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临床论文范例

医学临床论文

医学临床论文范文1

1.1一般资料

126例小儿肺炎患儿中,男51例,女75例,发病年龄6个月~12岁,临床中大部分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该病在春、冬季节为多发季节。

1.2临床表现

该病发作时不易掌控,通常会出现身体发热,体温上升至39摄氏度左右,并带有咳嗽症状,开始为频繁的刺激性干咳,随之咽喉部出现痰鸣音,有少量粘液,呼吸表浅增快,鼻扇。除呼吸道症状外,患儿可有头痛、咽痛、关节痛,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哆嗦,腹泻等全身症状。肺部可闻及痰鸣音和干、湿性罗音,X线表现明显,有斑状小圆点。

1.3辅助检查

通过常规性的血及尿液,对126例患者进行检查,同时对患者进行胸部X线拍片,对部分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或结核抗体测定。

1.4小儿肺炎临床诊断标准

①持续高热不退,伴全身不适,频繁刺激性干咳,随之咽喉部出现痰鸣音,伴随有胸咽劲的疼痛。②对比之下胸部的症状更加明显。③通过临床检查可发现患儿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听诊其双肺的音是否较粗,亦能听到干、湿型罗音等情况。④通过检测患儿的白细胞较为正常,亦可能有白细胞增加伴有血沉增快的情况。⑤采取喹诺酮及青链霉素治疗时,均没有任何效果,但运用大环内酯类治疗时效果较好。⑥相比之下,胸部X线片表现更为显著。

1.5用法用量

将阿奇霉素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浓度为1.0~2.0mg/ml,然后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1~3h;剂量为10mg/(kg•d)。

2比较

将阿奇霉素作为第二代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并将其注射到患儿的体内,利用红霉素结构,将Qa位置上的甲基采用氮原子进行重排、扩张和还原等反应,并通过反应逐步取代其生产第一个15元环类抗生素。在对格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中,相比红霉素,阿奇霉素具有更强的抗菌性,并且其是大环内酯类中对肺炎作用最强的药物,其具有很好的组织渗透性,组织浓度是10~100倍的血药浓度;由于巨噬细胞以及多核细胞内的浓度相较于细胞外浓度要高300倍,并且亦能够通过巨噬细胞将药物传递到感染灶内。使用阿奇霉素时,每日仅需进行1次给药,在结束用药后其仍然能够维持6d之久的抗菌作用,同时由于该药为短程给药而具备较长作用,因此小儿更加容易接受。但若在临床中患儿具有红霉素耐药性,则不能够应用阿奇霉素,需要运用其它类型药物来治疗。阿奇霉素是针对细菌在转肽的过程中实行阻碍,并通过在微生物蛋白质合成时实行抑制,有效地控制病原体的生存,它的作用率高达百分之百。其的代谢原形有50%通过粪、12%通过尿排泄出,不会对肝肾造成明显损害。

3结果

126例支原体感染的患儿,采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用5%葡萄糖稀释浓度为1.0~2.0mg/ml;剂量为10mg/(kg•d)。合并其它细菌感染者加用头孢霉素类抗生素;合并病毒感染者加用炎琥宁、阿昔洛韦等治疗痊愈,疗程缩短。结果126例小儿肺炎经过综合治疗均痊愈。

4讨论

医学临床论文范文2

1.1中西药结合治疗

哮喘以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气道高反应状态、气道阻塞为主要特征。现代西医强调抗炎治疗,以吸入普米克(布地奈德)等皮质类固醇类激素为主,急性发作期主张应用β受体激动剂如喘乐宁气雾剂,以尽快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中医认为哮喘系宿痰内伏于肺,复为多种外因所触发。辨证上虽有寒热虚实之分,然患儿素体阳盛,或因肥甘积滞,热自内生,或因六淫化火,故小儿哮喘仍以热证、实证多见。痰热交阻,上薰于肺,肺气雍盛,肃降失司,逆而咳喘。急性发作期治疗上“急则治标”,宜予清肺化痰定喘。我们的热哮合剂方,取方中的麻黄宣肺平喘,为β肾上腺受体兴奋剂,可以起到抑制气道炎症及炎症介质作用,能有效缓解支气管黏膜肿胀。石膏、黄芩及桑白皮具有清泻肺热及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能有效抑制慢反应物质和白细胞介素-1β的产生及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生成,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还有增强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的作用。具有抗炎作用药物还有柴胡,能有使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石膏、桑白皮、黄芩清泻肺热,黄芩具有广泛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可抑制慢反应物质和白细胞介素-1β的产生,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生成,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还有增强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的作用。柴胡具有抗炎作用,可使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抑制变态反应中的组织胺、5-羟色胺等的合成和释放。白果敛肺祛痰定喘,杏仁、半夏、苏子、款冬花降气化痰,瓜蒌清肺兼利大便。葶苈子泻肺作用尤甚,有“无葶苈难泻肺实”之说。地龙清肺平喘,尤适于肺热哮喘。甘草和中,调和百药。全方共奏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之功。单味及成方的现代免疫药理研究表明:能扩张支气管的单味药有麻黄、款冬花、地龙、白果,成方麻杏石甘汤和定喘汤(热哮合剂方含有此方加减);能减轻气道慢性变应性炎性、降低气道高反应状态的单味中药有黄芩、麻黄、款冬花、甘草,成方有麻杏石甘汤;有抗组织胺作用的单味中药有款冬花。

1.2激素、硫酸镁治疗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其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它涉及到许多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参与导致平滑肌痉挛,产生临床症状。现代治疗观点需消炎与平喘药并用。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抗炎药,它能干扰碳四烯酸代谢和白三烯及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微血管渗漏)抑制细胞因子生成,预防炎症细胞活化和迁移,增加气遭平滑肌受体的反应性。硫酸镁确有较好的平喘作用,疗效优于舒喘灵。镁离子治疗哮喘的机理是;它是多种酶的激活剂,能激素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三磷酸腺昔分解为环磷酸腺苷(cAMP).井抑制环磷酸鸟苷(cGMP)的生成,从而提高cAMP/eGMP的比值,抑制肥大细胞炎症介质的释放。Ca在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中起关键作用。而Mg是一种生理性的钙拮抗剂,可能代替钙或竞争钙载体系统,阻止钙内流,使平滑肌兴奋-收缩脱偶联,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可抑制Ca的跨膜转移,抑制Ca2+从细胞处流入细胞内抑制细胞内肌浆网释放Ca,抑制细胞内Ca介导的Ca释放;抑制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减弱或消除乙酰胆碱对神经和肌肉终板的去极化作用,从而抑制平滑肌纤维膜的兴奋性;稳定肥大细胞、嗜碱细胞和T淋巴细胞,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抑制气道炎症。镁离子也能激活功能低下的肾上腺能β受体,抑制乙酰胆硷的释放、阻止哮喘发作。镁离子能舒张缺氧状态下的毛细血管,解除小动脉痉挛,改善微循环、降低心脏后负荷,减轻肺淤血,改善肺功能和缺氧。

