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礼仪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国学礼仪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国学礼仪教育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1

关键词: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西方差异

一、做人先学礼,树礼仪形象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礼仪之邦,作为世界知名的中国礼仪教育,五千年来还没有被时代遗弃的中国文化,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有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时代大参考。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总结学习形成的,并且在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产生了变化,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框架,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体系。礼仪是判断一个人礼仪文化修养和能力的标杆,是做人做事的必要要求,礼仪对社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可以引导一个行业的发展,代表着这个行业发展的态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代礼仪教育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培养优秀的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阐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创建国家的主流文化和道德价值观,而这些文化是当今社会伟大的文化和道德基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礼仪知识教育举世闻名,日本、韩国的礼仪文化建设也是在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国家注重文化礼仪培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符合社会发展的礼仪教育需要。

二、东方国家实施八德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实施礼仪教育的基本情况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日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单纯地只追求生活上的满足,也开始逐渐追求精神层次的提升,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根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我们深刻地理解了礼仪教育的继承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社会意义。当今中国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很多父母会关心儿童在生活中的礼仪表现是否得体。国家要求各中小学积极实施《中小学生守则》,并且不断修改完善《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并且老师负责教导学生礼仪教育有关的内容,教授学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小学生思想发展还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造性。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关注学生礼仪教育水平的提高,现在礼仪教育在各个学校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徐州还有专门讲授国学、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书院,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对和谐学校形成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日本实施礼仪教育的基本情况

根据1996年中日两国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调查研究表明,日本文化发展的源头是中国的秦朝到西汉时期。日本的很多礼仪文化知识都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不断创新发展和变革而形成的,可以说,中国文化为日本礼仪教育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日本吸收中国礼仪文化是多方面的,很多礼仪习俗都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提高发展完善的,结合日本的本土文化,从而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士族文化。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的礼仪文化教育没有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使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尽如人意,而日本礼仪教育蓬勃发展起来。除了吸收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日本在传承礼仪教育管理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明治年间出版了219本与社交礼仪教育有关的书籍。在1881年颁布教育令,将“修身”定为礼仪修养课程的主要科目。1882年教育资源部将“修身”作为学校所有学科之首,确保儿童从小就明白做人的基本道理,把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作为重中之重。此外,日本孩子从说话开始,父母就会教他们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培养孩子的礼仪观念,从而形成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会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家庭礼仪教育,正式入学后,学校还会开设专门的礼仪课,让孩子接受正式的统一礼仪教育。即使进入社会,企业和公司也会教员工一些职场礼仪。

(三)韩国实施礼仪教育的基本情况

中国儒家思想在韩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儒家伦理对韩国的礼仪教育有显著的影响。韩国与其他东方国家在礼仪教育方面不同的地方在于开设了道德实践课程。韩国的思想品德课不是装饰,而是放到生活实践中,涉及广泛,包括家庭教育、学校礼仪教育、国民生活礼仪教育、社交礼仪教育和民族教育,与其他亚洲国家的单一不同,韩国道德课程的发展走向了多元化。韩国的礼仪文化教育发展不仅是展现自己的教养行为,更是表达对他人的尊重。笔者印象深刻的是韩国学生毕业后多年,在街上买菜,看到他们的小学老师,不自觉地问好,老师也微微躬身回应。虽然事情很小,但是我们从中不难看出韩国人的礼仪文化教育发展情况。除了设立道德课,学校还组织了一些韩国的宣传礼仪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对礼仪教育的认识,促进生活礼仪教育的普及。而且,根据国小和高校的礼仪文化教育管理规则,如果有学生自己做得不完善的地方,除了老师督促,长辈们也会对其进行社会教育,使学生学习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规范。

三、西方国家实施礼仪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美国实施礼仪教育的基本情况

美国的礼仪文化与中国的礼仪文化有很大的差别,中国的礼仪教育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美国更偏向于自由平等。举例来说,中国对于八德教育中的“尊长、友学”当成是尊老敬长,和同学友好相处,但是在美国人看来,并非仅仅指这些,美国人更倾向于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交规范,是一种相互尊重的体现,人人都可以平等对待他人,“尊长、友学”更适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适用于每一个人,从而才能构建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度。其中很大的一个差别就是——在中国学校,学生都称呼老师为某某老师、某某教授;在美国学校,学生都是直接称呼老师姓名,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而平等的存在。美国礼仪教育与中国另外一个很大的不同的地方在于教育理念的不同,中国的礼仪教育更倾向理念灌输,家长、老师告诉你不应该这样做,你应该怎么做,却很少谈及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而美国更注重通过生活来告诉孩子,你要这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引导孩子通过生活来感悟礼仪的必要性。

