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监管范例

智慧农业监管

智慧农业监管范文1

[关键词]农业;机械设备;智慧监管平台

现阶段,智慧农业已成为现代化农业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智慧农业”发展,多项政策文件中均提出要发展智慧农业及相关技术[1]。虽然目前我国各地区建立工业智慧监管平台较多,但少有地区对大型农业机械设备进行科学和数字化管理,大型农业机械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小则影响生产效率,重则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对于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而言,了解生产设备流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业装置安全管理过程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量农业企业智慧管理意识淡薄,缺少农业一体化平台进行智慧监管,导致管理效率低且农业安全事故频发;二是二维管理平台不够真实,无法真实客观反映农业设备客观现状;三是传统人工巡检,隐患和风险动态变化的状态掌握不及时,往往后知后行;四是发生安全事故时,对事故现场状况了解不清,现场应急响应与处理处置效率较低[2]。鉴于此,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包括2个方面:第一,基于大范围三维模型场景的基础上,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宽带无线等信息化与通信新技术搭建农业设备智慧管理系统,实现实时监测数据接收和传输功能,并结合各类历史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对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设备进行重点防范;第二,模拟大型农业设备发生侧翻、碰撞、失控、自燃等安全事故,为驾驶和操作人员安全防护、附近居民撤离应急救援及消防人员制定火灾救援预案提供理论依据。

1农业设备安全智慧管理平台技术路线

本项目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或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获取大型农业设备三维模型,经专业的后处理软件对采集数据和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并建模得到与实景1∶1的三维立体模型;采集传感器数据并与三维场景中的模型进行数据融合,实现传感器的数据查询并通过数据分析预警搭建交互式Web三维可视化平台,加载三维模型并融合传感信息;响应模块通过模拟火灾、水灾、侧翻以及操作人员操作不当观察机械设备变化,结合设备历史维修数据进行后期设备损害性预测(见图1)。

2农业设备安全智慧管理平台方案设计

2.1感知数据与预警方案设计。感知数据与预警,主要设置农业机械设备安全阈值,通过传感器监测进行设备预警。数据监测与预警任务可分为获取感知数据解析并入库、数据可视化、感知数据与网络三维场景融合、健康风险评估[3]。健康风险评估基于实时监测数据,三维场景中的感知数据与数据库中相应传感器的最新监测值有关。当传感器的监控值与阈值不符时,定位标记将出现在传感器模型的相应位置,使管理者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警示信息以声光报警和短信形式传递给农机管理员(见图2)。

2.2系统框架设计。基于Web的交互式农机设备三维可视化平台:该平台的构建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总体架构设计结构如图3所示,采用五层架构,分别是基础设施层、数据存储层、数据访问层、应用支持层、应用系统层。其中,基础设施层主要是包括光纤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数据存储层主要是包括维修数据、传感器数据和模型数据等;数据访问层主要包括空间数据访问引擎、垂直空间数据访问引擎和属性数据访问引擎;应用支撑层包括通用GIS功能、统计分析功能、三维场景构建功能和权限管理功能;应用系统层主要包括系统管理、维修信息管理、检测信息管理和感知数据管理[4]。

3结语

智慧农业监管范文2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慧农业;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为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实现农业智能化管理,应积极运用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加快智慧农业建设,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就是发展智慧农业模式,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促使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模式的转变,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

1智慧农业与物联网技术的概念

1.1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是指在传统农业中引入相关智能技术,借助计算机、移动设备等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智能化控制的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1]。智慧农业涉及很多前沿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这些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实现对农业生产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并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做出相应的智能化决策。

1.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从字面意思可知,它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此处含义主要有两层:1)物联网的基础和核心是互联网,这是依托互联网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网络;2)物联网的用户端可以扩展到任何物品,实现物品间的信息交换与通信。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将物联网命名为“theInternetofThings”,并对物联网的定义进行了补充,它是指任何时间与任何场所,任何物体间的互联[2]。

2智慧农业物联网主要架构分析

2.1系统结构设计

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主要包括智能监管设备、自动调控设备、信息采集器、智能网关等硬件设施。信息采集器搜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后处理成模拟信号,然后通过模数转换器将其处理为数字信号,再借助无线传输设施把信号转换为电磁波[3]。其中,无线传输设施采用了具有能耗小,建网活动空间大,可以多终端接入等优点的zigbee技术。智能网关负责对数据信息进行全面处理,将信号传输至监控中心,由监控中心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存储。与此同时,通过专家系统对采集信息进行智能判断,将调控指令发送给自动控制器,实现对现场设施的自动化控制。此外,现场图像信息可传输至监控中心,实现远程可视化监控。

2.2物联网感知层

RFID设备、传感器、视频监控设备是构成物联网感知层的主要构件,主要作用是收集数据信息。利用zigbee节点、CAN节点等由通讯模块将搜集的信息传输给物联网对应的智能网关,从而实现对现场数据信息的实时测验与采集。应用系统位于上层,所传达的指令可通过智能网关传输给继电器,实现对农业设备开关的调控,进而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化调控。

2.3物联网网络层

网络层主要涉及WLAN、LAN、CDMA、4G等网络技术,能够即时准确地传输农田生产数据信息与控制指令。物联网网络层可以将感知到的相关农业生产数据高速、高安全、无障碍地传输至任何需要的地方,使数据在世界范围内实现长距离、大范围的通信。

2.4物联网应用层

应用层是面向终端用户的,属于智慧农业的最高层,可按用户的不同需求建立各自操作平台。物联网应用层中存在数个应用系统,可以对农业生产环境、过程、病虫害进行辨识。同时,物联网应用层可将物联网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做出相应处理,从而完成对农业生产场地的自动化管理与调控[4]。此应用层的用途主要是实时采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等过程中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共享,让工作人员做出更合理的决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生产效率。同时,还能加强对产后流通、安全溯源、多渠道销售等相关环节的管控,从而推动农业朝着高效、高产、绿色、安全、优质的方向发展。

3智慧农业中物联网的主要应用

3.1应用于农业灌溉领域

灌溉属于农业生产的关键一环,灌溉是否合理关系到农作物能否正常生长,有利于节约水资源。在田地中安装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搜集作物生长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围绕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水肥需求给出有效的灌溉方案,之后利用物联网给出灌溉指令,自动完成灌溉操作。不仅极大提升了灌溉效率与精准性,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且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有效节约水资源。

3.2应用于农业监管领域

农业监管工作包括2个层面:1)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管;2)加强对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监管。农业生态环境决定着农产品质量和安全[5],利用物联网获取农田的主要环境质量数据,由系统进行分析后评估农田生态环境情况,然后给出科学合理的环境改善方案。

3.3应用于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

病虫害是为害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加强病虫害防治管理是确保农作物丰产的主要措施。基于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精准喷施农药,从而提升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减轻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节省农药支出成本。借助物联网及时获取农作物各生长时期的病虫害数据,可以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时段、为害部位、药剂类型等,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再经物联网完成农药的自动喷施操作,实现智能化的病虫害防治。

3.4应用于农产品销售领域

当前,网络在线销售正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利用物联网在电商平台上展示农产品整个生产过程,让消费者对农产品有更全面的认识,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信任度,从而增加购买意向,而且也能获得良好的口碑。因此,在智慧农业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对生产环节中的农产品或运输包装过程中农产品贴上RFID电子标签,同时,在运输、仓储、销售等不同环节及时更新数据信息,从而建立起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对农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整个环节的数据信息进行共享与透明化管理,从而实现对农产品全过程的可追溯性管理。

4推动物联网在智慧农业领域发展的建议

为更好地推动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农业的有机融合,实现我国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下列建议。1)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补贴优惠。将与农业物联网有关的产品与设施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并出台相关鼓励措施,鼓励科研院校、科技涉农企业、电信运营商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从而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局面。2)加大对农业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自主创新,重点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农业应用技术加以研究,攻克相关技术难点,研发出更多适合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软件产品与农用智能终端产品等。3)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农业物联网技术相关标准研究,组织专家团队参与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制定,掌握话语权。

5结语

将物联网技术融入农业领域符合智慧农业建设的需要,智慧农业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主要目标。由于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比较迟,在推广与应用过程中面临着不少困难,但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智慧农业发展也必将提速。今后农业物联网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农作物生产全过程的精准管理,水肥药的自动化控制、病虫害的智能监控与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等。其中,应重点构建更为完善的农业生产模型,比如,病虫害预警模型、气候灾害预警模型、不同农作物生长模型等。同时,探寻云计算技术与农业生产发展深度融合的路径,重点研究农业物联网应用服务模式,建设从农业数据中心到手持移动终端设备的数据交换宽带,以农村“三网融合”为契机推动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也必将成为打造智慧农业的主要基础。农业物联网属于一个新兴研究领域,需要相关学者、专家、农技人员的继续努力,根据农业生产特点与需要不断优化农业物联网技术,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率、高精度的智能化控制。

参考文献:

[1]李志成,张沐诗.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J].农村科学实验,2019,35(21):122,124.

