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科研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科研

循证医学科研思路

本文作者:赵桂玲 高鹏 单位: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但凡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知道,一个好的思路对科研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着科研的成败与科学价值。现今很多人都在跟风,缺乏自己的科研思路,笔者粗略地从循证医学的视角就科研思路应该怎样建立进行探讨。

1树立正确的科研观,让事实说话

循证医学中将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盲法实验作为最好的证据,而将专家意见仅仅作为参考,甚至可以说敢于“破”,从找出论文中的错误、缺憾入手更容易做出高水平的科研。在樊代明院士担任第四军医大学学报主编期间将《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医学争鸣》,正是在倡导这一理念。众所周知,针对文章的不足和错误给Science写信,文章更容易发表。蒲慕明院是士指导他的学生从教科书上找错误,从而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这一出发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要找出专家、学者以及教科书中的错误是很难的,但是相对于建立一个新学说,找出旧的不足又是相对简单的,这一科研理念,我们必须树立起来。

2建立循证医学科研观,让科研活起来

GordonGuyatt博士曾指出,未来临床医生的决策不应仅依靠教科书、权威专家或资深上级医生的意见,而应有效整合当前最佳研究证据。未来的医学发展,不仅要求临床医生具备文献检索技能、文献评价技能和综合信息的技能,还要求其具备判断证据对当前患者适用性的能力。例如一位临床医生利用Medline检索相关文献诊断缺铁性贫血的过程,全文仅1000余字,却孕育了一个划时代的伟大思想。而现今如果运用这一观点,可以使很多文章、论文活起来。如《甲硝唑减轻痔切除术后疼痛效果的系统评价》[1]即是从如何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入手,利用循证医学的科研观撰写出的一篇论文。再如《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循证治疗》[2],同样也是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入手,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根据PICO原则,提出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为确诊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制订最佳化疗方案,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当然循证医学在医学的其他领域也大显身手,如在护理方面有《中国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从医行为影响的Meta分析》[3],检验方面有《检测尿液中生存素蛋白对膀胱癌诊断价值的系统评价》[4]、《γ干扰素释放试验诊断儿童潜伏结核菌感染的Meta分析》[5]等,诸如此类的文章数不胜数,它们均对文献进行评价、评估,并为科研及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使科研活起来,从而为患者服务,为教学服务。

3针对社会热点,运用循证观念,让科研实用起来

阅读全文

医学科研评估指标诌议

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研究的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在解释事物内在规律和本质的过程中所应用的工具和手段,对研究者所用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可以迅速了解某一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指导未来的研究方向。目前我国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比重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目前对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估指标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类研究和综述类研究,两者合计占研究总量的83%,另外17%是概念研究、理论研究以及国外研究的介绍等。可以发现目前开展的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研究中,对于基础概念、理论以及国外的评价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少。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研究的主题分析绩效,单纯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包括成绩和效果。“成绩”强调对行为或活动的客观测量,“效果”则关注这种行为或活动影响的主观评价。绩效则是对二者的综合,即产出和结果的统一。从普遍意义上而言,绩效评估就是对行为或活动的产出和结果进行经济、效率和有效性维度的测量,以判断其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下面从微观视角出发,就已有研究的研究主题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整体上把握我国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估指标研究的重点及方向,厘清优势及不足,指导今后的研究。通过对23篇文献的认真研读,根据研究者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基本上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投入产出量化评价;一类是结果式评价。未考虑投入因素,其中包括量化打分评价,也包括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总结式的结果评价。基于绩效的概念,结合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医学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应该加强对项目结果的评价,尤其是临床应用类的医学科研项目,有很强的社会效益性,其科研成果对公众健康和医疗能力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是衡量其项目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根据上述指标在各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显示最常用的投入指标是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这与评价数据的可获取性有很大关系,其中人员投入,主要包括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的人数;经费投入,指项目实际支出经费数。该部分指标全是量化指标,因此在评估实践中一般是将各级指标数据值根据权重进行加权求值,或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不同投入对于产出的影响。产出指标要素分析基于绩效的概念,产出是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表2是对23篇文献中的产出指标要素进行提取、归类统计的结果。通过统计发现,对于医学科研项目的产出评价,不少文献中直接采用了一般科技项目产出评价的指标,如论文、专著等。但是实际上医学科研项目的产出,不同于一般科技项目的产出,而且研究类型不同,产出也有着明显的差别。