1.3强力宁与维生素K3合用

强力宁是从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制成的针剂。强力宁制剂中的甘草酸系葡萄糖醛酸和甘草次酸结合而成的皂甙,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酸主要通过抑制磷酸酯酶A2活性和前列腺素E2形成,而起抗炎作用,还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减少慢反应物质的生成,能诱导产生干扰素及白细胞介导素Ⅱ,起到抗炎、抗过敏、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维生素K3能促进细胞内环磷酸腺苷的合成,使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值升高,从而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达到止喘作用。

1.4氟替卡松/沙美特罗松联合用药

中重度哮喘患者病理特征呈现气道重塑、平滑肌增生肥厚,出现BHR反应。BHR能独立存在,可不依赖于气道炎症,即使轻微物理刺激也可引起气道出现痉挛而导致收缩。为此,对中重度哮喘患者用药可同时进行康坦及解痉治疗。用药中,舒利迭是由丙酸氟替卡松与沙美特罗组成的复方干粉吸入剂。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缓解期抗炎药物;丙酸氟替卡松作为新一代糖皮激素是一种基于雄甾烷的三氟糖皮质激素,吸入后30min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的水平即可达到高峰,具备了理想的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应具备的特点:对受体具有较高亲和力,具有高脂溶性,吸人后在气道的浓度高,停留时间长。吸入后生物利用度低,在所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中,丙酸氟替卡松脂溶性最强,该特点使其在气道中局部具有较强抗炎活性是丁地去炎松的2倍,二丙酸倍氟氯米松的4倍,已成为国外防治性哮喘最常用药物之一,在其不良反应方面,丙酸氟替卡松不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产生影响,不影响骨代谢。丙酸氟替卡松为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可广泛作用于引起哮喘的炎性细胞和介质;而沙美特罗为吸入型长效受体激动剂(LABA),除具有长效支气管扩张作用外,还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介质包括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D,从而减轻气道渗出、肿胀,减少气道高反应性。

2布地奈德联合博利康尼治疗小儿哮喘

2.1一般方法

观察组44例,其中男37例,女7例,年龄5月~14岁。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医热性哮喘的诊断标准:咳喘哮鸣。痰稠色黄,发热面红,胸闷膈满,渴喜冷饮,声高息涌,呼气延夜间睡眠长,小便黄赤,大便干燥或秘结,舌苔薄黄或黄腻,脉象滑数。平均年龄5.5岁。病患程度为轻度29例,中度及重度分别为11例及4例;既往病史具有湿疹17例,过敏鼻炎13例,麻疹7例。对照组共30例,其中男、女分别为23例、7例,年龄在1~1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岁。其中哮喘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14例、10例、6例;既往病史中具有湿疹病史6例,过敏性鼻炎4例,药物、食物等其他过敏史5例。

2.2治疗方法

74例患儿均以哮喘急性发作入院。两组的基础治疗(抗感染、吸氧、吸痰、纠正酸中毒等对症治疗)相同。

2.3观察方法

根据两组疗后的症状变化,进行定期诊断检查,并做好填表记录。观察时间为疗后1/3/5/7进行疗后观察;在期间对小儿呼吸困难、咳嗽、喘息、哮鸣音进行观察;观察后给予病情的症状成都进行评价,评价等级为轻度无症状1分、中度有间断症状2分、重度症状严重为3分。用药后效果为,有效:用药4-7天呼吸困难、哮鸣音减少;无效:用药4-7天后呼吸困难且肺部哮鸣音持续存在,咳嗽症状无明显改善。

2.4统计方法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经统计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SPSS10.0版软件包进行t检验,检验等统计学分析,显著性界值为P<0.05。

2.5结果分析

症状体征比较观察组在给予泵吸人布地奈德混悬液和博利康尼雾化液后,呼吸困难、喘息、肺部哮鸣音消失的天数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经统计学两样本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

医学临床论文范文3

临床医学专业是综合院校的品牌专业之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这不仅是评估综合院校整体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且还是学校综合竞争力的度量尺。及时正确的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分析原因,结合学校实际,形成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有力措施,可以避免出现“热进冷出”的不良现象,影响学校的整体竞争力。同时,项目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成果还可以推广到其他专业,进而提高全校学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能否高质量地就业,取决于学生在竞争性的人才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然而,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各高校普遍以就业率作为尺度来衡量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水平、质量和竞争力。这种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的评判标准在我们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起不到很好的预警作用。目前我国高校部分专业毕业生中真正未就业的人数很少,加之数据的来源依靠高校自己申报,其公正性无法保证,这使得在较高就业率下往往会掩盖了一个就业质量并不高,或者是专业就业率并不高的事实。这说明单纯的就业率高低很难全面反映一个专业或者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流向和供需比例。所以,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客观而科学的市场评估,我们才能根据市场调查和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方案。

二、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999年以来的高校持续扩招,医学生的教育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而医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工作的两难局面。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医学生的就业也因医学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生数量的增加和用人单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而受到影响。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往往偏离自身实际,没能客观定位好就业期望值。就业时,他们往往将目标定位于大型综合医院。与此同时,大型医院的用人标准也应社会服务的需求在逐步提高。其次,由于医学专业性比较强,医学生在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等非专业能力方面稍有欠缺,致使大多数医学毕业生在面试技巧、应变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求职时虽然具备了很好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但往往由于面试表现不佳而失去了就业机会。这样就容易造成专业能人的流失和用人单位难寻能人的矛盾局面。据医疗机构反映,一些聘用的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连基本的临床常识和操作技能都没有熟练掌握,考执业医师资格证多次都没通过。不难看出,许多医学生的能力尚达不到职业要求。现如今高校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大多是应试型学生,严重缺乏实践性,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医学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不强。根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相对于学历要求来说更加看重求职人的临床实践能力。从当前的临床实习状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实习效果较差,查体基本功及外科手术基本功不扎实。大多数医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合理分析并正确定位,导致在选择就业方向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自负或是自卑,在求职面试中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导致错失很多就业机会。另外,职业素养不足也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技能和礼貌,在人际交往中不善于交流,缺乏奉献意识和吃苦精神;诚信观念不够等等。

三、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就业竞争力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能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应对社会就业压力,让自己在某些领域胜于他人,在职场竞争中更有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素质修养等内在能力,还包括一些外在的环境因素和条件。

