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礼仪教育范例

国学礼仪教育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1

1开展《医院管理学概论》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

越来越多的院校正进行“以岗位胜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理论研究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转变观念,变传统的以信息传递为目的的教学,为更具挑战性的以能力培养为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搜索、筛选、分析和应用能力[2]。建构主义理论被誉为“当代教学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指每个学习者从自身出发,建构起对某一事物的独到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学习是学习者接受新信息、吸收新知识进而建构意义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知识,而是主动与外部世界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建构主义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集中在如下四点:第一,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第二,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第三,注重学生相互之间的协作学习。第四,注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资源。建构主义强调要营造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建构知识和意义提供充分的信息和条件[3]。可见,在《医院管理学概论》教学中,提供接近真实世界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问题,增长知识与才干,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顺应现代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案例式教学是运用媒介(语言、书面、音像)手段,将客观真实的教学情景(或教学实况)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与分析,在群体中共同讨论,甚至使学生作为某种角色进入特定的情景,通过建立真实的感受来寻求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4]。美国哈佛大学工商学院首先将案例确立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及衡量指标,其MBA学历教育要求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中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案例分析,参与程度、分析水平、质疑能力是评定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案例分析与PBL教学法最大的不同是:PBL教学法以问题发现和问题研究作为学习的起点,以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带动知识的学习;而案例分析则是教师先讲解教材,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前提下,去做案例分析。PBL教学最大的弊病是占用学生学习时间太长,不适于大范围、大面积推广,而案例教学则可避免上述缺陷。近些年,国内将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之逐步纳入各类院校的教学过程中。2014年第二军医大学尝试在《军队医院管理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5],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医院管理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6],2017年河南中医药大学在《医院管理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均取得良好的效果[7]。

2我校《医院管理学概论》案例教学的主要做法

2.1《医院管理学概论》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

根据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以及建构主义理论,我们进行教学设计,重新确定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我们确定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养成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分析、概括及创新能力。确定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医院的性质和任务,了解国内、外医院管理新进展,掌握医院管理基本原理、基本工具和管理技术,熟练医院管理常用工具与方法。②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以人为本、高效务实的专业素养;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增强团队合作交流意识。③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养成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分析、概括及创新能力。根据上述教学目的和目标,确定的章节内容包括:绪论、医院战略管理、医院组织管理、医院质量管理、员工激励、领导理论、医患关系管理、医院危机管理、医院文化建设、医院感染管理、医院管理沟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2.2教学案例的精选与设计

根据案例的功用可以将案例分为描述性案例、解释性案例和探索性案例。描述性案例又称为实例展示型案例,是指案例中包含了对某一问题的出现直到解决的全过程的描述性介绍,主要用来加深学生对某一医院管理学理论、工具或方法的理解。例如:“某省级肿瘤医院纵向一体化战略及其虚拟经营实现之道”“某设计院管理部门‘大部制’改革实施案例”“台北长庚医院的管理与绩效评估模式”都是描述性案例。解释性案例又称为问题性案例或辨析性案例,案例所涉及的理论明确,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理论,针对案情给出应对和解决方案。解释性案例用于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失语的医院:榆林产妇跳楼事件”“医生找同事拔牙后成植物人:法院判医院赔50万”“新医保时代下山东省立医院的医联体创新模式探索”等就属于解释性案例。探索性案例又称综合性案例或讨论式案例,案例中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并涉及决策者价值观和风险偏好,并无确定的、唯一的最佳答案。探索性案例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团队协作以及集体决策能力。例如:“梅奥诊所百年品牌的创立、拓展与维护”“眼科医生陶勇被砍伤后,首次露面,他的话让人泪目”就属于探索性案例。根据案例的载体形式,可以分为文字案例、图片案例和视频案例。文字案例具有信息量较大的特性,最为常用。图片案例具有形象直观的特性,通过视觉刺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感染后的患者伤口照片、广东省中医院的庭院建设图片集都是图片案例。视频案例生动形象,信息丰富,冲击力强,为学生喜闻乐见。例如:本钢胸科医院杏林文化视频以及从《柳叶刀》《外科风云》等医疗剧中剪辑的情节都属于视频案例。案例是一个隐含科学问题的真实有趣的故事或情景。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①真实性。案例源于医院管理实践,贴近现实。②科学性。案例尽可能反映当今世界上最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③完整性。案例中隐含一个或几个科学问题,能通过交流讨论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提高综合、灵活运用相关理论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④典型性。案例具有较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可操作,可复制。案例教学中如果案例选择不恰当,就会降低案例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案例选择的标准;然后,通过文献检索与实地调研,采集与编制教学用案例。