如基础性医学科研项目的产出主要是论文、专著等,而应用性医学科研项目的产出除论文、专著,还将包括专利、获奖、技术规范标准、新的诊疗技术方法、一些适宜技术等等。但是在该23篇文献中,都没有对医学科研项目的类型进行具体的说明区分。产出部分的指标,都是属于可量化的指标,因此文献中的产出数据的处理一般也都是进行加权求和。结果指标要素分析在指标要素梳理提取中发现,有一部分指标不属于投入,也不属于直接产出,而是面向结果的评价指标,如项目管理能力、项目实现预期目标的情况、成果推广情况、科研成果成为政策依据、促进学科发展、改善生命质量等的评价,也就是研究活动或研究成果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在相关文献中并没有对这些指标进行明确划分,而是将其散落在产出中,或统称为项目评价,本文将其归为绩效概念中的结果,也就是医学科研项目的科研活动及科研成果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分为以下四个维度:组织管理评价、项目完成情况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经济效益评价。医学领域的科技研发与公众健康直接相关,因而其在医疗水平和市民健康方面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在绩效评价中占重要位置。但是由于效果和影响的发挥相对于产出而言,具有时间滞后性,因此该部分评价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目前多数文献中避开了对结果的评价。其中只有一篇文献“后评估体系在国际防盲合作项目中建立的探讨”,采取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并按照国内外科技评估的趋势,淡化评估指标、突出评估议题,从“项目适当性评估、项目的效果与效率评估、项目技术的后评估、项目财务的后评估、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估、项目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6个方面,用举证的评估策略形成评估结论。

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4研究成果整体数量较少,有待继续深入研究从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文献数量来看,针对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整体数量较少,从1998年以来,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领域的期刊论文年均不到2篇,其中最高5篇,有三年甚至没有相关文献发表。这说明医学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估工作有待继续推行,相关研究工作有待继续深入。研究方法相对局限,应开展广泛的调查从文献的统计结果来看,目前的研究方法以实证和综述为主,但是多数文献的实证研究,是对一般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综述后,利用医学科研项目数据进行实证说明,这未能从医学科研项目本身的特征出发。因此,建议应在深入分析绩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借鉴一般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结合医学科研项目自身的特征,进行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发,因为国外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较早,在医学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价实践,因此,建议加强国外医学领域评估方法与内容的引进,而且有必要对医学科研项目进行广泛的实证调查,统计分析,从而构建出符合医学科研项目特征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内容单一,以投入-产出效率评价为主从研究主题的统计结果来看,虽然产出、结果评价指标均有所涉及,但是整体以投入-产出效率评价为主,效率评价可以看作是绩效评价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绩效评价的全部,从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角度来讲:1)未进行分类评价。按照最常见的科研类型划分,医学科研项目可以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和发展研究类,不同的研究类型,对应着不同的研究成果,因此绩效评价的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但是在23篇文献中,未体现分类评价的思想,建议后续研究应该对医学科研项目的类型进行具体的说明区分。2)过分强调量化指标。23篇文献中,只有1篇文献采取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其余文献都选取了定量评价指标。定量化评价方式,虽然具有简化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效率、可计量可比较等优点,但是同时具有很大弊端,一方面与医学科研项目的实际绩效不能完全相符,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定量化评价将激励短期行为,引发学术泡沫。因此,建议后续研究中绩效评价应该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做到真正的理性评价。3)未关注社会效益。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疾病防控能力,降低医疗负担,增强人们的健康水平,因此,社会效益是衡量医学科研绩效的最终标准。但是从目前的23篇文献来看,均未将社会效益作为重要部分进行设计。因此,建议后续研究应该加强该方面的研究,如社会效益时间滞后性的处理方式、数据如何获取等,并且应该多借鉴国外的评估实践,从而更好的做好评价工作。#p#分页标题#e#

作者:王艳芳 白波 单位: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阅读全文

医学科研与中医的冲突

作者:徐一慧 徐可嘉 单位: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随着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不断磨合,医学科研设计也逐渐成为现代中医科研与临床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运用于中医药理、临床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对中医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笔者认为,现代医学科研设计(以下简称科研设计)的原则和精神与传统中医有相左之处,中医科研如果对其过分依赖,则不利于中医的长远发展。

1科研设计与传统中医的核心思路有冲突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恒动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精髓之所在,因此此三条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对中医来讲是勿庸置疑的,但是科研设计的精神与中医的这些基本原则是不同的,现简要分析如下。