(二)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缺乏的原因探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弱的因素既有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高校教育模式有待改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提高等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缺乏,择业观念偏离实际,综合能力欠佳等内在因素。其中,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缺乏是造成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学生就业观念的局限性。刚刚脱离高校这一模拟社会环境的大学生们,往往带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较高就业期望值去择业,目标定位过高,不切实际。大多数毕业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医院,片面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其次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据调查,不少医疗服务单位反映新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在科研和人文素质方面普遍不高,甚至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在不断扩招的过程中,大学生起点不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的高校甚至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忽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合理改革,导致了学生学难以致用。再者是学生就业准备的不够充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就业的过程其实也是生活技能的体现过程,包含了许多的知识和技巧,需要学生全方位地打基础,做准备。如果基础不牢,准备不充分,他们将无法及时调整好心态,产生不良心理,很可能走上极端的道路。医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学生自我定位不合实际,极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积极选择与消极待业、选择与放弃等矛盾。就业准备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缺乏对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的深入了解,不能正确规划自己的择业方向,错失适合自身的就业机会;二是对于面试技巧掌握的不全面,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甚至缺乏一定的人文知识和法律意识,忽视了医德和内在品质的养成;三是大学生的抗就业挫折等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最后是学生专业理论功底缺乏和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现有的医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缺乏临床思维能力,不能将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能对症下药,活学活用。有些学生甚至以“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为学习标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自己。就连询问病史、书写病历等基本操作技能都不能熟练掌握,更不用说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此外,医院对求职者学历要求的提高,导致本科生较研究生来说,实践机会减少。加之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负面影响使有些病人不积极配合实习医生的工作。

四、促进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综合院校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地制宜,立足实际,提升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综合院校的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教育,指导其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决定着他们的择业行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合和了解职业环境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建立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以市场的发展和需求为主要导向,以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社会实践、生涯指导等形式,使他们对未来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科学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职业方向,能够初步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与此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还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加强素质教育,优化医学生的择业就业心理,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风尚

择业就业心理是影响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医学生求职过程中常常出现因高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等不适宜社会的心理状态而导致就业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其高低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是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传统的教育片面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的灌输,从而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薄弱,思考和处理问题不够全面。医学生的学习成才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是学习成才活动的载体。高校可通过开展医学生素质拓展、朋辈式的心理调适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工作与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效能最大化来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

(三)拓宽就业渠道,为医学生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医学临床论文范文4

病灶细菌的分离培养一般分为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是预增菌,即对细菌进行数量的扩增。第二步是选择性增菌,目的是提高目标菌的数量。第三步是对平板上肉眼可见的特征性菌落进行确认,并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进行各种生化实验等作出初步地鉴定。不同种类细菌含有发酵不同糖(醇、苷)类的酶,因而对各种糖(醇、苷)类的代谢能力也有所不同,即使能分解某种糖(醇、苷)类,其代谢产物可因菌种而异。检查细菌对培养基中所含糖(醇、苷)降解后产酸或产酸产气的能力,可用以鉴定细菌种类。细菌可产生各种各样的酶,这些酶可以特异性地分解相关底物,使培养基呈现出某种颜色或在紫外线下发出荧光,因而,我们只需在培养基内加入人工合成底物,根据菌落的颜色和荧光的情况即可知道是何种细菌。一般情况,人工合成底物由显色基团和细菌可代谢物质如糖苷类、氨基酸或肽类两部分组成,通常情况下底物为无色。在特异性酶作用下游离出产色基团并产生荧光或显示一定颜色,用紫外灯观察菌落产生的荧光或直接观察菌落颜色即可对菌种做出鉴定。

二、基于抗原抗体结合的检测

细菌的内部和表面含有大量的抗原决定簇,因此可以利用抗体抗原的结合原理利用抗体标记细菌,然后用标记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与抗体结合,酶催化的呈色反应可以间接反映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目前,很多重要的病原物均有相应的抗体,如抗HCV、抗HAV、梅毒抗体、抗HIV、优生优育TORCH系列等。该法具体程序为采用预先包被了的细菌单克隆抗体的微量塑料板,加入增菌液处理的样品,反应后再加入一定的指示剂,作用完毕后用酶标仪测定OD值来判定结果。因此,要得出可靠的结果,供试样品首先必须进行预增菌、选择性增菌,以便提高检出阳性率。此法除保留抗体、抗原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外,由于标记酶的酶促反应的放大作用,使测定的灵敏度更高,检出细菌极限范围在105-106cfu/ml。

三、基于遗传物质的鉴定

1、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英文简称PCR,是近年应用较为广泛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尤其适用于培养困难或传统的血清学方法不易检测的病原细菌。该法的原理是:地球上每种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不同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就是扩增生物中的特异性基因片段进而对生物进行鉴定的,例如沙门氏菌就有多个特异性基因,陈洪认为,编码细胞膜外膜含铁细胞受体的基因对沙门氏菌诊断有特异性;还有学者认为gyrA基因和rcsC基因之间的插入序列为伤寒沙门菌所特有,对伤寒有诊断意义,可以利用这些特异性的片段制作检测探针,目前,根据上述基因设计引物用于人体或自然界中细菌的检测,并形成了试剂盒作为商品销售。聚合酶链式反应需要的条件有引物、模板和四种脱氧核苷酸,反应过程包括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延伸三个阶段,经25-30个循环,一个DNA分子就可扩增106以上。该技术由于其具备快速、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不用进行细菌的培养等特点。

2、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简称AFLP,是目前广泛应用的DNA指纹技术之一,AFLP通过PCR扩增基因组限制性酶切片段并进行电泳分析。具体步骤是先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基因组DNA,接头序列和相邻的限制性位点序列作为引物结合位点,然后将双链接头连接到DN段的末端,进行电泳呈现不同的谱带。由于AFLP可以使某一个体出现特定的DNA谱带,而在另一个体中可能无此谱带产生,因此,得到的DN段多态性可作为一种分子标记指纹,为研究细菌属乃至株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有效手段。AFLP结合了RFLP和PCR技术特点,具有RFLP技术的可靠性和PCR技术的高效性,但该法不但成本较高,而且需要操作者具备较高的检验技术,目前一般医院尚难应用。

四、16sRNA鉴定法

不同原核生物的16srRNA古老且同源,既含有保守序列又有可变序列,保守性反映生物物种的亲缘关系,为系统发育提供线索;可变性则揭示生物物种的特征核酸序列,是种属鉴定的分子基础,其序列变化与进化距离相对应,在细菌种属分类鉴定中广泛应用。Edman等利用16srRNA技术将孢子病菌与其他38种真菌分子进化树进行比较,证实其为独立的一属。我国学者曾用16srRNA作探针,对来自贵州省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209株伤寒菌进行核糖体分型(RT型)。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分属于26个RT型,以RTl和RT2型为优势,提示贵州地区伤寒存在众多的克隆群,这可能是贵州省伤寒多年来发病率一直居高的原因。核糖体分型技术虽然特异性较强,敏感性也较高,不需要特定的仪器,但操作较繁杂,需要较熟练的技术。

医学临床论文范文5

在我国的《中国药典》中将炮制的方法归纳为三类:净制法、切制法、炮炙法。净制法主要是为了除去非用药的部位,包括:筛选、挑拣、淘洗;切制法主要包括:浸泡、润、漂、切片、粉碎等方法;炮炙法主要包括:炙、炒、煮、煅、蒸等。