(二)英国实施礼仪教育的基本情况

英国崇尚绅士教育,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英国的绅士教育依旧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绅士教育是近代欧洲三大教育思潮之一,对英国的文明礼仪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绅士教育理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洛克提出绅士应当具备四种品质——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并且把德行放在四种品质的首位,是判断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英式礼仪教育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家庭教育的重视,哪怕在等级森严的皇室,年幼的王子和公主也要接受繁多的礼仪教育。英国孩子在6岁前,需要学习餐桌礼仪、社交礼仪、着装礼仪等礼仪教育,纷繁的礼仪制度教育让英国人的生活变得井然有序,有助于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绅士教育逐步为现代的公民教育所取代。但是,绅士教育的思想依旧在英国的礼仪教育中存在,英国家庭以及世界上很多家庭依旧愿意学习英国的教育制度,把孩子培养成“小绅士”“小淑女”。

四、提升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策略

《荀子•修身》曰:“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无论是社会秩序,还是辨别是非善恶,都把礼法作为判定标准。从古至今,文明礼仪教育反映了人民的价值取向和待人接物的原则。中国自古便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崇德之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礼仪的发展历史,我们身为华夏传人,应该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积极结合时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首先,针对个人来说,每个人都应该熟知《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纲要》,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懂礼貌,讲礼仪,在中小学阶段,认真学习《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真正地将礼仪教育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好习惯,听从父母老师优秀的礼仪文化教诲,学习身边礼仪文化标兵;在进入社会的时候,学习社交礼仪,纠正自身不良习惯,传递优秀的礼仪习惯,弘扬优秀的礼仪文化,为创建当代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针对家庭来说,家庭是给予儿童影响最大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父母应该做好榜样作用,将礼仪与道德教育相融合,在实践生活中帮助儿童理解礼仪的重要性,带领儿童不断熟知礼仪,养成良好习惯。遇到儿童不好的礼仪习惯时,家长要及时纠正。家长也要配合学校老师,培养儿童优秀的礼仪习惯。再次,针对学校来说,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校可以模仿韩国的礼仪教育制度,不定期举办与礼仪教育有关的活动,增强儿童对礼仪教育的理解。学校开设思想教育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儿童对礼仪教育的具体内容有更深刻的见解,不断完善自身言行举止。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课也要定期开展,学校要重视课程的进行,并且不断改革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园丁,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德行素质教育影响。传承古代圣贤的优秀礼仪教育文化,是学校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教育承诺的责任。最后,针对不同国家发展来说,国家应该督促学校积极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政治道德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让各中小学积极贯彻实施《中小学生守则》,在加强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也不能落下思想道德基础教育。在选拔教师的考核中,也可以加入德行考核,奠定学生良好的生活环境。在社会生活中,也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明氛围的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忠林.现代日本概况[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

[2]唐兰兰.美国礼仪教育注重平等与渗透[J].少年儿童研究所,2017(4).

[3]李少莉.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J].教育周刊,2017(18).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对策

一、合理设置礼仪课程,优化礼仪教育内容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最直接的手段。因此,高校合理的礼仪课程设置和符合时展要求的教学内容是提升大学生礼仪教育成效的重要方法。

(一)合理设置礼仪课程

文明礼仪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合理设置礼仪课程,完善培养方案,传授礼仪基础知识。高校礼仪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开设专业性较强的必修课。对于文秘、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来说,礼仪应该成为这些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这些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礼仪教育,比如开设《秘书礼仪》《酒店服务礼仪》《商务礼仪》等专业性较强的礼仪课程,加深他们对礼仪文化的进一步认识,提高自身的礼仪文化素养。二是开设选修课程。针对理工类学生,在大一期间开设礼仪课程,有针对性地传授礼仪基础知识。理工科的学生在高中时期对于人文学科接触较少,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地域及人际关系的变化,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在大一期间开设礼仪选修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礼仪意识,从而约束自身的行为举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二)优化礼仪教育内容

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只有不断优化礼仪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才能使大学生礼仪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一方面,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体现礼仪教育的时代性。传统的大学生礼仪教育内容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礼仪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礼仪教育的内容要不断地与时俱进。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选择出国旅行去开阔眼界,但是,近年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关于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说明我国的综合国力虽然在不断增强,但是在文明礼仪方面却存在许多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时不要仅仅停留在基础的礼貌用语上,更应该对大学生加强与时展相适应的礼仪文明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符合时代文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礼仪教育内容应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扩大礼仪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对旅游专业的学生,除了传授仪容仪表等基础社会交往礼仪外,还应根据专业的社会需求增加导游服务礼仪、会展服务礼仪、酒店服务礼仪等;对外语专业的学生,让他们掌握商务交际礼仪,在与外国人接触时能够礼貌交谈,并且有条不紊地做好接待工作。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只有不断优化,高校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