1.1整体性原则

有人认为,中医的望闻问切是靠患者的回答和医生的主观判断来诊病的,因此,科研中也经常采用一些主观性指标,如头痛、失眠、头晕、舌质、脉象等等。统计分析时,这些指标并非不能用,但由于其易受心理状态、暗示程度和感观误差的影响,波动比较大,在科研中应尽量少用[1]。但是,试问剥离了这些内容,中医的四诊合参还剩下哪些内容?中医的精髓还有哪些?中医讲究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和影响,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各种外在的局部病理表现,来分析揣测内在脏腑的病变情况,还要考虑到当时所处的外界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单一的个体反馈出来的信息是全面而且特殊的,甚至是惟一的,医生根据这些信息做整体性分析和总结,得到一个综合的结论。另一方面,在科研设计中,分析的是个体中有限的一个或几个特征,而且一次实验涉及的处理因素不宜太多,否则会使分组增多,受试对象的例数增多,在实施中难以控制误差[2]。科研设计要求在实验中处理的因素是有限的,以便控制误差;而中医学要求考虑的信息越多越好,做出的判断越准确,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两者是不同的。

1.2辨证论治

阅读全文

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和策略

摘 要: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对医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为医学研究提供真实记录,是提高医学科研工作水平的基础保障。本文从分析医学科研档案的特点入手,概述了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对现阶段医学科研档案工作发展趋势及开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策略,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医学科研档案;档案管理;管理对策

医学研究推动着医学进步,做好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反映医学发展进程以及医院整体科研水平,对促进医院发展和医学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想要做好医学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应当了解其所具有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专业性强的档案管理,不断提高档案的管理质量,推动医学相关科研工作的发展。

一、医学科研档案的特点

1.专题突出

医学科研档案指的是医学研究者在进行科研工作当中所产生的档案资料,包含的档案形式十分多样,档案内容可以包括文字、图片、摄像等多种形式,涵盖医学科学研究的多个领域、学科,所以医学档案具有很强的学科性和专题性。例如,科研档案可以分为外科、儿科、内科等,通过专门的学科对档案进行分类,让档案以专题的形式呈现,能够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2.管理周期长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科研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对医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学界对医学生后期3年科研能力培养进行了多种探索。但是查阅国内外文献报道,发现关于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教学方面,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作为“5+3”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课题组强调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通过多方面的支持,加强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综合能力培养,使每一个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不仅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更是一名合格的临床研究者。

[关键词]5+3模式;临床医学;科研能力;本科生

临床医学“5+3”模式是现在及未来我国医学领域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1],即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5年本科学习后,需要参加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种模式以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期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旨在应对医学生教育与就业难题:医学生培养质量不及医疗行业所需标准[2],故侧重于培养临床应用型医师,这能显著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但同时,这也对医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首先,当前教育对本科阶段下的医学生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缺乏提出临床科研问题的能力,对于科研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还很欠缺。其次,学生完成本科学习后,又参加以提高临床水平为核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的重心是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科研水平,这对医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学界对后期3年科研能力培养进行了多种探索:如张淑群等[3]提出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针对文献(尤指英文文献),以PPT展示、讲解为交流形式,以此来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焦伟伟等[4]提出应鼓励临床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让学生了解领域前沿,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并鼓励学生通过掌握前沿动态,寻求科研突破点等。可是,查阅国内外文献报道,发现在“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关于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教学方面,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也正由于没有完全统一的成熟标准可以参考,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改革需要涉及和探索的面非常广。在科研能力要求方面,对于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教学进行系统总结和创新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在国家新出台的“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要求中,关于高水平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对策研究尚未见到文献报道。作为“5+3”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推动架构系统化初级科研课程

