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诊断技术范例

医学诊断技术

医学诊断技术范文1

随着交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不同学科技术的有机融合不断形成崭新的混合型技术,如化学与电学技术的结合产生了化学传感器检验技术.光学与电磁学技术的结合产生了流式分析技术,等等。为了便于介绍和了解,应将医学实验诊断技术进行合理的分类。但是,混合型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众多实验诊断技术难以按某种单技术原理进行分类。由于同一原理可建立多种不同技术。而不同的原理又可建立类似的技术,用于解决相同的问题,因此,目前实验诊断技术分类比较困难。

2实验诊断具体方法

2.1实验诊断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实验诊断技术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学习,钻研专业技能,经常去医院了解医学发展动态,以便使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而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其次,上课前要熟悉每个实验的目的、要求、试剂配制、用具的准备、提前预示,以掌握实验诊断的全过程和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微生物基础实验课中如果标本制作的结构不清楚、不典型、染色模糊、有人工假象,那么学生观察起来则很吃力,不能独立找到所要了解和掌握的结构内容。还有在进行细菌生化鉴定方面实验时,如果没有进行预示,不知道细菌培养生长的情况如何,实验诊断中出现的问题就很难给学生解释,这就必然影响学生的实验情绪,影响实验诊断结果。因此实验诊断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2.2运用实验诊断教学方案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多以“满堂灌”方式指导进行实验,故导致学生有依赖心理,不动脑思考,对实验诊断过程及结果不甚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多以“满堂灌”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故导致学生有依赖心理,不动脑思考,对实验诊断过程及结果不甚明了,从而使整个实验课效果不理想。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综合性实验诊断教学,即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一次实验,教师只提供必要的器材和试剂,提出实验诊断技术要求和操作事项。

2.3做好实验诊断的考核方法

以往实验成绩的考核,过分依赖报告的优劣,导致学生不注重实验过程,片面追求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实验报告的篇幅与整洁程度,严重制约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的不重视,不当回事。近几年我们将实验课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一门课后,学生普遍重视起来,提高了他们对实验的重视程度,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成绩评定的客观和公正、提高了实验的教学效果。

3展望

发展基于需求。随着人们对疾病防治及保健概念的转变,医学实验诊断技术也必然向着相应的方向发展。同时由于相关技术的不断突破,必然促使医学实验诊断技术的加速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医学实验诊断技术将会达到:①个性化和自主化为主的家庭或个人健康侦监。为达到此目的,将促使两类产品的出现:家用简便型检验仪器和即用型检测试剂材料。前者的形式可能是多探头、多功能衣帽、床、柜,甚至镜子、拐杖、手表等,后者的形式则可能是笔、纸、滴瓶、塑料卡片等。此类产品使人们可以自主检查、了解自身的某些生理或生化指标;②医院以综合生理功能监测室和组合指标化学分析室的模式服务患者。只要人进入综合功能监测室,受检后即可得出形态学检查结果。再由化学组合指标检测进行印证,最终得到确诊,即医院的实验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完成疾病的明确诊断。家庭或个人所需的实验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完成对健康指标、疾病状况的跟踪和疗效评价。

医学诊断技术范文2

[关键词]医学检验;就业;综合能力;体外诊断

体外诊断技术,简称IVD(InVitroDiagnosis),是基于对人体各种检测标本的临床有效诊断信息的综合分析应用,辅助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等的实验诊断产品与服务。我国体外诊断市场及检测量近年来飞速增加,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1]。但是优秀的体外诊断人才需要各方面能力综合发展,这迫切要求我们研究当前医学检验体外诊断行业发展新形势,遵从“医学检验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重构医学检验技术本科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增强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培养优秀的体外诊断人才。

一、现状调研及存在主要问题

1.体外诊断技术快速发展,但匹配培养人才缺乏。体外诊断技术通过对人体体液、细胞、组织样本等各种检测样本体外检测,其核心市场产品包括试剂、组合试剂、校准物品、对照材料、质控品、装置等,故与检验密切相关的体外诊断试剂研发与管理尤为急需人才。当前,国家大力提倡鼓励创新创业,体外诊断作为新兴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急需我们调整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适应IVD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

2.学生对于体外诊断技术认知不清晰。通过对现在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生的线上问卷调查及座谈交流等方式,探讨检验专业学生对体外诊断的了解程度,了解学生对综合能力培养的态度等问题。经调查,本校检验专业学生对体外诊断普遍不了解;仅有不足5%生了解体外诊断概况。此外,检验学生认为从事体外诊断急需创新意识、沟通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学校应针对性的开设多种特色课程。当前医学检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既往适配各级医院,特别是县乡级检验科人才需求的传统培养模式,与体外诊断新人才需求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因此医学院校非常有必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检验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二、分类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对策

1.加强引导教育,增设体选修课程。由于检验分析自动化,医院等单位对检验人才需求减少,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体外诊断作为新兴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急需大量医学检验专长了解体外诊断技术的本科人才。因此,为适应体外诊断发展的特殊人才需求,急需调整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建议在医学检验专业大一入学起始,应以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体外诊断”特色拓展方向。结合当前医学检验技术学生的现状以及国家当前政策,校企结合,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建立相对完善的体外诊断选修课程模块,为今后的专业教育,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可以开设医学实验技术与设备、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体外诊断产品研发与生产、医学市场营销学、体外诊断企业运营与管理等体外诊断选修课程,增进检验学生对体外诊断的认知,进一步加强医学院校对检验学生进行体外诊断方向的特色培养,拓宽检验学生就业途径,进而解决检验学生的就业问题。通过分类引导与特色课程体系建立,指导学生专业方向选择和职业规划,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理论基础,进一步探索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复合型应用人才。

2.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适应行业研发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国家得发展战略目标,然其瓶颈因素为培养国家急需的创新型人才,故而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但是,大多数医学检验技术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学校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督促力度不够,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的条件有限;其二学生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意识不强。根据以上两点的特殊性,我们从以下探索培养:一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到科技创新,才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来。作为高校大学生,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医学检验前沿技术或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研究并解决问题[3]。二是提升学校基础科研实验室建设,通过开放性实验设计及实验室开放,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及科研素养的培育。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沟通能力,适应行业市场需求。人际沟通能力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润滑剂,也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本需求与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众所周知,在第三方检验机构就业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但在医学检验专业存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忽视学生沟通能力的情况,导致学生在进入医院实习、毕业就业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因此要求学生在加强学习理论基础上,重视自身沟通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如何加强检验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进行讨论:一是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才会为此有相应的行动。二是学校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并且与市场营销相结合,将教学法与角色扮演法相结合,使学生在多元的环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利用声情并茂的情景,设身处地地进行实际沟通,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者,教师进行授课的方式也应该有所转变,创设自由、民主的上课氛围,鼓励同学在自由的空间中敢于沟通,乐于沟通;这些有效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沟通积极性,让学生从本质上学会沟通、善于沟通。