二、创新礼仪教育的方法

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1]。礼仪规范是人类文明的结果。讲究礼仪要顺应时代,符合道德要求,要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情况、不同身份具体运用。礼仪需要教育,教育离不开教学。因此,教师在礼仪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时展要求,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断创新礼仪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感悟理解能力,使他们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教育,增强教学效果。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方法除了传统讲授法,还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一)情境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就是通过环境描述、图片以及视频展示、自我假设和模拟等方式,循循善诱,将展现礼仪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再现,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的感知来学习礼仪知识[2]。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新型教学手段,播放有关礼仪的故事、视频或讲座,例如将程门立雪的故事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礼”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情境交融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有利于礼仪教育的内化。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判定、分析和研究,阐明对某一问题的具体认识,从而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3]。传统的礼仪教育方法倾向于理论知识讲授,学生对礼仪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列举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也可以剖析当下社会热点问题,讲解由于对传统礼仪文化的误读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的典型案例。比如“温州女德班”,“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这16个字,被形容为学堂倡导的“女德”四项基本原则。这不仅是对女性的亵渎,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教师通过对“女德班”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案例教学法可以打破学生对礼仪文化的陌生感,从而领悟传统礼仪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榜样教育法

它是指选择在实现目标中做法先进、成绩突出的个人或集体,加以肯定和表扬,引导人们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大学生正处于希望得到他人欣赏和认可的心理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选取古今中外具有先进典范意义的人物或身边榜样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榜样激励法,比如在课堂上表扬那些看见老师主动问好、爱护校园环境,不随手扔垃圾的同学,将他们作为榜样来鼓励其他同学向这些礼仪行为良好的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优秀品质,从而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举止,提高礼仪修养。

三、搭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践平台

大学生礼仪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高校要搭建大学生礼仪教育实践平台,给他们创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一)开展校园礼仪文化主题活动

举办礼仪知识讲座、开展礼仪知识竞赛、开展辩论、礼仪演讲、礼仪大赛、以礼仪内容为主的主题文艺汇演、小品表演、个人形象设计大赛等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体验。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可以增加大学生对礼仪知识的了解,使他们对礼仪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去研究和学习,提高对礼仪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在重大节日或重大典礼仪式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例如,教师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等,表达对老师教育之恩的感激,对同窗情谊的怀念与珍惜。充分利用节日气氛使学生感知礼仪文化真实地存在在日常生活中,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

(二)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社会上的公益活动多种多样,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多参加公益活动,调动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时,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不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比如,放假期间,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艺术节、诗词鉴赏大会、读书会、书画展等。感受诗词歌赋中的礼仪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组织大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去敬老院做义工、去乡村小学支教等。通过环保活动,能够使大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做到自觉爱护环境,不在公共场所随意扔垃圾,保护公共环境,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组织大学生到敬老院做义工,可以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孝敬老人、乐于助人也是礼仪文明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高校教师既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正确价值观的传递者和文明礼仪践行者。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项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大学生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自身素养与工作态度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加强对教师培训,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政治培训,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

政治觉悟高的教师才能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礼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正确且坚定的政治方向。因此,高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政治培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教师时刻审视自己、衡量自己、评价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确保始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注意自己的政治言论,提升工作管理的能力,真正发挥正确价值观传递者的作用。

(二)加强文化知识培训,帮助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水平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这是老子关于人贵有自知之明,虚心求学的名言。人只有虚心求学,才能不断地探求真理,求得真学问,不断进步。高校礼仪教育者要以此为座右铭,不断地更新个人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掌握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等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因此,高校要为教师充实知识结构提供条件。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制定教师在职深造计划,安排礼仪教育教师到全国重点高校进修学习,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礼仪教育教师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国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培训。对一名优秀的礼仪教育教师来说,掌握国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礼仪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心理学知识可以融洽师生关系。掌握社会学知识可以使教师将礼仪规范内化于心,并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上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2]马振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反思与构建[J].汉字文化,2019(20):51.

[3]金子依.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培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3

关键词:幼儿;文明礼仪教育;途径分析

讲文明懂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幼儿时期是学习文明礼仪的开始阶段,更不能在起点走偏。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文明礼仪教育,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保证教育方法的准确性。

一、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对于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极为重要。一是要重视幼儿园园内环境设计。园内环境是一种教育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资源,且是幼儿教育主要的环境和资源,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幼儿教师要做好环境创设工作,满足幼儿的教育需求;要保证物质环境的和谐性。在幼儿园中物质环境创设是开展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橱窗、走廊等环境入手,通过色彩、器物、图画、文明用语等,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要重视教室内环境包括区角的布置。如在生活区中,教师可以借助文明礼仪图片等来影响幼儿的行为;在游戏区中则可以在材料上融入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三是要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要想提高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效果,教师就要作为文明礼仪的榜样直接展示在幼儿面前。当幼儿进入幼儿园时,教师就要保证自身语言上的亲切性,以此来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四是要及时表扬一些在文明礼仪中有良好表现的幼儿。如对打开水龙头时开得较小的幼儿给予公开表扬等。

二、通过日常教学与一日活动进行教育

1.借助一日活动来进行教育培养

制订合乎幼儿能力的一日活动计划,将文明礼仪要求转变成幼儿喜欢的、愿意接受的内容,如故事、儿歌等。如在一日活动中给幼儿设计相应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悦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坚持文明礼仪习惯的长久性

将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教育中。坚持随时鼓励好的、劝阻不好的,如幼儿主动向他人问好,当即就可以表示肯定,或给予表扬。教师应经常向幼儿讲述一些德育故事,以提高幼儿的认识,帮助幼儿明确文明礼仪的重要性。通过经常性的引导与训练,帮助幼儿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3.加强生活与游戏之间的联系