[2]张熙.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性研究[J].宝钢技术,2018,11(2):46-47.

[3]王金翔,郑笔耕.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5,27(16):112-113.

[4]夏波,刘志琴.浅析物联网在智慧农业的发展[J].通讯世界,2015,34(7):306-307.

智慧农业监管范文3

关键词: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困境;对策

智慧农业是在信息科技和大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信息整合、智能控制、精准计算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科学管理程度,赋予农产品科技附加值,还能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业总产值。山东省是我国农业生产大省,博兴县、五莲县、栖霞市和新泰市均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名单。而博兴县的智慧农业于2020年落户至店子镇,当前基地面积约100亩,大棚数量达21个,并荣获“山东生态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称号。

1博兴县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

1.1蔬菜设施农业的应用

博兴县素有“中国优质西红柿之乡”的称号,其中店子镇的“富硒”西红柿品质和口感极佳,仅店子镇的西红柿种植面积超400hm2,标准冬暖式大棚数量超12000个,农户西红柿产值超3万元/亩,年产值超1亿元。其中,店子镇智慧农业数字经济产业园起到了重要的带头作用。蔬菜种植大棚中配备自动降温系统,通过对大棚土壤的相对湿度进行适时监控,在土壤含水量较低时自动喷灌,结合电动内外遮阳系统对蔬菜进行补光和遮阳处理。大棚内的摄像头可采集数据,农户可通过视频方式直接远程查看大棚内蔬菜长势。智慧农业降低了蔬菜大棚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节约用水,提升了博兴县蔬菜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1.2养殖业生产控制的应用

“博兴对虾”“麻大湖毛蟹”均是博兴特色,也具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博兴县乔庄镇为我国白对虾生态养殖第一镇,全镇水产养殖面积2000多公顷,池塘12000个。博兴县为促进智能养殖发展,建立了美高美精品渔业园区,以启动智能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实施精细养殖,该智能模式可实现投饵、清污、收捕、装卸等环节自动化操作。除了水产养殖外,博兴县在家畜养殖中开始推广“电子标签系统”,即借助电子耳标对家畜生长生育动态进行适时监测,同时在圈舍内安置农业传感器,对畜禽生产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氨气等数据进行收集,一旦发现有危害畜禽健康趋势,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1.3大田种植信息化建设的应用

截止到2020年底,博兴县农机总动力为67万千瓦,全县拖拉机保有量超26.6万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99.7%,全县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尤其是对于跨区域作业,博兴县通过精准定位技术进行作业调度,提高农作物生产和收获效率,极大地降低了人力和生产成本。1.4农产品安全溯源的应用滨州市自2014年就建立了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为与滨州市乃至全省实施农产品信息数据查询和共享,博兴县成立了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对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管理进行建档,将农产品自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的数据进行完整采集和上传,便于全面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让消费者安全享用健康的博兴农产品。

2博兴县智慧农业的发展困境

2.1农业物联网管理不完善,限制技术推广

2.1.1缺乏完整的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

博兴县政府一直重视智慧农业的推广和应用,政府成立独立部门负责研究如何在博兴蔬菜、粮油、畜牧、水产等领域与智慧农业融合。由于智慧农业涉及内容广泛,除了基础的农业生产外,还涉及农产品加工、畜牧业养殖、产品运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田监测等多个产业环节,但是目前政府还缺乏一个完善的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所以农业生产信息只停留在某个部门或生产环点上,企业之间信息无法互通,农业信息无法实现多产业数据共享。

2.1.2对智慧农业的认知不充分

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智慧农业缺乏一个系统性布局与规划,对智慧农业的认识也不全面,认为智慧农业即农业生产+互联网,对智慧农业具体信息技术了解不清,这样会极大地限制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容易造成不同区域智慧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

2.2智慧农业技术不成熟,应用相对局限

2.2.1部分产品功能不强、性能不稳定

智慧农业的核心在于科学技术,我国智慧农业起步晚,自主研发的许多产品还不完善,对数据监测的灵敏度较低,精准度也有待提高[1]。以农业传感器为例,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大棚内光照调节、环境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和酸碱度的控制,这些传感器对植物本体的感受度较低,无法监测植物的生长环节及病虫害发生情况,因此应用范围较局限。且传感器的寿命短、精准度较低,造成国内智慧农业产品竞争力不足。

2.2.2智慧农业在不同领域应用差异较大

目前博兴县智慧农业主要集中在蔬菜大棚种植、水产品养殖两个方面,畜禽养殖生产、林业保护等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不同乡镇的农产品发展特色不同,造成智慧农业的智能决策模型有限。

2.3智慧农业投入成本高,用户投产积极性不高

2.3.1政府支持有限,用户投入资金较高

博兴县是农业发展大县,但农业仍作为三大产业中的弱势产业,政府的农业资金投入有限。而智慧农业是一项耗资成本较高、期限长的应用技术。从最主要的农业传感器来讲,国产传感设备应用范围窄、寿命短,而进口设备成本高,造成智慧农业投产的资金较高,一般农户无法独自承担。而政府补贴主要应用于部级或省级农业科技产业园区,造成用户积极性不高。

2.3.2资金回报周期长,用户投产积极性不高

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较长,且智慧农业最初的投产费用高,一两年之内无法看到效果,必须坚持使用才能见到成效,而社会各界对智慧农业的认知不全面,社会资金流入较少,最终导致智慧农业投资的回报周期长,农户和企业在应用中也缺乏积极性,限制了智慧农业的基础应用[2]。

2.4复合型人才数量不足,问题处理不畅

2.4.1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智慧农业对农业科技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不仅要了解农业生产知识,还需要掌握农业信息科技、农产品市场销售行情、农业经营和服务等,这样才能根据气候环境和市场需求合理轮作和养殖,保障产品有销路。但以当前各地的农业技术推广站人员对农业科技的掌握度来看,缺乏物联网思维,农业生产决策主要依赖经验,同时又不熟悉电子信息化,一旦智慧农业应用中出现问题,会因无法反馈和解决问题,让农户对智慧农业不信任。

2.4.2农户对智慧农业存在抵触感

对目前博兴县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进行分析,大多为高中水平,大专和本科学历较少,且老龄化问题逐渐突出,这就造成未来可应用智慧农业的农户可能在接受新技术新方法时存在抵触感。

3博兴县智慧农业的发展战略

3.1完善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规模效应

3.1.1建立完整的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

博兴县从地区农业发展特色出发,合理规划智慧农业的应用与布局,建立一个粮食、蔬菜、林果、棉花、畜牧、水产六位一体的智慧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发挥不同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将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信息输入到服务平台中,同时农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及时核查信息的准确性,并建立一个“博兴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产品销售开拓新的途径,促进农户和企业都融入到博兴农业物联网平台中,逐步推进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完善。

3.1.2科学普及智慧农业,促进智慧农业规模化发展

利用报纸、广播、微信、微博、互联网等加大对智慧农业技术的宣传,定期组织农户和企业用户到智慧农业园区(示范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正确普及智慧农业的应用,进而形成博兴智慧农业规模效应。

3.2加大自主研发,发展区域特色智慧农业

3.2.1加大产品研发,拓展应用范围

博兴县应借助多方资源,促进农业科学技术产学研的结合。博兴县、滨州市与山东省农业院校和电子信息专业的专家合力研发智慧农业相关产品,尤其是加大对农作物或畜禽等生物本体传感器的研究,这样可以对植物生长变化、叶片温度、果实大小等指标进行适时监测,动态监测动物体温、活动量、增重变化,并制定合理的生产方案[3]。同时要对不同产业研发合理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拓展智慧农业的应用范围。

3.2.2完善智慧农业的动态科学决策

为保障智慧农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电脑硬件设备普及率提高的同时,还需要完善农村wifi、卫星通信、信息传输等建设,保障智慧农业信息的及时反馈。

3.3加大政府经济扶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3.3.1政府加大支持,完善融资渠道

智慧农业耗资大,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成立专门的智慧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参与,为智慧农业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智慧农业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4]。并且对应用智慧农业的农户和企业给予财政补贴,降低农民个体和企业的投资风险。

3.3.2完善农业生产设施建设

在智慧农业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有关部门需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公路建设,保障智慧农业实施过程中畅通无阻,保障农产品运输、物流时间,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3.4壮大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智慧农业人才

3.4.1培养复合型农业技术人员

政府和当地农业院校进行合作,政府出地、企业出人出资、学校出师资力量,培养专业性的智慧农业人才。人才通过专业培训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为企业智慧农业的应用提供技术力量。

3.4.2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各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应定期组织农民进行智慧农业学习,开展以交流会、名师讲座、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帮助农民接受互联网,并逐步引导农民通过技术学习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4总结

智慧农业是博兴县绿色农业、标准农业、信息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来讲,博兴县智慧农业发展主要依赖政府支持,在管理模式、技术应用、成本投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为促进智慧农业的应用和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善和优化,这样才能促进智慧农业的推广和广泛应用,让智慧农业成为持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路紫超,任娅婷,苗龙.智慧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山西农经,2021(18):166-167.