4.商务礼仪的培养,提升职业素养。商务礼仪课程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塑造学生品格、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现阶段第三方检验行业发展迅猛,检验专业学生从事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此医学院校很有必要对检验专业学生开展商务礼仪教育。一是进行商务礼仪教育宣讲,依据体外诊断企业现代化用人标准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并采取多元化的课程,让学生将商务礼仪理论知识标准烂熟于心。二是可以邀请企业礼仪专家来校进行相关课程建设和指导学生礼仪实践,促使学生知行合一,强化学生对商务礼仪的认知能力,培养礼仪自觉。三是学校应紧密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开展校企合作,协助育人培养模式,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激发自身对商务礼仪的学习兴趣,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开构建专兼师资,打造“双师制”教学模式。为适应新形势下体外诊断行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复合型检验人才,学校应与一流企业联合办学,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开展“双师制”培养模式。首先,应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办学,并邀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进行体外诊断方向的教学。其次,企业的真实环境和场景具有不可复制性,并且传统的学院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复合型检验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而通过“校企合作”不仅能够为学校带来另一个教学场所,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学校提供体外诊断行业优秀的技术指导人员,这是对传统学院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的一种弥补,同时也是“双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优势所在。综上所述,为培养适配于第三方实验室的检验人才,医学院校应与一流企业合作办学,开启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增进学生对体外诊断行业的认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新时代的检验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仇云霞.基于价值链分析的体外诊断企业竞争力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9.

[2]于佳洋,王相和.刍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新西部,2020,(05):127-128.

医学诊断技术范文3

“病证结合”模式论治思想萌芽于《黄帝内经》,为东汉张仲景所继承,并开创了病、证、症三位一体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宋、金、元、明、清时期,辨证论治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疾病诊治的核心,形成了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近代西医东渐,既冲击了中医传统辨病论治的地位,也启发了中医辨病思维,汇通各派医家由此而创造性地探索出衷中参西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本文就临床中病证结合模式的类型、特点、发展问题作以探讨,以期构建中医临床病证结合模式新体系,并引起中医学术界的进一步讨论。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必须对中医学术的整体发展产生指导作用;必须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并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中医学只有持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必须依据新的事实和研究成果提炼升华,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1不同临床疾病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类型、特点

我们于2002年提出了[1],临床实践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病证结合诊断疾病的思维模式,总结这种模式可以有三种:一是在中医病名诊断的基础上再进行中医证的诊断;二是在西医病名诊断下的中医辨病加上辨证的模式;三是西医病名诊断与中医辨证结合的诊病模式,第三种就是按西医疾病的发展规律进行证的诊断,吸收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的模式。中医病名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模式,这是目前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采用的诊病模式,也是中医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诊病模式,也即是常说的中医疾病的病证结合模式。这种模式对中医学的继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医学发展到今天,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企图脱离现代医学,无视现代医学疾病概念的存在,单纯依据这种模式诊疗疾病往往难以适应临床实践的需求,对患者不进行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似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允许的。因此,此种诊病模式脱离临床实际难以满足临床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露弊端。现代医学病名诊断,中医辨病和辨证的诊病模式,此诊病模式是西医诊断,然后按主要症状不同进行中医病名诊断和辨证,此模式是目前中医医院临床工作者普遍采用的一种诊病模式。这一诊病模式吸收了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知识,显然是符合时展的。但是同样后面又采取了前一模式,又陷入了前一疾病诊断模式的不足之处。在西医病名的限制下按主症不同又诊断中医不同的病,按中医的病进行辨证治疗,仍然没有将病的本质动态表现出来,成为西医诊病,中医辨证各行其是,没有相互渗透与交融,而是两种体系的拼凑。这种诊病模式也是大多数人理解的西医病名,中医辨证的诊病模式。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虽然一些中医工作者从理论上和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一诊病模式,认为这样有损于中医的地位,好像中医是现代医学的附属物,不愿意这样搞,企图脱离或无视现代医学疾病先进科学的知识,搞所谓的纯中医,但是事实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实际上目前出版的许多临床专著及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以及医疗工作中也都采用了这一诊病模式。疾病和证候结合的诊疗模式已经成为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的主要模式,但是在中医药大学的教学中并未被采纳和应用,形成临床与理论教学的背离。

2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它既遵循了国际现代医学统一的规则,又继承保持了中医传统的诊疗特色。任何轻视辨病或轻视辨证、侧重辨病或侧重辨证的倾向,都是割裂了完整的疾病诊疗体系,它将制约中医诊疗的能力,制约中医的发展,导致中医临床医学的退化。对疾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是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重要理论表现形式,是发扬中医学、创新医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的临床应用价值。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此诊断模式显然有其优点,采用现代医学的诊断,吸收现代医学的诊断经验,对疾病进行了本质上的鉴别,以现代医学做疾病诊断,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思维进行分析,将中医融化于现代医学的疾病中去,同时现代化的检查手段也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弥补中医无证可辨的局限性;同时中医辨证亦可以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如西医诊断无病但患者有自我不适、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疑难病但疗效不佳,或西医诊断为“综合征”,而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清晰可见,有了疾病的鉴别诊断、预后效果估计。但是这一诊病模式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现代医学诊断不清的疾病,如果按这一模式进行辨证就会无所依据;现代医学许多性质相似的疾病中医治疗是相同的,这一模式又显得重复。

2.1时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标准有了科学的、统一的定论,这些标准是统一的,也应该是唯一的。当今中医必须融入现代医学的海洋之中,对于具体疾病的研究,国际有统一的名称和代码(ICD),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迄今为止已十次修订(ICD-10),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临床医学针对的目标是完全一样的,解决一切危及人类健康的疾病,仍沿用中医的病名,肯定是难以得到国际认可的,既然要融入世界医学,其规则是统一的,临床医学研究首先要明确研究的是何种疾病。而目前中医学院教材的编写中仍在采用中医病名,但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2]第二章肺病中引用了“肺癌”病名。并且许多中医概念是参照现代医学概念定义而成的,如“中风”,“胸痹心痛”等,胸痹心痛章节中更是参考冠心病心绞痛的特点书写而成。