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要从幼儿的性格特点出发,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帮助幼儿养成正确的态度与认识,促进其观察与语言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如在组织幼儿进行娃娃家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同时要求幼儿要主动与同伴进行友好交往。

三、定期开展文明礼仪评比活动

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年龄、性格、语言能力等,组织评选文明礼仪小标兵活动,以此来激发幼儿养成讲文明懂礼仪习惯的积极性。要组织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设定一个期数为一个月的活动期,重视争当标兵的过程。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文明礼仪小故事演讲等活动,从而提高幼儿的知礼、懂礼意识。

四、开展家园合作,提高文明礼仪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不言而喻。只有确保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效统一,才能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因此,在开展幼儿文明礼仪教育中,教师要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开辟家园共育的渠道。如组织开展亲子共同阅读国学经典活动,活动中“家长变成老师、孩子变成学生”,体现师生礼仪等。通过引导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的目标。为加强与幼儿家长的联系、提高家长对幼儿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参与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在幼儿园网站上开设专门的栏目或是通过微信、微信公众号等工具,开展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系列活动,并收集幼儿家长对教育活动的意见、建议。教师可尝试建立有效的家园共育模式,让幼儿文明礼仪教育在幼儿家庭中开花结果,对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促使家长主动参与到教育中去很有帮助。综上所述,对幼儿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通过不断实践,实现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谢春莲.浅谈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多种途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08.

[2]谢琳.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4):243.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4

1.1家庭因素

中职生的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存在各种问题。比如单亲家庭,导致对孩子疏于教育管理;父母自身素质不高、不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施加了不好的影响;父母在外地打工,孩子由年迈的祖辈抚养,老人对孩子疼爱还来不及,加上年老体弱,也就无力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管教。种种原因使我们的孩子们没能在家庭里获得应有的礼仪教育,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很难形成。

1.2学校因素

中职生大多是初中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是很多老师、同学眼中的“问题生”,对于这个群体的学生,大多数人都抱着放任自流的态度,应有的教育做不到位,要求也不高,自然而然,他们的文明礼仪习惯就不好。再加上个别老师自身素质不高,不文明的举动时有出现,这就给孩子们一种很不好的示范效果,言传身教做了反面教材。

1.3科技发展的反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功能的日益强大,给人们的办公与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与乐趣,但同时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对于缺少自律的青少年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中职生们便是深受其害那一部分。他们上学可以不带书包,但智能手机永远长在他们手上,很多人只活在虚拟的电子世界里,他们不善于也不知道如何与真实的外界相处、交流,文明礼仪的缺失便不可避免了。

2、培养和提升中职生文明礼仪习惯的途径与方法

下面我们将从学校与家庭的角度进行阐述。

2.1营造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氛围

国人在新加坡过了一段时间,就变得特别遵章守纪;洋人来到国内一段时间后,便学会了“中国式过马路”。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巨大的影响,营造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极为重要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妨对我们的校园进行文化氛围的模块化的设计。教学区与国学文化对接,把《弟子规》等张于壁间、走廊里,让墙壁说话,让走廊传情。生活区与美学文化对接,营造优美朴素的宿舍文化,培养学生优秀审美素养。实训区与企业文化对接,把体现企业行为规范文化的各种标语、警句、规范和体现实训要求的项目化训练图解以及技能的“明师精兵”镶贴其中,对学生进行着企业文化的熏陶。

2.2把礼仪课(德育课)作为培养文明礼仪习惯的主阵地

中职学校必须要把礼仪课作为每个专业的必修课,把文明礼仪过关作为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建立符合礼仪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礼仪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可将评价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各小组模拟后,学生分小组互评,让他们以同学为“鉴”,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出差距,其分值占总分的30%;二是对照影像资料由学生自评,让他们以自己为“鉴”,发现进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占总分的30%;三是回放影像资料,教师总体评价,占总分的40%。实践证明,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对教学起到了反馈、调整和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与探索,要敢于展示自己、推荐自己。通过模拟面试、顶岗实习等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性,为更好的适应社会,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2.3以学生社团活动为第二阵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现在的学生个性很强,对外交流的范围在扩大,交流的途径日渐多元化,在学校里交流的空间早已走出班级,在共同爱好、共同追求的前提下的交往施对学生的教育的效果会更好。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需求等,来设置礼仪、文学、艺术、青年志愿者等社团。定期开展活动,经常组织演出、展览和比赛,出报刊,这些活动都是宣扬校园文明礼仪的先锋军,不但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能进一步增加老师对校园礼仪现状的了解。礼仪社团的成员们,更应该成为全体学生的言谈举止、与人交流的楷模与榜样。