1.1净制法

该方法主要是为了去除药材的非用药的部位和祛除部分的毒性。例如:巴戟天的木质中心具有大量的铅,属于非用药的部位,必须要祛除;麻黄的茎有发汗的作用,而根具有止汗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分开使用,确保疗效;蕲蛇的头部因为具有毒腺,因此祛除该蛇的头部,就会消除毒性。

1.2切制法

该方法又称之为水制法,主要是为了更好的调配和炮制,从而提升煎药的质量。常见的方法有:淘、洗、泡、漂、浸、润、水飞等。淘:对附有泥土、砂粒的药材放在清水中进行搅动、搓擦,利用水的浮力,使轻浮的杂物或者是皮壳祛除,例如:王不留行、菟丝子等。浸泡:将经过清水淘洗后的药材放进容器内,使药材中含有的淀粉或者是质地较硬的东西在浸泡之后取出,例如:动物的甲、骨,药材的根茎分离等。漂:利用水的溶出作用,祛除药材的一些杂质或者是部分的毒性、挥发性的物质,缓和药性,降低毒性;例如:附子、川乌、半夏、草乌等。水飞:利用水的悬浮作用,将细粉分离出来的方法;首先将药材研碎并用筛子过筛;然后,在研钵内加上清水进行研磨,漂浮液面的用手捻去;其次,进行悬浮分离:将碾好药末放在缸内,倒入清水搅拌,静止片刻后,取出悬浮于中上部的细粉,将缸底部的粗粉在进行研磨,反复操作,最后将不能悬浮的粗粉祛除;最后,干燥:将水分吸去,放在垫有皮纸的篾器内滤水,再放在太阳下盖子晒干,得到细粉即可。例如:朱砂、炉甘石、雄黄、滑石等。

1.3炮炙法

又称之为火制法,借助外力火堆药材进行加工炮制。该方法使用最为普遍广泛,常见的有:炒、炙、煅、煨等。炒包括清炒和米炒等,使用文火降低药材的毒性,增强疗效。例如:苍耳子,味较辛、苦,性温;有毒。将清洗洁净的苍耳子放入锅内,文火清炒,直到变成焦黄色则可,然后将上面的刺碾去并筛干净。经过清火炒之后,不仅能降低该药的毒性,而且还能改变药性,通鼻窍、止痛、祛风湿等。米炒主要为了矫正药材的臭味,例如:斑蝥,味辛,性热;含有大量的毒素。先将米放入锅内用中火加热,直到米冒烟,再将斑蝥放入锅内混合米一起炒,直到米炒成黄棕色再取出,祛除米、足、头、翅,晾干则行。炙法的方法很多,包括:醋炙法、酒炙法、姜炙法、蜜炙法等。醋炙法:能够将药材引入肝脏,缓和药性;例如:延胡索,味辛、苦,性温;主要归于肝和脾;能行气、活血、止痛等。使用一定量的米醋闷润延胡索,直到延胡索将米醋吸收完全,然后将闷润后的延胡索放入锅内使用文火炒干,取出晾干即可。蜜炙法:益气补脾、止咳润肺,矫正辛臭气味等。例如:甘草,味甘,性平;首先用水稀释蜜,将蜜汁倒入甘草中,闷润搅拌,在放入锅中用文火炒,直至黄色,待不粘手时取出再晾干即可。

2中药炮制的目的

2.1清洁药物确保用量

原有的药材商含有多量的非用药部位,例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处包含的部分的杂质、泥沙;动物的角、骨等处有残留的血、腐肉等。在使用前清除这些杂质、污垢,清洁了药材,确保了在临床上的使用剂量。

2.2便于制剂和调剂

植物的根、茎、果实等部位经过炮制后可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例如:切成块、片、段、丝等,有利于在调剂时分配制和配方。又如:牡蛎、磁石、自然铜、石决明、穿山甲等药物因质地较硬,很难粉碎,不利于调剂和制剂,而且不利于在短时间内煎熬出有效的治疗成分,因此,对这些药材进行炮制,使其药材的质的变脆、变酥,容易粉碎,使有效治疗成分更易于煎熬出。

2.3降低、消除药材的副作用及毒性

一些中药材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因有副作用或者是存在一定的毒性作用,在临床的使用不安全。因此。各种不同炮制方法,最主要的是为了降低或者是消除药材的副作用或者是毒性。例如:草乌,具有浸、漂、煮、蒸、加辅料等炮制的方法,从而降低该药的毒性。

2.4增强中药的治疗效果

通过适当的炮制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中药材的疗效。第一种,是提高药材的溶出率,使溶出物有利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明代的《医宗粹言》中写道: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箱子,凡药用子者都要通过炒后,煎时方得味出[2]。因为有壳,经过炒之后,皮壳破裂,有效的物质就便于煎出。第二种,药物之间和协同作用能增效,例如:款冬花和紫苑等能有效的化痰止咳,再经过蜜炙后疗效增强。

2.5矫正药味,有利于服用

有些植物类或者是动物类因自身带有腥臭气味,病人很难接受。为了方便患者服用,因此,使用各种方法,如:酒炙乌梢蛇、醋炙乳香等。

2.6利于保存药效和储存

经过炮制加工,避免药材的变质腐烂,非常利于储存。例如:动物类的药材经过加热处理之后,可杀死虫卵,防止孵化等;植物类的经过加热之后,防止种子的萌芽变质,利于保存。

3中药炮制对疗效的影响

3.1使有效的成分稳定以提升疗效

对于某些含有苷类的药材,因为这些药材含有一种酶,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容易受到酶的作用而造成分解。因此必须要通过特殊的炮制方法时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或者是破坏,从而防止苷类水解失效。例如:黄芩,在遇到凉水之后由黄色变成绿色,是因为黄芩苷和黄芩酶在一定的温度下相遇被酶分解成黄芩素,在空气中久置被氧化变成绿色,使抗菌力下降;对黄芩进行蒸煮法炮制,祛除黄芩内的酶而保苷,达到用药的要求。又如槐花,若放置过久使芸香苷被酶分解。降低了止血、凉血的效果;经炒制过后,酶被破坏,稳定了作用,疗效提升。

3.2加工改变成分起到新的疗效

部分药材在经过加工炮制过后使原有的成分改变了,有了新的疗效。例如:山楂,常用于健胃消食、活血化瘀;但因其味较酸,食之过久会伤筋损齿;经过炒焦之后使有机酸被破坏,从而产生苦味降低了酸味,不仅可以长久服用,还具有止泻的功效;加之炒焦后的焦香味还能健脾醒脾。再如,何首乌,生泻熟补;莱菔子,生升熟降等。

3.3添加辅料以提升疗效

辅料本身具有不同的归经合性味,因为与药物进行炮制要么起到协同的增效作用,要么利用二者之间的拮抗作用来消除其副作用,从而改变药效的性、味、归经以及升降浮沉,扩大药物的使用范围,增强疗效。例如:酒炒当归、川穹能使温经活血的作用增强;醋炙柴胡能够这增强疏肝止痛的功效;蜜炙紫苑、白部使润肺止咳的功效增强等。