2.2目前医疗卫生发展状况的需要

有利于改变目前中医院“姓中”,“姓西”的争论,有利于中医医院的发展。多少年来在中医医院建设和发展上,中医院“姓中”和“姓西”的问题,一直在争论。这存在一个问题:一个卫生部领导下的国家医疗机构,西医医院要搞西医,中医医院要搞中医。但是目前医院的整体布局和建设、医疗法规、医疗制度等等是统一的,基本上是按照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在管理的。许多中医的老专家认为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院采用现代医学的手段诊治疾病,带来了中医院不性“中”了。要知道能够称为一所医院,医院基本功能的建设与完善是必备的。如果医院连一般的急症处理能力都不具备、不具备一般的诊治疾病、防病治病的医疗功能,严格地说就不能称其为医院。这样的医院是很难有发展前景的,同时许多病人的疾病也无法诊断明确,也不可能有病人到这所医院看病。因此,在医院一般功能建设上中医医院不但不能排斥西医的诊断技术和方法,而且还要大力发展,特别一些先进的医疗设备,使医院发展成为能够满足疾病诊断和治疗需求的医院。目前全国许多中医医院与西医医院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有利于改变目前中医院“姓中”,“姓西”的争论,有利于中医医院的发展。#p#分页标题#e#

2.3有利于西医医院合理使用中药静脉注射剂和中成药

目前随着中医药药品的大力度的生产和发展,上市了大量的中成药和中药的静脉注射制剂,许多大型的西医医院,中成药和中药的静脉注射制剂在临床的应用不亚于中医院,并且许多西医医院的专家凭借着强大的医院医疗设备和技术都参与了中药的临床和实验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一些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疾病方面也显示了中药的疗效。我们不能无视目前西医院大量中药使用的事实,特别是许多西医院的医生,不具备中医方面的知识。中药的应用首先医生必须在精通药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合理使用中药,不了解中药的结果必然是盲目使用[3]。同时必须关注中成药与中成药、中成药与西药之间的配伍禁忌问题;合理使用中成药还要注意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只有对患者疾病做出正确的中医辨证后才能合理安全的使用该药并使其药效得到完全发挥,毒副作用降至最低限度;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有利于西医医院合理使用中药。

2.4中医临床发展的需要

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医药发展至今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今我们对有关中医诊断,仍然主要采用数百年前甚至数千年前形成的语言词汇来表述,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坚持采用两千年前的语言、病名来进行中医的诊断,在国际上行不通,也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中医理论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形成开放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使之随着实践与时代变化,不断实现自我改造与更新,赋予新的内涵,从而获得新的提升和活力,才能体现中医药学的生命力所在,故步自封,拒绝发展和吸收新的东西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只要我们按照整体观念和中医理论思维研究现代医学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不会阻碍中医学的发展,相反会促进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

2.5有利于临床开展病证结合、方证相关研究

在方证相关的研究中,疾病也是一个不容忽视与回避的问题。这里所说疾病是现代医学所指之病。众所周知,国际上评价一种药物与一种治疗方法的效果,都是通过疾病的改善情况进行的。“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对于方剂、证候与疾病的研究也应该将其放入大整体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方出发,联系证候,病证结合,解读其间的关联规律,揭示辨证论治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辨证论治赋予新的含义,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4]。证候分类与疾病诊断和药物干预一起进行研究,其结果将使得证候分类更具有使用价值;此外,疾病证候分类不仅有助于找到中医治疗方案的适用患者,同时也能帮助找到西医治疗方案的适用患者[5]。疾病证候分类与药效评价在证候分类基础上,方证相应,中药才能产生确切疗效。因此,中药药效评价应建立在“证候分类”之上,对比分析中药治疗有效和无效的生物学特征,是阐明中药作用机制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

2.6有利于开展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许多证候模型尚未成熟、证候模型未能与现代医学疾病模型结合起来是证候动物模型难以发挥作用、难以开展中药研究特别是中医新药药理实验重要的原因。中、西医并存是我国医学体系的特点,因此,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是开展这一研究的重要前提。目前中医医院临床诊断大都采用中西医两种诊断模式。中医新药的研究大都是在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的基础上开展的研究,临床报道研究也是如此。所以,将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与西医疾病动物模型结合起来,使疾病模型赋予证候的概念,就能与中医临床相一致,使中医新药药理研究具有鲜明的中医辨证施治特色,并为证候动物模型的广泛应用、健康发展扫清障碍。中药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利用健康动物进行安全性评价。这与中药临床实际应用存在很大差异。“对证”用药是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特征,根据中医证候分类理论和“有故无殒”的思想,中药的毒性与证候密切相关,准确的证候分类、进而“对证”应用中药是避免毒性的关键[6]。在“对证”的基础上评价安全性也是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必由之路。

2.7有利于系统、归纳、总结临床用药思维开展中药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已经发展成当今中医临床实践的主要形式,建立在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病证结合基础上的中医临床辨证组方思维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多种形式,我们不能无视其存在。

2.7.1针对病机与病理结合的组方模式病机与病理结合的组方模式目前自觉不自觉的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虽然目前许多专家认为不符合中医理论,提出反对“见到炎症就清热解毒;见到高血压就平肝潜阳”。根据现代病理研究,结合现代药物研究,运用中医用药理论指导临床用药,这一思维的关键要看临床疗效,我们应当开展病机与病理结合的组方模式的研究,以能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实际上它不仅弥补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不足,也使病证结合论治有了新的发展,中药药性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辨证组方思维模式是容纳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向中药药性理论回归,是中医辨证思维发展和中医理论发展的体现。开发药物的临床疗效不仅依赖于随机或重复临床试验取得的有效率,更重要地依赖于通过连续多次临床试验所获得的更为精确的药物使用适应症,这与围绕证候分类的中医临床经验积累的过程非常相似[7]。利用疾病证候分类理念和方法,明确已有药物的精确适应症是“新”药开发的新途径。

2.7.2针对基本病机的专病专方专药的组方模式基本病机的专病专方专药的组方模式是目前大多数中成药开发的主要模式,也是许多名老中医形成对某病治疗特点和特色经验的主要思维模式,应该承认是辨证论治的升华。

2.7.3中药复方配伍西药组方模式中药复方配伍西药组方模式是我们必须要进行研究和重视的临床用药模式,重视和研究并应用的目的是中西药各自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增效减毒,优势互补,在难治、复杂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独特效果;药物研究专家开展的“方病证、药病证、有效部位与病证、有效成分与病证”的中药复方有效部位创新药物研究发现模式、有效组分配伍组方模式的形成是中药现代研究与传统理论相结合的结晶,是中药发展的重要方向,复方药物也是国际药物研发的方向。#p#分页标题#e#

