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验教学范例

医学实验教学

医学实验教学范文1

围绕专业系列技能培养,构建实验项目体系

为了保证学生达到行业岗位的要求,我们在对行业发展和专业学生就业主要岗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四大技能,即动物基础医学技能、动物预防医学技能、动物临床医学技能、动物检疫检疫技能。据此制定了动物医学专业实验相应的教学大纲,明确了50项学生必须掌握的系列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构建能体现相关的系列专业技能要求的实验项目23个,实验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其应用性与行业性,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设置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三个层次、递进式的实验项目训练体系,成为体现动物医学行业要求的系列实验,涵盖动物解剖技术、病料的取材与送检技术、动物给药技术、动物病理剖解技术、流行病诊断检疫技术、外科技术等多方面专业技能的实验项目体系,并明确每一个实验项目的考核与实验技能的掌握要求。

1.基础性实验为验证性和基本技能训练实验为主,注重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技能训练,旨在加深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培养实验基本技能。如《病料的取材和送检》实验中,强调剖检前检查、取材时间、器械的消毒、病料采取、病料的保存、病料的运送等手把手的规范化训练,为后续实验打下扎实的基础。

2.综合性实验注意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性、综合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初步设计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如《病原菌分离及其疫苗制备技术》实验,此实验中包含病料的采取技术、细菌的培养技术、细菌的分离鉴定技术、疫苗的制备技术等多种综合技能,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先提出实验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提交实际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学生自行完成实验操作,合作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利用从基础性实验中学到的实验操作技术(病料的取材)去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技能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又综合疫苗(灭活苗)制备技术,在临床中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3.应用性实验其实验内容侧重临床应用技能的培养,如《中毒犬的急救》、《宠物口炎的诊断与治疗》、《宠物食道阻塞的救治》、《伪狂犬病的诊治》、《动物胃肠炎的治疗》等常见、多发的疾病,此层次实验围绕临床门诊开展,通过开放式实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缩短就业的适应期。

创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验教学模式

实施学生全程参与、自主探究式、开放式的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充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实验内容的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研讨思考题,引导学生探究式自主性学习。

1.基础性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推行“教师示范、学生过关”的实验教学法,注重学生实验技能与基本原理的掌握。如《动物的给药方法》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示范药品的开启、注射器的使用、药物的吸取、不同的注射要点、动物的保定等操作技能,实际动手模仿、掌握,充分培养学生规范、有效的实践动手能力。

2.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采用“自主设计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教师只对实验目标和实验所用技术种类提出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条件和实验路线的摸索设计,最终达到实验目标,递交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的实施过程,学会了将从基础性实验中所学的技术进行综合应用。通过实验过程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讨论和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团队协作精神,互相促进,使学生更能理解相关知识与技术,掌握实验技术的关键点。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综合设计能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了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过渡。

3.应用性实验教学模式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法,在门诊及临床实践中,以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和解决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

建立以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为主的实验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导向性的效力,改变以实验原理考核与抄写实验报告为主的单一实验考核方式,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建立了以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为主的实验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注重能力培养。

医学实验教学范文2

1.1背景与存在的问题

临床检验标本库尤其血清标本是标本库包含的内容之一。欧美等发达国家均已建立了完备的各种标本库。我国标本库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且各地发展不平衡,在标本库的建设内容上多以肿瘤库的建立较多,针对血清标本库的建设还比较少。

1.2相关管理

首先做好临床检验标本库管理制度设计,加强临床检验标本库的宣教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笔者制订了《标本采集程序》《标识和可溯性程序》《标签管理程序》《设备使用和保养程序》《标本库的管理制度》等多部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且有专门的标本库管理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定期接受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切实管控好临床检验标本库的每一工作环节,提高标本保存质量。

1.3建设内容

本院作为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具有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是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医疗机构。医院检验科每天样本量巨大,其管理与存放十分复杂,传统的检验标本库通常只负责标本的收集、冻存和销毁,很多临床、科研工作者无法及时收集需要的临床标本。本室建立的临床检验标本库不仅是标本的储存场所,而且能为临床、教学、科研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

1.3.1基础设施与设备

根据标本库建设要求,库房面积现有80m2左右,其中微生物标本有独立保存空间,内设中央空调及专用电源,-80℃超低温冰箱6台分别用于存储各类标本,-20℃冰箱5台用于短期保存标本,液氮用于保存菌种、细胞。常规设备含有超净台、离心机、EP管、标本保存盒、条码打印机、扫描仪、电脑等。