3.4降低或者消除毒性以增强疗效

一些药材虽有较好的疗效,但是却具有较强的副作用或者是毒性,若不经炮制服用,反而会导致人体的损伤。例如:巴豆,内含35%~38%的巴豆油,巴豆油既是峻下药又是毒药,因此,要适度的控制其脂肪油的成分含量,但不能完全的消除。又如附子,一种毒性较大的药物,含有多种生物碱,并且还含有附子磷脂酸钙13-谷甾醇、消旋去甲基乌药碱等,经加热之后,是原有的剧毒生物碱-乌头碱被水解,生成了毒性较低的乌头原碱。

医学临床论文范文6

美国的医学教育只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无大专、中专以及成人教育类型。其教育结构完整且连续,主要由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3部分组成。学历教育是采用传统4年制方式,课程设置为两段式,即基础和实习2个阶段,第1、2年为基础课学习,第3、4年为临床课的见习和实习,同时完成临床课的教学。2年的基础课学习结束后要参加医学基础知识为主的美国执业医师考试USMLEⅠ,通过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实习结束后要参加以临床专业知识为主的USMLEⅡ考试,通过后才可申请住院医师。再经过3年的专业培训,参加综合性的USMLEⅢ考试合格后取得行医执照。美国医学本科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可以在毕业后接受专科培训的必需知识、技能和态度。专科化培训是在毕业后进行,且专业数量较少,专业面宽。强调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术研讨、课外阅读、写论文甚至参与教育等。现在大多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方法(CBL)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PBL)教学方法。

2法国医学教育

法国医学教育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进入医学院学习之前,要先通过法国会考,取得就读资格。其学制分为6年和11年,分3阶段完成,每阶段都有严格的会考制度。第一阶段(第1年)为医学预科阶段,仅有20%的学生可通过此阶段会考获得继续学习的资格;第二阶段(第2~6年)学生完成全部在校医学课程学习并参加全国会考,有50%的学生可通过考试,未通过考试的学生只能作为全科医生或进入实验室、私人诊所工作。第三阶段(第7~11年)作为专科医生培训阶段,学生接受高度专业化的培训,使其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法国医学院校非常注重学生的临床实习及教学工作,在第2学年就开始接触临床工作,第4~6年完成全部临床课程的学习,医院每周专门为学生开设“临床常见疾病诊治与鉴别诊断”课程,讲解典型的、特殊的临床病症和临床诊治经验与技术等,使学生对某些临床疾病和现象进行全面分析,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得到较快提高。

3德国医学教育

德国医学教育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又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11]。德国实行免费教育制度,无入学考试,实行宽进严出的原则,淘汰率高。医学教育学习时间最长,连实习在内至少要修6年(12个学期)后通过两个阶段的国家医师考试即可毕业,在校学习分临床前期(第1~4学期)和临床期(第5~12学期)两个阶段,临床前期要完成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无具体专业划分,在临床前期课程学习结束时参加第一阶段国家医师考试,考试通过后才有资格申请第二阶段考试。临床期共学习8个学期,主要进行常见病临床培训、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及具体的分科培训,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习结束后参加第二阶段国家医师考试,全部考试通过后才可获得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毕业后教育是德国医学教育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成为注册医师必须先进行18个月的实习医师工作,实习工作结束后获得官方认可,方可独立行医,但也必须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从事至少6个月非手术科室或者至少6个月手术科室的临床工作。18个月注册前培训结束后可申请一个全科医师培养项目,经过2~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且考试合格后颁发全科医师证书。要成为全科医学必须经过4~8年的专科医师培训,培训结束后通过考试方可授予专科医师资格证书,取得专科医师称号。继续教育在医学教育中持续终身,一般由医师协会组织实施和管理,其根据各地医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每年制定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课程,执业医师要求参加多种学习,累计学时发给证明。

4国外医学教育对中国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的借鉴

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开办的老专业,多年来形成了一套教学理论和方法,其教学一直沿用本科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大多采用“三一制”教学模式,即一年基础课、一年专业课、一年临床实习。所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当前中国大力发展农村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对全疗岗位的需求。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能满足中国当前基层医疗机构迅速发展的需求,在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较低,使他们执业资格受限。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医学教育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尝试。

4.1高度重视人文素质培养

中国专科层次医学教育起点较低,学生只需通过高考达到录取分数线后就可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学生的人文知识积累较少,思维方式不够成熟。因此,必须增加人文课程教育,由于专科层次的学制仅3年,就需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选修课的机会,以及在专业课的讲授、临床实习过程中融入人文社科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将人文知识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融入社会的技能。

4.2医学基础教育扎实

国外医学基础教育至少需2年时间,而中国专科层次医学教育中基础医学仅0.5年,内容压缩极少,导致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后劲不足、发展受限。因此,在重视临床实践的同时应加强基础医学教育,争取做到“早基础、强基础、反复基础”。首先要将基础课程进行多课程融合,避免知识重复与遗漏。例如:将解剖学与组织学整合为“人体形态学”;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整合为“人体机能学”等。此外,在后续的临床专业课程和毕业实习过程中对基础课程进行强化教育,如增设临床药理学、临床免疫学等课程或讲座。其次,可聘请临床专业课教师来承担基础课教学,既可让学生较早接触临床,也有利于基础与临床课程的融合。为保证实施效果,可设立课程综合教研室,主要致力于组织和实施课程整合,并对新课程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

4.3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紧密

国外的医学院校均有自己固定的附属教学医院和基地,其中实践教学部分是在医院进行,由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术水平的医生带教,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从而保证了临床教学质量。而中国专科层次的医学教育中各专科学校绝大多数无直属附属医院,致使学生临床见习与毕业实习存在较多问题,很难保证医学专科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加快推进专科医学院校直属附属医院的建设,对非直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加强管理,建立统一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及其重要。此外,大胆探索院校联动,通过“共建、共管、共享”深度合作办学,如:(1)实行“1+2”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1年在学校进行基础课教学,后2年在医院进行临床理论课和实践教学的教学。(2)聘请临床一线医生承担专业课的教学,鼓励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参与毕业实习生的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等。(3)对毕业实习生实行双导师制,即医院带教老师和学校专业课教师共同指导的方式。(4)在学校建立仿真医疗环境,设计标准化患者,以临床病例为蓝本,训练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通过模拟教学使学生在以后的实习或临床工作中尽快适应角色。

4.4具有严格的医师考核与注册制度

国外的医学教育都实行非常严格的考核筛选制度,因此,中国专科层次医学教育也必须加强考核制度,在基础课结束后进行一次考核、考核不通过的不能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在专业课学习结后进行一次专业理论和技能考核,考核通过后进入医院实习。在实习结束后回校进行最后一次的毕业考核(参照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这样对学生的3次严格的考核,有助于解决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低通过率的问题。