[2]温希波.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困境与战略对策[J].农业经济,2021(10):10-12.

[3]戴峥,张晶晶,杜茜亚,等.新形势下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思考[J].现代化农业,2021(10):56-58.

智慧农业监管范文4

关键词:智慧农业;发展现状;提升策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抚州市是典型的农业城市,素有“赣抚粮仓”之称,是国家区域性商品粮基地,有南丰蜜橘、广昌白莲等众多特色农产品[1]。但一直以来农业生产方式基本还是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耕种的技术手段落后,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严重浪费化肥、农药、水资源等,而且还造成了农业污染和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2]。自从2014年国家提出智慧农业的新概念后,智慧农业就成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各级政府便将智慧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推手,大力推进和实施。智慧农业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智慧生产为核心,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产销等传统农业环节间的无缝衔接、相互融合[3]。抚州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智慧农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理念和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制约智慧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提出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下抚州市智慧农业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及实现途径,对推进抚州市农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抚州市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

1.1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人才资源匮乏

抚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是立市之本,各种特色农产品丰富多样。但农业产业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生产经营还是传统模式,种植方法不够科学,效率低下,耗费巨大,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农业机械化设备更新换代较为缓慢,严重制约了智慧农业的发展。同时,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比较低,科学素养不高,高素质人力资本流失严重,农民受到的科学知识培训比较少,农业劳作仍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农户劳作方式上,农业科技含量低,生产装备水平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低是制约抚州市农业发展的瓶颈。

1.2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抚州市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落后,相关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内涵理解不深、认识不够。网络管理跟不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速度,少数县(区)农业部门负责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在人力、财力、物力上投入不足。在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设中,缺少市场观念,缺乏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各地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出现了规范化、标准化不统一,发展水平和建设能力也不平衡。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以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农业良性发展。而现在在农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综合利用等方面还不成熟,工作手段十分落后,信息来源渠道窄、信息量少、信息更换慢,对信息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工作滞后,重形式轻内容,重硬件基础建设轻信息深度开发应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没有在当地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4]。此外,抚州市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各地在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基础建设中,普遍存在依赖上级计划投入的现象,地方财政及部门的自主投入不足。同时,上级财政的项目计划投入也十分有限,导致一些建设项目无法启动。

1.3智慧农业科研体系不健全,土地规模化经营进展缓慢

目前,抚州市智慧农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智慧农业生产缺乏网络信息等技术的支撑,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农业科研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智慧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研发机构的有效衔接有待加强,农业技术研发机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不能真正转化为智慧农业生产的生产力。此外,农村地区土地流转缓慢,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较难实现。

2抚州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对策

2.1制定农业物联网应用行业标准,促进农业物联网的发展

抚州市应联合产学研用单位,与国外标准化组织合作,着力推进农业物联网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普及农业物联网的标准化工程。同时,应用农业领域的电子标签、条形码等射频识别技术,制定农业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感知、传感网络以及面向农业精细化操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市场业务管理平台等方面的标准,营造良好的农业物联网发展环境。此外,加快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区建设,加快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研制,加强物联网技术覆盖农业生产、流通、经营等各个环节的联系,研究远程监控手段,从而形成全程技术体系及可持续发展机制。在农业基础发展较好的地区,抚州市应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推广农业物联网的成熟技术,加大物联网技术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的过程管理。在产前,利用物联网对耕地、气候、水利、农用物资等农业资源进行监测和实时评估,为农业资源的科学利用与监管提供依据;在生产中,通过物联网对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环境条件等进行现场监测,对农艺措施实施精细调控。同时,抚州市应积极实施农业生产与新兴的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相融合,对农业生产实施精细化过程管理,实现数据自动实时自动采集、无线传输、智能处理、远程监控和预警预报等功能。此外,应构建农业信息监管系统,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动态监管、溯源、查询、决策等于一体。

2.2三产融合,做大做强现代农业

抚州市作为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要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注重注入科技、科研力量,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带动产业发展升级。同时,对照品牌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要求,完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打造出一批三产融合示范区、产业集聚示范园。此外,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不断壮大绿色生态农业规模,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示范。

2.3强化政府引导,加强协同合作

①强化政策措施研究,研究发展农业物联网的措施与政策,积极出台相关文件,为农业互联网技术研发、转化、推广和应用提供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撑,营造良好的农业物联网发展环境。②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借鉴PPP(政府与社会资本)模式建设智慧农业,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解决资金、人才、IT技术等建设难题[7]。③充分发挥政府在战略引领、规划指导、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④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对农业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稳定和扩大人员队伍,满足农业互联网发展的人才需求[8]。

2.4以“5G+农业”打造智慧农业新样板

5G是继4G之后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今年投入商用。5G拥有比4G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和传输速度,能满足信息海量传输、机器间通信、网络智能化等要求[9]。农业物联网主要用来采集农作物生长的环境监测信息,极大地依赖网络通讯处理这些庞大的信息数据,而农业物联网设备布局条件恶劣,对物联网通信技术提出了严格的要求。5G网络具有更强的信号覆盖力、成本低、速度快、功耗小、扩展灵活等特点,更好地满足了因农业物联网设备部署在山区、森林、水域等信号难以获取的要求,能够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由于智慧农业的设备终端分布范围广、数量巨大,对网络连接的数量、连接密度、传输速度等都提出了巨大挑战,也是目前制约精准农业发展的瓶颈。5G网络的使用可以极大提高抚州市的农业物联网水平,有利于精准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

3结语

针对抚州市的农业状况,开展智慧农业对于抚州市来说是一次机遇,有利于提高农业发展空间,同时智慧农业概念的提出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内在需求相吻合,是推进社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切入点[10]。抚州市作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是农业改革的先锋。本文从抚州市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为出发点,按照确保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探究了物联网信息技术对抚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能够为抚州市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燕.关于抚州“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探索[J].老区建设,2018(6):15-18.

[2]郑江龙.江山市智慧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化农业,2018(11):50-51.

[3]张文瑞.“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路径探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8(4):72-76.

[4]何林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发展策略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9,39(12):24-25.

[5]余天霞.“互联网+农业”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8(12):290-292.

[6]刘洪丹,张兰勇,孙蓉.物联网技术与系统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7]王辉,汤文亮,王永祥.江西省智慧农业PPP模式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174-176.

[8]彭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17(2):94-98.

[9]严蕾.5G关键技术及其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前景[J].热带农业工程,2016,40(2):8-11.

智慧农业监管范文5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部署,抓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坚持政府引导、应用牵引、多元投入,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融合基础设施智能升级,推动创新基础设施突破发展,打造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助推产业升级、城市治理和科技创新。

(二)主要目标。到2023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全国先进水平,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实现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满足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健康等发展需求,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初步形成支撑经济社会智慧化运行的融合基础设施体系,能源、交通、城市等领域的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创新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建成3—5个重大创新平台。

二、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稳妥推进大型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速、泛在、智能、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一)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

1.5G网络。统筹5G网络规划布局,推进5G核心网大区中心建设,加大5G基站选址、用电、资金等支持力度,推动5G商用部署和网络、基站升级改造,力争5G基站数量达到16.8万个。深入实施“5G+”示范工程,在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智慧节能等领域打造一批标杆应用场景。(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通信管理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卫生健康委、大数据局)

2.宽带网络。持续推进互联网骨干网、城域网结构优化和关键环节扩容,建设新一代超大容量、超长距离、智能调度的光传输网。拓展电子政务外网带宽资源,优化组网架构,扩大覆盖面。实施郑州部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提升工程,提高互联网国际、城际出口带宽能力,加快推进千兆城市建设,基本实现千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完善IPv6(互联网协议第六版)骨干网网间互联体系,实现互联网、广电网骨干网络IPv6互联互通。支持郑州市建立部级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广电局、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大数据局、省委网信办)

3.物联网。统筹布局感知网络,建立NB—IoT(窄带物联网)、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完善支持NB—IoT的全省性网络,实现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农村热点区域覆盖。加快交通、物流、市政等重点领域物联网终端和智能化传感器规模部署,推动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感知数据共享利用,相关政务数据接入“互联网+监管”系统。(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交通运输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大数据局)

4.工业互联网。加强大型工业企业内网升级改造,建设数据中台。推动优势企业与平台运营商合作,建设一批细分行业、特定领域和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争取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支持郑州市建设部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加快洛阳、许昌、漯河等省辖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和推广应用。(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通信管理局、发展改革委)

5.卫星系统。推进高分遥感卫星应用保障能力建设,建成多源卫星数据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北斗二代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网向北斗三代升级改造,融合现有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网资源。开展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文旅等领域应用。实施北斗智能时空数字产业基地、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公共平台等项目,建成全天候、高精度、高并发、大容载服务系统。(责任单位: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

6.量子通信设施。建设郑州量子通信城域网,构建一流的量子制备中心、量子通信郑州卫星地面站等基础科研设施,探索开展量子安全政务、量子安全移动办公、量子安全财政支付等创新应用。(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大数据局)