2.4注重家庭、学校两方面教育力量的整合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5

1、精神文化的滋养

学校的治理,关键是教育思想和理念。在6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学校围绕育人工作,创建文化环境,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1)校徽:主图案由打开的书本元素构成,呈现“人”字造形,寓意教书育人,学校教育立足人本、人文、人道、人性,为民族的未来培育有德、有用、有才之人。(2)校训:德以立身,学以立业,行以立世(3)办学思路:文化育人,教学强人,品格造人,素质成人(4)办学宗旨:为了学生未来(5)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6)教师誓言:忠诚教育,敬畏教育,无愧教师,无愧我心。(节选)(7)校风:崇师厚德守道怀仁致远践行(8)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建设“有文化、有质量、有规模”的农村中心校。(9)学校“五年规划”:一年完善配套,两年提升质量,三年创造文化,四年打造特色,五年争创一流。(10)主编《传承经典,历练人生》校本课程

2、制度文化的凝聚

(1)教职工文化学习制度(2.)优秀班主任培养制度——构筑学校育人队伍基础(3)“校园之星”评比制度——德育之星(4)家校共建制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德育网(5)学生评教制度——将教师德行列入考核标准3、行为文化的践行(1)国学诵读、京剧国粹成为特色德育活动为了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提高道德修养,我们学校成立了少年宫,开设了象棋书画、国学诵读等活动课程,其中国学诵读深受学生喜爱,我们安排在国学上有较好基础的语文老师担任辅导教师,精心选择国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组织诵读活动,提高活动效果,将国学内容纳入语文课堂教学,京剧常识与欣赏引进学生音乐课堂,并将逐步实现常态化。(2)墙壁文化纳入语文教学内容学校设置了长约60米的传统文化墙,将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作为文化墙的主要内容。要求每个语文教师利用语文课堂带领学生现场感受文化墙的文化氛围,要求教师对文化墙内容进行认真详尽的解读,要求学生写心得、谈感受。(3)三爱、三节、三尊、三扶为强化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学校组织开展“三爱、三节、三尊、三扶”(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尊老、尊师、尊父母、扶弱、扶贫、扶困)活动,利用学校电子显示屏、板报、校网广泛宣传,通过活动开展,让传统美德回归学生大脑,常驻学生心间,成为自觉行动。(4)雷锋月、感恩周、孝敬日学校将每年3月份定为雷锋月,组织开展板报评比、主题班会、义务清扫街道和校园、去敬老院为老人洗洗衣服晒晒被等一系列活动。将5月份的第一周定为感恩周,要求每一位同学给自己尊敬爱戴的人写一封感恩信,表达自己的报答之心感恩之情。将父母生日定为孝敬日,要求每一位学生在父母生日那天,为父母做一次饭,洗一次衣服,送一份自制的小礼物,只有亲其亲、爱其爱,才能爱祖国、爱人民。(5)每日一播——文明礼仪规范教育学校印发了《干汊河中心校学生文明礼仪系列教育讲话》,每天大课间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宣传教育,由学生自己组织安排,自己担任播音员,既得到了教育,又培养了能力。

二、效果与期待:构建你我共同的文化家园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6

关键词:小学英语;德育渗透;价值意蕴;实施路径

一、新时代小学德育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重要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德育是人才培养接力棒的第一棒。在新时代新形势背景下,小学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坚持德育为先、全员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德育是小学生增强民族认同的迫切需要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竞争加剧。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价值多元化为学校德育带来了新挑战。德育是增强小学生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手段。随着全球教育治理的推进,反思性教育浪潮席卷全球。中国如何在未来世界保持大国优势,发挥大国担当,抓住发展机遇?需要从教育入手,从德育入手,稳抓小学德育教学,通过德育对小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进行有效传承。

(二)小学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小学生年龄小,缺乏有效的社会生活经验,尚未形成成熟的是非观念,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模仿力和向师性。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正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德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途径。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将“从思想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小学德育的目标遵循,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国革命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意识,正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小学德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新课改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五育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德育是五育中的重中之重。学校的德育应与全学科的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小学生是中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通过小学德育,帮助小学生习得良好的德行与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才能在多变且充满挑战的未来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品德高尚、品性纯良、全面发展、意志坚定的未来栋梁,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国现代化发展,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价值意蕴

学校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新时代,德育工作应注重德育创新与德育实效,摒弃传统的灌输式道德教育,以学科渗透、情境感知、环境陶冶来推进德育工作。英语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是承载文化与价值观、习俗与品德精神的学科。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意识。为了应对社会大环境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冲击,同时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我们应重视在英语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采取“不经意”、自然延伸的方式影响学生的道德观,进行“德教融合”。

(一)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新时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踏上新征程,社会主义文化进入繁荣兴盛时期,中国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塑造与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强国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助力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提升中国在国际教育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文化强国是路径和手段,强国文化是结果,是现实文化形态[1]。英语学科在新时代发生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从重视外国文化的输入到致力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中华文化的理解,要重视民族精神的传承。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要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德育摆在英语学科教育的核心位置,重视对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引领,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精神的认可,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肩负起建设文化自信强国的历史使命。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

