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技术范例

医学专业技术

医学专业技术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医学美容技术是美容医学整体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它以中、西医基础医学及医学美容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实施、修复和维护人体之美[1]。我国现代医学美容教育始于1993年,然而2006年原卫生部下达文件,指出医学技术类专业将不再有考取助理执业医师的资格,与之前已有且相近的临床医学专业(美容方向)相比,其专业定位、专业教育及专业发展等各方面必然随之改变。医学美容技术培养的是从事生活美容技术操作、美容产品营销、医美咨询等工作的实用型人才,而非临床美容医生或护理人员[2]。专业课程在突出中医美容、医学文饰、美甲、护肤等专业实践技术基础上,更强化美容咨询沟通、化妆品应用及美容市场营销等全面能力的培养。因此,不同于临床医学(美容方向)及护理学等专业,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建设将是医学新专业教育领域[3]。

1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的意义

1.1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强烈。庞大的人口基数奠定了我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已达2245亿元,截止当年年底,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0%,成为全球医疗美容第三大市场。医学美容行业在我国已经成为继房地产、汽车、服饰、餐饮之后的第五个消费热点[4]。从目前的行业热度来看,国内医美规模的爆炸性增长也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美容需求,医美市场需求的缺口还将不断扩大[5-6]。与此同时,我国美容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庞大,但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等问题,大中型美容机构的工作人员普遍以初中学历为主,大专及以上学历者非常少,短时培训即可上岗,这意味者美容机构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状况令人担忧[7-9]。大量非专业的无证人士从事着文饰、药物注射、设备仪器操作等医学美容项目,非正规的美容培训班遍地开花,医疗美容纠纷发生不断,对医疗美容市场的规范和健康发展形成巨大的冲击[10]。医学美容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对迟缓、专业人才的缺乏将是未来行业发展最大的瓶颈[11]。

1.2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教育发展现状。医学美容技术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引入国内。但直到2004年,我国印发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专业设置指南》,医学美容技术逐渐为人们所承认,国内的高职院校才开始陆续增设医学美容技术专业[12-13]。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六十多所高等(职业)学校开设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每年不足6000人,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14]。医美行业的迅猛发展与人才供应不足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开设医学美容技术专业、进行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培养一批批从事生活美容技术操作、美容产品营销、医美咨询等工作的实用型人才[15],将为医疗美容服务步入专业化注入持续动力。

2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建设实践研究的目标及待解决的问题

医学美容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的目标为“加强学科基础、重视实践、提高素质,培养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体现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特色”。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1)整合学科的基础课和专业课,规范课程设置;(2)完善专业教学团队的素质和结构建设;(3)将课程体系的内容与医美岗位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4)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5)加强实训、实习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医美技术服务能力;(6)建立教育质量监督反馈评价体系,以定期督导检查促专业整体教学水平提升。

3我院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建设与实践的内容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作为医学教育新专业,对于各大高职院校而言,开展和开设并不普遍。而贵州健康职业学院地处西南地区,相较其他兄弟院校,医学美容教育起步晚、起点低。2018年为适应地方医疗卫事业及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学院申办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学制3年、属专科(高职)教育层次。2019年秋季正式招生开课,2019、2020年报考招生率均达90%以上。但专业发展的时间较短、教学体系尚不成熟,存在许多问题,还处在研究和摸索阶段。

3.1明确专业定位。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定位医学美容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当前美容行业迅猛发展和专业岗位素养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从业素质,掌握专业必备扎实的知识理论、娴熟的操作技能、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胜任美容保健技术服务、美容咨询服务及美容产品导购销售、美容机构管理服务等岗位的高端综合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两年在校和8个月的顶岗学习,学生具备中、西医学美容的知识理论、各项实用美容技术、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化妆产品营销技术、常见皮肤病的美容诊疗能力、美容项目咨询及服务能力、美容仪器使用及维护的能力[16]。毕业后学生可胜任激光美容、注射美容、物理美容、皮肤美容治疗和医学文饰等技术岗位,及在大中型美容企业里担当美容助理、美容咨询顾问、美容培训导师和讲师、形象设计和化妆师、美容美体指导、化妆品调配研发销售、企业高级管理者等职务。

