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护理论文(共10篇)

医学护理论文(共10篇)

(一)

一、吸痰管的选用

吸痰管应柔软度适当、粗细合适,为多孔设计。目前各地医院多采用一次性硅胶吸痰管,具有柔软、有弹性、组织相容性好、透明度高等特点。吸痰管软硬适当可减少对气道黏膜的损伤,也有利于吸痰管的插入;多孔设计保证了吸痰时多角度、多方向吸引,有利于吸引彻底且分散了负压,减少对黏膜的损伤;透明度高便于护士观察痰液性状;吸痰管过粗可造成吸痰时有效通气量不够或形成死腔,严重时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甚至伴有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过细则影响吸痰效果,使痰液不能有效吸出,导致吸痰次数增加或痰液蓄积形成痰痂,吸痰管粗细合适既可以保证一定通气量、不加重缺氧,又能充分吸出痰液。一般推荐吸痰管的外径约为气管插管套管内径的1/2。

二、负压的调节

吸痰中如果负压过高或在某一部位停留时间过长,吸痰管小孔可将黏膜吸住而导致出血;或可因过度抽吸肺内气体,造成肺泡不张的发生。而负压较低只能吸出稀薄的分泌物,对较黏稠及位置较深的痰液达不到吸痰效果。所以吸痰时负压的选择是减少气道损伤、维持有效通气量和预防其它并发症的关键。李小寒主编的第四版《基础护理学》中推荐的成人吸痰负压值一般为40~53.3kPa(300~400mmHg);而在目前我国卫生部颁布的标准中,成人吸痰压力为20~26.7kPa(150~200mmHg);Oh等研究显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安全有效的吸痰负压范围为10.7~16kPa(80~120mmHg)。因推荐的负压范围较大,造成了选择的困难。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吸痰负压在保证充分吸引情况下应尽可能减小,以减少肺不张和对气道黏膜的损伤;吸痰前要做好气道的湿化,使痰液稀释利于吸出。每次吸痰前先将吸痰管放入无菌生理盐水中测试导管是否通畅及吸力是否适宜;在吸痰管插到位前不能带负压,应在痰管退出过程中启动负压;抽吸动作要轻柔,要不断地旋转上提吸痰管,不宜在同一部位吸引时间过长,以免损伤气管黏膜。

三、吸痰管的插入深度

浅吸痰是将吸痰管插入的深度小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的长度;深吸痰是将吸痰导管插入气管直至遇到阻力,再上提1~2cm。吸痰管插入浅只能将导管内痰液吸净,达不到彻底吸痰的目的;但插入太深又容易造成气管粘膜的损伤如充血水肿、上皮剥脱等损伤,且增加了出血、感染甚至窒息的可能。有研究对3种插管深度的吸痰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吸痰管插入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长度再延长1cm的方式较更浅、更深吸痰可更好地吸尽气管深部的痰液,又避免了对隆突处气管黏膜的损伤,而且减少了刺激性咳嗽、痰痂堵塞及肺部感染,吸痰效果最好。这一长度可通过测量胸骨上2~3cm处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末端的长度来判断,做好标记,在插管时通过外露痰管的长度来推算插入的深度。

四、吸痰的手法

传统的吸痰手法为阻断负压后插管到位,再开放负压旋转上提。插管时阻断负压的目的防止负压对气道黏膜的损伤。但孙红燕等认为呼吸道黏膜的损伤不是因抽吸引起,而是由于吸痰管前端与呼吸道黏膜的接触造成的。郑桃花等研究结果表明,插管时带部分负压吸痰,可以及时吸除管周痰液,特别是痰液较多时,可以避免吸痰管穿过痰液时将附着在吸痰管周围的感染痰液带至气道深部而造成感染。另外及时吸净气管浅部痰液也可避免反复在深部抽吸,减轻了由于吸痰管前端与呼吸道黏膜的频繁接触对气道黏膜的损害。也有学者认为插管时是否开放负压取决于痰液的位置,痰液如果在气管导管内,应在插管时开放负压,以免将导管内的痰液带入气道,由高吸位至低位;痰液位置低则由低位吸至高位,避免一插到底。常规旋转式吸痰目的是彻底清除气道侧壁分泌物,但有研究表明旋转式吸痰与非旋转式吸痰的吸引效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旋转式吸痰法是安全有效的,对患者的心率、SpO2等影响小,不适感减轻,其原因主要为:

(1)带侧孔的吸痰管采用不旋转吸痰不会影响侧壁分泌物的清除;

(2)体外模拟实验证明旋转动作并不能使气道内吸痰管的前端旋转。

五、控制吸痰时间

吸痰时由于负压对黏膜的影响及吸痰管占用气道约50%的容积,加上吸痰时可能会刺激气道发生痉挛,会出现刺激性咳嗽,从而加重缺氧。所以吸痰时既要保证将痰尽可能吸出,又不能加重缺氧。公认的吸痰时间为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如果一次吸不净,需再次给患者吸痰时,两次时间间隔应该大于3~5min,之后更换吸痰管后进行第二次吸痰。这与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如enaillon等认为选择合适型号的吸痰管、吸痰时间<15s能减少吸痰对功能残气量和SaO2的影响。

六、加强气道湿化

建立人工气道后气体不经上呼吸道而经人工气道直接进入下气道,失去了上呼吸道对气体加温、加湿的作用,致使气道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燥不易排出甚至形成痰痂。气道湿化对于补充气道的水分、维持纤毛正常的生理功能及促进痰液排除具有重要的意义。气道湿化的方法包括气管内滴入湿化液以及提高吸入气体湿度两类方法。多位学者研究发现相对于持续湿化和间断湿化气道两种气管内滴药的方法,持续气道湿化效果优于间断或定时气道滴药,可以稳定、缓慢、持续、有效地达到湿化作用。关于湿化液的选择,目前认为生理盐水不能与分泌物混合,单纯滴入生理盐水对稀释痰液无效。使用效果较好的湿化液有1.25%碳酸氢钠、0.45%氯化钠、蒸馏水+泼尼松+抗生素+沐舒坦保养液、N-乙酰半胱氨酸等;气道湿化量成人一般为每天300~500mL,老年患者可略减少。提高吸入气体的湿度也是一种有效的湿化气道的方法,包括使用人工鼻、电热恒温湿化法等。人工鼻是模拟人体器官鼻的功能而制成的湿化装置,利用患者呼出的气体加温和湿化吸入气体,能保持通气管道的干燥,避免产生冷凝物质,并且有一定过滤细菌的作用,在欧美被广泛使用,在国内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但人工鼻不提供额外水分,如果人体存在水分不足或潜在不足的情况,单纯人工鼻的湿化效果并不理想。陈立萍等、杜苗等均研究了使用人工鼻联合气道持续湿化的方法,湿化效果可靠,痰液易于咳出或吸出,提高了护士吸痰的有效性,减少了吸痰的次数。电热恒温湿化法已成为目前呼吸机最常用的湿化方法,通过湿化装置,对吸入气产生加热加湿的作用,吸入气温度维持在37℃,相对湿度为100%,吸入气体的温度、湿度接近人体生理需求,维持了呼吸道黏膜的完整及纤毛的正常运动,使痰液分泌量减少,呼吸道刺激征等减少。此外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温加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