为满足初次接触科研的需要,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一定基础的科研知识,且在本科后期阶段,学生面临见习、实习、考研及毕业诸多任务,科研课程设置宜早不宜迟。临床医学专业在本科阶段开设了主修课卫生学,内容为医学统计学的部分基本统计方法。同时,部分高校也开设有科研设计等课程来教授学生科研的方法。但由于缺少必要的文献检索及科研写作等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学校可将研究生阶段相关课程提前到本科阶段学习,为学生构造基本科研理论框架。在本科阶段,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相较于其他专业,具有繁和重的特点,研究生科研课程对于本科生而言,内容也过多过深,较难学习,故将课程生搬硬套是不可行的。锦州医科大学在2012年开始试行新课程教学模式[5],通过对学科内部构成、学科间联系、基础与临床间联系进行交叉梳理,将12门基础课程整合成为17个教学单元及若干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案例,这不仅增加了理论课程学习的条理性,也减少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压力。王惜彤等[6]以选修课的方式搭建临床医学本科生科研理论学习平台,但由于选修课程的考核尺度宽松,出于对考研的需要,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必修课的学习,甚至在选修课堂上学习专业理论课程,仅仅将选修课作为获取学分的途径[7]。受此启发,在让临床医学本科生系统化了解、学习科研的目标下,针对本科生科研课程,也可通过浅化、整合的方式,分模块架构一个新的理论课程,其中包括:1.典型科研设计方法的讲解;2.代表性中英文数据库介绍及其文献检索方法的讲解;3.不同形式科研文体的写作讲解;4.主要实验动物学操作技能的讲解;5.主要实验室仪器介绍及主要实验方法的讲解。这样,既良好地适应了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特点,又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初级科研知识需求。同时,为保证取得期望的科研培养成效,不仅需要落实架构系统化初级科研课程,更要以主修课的形式开设这一课程。

二、提升教学理念及转变教学模式

在教学理念上,推广以教师“教”为中心向学生“学”为中心转移,由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向强调“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临床素养”三位一体协调发展转变。在新的教学理念下,也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目前高校使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问题驱动教学法(PBL)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等,少部分课程还运用网络化学习(E-learning)模式。LBL为传统教学模式,其优点是能将大量信息的知识进行系统化传授[8]。为让学生系统化了解、学习科研,LBL模式必不可少,将贯穿整个课程体系。CBL是以案例为引,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抽象难懂的知识,易化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9]。PBL重在以问题启发学生为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而后通过协作、讨论、反思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过程中得到共同提升[10]。不论是通过案例还是问题引导的教学方式,均可运用在科研设计方法的教学中,且能收获到不错的效果。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运用在科研写作的教学中,通过对具体的论文范例进行解剖式讲解,从而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各类科研文体的写作。TBL模式的核心是团队协作,可选用在实验动物学操作技能的学习中,由教师确定教学重点,而后各组学生一起,由课前预习、资料收集、讨论交流、协同实验等方式完成知识的学习。该模式已在欧美地区广泛应用[11],得到了良好的教学反馈,我国也正在尝试推广该模式。不同的授课模式适用于不同的课程,尤其对于系统化架构的初级科研课程,因其内部构成的复杂性,更需要教师做到灵活运用,并有选择地使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针对部分不满足于单纯授课学习的课程(如文献检索),学生可进行网络化学习,还可通过实际操作或视频学习,这样可以更直观地接受知识并运用知识。

阅读全文

医学科研档案特点及信息化管理途径

一、医学科研档案的特点

医学科研档案属于医院在开展一系列科研活动、科学管理提高以及生产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并且具有极高价值的图标、文字以及声像等材料。医学领域所开展的科研活动范围面非常广,所涵盖的学科也较多,具有综合性多层次的特点,所以,医学科研档案具有较为突出的主体,学科性也较强,形成档案的时间较长,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科特点。在医学科研工作中,往往科研的对象为某一个专门的项目,同时为项目的研究配备专业的人员和一整套过程。所有的档案都属于某个项目的一部分,而每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都会形成整体性档案。在进行科研过程中,科研工作的进行是按照医学领域的专业进行分类。比如,在临床科研中氛围儿科、外科、内科等等。但是科研档案的保存是按照专业性质来进行区分,在科研过程汇总,专业性不同所研究的工作以及最终保存的档案也有不一样的特点,所以医学科研档案具有的特点非常突出。科研档案形成的周期有科研周期所决定,因为医学研究具有连续性强,记录性完整以及研究时间较长的特点,所以形成档案的时间也较长。医学科研属于综合性学科项目,在科研的过程中疾病的病理具有极为复杂的过程,因为目前具有较多的项目协作,而且在一些专题档案上都会反映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对医学档案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更加科学的管理医学档案。