(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1.数据中心。统筹布局建设数据中心,重点支持郑州、洛阳市加快建设大型绿色数据中心,积极争取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部级枢纽节点在我省布局。加快实施省大数据中心项目。提升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效能,围绕精准医学、生物育种、环境治理等领域培育一批超算应用。实施大型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推动现有数据中心改造后电能利用效率不高于1.4,新建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不高于1.3。(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通信管理局、大数据局)

2.人工智能。建设全栈国产化、自主可控智能计算中心,打造一批公共数据资源库、标注数据库、训练数据库、开源训练数据集等基础平台,完善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全省统一的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平台,开展中原科技城自动驾驶公交线路示范应用。支持郑州市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大数据局)

3.区块链。推动骨干企业建设自主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和开源平台,集聚区块链开发者和用户资源。依托骨干企业搭建开放联盟链,支持中小企业上链。推进“区块链+”在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信用等重点领域应用。(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大数据局、人行郑州中心支行)

三、提升发展融合基础设施

推进新建传统基础设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加快既有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提升运行效率、安全水平、服务能力。

(一)交通物流设施智能化。

1.智能轨道交通。持续拓展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强化不同轨道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推动实现智能调度、票制互通、安检互信、支付兼容。建设郑州地铁一体化生产和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完善建设、运维、服务等智慧地铁应用体系。(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2.智能公路。推广应用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工程成果。结合高速公路“13445工程”实施,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区域路网效能,打造智慧高速公路。加强普通干线公路重要路段感知网络覆盖,完善基础设施监测、路网运行监测等体系。鼓励在交通量复杂的农村公路重点路段开展高清视频监控、自适应诱导灯等信息化设备设施应用。创建省级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区,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载人、载货或特种作业的开放道路测试。支持郑州市建设部级车联网先导区。(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安厅)

3.多式联运。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支持示范工程企业建设多式联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开放枢纽场站、运力调配、班线计划等数据资源,提升铁水、公铁、公水、空陆等联运智能化水平。(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发展改革委)

4.智慧物流。实施物流枢纽智能化建设工程,提升郑州空港型、洛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许昌、鹤壁等区域物流枢纽智能化水平。加快安阳万庄、驻马店恒兴等33个国家和省级示范物流园区货物管理、运输服务、场站设施等数字化升级。(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商务厅)

(二)清洁能源设施智能化。

1.充换电基础设施和加氢站。加快干线公路沿线服务区快速充电设施布局,重点推进居民区个人智能充电桩和公共机构、企业、产业园区、景区停车场公共充电桩建设,新建公共充换电站600座、公共充电桩2万个、个人充电桩5万个,在县(市、区)建设一批示范类集中式公用充电站。依托省智能充电服务平台和“中原智充”手机应用软件,搭建覆盖全省、功能完善的智能充电服务网络。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建设,开展油、气、电、氢综合供给服务。(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住房城乡建设厅、自然资源厅、交通运输厅)

2.智能电网。积极推进智能变电站、智能电表、配电网自动化等先进技术应用,加快实现电网状态全息感知、多元信息全向传递、电网业务全景协调、电网安全全域防护,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电力公司)

3.智能化油气设施。建设全省智能化油气管网平台,采集管理管网基础信息,监控管道运行动态,统筹调配全省油气资源,提升全省油气管道保护水平。加快推进城市燃气系统智能化改造,推广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安装、改造智能燃气表100万个,推进天然气接收站、调压站智能化建设,建成智能接收站、调压站40个。(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

(三)生态环境设施智能化。

1.智慧环保。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智能化监管,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管全覆盖。开展智慧环保试点,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测、无人巡查等设施,实现污染物排放重点企业智能化远程监测及生态环境数据实时获取、上传、分析和研判。开展智慧环卫试点,推动生活垃圾收转运和处置全流程、全链条数字化、精细化、可视化管控。2023年年底前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初步建成涵盖清扫保洁作业、生活垃圾分类、餐厨废弃物收运等的智慧环卫系统。(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展改革委)

2.智慧国土。全面建成自然资源数据资源池,打造国土基础信息平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有序推进建立以地下资源层、地表基质层、地表覆盖层和管理层为基础的立体时空模型。构建“空天地网”一体化的动态监测监管和空间数据获取体系,实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自然生态修复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发展改革委、大数据局)

3.智慧水利。推进覆盖全省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建管、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水利感知网络建设,开展预测预报、工程调度、行业监管、空间分析等智慧化应用。建设省级水利遥感数据接收解译中心,构建立体观测、实时感知、时空协同的“空天地”一体化信息采集汇集系统。推进引江济淮(段)等十大水利工程数字化建设,完善水利物联感知体系。(责任单位: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

4.智慧林业。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林业中的应用,加快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利用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成果,建立全省林长制综合管理系统和统一的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增强林草资源动态监测管理、森林防火预警监测和综合评估能力。建设重点古树名木监控系统,打造“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平台,广泛开展线上线下义务植树活动。(责任单位:省林业局、发展改革委)

5.智慧园林。推进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创新城市园林绿化立体感知、监管协同、决策智能、服务一体的智慧治理新模式,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全过程数据汇聚、信息获取、高效查询、科学评价、信息共享。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各省直管县(市)于2021年年底前完成该平台建设,其他县(市、区)于2023年年底前完成。(责任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林业局、发展改革委、大数据局、自然资源厅)

(四)城乡基础设施智能化。

1.智慧社区。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和便民终端智能化建设,提升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动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综合集成。开展智慧小区试点,推进小区智能安防、流动人员管理、停车服务、邮件快件存放等智慧化应用。(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民政厅)

2.智慧健康。加快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智慧化升级改造,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开发和应用。进一步整合远程医疗资源,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服务应用。深入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提升医疗机构智慧化服务水平。开展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示范应用,建设影像、病理、心电图等智能诊断中心。(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

3.智慧教育。加快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和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智能化学习环境建设。以“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为重点,丰富基础教育数字资源体系。加强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在线教学资源建设,推进虚拟仿真技术在实践教学中应用。探索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的课堂教学新方法、新模式,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教育信息化示范引领工程和本科高校智慧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遴选一批智慧校园示范校、智慧教学示范课。(责任单位: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发展改革委、通信管理局)

4.智慧安防。加快“雪亮工程”建设,推进视频监控增点扩面、视频图像整合共享,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推进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领域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开展突发事件在线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智慧化应用。(责任单位:省委政法委、省公安厅、发展改革委、应急厅、大数据局)

5.智慧治理。依托省市一体化政务云等资源,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统一中枢平台,开展城市治理智能化创新应用。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加快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协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试点。基本完成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建立和完善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于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指挥监督、综合评价,推进城市管理事项“一网通管”,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大数据局)

6.智能建造。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技术协同发展,建造全过程加大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推进数字化设计体系建设,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推行一体化集成设计。积极应用自主可控的BIM技术,加快构建数字设计基础平台和集成系统,实现设计、工艺、制造协同。(责任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发展改革委、大数据局)

7.智慧人社。推进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完善全省统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智能化全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健全自助服务、移动服务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终端,推进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技能培训、人才评价等业务在基层应用。(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医保局、发展改革委)

8.智慧农业。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北斗等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加强种植、养殖全产业链智慧化建设,打造一批智慧田园、智慧果(菜、茶)园、智慧牧场、智慧渔场。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持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大数据局、通信管理局)

9.智慧园区。高标准推进中原科技城、郑开科创走廊和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建设,率先建成智慧园区,力争打造1—2个全国新型基础设施智慧化应用标杆。以智能工厂、智慧楼宇为基础,加快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专业园区智能化升级。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省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标准建设智慧园区。(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

四、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

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参与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打造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交变高速加载足尺试验系统、量子信息技术基础支撑平台、临床医学研究与智能医疗共享服务平台、优势农业种质资源库等一批科技基础设施,促进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动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超短超强激光平台,争取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责任单位:省科技厅、教育厅、发展改革委)

(二)高水平实验室。谋划推进黄河实验室、农业供给安全实验室、嵩山实验室建设,为积极争取国家创新平台储备力量。围绕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争创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积极参与国家生物安全体系建设,规划建设3—5家生物安全防护P3实验室。(责任单位:省科技厅、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厅、黄委)

(三)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一批部级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组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省级创新平台提质扩容。建设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创新基础设施集群。(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教育厅、农科院)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完善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十四五”规划和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统筹推进实施。各有关部门按职责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各地要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研究出台政策举措,加强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谋划和建设。

(二)创新支持方式。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银行业机构运用抵押补充贷款等央行中长期政策性资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惠利率信贷专项,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鼓励保险机构在豫发起或参与设立支持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债权计划、股权计划和股权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支持扩大债券市场融资。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统筹利用各类专项资金、政府专项债,支持符合条件的公益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融合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培育,将其纳入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责任单位:省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展改革委、人行郑州中心支行、银保监局)

(三)搭建示范场景。聚焦智能制造、智慧健康、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搭建应用场景,建设一批示范应用工程,带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郑开科创走廊、大数据产业园、智慧园区等重点区域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建立创新应用场景孵化平台,打造若干“新基建+新应用”集成示范区。(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卫生健康委)