3.2探索培养人才的模式。参考中高级美容师的职业资格要求,以其具体的职业岗位上工作任务的要求为引领[17]。强化职业技能,构建“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兄弟院校合作力度,优势互补、双赢互动,共同发展。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利用院校教育环境和资源,联手建设专业,共管学生,积极开展技术与教学交流。“教学做”一体化,通过积极引入企业美容文化进课堂和学生在校外的实习实训,最大限度使学生融入本行业环境,增强其行业认同感,全面提高职业思维、意识及能力[18]。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利用校内多站式考点的优势,争取医疗系统的技能培训、竞赛、职业技能鉴定及考核,提升社会服务能力[19],向全校师生及校园周围其他社区人群提供免费的美容技术服务、皮肤护理知识讲座及医学美容相关知识的宣传。严格考证制度,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美容师资格”等行业准入证书,提升就业的竞争力。毕业后我院将持续追踪其就业情况,将职业市场就业信息纳入人才培养调研的一部分,以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3.3确立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国家早在2007年就明确了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师”[20],因此我校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为前提,每年进行调研论证,确保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技能扎实基础上进行复合型综合能力培养的模式,实现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专业素质发展的有机统一。理论知识够用,强调实践能力,尤其是医疗美容项目实际操作的能力。以医美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临床技能训练、考核和临床思维、沟通能力训练。

3.4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适应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教学培养目标,打破单一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打造模块式教学体系[21],全部课程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建立工作实际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例如专业课程按行业工作实际不同化分为多个大的模块,每个大模块按其需具备的知识、技术及能力可再细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子模块。使学生既掌握医美领域某一个特定的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掌握了同领域其他岗位所需的通用知识和能力。专业教学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适当减少基本素质课程的学时,删减具有重复教学内容的课程,同时增加实训课程比重,突出重点或技能,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22]。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补充适应市场需求、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内容。教学方法上突破传统,拓展更大的教学空间,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反转课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项目教学、案例探讨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提高师生互动和教学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医学美容技术。

3.5重资打造校内实训基地。依照医疗机构真实场景,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特点和医美职业准入要求,认真进行实训室功能分布和布局,高度仿真职业环境,建成美容护肤实训室1间、形象设计实训室1间、美容一体化实训室1间、美容中医实训室1间及相应设备器材,打造满足教学、科研、开展技能竞赛的校内实训基地。全程对学生开放,允许学生参与实训室管理及根据其实际学习情况利用课后时间强化技能训练。实行健全管理机制、日常值班安全监督,打造标准化、学生共同参与的开放共管模式[23]。

3.6重视专业教学团队培养。针对现阶段医美专业教师队伍年轻、职称低、经验及技能不足等薄弱环节,我校将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同时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技术更新,制定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24],鼓励年轻教师考取相关专业技术资格、利用寒暑假进入行业锻炼技术技能、积极跟踪医疗美容先进技术、安排国内专业前沿技术培训等[25],完善教师教学能力考评标准,对优秀的教师给予相应荣誉与奖励[26]。对兼职教师的聘任从实际出发,管理上需更加灵活[27]。具有较高职称和多年临床经验的一线医疗人员专业能力较强,但存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不足等问题,聘用时应考虑其教学能力是否能承担课堂教学的任务,或尽量安排其负责实践技能的教学和实习期跟岗带教的工作[28-29]。另外兼职教师聘任时间较短、流动性大,在岗期间促进同课程专职教师与其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保证教学质量[29]。据预测未来3~5年的中国美容行业年产值将超过5000亿元,按每年增长20%的速度来算,每年需新增240万从业人员[30]。医美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给高职院校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我院积极探索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在医疗美容行业中的发展空间,确定专业发展的方向;了解当前国内美容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定位,不断修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参与制定专业建设相关标准,从而提升毕业生的质量与职业竞争力。

4总结

医学专业技术范文2

【关键词】高职医学;检验技术;形态识别能力;专业人才培养

医学检验行业中,形态识别是一项基本能力。高职医学院校中,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也逐渐受到广大进修学员的认可与青睐,逐渐成为热门进修专业之一。因此,对于该专业人才形态识别能力培养方式的有效性、实践性与创新性,不仅会成为社会评判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会直接影响医学检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1]。

一、当前高职医学检验形态识别能力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医学检验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发展时间较短,存在诸多教学模式漏洞。高职医学院校同样如此。就形态识别能力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理论多于实践。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一味灌输基础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课程,理论多于实践甚至于全程理论教学,学生无法通过实践过程巩固理论知识[2]。第二,教学创新性不足。很多高职院校依然贯彻传统教学内容,课堂实验内容单一,创新性严重不足,无法提高学生培养形态识别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探索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形态识别能力培养的重要现实意义

加强对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形态识别能力的培养,是契合国家对于医学检验人才队伍建设要求的重要抓手,也是使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具备扎实专业功底的重要选择。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于2011年推行教育改革,创新性地建立了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见表1-教学实验组与对照组评价结果比较)。

三、有效提高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形态识别能力培养的具体举措

(一)加强校企合作,有效拓展学生形态识别实践能力建设渠道。选择具有一定资质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相关的医疗机构、医药研发企业等单位,开展深度合作,采取实习人才定向输送、实训基地场所配置、适时开展研发项目等途径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机会,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此外,还可以开展教师资源与企业人才资源的挂职交流,进一步提升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并使其对前沿科技、新技术、新方法有进一步的了解与掌握,提高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校企合作应当秉持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成果共有、责任共负的原则,实现合作稳定运行[3]。