二、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重点

在国家多项档案工作中,医学科研档案属于非常重要的组成,同时也是我国医学界的重要财富之源,通过归档整理得到的医学科研档案具有极高的医学参考价值,是对整个科研项目及活动进行反应的重要凭证,确保档案的系统性、准确性与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归档的重要内容在于单位所承担的各项科研项目在不同时间段所体现出来的文件资料,尤其是科研实验阶段所得到的一系列原始数据,科研中由于其他事情临时中断或者取得结果为负的情况下,都需要归档处理。科研结果有论文、鉴定材料、专著、结题文件、获奖资料以及科研投入等最为证明科研的材料都需要进行合理保管,通过综合卷宗的方式,在研究的课题中放置在首位,其他材料按照科研阶段的不同根据时间顺序进行排放。管理医学科研档案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时展为基础,这就需要在真正的管理过程中推动信息化建设,运用比较合理的信息技术,强化对各种不同科研档案的整理、归纳与索引,确保归档文件的安全与完整有效。

三、医学科研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途径

1.创新管理制度。现在,医院的相关部门并没有在管理工作总融入科研档案的内容,也没有指定出能够确保科研档案完整性的规章制度,这样就导致了科研档案工作无法实现有效的推进。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是保证科研档案得以完整保存的前提,各个医院应该提高投入,运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档案管理。同时针对信息化管理中的设备也要严格选择合理的配置,确定标准化的数据库形式,促进医院自动化办公程序与医学档案信息化之间的有效衔接。按照国家所制定的标准,实现数据库的标准化改革,确保数据库具备更好的通用化特性,档案目录中心要快速建立,对档案数据资源的储备要进行有效丰富,为档案的信息化构建更加便于管理的后台程序。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制度化管理,确定合理的制度流程,明确归档范围,做好分类处理工作,就安全管理制度、组织以及措施等进行全方位的规范,建立保密与利用一致性原则,采取更加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并且,针对档案管理部门各个职位的权责要明确,确保责任到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2.加强教育培训。医学档案管理工作者具备的专业能力不够,综合素质不高,从思想上也未能足够重视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医学科研档案归档具有极大的影响。医院管理层应该重视对科研人员在档案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确保其能够真正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所在,提升科研人员保存档案的意识,帮助其从主观能动的角度去保存科研档案。档案管理工作者同样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态度加以端正,能够通过自学的方式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并且积极参与到有关档案管理的培训之中,不但提升自己的能力,要能够经常与同行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己的见识。针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构建长期有效的激励制度,合理提升他们工作激情,让他们能够真正服务于医院科研工作。在信息化改革的步伐下,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者需要针对档案管理知识与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以深入了解与分析,合理掌握信息化技术,将所学习到的内容全面运用于工作之中。并且,要能够对现代化设备熟练操作,包括传真机、打印机、扫描设备、计算机等,常用的软件程序和办公软件系统也要熟悉,这样才能够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日常需求。医学科研档案是深入进行医学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和依据,它在我国医学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科研档案的数字化将成为必然趋势,要切准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重点,通过创新管理制度、加强教育培训来提高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阅读全文

做好基础医学科研素质培育对策

作者:徐冶 李质馨 于洋 刘师兵 方青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医学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从其职业性质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职业医生,是医学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去路。他们从事医疗实践,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另一类是医学科研人员,他们主要从事医学科研工作,通过科学研究推进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临床医疗实践提供实验依据或理论基础。医学生毕业进入综合性的教学科研医院后,发展成为两种类型的医生:一类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医疗工作的医生;另一类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和科研,而医疗工作却被边缘化了的医生。无论对于将来发展为哪一种类型医学人员的医学生,医学基础课的学习都是为学生长远的发展提供基石。基础医学的研究水平和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水平决定了一所医学院的医学科学水平。因此,医学基础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对医学教育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医学教育的水平[1]。由于向医学生讲授临床前课程的许多基础医学教学的教师,对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缺乏兴趣或者根本就不了解,常常简单化及说教式的方法来讲授他们所从事的学科。使得学生对于人体结构、机能及病理生理反应的复杂性缺乏认识,这就造成学生在面临具体临床疾病时所面对的不确定性与前期所学的基础知识的简洁单一性不相一致,导致基础医学与临床教学的脱节[2]。医学生在基础医学教育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科研素质训练和培养。

对于医学生来说,无论成为哪种类型的从业人员,其扎实牢固的科研素质对于其日常工作是非常重要。然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只重视教学,而忽视了科研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医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也不能满足未来生物医学研究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当代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3]。做好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工作应当注意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营造重视科研的学术氛围