2.3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开展

案例分析与PBL教学法与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是,PBL是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案例分析是教师先讲解教材,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上作案例分析。我们的做法是:将基本知识做成慕课,上传到中国大学慕课。学生在上课之前完成视频学习和基本知识点测试。见面课主要是答疑和案例研讨与分析。在案例研讨环节,主讲教师首先给出若干个描述性案例,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并营造分析、讨论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主讲教师给出解释性案例或者是探索性案例。案例呈现的方式是课堂播放PPT或视频,也可以在中国大学慕课课程资源区或者是讨论区。在案例给出后,请各学习小组自由讨论5~10分钟,然后,请每个组自由陈述本小组讨论的成果。接下来,是全班范围内讨论与交流、质询与答辩。在案例讨论中,主讲教师必须发挥引领作用,对整个讨论过程的节奏和内容进行引导和控制。教师要适时对阶段性结论进行总结和归纳,推动讨论的深入,避免原地打转。也可将研讨题目分解为若干小题目,由易到难,由浅至深,引导学生在不断递进的层次上思考和发言。我们曾研讨过“北京儿童医院过失致少女双腿瘫痪,被判赔偿56万”这一真实案例,学生思维很活跃,从医患沟通、医患关系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医院文化建设等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各个小组相互质疑、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最后达成共识,对此案例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在案例研讨过程中,主讲教师还必须注意倾听、回应和沟通。教师专心倾听学生的陈述,适时回应学生的观点,不仅是为点评做好准备,而且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沟通、交流、对话氛围,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实现知识的多点多向网状传输。刚开始进行案例教学时,学生相互交流的意识不足,课堂发言的勇气不足,需要教师以适宜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必要时教师可以学习者的姿态参与小组讨论,以身示范,言传身教。到后来,学生发言的热情和积极性高涨,这时候教师就要注意掌握时间和节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研讨的效率,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在案例研讨后,需要老师的总结和点评。教师的点评要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对学生发言的“闪光点”(如独特的视角、创新性的想法等)给予赞赏,并针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做出强调,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做重点讲解,努力做到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学生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总之,在案例教学的组织中,教师既可作为参与讨论的一员,也可作为课堂讨论的支持者、服务者,从而为师生一起就不同观点展开对话交流提供有力保障。在彼此真诚沟通、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形成对相关内容的总结式意见。成功的案例教学将课堂变成一个彼此欣赏与对话的平台,使课堂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过程。成功的案例教学不仅让学生实现了知识的重新建构和能力的迁移,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主动表达观点,以及探究与反思问题的乐趣[8]。此外,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评价也需要研究改进,需要设计出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将另文专题研讨。

3《医院管理学概论》案例教学效果评价

在课程结束之后,面向本学期选课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五部分内容: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教学内容评价、课程设计评价、教学效果评价、问题与建议。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6份,有效率为95%。在回收的76有效问卷中,男生42人,占55.26%,女生34人,占44.74%。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3.1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第一,对课程满意度的总体评价。在对课程的总体评价中,感到很满意的为36.8%,感到满意的为48.7%,二者总和为85.5%。可见,被调查学生对《医院管理学概论》案例教学的总体满意度是较高的。第二,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参与热情的评价。认为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参与热情的为27.7%,认为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参与热情的为52.3%,二者总和为80.0%。可见,课程在引起学习兴趣、调动参与热情方面是得到学生认可的。第三,对案例趣味性与启发性的评价。认为案例趣味性和启发性很强的学生占32.9%,认为案例趣味性和启发性较强的学生占48.7%,二者总和为81.6%。可见,本课程所选案例在趣味性和启发性方面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3.2对教学内容的评价

第一,最有意义和价值的章节内容。学生反映最有意义和价值的章节内容依次为:医院感染管理、医院文化建设、医患关系管理、员工激励、医院危机管理、医院管理沟通、医院组织管理等。第二,印象深刻、获益较大的案例。学生反映,印象深刻、获益较大的案例有:华为公司员工激励、联想柳传志的领导风格、省级肿瘤医院纵向一体化管理、俞敏洪危机公关案例、刘德华退票之危机公关案例、山东省立医院文化建设案例、医院感染管理案例、娃哈哈多元化变革之路等。第三,希望补充、增加的内容。学生反映希望能够补充、增加的内容有:医生自我管理、医院急诊管理、医院核算管理、管理学发展简史,医疗保障制度等。