3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总体设想

按照整体观念和中医理论思维全面把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精髓并将其应用于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研究中,继承与创新、提升与发展的原则,是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必须遵守的。临床医学发展研究的目的是提高临床疾病防治的总体疗效,中医药临床治疗显示很好的疗效,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构建,为探索现代医学各种疾病中医辨证规律、总结各种疾病临床有效的整体治疗方案,提高我国临床疾病防治的总体疗效提供了可统一操作的模式。有专家提出,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原来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疾病,西医的“病”(如冠心病、肺炎等)是形态结构系统疾病。中医的“证”(如热证、阳虚等)则是信息控制系统疾病。中医的“证”即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与西医的“病”即形态结构系统疾病同时存在,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可以引起形态结构系统疾病的发生,形态结构系统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也会引起信息控制系统疾病的形成。中医的证和西医的病这两种类型疾病可以互为因果。中西医临床上病证结合治疗实际是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和形态结构系统疾病的结合治疗。这两种类型疾病的结合治疗必然优于中医或西医的单一疾病的治疗[8]。目前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许多疾病分型相当混乱,大多是编著者按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分类和选方的,无统一标准,没有共识性的东西。由于此模式目前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习惯,人们还不清楚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规律。因此本诊病模式需要中医学界团结起来,共同协作,积极努力的开展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研究工作,研究工作必须从临床中来,在目前许多医院都建立了电子病历,为开展全国统一协作研究工作成为可能。在现代医学诊断明确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疾病辨证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摸清每一种疾病的主要本质是什么?也就是说这种疾病的主要病机是什么?也就是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每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中医的哪些证?各证的概率大小及分布情况?这些证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平行的、纵向的、还是因果关系?疾病的主要证型是什么?兼证是什么?证的转归及预后怎样?不同的病具有相同的证型,他们之间有否差异?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临床调查及研究,采用大宗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而不是凭主观臆造。

3.1建立适合我国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

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电子病历完善中医临床研究的基础平台根据最新出版的《现代疾病诊断学》,目前具有明确病因、病理、诊断的疾病共计1100多种;《医学综合征大全》收录的临床综合征达到2000多种,每种疾病和综合征都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这一点中西医都要遵循。疾病的诊断标准是我国疾病专业委员会根据国际同类疾病诊断标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制定的,诊断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定期的全国专业委员会会议都在颁布具体疾病的部级诊断标准,标准是权威的、具有法律意义,所有疾病都有最新的诊断标准,任何医院、任何医生诊断疾病都以此作为标准。在疾病诊断标准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临床流行病调查方法、集中高层次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开展现代医学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研究。研究的关键是完善的顶层设计。我们现在进行的国家“十一五”常见疾病的疗效评价研究,均是一个课题组进行的研究,成果很难得到认同。因此,由政府牵头,专家协作,集中全国专业人员对同一个疾病逐渐讨论,求同存已,初步形成某一个疾病的专家共识。研究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的初步方案,在此框架内,收集各医院临床疾病资料,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临床的各疾病“证候要素”的提取和整理,逐步调整,形成基于临床的各个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在经过专家讨论研究、修改,调整,再回归临床应用,逐步达到基本的统一的病-证-方-药。在此基础上开展循证中医学研究。目前中医药治疗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偏头痛等疾病有效,但是没有进入现代医学的治疗常规中,缺乏循证证据,无法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不仅是国际的,就连我国的西医指南中都没有纳入中医的治疗方法。

3.2建立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

医学诊断技术范文4

[关键词]超声诊断学;基于问题教学法;HOPE理念;教学模式;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影像学包括超声、X射线、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放射学和核素检查等学科。超声作为医学影像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可以通过实时、连续、多角度、多切面、多参数动态观察组织器官的解剖性病变和功能性改变,具有无辐射、操作简单、可便携、经济等特点,成为一项实用性强、普及广的医学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医疗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提高现代医学教学质量成为医学教师迫切解决的难题。超声诊断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尤其是医学影像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将临床医学与超声图像相结合,其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对于医学生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因此,如何运用现代医学教育理念,改革与创新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全能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超声诊断学教学工作中的首要问题。

1超声诊断学教学现状及特点

1.1超声诊断学教学现状。超声诊断学是医学院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但在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中所占比例小、课时有限,这无疑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超声诊断学专业人才不足,有教学经验的师资力量匮乏,且受学校设备数量和质量的限制等,种种因素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1.2超声诊断学教学特点。超声诊断学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理论教学中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广,实践教学中要求实时动态观察图像,与其他诊断学相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强调与时俱进,注重实践个性化教学,教学内容上将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现代化课程教学体系。

2超声诊断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2.1理论课内容局限,知识点关联度不紧密。超声诊断学是一门以解剖学为基础、病理为依据的交叉性学科,而且还涉及生理学及内、外、妇、儿等多个领域,想要学好超声诊断学,就必须要掌握人体解剖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各种疾病的病理改变。同时诊断学也必不可少,在对超声声像图有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熟悉每种疾病的诊断依据,有助于超声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而目前教师授课主要基于教材,针对教学大纲进行讲解,课时紧、任务重,课堂上教师较难把相关其他学科知识点进行融合,学生缺少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难以构成整体的学习框架。

2.2学时少且实验课有限,学校设备受限。医学院学生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课程多,而分配到超声诊断学课时相对较少,实验课学时则更少[3]。同时学校超声设备受限,学生上机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超声的规范操作手法和操作水平不能达到教学要求,不能较好地适应临床超声工作岗位。

2.3教学和考试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低。超声诊断学内容繁多,常规的超声诊断理论授课方式导致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课堂效率差。同时成绩考核主要以理论测试为主,学生过度依赖于课本,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效地联系起来,难以真正地掌握知识点。

2.4师资力量短缺。目前,超声专业人才紧缺,高等医学院超声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多教师少,导致教师无法顾及每一位学生的困难与需求,学生的疑惑不能得到及时解答,影响学习效果。

3运用现代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1丰富教学内容,强化知识点联系。时代在发展,技术在更新,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飞速发展的医疗环境。随着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高等医学院校更要紧跟科技的步伐,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融入于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当中,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有关超声的最新技术及当前发展水平[3-4]。同时学好超声诊断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广泛的医学知识面,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将相关知识点进行关联,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理解和学习,还能够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巩固,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能够更好地适用于临床工作中[3,5]。