1.3.2标本收集与保存

血浆标本使用5mL肝素钠抗凝管,离心后吸取血浆0.5mL分装;全血标本使用3mL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分装于3个EP管中,每管1mL;体液标本应在无菌条件下收入无菌螺口冻存管-80℃保存;病原生物标本应在无菌操作下分装入无菌螺口冻存管-80℃保存。分装好的各类标本均使用条码编号后用扫描仪扫至标本保存管理系统。条码内容信息含量丰富,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病史、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住院科别、住院号、临床诊断、标本类型、入库时间、标本数量、存放位置、出库时间、使用人、保存人等。各类标本按扫描顺序放入对应的盒、架及冰箱。

1.3.3系统运行

标本的信息化数据库包括以下几种功能:标本信息编辑、导入导出统计学分析、Web查询、图像管理、系统维护、报告打印,始终做到同步数据,确保信息完整、查询方便,为临床教学、科研及时提供所需要的各类数据。

1.3.4质量控制

标本库工作人员应加强标本库的保养和维护,每天认真填写冰箱温度记录表,确保冰箱温度控制在±1℃内,冰箱若出现故障应及时把标本转移到备用冰箱,避免标本反复冻融导致基因组DNA、RNA和蛋白质的降解,同时立即报告医学工程部进行维修,并认真填写冰箱维修档案。科室应建立定期随机抽检机制,对所保存标本的质量进行鉴定。

2标本库的建设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2.1传统的检验标本库建设与实验教学

由于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以后大多数的工作对象是患者,因此应当尽量采用人体标本制作教学课件。在标本采集保存过程中,遇到具有临床疾病代表意义的标本如典型的血液病病例,将其血液标本推片染色制成示教玻片,且可以根据标本库中血液病分型即时找到相关标本,供学生学习;再如遇见病原生物标本如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可将其染色制片,根据标本库中病原生物分类即时找到相关标本,供学生观察病原生物的形态特征。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对于临床常见疾病标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验操作能力。

2.2数字标本库的建设与实验教学

虚拟数字标本库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虚拟原型系统的全新的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它为实验教学、技术交流、共同研究、协同工作提供了网络平台,可充分调动参与者的感觉和思维器官,从各方面、各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学习和掌握。对于临床上少见但有疾病代表意义的检验结果如骨髓细胞形态、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寄生虫卵、体液成分、病原生物形态等,在收集、制作这些标本的同时将其通过显微镜拍照成数字图片,建立完善的形态学实验教学网络数字标本库,其应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数字化标本库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验教学不再受限于有限的实验室,可以随时在家中或寝室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实现全部学生同时学习并互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和远程学习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要求。通过数字化标本库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加深对临床疾病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小结

医学实验教学范文3

关键词:临床模拟实验室;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

临床模拟实验室,是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和真实实验室的“虚、实”结合的产物,利用虚拟实验平台可以模拟真实实验过程中的交互式环境,具有交互性和感知性的特点,再结合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在实验过程中最大化地利用现有的“虚、实”两大平台,进行医学检验专业的实验教学,为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提供实践范例,从整体上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的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为进一步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1国内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模拟实验室研究现状

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加快,医学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实验技能的要求不断升高,国内很多高校针对医学检验专业,设计了临床模拟实验室,不仅能满足日常教学需要,而且还为大学生开放实验和医学检验技能大赛提供了训练场所。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模拟实验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临床模拟实验平台的建设阶段。湖南中医药大学和桂林医学院分别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实验教学中应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环境[1]。江苏大学医学院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联合厂商开发了虚拟仿真检验科,形成了虚拟仿真与真实实验室相结合的平台。第二阶段,利用临床模拟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实践阶段。金太成在本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验,可以更好地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实验目的[2]。陈沙利用建立的平台《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中的应用,利用虚拟实验保证了实验的安全性,打破了实验条件对于实验实施的限制,促进了实验教学的开展[3]。国内研究者对临床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也缺乏考核模式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利用临床模拟实验室,研究其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以期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临床模拟实验室平台构建

利用学校现有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选取适合本模式的实验项目,设计每个实验项目的自主学习导学案、任务单、在线测试、能力拓展、课堂评价、分组讨论等功能模块;再利用学校现有的真实实验室和仪器设备,进行区域划分,构建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临床模拟实验室。