七、预防吸痰所致的低氧血症

机械通气患者采用传统吸痰方式时需断开呼吸机,进行负压吸引时又将肺内气体吸走致使肺泡内压下降,复张的肺泡又迅速陷闭,氧合面积急剧减少,加重了低氧血症。预防吸痰诱发的低氧血症可采取下述护理措施:

(1)吸痰前后给予患者1~2min纯氧吸入,可以增加肺泡肺毛细血管的氧浓度梯度,改善气体交换,促进氧合,预防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

(2)痰液较多不能一次吸净时,可吸痰与吸氧交替进行,待血氧饱和度回升后再吸痰;

(3)细小支气管的痰液不易排出时可结合湿化、膨肺技术、叩背与有效吸痰,使排痰较彻底,部分因为吸痰而萎陷的肺泡可重新开放,预防肺不张,有效提高SaO2。9改进吸痰方法开放式吸痰是临床常用的吸痰方法,是将呼吸机与人工气道分离,将吸痰管插入气道进行吸引,其优点为清除分泌物较彻底。采用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为开放式吸痰,对于形成痰痂者可有效清除黏稠的分泌物,明显提高动脉血氧分压。但由于机械通气中断,肺容量大幅下降、SaO2降低,可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的发生;吸痰时由于气道与外界空气相通,喷溅的痰液可污染医务人员面部、双手、衣服及周围环境等,吸痰物品如镊子、冲洗液等不能做到使用一次消毒一次,若消毒隔离不严格,极易发生院内感染。密闭式吸痰是指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与呼吸机接头无需分离,吸痰管与之连接成三通状态,整个操作在密闭空间内完成。这种方式因吸痰时不中止机械通气,避免了肺通气量的下降和PEEP失效而造成的低氧血症,而且因为是在密闭环境下进行,可避免患者呛咳时飞沫外溅,提高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性,最适合抢救ARDS患者以及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密闭式吸痰管更换1次/24h,操作时护士的手不直接接触痰管,不需要无菌镊子和无菌手套,不用反复拆开及收拾吸痰管及脱离、连接呼吸机等操作,既减少了外源性感染机会,又缩短了吸痰的操作时间并且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强度。相对于传统开放式吸痰,密闭式吸痰更加及时、有效、科学,在临床上得以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但有研究也表明密闭式吸痰清除痰液效果劣于开放式吸痰,而且使气管内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由于机械通气技术的广泛应用、护士在气道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技术越来越成熟,护士在危重患者抢救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吸痰不仅是单纯的护理操作,还是保持气道通畅、确保机械通气及治疗效果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护士准确判断吸痰时机,选择恰当的吸痰方式,正确实施吸痰技术,如良好的气道湿化、控制吸痰时间、判断下管长度、灵活使用负压、正确吸痰手法及严格的无菌操作等,这对于保持气道通畅、减轻患者的痛苦、防止并发症等至关重要。

作者:贺春蕾 单位: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二)

一、心理护理

由于担心被亲人、单位,尤其是公安机关发现其吸毒行为,吸毒者往往有恐惧、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不仅严重危害其身心健康,对社会适应能力也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家庭责任、伦理道德、社会角色对于他们已可有可无,生存质量全面下降,因此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护理人员态度要真诚,提供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帮助其解除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和对治疗的顾虑,鼓励病人参加如阅读、打乒乓球等活动,以分散注意力。多向病人介绍戒断治疗成功的案例,教会病人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维护病人的自尊与人格独立,不能对他们有任何轻视和厌烦态度。帮助病人改善与亲属的关系,让其感受到亲人的关心和家庭的温暖,树立起戒毒的决心和勇气。加强危害性宣传,使病人全面认识的危害,远离过去的吸毒环境,中断与毒友的来往,形成抗拒的心理防线,勇敢地面对并重返社会。吸毒者易选择自杀这种极端方式来逃避现实,护理人员要鼓励病人倾诉以释放不良情绪,准确遵医嘱给药,及时处理戒断症状,减少应激因素;发挥戒毒者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参与自我看护,避免自杀行为的发生。护理人员需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解除其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的信心,使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饮食护理

病人由于长期对药物的成瘾性,饮食不规律,造成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要指导其认识到营养对身体的重要性,督促并要求病人按时、按量进食3餐,多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主食摄入少者可少量多餐或进食牛奶菜汁等,食欲差者注意调整饮食的色、香、味及进食环境,胃肠功能紊乱者给予易消化饮食,必要时采取喂食、鼻饲饮食或静脉输液方式以保证营养素的摄入,增强机体抵抗力。

三、睡眠护理

过往生活的不规律造病人成睡眠紊乱,戒断治疗期间又因为紧张、焦虑等心理原因使失眠加重,所以应采取一定措施帮助病人缓解失眠。白天鼓励病人多参与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限制其日间休息时间,严格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入睡前不做剧烈运动,热水泡脚,喝杯热牛奶等都可帮助睡眠。病房内可设小夜灯,有利于安抚病人情绪,改善睡眠。必要时建议医生给予镇静催眠药,以促进病人入睡。

四、便秘护理

帮助病人建立正常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每日饮水量>2000mL,多吃高纤维食物,可增加肠蠕动,促使大便通畅。按摩足内踝也有助于预防便秘,必要时可行腹部按摩,具体方法如下:病人平卧床上,护士站其右侧,右手平放于病人腹部,绕脐周做环形按摩,早晚各1次,每次10min。若发生肠痉挛,可用热水袋轻敷腹部以缓解痉挛或指导病人用手指轻轻按摩腹部以助排气;便秘严重时可给予番泻叶、果导、开塞露等缓泻剂,并告知病人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五、安全护理