(二)实行以考促练,切实加大对形态识别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我们不难否认,仅开展对理论知识的考察,无法客观评判教学实效。因此,应当切实加大对学生形态识别实践能力的考查,实践操作应当作为考试项目之一,并要占据合理比例,同时注重日常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寓教于行的教学目的。在洛阳职业技术学院、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等众多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院校中,大多采取加大实践考核力度的方法,收效良好。这两个院校将实验操作考核分数提高了30%-60%,综合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学生普遍反映考核结果公正而客观、准确而全面,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也得到了普遍提高[4]。

(三)开展课余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形态识别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一方面是突出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的体现,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巩固形态识别实践能力培养的动力,养成实验兴趣、增强实验积极性。课余活动可以有组织参观科研项目、组织开展技术竞赛比拼等形式。以开展课余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还可以切实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有效拓展视野、提高眼界与格局,对于巩固学习内容、创新思维方式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四、结束语

医学检验专业的形态识别能力是该领域专业人才的基本功。高职院校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尽快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发现并吸收更多先进经验,结合自身院校教育发展实际,创新教育思路,转变教育方法,打造专业性强、综合素养高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敏艳,晏丽,王伯平,张迁,成伟,汤智慧,刘茜.多元化教学方法在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中的应用[J].新丝路,2017,0(20).

[2]褚静英.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形态识别能力培养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5):7-8.

[3]佚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5,0(19):8.

[4]陈丽华,陈辉,宋明胜,伍勇,陈海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4):24-25.

医学专业技术范文3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人才培养

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

1.1人才培养方案与临床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与临床需求不相适应。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授课时过于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导致学生实践动手机会不多,再加上一些基础课程(例如体育、思政类课程)在大学生课程教学安排中占比较大,相应课时较多,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时减少,实践课比例严重缩水。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不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到临床上很难适应岗位工作,实践操作一切需要从头学习,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难以实现“零距离”上岗。

1.2师资来源单一,教师知识储备与临床需求不相适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大多从高校毕业就直接到学校任教,理论水平较高,但是缺乏临床经验,对临床新知识了解不够,解决临床问题能力不足,授课时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效果差。同时,由于教师知识储备有限,临床工作经验缺乏,对临床检验人才需求的认知不到位,培养出的学生难以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1.3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学生需求不相适应。以我校为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库经过近几年的建设,资源丰富,有可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教学课件、微课视频、习题库等资源,并且均已上传学校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但是资源库的利用率不太高,例如微课视频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实验教学资源不够丰富,与学生需求不相适应,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无法做到“零距离”上岗。

2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零距离”培养模式

2.1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与本科院校同专业学生相比,自制力及理解能力较差。应针对高职学生实际情况及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要求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2]。

2.2完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应紧跟临床实际,紧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构建富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科学设置主干课程,整合基础课程,重视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适当增加实验课时,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适当增加临床标本检测内容,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适合临床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实现构建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与临床需要“零距离”。与此同时,聘请医院检验科专家参与课程设置,虚心听取他们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例如,教师在讲授生物化学检验内容时,学生难免会遗忘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这时授课教师不得不复习基础知识,因此基础课与相对应的专业课最好能安排在相邻的两个学期,起到一个很好的衔接作用。同时,为突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色,可适当增加一些外延课程,例如检验仪器分析、分子生物学检验等,适当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3深化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培养适合临床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瞄准临床需求,从课程体系、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充分考虑临床需求,学校实验室毕竟与医院临床实际有很大差距,这就要求学校与医院之间有良好的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医院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的临床操作环境,而学校可为医院医务人员提供一个继续教育基地,达到医院和学校双赢的目的。

2.4加大力度建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多举措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学校可出台相关政策,从学校层面制订每年教师外出培训计划,定期安排教师下临床锻炼,通过进修学习,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同时,鼓励教师进行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学校可对“双师型”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如评优评先、提拔使用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激发教师继续学习的动力,努力获取“双师”称号。这样不仅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同时教师也在考试过程中对考点有一定的了解,又可以据此辅导学生进行资格考试,从而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零距离”。其次,可适当在行业企业选拔聘任一些实践能力强的检验技术人员到校兼职,与学校教师共同授课,在长期接触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既弥补了学校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又提高了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

2.5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更新教学手段。在充分调研临床需求及学生需求的情况下,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组织教师建立专业信息化资源库。通过精选微课视频、慕课、教学动画、图片等,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丰富教学PPT,利用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刺激,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实验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理实结合,深刻理解教学内容;通过推送医学新技术、新变化,紧密联系临床,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争取做到学校所学知识与临床需求“零距离”。教师在利用信息化技术教学过程中,整理出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以及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点,适时点拨并归纳总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综上所述,基于职业能力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零距离”培养模式,可有效提高医学检验技术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使所培养的人才毕业即能上岗,与岗位工作“零距离”[3]。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推行基于职业能力的“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高职检验专业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樊国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零距离”培养模式探讨[J].理论导报,2013(11):55-57.