智慧农业监管范文6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智慧化;农业经济;应用;价值

农业信息化的研究对于智慧化农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共享化已成为一种可能[1-3]。目前我国已经创建了信息共享网络,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并促进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4-6]。鉴于此,分析基层智慧化农业经济中农业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可以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1农业大数据技术和基层智慧化农业经济

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两大话题为智能和融合,融合借助大规模的硬件和软件来完成相关领域的认知和重大决策。科学发展的信息技术背景下,科技和农业相互结合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科技和农业相结合有助于将该领域的技术和知识共享给全人类,这加速了农业信息数据的传播和增长,给融合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到来,智慧化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有助于相关领域技术人员从农业价值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而提升农业发展中的资源配置率和资源利用率[7-10]。农业产业链中,大数据技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不仅推进农业经济的自动化发展,也加速农业经济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农业产业链的作用主要包括提供农业相关的推广业务和专业咨询服务、鼓励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活动、强化农业灾害的管理和预警工作、增强农业市场准入机制的力度、强化农产品的安全质量管理和产品溯源性、加强农产品相关利益人的保险意识和风险管控、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强化农业行业的监管力度和政策评估。智慧农业的主要生产力为新兴技术。新兴技术包括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其能实现农业生产、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周期性管理,这促进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也推进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评估[7-10]。智慧农业不仅能显著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信度,也能推进农业信息的发展,全面实现农业的智能化。但是智慧农业目前也存在突出的问题。中国农资及政府管理部门可利用农业平台和传感终端设备获得海量的农业数据信息,但因为终端设备的生产厂家存在差异,因此,所收集到的数据并没有规范的标准,导致每个部门、每个地区的农业信息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会造成后期资源整合的难度较大。除此之外,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并未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这导致所获取的数据并没有通过相应的模型来表现,后期预警决策和精准化监管很难实现,直接导致数据服务的范围受到约束。目前基层智慧化农业经济的数据监测可分为当地农业经济市场数据、地域资源环境数据、生物信息数据、气候数据四个方面。市场信息资源可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整合,这对农业产值的定位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地域资源环境数据对农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借助大数据能对当地资源进行分析并将其置于不同的数据库,保证资源得到合理化的配置和使得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地域资源包括水利资源和土地资源。生物存活对农作物有着较大的影响,生物信息数据包括蝗虫数量、当地老鼠数量等。农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当地气候环境的影响,气候数据的监测对于农产品的生产有着指导性的建议。

2农业大数据技术在基层智慧化农业经济中的举措和作用

在创建基层智慧化农业经济中,农业大数据技术的举措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技术应用到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需借助相应的操作设施,要想农业经济在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则必须要完善大数据技术平台。农村地区是大数据技术发展的难点,政府及农村部门需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社会各界的资源保证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来源。农业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需要农村地区人民和政府的支持,同时大数据信息化操作还需要构建信息共享网络来实现。其二,培养或吸引大数据技术应用型人才。农村地区最缺乏的资源为人才,特别是高科技型技术人才。农村区域的人民需强化自身的科学素质以及吸引发展区域的技术人才为智慧化农村经济的建设提供技术保障。政府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分析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情况,尽最大限度减少应用不当导致的问题,联合实践和理论知识为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思路。其三,强化农村区域居民的信息意识。农村区域居民的思想水平受到一定的限制,对一些问题可能存在理解偏差。信息共享的互联网时代,政府需要重塑村民的信息意识,增强他们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农业经济技术变革的核心为思想转变,只有从根本上正确看待农业大数据技术,才能调动农户对智慧化农村经济的发展热情,进而将其扩散到更大的网络空间。创建基层智慧化农业经济中,农业大数据技术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促进农业相关资源的合理分配。农业数据呈现井喷式增长,农业大数据技术能传递、集成、处理农业数据。借助实际应用需求、业务需求、联合信息资源规划的相关标准以及海量的数据资源,农业生产情况可将有效的数据信息汇总到完整的数据中心系统中,这能为农业的统一决策和管理提供建议。大数据技术先将农业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再合理输出这些资源以便对服务需求、人力资源、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其二,促进农业进行科学化发展。伴随着农业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农业的科学化发展有着坚强的信息技术基础。大数据技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能有效管理农业经济,并为其提供新的方案。传统模式下的农作物技术检测存在显著的缺陷,如检测结果失真、人力物力的开销成本大、检测效率低等。农作物抽样检测通过农业大数据技术能够提高检测结果,其能明显提升数据的代表性。其三,优化农业经济市场。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农业经济领域的发展能够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取得较大的成绩。农业经济和先进技术融合后能够优化原有的农业经营模式。智慧化农业经济在大数据技术应用后有着良好的反馈,其在全国进行不断推广,促进农业经济体系的完善。农产品的经济市场也会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动进行波动,市场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变动。农业经济市场下智慧化建设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大数据技术实时掌控农业经济信息,这能够促进农业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因此,大数据技术对于智慧化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3结论

智慧农业监管范文7

摘要:近年来,随着环巢湖流域污染源治理和美好乡村建设的有序推进,肥西县各乡镇(园区)相继实施养殖业“二区”划定,畜牧业转型发展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紧迫。因此,针对肥西县农业农村和城市发展形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肥西县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即抢抓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机遇期,实现畜牧业生产模式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提升、绿色生态、可持续方向转型升级;动物疫病由有效控制向疫病净化转型升级;动物卫生监督由粗放型向智慧化转型升级,并就进一步促进肥西县绿色生态畜牧业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肥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合肥市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近年来,在各项惠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肥西县畜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强化,新建或改建的养殖场设施水平明显提高。但是,畜牧业发展面临的畜禽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重大动物疫病与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市场价格波动等问题依然突出。当前,畜牧业已进入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提质转型的新阶段,以“优化结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构建质量安全、优质高效、资源节约、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产业体系”为重点,积极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畜牧业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实现畜牧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已成为当前畜牧业工作重点。本文对进一步促进肥西县绿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编制肥西县畜牧业发展规划时,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用绿色、生态赋予畜牧业新的内涵,按照种养结合、废物利用、资源循环、协调发展的思路,根据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要求,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总量,明确发展目标、区域布局、重点任务,从养殖业的不同品种、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生理生产特点和自身规律出发,科学确定养殖规模,力戒不切实际追求大投入、大规模、大场地,因地制宜,促进农户饲养向中小型养殖场转变,形成大、中、小多类型养殖场并存、层级式规模化发展的新格局,适当减少水网地区养殖规模,促进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淘汰落后的,与肥西经济、社会、环境要求不相称的生产模式。

2做好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工作

规模化、标准化是畜牧业转型发展的根本,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围绕“安全、绿色、生态”发展核心,建立绿色生态畜牧业产业示范基地,推广有效、实用的新技术、新模式。加强优良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积极支持畜禽品种的引进和选育工作,提升畜禽场的品种质量;完善标准化示范基地认定标准,将绿色生态养殖指标纳入标准化养殖项目的考核内容,并实现一票否决制,提高绿色生态养殖理念。加快农产品的商标注册,逐步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为主体,以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

3做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一是加强对兽药、饲料的投入品的监管,保障投入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兽药经营单位GSP认证工作,开展兽医抗菌药综合治理行动,加强对兽药生产、经营、使用企业的监督检查,督促养殖场完善用药记录、养殖档案,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严禁直接使用原料药,禁止使用人用药以及违禁药物,加大假劣兽药和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有效遏制造假售假的违法行为。二是合理建设畜禽产品检测体系,扩大畜禽产品检测面。准确定位省、市、县三级检测机构的检测内容,根据检测内容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和人力资源,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三是规范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四是建立畜禽产品的追溯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完善养殖档案,在指定位置加施耳标,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相关制度。

4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一是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达到100%,应免尽免,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达70%以上,规范建立免疫档案,做好消毒灭源工作。二是做好动物疫病监测工作。按照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病原监测与抗体监测相结合、常规监测与定点监测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制定监测方案,重点做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流感、小反刍兽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和鸡新城疫等动物疫病的监测工作,根据监测结果,制定动物疫病防控方案。三是提高疫病防控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通过技术培训、吸纳专业素质高和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技能水平,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人员的责任和岗位意识,使从业人员能够真正履行动物防疫工作职责。四是做好人畜共患病防治工作。重点做好布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加强监测,严格检疫,对检出感染动物及其产品,按国家规定进行处理。五是强化兽医实验室建设。兽医实验室承担着动物疫病监测、检测、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任务,是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技术支撑。应结合养殖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完善兽医实验室规划,合理建设兽医实验室,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