3.2增加实验教学课时,提高实验室设备配置。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增加实验教学课时量,学生上机操作能够充分观察超声动态声像图的形态及变化,从而熟悉各种器官形态学结构及不同疾病时发生的超声改变,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6-7]。同时,学校应该提高实验室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尽量与医院接轨,使得学生能够尽早地增加对超声操作的感性认识。

医学诊断技术范文5

1、是提高检验质量的需要,也是临床实验诊断的需要检验质量是检验工作的生命线,检验高质量带来诊断高水平,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临床医生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观察,也关系到医院的社会效益。临床医生对疾病的正确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需要检验人员提供的各种实验数据作为诊断依据来指导临床实践,而各种检验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又需要通过循证医学检验客观评价以筛选出可靠的检验指标,去除不合理检验项目,规范各种诊断指标。因此,评价整个检验过程的质量高低与否需要证据来说明,发展循证检验医学可以全面提高检验质量,减少临床的漏诊和误诊,节省大量的卫生资源。

2、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循证检验医学对不断增加的实验技术进行仔细推敲,评估所用的技术是否准确、可靠、安全、经济和有效。其实质也就是要把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结合,提高检验质量,以最有效的证据剔除无效的、昂贵的和危险的检验诊断,以适应基本的医疗保险管理化的医疗服务的迫切需要。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促进卫生机构和医药行业健康发展,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所谓的改革,其实就是控制医疗消费,也就是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医疗消费”。因此,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必须大力发展循证检验医学。

3、节约医疗费用,合理有效利用实验室资源应该尽量避免不当的实验检查,合理利用实验室资源,节约医疗费用。实验室开展的检验方法和检测手段以及各项实验数据等,本身就可作为科学依据,是循证检验医学的基础。因此,对于广大的检验工作人员来说,一方面应该自觉地结合临床,选择合适的检测项目提供给临床;另一方面应该综合分析长期以来各种检测项目的实际临床意义,正确评价各个项目对于临床诊断的价值,做到合理利用实验室资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检验医学工作者要不断寻求和更新知识及技能,要有循证的意识,不仅注重检验技术的提高,更应该善于发现和提出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善于利用循证医学的现有成果,并积极开展循证实验室的医学应用研究,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有应用价值的检验结论,即最佳医学检验“证据”,切实使检验医学为临床和患者服务。

二、循证检验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作用

1、评价诊断实验方法的科学性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检验项目不断增多。这么多的检验项目对临床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其临床价值如何,就需要检验医学工作者依据循证医学的方式,对各个检验项目作出客观的评价。有研究通过对实验检查的系统评价发现,有很大比例的实验检查是不适当和不必要的。证实了34%~40%的实验检查中有15%~95%的时候使用不当。不适当的实验检查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很明显的。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检验项目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检验师可以通过以下四点来判断:①试验是否与金标准试验进行“盲法”比较。②是否每个被检者都经过金标准试验检查。③所研究病人的样本是否包括临床实践中将使用诊断试验的各种病人,即试验中病例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要充分考虑病例的代表性,否则样本资料得出的结论不能适用于所研究的群体。④诊断试验的精确性或重复性,即在试验条件完全相同的时候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序。

2、评价新的检测仪器、项目、指标的实用性医学检验发展迅速,新的检测仪器、项目、指标不断涌现,只有在充分评价其准确、可靠、有助于医疗决策,以及经济有效后才能用于医疗实践。但现实是由于被热情的制造商生产为试剂盒,以及被寻求提高诊断性能的临床医生和检验师所支持,在缺乏严格的评价之前就被积极地推向了临床应用。另外,无依据的拒绝某项技术,也将阻碍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及检验医学的发展。循证检验医学可以对这些指标进行系统回顾,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CT)和荟萃分析对其进行评价。很多新技术通过循证后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临床非常有价值。检验人员必须了解和研究这些新项目、新仪器的优越性,以便向临床医生推荐和帮助医生选择。

3、检验结果相关的结局研究(laboratory-relatedoutcomeresearch)对于每一项诊断试验来说,如果它的结果不能对诊断决策或健康结局产生积极影响或者两者根本没有相关性的话,试验方法再科学、操作过程再规范、结果再准确也只能是徒劳。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诊断对健康结局的影响。与诊断试验相关的结局研究由于涉及较多的中间环节,因而这方面的研究较为复杂,需要科学的实验设计、正确的数据统计处理和合理的结果判读,其典范就是RCT,如最近关于检验诊断结局研究的RCT有“白内障手术前的常规术前检查是否能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便隐血试验是否能减少结肠癌的发病率”。

三、循证检验医学的任务和意义

1、循证检验医学的任务①科学地设计诊断性实验研究方案:对诸如样本量、随机分组、金标准的确定,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统计方法的选择,以及减少偏倚的策略、RCT等均应严格按照临床流行病学科研设计原理与方法进行。②科学地评价他人的实验研究成果,包括对检验医学技术、检验试剂进行评估。③制订循证检验医学指南:循证医学认识上的一个重要进步是把循证医学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区分开,不难理解,让绝大多数的临床检验专业人员具备有高水平解释原始医学文献的专业技能是不现实的,因此,将业已经过严格评价筛选的循证检验医学数据编制成临床检验实践指南,让广大的临床检验专业人员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在其指导下开展循证检验医学的实践活动。④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为临床医师提供真实可靠的诊断证据,以及提供最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方案,是循证检验医学的根本目的。因此,临床检验专业人员应加强与临床医师的紧密合作,努力开展循证检验医学实践。

2、循证检验医学的意义①指导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医疗决策,一方面提高检验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提高临床检验质量、学术水平和行业服务质量。②指导检验医学领域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活动,帮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结论,促进学科发展。③促进与规范检验医学教育活动。④加强检验医学领域的管理工作,包括质量管理工作,促进新实验方法建立、新实验项目开展等多种医疗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

四、循证检验医学应用实例

对一些临床价值已不大的项目(如马尿酸实验,高田反应,尿兰母实验,血清肌酸等14项实验)进行了淘汰,对血糖铜还原法、ALT金氏测定法等19项测定方法进行了淘汰并推荐了替代方法。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38号令淘汰了35项临床检验项目、方法。2000年卫生部颁发的42号文件中,对于出、凝血时间测定方法作出了规定:其中如毛管法、玻片法做凝血时间,根据研究结果,不能用于因子Ⅸ等的筛查,必须淘汰。

