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知识范例

高三历史知识

高三历史知识范文1

高三是人生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每一个考试科目对于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可是即使进入高三生活,即使现在复习的内容在高一、高二都早已学过,也有很多的学生对于历史这一科目的学习仍然没有掌握精髓,客观地说大多数学生在主观上还是想学好历史这一科目的,从历史老师的角度来说,这就需要在教学策略上多下一些工夫,以便提高学生的得分,经过几年的教学,从备考方向、导学提纲、重要考点内容整合、课堂有效提问、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几个角度对高三历史复习课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备考方向;导学提纲;重要考点;内容整合;有效提问;认识水平

一、明确备考方向

高考历史备考方向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教科书,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要对其进行仔细研读,对于里面要求的主要历史事实、主要观点、知识关联、逻辑联系都要弄个清清楚楚,也要给学生讲个清清楚楚,并且要求学生把每课的课程标准要求都写在教材相应的位置以便学生自主复习时再次研读。高三一轮复习主要侧重打基础,具体的步骤和安排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可以按照一、二、三、四、六、七、五、八单元的顺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多的唤起高一、高二学习历史记忆的同时,对教材做了小小的整合。历史二轮复习主要是将教材专题史的形式转而采用编年史的方法进行复习,将历史知识通过另外一条线索穿起来,从而有利于我们看到具体某一段时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等的发展情况,以及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我们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编写适合学生的导学提纲,“学(讲)思练”结合

“导学案教学”在课堂使用的流程包含以下基本环节:一导学,即教师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课前对教材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一些问题;二探究,学生围绕“导学案”进一步探讨问题;三检测,通过当堂达标测试,发现还存在哪些问题;四总结,指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五拓展,布置与学习目标相一致,具有针对性、层次性的作业与练习,并对完成作业与练习的数量、质量、时间,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在高考中,对材料和解题思路的考查所占的比重要远远高于对教材知识的考查。考纲可以告诉考生考试的内容,但不能告诉考生考的材料和思路。所以高三复习平时就要编写适合学生的导学提纲,注意培养学生“学(讲)思练”结合。

三、做好重要考点的内容整合,掌握重要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科目知识点庞杂,所以对历史知识的整合在第一轮复习期间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我们可以这样来整合:(1)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四、设计课堂有效提问,优化教学环节

课堂提问是教师上课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进行历史学科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提问的有效性。每一节课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都是历史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提问,而且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切忌平、淡、浅、直。提问类型要灵活多样。提问的类型,按认知水平可分为知识水平(考查是什么)、理解水平(考查为什么)、应用水平(考查怎么用)、分析水平(考查分析能力)、综合水平(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和评价水平(考查评价能力)六个由低到高不同层次水平的提问类型。按提问技巧可分为诱导式(设置诱导源)、疏导式(设置问题链)、阶梯式(设置阶梯状问题组)、对比式(考查比较辨析能力)四种类型。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管运用何种技巧,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与学习要求,精心设计。

五、融通基本史观,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

高中历史要求学生掌握六大史观,即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并能分别从这些观点或角度去认识同一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观点能符合青少年学生阶段的特点;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古老的中国与现代的中国。相信各位教师如果在以上几个方面做得足够到位的话,一定能打造出高效的高三历史复习课,也定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提升学习能力,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能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作者:常爽 单位:吉林省珲春市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德]特尔哈特.建构主义与教学(一).张桂春,译.外国教育资料,2000(03).