4.5建立较完善的医学教育体系

医学临床论文范文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已对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口腔医学实验所需材料大多比较昂贵,因此,对实验操作步骤、程序要求较高。虽然老师在示教时一再强调,但仍会有学生听而不见,此时,将有些实验从实验室转移到多媒体视听教室进行,先进行多媒体演示,通过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效果,让学生观察、判断,增强了可见度和动态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同时降低了教学成本。我们将口腔医学教学的精品课件和视频拍摄后贮存在我院网络平台上,同时在平台上连接国内外公开的教学视频、课件,使学生了解国内著名院校的口腔医学课以及国内外口腔医学的新知识、新动态和新发展。

同时教学课件、视频的网络平台化可以使学生对所学课程随时进行回顾以及师生间进行再探讨。仿真头模教学系统是口腔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转化口腔理论知识,连接临床实体操作的过渡和桥梁。为提高学生仿真头模训练的效率,首先为学生播放教学多媒体视频,对各步骤进行定格、放大,使学生对整个操作程序有一个大体了解。然后,老师进行示教,再次对关键步骤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随后,让学生进行仿真模拟训练,带教老师指导学生按照标准进行操作,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体会临床口内操作的局限性,同时及时调整椅位,做到“手上有数”。有了这“两个有数”,我们制定每个科目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仿真操作训练,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解决临床实际操作机会少的问题,我们将原定每个科目(如全冠制备)1次训练增加到3次。通过仿真头模训练使学生在临床实际操作中,上手快,操作准。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体系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不仅能检验实验教学质量,也是考查学生临床操作是否规范熟练的渠道。

考核采取实验课中考核和毕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课中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带教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制定每项考核内容的评分细则,指定考核内容让学生操作,根据操作结果进行分数评定。考核分次进行,如牙体制洞考核分为牙合面洞和邻牙合面洞的考核,基牙预备考核,分为全冠和嵌体预备。每次考核成绩记录汇总入总成绩。毕业考核分科进行,考核形式为理论和操作相结合。实验考核体系的制备,提高了学生对实验技能的重视,检验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与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同时,在考核中反应出来的问题,反过来可以很好的指导教学,利于教师在授课时安放问题,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去年,我院教学中心还新引进了两台口腔修复临床操作实时评测系统。拟将该系统用于本课程中学员牙体缺损修复、固定义齿修复等实践课的教学考核,对学员的操作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对牙体预备、冠桥预备等实际操作进行自动评分。

医学临床论文范文8

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医德教育的必然性

1、加强医德教育是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现实需要

在医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生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不仅要关心病、更要关注人,关注人的心理,给患者充分的尊重、理解,与病患进行良好的沟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指向是临床医生,他们临床能力的提升是在三年的临床实践中习得,在三年的学习培养过程中,一方面他们是学生,同时在临床上他们更是一名准“医生”,与患者零距离接触。把医德纳入培养体系,加强他们换位思考、尊重病人、人际沟通等能力的培养是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现实需要。

2、加强医德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

医学教育,当先授医德,Harden将一名合格医生应具有的临床能力分为三层,最内层为工作执行方面,具体包括病史询问、病理学检查、对患者的态度、人际关系等;中层为工作方法,具体包括科学认知、推理能力、症状诊断学、临床报告、实证医学等;外层为工作态度和专业素养。病患与医生接触首先感知的就是最外层,是医生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三年的临床实践培养过程中,学校培养的核心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加强医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无疑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医德教育凸显的主要问题

1、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符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培养“临床核心能力强的高级实践型人才”为目标,医学教育评鉴委员会(ACGME)定义临床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包括照顾患者、医疗知识、实践基础的学习与提高能力、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专业素养以及系统性执行力。专业素养、对待病患的态度、人际沟通技巧成为评价临床核心能力的重要元素。然而国内医学院校在教育理念上普遍重视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19所国内首批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医学院校课程设置调研结果表明:国内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忽视对学生的沟通技能、职业态度方面的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导师、学生本人都将教育学习重心放在提升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上。研究生们在临床实践中,医患沟通技巧欠缺、对待患者的态度冷漠等现象不乏个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符。

2、教育内容与学生内在需求脱节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精髓。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的西方一位医生特鲁多的铭言:sometimescure;usuallyhelp;alwayscomfort.这句铭言伴随着每一位医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愈,更多是帮助、安慰。“去治愈”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治愈”是“有时”的,医学不能治愈每一个患者,每一种疾病,然而对患者的帮助和安慰却是一种人性的传递,这句铭言明确了医学是饱含人文精神的科学,医学的人文性是医学的本质属性,更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内在的必然需求。然而现实的医德教育内容大都是一些枯燥的课本理论知识,教师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去与病患沟通、如何去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他们习得的知识无法解决临床真实的医疗纠纷和伦理困惑,教育内容与学生内在需求的不一致直接影响学生的医德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提升。

3、教育方式与临床实践分离

随着招生结构性的调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超过半数的生源为应届本科毕业生,由于涉世未深,他们的道德价值观极易受环境的影响。本科阶段习得的医德知识进入临床实践时,将面临现实中各种不良医风的严峻挑战,临床医师、导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他们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奖惩制度都难以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在临床实践中教授学生医德知识,是把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有效方式,而现实中,部分导师、带教人员片面将临床能力培养理解为临床实操作技能提高,在实习的过程中,只教会学生如何操作,忽视对学生医德的培养,医德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利用好临床实践这一有利平台,教育方式与临床实践分离。

4、考核评价主观随意性强

在学生的三年学习中,导师、管理者对学生的医德素养、成长历程很少关注也不太了解,教学重点放在督促学生撰写论文、考查学生临床诊疗水平上,学生论文写得好,操作能力强成为衡量学习质量的主要标准,毕业时极少有学生因医德考评不合格而不授位的。大多数医学院校都是在学生毕业考核时统一对他们的医德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指挥棒的随意性、主观性直接加剧了医德教育学习效果的不尽如人意。非常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医师协会受国家卫计委委托,于2013年8月已正式启动执业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因医德医风问题未通过考核的医生将被列入“黑名单”。这种从制度、方法层面上的反思改进必将有效地提高医德教育质量。

三、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医德教育的措施

1、转变教育理念,融医德教育于临床能力提高于一体

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医德与医技共同培养、协调发展的生态发展观,为学生医德、医技同步成长搭建实践平台。构建切合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特点,融医德教育于临床能力提高于一体的教育模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真正会看病”的临床实践型医生为最终目标,而医德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想方设法为患者看好病”,“想方设法”是指医生对患者高度负责任的态度,“看好病”则是指医生应具备能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这正是医德的一体二面,统一融入追求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人文维度。医德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医德素养与临床能力构成了考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平行要素,学生的医德素养只能在临床能力培养过程中渗透、升华。