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出台,提出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5C核心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进行“德教融合”,可以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设计跨学科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有效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理解、批判性思维训练,提高沟通合作的能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同时,针对全球化带来的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与挑战问题,英语课上可以进行德育渗透,提升学生的世界责任心和全球公民意识,树立“主权平等”“对话协商”“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使学生能够热爱和平、关心环保,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理解差异,学会“包容”“平等”“理解”“共存”。

(三)创新培养中华文化使者

总书记指出,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舞台,我们要大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文化的大众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把中华文化教育渗透到群众性文化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去,让更多的人喜爱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将“中华文化走出去”作为新时代小学英语“德融教学”的新方向,通过明晰价值取向,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熟知中华传统文化故事,锻炼良好的英文表达习惯,从小培育一批通晓中华经典文化的国际传播者,培养出文化自信的中华文化小使者,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全球教育发展与推进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三、新时代小学英语“德融教学”的实施路径

小学英语德育渗透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英语教学规律,融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通过转变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落实从“侧重外国文化的输入”到“重视中华文化的输出”;通过充分挖掘开拓德育元素,来使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通过创新德育形式,增加国学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感知国学魅力;通过带领学生创作中国故事的英文绘本,使学生熟知中国传统故事,感知中华民族精神,提升中华文化的英语宣传能力,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创新德育形式,增加国学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感知国学魅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引进来”到“走出去”

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注重英语听说读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学习和感知外国文化为主,侧重于“引进来”而非“走出去”。而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英语老师,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和新课程改革变化,致力于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树立教书育人的教学意识,将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融入教学目标,树立合理德育渗透意识,将“中华文化走出去”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方向,在课堂内容的侧重点上、小组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家庭作业的设计上,增加和突出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容比重,并将其纳入学生英语考核以及评价,促进学生德育学习内驱力和中华文化的自信力。

(二)进行德育元素拓展———感知中华礼仪魅力

英语课本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工具,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德育资源,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历史、礼貌礼仪、情感态度、生活习惯以及辩证思维等。因此,英语老师应该研读课本,充分挖掘德育教学资源,合理拓展德育元素,探究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以及主题。如在小学低段英语教学中,学习打招呼系列时,除了进行日常的基本教学,还应该透析其背后的“懂礼节、讲礼貌”这一情感价值观目标。在这一节时,加入中国传统礼仪规范的英文学习,帮助学生体会理解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以礼待人”“尊重文明”的价值观,感知中国作为古老的礼仪之邦在国际竞争和发展中所展现的大国风采。

(三)增加国学实践活动———体会中国国学魅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真正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则从学习并领略国学开始。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入国学实践体验活动,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乐于参与其中,认识德育的重要性,并愿意投入其中。如在教学中可以增加“中文诗歌英译”活动,让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体会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联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何为“翻译”;通过“中国名人堂在国外”,让学生自己来组织成列活动,梳理中国著名的诗人及其著作,并将其作品进行英译,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中国名人的精神;通过“我是国学传播人”活动,学生可以向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国学文化在校园的呈现,对于中国元素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中华文化的英文表达,明晰价值观立场。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茶文化、戏剧文化学习时,可以布置调查和实地观察作业,让学生直观、真实地体会中华文化。

(四)创作英文故事绘本———彰显中国精神魅力

中国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酝酿了许许多多优秀的道德品质。“勤劳”“勇敢”“正直”“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友善”等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深刻内涵,需要重新挖掘,更需要传承。日本作家河合隼雄说:“绘本是与人类心灵联系最为深入的。”学生将所学、所梳理的知识用绘本的形式记录下来,创作属于自己的“中华文化”系列绘本,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注入极大的兴趣,也会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更加领悟到本国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例如,在小学高段英语教学中,学习FamousPeople这一单元时,涉及李白、徐悲鸿等中国的名人,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拓展出“新时代小学生偶像价值观引领”,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力量,并将这些中国名人及其事迹用英文进行介绍,将“中国名人精神”进行深刻学习和体会,并具备对外宣传和讲解的能力,在外国专家来校访问时,可以流利地介绍中国的名人事迹及精神风貌,展示中国精神和风采。

四、结语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7

【关键词】小学生;校园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前言: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从为小学生开展养成教育的角度来看,就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使学生的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分析校园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现状与其中的原因,采用针对性的养成教育策略培养学生形成文明礼仪习惯。

一、小学生校园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现状

当前,很多小学生都存在文明礼仪意识比较薄弱的现象,在这些学生的认知当中,讲文明以及遵守礼仪规范代表的是不自由,更是束缚,导致学生经常会表现出不文明的行为。这是学生缺乏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的一种表现。很多小学生甚至出现与其自身年龄不符的不良行为,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形成了较强的阻力。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相对缺乏。在很多家长的思想观念中,文化课成绩是关键,却忽视了对于孩子从小的文明礼仪教育,使得不文明的行为成为了学生的一种习惯。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得小学生校园文明礼仪养成面临较大的问题;第二,学校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足。尽管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得以渗透,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小学校并没有对于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所开展的相关活动较少,使得学生自身对于校园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识相对薄弱。另外,一些教师对于学生所出现的不文明行为没有及时的纠正,使得学生的文明意识无法及时形成。