高三历史知识范文2

1.围绕着历史《考试大纲》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深入理解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是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围绕着历史升学考试而展开,特别是教学进入到高三总复习阶段,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除了能够对于教材内容熟记于心之外,还要对《考试大纲》中的内容熟练掌握,并与教材内容相互贯穿,形成清晰的教学脉络。对于《考试大纲》中的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够衔接成为一个脉络。作为文科高考重点学科,历史以知识运用、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为主。从对《考试大纲》的解读中可以了解,历史学科的考查内容都体现在每一项具体能力的要求中。历史教师有责任将《考试大纲》中的考试知识点融入到历史教学内容中,以其为核心进行延伸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学生对于《考试大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随时考查。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明确提问的重点,并围绕着知识点回答问题,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所掌握。相反,如果考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已经偏离了《考试大纲》的逻辑脉络,甚至已经出离了《考试大纲》,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此时,教师就要从课本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点重新讲解,引导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重新学习,以充分掌握。

2.从《考试大纲》的角度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预测

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将《考试大纲》充分地利用起来,以其为教学框架开展教学,并对于历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不断地摸索,从中找出规律。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对有关高考试题的热点问题予以关注,而《考试大纲》则是对主干知识的归纳,以高考试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对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所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此外,教师还要具备试题分析能力,配合课程标准,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以2012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这道历史试题就极具社会时代性,其中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诉诸到中西哲学文化的比较。学生的答案要符合试题的能力测试标准,就要跨越中西文化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知识,虽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学生对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有所了解,且深入领会西方哲学思想,就会使答案尽善尽美。该试题从出题方向上,符合《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历史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以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综合能力。

二、正确地解析高考试题,以其为基准建立科学的历史教学模式

1.解读历史高考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发挥着教学启示的作用

虽然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通过高考环节,但是按照课程标准,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这一点,在目前的高中《考试大纲》中就已经体现了出来,这就意味着历史高考试题已经不在拘泥于对于历史教材内容的考查,而是对于高中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那么,教学中,要认真体会高考历史试题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对于其中的教学启示深入地探索,并在课堂上不断地实践,逐步地总结。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有所提高,历史教师就要领会《考试大纲》,从高考试题中查找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重点学习内容。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是建立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详细阅读教材的同时,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从实际出发深入领会,并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教师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通过解读历年高考试题而总结出经验,帮助学生对于历史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刻理解。学生不仅要对教材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充分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在涵义,并懂得向不同领域延伸,以提高自身的历史综合素养和历史知识学习能力。

2.解读历史高考试题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多以单向的授课为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被打破,转变为围绕着学生展开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成绩是考查高中阶段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予以改变,就要对高考历史试题以解读,并选择历年具有典型意义的高考历史试题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以学生解答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按照新课程标准,高考试题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考查已经不再只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考查,而是更为关注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时,可以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选择相应的材料分析题,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后,解答材料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完善程度,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定位,然后在后续的教学中有所补充。为了促进教学多样化展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的评述,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手工业作品———瓷器,同时还要查找相关的历史内容。当学生观看这些瓷器的时候,教师还要将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展开,让学生对于瓷器的特点予以思考,并从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予以陈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历史内容进行分析并重新整理,以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问题。学生运用高考试题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还掌握了高考试题的应用方式,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考点加强历史知识教学

从高中历史知识教学的角度而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要完全掌握,特别是《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教师要以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灵活运用,做到触类旁通。当进入到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教学已经不再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主,而是将这些基础知识充分地利用起来,着重于对历史试卷答题技巧的训练。针对于目前历史高考考题的题型所强调的能力立意倾向,且考题分值相应地有所提升,一些新型的考题模式逐渐地在高考试卷中出现。通过对历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所总结出的出题规律,虽然是对于学生思维特点以及分析能力和论述能力的考查,但是,都需要学生对历史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所熟悉,才能够准确地做出答案。历史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学生的历史基础理论水平要有所提高,就要提高历史基础教学的重视程度,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表达能力。首先,将高中历史知识的专题知识体系建立起来,注重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以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以2014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第37题就需要以“美丽中国”为主线展开论述。自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的未来发展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中国梦”。这道历史考题就是从这一主题思想出发,考查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程度,对于政治、文化与社会相互之间关系的了解。如果学生仅仅从理论材料中获得相关知识,很显然难以达到知识考查标准。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历史内容,可以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将各个历史事件相互建立起关联,并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次,就是对每一个阶段内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比较。例如,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列强侵华历史。引导学生以相关的高考试题材料为论题,进行整体性分析,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这部分时间段的相关事件建立起关联,进而对于考点更为明晰。