病房实行封闭式管理,入院时要对病人做详细检查,防止夹带,同时严禁将锐器及通讯工具带入病房。护理人员要加强病房巡视,每15~30min巡视1次,对戒断反应重、情绪不稳定者要求家属24h陪护。进入病房操作前后,必须清点物品以确保病区安全,避免止血带、针头、玻璃等物品遗忘在病房,成为攻击武器。测体温用腋表,禁用口表,以防病人将体温表咬破造成汞中毒。出现冲动行为之前可采取保护性约束;对不合作、易冲动、不遵守规章制度、有违规行为的病人要耐心教育,说服其配合治疗。做好病房各种物品的管理,尤其是对药品的管理,要严格按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采用双锁、双门,出入库登记并双人签名;安装摄像探头、红外线扫描报警装置,防止药品被盗或流入非法渠道。发药时要确定病人将药服下,检查后再离开。病人如入厕超过5min要查看门窗是否完好。

六、延续护理

延续护理是在病人出院后通过电话、登门造访等方式进行的一种开放式、延伸式健康教育形式,在护士、病人及家属间建立有目的的互动,以促进和维护病人健康。出院时可向病人提供联系卡,方便其随时联系医护人员。做好出院后的随访工作,给予病人情感上的支持和健康指导。在药物依赖者戒毒出院后进行延续护理,可帮助其改进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提高操守率,对降低复吸率有一定效果。

七、特殊护理

1、药物中毒的护理

护士必须尽快了解病史,明确种类,对于和摇头丸中毒者要关注心血管症状和呼吸情况,海洛因和大麻中毒者要注意呼吸和意识状况。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根据病人病情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如镇静、洗胃、插管等,必要时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出现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做好安全保护,避免病人伤人及自伤。合理使用毒物拮抗剂,注意监控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2、术前护理

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备好抢救物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建立血管通路。药物成瘾者,特别是静脉注射者会造成血管变硬、弹性变差甚至堵塞,给穿刺带来困难,所以要选择充盈度、弹性好的血管以提高穿刺成功率。若外周血管不宜穿刺时,应做深静脉穿刺。

3、分娩护理

药物成瘾的产妇是一类特殊人群,在护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产前及产后现存的及潜在的护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护理干预,做好分娩指导,帮助她们顺利度过分娩期。进行有效的心理救治,矫正其依赖行为,给予情感支持,唤醒其母爱情绪,建立起正常的母婴关系,帮助其获得自我照顾和抚育婴儿的能力,鼓励其面对现实,恢复自信,重新开始正常生活。

4、新生儿护理

女性在妊娠期有药物成瘾史,新生儿易出现戒断综合征。要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声音、光线对病儿的刺激。加强病情观察,暖箱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证呼吸道通畅,避免因呕吐而导致窒息。无呕吐时给予稀释配方奶喂养,保证水和热量的摄入。出现震颤高热时用治疗巾包裹以控制震颤,减少产热。做好消毒隔离措施,防止发生交叉感染。减少物理性刺激,保护皮肤,局部可用红外线灯照射。告之家人吸食的药物可经乳汁分泌,要停止母乳喂养,改用人工喂养。药物成瘾包括生理性依赖和心理性依赖,是一种多原因的生物行为障碍,其核心特征是强迫性药物使用。成瘾者失去了对药物寻觅和摄取的控制,主动寻药和服药。多种药物戒毒治疗的方法都只能对生理性依赖有一定程度的消除,所以要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治疗,可以减少心理性依赖,为药瘾者彻底摆脱打下良好基础。从中医角度看,人精神活动的外在体现即为情志,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状态对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变化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情志与成瘾心理、药物渴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在对成瘾者的护理中可以运用情志护理因人施护,消除其不良心理,通过运动、书法、绘画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不再专注于药物;根据情志间相生相克的原理,针对病人原有情志采用其相互克制的情志来消除。在戒断护理中推广有中医特色的情志护理,可以帮助病人消除心理障碍,使其主动远离成瘾药物,增强自信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彻底戒除药物成瘾需要一个漫长的综合治疗过程,生物治疗是基础,社会帮助也只是辅助。要真正摆脱成瘾药物,还有赖于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改变认知就能改变行为。在治疗的同时,让病人真正认识到的危害性、戒毒的重要性,将有助于帮助病人增强信心,主动戒毒。加强对病人生理、心理上的护理,帮助其减轻戒断症状带来的痛苦,改善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再加上社会、家庭的监督和支持,可以帮助药物成瘾者加强自我控制,真正远离,不再复吸,最终重返社会。

作者:余爽 宋小鸽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三)

一、用药护理

我院采用的透析液为无糖碳酸氢盐透析液,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低血糖的发生。有学者认为低血糖对患者损害远大于高血糖,因此主张血液透析阶段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在8.25~11.10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11.1~16.5mmol/L较为安全。要指导患者合理用药,透析期间根据患者的饮食和血压情况酌情少用或不用降糖药、降压药,避免出现因药物引起的低血糖、低血压等症状。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必要时要监测血糖。

二、血管通路的护理

1、内瘘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管条件大多比较差,必须耐心细致地教会患者进行瘘管的自我护理和锻炼,每天检查内瘘血管的震颤和搏动。透析时避免在同一位置反复穿刺,要将穿刺部位妥善固定好,经常巡视穿刺点是否有肿胀、渗血不止的异常情况。治疗结束后,穿刺点要适度压迫止血,以防瘘管凝血栓塞或出血。严禁在动静脉瘘管处做各种穿刺、采血、输血、测血压等;避免用造瘘的手臂提举重物,保持衣袖宽松,避免瘘口处受压和过度牵拉。

2、长期置管护理

由于糖尿病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导致导管管腔堵塞,定期用尿激酶10万单位泡管20~30min;患者血糖高,易造成穿刺点感染,伤口不易愈合,所以每次透析前后要严格消毒置管出口处和外露导管。透析治疗过程中要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滑出、扭曲,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防止牵拉导管。嘱患者睡眠时取平卧位或健侧卧位,防止压迫导管,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三、自我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掌握血糖的自我监测方法。加强个人卫生护理,嘱患者勤换内衣,选择内衣要柔软、吸水性和透气性好的纯棉布料。出汗较多时,用温水轻轻擦洗,用肥皂时一定要冲洗干净。皮肤瘙痒时不要用力抓挠,以免皮肤感染,。高血糖患者口渴感比较强,容易饮水过多,且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水肿。要对患者反复强调透析期间要控制体重量增加的重要性,液体摄入量应严格控制为前一日尿量+500mL。密切观察患者皮肤有无紫癜,以便为下次透析时使用肝素的量提供依据。

