2)直播课:集中学习。允许各班教师灵活采用多种线上教学工具,例如慕课、钉钉直播+QQ群互动、腾讯会议等,这样有助于避免网络拥挤。并安排两次直播课,分别是团体训练线上直播互动课和心理电影鉴赏课,替代原来的线下体验实践课。

1.3课程效果评估

1.3.1课程满意度

对黄时华等[1]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满意度问卷进行修订,使其适合对线上课程满意度的评估。问卷共25道题对应6个指标:总体评价、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网络平台、教师和教学效果。采用5点计分,1分代表非常不满意,5分代表非常满意,并通过一道开放性填空题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建议或想法。

1.3.2心理健康水平

生活满意度: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中的生活满意度量表测量生活满意度。该量表由Diener等[3]编制。量表共5个条目,采用李克特7点评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满意度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快乐感:采用由美国舆论研究所编制的快乐感问卷[4],共1个条目:“总的来说,您觉得您的生活快乐吗?”采用11点评分,分数越高说明快乐感越强。抑郁: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测量抑郁程度[5],共9个条目,采用3点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抑郁程度越深,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

1.4问卷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生活满意度量表、快乐感问卷与患者健康问卷需要在课程开始前和课程结束后分别填写,而课程满意度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填写。采用Excel和SPSS22.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检验。

2结果

2.1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满意度

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体评价分数为(4.29±0.65)分,高于3分的一般水平。5个具体指标也都在4分以上,属于比较满意的水平,并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序: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网络平台>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其中,对教师的满意度评分为(4.31±0.64)分,高于总体评价分数,其他4个指标的评分都低于总体评价分数,而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评分最低,见表1。

2.2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后测差异分析

经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后测分数显著高于前测(P<0.0001);快乐感后测分数显著高于前测(P<0.0001);抑郁后测分数低于前测,但前后测分数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2.3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

通过对开放性填空题内容的整理,得到以下结论:(1)课程的优点:①学生对内容受益匪浅:“课堂让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一些有困扰的想法在这门课上得到很好的解决”“大家在自由讨论环节中介绍了对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方案,从中学习到很多同学的解决方法以及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②教师教学能力强,互动积极:“慕课讲授的内容比较清楚,教师也在线上积极回答我们的问题,有效帮助我们学习。”(2)课程建议:①对教学内容的建议:“慕课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缺少灵活性,建议采用案例讲授”“直播课的时长短,建议适当增加直播课的时长,增强课堂互动性”。②对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议:“建议开启重要作业结束提醒和取消慕课学生互评。”

3讨论

3.1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满意度较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校2019级学生的课程满意度比2012—2014级学生的课程满意度[1]有所提升。在本次调查中,虽然教学内容满意度排最后一名,但评分为(4.07±0.70)分,接近“比较满意”,而在之前的调查[1]中,6个满意度指标的评分均没有超过4分。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团队不断根据学生反馈完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效果。2020年春季学期受到疫情的影响,临时改成线上教学,将教学改革成果与网络技术结合,通过建立独立SPOC课程,满足了教学需求,并结合直播课进行集中学习。今后课程教学可以借鉴这次“SPOC+直播课”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合理安排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占比[6],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SPOC+直播课”混合教学模式也为今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线上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模板。

3.2贯彻体验式教学模式,学生收获良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疫情期间贯彻体验式教学模式,线上课程融入案例分析、情景创设、游戏演练、脑力激荡等多种体验式方法和手段,通过布置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内部体验,通过讨论和直播互动等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外部分享。受疫情影响,两次体验式实践课(户外拓展+室内团体训练)无法安排线下完成,调整为直播课:团体训练线上直播互动课程和心理电影鉴赏课程。在教学效果满意度上,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线上课堂表现及线上讨论表现较满意或非常满意。有研究表明,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师生互动性。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自主学习,在集中学习之前就掌握了基本知识;上直播课期间主动与小组成员交流知识;上完直播课后通过单元测试、课后作业来巩固知识内容,而且教师还会根据学生的疑惑及时在线上给予回答和反馈。可见,基于体验式的“SPOC+直播课”混合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促进心理成长。

3.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了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