四、结语

高三历史知识范文3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推进历史课改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历史老师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从现代教学的角度出发,革新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适合学生提高和发展的教学方法,努力完成新课改任务,摒弃一些约束历史教学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顺利、高效开展。

1.1与时俱进,实现历史知识优化。不能盲目地认为历史知识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一些历史研究新成果也在不断地出现,历史教材也随着发生着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教师就不能满足“啃老本”的现状,相反要不断地学习,汲取一些新知识的营养,否则就会受以前历史知识的桎梏,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历史教师首先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认真分析和钻研新教材,立足新教材,重建历史知识结构。与此同时,还要与旧教材进行比较,总结归纳知识点的相异,以满足历史教学的需要。另外历史教师还要通过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并深化自己的历史知识,努力扩大视野,扩大自己的历史知识信息含量,增加历史知识的厚重感。只有这样,历史教学内容才能常讲常新,课本知识才能呈现出完整性和时代感,当然也会为下一步历史课改做好铺垫。

1.2虚心好学,努力进取。如果把历史知识比作浩瀚星空的话,那么我们历史教师拥有的历史知识仅是几点星辰。历史知识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其精华和魅力是值得我们终生学习的。尤其是近年来时展迅速,科技也越来越进步,我们就需要静下心来去研究,去学习,在虚心好学的前提下,我们要积极参加历史学科教研,去分析历史教材的变动,去研究历史教学的方向,去思考历史课改的动向。总之,“三人行,必有吾师。”历史教师要有虚心好学的心态,要有潜心研究的精神和气魄,教研活动要取众家之所长,要共同切磋,要以提高自己历史知识为目的,扩大自己历史知识领域为方向。除此之外,历史知识还要与兄弟学科学习,例如历史和政治学科联系紧密,通过了解和学习政治学科的发展情况,弥补历史学科缺处,促使历史教学的严密性。再有就是高中学生的思想趋向于成熟,思维也越来越敏捷,对问题的思考也很独特,常常会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这时教师一定要尊重并学习学生这些做法,因为学生的观点往往会成为自己教学的借鉴,在某些程度上会给自己很大的启发,对自己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很大的益处。

2改革教学方式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2.1在教学中,有效突出学生地位。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愿望,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去接受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高三历史知识范文4

1深入解读新高考政策,明确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高考一直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形式,在传统高考模式之下,考核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方面。因此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都是完全围绕历史教材来展开的,学生学习的通常都是历史教材内涵盖的、能够直接用语言文字体现出来的内容,没有进行历史知识背后的深层次内涵的有效挖掘。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历史,这不但会影响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习效率较低,效果也并不理想。而新高考的实行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贯彻落实,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不但要进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创新,还要深入挖掘历史内涵,促使学生的历史能力得到有效发展,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得到较好的发展。在高考导向之下,教师能够更好的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走向,对历史教学目标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把握,教学实践中能够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以便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有效落实。以高一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中《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这节课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制度方面出现的变化,进行的一些制度创新之外,更应当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这些新制度的出现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对于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其中教学重难点便是让学生掌握古代选官制度中科举制度的先进性、合理性,两税法的先进性、三省六部制度对于后世的重要影响等。通过相应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让学生明白制度的改变和创新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向更为完善化、合理化发展的一种大趋势,人类文明也是在这种大趋势下发展进步的。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逐渐掌握历史分析能力,且学生可以在历史学习中吸收很多人生哲理,更好地指导自己今后的人生发展。

2依托新高考创新教学,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要想更好地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使教学的知识目标以及能力目标能够全面落实,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策略,使教学形式更为多元化,课堂教学更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师生之间能够增加有效的课堂互动。本文总结了几点新形势下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阐述如下:

2.1更新历史教学理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形势下,教育理念发生了明显转变,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均应当加强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便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课业负担比较沉重,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由于高考科目众多,学生需要将时间、精力分散在多个学科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认为这门课程以记忆性的知识为主,因此更倾向于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形式,平时分散在历史学习中的时间比较有限,通常在考试前集中突击。实际上,历史课程虽然需要背诵的内容很多,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效果会更加理想,学习效率也更高,且学生的知识性学习目标、能力发展目标都可以更为有效地实现。教师要想改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看法,首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改变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姿态引导、带领学生共同学习。课堂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讨论、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的多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当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之后,不但能够对相关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提升记忆效果,还能让学生在思考、分析、讨论历史知识、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历史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人教课标版(2004版)历史必修3《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这部分内容。对于“互联网”,当前的高中生并不陌生,教师便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等着手开展教学,以便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对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对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另外,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共同分析,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科技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对信息技术了解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各种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分析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这样的教学形式比较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能够更好地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更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分析与讨论,进而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和能力。

2.2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很多高中生对于历史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在于,教师讲解的历史知识比较浅显,自己通过阅读教材也能够从中掌握这些知识,因此缺少求知欲。加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枯燥,使得课堂氛围沉闷,也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的历史学习主动性。要想改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教师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更能调动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其中情境教学法为当前比较受欢迎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形式多样,使用灵活,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给学生营造适宜的课堂情境,将学生的思维顺利拉回到课堂中,让他们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课堂的学习、讨论。以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给学生播放历史纪录片、影视片段等,快速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让学生的情感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急于想了解相应的历史时期造就了怎样的历史人物,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在求知欲望的带动之下,学生便会主动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索之中,并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另外,学生的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史料实证素养等也会在无形中得到发展。除了通过多媒体创设直观、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之外,教师还可以设置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等,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有效提升,并在课堂学习中体会更多乐趣,得到更多收获。例如教学高一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中《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部分内容。讲解“五四运动”的时候,课程伊始,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五四运动》的纪录片,让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这种直观、立体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之后教师再顺势导入新课,学生便会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导火索等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之后的课堂教学便会水到渠成。需要注意的是,正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如历史环境下关于五四运动的报纸报道,五四运动的具体时间线以及影响范围的地图,宣扬五四精神的油画等等。结合这些内容开展教学,能够让学习内容变得更为立体、多彩、有趣,且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得到更为有效的培养。

2.3深入挖掘历史内容,增加学生知识储备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诸多人类文明活动的印记,因此历史知识也非常丰富,并不是靠几本简单的教材便能够完全展示出来的。高中历史教材中记录的历史知识只是冰山一角,并不全面,这些知识都是在编组委综合考量下精挑细选出来的,但是在舍弃一些小的、不太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等知识之后,使得教材中一些历史知识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学生在树立历史人物、事件的时候会存在一些困难。另外,当前的新高考政策之下,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发展需要有学生较广的历史知识面作为支撑。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着眼于教材内容,还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需求、高考考试内容等,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使学生能够拥有更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以便更好的应对今后的历史高考。如教学高一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中《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师可以从我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作为导入环节,让学生对“什么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的重要作用(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等)”等知识有基本的了解。之后,教师发起提问,让学生思考“丝绸之路从什么时候开始连接东西方世界?”这样既能够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既了解古代历史,又拓展当代历史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深化学生的思想。

2.4搭建历史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活动中已经发生的各种事件和活动的记录。高中历史知识涉及的时空范围跨度较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线、空间范围等进行梳理,有比较全面、准确的了解、记忆。但是学生在实际的历史学习中,通常没有这种梳理时间、空间主线的意识和能力,知识跟随着教材的内容去简单地进行记忆。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记忆混乱的现象,增加学习难度。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加强点拨、引导以及知识的补充拓展,让学生可以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具体的知识体系,将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将中外历史时间线进行对比等,使学生形成更加清晰的知识脉络。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思维导图有效利用起来,引导学生一起进行历史知识的回忆、思考,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并将思维导图作为学生进行历史复习的重要指导依据。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补充一些教材以外的知识,使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联系更加紧密,从而让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对相关历史事件的了解更加深入。