2.1临检组虚拟实验室的构建。临检组主要涉及一些常规的检验项目的仪器,学校都已具备这些实验设备,可以开展真实的实验教学。从空间布局和设备的摆放上,都和医院的临检室完全一致,从化验标本的采集、接收、检验和审核结果,全真模拟医院临检室的整个检验流程。考虑到在非医疗环境下,采集动脉血的难度较大,血气分析项目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开展,制订血气分析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导学案和任务单,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下分步骤掌握血气分析的整个流程。

2.2生化组虚拟实验室的构建。生化组虚拟实验室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让学生提前接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掌握实验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再结合学校配备的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来掌握仪器法检测生化项目。手工法实验项目由于耗费时间较长,医院已经不再使用手工法进行检验,但学校实验室有必要开展手工法的实验项目,可以让学生更能理解检验项目的原理,开展几个有代表性的生化检验项目,如“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测定”“血清总蛋白(TP)的测定”“肌酸激酶(CK)的测定”。

2.3免疫组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医院检验科免疫室主要利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进行样本的检验,同样由于仪器设备的价格高昂,利用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来代替真实实验设备,利用制订的任务书和导学案来指导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在结合手工法对其进行补充,开展“乙肝五项定量”检验项目。2.4微生物组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医院微生物室主要利用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实验仪和血培养仪,再结合手工实验革兰氏染色,触媒实验,氧化酶实验和KB法药敏鉴定。涉及检验仪器的部分用虚拟仿真实验代替,手工法实验过程用真实实验进行开展,这样“虚实”结合的形式,充分满足了学生在实习前校内实践的需要,提前接触了临床检验的过程。

2.5分子生物学组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是近几年医学检验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利用PCR扩增仪开展“乙肝病毒核酸检测”“EB病毒核酸检测”和“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尽量开展真实实验项目,更能规范学生的操作细节。

3基于临床模拟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实施

3.1课前活动学生通过教师的导学案和任务单,有针对性地进行虚拟实验操作和考核,学生根据考核情况分组讨论,教师实时跟踪反馈。

3.2课堂活动教师根据虚拟实验的操作情况反馈,在课堂上点拨实验要点,学生自主实验,教师对学生个性化指导并评分。

3.3课后活动学生根据虚拟实验和课堂实验综合得分情况,在教师指导下,深入分析、拓展实验思路。

4对照班和实验班教学效果分析

利用医学检验临床模拟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通过“线上”成绩和“线下”实验成果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包括导学任务单的完成情况,实验成果的评价,也包括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实验素养和“线上”互动情况等来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其中真实实验操作成绩占60%,虚拟操作占40%。实验班的期中和期末成绩与对照班相比(表1所示),其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班,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传统教学班级实验教学效果不高,而实验班通过在临床模拟实验室进行线上和线下的实验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熟悉实验操作过程和规范,节省课堂实验时间,教师也可以及时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反馈。通过课前给学生发放导学案和任务书,起到真正“导学”的目的,让学生有目的、分步骤的掌握实验过程,为课堂真实实验做前期准备。根据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模拟实验室的特点,构建以“导学”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导的完善的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模式,为探讨基于临床模拟实验室的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为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在这过程中提出具体可操作性的基于临床模拟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模式,也对其他医学技术专业实验课的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价值。最终目的是能够切实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社会输送具有良好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规范实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秦辛玲.创建虚拟仿真实验室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探索[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17):2685-2686+2692.

[2]金太成,杨丽萍,赵永斌.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02):139-140.

医学实验教学范文4

关键词:医学检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医学检验是一门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的专业,尤其2012年教育部将培养目标由五年制培养“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等专门人才”改为四年制培养“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技术高级专门人才”[1],着重强调了专业实验能力和操作水平。现医学进入精准医疗的大数据时代,传统的“规定动作”教学已不能满足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类因素极大程度的制约着教学效果,借助虚拟仿真技术(virtualreality,VR)可有效改善这些问题。VR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型认知工具和知识载体,利用高科技生成虚拟环境,使操作者具有视、听、触觉一体化的沉浸感[2],可借助特殊设备与虚拟环境交互,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本文对医学检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为建设医学检验虚拟平台提供新思路。

1传统医学检验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及VR解决方案

1.1验证实验占比大,学生操作机会少

传统实验教学一般由实验技术人员备好实验项目所需仪器、试剂和样品,在讲授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后,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实验。通过VR平台,可实现“实验准备→预实验→实验操作→结果分析”等流程操作。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创新素质,可在平台中设计开放式、研究式的实验教学[3]。目前临床在用的医学检验仪器多为全自动化操作,价格昂贵,且实验场地有限,加上招生规模扩大,无法做到人手一台进行操作,大大制约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VR通过一台计算机或一套虚拟设备即可模拟整套医学检验虚拟实验室,容纳检验科相关仪器设备,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过程,可反复进行操作练习,分析实验步骤,注意操作细节,熟练后再实际动手操作,虚实结合可有效避免因实验某一步骤出错而导致实验无法继续进行。