四、并发症的护理

1、低血压

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或透析前服用与非透析日同样剂量的降压药,都易导致透析治疗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为减少其发生率,采取的护理措施有:(1)透析日易出现低血压的患者要少用或停用降压药;(2)透析间期体重增加不应超过2.5kg;(3)透析过程中采用低温高钠透析,透析液温度36℃左右;(4)选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根据体重控制好超滤率;(5)年龄较大的患者引血时血流量控制为60~80mL,透析过程中血流量控制为180~200mL;(6)透析模式由普通血液透析改成血液透析滤过。

2、低血糖

由于胰岛素在肾脏的代谢受损和使用无糖透析液的原因,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低血糖。护理措施有:(1)透析日降糖药少用或不用,用药个体化;(2)透析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尤其是注重对透析中后期的观察;(3)对易出现低血糖的患者要监测血糖,必要时给予50%葡萄糖溶液20~40mL静脉推注;(4)嘱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吃些糖果和含糖高的食物。

3、感染

糖尿病患者本身易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T细胞功能逐步减退,更易感染。控制血糖、增加营养、提高免疫力、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保护好血管通路是降低感染率、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4、贫血

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贫血是由于肾脏EPO产生不足或患者血浆中一些毒性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所导致,透析时血液不可避免地丢失也会加重贫血。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避免在同一位置反复穿刺而增加出血的机会。

五、健康宣教

适当的体育锻炼,减少忧虑和精神压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每日测量血压、体重、血糖。患者及家属要与科室经常保持联系,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以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六、护理效果

经过对老年糖尿病透析患者护理的多元化健康宣教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可使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从有症状的被动血液透析治疗转化为无症状的主动血液透析治疗。我院从2007年到2013年收治17例老年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其中男13人、女4人,年龄60岁~84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血液透析2例,现仍维持血液透析的15例在治疗中主动配合意识明显增强,饮食上更加科学,生活方式也更为健康,多数患者可以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护理,提高了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

七、小结

通过科学地管理、精心地护理,患者临床症状大为改善,管堵塞、感染、低血糖、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生活基本能自理,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做好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液透析全过程的护理工作,加强透析管理,是提高血液透析质量和延长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命关键。

作者:宋淑华 余春华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肾脏内科血液透析室

(四)

一、体检前护理服务

1、向体检者说明体检注意事项

提醒体检者在体检前3日内应少吃或不吃高脂类食品,不要饮酒,避免身体疲劳等;女性经期前后不宜体检。需要采血、做腹部彩超检查者,当天要空腹、禁食、禁水;需要做盆腔检查者,要提醒其憋尿;长期服药者,要提醒携带好自己的药物;怀孕或可能受孕的女性,应事先告知勿做X线检查或宫颈刮片等。

2、让体检者了解体检过程中的禁忌

体检过程中的禁忌包括(1)贸然停药:贸然停药会干扰常规治疗,影响治疗效果;(2)采血时间太晚:采血时间太晚会因为体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可使血糖值失真,影响化验结果的准确性;(3)忽略对重要病史陈述:病史陈述做到了客观准确,体检医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的治疗方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科学合理的设计体检项目

健康体检除了筛查疾病外,更重要的是为后续健康管理采集全面准确的基础信息,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体检项目显得尤为重要。设计体检项目应以实现体检效益最大化、减轻体检者负担为基本原则,让体检者阳光消费、满意消费。要按照国家卫生部《健康体检项目目录》要求,保障体检基本套餐项目不能少,如必须设置血、尿、便常规检查,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心电图、B超等检查,以反映人体基本功能状况。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职业设定一些个性化体检套餐项目,供体检者自选。此外,根据WHO提出的查体项目、范围、时效,力求科学合理、综合设计,突出危险因素的动态追踪等疾病筛检5点建议,适当拓宽筛检项目。如肺功能测定、骨密度测量、心理测试等,以增加健康状况信息的参考量。

二、体检中护理服务

1、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在体检过程中,护士要干净、统一着装,使用规范语言和动作,热情地接待每一位体检者,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对于每位受检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地讲解,虚心听取他们的陈述,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增强信任感,使其更好地配合完成各种项目检查。

2、营造温馨舒适的体检环境

由于彩超、CT等项目体检的等待时间相对较长,容易让人产生焦躁情绪,特别是对体检本身持有迟疑态度的人。通过在体检大厅设置舒适的坐椅、便民箱、开水,让体检中心既没有医院的严肃,也不同于大集市的喧嚣,充满着温馨氛围,使受体检者在休息中体检,在体检中享受温情服务。

3、主动加强与各环节的沟通

良好的沟通是成功的一半。由于体检者都是一些工作繁忙的健康人,受检人员较多而且行色匆匆,都希望自己尽早检查完毕。而体检流程中又涉及到相关科室,在体检中不免遇到许多问题。无论碰到何种情况,护士自身首先要正确对待,用平缓、亲切的言语做好沟通、协调,用真情感动人、感染人,使体检工作得以顺利地完成。

4、统筹衔接缩短体检时间

挑选专业知识全面、统筹协调和应变能力强的护士担任导医,按照体检流程,组织引导体检者有序进行体检。要善于观察各部门的动态和进展状况,灵活安排,合理分流待检人员,及时通知体检者完成未检项目,从而使体检流程紧密衔接,缩短体检者排队和等待的时间。

三、体检后护理服务

1、建立体检档案

健康体检是一个持续、长期、针对个人健康的管理。在发放体检报告时要向体检者讲解目前的健康状况,如果有体检重大阳性体征,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受体检者并给予建议和指导;对患常见疾病的患者要给予提示,指导他们改正不良健康行为。有条件的体检中心,可以建立体检档案网上查询系统,使受体检者足不出户就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第一手健康信息资料。

2、指导健康饮食

高胆固醇、高血脂、脂肪肝的病人要进食低盐、低脂食物,少吃肥肉,忌烟、酒。肥胖者要多运动,高血压者饮食要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糖尿病患者者要严格按糖尿病饮食进餐,提倡食用粗粮,忌食含糖多的制品和动物脂肪,少食胆固醇比较高的食物。

3、指导用药治疗

健康教育中心要对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服用方法等要逐一交待清楚,必要时请教医生,不要盲目地指导受体检者。