高三历史知识范文5

历史知识是相联系的,本文在重视知识联系的基础上,对初中历史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以期帮助教师灵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知识联系;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如今,教师照搬教科书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如何教活历史,成为了初中历史老师需要解的重要难题。关于如何攻破这一难题,笔者在联系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教学策略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答案。

一、历史知识的联系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记载着从古至今的事迹,其内容丰富繁多,知识错综复杂,因而对初中生来说,学好历史绝非易事。纵观近些年的中考历史题目,我们可以看到,单一而乏味的知识考点已经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将几个存在内在联系的历史知识组合成一道题目让学生解答。例如,林肯总统在接见《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托夫人时,曾经说过:“你就是那位引发一场大战的小妇人!”(1)请问“一场大战”指的是哪场战争?它有什么意义?(2)同一时期,我国封建统治者正在进行一场自救运动,其根本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次运动有什么意义?此类题目使我们了解到,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擅于将知识进行梳理,从不同角度出发,将有联系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之后有条理地对学生进行教授,使其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脉络图像,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从而得以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二、重视知识联系,优化教学策略

1.横纵联系。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知识点之间的横纵联系,这样可以有效地将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在进行纵向迁移时,教师要注意历史知识在不同时期的联系,将其差异区分开,比如教师对学生讲解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建筑风格之间的联系时,可先介绍古希腊的石质柱廊特色与古罗马的拱形机构特点,之后再介绍意式的哥特式建筑。随着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将这些时代所体现的人文精神铭记于心。在进行横向迁移时,教师不能够孤立地讲解本国的历史,而要注意将本国的历史同他国历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将知识进行融合。比如,在讲解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可以先介绍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生产逐步代替手工业生产,使得世界进入了蒸汽时代。此事件使得西方国家迅速强大起来,中国与其差距迅速扩大,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如此将同时期的事件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得更透彻。由此可见横纵联系是及其重要的教学策略。

2.主次联系。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中,凡是提到民族英雄与叛国败类的斗争,革命力量与反动分子的对抗时,一般都会使用主次联系法以强调正面力量的强大。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是主线,非常正面、积极,而国民党的抗战路线是次线,比较消极、颓废。通过主次对比,学生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共产党是在全面抗战,他们将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聚集起来,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收获了民心,最终也收获了抗战的胜利。而国民党则是在片面抗战,他们的作战方案比较保守,所以屡战屡败,而在民族大义面前又比较狭隘,因而失去了民心,也失去了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抗战胜利的机会。教师将历史知识进行主次联系后,学生即可以清楚地明辨是非,可见,这种教学策略不仅促使学生熟记历史知识,同时也教会了他们辨别是非的本领。

3.对比联系。每个国家的历史在发展的进程中都会与他国出现对比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两个矛盾的方面,也可能是两个共同发展的方面。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对比联系,将两个国家的发展史交织在一起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发现其发展历程中的异同。比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同一时段,中国的发展史与日本的发展史列在一起,通过这样对比联系的方法,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印象加深,以加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

4.学科联系。每个学科都有着各自领域所包含的知识,同时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的。而历史学科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它不仅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知识,也包括科学、环境、技能、人文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历史学科中,学科联系的现象特别明显。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这一特点,广泛而细致地为学生讲解知识,使得学生可以轻松地在各个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中穿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5.热点问题联系。历史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描述,也像一面镜子,让人们认清如今所发生的事情。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讨论与思考,从而使学生与信息化的时代接轨。例如,如今德国难民问题深深地困扰着总统默克尔,教师可以以此为话题,让学生表达他们对此事件的观点。在学生积极发言之后给予一定的评价,提及德国的善举,并将话题转入德国曾经对犹太人进行过伤害,由此使学生复战时期的知识。这样联系热点问题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最新的资讯,也可以提起他们复习知识的兴趣,是很有效的教学策略。