[2]夏西超,马瑜红,王方,等.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实现实用型检验人才培养目标:以三年制检验医学专业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0):11-13.

医学专业技术范文4

教学内容、形式单调落后,无法跟上社会的需求。很多学校在进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时,学生从基本的理论课程到后续的操作技能课程都采取统一选课、授课的方式,弱化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同时受到传统教育体制观念的束缚,再加上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以及课时压缩,教师在教学中多采取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作为艺术设计类的专业来讲,在课程中需要对色彩、设计图案、立体空间等通过主观思维及实践操作形成多方面的认知,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无疑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巨大的阻碍作用。同时,很多院校在进行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教材是多年前编写的教材,对现阶段的社会、市场需求缺乏一定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偏离社会需求方向,在求职的过程中也备受打击。

二、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进

1.加强对学生的要求,树立职业生涯教育思想

生源问题是现阶段无可避免的大趋势,因此,要积极改变学生的态度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要求,同时要树立职业生涯教育的思想。在教学中,首先要树立学生的职业生涯思想,让其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正确分析自身的优缺点,进行职业定位,引导学生为自己树立目标和理想,加强学习的动力。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要求,要求学生针对每堂课的内容都有所思考、创意和总结,在不断的思考、总结中,逐渐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提高专业素养,并形成一定的创造能力和分析能力。

2.多样化教学形式和内容,紧跟社会市场需求

在教学安排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及特点进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安排,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接受教学,并形成一定的专业认识。同时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如课程设计方面选择当前需求趋势最大的方向进行教学,在教学上多聘请校外专家对有关的潮流热点进行讲解分析,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放眼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与有关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适时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实习,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并让知识得到实际运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目前的行业发展态势,紧跟社会方向,对自己进行重新规划,加强学习。还应对教学形式进行积极的创新和改进,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或者实地设计等方式,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

医学专业技术范文5

关键词: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医学与管理系成立于2016年9月,下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因此,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各门学科课程建设的力度和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我系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提供参考。医学的发展与化学密切相关,必须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才能更好地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从而深入了解生理、病理现象的实质。基础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进入大学课堂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1]。然而,我系学生入学前,普遍化学基础参差不齐,习惯了题海战术,学习主动性不高。基础化学课程具有知识系统、理论性强、内容相对枯燥和信息量大的特点,容易让学生感到茫然焦躁,影响着后续化学类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学习质量。因此,优化基础化学理论课程及实验课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摸索出适合我系学生特点的基础化学教学方案,是基础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1教学内容设计

基础化学教材选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谢吉民主编的《无机化学》,该教材重点阐述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通过医学专业实例介绍现代基础化学的新进展,既拓展学生视野,又突出检验专业特点,满足我系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需要。教学课时共72学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各占36学时,其中,理论课重点讲授水溶液的理论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基础、物质结构基础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教学内容主线贯穿四大基本化学反应:酸碱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配位反应。前两章学习水溶液的理论基础,第一章学习溶液和胶体,重点讲授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计算、稀溶液的依数性、胶体溶液的性质以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难点在稀溶液的依数性特别是渗透压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力求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应用,加深学生理解,第二章学习电解质溶液。有了溶液的知识,接着学习酸碱电离平衡(缓冲溶液)和沉淀溶解平衡。此后,安排化学热力学基础和化学反应速率两章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一个化学反应发生时的热效应、方向和限度,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有了化学平衡的知识,再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自发性和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而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则让学生从关注宏观现象转向对微观粒子的认识,再引出配位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和配位反应的学习。每一章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相辅相成,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实验技术学科,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实验技能的培养与化学实验的教学密切相关。因此,实验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规范实验操作习惯,树立严谨的实验室安全理念,强化实验操作技能,包含验证性实验项目9个,分别是:化学实验基础操作与练习、分析天平与称量练习、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葡萄糖的摩尔质量、重结晶与过滤、胶体及高分子溶液的制备与性质、缓冲溶液的配制与性质、酸碱电离平衡及沉淀平衡、、配合物的生成与性质、氯化钠的提纯和生理盐水的配制,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2个(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和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一方面考虑配合理论章节的内容和教学进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增加胶体及高分子溶液的制备与性质、缓冲溶液的配制与性质和氯化钠的提纯和生理盐水的配制等实用操作使用性强的实验,注意与后续课程的衔接,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2教学模式实践