1.2生物安全隐患大,形态教学难度大

医学检验实验课多以临床病人的血样、尿样等为操作样本,可能存在病原体等安全隐患[4],检测正常人样本又限制了学生对患病标本的认知。通过VR,可减少学生对于患者标本的接触[5]。教学使用的标本片通常有使用期限,对于罕见病的标本来源相当不易[6],采用虚拟构建标本库,如以临床血液学检查教学课程为目录,建立骨髓形态涂库,可对正常血细胞、红细胞疾病和急性白血病等涂片进行形态学观察,教师可通过在涂片中设计添加指引箭头、标识区域和文字等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1.3运行维护成本高,实验耗材用量大

医学检验仪器设备和实验耗材是实验教学的物质基础,而仪器价格昂贵,折旧率高,更新换代快[7],VR可及时更新最新仪器和相关知识,使学生及时掌握前沿技术操作。仪器的维护成本高,如显微镜灯泡寿命短,学生缺乏仪器保养相关常识等,通过VR仪器内部结构,学生可了解仪器管路的走向,光路的构成,掌握仪器维护和保养,设置简单、常见的电路故障引导学生排除故障等。传统教学使用耗材用量大,回收再利用率低,部分实验耗材还存在污染处理等问题,VR可模拟实验操作,节省资源。

1.4知识扩展能力差,课程分隔不系统

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已经无法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例如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基本都是按照大型医院检验科所需岗位进行培养,实验室配置基本与医院检验科相符。但随着快速检测技术发展,应急检验医学应运而生,其检测以干式为主,与常规仪器操作及原理均存在差异,设备更新换代快,采用VR可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技术[8]。传统的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是以课程为单位,但在临床工作中面对各种标本,可能存在复杂的病变,需要检测后对实验结果综合分析,这就要求建立医学检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将知识糅合并融会贯通,才能灵活应变临床工作中的各类标本。

2医学检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探索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与临床紧密贴合的专业,实验课程复杂多样,包括: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病原学检验、血液学检验、分子诊断学等,实验仪器性能和操作方法均不相同,而市售虚拟平台较少,经考查多数不够成熟或与我省检验科常用仪器不配套等,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综合传统医学检验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加上用人单位需求反馈,建议分模块建立医学检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2.1医学检验常用仪器与实验虚拟仿真操作平台

医学检验从纯手工走向现代化,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我们拟建立以下实验操作虚拟仿真操作平台:①全自动生化仪虚拟实验操作系统;②全自动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虚拟实验操作系统与血常规分析;③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虚拟实验操作系统与外周血成分计数分析;④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和尿沉渣分析仪虚拟实验操作系统与尿常规影响因素分析;⑤血沉仪虚拟实验操作系统与血沉检测;⑥全自动血凝仪虚拟实验操作系统与凝血影响因素分析;⑦血小板聚集仪虚拟实验操作系统和血小板聚集实验;⑧血培养仪虚拟实验操作系统;⑨显微镜与共聚焦显微镜虚拟实验操作系统;⑩荧光定量PCR仪虚拟实验操作系统;⑾流式细胞仪虚拟实验操作系统与白血病诊断的应用;⑿多标记微孔板检测仪虚拟实验操作系统与ELISA检测中的应用;⒀细菌鉴定药敏仪虚拟实验操作系统;⒁临床常见阳性球菌检验鉴定要点临床思维训练系统;⒂特种蛋白分析仪虚拟实验操作系统。

2.2医学检验仪器维修虚拟仿真平台

随着科技发展,临床检验仪器不断精密化,智能化、小体积化。临床检验仪器维修是医学检验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多专业交叉的学科,教学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掌握设备结构、工作原理、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而设备数量少且昂贵,实训时数受限等因素大大制约了教学效果。通过VR,学生可以对仪器进行拆卸、维修、组装及调试,极大程度的解决了上述问题[9]。在培养学生该类技能的同时,也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扩宽了就业方向。目前我国致力于医用诊断设备研发的生物医药器械公司不断增多,检验仪器国产化需要大量具有医学检验相关背景的人才。