结语:

灵活的教学方式是每个教师所需要的,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并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丁珏? 单位:厦门市湖里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三历史知识范文6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教学模式

一、主题式教学

(一)主题式教学界定

对主题式教学的概念界定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范君玲认为主题式教学就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相关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蒋俊英认为主题式教学是以某一主题为桥梁,将横向教学要素进行整合,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主题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宋国耀认为主题式教学是在整合思维教学方式下,以整体性为基础,对某一主题相关要素进行整合,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完整人型的整体性教学。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主题式教学模式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将相关教学资源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某一主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借此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主题式教学实施过程

主题式教学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明确主题。主题是教学实施的依据和主线。只有明确了主题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要素整合。老师在确定教学主题时最好做到每个课时一个教学主题。第二,要素整合。要素整合是主题式教学实施的关键步骤,直接关系到后期的实施效果。在进行要素整合时,可以以每节课的课时为主题,也可以以每个单元的内容为主题,甚至还可以将整个高中所学历史知识划分为模块,以模块为主题。第三,主题式教学活动开展。在主题式教学活动开展时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资料搜集、小组讨论、问题提问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一)顺应高考需求

近年来,全国高考试题命题向着开放性、专业性的角度发展,历史试卷对考生的考核也不是简单的知识问答考核,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理解认知能力。主题式教学就是以某一主题为主线,实现不同要素的融合,强调的就是整体知识的融会与贯通。

(二)提升学生整体思维能力

历史本身是枯燥的,传统历史教学方式以简单的历史知识堆砌为主,更多地侧重于史料的传授。高中三年的历史教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高一历史是高二历史的铺垫,同时高一和高二又是高三历史的铺垫。可以说,高中三年历史是一部人类历史的简化史学习,而历史都不是偶然的,是一定要素积累之后的必然。主题式教学符合历史整体性要求,侧重学生整体知识的融会和贯通,将简单的历史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片、面。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不再是单片的“画片”式记忆,而是“画片”组合成的“历史电影”“历史电视剧”。主题式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之外,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历史基础薄弱,知识水平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对教师来说,教学主题过高,学生史学基础较弱,难以理解,感觉学习枯燥无味,进而丧失学习兴趣;教学主题过低,虽然学生学习相对轻松,但教学目标难以达到,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学主题选择时以适应学生需求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以历史必修2为例进行说明。

(一)确定教学主题

对一个时期的研究,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军事三个方面进行。其中,经济又包括农业、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是基础,因此在高中历史必修2中首先介绍的就是农业。在教学主题确定上,我们可以依据上述分析,将高中历史必修2内容划分为农业、工业、商业、政治、军事五个主题,可以看出这与课程名称划分基本是一致的。

(二)教学要素整合

以古代农业教学主题为例,围绕这一主题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理。(1)农业的开展需要哪些要素?(2)古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的演变。(3)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的演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4)古代农业发展点评。

(三)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过程的实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资料查阅法等。针对古代农业主题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共同进行。先通过多媒体教学法让学生观看影片,对古代农业的发展进行大概了解,再通过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对古代农业发展变化过程、带来的影响和感想进行讨论。

四、结论

主题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维方式,它的灵活性很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于主题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选择主题式教学方式时要根据具体内容来定,不可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范君玲.试论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D].

[2]蒋俊英.钱谈离中历史主题教学的误区及实施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3期.

[3]宋国耀.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转变[J].吉林教育,2015年第16期.

[4]王玉英.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的收获与困惑[J].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第22期.

