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在心血管内科的风险因素

护理管理在心血管内科的风险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护理管理在心血管内科的风险因素,为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护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管理模式的不同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护理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从而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的风险因素及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有效探讨。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在护理期间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内科的护理管理而言,有针对性的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相对于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来说,可以更好的符合患者对护理效果的要求,因此,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管理;心血管内科;风险因素

心血管内科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患有该类疾病的患者,不仅心血管系统会受到影响,身体其他系统也会受到明显的消极影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不便。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康复率除了与临床治疗措施有关,还与临床护理管理的模式有关。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心血管内科的护理管理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有针对性的分析风险因素并制定护理管理方案就是其中一种。本次研究选取了100例患者,对比分析常规护理管理与针对性的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管理对患者护理效果的不同。

1资料与分析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管理模式的不同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女25例,男25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50.30±1.50)岁;观察组女26例,男24例,年龄23~77岁,平均年龄(50.55±1.68)岁。患者家属对此次研究的方法、内容、目的等均知情,且同意此次研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具有针对性的风险分析及护理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2.1成立小组

成立专门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小组,对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及罗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管理[1]。

1.2.2风险因素分析

患者方面:心血管内科疾病有着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部分患者会认为治疗效果不佳完全是因为医护人员护理、治疗不佳所致;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家属及患者对医护人员抱有过高的期望或是较高的要求,而一旦医护人员无法达到其期望或要求,其就会对医护人员产生不满情绪;部分患者由于行事我行我素,不能很好地遵守我院的规章制度,因此导致了与医护人员矛盾的产生。护理人员方面:部分护理人员由于经验尚浅,因此对于一些护理操作不太熟练,无法让患者及家属放心;部分护理人员在书写护理文书时出现不认真、敷衍的情况,导致当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产生质疑时,院方缺乏判定依据;由于部分护理人员工作繁重,因此其在护理过程中缺乏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交流。之后,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管理。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护理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从而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的风险因素及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有效探讨。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内科疾病反复多变,因此在对进行护理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不仅会影响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而且会对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治疗效果带来负面影响[2]。因此,必须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的提高护理效果。本次研究选取100例患者,对比了常规护理管理与针对风险因素分析实施的护理管理的效果,证实了上述说法的真实性。综上所述,对心血管内科的护理管理进行风险因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因此,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贯瑞雪.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21):73-74.

[2]苏杨,马莉.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02):37-38.

作者:黎梦玲 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康复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