五、循证检验医学对检验医学工作者的挑战

医学诊断技术范文6

关键词:X射线;医学影像;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0引言

在临床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医学影像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够利用各种成像技术,在影像中呈现出人体内部解剖结构,观察器官组织的病变、损伤发生情况,进而做出准确的诊断。X射线检查是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影像手段,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和摄影效应,对疑似病变、损伤的组织部位进行检查[1]。在X线片中,可以根据影像中的明暗、层次,反映出器官组织结构的密度和厚度,作为判断病灶形成的重要依据,判断病情的发生和进展情况[2]。本研究结合X射线在医学影像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应用价值。

1X射线成像的工作原理

X射线成像是一种放射诊断方法,通过透视、平片等检查途径,观察人体内部结构[3]。X射线是一种穿透性强的电磁波,利用其荧光效应,进行透视检查。而利用其感光效应,进行X线平片的拍摄,经过X线照射的部位,能在胶片(涂有溴化银)显影、定影,清晰的呈现出受检部位的组织结构、器官形态,影像中存在着明暗、层次上的差异,可作为健康、病变或损伤的判断依据[4]。疾病的发生过程中,患者的局部组织和器官发生病变和损伤,其组织结构会出现密度和形态的改变,可在X线影像中呈现出来。由于人体组织结构在密度、厚度上存在差异性,不同组织结构对于X线照射的吸收量也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在影像中的黑白(明暗)即可体现出来。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越高、厚度越厚,其累计的X射线吸收量也就越高。因此,可以根据X射线成像特点,对健康组织和病灶进行鉴别[5]。

2X射线在医学影像临床诊断中应用

2.1X射线检查的主要方法

在X射线检查中,可采用荧光透视、X线摄影及其他特殊检查方法,根据临床诊疗的实际需求,合理进行选择[6]。①荧光透视:在荧光透视检查中,经过多方向的扫查,从中观察脏器组织的动态变化。该过程中,需要转动和调整患者的体位姿势,根据影像中器官组织密度、厚度的差异性,对疾病做出诊断,一般应用于心血管、胃肠的检查,但是荧光透视存在着十分显著的缺点,主要表现为影像对比度差,难以清晰的鉴别密度和厚度差异,增加确诊难度,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尤其是在头颅、脊柱部位病变、损伤的诊断中。②X线摄影:在医学影像诊断中,X线摄影是常用的X射线检查方法[7]。在改变曝光条件的基础上,拍摄相互垂直两个方位的X线平片,其影像对比度和清晰度高,能够准确鉴别较为细微的组织结构密度和厚度差异。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对于器官组织功能的观察和判断。③特殊检查方法:为了提高X线检查的准确性,需要在荧光透视、X线平片拍摄的基础上,使用特殊检查方法作为辅助,如软线摄影和高电压摄影。而随着X线检查技术不断革新和升级,计算机X线摄影(CR)和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等技术逐渐发展成熟,极大地提升了X射线检查的质量和效率。CR集合了计算机、电子学、数学等多项技术,经X线照射、激光束扫描后,将积存的热量释放,并以光的形式呈现。经过探测器捕捉后,将光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予以定位、记录,获得数字数据,进行数字处理,获取X线影像,进而应用于临床诊断。与CR技术相比,DR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更高,能够对器官形态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在DR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在降低X线照射量的基础上,获得层次更加丰富的图像,将X线直接再转换为电信号,直接成像。

2.2X射线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实际应用

在胸部病变、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以及骨关节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均需要应用到X射线检查[8]。①胸部病变:支气管炎症、胸腔积液、气胸以及肺结核等胸部病变的临床诊断中,行胸部X线检查。支气管炎症患者的X线胸片中,可见肺部纹理增多,表现为扭曲、走形紊乱,结合患者的咳嗽、咳痰和胸痛症状,能够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胸腔积液患者的胸部X线片,可见弧形致密影,表现为外高内低。第4前肋、第4-第2前肋以及第2前肋等部位可见积液。如果X线片中显示为肋膈角变钝,说明胸腔积液量较低。在气胸患者的胸部X线片中,呈外凸线条影,有明显的气胸线。胸线外为透光区,可见纵隔移位、气液面。肺结核患者的X线胸片,可见肺内片状阴影,表现为渗出、纤维、钙化以及空洞。另外,在心脏病变的X射线诊断中,可见心影增大、肺血改变等表现。②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发生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的病变,需要采取腹部X线检查方法。肠梗阻患者的腹部X线片中,可见肠管扩张、积液,气液平面异常。在胃肠溃疡的X线诊断中,管腔轮廓之外存在椭圆形龛影。与此同时,在胃肠疾病的腹部X线检查中,可以根据粘膜异常、管腔大小异常、移位、异位以及功能性异常(张力、蠕动、动力以及分泌功能增加或降低),进而对不同类型的胃肠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而在泌尿结石患者的腹部X线片检查中,可以清晰的观察结石的形态、体积大小,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③骨、关节疾病:骨折、骨质破坏、关节强直、关节脱位以及关节退行性病变是常见的骨、关节疾病,均可在X射线影像中清晰的予以呈现[9]。

3小结

综上所述,在医学影像临床诊断中,X射线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根据临床疾病诊断的实际需求,选择荧光透视、X线摄影或其他特殊检查方法,能够在X射线影像中,清晰的呈现出病变、损伤情况,准确检出胸部病变、腹腔病变以及骨关节疾病等多种类型的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0]。

参考文献

[1]郭艳莉.X射线在医学影像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4):180-181.

[2]汪宁宁,金奎东,季宏波,等.浅析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发展及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4):167-168.

[3]刘存存.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发展及应用管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179-180.

[4]魏梦丽.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发展及应用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4):46-48.

[5]权林会.X射线、CT检查在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9):137-138.

[6]赵彦丽.浅析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16,3(2):210-211.

[7]孔祥芝.浅谈X线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发展及应用[J].养生保健指南,2016(26):212-212.

[8]汤光云.探究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中X射线的应用发展[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82-83.

[9]刘永庆.X射线检查在临床诊断应用中的利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6):173.

医学诊断技术范文7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教学创新;实践;思维

随着电子、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在医学影像检查中的运用与发展,医学影像学已发展成为集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RI)及介入放射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临床学科.医学影像学诊断的范围已经由形态学发展到功能学,甚至是分子水平,例如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GingGstatefMRI)、MR分子成像探针等[1].随着医学影像学科在“深度”及“广度”的持续性发展,给我们的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实践提岀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要大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应用的综合型医学影像人才.因此,笔者结合30年来的影像医学教学及实践体会,就医学影像学的教与学中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面阐述自己的见解.