高三历史知识范文7

1.灵活运用古典诗词,使历史知识的讲述更加生动形象

历史是对过去生活的反映和记述,而古典诗词不仅源于史实,更是对历史鲜活生动的表现。古典诗词中所运用的语言更接近文学语言,不同于历史语言更注重史实的准确陈述。诗词中所运用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以及它注重塑造艺术形象的特点,使得古典诗词中所描述的历史更生动,更形象。例如,在讲授明朝设立殿阁大学士和内阁制度的知识时,可以引用朱元璋自己作的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诗中朱元璋说自己做皇帝还不如做江南的富老头舒服、闲适,与学生以往所了解的做皇帝的位高权重、富贵权威形成一定的反差,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更容易引发学生思考,还可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后亲掌六部的不易,也暗示出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的原因。再如,在讲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内容时,可以引用陈天华的《猛回头》全文,借诗文中的“毒计中藏”“虎视东方”等词语,将俄罗斯、英帝国、德意志、法兰西对旧中国的瓜分表现的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当时的处境,使学生加深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这一史实的进一步理解。

2.合理运用古典诗词,有利于学生对疑难问题的理解

古典诗词语言比较简练,但有些诗词所表达的道理却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这一类的诗词便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容易混淆的历史问题。例如,当教师讲授西周的土地制度和分封制度时,为了使学生明白经过分封制后,虽然诸侯受封得到了封地,但是土地仍是归君主所有,讲述这一历史史实时,可以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言简意赅,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西周时的土地状况,有助于学生对存疑和模糊问题的理解。

3.巧妙运用古典诗词,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有些诗词主要是描写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件,借以表达作者对时事的看法。教师如果巧妙地运用这一类诗词,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例如,在讲述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背诵的《七律•长征》全文,然后教师再将全诗中涉及到长征中重要地点的词语如“金沙”“大渡桥”等重点标注出来,这样就可以把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二、古典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古典诗词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又具有一些历史文献所不具备的优点。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充分地运用古典诗词,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

1.导言运用,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新课,精彩的导入不可或缺。课堂导入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学习知识的准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要求和期待,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运用古典诗词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还可以使历史课堂富有文学气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案例1在讲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岳麓版,选修一)一课时,教师可以选取王安石咏商鞅变法的诗句“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然后教师进一步介绍说,这句诗是王安石咏商鞅变法的诗句。大家在语文课堂上学过,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大诗人的王安石为何会对变法的商鞅情有独钟呢?因为王安石还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改革家,这位大诗人是如何变法的?他都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运用文史之间的横向联系,引发学生对王安石身份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课中运用,活化人物形象

中学历史教学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讲述和评析。“历史认识的客体既包括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也包括历史资料”。可见历史人物的讲述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解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背景,更有利于历史教学的整体性。英雄伟岸、不屈不挠、舍己为人、坚忍不拔的历史人物,不仅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楷模,更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和准则。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解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读史料、判断是非的能力,同时有利于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而了解讲述历史人物,如果总是采用简单的人物个人信息简介,介绍其生平履历,成败得失,难免使学生感觉到干瘪枯燥,有时也会使历史人物整体的解读稍显单薄。这时,历史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古典诗词,就会使逝去的人物鲜活起来,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案例2教师在讲述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谭嗣同时,可以引用谭嗣同《狱中题壁》中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然后教师讲述一些历史细节:在发动政变的前一天,康有为由英国人护送逃到了香港,梁启超政变发生的当天,先躲入了日本公使馆,后来由日本人掩护,化装逃到了日本。谭嗣同却不肯逃亡,反而说:“各国的变法,没有不流血的,现在的中国还未曾有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人。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样既使教学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又点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维新活动家谭嗣同甘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其人物形象更加高大鲜活。授课中渗透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凸显了谭嗣同的高尚情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小结运用,深化理解知识

高三历史知识范文8

教育事业的进步,让人文精神教育走向了新的发展时期。高中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凭借。人,只有具有了高尚的品德以及健全的人格,才能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处理自己相关的社会关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认清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责,才能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最终的目标。加强人文精神培养方法的开发,努力开拓新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的切身职责。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为主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思考和帮助。