1.1具备全面科研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基础。

科研素质氛围的提高首先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吸引与稳定科研人才是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的关键[4]。医学院校应当充分发现人才,引进高水平人才,如高学历的医学科学研究人员或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同时,加大本校教师的人才培养力度,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激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出外进修、攻读学位或出国留学。最重要的是要留住人才,为他们提供优厚的任职待遇,如给予充足的安家费,解决配偶就业问题,这样抓住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心,才能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安心为院校的科研工作积极投入和奉献。

1.2制定奖励政策促进高等级科研项目立项

阅读全文

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现状与对策

【摘要】医院科研档案工作是科研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医学科研活动的重要条件和依据,对医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医院在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上却存在不够重视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医学科研档案的内容与特点,结合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三点改善建议,为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现状;对策分析   一、医院科研档案的内容与特点   医院科研档案是医院科研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原始记录材料,是科研管理和科研实践活动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和反映。医学科研档案是医学科技知识的载体,包含丰富的研究成果、高新技术、前沿科技等医学发展信息,是医院科研工作宝贵的财富。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档案,医院科研档案除了包含一般档案的共性特征外,还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主要体现有以下三点:   (一)档案形成周期长。医学科研档案的形成与科研项目的执行周期相关,一般医院科研项目都必须经过申报、立项审批等工作,一系列流程下来需要很多相关部门和领导鉴定,耗费较长时间。从课题立项到最后结题一般项目需要2-3年,重大项目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大型的科研项目一般都分为阶段性课题,每个阶段性都需要完整的研究过程,各个环节都互相连接形成具有较完整的科研材料。因此医学科学研究连续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医学科研档案形成的周期较长。   (二)档案专业性强。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科研工作者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且专业性较强。医学科研工作都是以专业范围开展课题研究,如临床研究中,从内科到外科,妇科到儿科;基础医学研究中,从生物化学科到病理学、药理学等专业。不同学科专业的科研工作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医学科研档案工作比一般的档案管理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体现了专业性的特征。   (三)档案综合性强。医学研究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领域,需要涉及多个方面。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新兴技术和科学设备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医学研究中,医学研究呈综合性交叉性发展趋势,一些课题往往需要多个学科多个专业合作完成,需要综合研究协作攻克,因此医学科研档案相比以前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四)保密性较强。科研文件因为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一般需要相关部门的保护,尤其是医学科研档案。医学科研成果应用性较强,影响较大,如果涉及疫情或重大疾病方面的资料,更需要严格的保密措施,防止外泄而带来的严重后果。一定程度上,医学科研成果与国家、人民的安危健康密不可分,因此保障医学科研档案的安全,提高科研档案整体管理水平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医院科研档案管理现状   (一)科研档案收集与归档资料不充分。医学科研项目档案内容应该是十分丰富的,但一些医院仅保存了开始的立项、审批材料、成果形式。一方面,因为医学科研项目本身时间周期长、跨度大的特点导致了科研资料收集不完整,缺少细节材料;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对归档范围和内容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归档范围,科研人员归档意识不强,对过程性科研成果的归档和整理没有高度重视起来,认为是档案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加上平时忙于科研实践工作,与档案管理人员缺少沟通和交流,对提交自己的科研成果存在顾虑,错误地认为将科研成果归档后就会失去保密性,结束课题后只提交了一般性材料不愿意将其他材料归档,造成了档案材料不完整。   (二)缺少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目前一些医院仍沿用旧的档案管理制度,缺乏标准化的流程,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影响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这些医院由于没有成立专门的科研档案管理部门,科研项目材料一般保存在科室,或者员工自行保管,档案管理较零碎。一些科研档案的工作由医院领导掌管,也存在管理层缺乏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现象,缺少管理重视,致使医院科研档案管理没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对于归档的材料范围、收集时间和保存期限没有明确的制度可循,造成了科研资料不能系统完整归档,影响科研档案的工作效率。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低。传统的科研档案以卷宗形式保存,这种模式信息化程度较低,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第一,整理登记过程都需要花费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手工操作的方式更容易出错,如果遇到更改信息,则会造成额外的工作量,需要将涉及的资料全都找出再进行修改,在查阅资料的时候仍需要人工翻阅,在档案资料数量较大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效率较低。第二,纸质卷宗档案不利于保管和存放,医院每年都会产生很多的档案资料,科研资料和医疗档案等资料较多,需要较大的存储空间和专门的人员维护管理。第三,纸质材料易破损易受潮,增加了维护和保存成本。这种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不符合信息化发展趋势,不利于科研档案的共享和再利用。   三、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策略   (一)加强档案管理意识。