4、对体检结果要做好保密工作

体检结果属于个人隐私,不利于工作生活的检出结果,如乙肝,结核,癌症等疾病,要慎重行事,不要张扬,可先与受体检者的家人沟通,复查后再以适宜的方式通知本人。

作者:张丽春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

(五)

一、骨科护理的新发展

1、护理对象需求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患者的比例日益增加,人口老龄化所致腰椎退行性病变、老年颈椎病、关节炎的患者增多,他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骨折患者,要求尽早离床活动;截瘫患者要求再次手术以恢复肌力,能够自理生活;关节重建患者要求术后功能恢复良好;骨肿瘤患者要求保肢性治疗,提高生活质量等。他们迫切需要精湛的医术和优质的护理。

2、诊疗手段的发展

随着医学新技术、新项目的不断发展,骨科医生能应用的诊疗手段在不断更新,特别是对于高龄患者,他们不能耐受长期卧床,骨折单纯手法复位和石膏固定患者明显减少,外科手术干预成了老年骨科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骨折固定从内固定、外固定发展到髓内钉;脊柱手术从腰椎到胸椎、颈椎;断肢再植从单侧肢体到多侧肢体甚至多个节段的再植;严重开放性骨折,肌肉血管的毁损面临截肢的肢体,经过清创、骨折固定、皮瓣移植、血管神经修复手术后保肢;全髋、全膝关节置换,从单侧置换到双侧置换;这些都为骨科护理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3、人性化护理的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是优质护理的核心内容,确立“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优先服务为宗旨”的护理理念,使患者在医院就诊时的需求获得最大满足,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主动了解患者的病情,加大查房力度,在进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时,一切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制定以人为本的服务质量标准, 对每一个环节都详细说明对服务的要求和需要达到的效果,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从而带动整体护理水平的提升。

二、骨科优质护理采取的措施

1、护理资源合理配置

(1)确立护患比例

充实的人力资源是各项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为确保护理质量,应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有关规定,使护患比例达到1:0.4则趋于合理,尤其是一线护理人员的配备,应作为医院考核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应引起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

(2)均衡护理资源

针对骨科手术量大、早晚间护理治疗多的特点,在治疗的集中时间段安排双班人员,增设早晚班、延时班,采取以老带新的搭配模式。将专业技术好、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充实到复杂的护理前线工作,让他们主动承担起全面优质护理的重担,充分发挥他们护理的经验和模范带头作用。为提高护理质量,在病区根据护理工作量、患者数量,实施分层次护士弹性排班法,充分体现责任到人的排班理念;通过设立护理组长和责任组长,实现责任到人。让患者对责任护士和管床护士更加熟悉,从而促进了护患和谐,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工作真正得到落实提供可靠保障。

(3)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

为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严格按照绩效考核制度,结合护士负责患者的数量,质量、患者危重程度、护理难度、患者满意度等,在奖金分配、争先评优等方面,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并将其纳入年终考核。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作为提高护理质量、改善医患关系、提升医院整体水平的突破口,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扎实稳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

2、落实规章制度并明确岗位职责

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制度做保障,严格以国家卫生部签发的2011年版《临床护理实践指南》为标准,以其作为指导我们的日常护理工作纲领性文件,同时结合护理部制定的护理岗位职责、护理工作常规和护理服务技术操作开展工作。对于核心制度进行不定期考核,严格执行查对、交接班制度,施行分级管理,明确各班的岗位职责。基础护士在上级护师的指导下完成工作,责任组长主要负责病区对疑难、重症患者的护理及对日常护理工作的检查和督导。基础护士对责任组长所指导的各项护理计划和措施要落实到位,并参与病房的管理和基础护理工作。由于骨科患者病程长、创伤大、护理工作相对繁杂和要求高,采取分层管理的措施既有利于年轻护士快速提高护理水平,又能保证护理安全,使患者得到全方位的护理。

3、创建优质护理环境

环境的清洁与舒适能够影响患者的情绪,也是患者治疗和恢复过程中基本生活得以保证和优化的前提。优质服务要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体现人文关怀。要确保房间每日清扫工作按时进行,为患者提供方便的饮水和热饭服务,尤其对骨科活动不便的患者,要保证其生活所需物品、被褥要勤于换洗,以免发生褥疮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康复。优质护理服务要以不断提升患者和社会的满意度作为考核指标,促进治疗方法与人性化护理关怀的完美结合。

4、落实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常规治疗、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健康教育等。做好基础护理工作是保障临床护理工作安全的基础,是提高患者满意度、密切护患关系、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精神的关键所在。

(1)加强护理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以增加护理人员的职业使命感,让每一位护士都能意识到个人工作质量的优劣对患者、科室、个人、医院都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在护理中,要强化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从根本上消除依赖患者家属陪护的心理,杜绝让家属或陪护做一些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操作等护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建立每周定期安全隐患点评制度,规范预防压疮的护理工作流程。

(2)强化基础护理

要进行基础护理理论、基础护理技能及基础护理操作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懂得骨科基础护理工作不仅是使患者的清洁、舒适,更重要的是通过基础护理工作,减少危重、长期卧床、重大手术后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确保疗效。

(3)明确工作流程及标准

明确各班工作的流程及标准,规范护士工作的行为;明确各班人员职责,加强督导。护理部每周组织人员对各科室的工作进行一次抽查,每季组织全院护士长对科室的护理工作全面检查,护士长对每天日常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质量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确保临床护理质量持续不断改进。

(4)贯彻执行各项条例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关于《综合分级护理原则》、《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及《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护理服务规范》的要求,实行有效分级管理,积极参加患者术后的生活护理,减少患者家属的后顾之忧。在病房实施责任制分工的方式,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服务,每名患者均有相对固定的护士对其进行全面负责,并进行有效的跟踪服务,为患者的早日康复提供了必要条件。

5、加强医患沟通

护理质量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医患之间的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以改善护患关系、避免纠纷,对疾病控制及服务质量满意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外科骨伤患者多为意外事故,患者易出现情绪波动。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不仅有利于患者情绪的稳定并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而且有利于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沟通与治疗中,医护人员要始终牢记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宗旨,以耐心的态度和热情的服务,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体现足够的人文关怀,树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感,为今后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患者的早日康复提供了可靠保证。