关键词:

高中历史;人文精神;教学活动;困难;培育

前言

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民族整体人文素养水平。高中历史学科具有天然的人文性,结合历史教学实施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文观,是提高历史学科教育价值的一种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开展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较高的思想素质与心理素质,能够正视国家的历史,才能让文化为人所用,为社会服务。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困难

(一)缺少明确的人文精神培育目标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水平进行提高,需要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但是,许多高中历史教师没有清晰的人文精神教育概念,在理解并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没能制定好具体的教学规划。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学习历史知识,就是落实人文精神教育的表现。忽视人文精神培育目标的建设,影响了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质量。

(二)教师人文精神教育意识不足

教师的人文精神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育成果。虽然我国已经针对教育实施了多次改革,但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没能得到更新,仍然为传统的教育理念所束缚。这些老师认为人文精神培养与高中历史教学无关,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胜利。教师对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视力度不足,不利于高中历史人文课堂的构建。

(三)历史课本人文精神教育内容开发不足

找不到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人文精神教育的载体,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共存的问题。历史学科具有人文性,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具有人文意义。但一些教师只关注考试题型,在分析教学内容与设计教学时,只考虑近几年的考试热点,忽视教学内容人文性的开发。如此一来,历史课堂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就没有了基础。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

要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教师从改变自己做起,改变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具体如下:

(一)建立明确的人文精神培育目标

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人文精神教育,就要明确具体的人文精神培养目标。兴趣,是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最直接的动力。教师要针对高一、高二、高三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分析学生的特性,建立最科学的教学目标。比如,在高一阶段,学生刚刚接受全面且细致的历史学习内容,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学科学习的自信。让学生抱着探索之心对历史学习内容进行开发,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建立起最基本的历史使命感,初步形成人文精神。在高二与高三阶段,教师要通过课堂中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事件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与发展观,从而形成高尚的品质。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建立健全的人格,才能让学生的个性更受欢迎。

(二)提升个人文精神水平

教师个人的人文精神水平,对于历史课堂中人文精神教育的落实有直接影响。学校要重视高中历史教师的德育工作,让教师意识到人文精神培育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公正、友爱,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要坚持师生美德的原则,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的培育思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重视学生人格的培育,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让学生与自己变得亲近起来,才能使其信服课堂教学内容。比如在讲解《“蒸汽”的力量与走向整体世界》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工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去观察学生的内心感受,通过师生交流去分享喜悦。教师具有较好的人文精神水平,才能让课堂有活力,才能让学生的情感需求得以满足。

(三)深入开发人文精神教育内容

在教学之前认真钻研历史教学内容,发现其中蕴涵人文精神的内容,才能找到历史课堂中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载体。一直以来,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过于关注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规律,讲究历史知识体系的建设,同有关注历史内容中所包含的时代与民族精神。这就使得历史教学内容中许多人文性质的闪光点得不到重视,无法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民主与平等、责任与宽容意识难以形成。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格外重视人文精神相关内容的开发,引导学生发现历史知识中的人文内涵。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孔子的知识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孔子的学术观点、特色,更要对其学术观点进行细化。以《论语》的载体,让学生了解更多为人处世的原则,从中发现君子应当具备的人格与修养。在历史课堂中向学生传达更多人格修炼的方法,授之以渔,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启发。鼓励学生自主开发历史课本中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自我修炼的水平,是高中历史人文精神教育更上一层楼的表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力度,让历史学科返璞归真,才能推动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的结合。明确社会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需求,积极地将时代因素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在一起,才能让学生建立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人文价值观。积极开拓创新,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价值。

作者:冯莉 单位:衡水第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

[1]沈锋.刍议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重要性[J].才智,2014,33:97.

[2]王建岭.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127.

[3]李姣丽.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路径分析[J].亚太教育,2015,23:183.

[4]靳振玲.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5,3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