2.3医学检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网络管理平台

建立虚拟检验科基本技能训练和考核系统,可以打破传统通过实验报告考核学生实验水平的弊端,除了建立实验操作练习,系统还可设置思考题、实验测评、关键步骤考核等内容,教师可通过后台管理,看到每位学生的操作过程、考核成绩,了解学生实验操作中难点、易错点,通过后台程序加标加文字等方式不断完善系统。

3医学检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医学实验教学范文5

1.1确定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内容

在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改革中,有临床一线专家和校内专家组成改革小组,探讨和分析医疗卫生检验一线工作人员的现状和需求及检验行业发展趋势、临床生化检验的常规项目、临床一线检验人员工作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确定了如下生物化学检验的实验内容:①常用仪器操作训练,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②方法学评价实验,让学生对生化检验质量管理有充分认识;③常规生化项目检测,挑选各级医院均开展的临床常规生化项目为实训内容,而且将质量控制贯穿于临床生化检测项目之中。

1.2临床见习

在大一第二学期期末,由教师分组带领检验专业学生到附属医院见习一周,让学生亲身感触检验的场景和临床检验流程,并设置一些临床检验有关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要求学生做出见结。在第三学期期中选择一周的时间让学生再见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授课的第一周再进行一次临床见习,让学生带着感知和问题走进生物化学检验课,让学生明确生化检验流程,带着“问题”去求知。

1.3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生物化学检验课总共106学时,其中实验课56学时。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不能安排过多的基础技能实验操作及相关知识介绍,而这些内容又是具体项目检测的技能基础,笔者采取开设第二课堂来弥补基础技能教学的不足。①化学试剂的配制和保存实验工作中,配制试剂是一项重要内容,不管是日常工作还是科研工作,都必须熟练掌握试剂配制的方法、规程和要领。对于常用试剂也应了解各成分的使用、反应原理和配制后的质量性能及保存方法。为了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验试剂的配制过程,笔者利用课外时间,轮流训练学生参与有代表性的试剂,如:葡萄糖标准液、缓冲液和某一实验全套试剂的配制。在配制过程中,强调称量的注意事项,试剂溶解、分装、保存方法及瓶签的书写方式等基本规则,以达到训练的目的。②常用玻璃器材的选用、清洁玻璃器材是生物化学检验中必不可少的器材,它的清洁与容量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训练学生此方面的基本操作有清洁液配制、污染器材的合理化处理及玻璃器材的洗涤、烘干等。

1.4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

仪器的维护保养是一项贯穿整个实验授课及临床检验过程的长期性工作。生化检验实验室从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到紫外分光光度计,再到微量移液器、吸量管等器材,每一件仪器都有其规范的操作方法。在实验室如何正确使用仪器,了解大型仪器的一般性维护及特殊维护,应在实验教学中引起重视,它将会在学生今后所从事工作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通过基础实验和开放实验室,轮流指导学生熟练正确使用常用仪器,懂得保养仪器,延长其使用期。

1.5安全防范教育及实验室管理

临床生化检验实验室拥有大量的化学试剂,其中有易燃、易爆试剂,也有有毒或强腐蚀性试剂,这些试剂保管和使用有着特殊的要求,每次实验时笔者会有针对性地强调。鉴于实验室拥有许多用电器材,用电安全教育也列入实验安全教育中;另外,由于教学需要,实验室有时不得不采用阳性标本,例如:乙型肝炎病毒、黄疸血清等,若在实验中接触这些标本,需认真、细致地指导学生操作、强调注意事项以及对标本和受污染实验器材处理方法,教育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1.6建立严格的预试制度

生化检验实验在反应稳定性上不同于一般的化学反应,实验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达到实验目的,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在实验中真正使学生得到应有的收获,我院建立了严格的预试制度,所有带实验课的老师集体预试,并对当次的实验方法是否需要修改、所用试剂是否需要调整、器材是否需要添补或更换等提出意见,充分酝酿和讨论、达到预期效果、得出合理可行的方案后再提供到课堂,供学生实验。并做好预试记录,记录预试过程中各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用于完善和改进实验教学工作,对提高实验质量起到了保证和促进作用。

1.7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在实验前,笔者要求学生预习有关实验内容,对本次实验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有所了解,教师在上课前抽查预习情况加大督促学生做好预习的力度。在实验过程中,带教老师逐个巡视各小组的实验操作,注意学生操作的有序性、规范性,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疑难及时指导。实验结束时,教师以讨论的方式对本次实验中出现的各项问题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该实验的印象,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并督导学生将用完的实验试剂、器材等及时归位,经常保持操作台整洁;安排值日生在实验完毕后打扫卫生,并在仪器记录本、授课日志上签字等。对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严格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2实验考核