2.1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理论课中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如教学难点溶液中渗透压的产生、原子结构中p轨道电子云角度分布图、σ键和π键的形成过程,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动画、视频和图片等形式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使抽象变得具体,简单化,可以方便学生快速地理解和记忆。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专业特点,恰当联系医学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5]。如讲沉淀溶解平衡时,结合临床尿结石、骨质疏松和龋齿等病症,通过启发式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来解释发病起因。让学生感觉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习热情,对知识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无机化学理论课涉及的公式较多,针对重点难点的公式运用如稀溶液的依数性中溶液的凝固点、渗透压变化计算公式,采取当堂练习、课后习题精讲的方式,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每一章节讲授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本章节知识点归纳、小结,同时,鼓励对比归纳各章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2.2小组团队式实践学习

将元素化学内容分成若干专题,采用小组团队学习的教学模式[4],按每组4~5人对授课班级分组,每组选择其中一个专题内容,通过学习教材,结合期刊资源和网络资源,查阅该专题元素单质、化合物在医学检验及医药学的应用,例如作为临床诊疗、检验项目药物试剂的结构、组成、性质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并整理资料进行PPT汇报,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沟通的能力。

2.3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将常见的实验仪器使用和规范的实验操作视频提前发送给学生预习观看,布置实验预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课堂讲授实验目标、实验原理,加深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讲授实验步骤内容和仪器操作示范时,设置提问与学生互动讨论。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热情和科研潜力[6]。

3教学考核评价

大学里仅设期末考试的传统教学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容易出现“平时不学,期末突击”的现象[2]。为客观、公正、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课程总成绩考核采取平时成绩(20%)、实验操作考核(20%)和期末笔试(60%)的办法。平时成绩主要侧重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包含:出勤、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团队实践活动成绩。实验操作考核由实验课出勤、实验现场表现和实验报告成绩三部分组成,最后以总成绩的20%折合计算计入学生本学科总成绩。加大了平时学习和实验操作在课程考核的比重。实行考核方式以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明显提高,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姚军,李娟娟,袁洁,等.新疆医科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6(4):617-619.

[2]崔华莉,陈小利,刘晓莉.浅谈医学检验专业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化工,2016,44(15):187-188.

[3]张静,陈俊林.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与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9):86-88.

[4]付洪瑜,张超.研究性学习在医学检验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和体会[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1):21-22.

[5]李炎武,谭卫兵,张伟,等.医学检验专业无机化学教学经验与体会[J].大学化学,2010,25(1):32-34.

医学专业技术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进程持续加快,社会对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加大。基于此,教育部2010年《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加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以培养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创新创业平台。但面对互联网复杂的信息环境,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甄别信息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自身的创新创业追求。毕业设计创作作为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检测环节,指毕业季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结用自身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创作的教学环节。大力推进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改革,有利于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检测方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高校需要不断加强综合设计环节的教学改革。

一、关于创新创业型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创新创业型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围绕“创”字进行,其教学改革初衷是为了培养出勇于探索、不畏困难、敢于创新挑战的综合型人才。其中,创新型教学改革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知识储备、沟通协作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高等院校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不断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超前思维,鼓励学生对未来、时展进行大胆的创新尝试。创业型教学改革主要围绕学生在商业盈利型环节中自身艺术设计和绘画等专业技能输出转换的能力培养,通过教学改革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尤其是与商业经营活动联系较为紧密的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下的独立思考、独立组织和独立管理等能力。学生的积极创业既加强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又为社会创造出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了社会资源压力,具有高度的社会价值。创新创业型教学改革应该贯穿于毕业设计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勇敢探索、敢于冒险、团队协同等品质,也为检验学生自身综合水平提供一个更加客观、可信的价值标准。

二、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教学发展现状

创新创业型教学改革的理念源于西方国家,在西方国家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改善,已经构建出一套相当完善的教学模式。西方国家创新创业型教学模式主要从创业思维、资金规划、机构的管理运营等方面入手,此外还开展了创业相关的配套课程,如法律法规、企业运营管理、用户维护、社群创建等课程。我国的创新创业型教学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国家对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倾斜,艺术设计专业类教学与商业化有机合作正逐渐发展。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学改革还缺少系统性的统筹改革理念,需要我国高等院校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完善、提升,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积极引导学生创业创新思维的养成,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升我国创新创业型教育水平。三、创新创业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提升措施

1.利用多元化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宽广的视野面,要想设计出符合时代精神和具有前沿性的艺术类作品是十分困难的。知识技能学习对于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创作犹如水之源头,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和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要充分结合自身教育资源,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考虑其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有机调整教学模式,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通过设置开放性的设计课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高等院校应改革授课方式,利用多学科交叉式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从多方位、多维度和多渠道思考、构建自己的毕业设计理念,打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设计作品。授课教师还要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群体提出一套对应的指导方案。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其不断完善设计理念,使其争取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产品设计;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要耐心指导,在学生遇到障碍时积极伸出援手,使其努力设计出具有可行性、实践效用性更强的产品设计。