3.3学生自我效能评价

第一,对医院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课程结束后,学生认为很好地掌握了医院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占25%,认为较好地掌握了医院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占41%,二者总和为66%。可见,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后的自我效能感是较强的。第二,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情况。学习完该课程后,认为很好地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为23.7%,认为较好地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为51.3%,二者之和为75.0%。可见,本课程在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是富有成效的。

3.4改进教学的建议与意见

调查显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是:案例分析不够全面,案例有些旧,同学们积极度还不够。改进建议是:多增加时政热点,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希望课堂更活跃,讨论更深入。

4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与设计,突出形成式学习与转化式学习,形成了优化后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同时,也整理编制出适合于案例教学的系列案例。此外,还需要专门研究案例教学中学生成绩评定方式,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从学习态度与习惯、沟通与表达能力、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案例教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案例教学设计,不断推出富有时代气息、紧随医院管理发展实践的优质案例;另一面要适应“互联网+”的教育教学发展趋势,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展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幅度提升案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学政,王小飞,张挺,等.以胜任能力转化为目标的医学教育改革[J].医学与哲学,2016,37(7):68-70,78.

[2]李睿明.医学教育改革中若干现象与问题的思考[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7,34(2):70-78.

[3]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5):77-80.

[4]冯立民.《护理学导论》案例教学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05,2(3):130-131.

[5]邓猛,许苹,周俊.案例教学法在军队医院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21(5):476-477.

[6]姚园,王志伟,田素文.不同教学法在医院管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中医教育,2016,35(4):54-56.

[7]郑寒星.案例教学法在医院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5):64-65.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2

[关键词]历史教学;价值取向;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历史学科是中考科目,一些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抓基础知识和识记重点知识上,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书中重点,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鉴于此,有必要在历史教学中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讲述中国古代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我们的祖先开创了领先于世界的科技与文化,为世界的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教师可以利用以下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秦汉时期西汉出现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原料易得,价格低廉,普及性比较高,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中国的造纸术对世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东汉的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学的鼻祖,写成《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论,全面阐述中医治疗的理论和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而华佗首创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祖冲之,在前人刘徽方法的基础上,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祖冲之对历法也有精确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了50秒,他科学严谨的态度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成就,增强了中国科技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隋唐时期文化兼容并蓄,社会风气开放,充满活力,人们积极向上,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唐诗、绘画、书法,雕塑等方面涌现了很多代表人物,在隋唐时期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中,使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在总结前人经验成就的基础上发扬光大,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世界航海事业、世界制度的变革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明清时期虽然历经了八股取士和闭关锁国,科技的发展没有之前辉煌,但是在文学艺术上出现了四大名著,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成就。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学生见识了文化的传承,体会到了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鼓励学生学习先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国人要深感自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这样的教育,既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之心。

二、讲述中国近代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从1840年开始,中国进入近代历史,开始了百年的屈辱历史。在学习这段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中国满目疮痍和中国人民历经的苦难,理解了近代中国所遭受的侵略,进而培养民族自尊心,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同时,在近代史中也涌现出很多仁人志士,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不仅意识到了鸦片对于中国的危害,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中国与外国的差距,与魏源积极学习外国文化,编成《海国图志》,成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内外交困。为了改变困局,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开办新式学堂,筹建新式洋枪队和海军。虽然没有达到改变中国的目的,但是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体现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的奋斗探索精神。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面对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涌现出更多的民族英雄人物,尤其是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的邓世昌,为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奋勇杀敌,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敌人展开顽强激战,学生充分感受到英雄人物舍身忘死的精神,提升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签订《马关条约》,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力求改变中国命运。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力量弱小,被顽固派镇压。谭嗣同英勇就义,甘愿为变法牺牲。忧国忧民的孙中山,从1894年创立兴中会,到1905年创立同盟会,再到领导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最后到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基础。中间虽然历经袁世凯的复辟帝制,经过护国战争,维护了共和政体。尤其在后来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决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进行国共第一次合作,为国民革命的胜利打下基础。而积极奋进的共产党人,在的领导下,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涌现出无数优秀的共产党人,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历史最终选择了共产党,而共产党肩负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最终成立了新中国。学生从历史中深刻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共产党人用鲜血换来的,提高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怀。通过对近代史中很多英雄人物事迹的学习,学生感受到近代的中国人民不仅遭受苦难,还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为赢得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为了人民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学生从爱国人物的光辉形象中树立了民族自尊心。