5做好畜禽粪污治理工作

按照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零污染,绿色化要求,推广畜禽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新方法。当前广泛使用的有:(1)畜禽粪便处理的“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模式。粪污自动收集系统能及时的将场内当天所产猪粪污进行收集、脱干,减少了干物质的溶失,为粪污的后续处理奠定了基础;采取做雨水铅锏、水污分离沟、污水沟上覆盖预制板等办法,使规模猪场干净水与污水得到有效分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和粪便通过格栅过滤、沉淀、净化排入沼气池。(2)规模养殖场设计建设相适应的堆粪池、沉淀池、厌氧发酵池、氧化池模式。脱干产生的污水作为沼气工程厌氧发酵原料,经过厌氧发酵产沼气,沼气在满足养殖基地日常生活等使用外,可用于沼气发电。(3)规模化养殖场与人工湿地配套排污净化的模式。(4)规模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与灌溉管道配套沃土肥田模式。主要措施是将畜禽干粪堆积发酵后直接施到周边农田果园,在农田果园地势高处建造储肥池,铺设灌溉管网,养殖污水经厌氧发酵后,通过管网或自流灌溉于种植业,实现养殖排泄物全部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5)规模养殖场配套有机肥加工模式。养殖场干粪通过发酵处理加工成有机肥,用于种植业。(6)发酵床养殖模式。发酵床养猪是利用微生物发酵控制技术,将微生物与锯末、稻壳或秸秆按一定比例混合,猪排出的粪尿在发酵床上经过微生物及时分解消纳,变为无臭无害的物质,整个饲养过程达到粪尿零排放、无臭味、无污染。(7)资源化同步综合利用以及天然小牧场、山场大鸡窝、大棚猪圈、林下养殖等模式。

6做好死亡家禽无害化处理工作

要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时处理、清洁环保、合理利用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与属地负责相结合、政府监管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财政补助与保险联动相结合、集中处理与自行处理相结合,尽快建成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构建科学完备、运转高效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从事畜禽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的单位和个人是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病死畜禽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报告畜禽死亡及处理情况的义务。探讨创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根据肥西县实际情况和养殖状况,在实施化尸池(窖)处理病死畜禽,不能适应现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要求的实际,依据农业部2017年7月份新颁布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参照外县市成功做法,在本县不方便建立公益性无害化处理厂的情况下,委托有资质的无害化处理公司(厂),先试点大型规范的养殖公司,在自愿的的前提下,由有资质的无害化处理公司,开展病死动物分散收集,集中处理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从2018年起,利用2~3年的时间,实现我县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迈入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的长效机制轨道,长效解决环保、疫病传播、居民生活、土地、处理后遗症等问题。

7推行“智慧动监”管理新体制,强化综合执法能力建设

7.1推行“智慧动监”管理新体制

根据安徽省农委统一部署,2018年7月1日起全县全面推行“智慧动监”管理新体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行“互联网+”与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智慧动监、兽药生产经营追溯、畜禽屠宰加工等深度融合,确保动物和动物产品产出安全。

7.2强化综合执法能力建设

一是开展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年活动。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案件查办,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开展执法案卷评查,规范执法程序和行为。举办全县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检测大比武,提升动物检疫操作技能和综合业务水平,从而实现综合执法能力质的飞跃。二是强化活畜禽跨区域移动监管。加强跨省、跨区域调运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电子出证工作。继续强化跨省调运种用、乳用动物检疫审批,促进活畜禽有序规范流通。探索建立以动物疫病监测和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为依托的产地检疫机制,形成调出地“准出”与调入地“准入”的有效联动。三是完善乡镇畜水产品快速检测室建设,到2018年10月,实现乡镇畜水产品快速检测全县覆盖。完善乡镇畜水产品快速检测室管户机制,联网上报机制,常态化开展乡镇畜水产品快速检测,确保畜水产品上市安全。充分发挥县兽医实验室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的技术支撑作用。在计划监测、集中检测、检疫检测和国家、省、市风险监测、抽样检测、飞行监测的基础上,加大重大动物疫病抗体检测、H7N9风险排查检测、外来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动物投入品检测力度,让技术手段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新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保障。四是强化生物安全监管,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生物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严厉打击未经许可擅自保存、使用、运输动物源性致病微生物的违法行为。

作者:董先敏 单位:肥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二篇:草食畜牧业发展路径

摘要:本文从粮改饲的意义入手,着重分析了粮改饲背景下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原则及发展路径,以促进粮改饲政策的推广,加快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粮改饲是政府为了促进粮食、饲草料、经济作物协调发展而出台的政策,设置了内蒙古、黑龙江、山西等10个试点。粮改饲极大地推动了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在粮改饲背景下,我国积极探索从事畜牧业的发展方式与发展途径。研究粮改饲背景下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水平,而且对粮改饲政策的推广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粮改饲;草食畜牧业;发展路径

1粮改饲的意义

1.1促进草食畜牧业的发展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草食畜牧业在现代畜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我国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然而草食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总量滞后,饲草料的供需缺口较大,不利于草食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而粮改饲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更新草食畜牧业的生产方式,提高草食畜牧业生产总量,进而提高草食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

1.2加强农牧结合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约束,转变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粮改饲能够兼顾粮食,加强农牧结合,构建新型种养结构。

1.3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粮改饲能够有效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变传统的以粮、经为主的二元种植结构,扩大青贮玉米、优质牧草等的种植面积,促进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粮改饲还能够加大有机肥的使用量,进而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保证农业生产安全,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2粮改饲背景下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原则

2.1科学规划原则

粮改饲背景下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应坚持科学规划原则,根据本地区的区域特点选择合适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使农作物种植与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环境等相适应。例如,我国可以在山区种植燕麦草、沙大旺等耐旱品种。

2.2结构优化原则

粮改饲背景下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应坚持结构优化原则,积极调整种植养殖结构,改变牧草良种少的状况,大力发展优质牧草,积极推广优质高产的新草品种。我国应加强新技术在草食畜牧业中的应用,提高草食畜牧业产品的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人工草地的效益。

2.3机械化发展原则

粮改饲背景下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应坚持机械化发展的原则,积极利用机械化加工技术进行畜牧业草食作物的种植与收获,以提升生产效率。与此同时,机械存储技术的引入更有助于畜牧业草食饲料的储存,延长其新鲜度,防止其发生霉变和老化,提高畜牧业草食饲料品质,保障粮改饲的有效实施。针对大规模山坡草场种植,更需要将机械化作业渗透到其种植、收割当中。

2.4安全保障原则

粮改饲背景下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应坚持安全保障原则,加强对畜牧业饲草良种的财政补贴,大力发展高质量的畜牧业所需草食植物种植,提高草食植物产业水平,解决畜牧业草食饲料供需不足矛盾,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恢复。

3粮改饲背景下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路径

3.1引种新型品种

针对不同地区的地域环境,我国应根据地域环境引进新品种,建设引种实验基地,加强栽培新型玉米、山地牧草、花生等粮改饲相关草食畜牧植物种植,为新型粮改饲推广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我国应加强对动物新型品种的选择,深入了解各地区的地势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等,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选择适合生存的动物品种。

3.2提高机械化水平

粮改饲背景下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应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这是因为只有具备较高的机械化水平才能够提高草食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增加草食畜牧业的经济收益。因此,我国应积极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运用市场配置作用完成农机设备配置工作。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加工机械。例如,山区的土地面积较小,必须使用小型的加工机械。平原地区的土地面积较大,使用大型规模化加工机械效率更高。

3.3优化发展模式

在粮改饲背景下,我国应积极优化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模式。我国可以采取川耕地种草养畜模式,通过土地承包、租赁等方式对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大面积种植牧草和饲料。并且我国可以采用坡耕地种草人工草场模式,在山区建设人工草地,减轻生态草地的压力。另外,我国可以采用天然草地改良划区轮牧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天然草地资源,通过补种、围栏封育等方法进行改良,然后实行划区轮牧,加快大型牧场建设,合理制定牧场的载畜量,促进畜牧业的协调发展。

3.4完善保障措施

在粮改饲背景下,我国应积极完善草食畜牧业的保障措施。因此,我国应加强重视粮改饲的推广工作,将粮改饲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成立粮改饲领导机构,加强对粮改饲工作的领导。并且,我国应积极明确各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落实管理责任,加强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配合,形成粮改饲推广合理,促进粮改饲工作的实施。另外,我国应加强对粮改饲工作的资金管理,积极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专项经费,并确保专项经费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来使用,加强对草食畜牧业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自科.推广粮改饲,加快甘肃草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牛业科学,2017,(03).

[2]加快粮改饲技术创新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J].中国畜牧业,2017,(20).