2.提高毕业设计选题开放性

以往高等院校毕业设计环节往往采用学校命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型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为此,高等院校要积极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开放性、包容性,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学生自主命题,促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构建力。一方面,在开放性选题的环境下,学生会更多地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兴趣考虑选题。这给予了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学生在考虑选题时,会将自身的设计理念等与所学知识技能相结合,提高作品设计的完整度。另一方面,为了切实推行创新创业型教学改革的有效落实,高等院校可以在毕业设计选题环节中引导学生积极开发具有商业价值的作品选题,利用相关课件信息向学生展示成功的应用型作品设计,激发学生对于商业开发类项目的兴趣,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输出能力的提高。因此,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开放性是创新创业环境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课程教育与商业运营有机结合的有效措施。

3.完善毕业设计环节相关设施

有效的学习创作氛围在毕业设计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学习创作氛围有利于创作情境的营造,易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设计动力。因此,高等院校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为学生营造出更加便捷、高效的场所、设备。如,高等院校可以借鉴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或获奖作品,在校区内设立展览区,以供学生寻找创作灵感,学习他人作品的优点。同时,高等院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学习研讨区,将学生组建学习小组,让小组内部展开自由讨论,彼此取长补短,不断调整自己的设计思路、展现方式和作品的诠释深度等。学生还可以利用图书馆、浏览室等进行学习,为毕业设计提供更好的灵感借鉴和理论参考。

4.拓展优秀作品输出渠道

优秀的设计作品如果缺乏相关的宣传推广,也只能沦为昙花一现式的快消费作品。国内不少艺术类高校,每年的毕业设计环节都能够产生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其中不少作品获得了外观设计方面的设计专利,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能力。因此,高等院校要不断拓展毕业设计作品的输出转化渠道,保障学生设计专利等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确保知识产权、创新成果可以进行有效的商业和社会价值的转换输出,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毕业设计环节作为学生相对成熟、全面的设计作品展现过程,结合了学生的辛勤付出和教师的辛苦指导,如果单单成为教学指标的一项检测,而未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缺乏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价值推广,就难以发挥出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改革的真正价值。

5.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学校与企业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是促进创新创业型教学改革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之一。以往的教学理念往往侧重于书本知识的教授,脱离了与市场产业发展的联系,限制了我国设计类行业的长足发展。因此,高等院校要积极革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一方面,学校可从企业引进优秀的人才力量,不断推进校园教师队伍的建设,让成功的企业家来校进行宣讲、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相关的合作项目,将毕业设计项目与企业的调研项目有机结合,进行资源共享,提升学生的设计深度和实践效用性。学校可以将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与企业进行合作推广,实现市场上的对接,同时推荐合格的应届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习锻炼,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输出水平。

三、结语

创新创业型教学模式是推进我国艺术类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针,也是衡量艺术类高等院校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标准之一。创新创业型教育符合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设计出更多符合时代特征和具有前沿性的艺术作品。同时,创新创业型教育改革有利于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院校教学理念和模式的革新升级,加快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学生专项设计的输出渠道,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红松.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析——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例.美术文献,2017(2).

[2]舒梅娟.艺术设计类毕业设计实践课程环节的指导与反思——以石河子大学为例.青苹果,2017(10).

[3]徐力.游戏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教育思路探索.长江丛刊,2018(7).

[4]钱沉.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融入高职艺术设计课程的研究——以毕业设计为例.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4).

医学专业技术范文7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

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在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它伴随着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1]。专业认同感较低者易受外界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专业认同感较高者专业匹配性较好,大部分具有自主选择专业、对自身与专业适应度评价较高等特征[2]。口腔医学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专业,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一样,均是口腔医疗行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重庆医科大学于2014年招收首届四年制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经过6年的专业教学,发现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出现中途转专业现象。因此,本文分析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了解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对于培养口腔医学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促进口腔医疗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现状

2020年4月我校开展学风相关调查,调查对象为2018级、2019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调查发现,有36.11%的学生了解口腔医学技术专业,52.78%的一般,11.11%的不了解;非常喜欢该专业的学生为0,喜欢该专业的仅占13.89%。这与其他高校调查结果一致。泰山医学院研究发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较低,转专业率高,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实习积极性、择业意向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态度等,最终影响职业能力与专业发展[2-3]。

2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低的原因分析

根据多项研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分析总结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社会认可度不高。知晓口腔技师者较少,口腔技师与口腔医生行业地位、工作环境、薪资等相比较常处于劣势。(2)高考志愿填写随意。填写志愿时未全面考察专业,未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兴趣了解和职业规划,导致入校后缺乏专业兴趣和职业向往;部分学生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误认为是口腔医学专业而报考;部分学生非主观选择本专业,而是被迫调剂。(3)课程安排和教授方式与专业认同密切相关[4]。新生进校后,基础课程较多,专业课开设时间较晚,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部分教师非本专业出身。(4)学历学位提升机会少。全国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招生时间短,能够招收研究生的院校更少,本科生考研机会极少。(5)行业就业信息较少。我校每年召开覆盖各层次、各专业毕业生的招聘会,由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较少,招生时间较短,招聘单位相对较少。2020年9月调查我校2015级、2016级毕业生发现,仅有20%的毕业生依靠学校招聘会就业,未达到学生的就业期望。整体而言,多种因素影响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如何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是值得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师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方法切实提高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