首先,各级医院在鼓励科研工作的同时,需要加强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相比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在医院发展过程中更重视病人医疗档案的管理,科研档案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一方面与医院的自身规划发展有关,另一方面由于医院管理层大多是学医出身,对档案管理专业了解不深,缺乏对科研资料整合管理的意识。因此医院管理层需要充分认识到科研档案对医学科研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将科研档案管理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其次,加强科研人员的主动归档意识。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对科研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增强他们的归档意识,消除他们的顾虑,在平时工作中主动收集和累积科研资料,与档案管理人员形成良好的沟通互动,提高档案的归档率和完整性。最后,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主动意识,通过宣传学习《档案法》《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档案法律法规,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意识,增强工作认同感和责任感,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以端正严谨的态度面对内容繁杂的档案工作,转变被动工作状态,形成主动整理积极了解不同专业项目的归档文件,及时与科研人员联系,了解科研进度,做好阶段性的归档工作。   (二)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是档案工作的核心,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约束工作过程中的不规范不合理之处,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达到规范化、流程化标准,符合新时代对档案工作的要求。第一,明确科研档案归档范围,保存期限等制度,包括课题计划、实施方案等原始数据,以及研究报告、工作总结、鉴定审批等资料,将各项工作明确到部门或个人,形成科学的管理网络。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流程,按照收集、分类、整理、移交、保存等环节,建立健全档案工作流程,规定科研人员和档案管理工作者在这些流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和配合的环节,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角色,做到归档立卷有标准、借阅有规定,管理有制度,保证科研档案工作顺利进行。第三,建立激励机制,在加强科研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同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促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归属感,在科研档案管理过程中适当地添加激励制度,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设立年度考核、管理目标,与职位晋升考核相挂钩,进而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此外还可以组织工作交流会、表彰大会等活动,对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工作认真、服务意识强的人员给予奖励,激发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质量。第四,为加强档案规范管理工作,加强对科研材料的跟踪收集,根据科研档案形成周期较长的特点,档案管理工作部门应当进行严格的监控管理,对归档资料及时检查,动态监控归档过程,做到严格把控及时补充,形成超前的控制意识,对阶段性材料进行及时收集和整理,对每一步流程进行细化和完善,保证科研档案的齐全完整与规范。   (三)建立科研档案数据库。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向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科研档案能够提高管理效率,有助于应用和检索,具体措施有以下三点:第一,医院应当重视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基于医院的长远发展目标,建设档案信息化专用平台,联合信息中心或寻找软件开发公司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平台,并与医院的综合系统平台相连通,在全院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第二,努力提升档案室硬件软件设施建设,数字化档案的建立需要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设施的保障,对一些需要扫描归档的文件,使用单一类型的设备无法满足高质量的成像效果,无法保存文件的原始面貌,因此配备新型的扫描设备非常有必要,另外数字信息类档案存在安全隐患,必须做好网络安全工作,防止数据被不法分子盗取利用。第三,鼓励工作人员学习信息化技术,通过交流经验、专业培训等形式提高业务水平,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做到独立检索、排序、提取数据,能够满足日常档案管理和医院的数据需求工作。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科研档案,能够提高科研档案管理效率,保证科研档案的系统性和准确性,以便于开发利用,从而实现科研档案工作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能够更好地为医院和社会服务。   四、总结   医院科研档案是科研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医院重要的知识资产,具有特殊的保管和利用价值。因此要正确认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加强科研档案管理意识,医院管理层和科研人员要高度重视医学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应用及保存工作;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流程,做到有制度可循,保证科研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共享,发挥科研档案应有的价值。同时在管理工作中发挥创新精神,积极学习新型管理措施,强化科学管理,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向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实现更好地为医学科研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桂周,吴志华,鲁鸿,钱毅,陈超.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病案,2013,14(01):17-19.   [2]刘春.医院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的医院科研档案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9(03):137-138.   [3]朱晓伟.医院科研档案管理现状及优化对策[J].陕西档案,2018(05):33.   [4]王鸣茜,彭芳.探究如何加强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02):276.   [5]白永梅.探析综合医院医疗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J].山东档案,2018(03):50-51.   作者:黄富才 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综合档案室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