作者:余清芬 单位:河南淅川县畜牧局

第三篇:草食畜牧业发展对策

摘要:介绍了湖南省龙山县的地理、气候、养殖概况,分析了龙山县发展草食畜牧业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对应的策略,供参考。

关键词:龙山县;草食畜牧业;发展;对策

龙山县地处湘西北边陲,武陵山脉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3′-109°46′,北纬28°46′-29°38′,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8℃,无霜期为288d,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水充沛。全县南北长106km,东西宽32.5km,总面积3131km2,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2%,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加宅园”之称,境内群山耸立,峰峦起伏,酉水、澧水及其支流纵横其间,土地含有丰富的硒元素,适宜农业发展,特别适宜草食畜牧业发展[1]。据2017年调查统计,全县有草食动物养殖专业户1015户,牛存栏4.62万头,羊存栏12.68万只,其中常年存栏山羊150只以上养殖场(户)591户,存栏牛20头以上养殖户198户,全县肉类总产量2.46万t,其中牛肉产量869t,羊肉产量1502t。草食动物产品主要以活畜、鲜肉产品为主,加工能力滞后,加工设备简陋。

1龙山县草食畜牧业发展优势

1.1从草场分布来看

全县草山草坡宽广,牧草资源丰富,全县草场面积15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47.8%,可利用草山草坡面积10.8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35%,全县成片草场有2188处。全县万亩以上的草场有11处,千亩以上成片草场有345处,尤以武陵山脉为主体的八面山、黄连界、洛塔界、可立坡等四个草场面积最大[2],而且草场覆盖内人烟稀少,加上多年的退耕还林还草和大量农村人口的转移,为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2从牧草结构看

辖区牧草种类繁多,野生牧草品种达500多种,常被家畜采食利用的有200多种。禾木科牧草占72%、豆科牧草占2%、其他科属占26%[2]。

1.3从农作物秸秆利用来看

每年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为120多万t。据实测,1头牛一年的饲喂量约为4t,10000t饲料可喂养2500头牛,龙山县年载畜量约30万个牛单位,而实际利用率不足20%。由此可见,农作物秸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保护与开发利用。

1.4从养殖习惯来看

龙山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养殖业在传统农业中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而草食畜牧业在养殖业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牛羊养殖历史悠久。

1.5从养殖品种来看

龙山县地处武陵山区中脉,是许多养殖业地方品种的原产地,目前草食畜牧业品种以湘西黄牛、武雪山羊、南江黄羊、金堂黑山羊为主,这些品种适应性能强、耐粗饲、肉质细嫩。

1.6从市场消费来看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不断改善,加之新一轮消费升级,畜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尤以草食动物产品需求最为突出。据资料分析,2017年,猪牛羊肉年人均占有量世界发达国家在80kg/人/年以上,世界平均水平为10kg/人/年,而我国却不足5.5kg/人/年,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加之龙山县里耶古城、八面山烧烤、惹巴拉等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扩大了牛羊肉食品的市场需求,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本地消费市场[2]。

2龙山县草食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2.1草食畜牧业发展缺少政策支撑

畜牧业是传统的第一产业,基础差,利润小,涉及面广,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没有政策的支持,很难发展壮大。龙山县目前草食畜牧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没有建立成熟的投融资平台,产业化发展的保障机制还处于初级阶段。

2.2自身条件的制约

一是土地实行分散承包,造成土地流转困难。二是受基本农田保护和“四荒地”的条件限制,龙山县基础建设落后,产业发展的水、电、路三要素严重制约了草食牧业的发展。三是草地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许多草地存在过度放牧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石漠化现象十分普遍,种草养畜的推广力度不够,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不高。

2.3养殖技术落后

广大牛羊养殖户以传统的养殖技术和习惯为主,科学养殖技术应用少,只注重存栏,不注重质量与出栏。饲养方式以白天放牧主导,很少补饲,草料品种单一,营养不全,饲养周期长、成本高,经济效益不高。

2.4营销网络不健全

龙山县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只有几个个体贩运商,没有固定的营销网络,主要靠外地商贩进入县城收购为主,以活牛羊贩运为主。

2.5缺少牛羊产品加工企业

全县无牛羊屠宰加工企业,产品(活牛羊)得不到增值,质优的牛羊产品优势没有凸现出来。活畜长途运输,畜产品质量和动物卫生得不到保障。

2.6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部分养殖户对牛羊的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和疫病防控意识差,疫病免疫密度不高,存在疫病暴发隐患与较大的养殖风险。

3对策

3.1出台优惠政策,做好跟踪服务

县委县政府出台草食畜牧业发展政策,制定产业规划,引导草食畜牧业成为龙山县优势特色产业。一是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科技人员的职责,搞好草食畜牧业科技推广应用管理工作。二是拟定长远的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制定湘西黄牛、肉羊养殖扶持政策。从扶贫开发、外资外缓、精准扶贫、农业开发等方面安排扶持资金,确定产业发展路径。三是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入股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以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金融杠杆撬动社会资本进入草食牧业,创建健康、可持续的金融资本运作平台,成立金融担保公司,开展草食畜牧业保险业务,走出一条“金融+企业+产业”的全新发展之路,让社会资本充分参与产业发展。

3.2优化市场流通环节,拉长产业链条

一是引导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草食畜牧业成为农村养殖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宣传包装,统一购销等方面的实质合作,形成利益连接共同体。二是兴建武陵山区边贸活畜交易市场。为养殖户提供便利的活畜交易场所,让养殖户的畜禽上市自由交易,公平买卖。三是加快信息网络、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组建信息咨询网络,为养殖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让养殖户了解市场行情,同时鼓励养殖户网上交易,跨省市交易。

3.3加强科技推广

3.3.1积极推行科学饲养方式

改变牛羊传统饲养习惯,提高生产性能,推行公、母和幼、青、老分群饲养;因地制宜,因场制宜,科学设计改造栏舍,羊舍采用斜坡高床漏粪羊床,场内设有运动场,设立羔羊保育舍,牛舍采用粪尿分离,配套料槽、饮水设施。

3.3.2加强牛羊品种改良

加强山羊黄牛良种场建设,以里耶八面山湘西黄牛、洗车河南江黄羊、水田坝黑山羊为核心的良种繁育体体系建设,肉羊品种改良主要以种公羊串换、良种互换,避免近亲繁殖,提高能繁母羊繁殖性能、调整羊群结构。湘西黄牛采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的方式进行改良,引进西门塔尔、安格斯、夏洛莱等牛的冷冻精液,开展湘西黄牛冷配改良工作。

3.3.3积极推广种植牧草,合理搭配

一是牧草加工,利用农田种植(轮作)高产优质牧草,如墨西哥玉米、矮象草、桂牧一号、牛鞭草、黑麦草等优质牧草,晒制青干草或者制作青贮料;二是增加放牧品种,在房前屋后空闲地栽种大叶迅生槐、刺白花、荆树、马桑等可食性灌木类;三是合理搭配,推广草料与精料、微量元素合理搭配补饲技术。

3.3.4加强饲养管理

通过控制牛羊的配种、产羔季节,采取山羊秋季配种,冬末春初产羔,秋季育肥,初冬出栏当年育畜生产技术,提高出栏率。配种前和配种期间加强种畜的饲养管理,提早补饲以提高种畜的配种能力,提高受胎率和多羔率。

3.3.5加强疫病防虫工作

定期做好各类疫病的防疫工作,在配种前做好口蹄病、小反刍兽疫、三联四防、山羊痘、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防疫。还应做好牛气肿疽、牛炭疽、口蹄疫等疫苗的接种,体内外寄生虫的驱除。

3.4以市场为导向,拓宽外销渠道

通过市场规律,调控养殖数量,充分、合理利用优势资源,引导养殖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带动周边的养殖户,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扶持建立养殖示范小区,走专业村、产业化、规模化的路子。积极引进资金和外商投资草食牧业产品深加工企业,成立固定的产品流通机构,使养殖业经济尽快走上“市场+公司+基地+农户”运作的轨道。

3.5加大草地治理与秸秆加工利用

通过石漠化治理、秸秆养畜、南方草地建设等项目建设,加大草地建设、草场资源保护力度,采取治理与放牧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加工成颗粒料、膨化料、青贮料、氨化料等饲料,创建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勇.龙山县山羊养殖污染调查与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7):42.

[2]谢自江.从龙山看湘西黄牛的发展[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2):24-25.