2、以学生内在需求为本,丰富教育内容

医学是一门以人为研究客体又直接服务于人的特殊学科,职业道德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丰富、充实医德教育内容,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以实习科室为单位定期由临床导师、研究生一起,组织开展以本科室真实病例为切入点、以相关医德问题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案例情景分析讨论,让学生充分融入医德在临床的现实感受中,在与病患接触的真实环境中,切实感知医德内涵;营造隐性课堂,每个月在内部网络上公布医生开大处方、拒收红包等医患沟通出现的实际问题,加强医德环境文化和导师队伍医德素养建设,使学生真正体验学校、医院氛围,真切感受导师、医护人员的敬业精神、医患沟通能力、对待病患真诚关心的情感,对医学事业的无尽追求,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正能量。

3、创新教育方式,探索“服务-学习”新模式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探索“服务-学习”的新型医德教育模式。“服务-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率先开展的,目前在加拿大、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香港都有不同程度实施,并取得较好效果。“服务-学习”提倡把服务与课程学习目标有机结合,以学习为本,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在服务实践中观察体验、思考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运用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准备:培训导师和科室相关人员,解读考核指标,了解考核重点;服务:这是“服务-学习”模式的核心阶段,学生进入临床轮转后,考核人员持续跟踪观察学生医德现状;反思:轮转结束后,考核人员、学生提交“服务-学习”反思评价表;展览或庆祝:“服务-学习”模式的总结环节,科室组织学生自述在本科室轮转的医德体验,由老师点评。在这样的“服务-学习”模式中,达成医德教育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4、实施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

实施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服务-学习”考核评价。定量评价由“服务-学习”反思表评价得分获得。反思评价量表由4个一级指标:医患沟通能力,对患者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的观察能力,对病患的服务态度,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组成,由学生自评和科室带教导师组综合考评相结合;定性评价为学生轮转完成后提交一个针对具体病患的“服务-学习”定性描述的反思报告,由学生本人自述、导师组根据平时观察及患者对学生服务的反馈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服务-学习”反思考核评价与临床轮转出科考核同步进行,同时在学生毕业时的临床综合能力考试时纳入“服务-学习”反思评价考核,将学习过程的考核与毕业终结考核结合,还原、追踪学生医德养成的真实轨迹,建立医德形成性档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未来医疗领域的主力军,他们的医疗水平、医德医风将对医疗行业产生引领作用。加强医德教育,转变教育理念,探索适合人才培养特点的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临床能力、医德素养协调发展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使命。

作者:袁羽西 冯跃林 陈地龙 李情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研究生学院

(二)

一、临床医学高职高专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1.临床专业能力

从事临床医学类职业岗位必须具备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不同职业有不同的专业能力要求。临床医学高职高专生未来主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工作或相关辅助工作,因此,对于临床医学高职高专毕业生而言,应当具备实际工作中所需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社区医疗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中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具有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原则和抢救技能,具有一定的初级卫生保健技能。

2.职业拓展能力

在胜任某一特定职业岗位外所具备的有利于更好开展工作或提升职业发展空间的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新能力、人格魅力、职业素养等。基层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和慢性病人,最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提倡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需要团队协作、走家串户,因此,对于未来主要从事基层和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的临床医学高职高专生而言,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良好的人格魅力和职业素养,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也能为进一步提升职业发展空间,提供必要的能力支撑。

二、临床医学高职高专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

职业能力是人的发展和创造的基础,是就业和成功的关键。人们主要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实践来获得、发展和提高自身职业能力。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环境和高职院校无序竞争的小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加之学制时间短,职业教育出现功利化、实用主义的倾向,一味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忽视了有利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重专业技能课、轻基础素质课的现象较为突出。从临床医学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扣除最后一年毕业实习,学生真正在校学习的时间一般只有两年,而其中公共课程设置和课时数所占比例不到30%,且课程数量少、门类单一,主要为思想政治、体育、英语、计算机等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公共基础课程。此外,虽然专业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有所强化,但效果不佳。据有关问卷调查显示,本院临床专业毕业生对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总体评价一般,有32.3%的学生认为实训项目少;学生认为目前教学中最有待改善的三个问题依次是:缺乏实践机会、忽视个性培养、教学计划不合理。从用人单位对医学毕业生的评价反映来看,医学毕业生一般都较好掌握了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临床实践技能不强,不能灵活、熟练地将这些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去,同时人文素质薄弱,医患沟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欠缺或不足。

三、临床医学高职高专生职业能力培养建议

1.把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就是通过知识技能传授、工作技巧训练、职业意识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起理性的、健康的职业理念,从而拥有与社会和用人单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目前临床医学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强调临床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通用职业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建构和培养。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纲,是实施人才培养的路线图,要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入职业能力构成的三项基本能力要求,遵循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转变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来,为学生成功走入职场和未来提升职业发展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

2.优化临床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

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高度结合的学科,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医学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实践教育在其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中,医学专业教育、实践教育重点指向临床专业能力的培养,人文教育主要指向通用职业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三者之间看似相对独立,却又相辅相成。专业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原则,优化课程结构,在精心组织设计专业教学内容的同时,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特点,开发开设临床专业素养课程,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丰富医学人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如开设医患沟通技巧课程,在临床带教中注重加强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开设文书写作课程,提高学生一般应用文和医学文书的写作能力。

3.重视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具有一定的社会共性,与行业或企业有相通之处,也有体现行业或企业特点之处。职业意识养成是职业能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职业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由幻想到现实、由模糊到清晰、由摇摆到稳定、由远至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和要求,将职业意识的培养纳入教育培养目标,渗透到入学教育、基础学习、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践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生时期就开始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增强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4.加强社会实践和社区实习

职业实践促进职业能力的发展,个体的职业能力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不断得到发展、提高和强化。学生阶段职业能力主要通过社会实践和实习两个渠道来培养。学校要加强指导,把学生社会实践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提高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社区实践是临床医学高职高专生毕业实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最贴近未来职业情境。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应加强社区实习基地建设,强化社区实习环节,采用包括参观、听课、宣讲、观摩、入户调查、病人访视、与全科医生交流、跟随全科医生接诊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熟悉和掌握基层社区诊疗程序、接诊技巧、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管理等全科医学相关的技能。

5.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进入职场后,由于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的变化,需要不断补充或更新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较好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支撑职业生涯的核心能力,它不能通过简单教授获得,而是在学习各种知识、理论、技能过程中不断积累、反复强化后形成的一种方法能力。具有良好学习能力的从业者,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甚至促进技术进步和发展。医生是一个需要付出毕生精力的职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临床医学高职高专生至关重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计课程体系时,应当从提高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出发,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自选课程、指定自学科目,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6.定向培养本土化高职高专临床医学生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生主要面向农村和社区基层就业,能够与基层群众、患者进行顺畅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如果存在语言沟通障碍,容易出现“水土不服”,影响工作效果。因此,会听会讲方言、了解乡情民俗的本土化人才更易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青睐。“会方言、知乡情、懂民俗、服水土”,既是基层群众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现实需要,也是职业能力拓展的需要。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应当根据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医师需求,采取订单定向培养模式,加大定向委培招生规模,鼓励引导有意愿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考生报考定向委培生,拓展职业能力培养内涵,为基层“量身定做”培养本土化医学人才。