3提高专业认同感的方法

3.1立足宣传工作,扩大社会影响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也得到显著改善,社会对高技能口腔医学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成倍增加[5]。普通大众对口腔修复工艺即口腔医学技术的认识仍停留在环境嘈杂的流水线生产层面,并没有看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不仅仅如此,对口腔修复工艺行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可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学社活动、行业竞赛等,向社会宣传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提高本专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将有利于提高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

3.2落实专业引导,增加专业底气

据统计,我校55.56%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新生对本专业的了解来源于招生简章,因此,要保证专业介绍的精准性,从招生源头直接减少低专业认同感生源;高度重视入校教育,可利用视频、音频等生动形象地对行业需求、行业发展、就业方向进行细致周到的宣讲,传递正面信息;入校后发挥榜样作用,组织开设“博士讲堂”,以行业领头人增强学生对专业发展的信心,促进学习交流,传递行业动态信息,建设良好的学风班风;提供多种见习机会,使学生提前了解就业方向、就业形式、就业环境;邀请学校、学院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人物参与专业引领,通过定期走进学生生活、参与学生活动,树立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增加专业底气。

3.3开设第二课堂,培养专业情感

对大学生而言,情感培养与体能和智力培养一样重要,包括树立信仰、修善品德、陶冶情操、升华精神等,是对于价值关系的认识能力与反应能力的培养。第二课堂对大学生情感培养有着重要影响[6]。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可通过丰富的专业实践活动,如征文演讲比赛、体育文娱活动、师生友谊赛、专业分享会、专业见习、专业技能比赛等,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专业情感并内化为专业认同感。

3.4优化教师结构,建设教师队伍

教师是专业知识技能、行业发展情况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者,是在课堂育人阵地上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师具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将会直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师大多数有口腔医学专业背景,队伍趋于年轻化,具有传播口腔医学技术理论知识的能力,但口腔修复工艺相关操作技能不及专业技师熟练。因此,学生实验课操作部分多由专业技师进行演示,而他们大多理论知识缺乏,教育意识不足,无法保证教学的连贯性、主动性和有效性,难以承担育人重任。因此,我校自2014年招收四年制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以来,通过自我培养和人才引进,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2018年我校首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毕业至今,学院已经招聘10余名优秀毕业生加入专业教师队伍,弥补了技师理论不足和专业教师技能不足的缺陷,以此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教学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和专业认同感。

3.5注重理实结合,促进医技合作

专业认同感的形成应在具体、全面、客观了解专业后,正确认识服务对象、工作形式、行业发展,并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基础,对其发展充满信心。了解服务对象诉求、医生工作要求、整体就诊流程,可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提高专业认同感。过去技工室与口腔科是密不可分的部门,而现在医院和义齿加工厂是两个独立的部门,医师与技师的信息交流仅靠业务员来传递,根本谈不上沟通[7]。所以,“医技不分家”的理念应该贯穿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以医技良好协作发展为前提,加强人才培养,使其在未来的执业中带给患者满意的就医感受。提高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要不断注重理实结合、医技合作,在学生入校开始就提供尽可能多的专业实践机会,多途径开展医技协同教育,培养学生的理实结合能力,强化医技协同意识。如口腔医学技术专业除安排固定义齿修复工艺、活动义齿修复工艺相关环节的实习外,还应该安排口腔临床科室见习活动,让学生正确认识服务对象、工作形式、行业发展,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技能、职业自信与价值感。

3.6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合作队伍

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也一直秉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调查研究与反馈,发现部分合作培养单位因教师经验不足、理论知识缺乏、工作压力较大等原因,错误地将实习学生定位为顶岗用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及从业率。为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保证学生培养的全面性和持续性,针对“只带不教”等现象,学校对合作单位的社会责任感、带教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能力等进行认真考查,不断提升校企合作质量,健全校企合作队伍,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我校经过两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反馈与基地考察,目前已经拥有一批学生评价好、实践教学规范且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学校与基地协同管理,向社会输送优秀的高素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

4结语

医学专业技术范文8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

开展高职教育相关的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能够通过教育培训,更快地融入到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去。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响应新课程改革、适应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的新举措,是将理论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必要性