作者:张勇 段天权 唐世翠 单位:湖南省龙山县兽医局 湖南省龙山县草地监理站

第四篇:智慧畜牧业发展路径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是促进行业加速提档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如何让信息化贯穿畜牧业现代化?关键就是借网发展,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及区块链技术,实现畜牧业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发展。结合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与行业实际需求,笔者对智慧畜牧业定义及发展方向做了探讨。

一、智慧畜牧业定义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简单定义,智慧畜牧业是畜牧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畜牧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养殖环境温湿度、氨气、二氧化碳浓度、通风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畜牧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畜牧业生产提供精准化养殖、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二、智慧畜牧业发展重点方向

1.畜牧生产智能化。畜牧业生产实现智慧化的过程,通俗讲就是智能装备应用+设备物联+智能生产。因此,应加大畜牧业自动化技术与物联网的应用结合及推广,以智能装备为基础、物联网为主导、信息流为载体,推进畜牧业生产信息化,培育智慧牧场典型,打造智慧养殖新模式。重点可以在生猪、奶牛、蛋鸡等规模化程度比较高的畜禽品种上,进行智慧畜牧业建设推广,内容包括:智慧育种,以种猪育种为基础,加大信息化育种推广,配置动物发情智能监测装备,构建种畜遗传评估系统,提高种畜繁殖效率。

2.行业监管信息化。以信息化监管和服务为重点,全面提升行业智慧化管理水平。重点是建立现代畜牧业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监督检查、信息服务、指挥调度为一体的畜牧业综合监管服务平台。通过基础数据的采集和相关业务系统的对接,建设畜牧业大数据中心,经过云计算处理、大数据分析,实现畜牧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数字化管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流程追溯、重大动物疫情的电子化调度指挥,推进线上线下监管监测一体化。在智慧畜牧业建设中可以结合行业监管服务系统、企业自身溯源系统,建立起全程生产与监管的行业生产管理及监管的可追溯系统,并通过网络进行自动化的信用体系及品牌评判,为区域畜牧品牌推广做好支撑和服务。

3.畜牧产业电子商务发展。通过监管及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企业上网进行线上经营管理,从而推动畜牧业电子商务发展。引导和支持畜牧业加工、物流、贸易、电商等企业,创办或借助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采用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大力发展“互联网+畜产品”营销,创新发展订单畜牧业。探索和推动产加销一体化、链条式线上发展经营模式,通过线上发展促进龙头企业与养殖户、家庭牧场、合作社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紧密的发展关系。

4.信息化服务管理能力智慧化。以畜牧业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开展全产业链信息化技术及工具应用培训,全面提升行业从业者及管理者的信息化生产经营管理能力。重点借助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推广智能化、信息化养殖技术,引导企业在生产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网络化经营管理培训,推动畜牧业电子商务发展,探索符合山东省实际的电商营销模式,培育行业新的增长点。

三、发展建议

智慧农业监管范文8

关键词:智慧农机;乡村振兴;农机生态圈;多元化服务

党的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农业机械化的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要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领域的深度融合[1-3]。我国是农业大国,推进农业机械发展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的客观要求,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的现实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率和农业机械制造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的保有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总动力也随之不断增加,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技术高速发展,农机化发展水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提升。然而,我国农机领域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弱项,如农业机械化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品种、不同环节上的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部分农业机械产品研发制造薄弱,部分农业生产环节存在“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等现象,农机抗灾救灾能力还有不足,重要农时农机作业管理服务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机管理决策凭经验,大量数据孤立存在,没有得到融合利用等。为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管理”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及能力建设,有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开展智慧农机作业服务势在必行。借助智慧农机可以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的作业场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生产进行全面深度融合,将农民从繁重的劳务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对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精准化、管理服务智能化、引领驱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4-6]。

1智慧农机系统生态圈概述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农机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通过传感器、3S 技术等实现数字化,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实现机器互联、人机互联,形成智慧农机与智慧农机系统;在此基础上,将智慧农机应用在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等各领域,通过融合、跨界,拓展了智慧农机应用范围,形成智能化、透明化、便捷化的“互联网 + 农机”新生态体系,实现对农业生产各阶段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及精准服务等,进而达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目标。在数字经济时代,一切皆可数据化,一切皆可量化。用数据思维解决问题,是指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以数据为线索来贯穿,要用数据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来处理问题。用数据驱动智能决策,是现代农业的特征。因此,农机生产作业首先要实现数字化,让传统农机成为“会说话”的农机[7]。智慧农机是指将物联网、卫星定位、传感技术和智能控制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农业机械装备,从而可以实现对农机生产作业的数字化采集。智慧农机是智慧农机系统的一部分。智慧农机系统是一个由智慧农机装备、计算机软硬件、农机生产作业数据、网络、用户及操作规程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该系统能完成对农机生产作业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应用与分析,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各环节的智能管理与服务。随着“互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思维应运而生,万物皆可互联,互联成全生态。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从而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模式。通过网络、数据的交互,减少中间环节,减少所有渠道不必要的损耗,减少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所需要经历的环节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随着土地规模经营的不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农业机械生产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借助互联网思维,根据农机生产作业全流程,重新构建农业产业价值链,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和智慧化管理,打造一个集农机合作社、农机手、种植户、农机维修商、农机厂商等多方主体共赢互利的智慧农机生态圈,可为多方主体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精准贴心服务,从而占据更广泛的农机市场领域、提升市场竞争力、获取更高的利益[7]。

2智慧农机多元化服务模式

在大农业、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解决农机服务产业链中信息不对称、农机作业效率低下等问题,河北省率先启动了“智慧农机”项目,建设了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智慧农机决策管理系统。借助于安装在农业机械上的智能设备,构建智慧农机大数据平台,可实现农机全程作业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传输与存储,为种植户、机手、合作社、政府管理部门等提供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的信息化服务,可实现天地空一体化,人机物智慧互联[8-10]。智慧农机大数据平台主要包括智能终端设备、农机业务系统、用户 APP、政府管理业务系统等部分,集数据采集、分析、管理、决策、监控、推广和服务于一体,可为多方主体提供多元化精准服务与智能决策管理。图1 为智慧农机大数据平台示意图。

2.1信息获取类服务

数据是“智慧”决策的基础,有了数据才能决策分析。因此,该平台首先要解决数据采集问题。通过自主研发的农机智能终端装备可实现农机精确定位、作业状态跟踪、作业环境感知、测亩计产等信息的自动采集。通过手机端 APP(包括“我是机手”APP、“我是合作社”APP 和“我是地主”APP 等),种植户可农田信息、查询农机,与机手智能对接、确保作业实施;机手可农机信息、查询作业需求,与种植户智能对接,还可查询周边加油站、维修点等信息。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及物联网等网络传输方式可将数据层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智慧农机大数据平台上。通过该平台,农机相关部门、企业、机手、农户之间可实现数据的共建共享。

2.2业务办理类服务

农机业务管理系统是指一套达成农机管理部门各种业务环节集成管理的信息化模式,即由业务数据、相关软硬件、网络、系统用户、业务流程组成的以处理各业务环节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借助农机业务管理系统可为农机管理部门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农机业务网上快捷办理、农机安全远程监管、人员信息管理、网上培训考试等功能。如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系统可实现全省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维护农机安全作业秩序,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牌证管理,以及农机事故、隐患排查管理等业务流程,通过该系统可极大地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农机管理部门或合作社通过农机作业智能管理系统,可借助平台动态地图,清晰、宏观地掌握所有农机动态信息,查看农机作业轨迹,实施精确管理,统计某一区域农机化作业面积和产量等信息。

2.3决策分析类服务

借助构建的智慧农机调配系统平台,农户、机手、农机合作社等能够快速待作业地块和可用农机信息,可按照需求轻松获取农机和农田的实时信息。该平台提供了以农田作业点距离、面积、收益、气象、交通等为条件的作业点筛选机制,通过智能规划,机手和合作社可以得到优化的调配方案,避免“机多地少”或“地多机少”的尴尬局面,并能降低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收益。下面将介绍该平台面向机手、农机合作社和农机管理部门的智能决策服务模式。1)面向机手的农机智能调度服务。机手借助“我是机手”APP,可查询一定范围内的作物种植情况,以及不同农户对作业服务的需求信息。综合分析多块农田位置信息、天气信息、收获时间、播种面积、作业价格等因素,构建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单机多地块作业规划模型,设计面向机手的农机智能调度算法,可为单台农机提供最优作业区域和行驶路线,从而减少了机械空驶率,提升了农机作业效率,同时也增加了机手的作业收益。2)面向农机合作社的农机智能调度服务。针对农机合作社的多机多地块的作业任务,综合分析作业位置信息、气候信息、收获时间、播种面积、作业价格等因素,利用多机多任务调度技术,通过智能分单方式,为农机合作社的多台农机提供最优作业区域和行驶路线,一方面能确保按时完成农作物作业任务,另一方面可提高作业收益、减少作业成本。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以成本最低、收益最高为目标,为农机合作社提供多台农机到多个农田作业点的优化调度方案,从而帮助合作社解决多台农机“去哪儿、怎么干”的问题。3)面向农机管理部门的协同调度服务。农机管理部门需要实时掌握机群的作业分布、机群调度动向、作业区域供需情况、作业区域实时环境、作业面积、作业收益等信息,通过该系统实现管理者“千里眼”跟踪,机群的作业信息尽收眼底,真正做到“运筹帷幄之中,调度指挥千里之外”。以作业损失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通过设计的智能紧急调配算法,农机管理部门可以及时获取科学优化的紧急调配方案。

2.4其他多元化服务模式

利用构建的智慧农机大数据平台,机手和合作社还能享受维修站、加油站等便捷的个性化服务,即机手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找到最合适的维修点、加油站等,获得最精心的服务。通过农机上安装的农机智能采集装备,政府部门、农机合作社可实时追踪机群位置,掌握农机的作业情况,实现精准调度与管理。农机销售商可及时获取农机位置、故障信息,为机手、农机合作社提供快捷优质的售后服务。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根据大数据平台上的农田种植数据、收获面积等,可为种植户提供科学的种植计划、作物管理方案、作业机具个性化推荐;根据某区域的农机保有量、作业效率与收益等,可为农机管理部门提供农机需求预测、农机发展预测等。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