医学实验教学范文6

为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硬件现代化建设,降低基础性实验的比例,改善基础性实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不断优化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环节,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课程整合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当前,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和教育发展纲要均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要求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课题。近些年,我院针对实验教学课程做出系列改革,保留重要的基础性实验,逐步增加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2-4]。针对保留的基础性实验,改进其教学环节,比如开展案例式或以问题为导向的实验教学;针对设计性实验,不断完善其实验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针对创新性实验,将其与开放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紧密结合,整合实验教育资源,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数量。具体的实验教学课程改革情况介绍如下。

1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实施

根据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将实验教学分为基础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基础性实验与理论教学对应并同步进行,通过改善和提升教学条件,相应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是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并开展的实验,基于虚拟实验室的良好条件,又开展了虚拟实验;创新性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凝炼科学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科研立项和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组等方式开展创新实验。

1.1改善基础性实验的教学条件与课程改革

1.1.1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

近五年,我院着力加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的现代化建设:建成解剖学虚拟数字实验室和人体奥妙馆;建设8个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并在电脑终端安装基础医学图片数据库和基础医学知识数据库;机能实验室建成机能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安装24个虚拟设计性实验项目;此外,更新生物技术实验室、病原与免疫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其条件不仅可以满足常规本科生实验教学,也可满足创新性实验和研究生的基础实验工作。

1.1.2基础性实验的课程改革

依靠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和数据库资源,在病理学和组织学实验教学中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整合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图片资源和数据库资源,整合与问题相关的多学科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引导学生形成以器官为核心的医学知识思维体系[5]。利用解剖虚拟数字人系统、自制手术录像和3D臂丛解剖动画等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提高本科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并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解剖学实验[6]。在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实验教学中均引入病例讨论和问题式教学法[7,8]。

1.2增加设计性实验比例,优化教学环节

机能学实验室将单一的基础性实验革新为设计性实验内容,如将“神经干动作电位”实验项目更改为“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局麻药对其影响与骨骼肌的单复合收缩”,将原本单一的生理实验变为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知识的设计性实验。解剖学实验室开展家兔脊髓半离断实验(选择不同的层面),半离断脊髓后观察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改变,从而分析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传导路;开展“新鲜猪肾脏和心脏解剖”,以弥补人体标本的不足,增强学生的感观性认识。病原和免疫学实验室针对“疑似病例”设计病原菌分离鉴定的实验方案,鉴定到病原体后再与其引发的临床症状相比较,促进学生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生物技术实验室有机地融合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实验内容,将大部分纯验证性的基础性实验更新为设计性实验,根据实验项目的特点将实验内容进行衔接,如在两周内连续开展“细胞原代培养、细胞核与线粒体分级分离、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与观察、X染色质的制备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等实验项目[9]。此外,在机能学实验室、解剖学实验室和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开展“虚拟实验”。这些实验室的电脑系统中储存有虚拟实验内容、虚拟数字人系统、基础医学图库、基础医学课件,为开展虚拟实验奠定了基础。在虚拟实验过程中,通过设计实验过程,模拟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等形式,引导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

1.3多渠道开设创新性实验

创新性实验对于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尤为重要,尤其对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更重要,既可以帮助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又能够促使学生早期确立攻读硕士或博士的人生目标[3]。近年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的热情高涨,学校的投入也相应增加,相比五年前每年只有3-5个创新性实验项目,如今每年开展的创新性实验项目超过15个。首先是学生自主立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复习和凝炼科学问题,再由教师讲解基本科研方法,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最后由学生向相关部门申请立项,向实验室申请开放实验室。学生自主进行的创新性实验有“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牡丹江市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研究”和“胃肠癌相关趋化因子的作用”等多个项目。另外,部分学生直接加入教师的省部级或部级科研课题组,学生选取其中一个小分支进行科研工作。

2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效果

五年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硬件建设快速发展,实验教学的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实验虽然比例下降,但在融入现代化教学条件和调整了教学模式后,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从20%增长至60%,同时,原有的设计性实验项目得到进一步优化,并新增了虚拟实验;创新性实验与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科研立项、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实验项目数量和质量均稳步增长。

2.1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2.1.1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三种不同层次实验类型,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重在验证理论知识;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重在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有利于学生在科学研究道路上的发展。经过三个层次实验训练的本科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动手能力明显加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亦得到加强。