7.建立有利于促进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很难对其进行量化和评价。有些单位在招聘、选拔、培养各类人才时采用职业能力测试,可以对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空间判断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进行综合测评,但这只是一种倾向性的考核测试,不能全面、客观反映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因此,必须遵循主观和客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学校考试考核评价为主、社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多元化、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才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曾婷婷 郑向红 林志明 林浩 张梦全 单位: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三)

一、师资队伍建设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完成教学任务与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所以在病原生物学课程整合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原来两门课程的教师共同面对一门新的课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知识的相对缺乏。如何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弥补教师的知识缺陷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在课程整合中主要通过集体备课,自学讨论,相互听双方有经验教师的理论课及实验课,共同参与实验课的准备及科研活动,使所有教师基本掌握了病原生物学理论课及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并通过交叉攻读硕士学位进一步丰富青年教师的相关专业知识。现在本教研室的教师均可胜任病原生物学理论课及实验课的教学任务。考虑到教师水平的差异可能会对病例的理解产生不同,为避免由此带来的对问题的讨论和对内容的引导的不同,针对实验课准备上出现的问题和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我们编写了教师指南,对每个问题提供了参考答案,统一认识。

二、实验课程纲要的编写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对微生物、寄生虫有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病原生物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传统的实验教学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主要是用来验证理论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在没有系统病原生物学教材的情况下,以现有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教材为基础,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写病原生物学纲要,在内容上力求反映病原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并特别注重临床医学观念,力求体现病原生物学的新发现、新理论及热点问题。以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教学大纲为基础,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重组;突出内容新、条理清、简明扼要的特点,以便于学生对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自学。

三、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整合

为了更好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以临床医学观念为基础,打破学科界限,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重组,形成两个实验教学模块:即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模块,这两个模块把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寄生虫学相关实验内容进行渗透与融合,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例如在微小隐孢子虫小鼠感染动物模型综合实验中,可以包括以下实验内容中3-5节:(1)标本的采集与送检,进行肠道内容物涂片、肠分泌物印片及粪便标本涂片等;(2)病原生物的形态学检查,肠道正常菌群、肠道致病菌、金黄葡萄球菌和微小隐孢子虫等病原生物的形态学检查;(3)病原生物分离培养与检测,细菌培养、生化反应和毒力试验等,感染前后肠道菌群的定性、定量分析;(4)病原生物染色检查技术,病原菌革兰染色,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标本制片、固定和抗酸染色技术等;(5)实验动物感染前后免疫学指标的检测分析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等。以临床观念为基础,围绕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免疫性及病原生物学诊断,将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寄生虫学实验融为一体,形成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当然,我们还需加强实验内容的更新及与相关学科实验技术的融合力度,将较为前沿的病原生物学诊断技术及时补充进来。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考虑到本科生的学业安排,以及病原生物学专业的特点,为了保证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内能够完成实验,试验课设计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不宜太难;(2)要求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要贴近生活或者临床,具有现实意义;(3)尽量贴近科技前沿,可以将教师科研课题中的一部分拿出来;(4)研究中要涵盖较多实用的实验技术。

五、结语

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其试验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求加快更新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新发现、新进展;另一方面又要求根据临床及公共卫生需要,围绕新的培养目标,解决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课程中内容交叉重复问题,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实践证明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体会到,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有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以便贴近临床医学的实际需求。我们还应注意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病原生物学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制定新的适合不同医学专业的教学大纲,以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医学人才。同时,也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组织编写系统性的病原生物学教材或病原生物学试验纲要。以临床医学观念为基础,从病原生物感染的途径、感染的组织器官、感染的临床结局等方面将病原生物学这门新课程的试验教学进行真正有机、系统地整合,还有待不断地探索、总结与完善。

作者:孙晓雷 段义农 单位:江苏南通大学医学院

(四)

一、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高职学生适宜以实践知识为学习起点的培养模式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智力类型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语言智力较强的人擅长通过听说读写方式进行学习;身体运动智力较强的人,适宜用触摸、操作等方式来学习。高职学生具有形象思维强,逻辑思维弱,实践操作能动性强,理论学习兴趣性弱的智能结构特点,适宜以实践知识为学习起点的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符合高职学生智能结构特点。

2、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优势基于工作过程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是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师岗位工作过程具体操作为根本出发点,结合具体的项目教学、情境教学和融“教、学、练”一体的课程体系。是以医师诊疗活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以改变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施教方式。通过项目引导、教学情境的设计、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与步骤

根据基层医疗行业实际,按医师诊治疾病过程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并以学生的“学”和基层医疗岗位的“需”为中心,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融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标准,构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医师诊治疾病的工作过程。现在临床医学专业正在按照职业岗位(群)的确定→职业能力分析→学习领域构建→学习情境设计四个步骤,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

1、确立临床医学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以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专家专访、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形式开展专业定位调研,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及公共卫生科等医师岗位。

2、构建学习领域以临床医学专业职业工作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确定学习领域框架。学习领域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的可操作性,以行动为导向,针对基层医疗实际过程组织教学,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拓展能力的培养。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能力到综合能力的递进规律,通过新的课程体系,从而把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按照工作过程需要进行整合,形成工作过程学习领域。

3、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它是由一个或多个任务组成,每个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情境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该专业学习情境实施采用六步法,依次为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让学生在“工学”教学情境中尽早体验临床工作过程。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根据基层医疗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核标准,构建“1个理念、1个体系、3个模块、3个结合、5门核心课程”的11345课程体系。“1个理念”即课程设计理念紧贴基层医疗岗位任务;“1个体系”即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3个模块”即专业知识模块、专业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模块;“4个结合”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核相结合、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相结合、医学技能与护理技术相结合;“5门核心课程”即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所开设的27门必修课和15门选修课,理论1350学时、实验实训858学时、毕业实习1110学时,使实践教学总时达总学时的59.3%。

四、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构建的措施

1、建立“工学”一体的实训室,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为了保证课程的改革,学校加大了临床医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实训条件基础上,把部分实训室改建成模拟病房,建立了仿真的“工学”一体临床实训中心。通过项目教学,学生随时能够在实训室进行模拟训练,感受真实职业环境,观察诊疗全过程,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为了满足课程改革需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医院实践进修,到附属医院顶岗实践。每年每位教师的医院一线实践工作不低于3个月,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对医疗卫生行业的了解,促进了教师对医师工作过程的掌握,帮助教师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于教学的学习内容,并通过教学情境设计,将医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有机地结合到工作过程中去,进一步提高了教师课程开发和整体设计能力。

3、编写新的教学文件为了课程的改革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实训教学指导、见习和实纲,重新编写《临床医学专业诊断技能训练手册与操作标准》、《外科学操作技能训练手册》等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训教材。

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积极推广启发式、案例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对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把教学地点由教室转到校内实验中心,通过“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式教学,使项目导向与岗位需求实现对接,讲练结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