三、讲述中国现代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中国现代史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始,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调整策略,适应形势和时代的发展变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终于摆脱近代中国的孱弱形象,从此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摆脱了被压迫的命运。国家改变了落后挨打的命运,提高了国家地位。新中国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计划,这些措施让我们站稳了脚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新中国的状况有了根本性的好转。经过了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进入探索时期,从中共八大开始,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历了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调整,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中国进入困难时期。但是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经验,总结失败教训,虽然经历了失败,但是仍然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在原子弹、核能、石油开发、化工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进步。从这段历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建设尽管有曲折有失败,但是中国共产党善于改进和整改,从而树立对共产党的热爱之情。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起来的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突出成就,在外交上也取得跨越式进步,从五十年代的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到七十年代改变策略,与美国、日本等国结交,再到二十一世纪,我国积极进行多边外交,参与国际事务,展示大国形象。通过这段历史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中国逐渐走向强国之路,共产党人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政策调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总之,通过中国现代史学习,学生了解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富强的,增强了自信心,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

四、讲述世界历史,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学习了中国历史之后,学生懂得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在九年级学习中,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切入,培养学生对世界的文化认同感。人类的最初文明是从四大古国讲起,古埃及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源于两河流域,古印度源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文明源于黄河流域,虽然出现区域不同,但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有了属于自己的文明代表,都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反法西斯阵营,作为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重要贡献。通过学习二战历史,学生更加体会到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摧毁性,感受和平世界的可贵,提升幸福感。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各国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重塑二战前的繁荣。在这个过程中,历经两极格局到现在的多极化趋势。在经济上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加强,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重新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世界发展的趋势,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国际地位不断增强,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通过世界趋势格局的学习,体会中国不断依据国际形势变化,政治、经济政策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不是孤立的,是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使学生更好地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比,更加热爱祖国,提升爱国情感,达到世界历史的教育目的。总之,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历史学科的育人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其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历史核心素养,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参考文献:

[1]王艳芳.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科普童话,2020,(05).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对受教育者进行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为谋求民族解放英勇斗争的历史教育、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育,引导受教育者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发奋图强,艰苦奋斗。”[1]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中阶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旨在“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3]。因此,如何以历史课为载体,充分发挥历史课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进而实现历史课智育功能与德育功能的互动共进,是各学校在深入推进新高考改革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发挥高中历史课德育功能的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中历史课的德育功能表现为塑造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当前,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高中历史课德育功能的最重要内容,也是高中历史课的主旋律。因此,高中历史课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着力点,在教学实践中讲好爱国主义故事、深度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进而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献身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当代高中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其努力学习,在升学考试中创造佳绩。其次,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保证教学方向的需要。众所周知,高中历史课的教学目的不仅要教会学生历史知识,回答学生关于历史事件“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且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之后,明白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怎么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何实现。因此,要实现高中历史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之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深厚的爱国情感和高尚的品质。

二、高中历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升学考试结构,而且带来了教学内容的深刻变革。相对于当前的历史课教学内容而言,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使高中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主渠道作用更为突出。首先,高中历史课能够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爱国思想。在新修订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弘扬爱国思想和爱国精神的史实所占比重相较于现行教材有了很大提高,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人物“以国家富强为己任、以民族振兴为大义、公而忘私、舍家报国、为反抗民族压迫、抵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统一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爱国事迹之后认识到,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关键在于领导我们事业发展的中国共产党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使学生领悟爱国精神、形成爱国思想。其次,高中历史课能够培育学生爱国情操。指出:“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4]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讲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完成好培育学生爱国情操的任务。实践中,教师要围绕《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的教学内容,以充分的史实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学习之后认识到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就是掌握报国本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才智和力量。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途径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一要义是对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内容进行深度解读,讲好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内容。2018年秋季学期,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的历史教师在讲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抗日战争》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段历史,教师在课前专程前往长春革命烈士纪念馆收集东北抗联的图文资料,将之作为教学案例穿插到教学中,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材上的知识点是动态的、鲜活的,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点的印象,而且培养了学生爱国思想。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关键是有效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从学情实际出发,针对多数学生生活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自建生活区,父母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下属企业工作的情况,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后,教师先后带领学生参观了“一汽一号门”“一汽广场”以及建厂初期苏联专家援建的厂房,使学生加深了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的直观感悟,真切感知到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不仅培育了学生的爱国情操,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促进了历史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中历史课承担着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使命。因此,各学校在实践中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顺应新高考改革的趋势,将历史课打造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阵地,真正实现历史课德育功能与智育功能的互动共进。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4.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147.