三、小结

优质护理服务是广大患者的要求,是切实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也是医疗体质改革的必然趋势。要做好优质护理服务,就必须持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要做好优质护理服务,就必须转变服务观念,以足够的人力、物力为基础,通过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协作,以加强护理人员服务意识的培训工作为重点,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和职业素质,使其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行为规范,以慈爱、细致入微的护理,让患者真正地感受到护理人员是在用心服务,护患关系才能得到真正改善。只有医患、护患关系得到彻底改善,医疗环境才会向着和谐、进步的方向发展,并达到良性循环。对优质护理这一概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非常必要,提出权威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护理质量、整体护理等相关概念进行鉴定,并探讨影响优质护理的因素和促进提高护理质量的措施,这些都是优质护理下一步进行研究的课题。

作者:王美千 蔡贵军 潘桂梅 单位: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六)

一、资料和方法

1、测量工具

1)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SAS有20个项目,采用l~4级评分,其中15个条目为正向评分题,依次评分为1,2,3,4分,另5个条目为反向评分题,依次评分为4,3,2,1分,把各题的得分相加为粗分,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到标准分,标准分<50分为正常,50~60分为轻度焦虑,6l~70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2)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支付费用方式等。

2、调查方法

由研究者和经统一培训的护士共同完成,由患者在入院时做入院评估时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在发放资料前向研究对象详细说明问卷的填写方法和要求,请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完成,因病或不能理解内容等原因无法填写者,同意口述由调查人员代为填写。问卷填写时间一般在20~30min。问卷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及时检查,发现漏项及时补充。共发放问卷135份,回收135份,回收率100%。

3、护理干预方法

对调查结果显示为有焦虑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采取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1)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心理支持不同于心理疏导,心理支持具有广泛性,心理疏导更具有针对性。给予患者积极意义的语言刺激,启发和诱导他们努力倾诉内心的想法,耐心倾听患者所关注的问题和心中的困惑。针对不同原因进行分祈,真正做到关心患者的痛苦,同情其所遇的挫折遭遇,使其感到被尊重,从而获得他们的信任与合作。与患者交谈时语言诚恳,态度和蔼,举止端庄,以劝告、指导为主的方式,对他们的正向反馈给予鼓励。2)信息支持疗法,告知患者目前这种疾病的治疗前景、手术效果等相关信息,同时让其观看同类疾病的成功病例,增强其治疗的信心。3)行为干预疗法包括放松训练+引导想象+音乐疗法4)社会支持疗法,做好家属和亲人的健康宣教,切实有效地解决患者的困难。5)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睡眠,针对性的改善患者的睡眠,如减轻疼痛,对症用止痛药,安眠药等,遵从患者本身的睡眠习惯。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别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讨论

1、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焦虑的现状及产生原因分析

恶性肿瘤作为一种严重的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慢性疾病,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强烈的应激源,一旦被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出现焦虑、恐惧、绝望等心理反应,表现为紧张、失眠、食欲不振、多疑、自信心不足、耐受力降低、认知功能差、导致患者依赖性增加,被动性加重。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是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约有90%。健康人在患病后,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心理改变,而需要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病人的心理变化则更为明显。甲状腺癌的手术由于其涉及人体暴露的解剖特征区域,并且术后并发症(声嘶、切口疤痕、甲状腺及旁腺功能障碍)可能会对患者生物功能和社会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情绪。本组135例患者产生焦虑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1)焦虑与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有关,分化型甲状腺癌中以乳头状癌多见,尤其是女性,女性患者担心术后伤口疤痕影响美观,对内分泌的影响,年龄越小,患者的心理负担就越重,产生的焦虑就越严重;2)焦虑与经济状况有关。从本研究显示:医保、新农合与自费几种费别相比,自费者焦虑明显增加,患者家庭收入越低焦虑也越明显。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王往往需要多周期的I131治疗,费用较高,收入偏低及自费患者担心长期治疗花费多,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导致焦虑发生。3)焦虑与患者对疾病的了解与否有关,分化型甲状腺癌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后,大多预后较好,患者在确诊后若对疾病有详细的了解,依从性也就增高,对治疗和愈合也充满信心,患者的心理负担也就相应的减小,信息支持不足、经济负担及社会支持不足等也是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原因。

2、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后效果分析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常规治疗目前有效的方式采用“手术+I131消融术+甲状激素抑制”的综合治疗方法,预后较好。而围手术期对患者系统护理采取良好干预措施,从表2可以看出,在轻度、中度及重度焦虑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通过护理干预可以不同程度减轻患者的焦虑,虽然用护理手段无法完全解除患者的疾病和痛苦,治疗很大程度仍要依赖医疗手段,但随着全国卫生系统“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逐步落实,本着“三好一满意”的服务宗旨,通过开展良好护理工作,患者可以用正性情绪面对疾病和手术,配合治疗护理,促进康复。本研究通过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信息支持疗法、行为干预疗法、社会支持疗法、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睡眠的干预方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医院环境,使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力量,以积极心态正视疾病及愈后;帮助患者达到生理、心理和情绪的整合,帮助患者积极寻找、调动其社会支持系统,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护理人员本身在作为患者社会支持系统之一的同时,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病房人际氛围,帮助患者建立融洽关系,也是开展社会支持疗法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由于经济、文化、性别及年龄情况不同等原因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通过精心的心理疏导,心理支持,信息支持,行为支持,社会支持及睡眠的改善等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不同程度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确保患者在围手术期得到最佳的治疗及获得良好预后效果。

作者:李晓霞 江华 曾定芬 范玉霞 阳静 单位: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二病区

(七)

一、对当代社区护理的分析与探讨

1、重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由于健康教育和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社区人群普遍对护理认识不足,社区护理还缺少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人们对护理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单纯的技术操作上,以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工作为主,处于从属地位,在认识上没有提升到促进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也不被社会重视。社区健康教育通过语言教育、文字教育及形象教育等多种方式,利用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社区人群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理念、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社区教育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把社区人群作为教育对象,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社区教育的目的是挖掘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的保健潜力,从而促进居民健康,减少残障。

2、不断加强对社区护理工作的管理

制定社区护理质量和人员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利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措施体系准确、客观地衡量并评价社区护理质量的优劣和人员的绩效。社区护理质量评价要结合社区服务的特点,充分考虑影响社区护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益的各种因素,如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工作时间、环境条件等。从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着手,综合运用多方面资料,最终确定适宜的质量指标,建立可行的质量评价制度。建立社区护理中心和管理网络,建立和管理社区健康档案,包括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和社区健康档案,为科学、有效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充分依据。联合卫生行政部门、当地的大医院以及基层卫生机构共同开展工作。