二、小学生校园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策略

2.1将文明礼仪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在中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以成功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工作,教师应该将其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将德育教育任务落实下去,从而为学生给予系统性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以及言行习惯,使其能够全面发展。从其他学科的教育教育角度来看,教师的任务在于深入挖掘其中存在的德育元素,从而将其渗透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全方位熏陶。几乎每一门小学课程当中都包含较多德育教育的元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要求教师能够将课堂教学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文明意识。

2.2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氛围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应该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从而将学校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应该重视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方式加以引领,使其情操得以陶冶,促进实现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目标。学校可以将文明礼仪教育作为主题,以营造良好环境的方式达到育人的效果。可以在教学楼的走廊中挂上名人名言,对学生发挥激励作用,使其能够树立理想。通过校风以及校训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做事,能够与他人团结友爱。对于校园进行美化与绿化,为学生提供优美、整洁的环境,为向学生渗透文明礼仪教育提供有利的条件。由此可以看出,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氛围十分重要。

2.3提升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丰富程度

在小学阶段,活动是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路径,也是一种关键的形式,契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水平。因此,学校可以抓住一些节假日,将其作为契机为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以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逐渐认识到文明礼仪意识的重要性,并能够将其践行于自己的行为当中。长此以往,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要优于一味的说教。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丰富化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学校与教师应该积极将创新理念融入到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当中,使得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得到思想观念的熏陶,从而形成讲文明,懂礼仪的优秀小学生。

2.4以实践活动带给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体验

在小学推进全面育人目标的过程中,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关键环节。学校应该深入挖掘与整合社会上的多方面资源与力量,积极为学生开展能够促进其形成文明礼仪以及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实践活动。具体而言,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与校园,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而形成社会责任与创新精神。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学生与教师的文明素质,并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实践活动体验。以实践活动带给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体验的方式能够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方面发挥不容小觑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找到归属感,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2.5建立教育管理制度彰显礼仪教育价值

制度和道德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道德观念是制度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在具体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环节,可以基于学科教育渗透、德育活动以及校外实践等开展“说一说”、“演一演”等以“文明行为教育”为主题的活动,使学生能够从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角度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当中的内容以及具体要求。学校可以将《守则》作为基本依据,以落实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为目标,为学生建立教育管理制度,尽量采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阐述,减少对于否定性语言的使用。将校规作为依据和载体引领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从而实现有效开展文明礼仪道德教育的目标。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能够为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提供保障与依据,使得养成教育能够以更加规范化的形式推行下去,对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建立教育管理制度彰显礼仪教育价值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学校和教师所重视的一项教学工作,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效率。

2.6整合家庭、社会与学校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合力

学校仅仅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一个环境,但并不是唯一的环境,家庭与社会在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也发挥同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该整合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德育教育工作予以支持。教师可以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其共同注重家庭教育,营造良好家风,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融入其中,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环境。另外,学校还应该与社会上的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开阔视野,为其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在多方合力的作用下培养学生形成文明礼仪习惯。因此,应该整合家庭、社会与学校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氛围。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落实校园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应该将文明礼仪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氛围;提升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丰富程度;以实践活动带给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体验;建立教育管理制度彰显礼仪教育价值;整合家庭、社会与学校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合力。通过本文对小学生校园文明礼仪养成的教育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够使文明礼仪教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费杉杉,汤丽阳.八德教育视角下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案例研究[J].品位经典,2020(09):79-80+109.

[2]朱静.浅谈国学经典对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影响[J].才智,2020(10):47.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8

【关键词】汉服运动;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丰富,积累和传承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历朝历代的洗礼、传承、融合与创新,至今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大学生作为新一代历史使命的担当者和建设者,培育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重道远。汉服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服饰,其蕴含着许多精神和文化,具有“具象化、具体化、具小化”特点[1],同时具有传承时间长、覆盖地域广、受认同感强等特点[2]。以汉服运动为载体,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让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对于提升大学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树立大学生理想信念,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校园良好精神风貌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具有长足的现实意义。

1汉服文化及汉服运动的深刻内涵

1.1汉服的起源与发展

汉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物质表现,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体系。汉服,也称作华服、汉装。始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定于周代,形成冕服、冠服制度,而后朝代汉服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一直到明末清初时期,受到“剃发易服”的影响,汉服传承出现断层,长达300多年之久。《左传?定公十年》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3]。对于华夏民族而言,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裳,还浓缩了纺织、蜡染、首服装、发式等工艺美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服包罗了平面结构、交领右衽、绳带系结、上衣下裳、宽袍大袖六大要素,中国古代服饰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远远大于服饰本身。汉服诠释着中华文化中的庄重典雅、天地合一、中和之美、尊左卑右、师法自然等伦理哲学内涵。其中朱子深衣作为一个重要的款式,深刻地融入了礼仪教化内容,在教育教学中成为传承汉服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1.2汉服运动的推广与现状