[3]何强,洪丽.试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的运用[J].理论观察,2017(10).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4

【关键词】爱国主义;初中历史;历史事件;名人名言

一、立足于历史事件,课堂教学中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初中历史的教育主要是历史事件的教育,因此,在课本内容上历史事件的讲解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进行初中历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法手段。例如,在讲解夏商周时期国家的出现和初步形成,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群雄混战,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强盛的封建帝国时,我们可以融入对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从历史事件中认识到,一个统一而又稳定的国家是社会进步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爱祖国,就要维护好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任何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都是违背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的。历史纪念日的设立,不光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记住历史的经验教训,更是让我们从历史中学习,以史为镜,明荣辱,知得失。因此,我们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可以有效结合历史纪念日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纪念日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印象和记忆,更让学生在历史纪念日的教育中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例如,九一八历史纪念日时,汽车鸣笛、防空警报响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九一八事件给我国带来的深远影响和惨痛教训,告诉学生,面对外国的侵略和民族的入侵时,我们要坚决的爱护自己的祖国,以坚定的信念和毫不动摇的决定毅力守护好自己的祖国,绝不做伤害到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始终守好爱国主义这条底线。

二、名人名言名事迹,历史人物讲解中结合爱国主义

时势造就了英雄,英雄顺应了时势。纵观我国的历史发展,英雄人物和伟人不计其数,正是这些名人写就了我们的历史,正是这些名人,教会了我们爱国主义。因此,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效结合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讲解,让学生在了解名人的英雄事迹的基础上,学习名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初中的历史教学相结合。比如,在讲到林则徐时,我们可以通过讲解他虎门销烟的伟大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他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和誓死守护人民的利益、祖国的利益的决心和信念,让学生在学习到历史人物的事迹等历史知识时,更学习到他们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讲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我们可以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重要领土,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就要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利益,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让学生在历史人物的伟大事迹中感受到他们爱国主义的伟大光辉,学习到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三、借助历史纪念馆,让学生在参观中学习爱国主义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光融入在课堂教学内,更要走向课外,我们可以借助当地的历史纪念馆等现实的资源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在参观中感受,在感悟中学习。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西柏坡历史纪念馆,让学生在实际的参观中感受到在当时艰苦的物质条件和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发扬维护祖国和人民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独立自主富强文明和谐的新中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到历史知识,学习到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四、时事热点巧助力,爱国主义教育永远都是进行时

历史是过去的事迹,但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永不过时。让历史教学融入时事热点,让爱国主义教育永远进行时。例如,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抵制,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当今时代相结合,与当前形势相结合,与历史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国家安全和利益,时刻把爱国主义作为自己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基础和关键。再如,在国庆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国庆阅兵,让学生在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和国歌中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让学生在铁骨铮铮的军人精神和现代化装备的宏大盛宴中,感受到我国的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强大,让初历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立足历史更紧跟时代,回顾过去更顺应潮流,始终与时俱进,永葆活力。爱国主义始终是凝聚人心、确保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保持国家统一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始终坚持的方向和贯彻的教学理念,我们要充分结合教材,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结合历史纪念日和纪念馆,结合时事热点,与时俱进,让学生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扛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参考文献: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中历史;爱国主义;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价值观重要的体现,也是历史教学三维目标中思想情感的最直观体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历史教学学科本质的要求,也是核心素养下学生品格与责任担当培养的重要路径之一。从现实角度来看,往往那些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或者家国情怀的历史课堂,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历史课堂。因此,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是历史教师长久以来的重要课题,也是破解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难题的重要方向。笔者从教学素材挖掘、生活教学运用及时代成果统计及展望三方面,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进行论述。