3、重视和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不断提升社区护理人员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培养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护理人员,形成一支有医院护士、社区护士、社区护理员和家庭护理员组成的综合护理队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区护理人才缺乏,特别是在广大农村,护士严重不足,从事社区护理的卫生员又大多未接受过正规培训,这势必影响社区护理的整体质量。当前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服务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的需求,人口数量增长和老龄化,亚健康人群的增加,心脑血管病、高血脂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大幅攀升、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出现,都将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应树立正确的社区护理理念,从思想上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真正做到将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转变;服务对象从为病人服务向为家庭、社区群体服务转变;人才培养、岗位培训从临床护理向心理医学、行为医学、社会医学等边缘性学科转变;工作方式从院内护理向院外、社区、家庭服务转变。要常态化开办护理学习班,解决护理人员普遍存在的知识老化问题。社区护士要不断学习医疗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以及现代管理科学和卫生法规等;不断提升社区护士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预见能力、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科研能力、自我防护能力、综合护理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等,加强社区护士的职业道德培训,全面提高社区护士的整体素质水平。

4、规范护理操作标准

护理程序一般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和护理评价5个步骤,护理程序是动态、综合、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社区护理程序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为护理对象提供持续性护理和个别性护理,能够以护理对象为中心,保证护理质量,提高护士工作成就感。将社区人群按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患病种类等因素分类管理,对不同分类的群体或个体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如对糖尿病人的生活护理要严格按照治疗原则指导病人的饮食,掌握食物种类的选择、计算方法和食品交换份的应用,一日三餐按总热量1/5、2/5、2/5或1/3、1/3、1/3的分配比例进食。对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安全和生活护理则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改善居住环境,日常用品放到固定处,便于患者使用;家具摆放以方便病人行动为宜,清除危险物品,为病人提供合脚、轻便、防滑的软底鞋。(2)作息时间相对固定,不要打乱其生活习惯,以便记忆。(3)提供无刺、易吞咽、易消化、营养丰富的低盐、低脂饮食,保证营养的摄入;进餐时要有专人观察,敦促病人细嚼慢咽,必要时给予鼻饲。(4)禁止病人吸烟饮酒。(5)鼓励病人自理生活并给予充足的时间来料理日常生活,自理困难者应给予全面照顾。(6)对表述困难者要全面、仔细地观察,及时发现情绪、精神症状以及记忆障碍、早期痴呆症状等变化。(7)督促病人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减少白天睡眠和卧床的时间,密切观察睡眠情况,指导病人使用放松疗法,帮助入睡。(8)鼓励病人参加集体活动,满足其兴趣爱好和合理要求。(9)病人外出时要佩带身份识别卡,一旦走失,便于寻找。

二、小结

社区护理面向整个社区人群,包括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社区护理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社区护理的内容及对象决定社区护士在工作中既要与卫生保健人员密切合作,还要与社区居民、社区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密切协调。分析社区护理的现状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其未来的发展。

作者:刘文英 单位: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八)

一、护理

1、术前护理

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包括患者身体状况,尤其是血管系统情况、血液生化指标及凝血机制等。做好术前心理护理,了解患者及家属心理状况,介绍此介入术的目的、方法、大致过程以及如何配合等知识,根据患者情况予以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缓解其紧张情绪,解除思想负担,积极配合。术前于双侧腹股沟区、脐以下、双侧大腿上1/3处备皮,做碘过敏试验,评估穿刺部位皮肤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术前禁食水6h。

2、术后护理

术后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限制探视,床头抬高15~30度,协助做好生活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注意颅内动脉瘤破裂、脑梗死、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术后给予呼吸、血压、脉搏、意识、瞳孔监护,行24h低流量吸氧,做好护理记录。3d内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头痛、呕吐、失语、肌力下降、肢体活动障碍、癫痫发作等神经系统症状发生,尤其应严密监测血压的变化,以防颅内压明显增高诱发动脉瘤再次破裂。如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两侧瞳孔大小不对称、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要及时通知主管医师处理。此外,还要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护理。

(1)股动脉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本组25例患者均选择股动脉穿刺,拔管后穿刺局部压迫止血20~30min,再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局部沙袋压迫6h,穿刺侧肢体制动>8h,绝对卧床>24h。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皮下血肿等情况的发生,观察穿刺侧肢体皮肤颜色、温度、感觉、有无肿胀以及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了解穿刺侧肢体有无股动脉闭塞及静脉血栓形成。指导患者穿刺侧肢体制动,避免弯曲、用力,患肢可行足部背屈、?屈运动,其余肢体可自由活动。翻身时保持穿刺侧髋关节及肢体伸直。

(2)心理护理

患者意识清醒时常因剧烈头痛而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主观感受病情严重,有濒死感。这种心理状态可加重脑血管痉挛,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而危及生命,所以应积极做好早期心理护理。护士应根据患者年龄、文化层次及心理素质的不同,灵活选取沟通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好解释工作,帮助患者消除焦虑、紧张及不安情绪,保持心理稳定,告知其术后注意事项及良好的转归,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其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达到预期效果。

(3)饮食护理

术后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多进食,以补充术前禁食、禁水导致的血容量不足。大量饮水还可增加造影剂从肾脏的排泄,起到水化作用从而保护肾功能。可给予清淡易消化含有丰富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食物不宜过冷或过热,进食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呕吐、呛咳或窒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咳嗽以免增加颅内压。

(4)做好出院指导

叮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培养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做到遇事不急躁、不恼怒,不使情绪大起大落,保持心情舒畅。出院后要绝对卧床休息1个月,要避免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防病知识,防止再次出血。对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应定时检查血压,并遵医嘱服降压药。

二、结果

本组25例患者全部行介入栓塞治疗成功,截止到出院时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年,临床症状消失,意识状态、语言功能、肢体运动等方面基本恢复至手术前,效果满意。

三、讨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是一门高新的介入技术,该技术创伤小、定位准确、疗效显著,患者也容易接受。但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动脉瘤再破裂、脑血管痉挛、穿刺部位出血、脑栓塞、下肢血栓、迟发性过敏反应等,这就要求护士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治疗和护理特点有足够的了解,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早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关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术前及术后护理与临床疗效关系的报道证明了护理环节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本研究再一次证明术前、术后精心的治疗与护理是保证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对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利清 张俊兰 单位: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科

(九)