(一)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是时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必然成为时展的需要。在博鳌论坛2018年会上曾经提出:“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可见创新在引领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性。而艺术设计本身作为一门极富创造性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师应当紧密联系艺术发展的特点,研究艺术发展的规律,结合艺术教学的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为教学目标。自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设创新与改革课程以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创业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创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执行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前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提到,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创业技能培养是重中之重。在大会上还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创新和创业始终密不可分,创新是创业的核心,创业是创新的一种特殊的体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当将两者相融合,从而使学生能够成长为综合型人才。

(二)开展“双创”教育是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适应就业竞争的需要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创意设计类相关产品已经成为主流,而学生需要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创意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如高职院校不重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双创”教育便会造成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就业能力是创业教育开展的根本性条件,高职学生通过参加创业活动可以深化其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专业技能,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吃苦耐芳、敢于创新的职业观,可以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双创”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个人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从而使得其在就业求职中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提高高职毕业生创业比例,吸纳更多的学生进入到创业的企业中去,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的渠道。

(三)大力推进“双创”教育在国外高校早已形成共识

国外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早,在“双创”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国外的高职院校的经验积累都非常完备,形成了一整套的科学体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涵盖了创业前期构思、融资及管理等方面的主干课程,还涉及到法律、领导才能、营销等方面的辅助课程。无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马克•扎克伯格创造出的庞大的名为“Facebook”社交网络,还是英国剑桥大学在创业教育领域的独特作为,都可以总结为一点:国外著名高校目前都在倾力专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使其可以在千变万化的新经济体系中站稳脚跟。国外的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政策积累、人才供给、制度设计、空间满足等方面都给予了较大支持,尤其是在制度设计上,通过务实有效的做法和落地的激励政策使得高职院校、企业都愿意投入资源和精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主要策略

(一)专业课教学与创新理念相结合

在项目化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学,对于学生以后的创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我们以艺术设计课程中常见的一门课程“展示设计”为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进行相关项目的训练时,通过在项目化教学中融入创新实践方式,以每年学校开展的工商模拟训练为实践载体,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升。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该适当地对一些展示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其次,教师应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展开互动探讨发现创新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创新的理念,激发创作灵感。除此之外,开展项目化教学,主要是通过工商模拟训练活动,进行摊位设计项目展示和研讨,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了解专业知识,探讨相关问题,发现客观规律,培养专业技能。除了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之外,教师还应当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使学生在课下自主设计摊位展示稿,教师要对学生的设计稿进行点评,指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进行修改和进一步完善,达到提高设计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设计稿,由学生进行自主点评,提高学生的鉴识能力。还要要求学生能够独自完成设计方案的制作和设计总结的书写。这样根据真实的项目作为案例来开展教学的形式,才能够称之为项目化教学,通过项目化教学,学生明白产品的设计要和企业的文化、产品定位和目标人群有机的结合,使得实用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提升,这也是培养展示设计师的创新方法之一。

(二)专业课教学与创业观念相结合

教师在项目化专业课程中除了进行创新理念的渗透,还应当渗透创业的理念。首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创业思想,树立创业观念,形成创业思维。在这里仍然以展示设计课作为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展示策划的同时,添加创业者的相关内容。以一个工商模拟活动当中的展示摊位为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创业者的角色进行展示摊位的设计以及创业方案的规划。还可以让学生自愿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的合作和分工,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内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利用产品定位、市场分析、盈利模式等与创业相关的内容相结合,使大家能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形成详细的方案,并且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的讲解分析,共同来讨论设计方案的优点与缺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在讨论中进行创业知识的渗透,讲解如何规避风险和达到创业成功的最终目的。通过讨论,评选出优秀的设计方案,以这种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创业知识,形成创业理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激情,使得专业课程能够和创新创业相结合,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三)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教学成果的考核,这样能够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掌握技能的水平。例如,可以利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价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测。在平时的展示设计专业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设计方案练习,在平时给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的分数评价。在全部课程学习完成之后,每一个学生就会有属于自己的日常成绩,教师可以将这部分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考核。除此之外,教师在期末考核时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核,除了理论考核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完成整套设计项目,来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的核心技能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更加公正的评价。

三、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教学实践

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在艺术设计工作中,只有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才能够练出真正的本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项目化实训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通过实训教学的形式,利用艺术设计工作室来开展教学。艺术设计工作室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工作室采用教学和生产结合的形式,通过与企业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工作室负责企业的设计业务,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任务的分配,以及学生之间的合理分工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要求完成设计任务。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独立设计的方式,来承接中小企业的设计任务。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触到真实的企业项目,从而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设计方案。通过实践的形式来开展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从而使得教学和生产能够得到有机的结合。

四、结语

总之,增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并不断创新,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33-35.

[2]刘艳青,王立鹏.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经济市场,2015(7):238-239.

[3]秦?.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及方法初探[J].劳动保障世界,2013(24):49-49.

[4]邵丽平,姚蕾.提升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6(23):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