一、善于挖掘高中历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扩大爱国主义教育内涵

高中历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上,明确指出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作为其目标之一。这实际上也对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撰提出了一条原则,因此在历史教材中所有的素材都隐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把家国情怀的培养与爱国主义教育密切联系起来,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但现实教学中,历史教师往往就历史重大事件而进行讲解,完成了历史介绍与历史解释。这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历史学习的需要,更是对基础教育阶段历史学习的复习,无助于高中历史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服务。因此,以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叙述来重新梳理、学习历史,在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爱国情操等渗透到历史学习中,从而树立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理性分析的历史综合能力。以专题《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为例,其中历史上的多次中央王朝的建立就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无论是秦汉两朝的大一统,对中华民族的融合起了巨大作用的国家观,还是唐宋宰阁造就的盛世之局,甚至是明清君主高度专制下的政治实践,其对中华文明尤其是对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历史教师能够结合现实党内民主集中制加以分析,那么学生对中央王朝及专制政体就会有更理性的认识,对优秀传统文化也有更深刻的理解。由此可见,爱国主义素材无处不在,只要善于挖掘就能更好地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二、善于运用生活化教学及其实践,引导学生在体验实践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中历史教学也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实体验践来进行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解读。高中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还应该通过体验实践来开展,这是因为:其一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烙印,能更好地完成历史叙述向历史理解的转变;其二是核心素养下生活化教学的应用,需要体验实践活动进行支撑与培养,并进一步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因此,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善于运用生活化教学,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实践中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与渗透。自1840年到1949年,中国人民100多年的屈辱史既留有很多历史的见证,也有很多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事迹及纪念馆留下来。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善于利用本地的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通过生活化教学及其体验实践,以参观、讲解、讨论、小结等形式引导学生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在体验实践活动中,历史教师要适当进行历史的回眸,在历史事件讲述中重视学生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目标。

三、善于运用大数据原理,拓展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高中历史教学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还要重视新方法、新理念的运用。在信息化时代,高中历史不仅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来开展教学,而且还可以运用大数据原理与方法,拓展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笔者以《解放人类的阳关大道》为例,从历史事件的讲述来看,其实这一专题很多教师容易忽视。但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共产主义的实现几乎不容置疑的。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及其光明前途,笔者就通过2000年———2011年世界各国GDP增长总值的大数据比较,并把中国GDP增长延伸到2017年预计数据。结果是出乎学生们的所料,无论是从世界GDP与人口总数的增长幅度,还是从中国GDP与人数总数的增长幅度,人均GDP都是迅猛增长的。特别是中国GDP在2000年以来的18年间,增长了8倍,而人口增长仅为1.18倍,换言之人年均GDP增长近7倍。如果再发展18年及36年,那么到2035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人年均GDP将分别到达6.3万美元及44万美元。那么共产主义还不可能实现吗?通过这种把世界共产主义发展历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实的大数据统计分析,不仅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祖国、对党的热爱,而且还要实实在在的数据驳斥了网络上的各种歪风影响,使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形成持久的影响。综上,高中历史教学要通过教材、教法的合理利用,运用信息化成果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寇月雷.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考试周刊,2017(78):132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6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正处于青春期,是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时期,但是因为文化水平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又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严重,信仰缺失,没有上进心,学习没有积极性,这一切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品德和学业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利用历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是中职教育一项长期的工作。通过近代史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如何从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圆明园的被毁,八国联军的掠夺,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件件史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结论,落后就要挨打。国家灾难重重,无数中国人挺身而出,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舍身殉国,左宗棠致力于洋务运动,邓世昌驱舰撞向“吉野号”。用一个个鲜活人物的爱国实例感染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要懂得珍惜。为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实际教学中,着重讲述詹天佑、冯如、侯德榜的感人故事,使他们了解,在我国遭受帝国主义入侵的时代,也曾创造过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讲述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等科学家冲破敌对势力的重重阻挠,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报效祖国,分析他们的成就和爱国情怀,使学生们懂得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从而激发起他们奋发图强、传承正义、继承先辈、爱憎分明的正能量。

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团结

十月革命的炮声,使中国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共党史上,从大革命失败到八一南昌起义,从第五次反围剿到红军长征,从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抗争,才使我们的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爱国主义就表现在对祖国命运的关注,表现在对党的热爱,表现在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两千多年漫长岁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虽然由于历史原因,港、澳、台被分割出去,但她们始终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也为台湾的回归提供了典范。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但是,也有一小撮反动势力妄图反对中央,破坏民族关系。近年来,达赖集团频频挑衅,煽动制造拉萨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给西藏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疆独分子在后,又于今年3月1日在昆明火车站制造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对于这些顽固分裂国家的恐怖分子,对于这些视人命如草芥,挑战人类文明底线的野蛮行为,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万众一心,与这种破坏和平统一,破坏安定团结的分裂行为作坚决斗争。