一、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

老年人由于生活环境、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骤然变化,伴随着身体衰老引起的多种疾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而高龄重症患者病情重,多迁延不愈,且患病时间较长,医疗经费较大,家庭负担重,因此多数老年患者会产生焦虑、烦恼、紧张、恐惧、多疑敏感抑郁悲观等心理反应,常表现为心烦、气急、胸闷、心悸、纳差、失眠等。因此当这些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或在患病情况下出现的各种心理症状时,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措施,以达到老年护理疗效的实现,使老年人能够健康长寿。对待重症高龄患者,护理人员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对新入院老年患者做热情接待,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做耐心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该病发生的诱素、原因、预后及转归;让患者理解疾病的长期性和难治性,从而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对于病情较重、情绪低落、拒绝治疗甚至有轻生念头的高龄患者,护理人员必须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以避免这些患者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对身体的影响。要缓解患者内心的孤独感与恐惧感,使患者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被爱,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护理工作人员应有熟练的专业技术技能为患者解除病痛,使其心中产生信任感、安全感、依赖感,最终消除患者消极的心理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以利于疾病的恢复。护理人员要及时、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情绪。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有效沟通

在临床护理高龄老年患者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通过耐心地交谈接近患者,多安慰和鼓励,营造融洽愉快的气氛,使老年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和安全感,消除他们的疑虑和误解,树立康复的信心。主动征求他们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感到受到重视与尊重。与老年人沟通,不要怕麻烦,经常谈论他们的往事,耐心地聆听患者述说,回答询问语速要慢、声音要大。这样通过反复的沟通,就可能详细了解患者患病的根本原因及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还可以从患者患病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进一步了解这些高龄重症患者对疾病的态度及家属的思想状况等,使我们在护理工作中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护理,以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三、饮食护理对于高龄重症患者,饮食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1、对高血压的患者应予以低盐饮食,减少钠的摄入量,减轻机体钠水滞留,防止高血压进展。对冠心病的患者应根据其伴随疾病,予以低盐、低脂或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减少动脉粥样斑块的进展。有消化不良或咀嚼功能差的老年人,应进食软、烂、碎、糊状食物。总之,老年重症患者必须根据其自身实际状况决定如何饮食,从而达到增加营养、促进疾病恢复的目的。

2、应重视老年人水的摄入量心衰的患者,应严格控制水分的摄入量,以减轻患者心脏负担,减轻心肌耗氧量,利于心功能的恢复。如患者心功能良好,每天饮水总量为2000mL左右,以饮用白开水或茶水为主,也可适量饮一些饮料,应分多次饮用,每次不超过300mL。饮水量可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就寝时间及实际夜尿情况,不同患者不同对待。

3、用药护理患者病种多、病情复杂,用药也多,各个器官均出现功能减退,导致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改变,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多;加之老年人的听力、视力、记忆力、理解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自主用药现象多,对治疗的依从性差等,常有错服、乱服、漏服、擅服药物等造成的不良后果的事件发生,甚至危机患者的生命。因此入院时要对患者的用药能力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能够正确用药,对于不同患者给予不同的监测。患者用药前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反复核查,以做到正确给药。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给药后是否有不良反应的发生,静脉输液时应按要求控制滴速,对于不同疾病,滴速往往不同。如若用药过程中发现不良反应要立即停药,及时报告医生,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龄重症患者通过内科综合护理,对疾病的恢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推广的必要。

作者:贾跃秋 单位:北京市石景山医院输血科

(十)

一、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1、发热

本组有11例患者出现发热,多为高热,发热时间从术后第2d开始。脑出血术后患者多为中枢性发热,原因为脑水肿及脑出血损伤下丘脑发热中枢,或颅内感染所导致。常规退热药效果差,多选用物理降温,可根据不同情况予以温水擦浴及冰袋、冰帽降温。物理降温不仅可以降温,还可以减少脑代谢,有利于病情的恢复。通过物理降温的方法,本组病例均在24~48h体温明显下降。

2、对术后再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术后再出血也是脑出血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手术虽然清除了血肿,但是术后血压升高或波动以及高血压患者本身动脉血管硬化的病理基础均是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护理过程中早期发现再出血症状,可及时进行二次手术清除血肿。手术后如果出血的同侧瞳孔出现扩大或者缩小、对光反射不灵敏,手术后2h仍未清醒或突然出现烦躁不安,肢体障碍较手术前加重、减压窗压力升高都有可能是再出血的症状,应及时汇报医生。预防及护理措施: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后,要保持病房安静,密切监测体温、血压、脉搏,安定患者情绪,部分烦躁的患者予以镇静药。保持好正确体位后尽量减少搬动,各种医疗操作要轻柔,减少刺激。要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避免过分用力导致出血,便秘者予以开塞露或灌肠。对血压升高者要及时予以降压药控制血压,出现中枢性高热者及时物理降温,尽量减少再出血的诱因。本组有5例术后有再出血,都在护理过程中及时发现行二次手术,避免了病情的进展。

(1)肺部感染

本组有11例发生肺部感染。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包括高血压患者大多数年龄较大,机体免疫力较差,部分患者还患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脑出血后咳嗽功能减弱,痰液不易咳出;吞咽功能差及呕吐容易造成误吸;长期卧床,肺部分泌物容易坠积,易滋生细菌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1)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2)昏迷患者及时气管切开,加强气道护理,根据病情予以吸痰,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3)定时翻身拍背,痰液黏稠可予以糜蛋白酶、沐舒坦进行雾化,使痰液稀释;雾化后清醒者鼓励咳嗽咳痰,昏迷者加强吸痰。(4)痰液吸出后行常规行痰培养,根据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

(2)上消化道出血

本组有10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包括急性颅内出血后应激反应导致儿茶酚胺释放过多,胃粘膜血管收缩;颅内出血过多、颅内高压导致迷走神经兴奋,胃酸分泌增多,导致胃粘膜糜烂。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表现为呕吐或胃管引流出血性液体,柏油样大便。护理措施为常规遵医嘱予以抑制胃酸药物如奥美拉唑。巡视过程中注意观察有无上述症状及血压下降情况,对考虑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立即禁食,行胃肠减压。可遵医嘱将收缩血管药物、止血剂从胃管内注入,并监测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血压。出血量大时及时予以补液、输血等治疗。

3、术后康复护理脑出血患者术后部分患者可留有肢体障碍,合理的康复锻炼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术后病情稳定后即可行早期康复,在病床上行被动运动,每4周进行一次效果评定。由于康复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患者整个恢复期。因此,护理人员要在患者住院期间传授给陪护人员及患者正确的康复锻炼方法,并坚定患者进行康复的信念。

二、小结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经过认真细致的术后护理,不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及时发现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病情稳定后的连续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芹 单位:灌云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