1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影像学教学

1.1循循善诱,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

教师在授课前要对学生的整体文化水平、医学基础及影像知识的了解要进行调研,围绕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有针对性备课.无论多媒体教学或传统的教学模式,都不应简单地将知识“堆积”或“下载”给学生,应以幽默诙谐的语言,采用类比及比喻的方法,深入浅出,激发初学者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影像知识的理解,使抽象、枯燥生疏的医学影像学变得直观、有趣、形象,易懂易记[2].例如:讲X线、CT成像原理的区别,可以比喻为X线照片就像把面包压扁看、CT成像就像面包切成薄片看等;如讲授左心衰竭体征中的舒张期奔马律,可模仿马蹄奔跑时的节奏敲击桌面发出声音配合进行讲述,这种形象的知识讲解可使学生记忆深刻.对一门全新的学科,开始听讲部分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此教师可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引导、总结.通过这种以问题导向学习方式(PBL)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阅读医学书籍、刊物的能力,为真正掌握医学影像学的精髓、树立正确的医学思维方法和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2G6].

1.2不断强化学科建设,提高师资素质

教师要坚持继续教育及知识更新,“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医学影像学发展速度快,新知识大量涌现,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不断充实自己,拓宽知识面,既精通影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又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研究,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医学教育规律,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在影像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水平[7].

2认识影像教学特点,找出创新突破口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两个教学过程,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2.1理论教学

2.1.1加强医学影像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使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可在传统的专业基础断层解剖、生理性、病理性等课程结束后加进影像专业基础的理论学习,讲解各种影像检查原理及人体正常组织、各种病理组织的X线、MRI、超声等基本的影像表现[8G9].例如:在学习各系统疾病诊断前,必须先掌握人体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的MRI信号特点.可以设想,不懂得正常组织的MR信号表现,怎么能识别异常信号并鉴别病变性质.例如:在T1WI上高信号既可以是正常的生理性血管流入相关增强,也可为组织的出血、钙化等病理改变信号征象,因此在系统影像诊断前设置影像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可为前者的理解、学习打下必备基础,又能提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1.2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及与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

医学生应懂得医学影像学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影像表现是人体解剖结构和病理变化通过影像设备的反映.因此,在医学影像教学中要注重病理、生理及解剖等基础知识的渗透,锻炼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解读影像信息的能力[10].

2.2实践教学

2.2.1把握医学影像学的特点,重视影像实践教学

医学影像包括普通放射、CT、MRI、USG、DSA和ECT等多种成像技术,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与方法不尽相同,每种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与适用范围各有差异,但所有影像成像技术都是通过对人体内部结构(器官、组织)成像借以了解人体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状态改变,以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影像诊断学是一门形象思维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我们要求影像教学中临床见习必不可少,而且时间安排上尽量前移.在医学影像学的总论教学中就需要有影像见习、接触影像技术,到影像科了解影像设备及各种成像设备成像过程,使学生一开始就懂得X线片是如何产生的,CT、MR的扫描及二、三维重建过程,使学生对影像医学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想象理解能力,调动起学生对医学影像学的兴趣,使学生走进并能真正理解一门全新的知识,使教学与实际临床相适应.作为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也就要把理论知识和影像诊断的经验结合起来向学生传授.

2.2.2比较影像学在影像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比较

影像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能够从多角度、多方式进行疾病比较,对不同疾病的影像特征及同一疾病各种成像方式产生的征象互相比较、鉴别,是医学影像学发展模式,也是医学影像学教学实践的重要方式.它可提高学生对各种医学征象的理解把握水平,有效提高医学影像专业教学质量和临床实践能力[11].譬如:儿童腰椎椎体骨折在X线检查表现正常,在CT表现为椎体中部一条高密度线,在MRI表现为长T1长T2的骨质水肿线.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影像表现,如同一病例的X线表现、CT表现、MRI表现等的对照比较,使学生掌握各种影像技术的性能特点及其如何互相补充、互相印证;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学习,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影像学解剖及疾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2.2.3影像与临床相结合的循证医学教育模式

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对医学影像诊断确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医学影像诊断是临床工作的重要方面并直接服务于临床.影像诊断靠基本影像表现,但诊断是一个过程,要掌握更充分的资料才能保证诊断的正确,这些资料包括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因为,在影像学诊断中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脱离临床资料,仅从影像征象分析,有时很难做出正确判断,甚至导致误诊[12G13].所以说一个好的医学影像医师必须有较系统的临床医学知识,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的教学不应该忽略与临床知识的联系.

3注重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1影像诊断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与辨证思维、循证医学相结合

正确的诊断来源于正确的思维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融入辩证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树立普遍联系及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观,在认识疾病的影像表现时,要从整体出发、分析判断,透过现象抓本质.疾病诊断过程往往充满了挑战,或许我们所忽略的细微征象就是影像鉴别诊断的关键证据,或许我们所看到的征象都是假象,而真相却隐藏得很深,需要我们去挖掘.这些证据,不只是影像学表现,有时就是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因此应认识到许多疾病诊断离不开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还有影像学检查中包括超声、X线、CT、MRI甚至PETGCT,每一种影像学技术都有其优越性,而多种影像学检查的互补和综合才更有利于得到正确的诊断结果.其次,用辩证法发展的观点认识疾病,影像教学中强调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以动态观察静态的思维方法,通过动态观察不同时期病变的大小、形态、周围组织的变化、临床改变.这样,才能对病变的性质做出准确的判断.最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引入循证医学、比较影像学知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判断思维[11G13].影像诊断实践能力的培养须训练学生熟练运用临床思维方法,即观察影像图像时联系正常人体解剖及影像断层解剖,发现病症联系的病理基础,从病变的基本影像学表现入手,对不同病因做出系统分析比较,最后得出诊断结论.