三、用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危机感,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学习历史,不仅要了解历史、掌握历史,还要学以致用。在教学中,要针对某个历史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时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到列强侵华,义和团公开声明“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引导学生联系当前的国际形势。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支持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势力,阻挠中国完成统一;干涉中国经济主权,对我国进行经济侵略,一再施压,迫使人民币贬值,还采用所谓的“反倾销”等手段,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蒙受损失;并支持中国的邻国与中国对抗,争夺领土主权和经济资源,使我国四面受敌。讲到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抗日战争和南京大屠杀,引导学生联系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教科书,企图掩盖侵略真相;日本首相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屡屡参拜靖国神社,为二战期间犯下血腥罪证的战犯招魂引幡;罔顾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历史事实,对钓鱼岛实施非法管辖,2012年又悍然上演“购岛”闹剧,将钓鱼岛“国有化”。通过这些时事,提醒学生勿忘国耻,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国家还很落后,我们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但仍有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制度十分仇视,身处和平时期,我们时刻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学习,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从自身做起,维护已取得的革命成果和建设成就。

四、爱国主义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7

关键词:初中地理;爱国主义;课程特点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不仅有利于他们为人处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更关乎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学地理教师应当秉承“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笔者按学科知识体系整理了以下四个切入点: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矿产资源储藏量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拥有大面积的农耕用地,水资源含量以及林业面积等均居世界前列。这些先天的优势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炎黄子孙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的重要原因。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的拥有量甚至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同时工业技术的落后导致大量资源的不合理开采,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某些资源已经濒临衰竭。通过课堂反复强调我国的自然环境,让学生树立领土意识,真正地认识到祖国美好河山需要龙的传人来守护,热爱自己的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发展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同时,在知识层面上引导学生认清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使其思想上树立强烈的地理“忧患意识”———“人地协调观”这个学科素养———从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讲到祖国地理环境的特点时,要注意环环相扣,抓住关键点,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才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如描述青藏高原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色时,不能只简单地从美学角度去欣赏美丽的景观,还应强调雪山和冰川是我国淡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夏季雪山冰川的融水源源不断地供给着祖国东部的每一寸土地,使学生了解并深刻体会到祖国山山水水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务必保全领土完整。

二、浓厚的人文气息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古代先贤以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建造了无数因地制宜的恢弘巨筑,达到了世界人文景观的巅峰,比如教材中涉及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丝绸之路、故宫、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布达拉宫、都江堰水利工程、敦煌莫高窟等,这些奇迹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教师应当注意在人文景观介绍时渗透民族文化和历史使命感,促进学生无声处升腾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世界各国的对比

初中地理课程要求学生了解世界上典型国家的基本文化背景和地理概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地理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还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学习心得,培养强烈的学习兴趣,产生研究热点问题的好奇心,同时强化了同学们的民族团结意识———尽管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仍有少数国家和地区常年处于肆意弥漫的硝烟和战火之中。忧劳兴国,现代化建设为我国创造发展机遇和繁华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能放松对未知挑战的警惕。比如以地理学科为背景探讨中东地区冲突时,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诱发流血冲突的系列原因,如民族宗教文化矛盾、石油资源之争等。这时老师应顺势引发“头脑风暴”,从而令学生庆幸自己生逢中国,时时刻刻都有祖国作为强有力的后盾保护着大家,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8

此次教学实验的对象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贸易经济专业2013级学生,学生共计51人。学生具备如下特点:一是英语水平较好。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学生14名,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学生14名,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学生8名,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14名,这四类学生总计50名,占总学生数的98%,其中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以上的学生比重达到了70.6%。二是已经学习过微观经济学,且正在学习宏观经济学,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而且经济学基础比较扎实,比如微观经济学期末总评成绩在80分以上的同学共26人,达到51%。根据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案例法应用设计原则,教师的案例课堂组织模式如下:案例教学的模式主要是由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题目来分组查找资料,形成案例报告。具体说来,案例教学分如下几个步骤进行:一是教师说明;二是学生分组;三是学生汇报及教师点评。案例汇报选题的原则有三个:一是与课程讲授的理论知识相关;二是当前国际贸易领域比较关注的问题;三是教师对相关内容比较熟悉,能够提供较有价值的点评。根据这三个原则,教师选择的四个案例题目分别为:①重商主义与国际贸易谈判;②要素禀赋理论与中国国际贸易结构;③外部规模经济理论与中国的产业园区;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下岗”问题。在交代案例题目中,教师明确指出每则案例所对应的理论知识点,并对如何查找并引用文献进行了一定的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要求小组中所有同学都参与,对小组汇报做出贡献。