汉服运动是指以服饰为载体的文化复兴运动,系一部分思想较为先进的汉族人发起,以重现汉服这一传统民族服饰为出发点,从而复兴汉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运动[4]。2003年郑州一位叫王乐天的电力工人,身着汉服走向街头,该事件扩大为公共事件后掀起了汉服热潮,而后各地区汉服运动组织、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因此2003年被称为汉服元年,至今十六载。2007年“两会”上,有代表提出将汉服定为“国服”的提议,2013年“两会”上,中国书法协会副会长张改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再次提出汉服作为汉族标准服饰的倡议。汉服运动不仅掀起社会热潮,得到了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同时影响到大学生群体,高校陆续成立汉服社。“淑女教育”“国学热”“古文社”等相继出现,部分高校将“孔子学堂”“汉服复兴”“礼仪学堂”引进校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在汉服运动推广热火的同时,对于汉服文化错误的认识也时有出现,比如“秀衣党”“皇汉”热,接踵出现的“汉元素”“中国风”等现代服饰,复古风不属于汉服范畴,汉服的正确形制和文化需要同袍们积极传播。

1.3汉服复兴的意义

服饰是礼仪的表象,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作为文化符号的代表蕴含了文化内涵和价值,也是交流的一种工具。汉服从黄帝时代开始到公元17世纪消亡,汉族人民至今都有着对自己民族服饰和民族标识的缺失感[5]。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意见》明确指出了“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汉服复兴增添了人们的自豪感、自信心,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中国梦”实现的积极表现。

2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2.1高职院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多元化的文化冲击,加上家庭教育在传统文化上的不重视、氛围不浓厚的因素,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停留在中学阶段的基础教学中,加上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情况,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一方面,体现在对于传统文化的礼仪风俗认识不到位,缺乏对传统礼仪风俗的重视和认可,对于传统文化、家庭、社会、个人社交等缺乏基本的素养和能力;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哲理、道德、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民族的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融合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停留在比较浅层次上,难有共鸣。在高职学生中继续弘扬和发展中化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打造高尚的品格,提升团结合作意识,消除部分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6]。

2.2汉服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隔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汉服文化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与发展,具有自我摒弃、自我发展的强大生命力,数千年汉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淀其中,不仅蕴含服饰文化、礼仪文化、哲学思想,还囊括众多非遗技艺,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生继续深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让大学生通过汉服所承载的文化以及周边延伸的其他文化,培养相关兴趣爱好。学习汉服领域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情操陶冶、德智体美发展以及提升爱国主义情怀、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长远的价值和意义。

2.3高校汉服文化发展现状

在汉服热的推动下,当前许多高校成立了汉服协会、汉服社团,依托大学生社团,传播汉服文化、开展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等到了部分学生的认可和喜爱,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汉服活动的普及面及受众团体较少,许多人缺乏对汉服的正确认识,参与汉服活动的同袍素质高低不一,同时在活动的创新模式上,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很难有大的突破和亮点。此外,由于汉服的价格较一般服装贵,周边道具繁多,加上投入的经费难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活动的普及和发展。

3汉服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索

3.1创新活动形式,弘扬传统文化

党的“”报告中总书记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新时期传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上国”,衣冠是礼仪之始,汉服不仅包含了人文风俗文化、社会价值观,还蕴含着民族精神、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等内容。创新传统文化载体,结合汉服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仁、义、礼、智、信”教育,利用重大节假日、开闭学式等庆典,通过汉服载体进而延伸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端午时节举办的汉服体验活动,如点雄黄、射五毒、观汉舞、做香囊、斗百草等展示传统民俗;七夕佳节,投壶乞巧、穿针引线、诵读经典、花灯许愿;中秋祭月,猜谜博饼话民俗;花朝节吟诗作对、画扇赏花……此外,通过成年礼、及笄礼、朱子敬师礼、中国华服日和汉服日等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身着汉服,行文明礼仪,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美德。

3.2优化教育环境以营造文化氛围

汉服文化可以与茶道、绘画、舞蹈、花道、书法等结合,还可以借鉴“云汉服”[7]活动开展“责任担当““知书明礼”“心平性和”系列活动,增强素质教育,拓展文化传播途径。在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合理安排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利用第二课堂、云课堂、微课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线下可以举办各类汉服比赛、知识能力竞赛。同时,结合云汉服教育,借助“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可以通过汉服文化普及国学、礼乐、德行等诸多传统文化内涵,运用自媒体、云概念、直播等形式将优秀文化精髓以及民族精神呈现,倡导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提升文化自信,深化责任意识,为民族复兴国家强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3.3加强社团指导以引领教育示范

设立社团指导教师,立足弘扬传统文化,定期开展学术、讲座交流,通过文化管理提升同袍素质,普及正确的汉服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汉服社团的文化内涵体系建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除内部文化交流外,加强其他文化体系的交流合作,发挥各平台资源优势,规范正确形制、礼仪要点,打造一支有影响力、优质的文化传播团队。在活动形式上创新内容,除了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外,可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立足“一带一路”背景,结合汉服文化品牌,开发周边文创产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与学校资源、社会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提升社团水平,不断完善同袍素质。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