3.2科学思维方法在医学影像实践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医学影像诊断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析综合法和推理排除法.分析综合法是从临床资料、病变部位、影像学特点及进展方式进行分析,尤其是从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来推导出其所含的成分、生长方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其本质是分析综合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也是影像诊断中两个紧密联系、不可分隔的思维过程,在医学影像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推理排除法是指每一种疾病都有一定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排除其他疾病,其要点是凭借经验找出是“它”而不可能是“非它”的关键证据,抓住了病变的本质,这样得出诊断往往是“一击而中”.譬如:我曾会诊一病例,CT片见肝右叶边缘部有一个数毫米的低密度小结节灶,强化方式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常用的鉴别方法;但由于结节灶较小、强化方式不典型,不能确定是血管瘤还是小肝癌,当我看见邻近肝包膜稍膨隆这个影像特征,联系两者的发病机理及病理学改变,我认为是小肝癌,手术病理证实是小肝癌.想要让医学影像学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固然重要,但掌握方法却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分析综合法及推理排除法都有其不足之处,分析综合法有时推导出可能是几个疾病,可能是这个,也可能是那个,避免不了“异病同相”的结果[10G11];推理排除法也会出现问题,由于经验不足,或本身疾病变化多端,并不一定找到用来排除其他疾病的特征影像表现、有鉴别诊断价值的关键证据,如果把数个疾病都可具有的征象当作诊断某个疾病的特有征象,或者某征象不能排除某个疾病,因认识不足,把它排除掉了,均可导致误诊或漏诊的结果.不管分析综合法还是推理排除法,都要掌握每一种方法的精髓,学会活学活用,学会联合应用.对年轻的影像医师来说,首先要掌握分析综合法并实践应用,从疾病的影像表现来推导出其所含的成分、进展方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基本典型的病变能做岀诊断.随着医学影像工作时间的延长和经验的积累,不断的影像诊断和临床及手术病理对照,所掌握疾病的影像特征越多,对每一种疾病的认识越深入,则会更多地采用推理排除法做诊断,尤其对疑难疾病的诊断多采用推理排除法,抓住其要害特征,省略了很多的诊断步骤,能快速、准确地做出影像诊断.

4从思想源头抓起,向学生阐明医学影像学学习及影像诊断能力的培养是一长期积累的过程

医学诊断技术范文8

关键词:医学虚拟仿真实验;诊断学基础;体格检查;教学质量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指的是一种借助高科技透析原理的医学实验,它通过信息传达技术和系统分解将医学案例中的标本和模拟对象进行还原,呈现一种虚拟影像,给人以真实而直观的视觉感受[1]。在临床医学中,诊断学是必备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医学生进入临床的敲门砖。体格检查是临床医师的基本功,在各种辅助检查层出不穷的今天,医学教育仍反复强调体格检查的重要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能够将教学内容立体化,迅速的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增加课后练习的时间,应用于体格检查实践教学中,可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1诊断学体格检查的重要性及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现今的医学领域,各种辅助检查飞速发展,也不能替代体格检查这种传统检查方法。因其能够节约医疗时间、资源及成本,通过体格检查可初步判断发病部位,继而针对性的进行相关辅助检查。没有体格检查这个有力的武器,医务工作者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就如同盲人摸象。此外,体格检查的内容几乎贯穿临床医学各阶段考核中。目前诊断学体格检查实践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体现出一些问题。一是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为教师讲述及示范体格检查内容、方法及步骤,或播放教学视频,辅以适当讲解,再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检查。与其说是实践课,其实更像一种体验课,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只是机械性的跟随老师完成课程任务,更有甚者只是作为旁观者来观摩,未亲自实践,很难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扎实的动手能力,也很难激发其学习兴趣。二是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发现传统模式培养的医学本科生,多数在临床实习阶段,为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时存在检查前的物品准备不充分、缺乏沟通意识、缺少人文关怀、检查手法生硬等问题。这不仅仅给患者带来了不好的就诊体验,而且影响学生未来的执业考试和执业能力。三是因为多是同学间互相检查,基本都是健康状态,当面对患者时往往很难发现异常体征,或发现异常却不能判断具体问题,例如肺部听诊时听不到啰音,或听到了又不知道是哪种类型;心脏听诊时不能鉴别杂音类型或对杂音进行分级。有些学校也引进了一些教学模型,但由于设备良莠不齐,数量有限,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目标。这种模型一般都是彼此孤立的,缺乏内在联系及整体观,难以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四是由于授课教师人力有限,每堂课只能通过抽查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只能反映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教师管理,不能针对性地为基础薄弱、实践能力差的学生进行辅导。

2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近几年来,医学虚拟仿真实验作为一种创新性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的实验教学当中。李志奇等[2],将医学虚拟仿真实验运用于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将虚拟仿真实验同实体实验有机结合,使学生充分理解医学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前沿进展,成为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陈良禹[3]通过让医学生对解剖学虚拟仿真平台的深入接触、自主探索,服务学生实验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医学虚拟仿真实验还应用于影像学、检验学、医学机能实验学、极地特种医学等学科实践中[4-7]。目前鲜有将医学虚拟仿真实验运用于诊断学体格检查教学中。

3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引入诊断学体格检查实践教学中的优势

针对诊断学体格检查实践教学中的不足,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技术,借鉴已经成熟运用于其他学科的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成果,引入诊断学体格检查实践教学中,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和共享平台。该平台可提供数字化网上实践教学环境,在校园内及教学医院内为临床医学生全天候开放使用,布置学习及考核任务,通过平台实时综合判断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掌握情况,分析出容易出错的问题,在下次实践课中重点解决,真正惠及学生,构建“真实—虚拟—真实”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自主学习,提高动手能力。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运用,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资源,增加课后练习的机会,巩固体格检查操作内容,与理论课有机结合,加深印象,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8]。

4诊断学体格检查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设计

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设计,分为初级、中级及高级课程,中间穿插考核内容,并将体格检查前的物品准备、与患者的沟通、人文关怀及检查手法选择等设为常规考核内容(即每次考核均有该部分内容),反复考核,强化记忆。初级课程为正常模型,经反复练习,熟练掌握正常的体查内容,考核通过进入下一阶段;中级课程为异常模型,对比正常模型的练习内容,判断出异常体征,加深印象,考核通过进入高级课程;高级课程将正常模型与异常模型相结合,并且形成一个整体,学习完成后进行总的考核,真正做到承前启后,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见图1。

5诊断学体格检查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策略

基于搭建的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需要做到教学资源相互分享,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第一,为切实落实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网络分享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在平台上投入专项资金购买、添置相关软件,创造良好的网络分享环境。第二,需要按照信息化、智能化的准则,规划出合理的虚拟仿真研究中心管理体系。其主要应用在课程分配、学生预约、中心开放等内容中,如学生经过客户端登录后能够随时阅读部分临床医学教学资料、研究成果等动态化信息。在临床医学本科生诊断学体格检查教学中,需要做到将虚拟仿真与现实检查相结合,信息手段与专业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职位担当能力及批判理念能力。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