2.1.2促进学生整合医学知识体系

病理学实验开展的临床病理讨论会和虚拟实验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机能学实验需整合运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门学科的知识,生物技术实验需整合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知识,免疫学和病原实验同样要用到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知识,因此在进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加强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认识到以器官或疾病为核心的整合医学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后期临床阶段的学习。

2.2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2.1转变教师思想观念

教师在参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之后,教育思想理念发生明显转变,从以前的“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真正地认识到“强基础、强技能”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此外,教师逐渐认识到形式多样的实验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完全接受实验教学由之前简单的验证式实验教学转变为基础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成功地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部分教师主动地提出增加实验项目或改进实验项目的关键环节,为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一目标献力献策。

2.2.2促进青年教师业务水平提高

优秀的教师团队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我们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其一,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鼓励青年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各学科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其二,严格执行集体备课、试讲和听课等教学活动制度,要求青年教师学习交叉学科的课程,鼓励教师到临床科室学习交流;其三,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鼓励参加各种教学比赛,完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并实施奖罚制度。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实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青年教师参加校级或省级教学比赛获奖数量也明显增加,为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3实验教学改革的困难与不足

其一,创新性实验覆盖面不足:由于教学时数限制,创新性实验均安排在正常教学时间之外,给教师带来不便;创新性实验需要较多的投入,难以覆盖全体本科生,仍需要更多的渠道、多样性的创新性实验来增加覆盖面;创新性实验要求教师既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又要有饱满的教学热情,两者均具备的教师尚显不足。其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转变较慢:青年教师易于接受“强技能、重实践”的教学理念,然而,部分老教师思想僵化,不愿意接受新观点,给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困难。今后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会,为骨干教师创造参观学习和教学进修的机会,潜移默化地转变轻视实验教学的偏见。

综上,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实现本科生“强理论、重技能”的关键教学环节,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改革传统的基础性实验,有机地结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形成以器官为核心的医学知识体系。因此,逐步实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内容的一体化设计,将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更好地有机结合和优化,是未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作者:于建渤 曹永 刘星 朱梅 张绪冬 朱雁飞 唐小云 张晓莉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黑龙江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季强,夏强,富丽琴,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73-75.

[2]张晓莉,于建渤,李志强,等.完善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平台建设,深化实验教学改革[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5):70-72.

[3]于建渤,李志强,张晓莉,等.本科生病理学创新实验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2):182-184.

[4]唐小云,周晓茵,姬云丽,等.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3):218-219.

[5]郑慧哲,朱雁飞,曹永,等.数码互动系统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4):415-417.

[6]李明秋,王莹,杨春壮,等.兴趣教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8):1005-1006.

[7]唐小云,石学魁,李霞,等.病例讨论课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8):697-698.

医学实验教学范文7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实践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只有树立全新的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理念、构建现代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多层面、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树立全新的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育理念

1.高度重视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是时展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研究日新月异,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已成为决定人类未来和国家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高等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实践实验教学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实验教学。有学者呼吁要“像重视课堂教学那样重视实践教学”。医学实践实验教学已不再单纯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而是和理论教学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2.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是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创新能力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而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从本质上讲,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是学生自主探索未知、检验假说和证实真理的实践活动。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必须在实践中让学生动手,有机会把自己的创新思想付诸实施。”只有通过医学实践实验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自主设计、亲身操作实验项目,才能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构建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实践实验教学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涉及医学实践实验教学课堂内外、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个层面。

1.校、系层面,加大对医学实践实验教学的投入和管理力度,为建立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高水平师资队伍是顺利开展医学实践实验教学的保障。在师资队伍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吸引高学历人才充实到医学实践教学队伍中来,目前我校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老师超过50%。学校在各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和科研研究所等,设立“责任教授岗”,给予责任教授岗位补贴,要求有较高学术造诣,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和责任心强的教师负责践实验教学基地的建设、管理及人才培养工作。我校现有山东省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泰山学者岗”特聘教授1名,校级“责任教授岗”17名。同时通过举行践实验教学经验交流会、实验教案评选活动和青年教师实践技能比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普通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实验教学能力。以学生为本,构建“结构化、多层次、开放式”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将过去按照单一课程分支结构划分的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转变为方法多样化、高技术化、有时代特征的专题结构实践实验教学模式,每个专题把理论内容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其分割成内容相对独立、互相联系的模块,形成内容统一、前后呼应、上下贯通的结构化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将全校42个实验室按功能和学科类别,进行了合并和重组,有效地规范了实验室的管理和实现了资源共享。各实验室又按照“基础演示实验室、综合和设计实验室、课题研究型实验室”进行了分层次建设。新的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更易于实现因材施教、分阶段、分层次教学,使实验课形成一个从浅到深,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培养能力的多层次、逐级提高的课程体系。学校将所有医学实践实验教学资源向学生实行了全方位开放,学生除完成必修的实验课程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层次高的实验课程或参加创新基地的各种实践活动。优良的实验设施与教学条件是实施高水平实践实验教学的坚实平台。学校先后投资建立了九个现代化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和35个多媒体教学实验室。不断增加实体标本、数字标本和模型等实验用教具和仪器设备。