二、问卷调查及教学效果分析

在已经完成三次案例汇报之后,教师向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此次调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调查学生对案例汇报的态度及感受;二是对案例汇报如何影响双语教学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调查问卷的对象是所有参与听课的在册学生,共51人。运用问卷星进行问卷的设计与发放,所有题目为必答题,问卷发出51份,回收51份,有效问卷数51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达到100%。

1.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态度与感受。

首先,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案例教学法对提高其学习效果有所帮助,13.73%的同学认为“帮助很大”,72.55%的同学认为“有所帮助”,两者相加总比重为86.28%;而回答“不知道”和“帮助很小”的同学比重只有7.84%和5.88%。与尚未做过案例汇报的同学相比,已经做过案例分析的同学更倾向于认为“有帮助”。仔细分析发现,在已经做过案例汇报的共计39名同学当中,认为“帮助很大”和“有所帮助”的分别为6名和30名,两项加起来占总体比重为92.3%,而在尚未参加案例汇报的同学中,这一比重为66.7%。可见,有过案例汇报体验的同学更能够体会到这种方法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在被问到“案例教学法为什么对国际贸易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帮助作用”时,回答从被选率最高到最低的是“增加了我的主动学习投入”(72.73%),“案例中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加深了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65.91%),“督促了我对课堂内容的预习或复习”(50%),“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31.82%)和“增加了我与同学及老师的互动机会”(29.55%)(见第3题)。在认为案例教学法对教学效果不明显当中,认为“案例题目与课内知识相关度不强”以及“学生兴趣不足,积极性不高”的均占57.14%;认为“团队合作意愿和效果不明显,大家基本各做各”的占42.86%,另外认为“题目太难”、“占用太多时间和精力”以及“教师和学生互动太少”的分别占42.86%,28.57%,14.29%。可见,虽然回答这两项的学生数量很小,但是仍然可看出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在选题及互动性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2.案例教学法对于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评估。

为了评估案例教学法对知识转移效果的评估,调查问卷中针对已经做过的三个案例汇报题目分别出了3道专业知识选择题(共计9道),让所有同学对所有问题都加以回答。将同学们分为四组:小组1为参与案例1的同学;小组2为参与案例2的同学;小组3为参与案例3的同学;小组4是到目前为止仍未参与案例的同学。接着分别统计各小组对所有问题回答的正确率,然后观察每个题目的答题情况。我们的假说是“小组N的同学在回答与案例N相关的问题时,正确率高于其他小组”。并用实际数据来验证这一假说。统计结果如下:小组1在回答与案例1相关的3个问题时,平均的正确率为76.9%;而其他三组在回答案例1相关问题时,平均正确率分别为56.7%,43.75%和69.4%。而且在这三个问题当中,除了问题7,小组1的同学的回答正确率低于小组2和小组4之外,其他两个问题的正确率均高于其他所有小组。所以总体上来说,“小组1在回答案例1相关问题的正确率高于其他小组”是成立的。小组2在回答案例2的相关问题时,平均的正确率为53.3%,而其他三组在回答案例2相关问题时,平均正确率为56.41%,54.2%和72.22%。而且除了问题10,小组2的正确率高于其他所有小组外,另外两道题的正确率均低于其他小组。因此“小组2回答案例2相关问题的正确率高于其他组”的说法不成立。小组3在回答案例问题3的相关问题时,平均的正确率为68.4%,而其他三组在回答案例3相关问题时,平均正确率分别为64.1%,66.7%和52.7%,所以小组3在回答案例3相关问题时,平均正确率高于其他小组。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三个组别中,“小组N在回答与案例N相关的问题时,正确率较高”的假说的验证情况分别是“成立”、“不成立”和“成立”,虽然有两组同学的结果都是“成立”,但是由于样本量较小,因此仍不能明确地认为案例教学法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得到了证实。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