2.构建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引领作用。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内容包括医学实践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医学实践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多个方面[1-2]。高校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创新医学实验内容,通过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的实验,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2)创设和谐、自由、平等的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氛围,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掘学生的潜能;(3)不断改进和优化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情境式和PBL教学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切实履行本科生导师职责,加强对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的全程指导。从查阅文献、课题立项、课题实施、实验数据的整理和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组,通过指导学生完成部分科学实验,来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6)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等形式,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7)改进医学实践实验教学考试方式,注重对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增加实践实验教学考试成绩在学生成绩中所占的权重;(8)设立学生“创新学分”,学生根据参加实践创新活动的成绩获得相应学分,并记入个人成绩档案,作为学年评优、评奖和推荐免试研究生等的参考,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3.提倡学生进行自我导向性学习,使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构建者。1984年美国高质量研究小组就发表报告,提出了“学生投身学习”的概念,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主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任何外因最终都要通过“自己”这个内因发挥作用。21世纪医学模式发生根本转变,未来所需求的医生是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大学生从刚刚步入大学生活开始,就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的学习特点,根据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志趣等具体情况进行自我导向性学习,自觉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开展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所取得的成效#p#分页标题#e#

医学实验教学范文8

实验教学用书为《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电子版),是《临床免疫学检验》(康熙雄主编)的配套教材。我们根据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目的,尽量按照临床免疫实验室常用的技术操作方法来设计实验课程。首先实验内容要突出本学科的基本实验技术;其次,从医学检验学生的特点和大部分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基础研究工作的需求出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术上;另外,根据免疫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科研领域中的特点,增加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项目。综合考虑这几个方面,我们将实验分为:(1)验证性实验,包括经典抗原抗体反应技术、免疫标记技术、免疫细胞的分离;免疫球蛋白的提取;血清补体活性的测定;(2)设计性实验,包括ELISA法的建立;临床相关实验:包括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抗核抗体;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临床实验室不断地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全自动分析仪的操作在实验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定期带学生到医院临床实验室见习,让他们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动态及最新的检验仪器、检测方法和发展趋势。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落后,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实验教学与临床脱节的难题。

2精确分配实验学时

《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们根据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考察和分配,每次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之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99学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45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2:1。

3增加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充分利于临床医院的资源优势

良好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条件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临床免疫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免疫学技术的成熟,以及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的发展,医学的各个学科均与此学科发生广泛的交叉和渗透。相应技术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实验教学要为学生掌握这些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我们的实验课充分利用旧有设备,同时也争取了新的投入。近年来,实验室增加了教学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自动酶标仪、洗板机、水平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等。另外,由于自动化的进程加快,很多高精尖的设备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这些设备价格昂贵,教学实验室无力购买。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各个教学医院检验科的资源优势,将部分实验课和见习课设置于教学医院的检验科,用临床资源优势来弥补实验室设备的不足。

4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讨论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等。对于设计性较强的实验,我们运用了PBL教学模式,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由教师提出与本次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教师只是起导向作用,不直接回答学生问题,维持实验小组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对于相对复杂的实验内容采用LBL教学模式,如“免疫细胞的分离”等。对于相对简单的实验内容采用自主学习模式,比如“凝集反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并完成实验内容。在各种教学方法中加入讨论式教学模式。针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或实验结果,在教师指导下,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交流,相互探讨,以求得真知。由于我们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实验课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我们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将实验变得形象。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操作、实验仪器拍摄成录像进行播放。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所用的仪器等,还能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将科研融入实验教学

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对实验教学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学校及医院越来越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各等级的科研项目数逐年增加。我们也尝试将科研融入的临床免疫实验教学中。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就是我们教师自己正在研究课题的部分内容。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前沿。

6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