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范例

医学科研

医学科研范文1

根据上述指标在各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显示最常用的投入指标是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这与评价数据的可获取性有很大关系,其中人员投入,主要包括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的人数;经费投入,指项目实际支出经费数。该部分指标全是量化指标,因此在评估实践中一般是将各级指标数据值根据权重进行加权求值,或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不同投入对于产出的影响。产出指标要素分析基于绩效的概念,产出是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表2是对23篇文献中的产出指标要素进行提取、归类统计的结果。通过统计发现,对于医学科研项目的产出评价,不少文献中直接采用了一般科技项目产出评价的指标,如论文、专著等。但是实际上医学科研项目的产出,不同于一般科技项目的产出,而且研究类型不同,产出也有着明显的差别。

如基础性医学科研项目的产出主要是论文、专著等,而应用性医学科研项目的产出除论文、专著,还将包括专利、获奖、技术规范标准、新的诊疗技术方法、一些适宜技术等等。但是在该23篇文献中,都没有对医学科研项目的类型进行具体的说明区分。产出部分的指标,都是属于可量化的指标,因此文献中的产出数据的处理一般也都是进行加权求和。结果指标要素分析在指标要素梳理提取中发现,有一部分指标不属于投入,也不属于直接产出,而是面向结果的评价指标,如项目管理能力、项目实现预期目标的情况、成果推广情况、科研成果成为政策依据、促进学科发展、改善生命质量等的评价,也就是研究活动或研究成果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在相关文献中并没有对这些指标进行明确划分,而是将其散落在产出中,或统称为项目评价,本文将其归为绩效概念中的结果,也就是医学科研项目的科研活动及科研成果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分为以下四个维度:组织管理评价、项目完成情况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经济效益评价。医学领域的科技研发与公众健康直接相关,因而其在医疗水平和市民健康方面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在绩效评价中占重要位置。但是由于效果和影响的发挥相对于产出而言,具有时间滞后性,因此该部分评价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目前多数文献中避开了对结果的评价。其中只有一篇文献“后评估体系在国际防盲合作项目中建立的探讨”,采取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并按照国内外科技评估的趋势,淡化评估指标、突出评估议题,从“项目适当性评估、项目的效果与效率评估、项目技术的后评估、项目财务的后评估、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估、项目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6个方面,用举证的评估策略形成评估结论。

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4研究成果整体数量较少,有待继续深入研究从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文献数量来看,针对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整体数量较少,从1998年以来,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领域的期刊论文年均不到2篇,其中最高5篇,有三年甚至没有相关文献发表。这说明医学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估工作有待继续推行,相关研究工作有待继续深入。研究方法相对局限,应开展广泛的调查从文献的统计结果来看,目前的研究方法以实证和综述为主,但是多数文献的实证研究,是对一般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综述后,利用医学科研项目数据进行实证说明,这未能从医学科研项目本身的特征出发。因此,建议应在深入分析绩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借鉴一般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结合医学科研项目自身的特征,进行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发,因为国外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较早,在医学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价实践,因此,建议加强国外医学领域评估方法与内容的引进,而且有必要对医学科研项目进行广泛的实证调查,统计分析,从而构建出符合医学科研项目特征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医学科研范文2

随着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不断磨合,医学科研设计也逐渐成为现代中医科研与临床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运用于中医药理、临床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对中医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笔者认为,现代医学科研设计(以下简称科研设计)的原则和精神与传统中医有相左之处,中医科研如果对其过分依赖,则不利于中医的长远发展。

1科研设计与传统中医的核心思路有冲突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恒动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精髓之所在,因此此三条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对中医来讲是勿庸置疑的,但是科研设计的精神与中医的这些基本原则是不同的,现简要分析如下。

1.1整体性原则

有人认为,中医的望闻问切是靠患者的回答和医生的主观判断来诊病的,因此,科研中也经常采用一些主观性指标,如头痛、失眠、头晕、舌质、脉象等等。统计分析时,这些指标并非不能用,但由于其易受心理状态、暗示程度和感观误差的影响,波动比较大,在科研中应尽量少用[1]。但是,试问剥离了这些内容,中医的四诊合参还剩下哪些内容?中医的精髓还有哪些?中医讲究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和影响,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各种外在的局部病理表现,来分析揣测内在脏腑的病变情况,还要考虑到当时所处的外界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单一的个体反馈出来的信息是全面而且特殊的,甚至是惟一的,医生根据这些信息做整体性分析和总结,得到一个综合的结论。另一方面,在科研设计中,分析的是个体中有限的一个或几个特征,而且一次实验涉及的处理因素不宜太多,否则会使分组增多,受试对象的例数增多,在实施中难以控制误差[2]。科研设计要求在实验中处理的因素是有限的,以便控制误差;而中医学要求考虑的信息越多越好,做出的判断越准确,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两者是不同的。

1.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范,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她要求医生对病人作出具体而深入的分析,找出病证的主要矛盾,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主要矛盾。这就要求医生通过四诊合参等多种手段对病人作出诊断,他们之间的接触是面对面的;另一方面,在科研设计中,随机和盲法是评价这个实验是否客观真实的重要标准,在双盲法和三盲法的前提下,医生连给谁开药治病都不知道,如何四诊合参和辨证论治?

1.3恒动观念

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和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医对于即使同一证型的病人,由于病情不同和个体差异的问题,尤其是开汤药和针灸处方的医生对病人依据不同病情对处方进行加减化裁是天经地义的。“方中所定分量,宜多宜少,不过大概而已,尚须临证者自行斟酌”(《温病条辨》),像这类在现代医学看来是极其主观和不严谨的观点,却是中医精髓之所在。然而,科研设计的严谨和客观性至少要求同一组受试对象的干预手段是一致的,同一个受试对象在同一阶段也是一致的,然而与中医的基本原则又有着本质的冲突,这就要求中医既要保持本身的灵动性,又要兼顾严谨和客观性,鱼与熊掌能否兼得?这个问题至少至今无解。

2科研设计不利于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

中医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理、法、方、药”4个方面,在中医理论中,针对一个病证作者阐述对该病病因学观点、诊治理念,并提出相应的治法,并在治法的指导下给出一个基本方,最后根据常见的证型变化给出相应的加减。对于一套理论而言,理法方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单纯就学术意义而言,“理、法”的重要性更甚于“方、药”。如提到《伤寒论》,人们会首先想到“汗法”、“和法”、“下法”这些基本大法,然后才会想到其中的“麻黄汤”、“小柴胡汤”、“大乘气汤”这些代表方,因为无论一个方子多么经典,它也只能代表“法”的一个方面,而并不能将其全部取代。然而在科研设计中,由于要求干预的手段是具体而且有限的,因此临床研究者往往只能设计“某某方治疗某某病”这类的课题,而且对于该方还不能太过加减,如此这样的限制会使得人们不自觉地重视“方、药”的研究而轻视“理、法”的探讨,不利于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发展。

3科研设计与传统中医拥有两种不同方向的医学理念

医学科研范文3

但凡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知道,一个好的思路对科研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着科研的成败与科学价值。现今很多人都在跟风,缺乏自己的科研思路,笔者粗略地从循证医学的视角就科研思路应该怎样建立进行探讨。

1树立正确的科研观,让事实说话

循证医学中将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盲法实验作为最好的证据,而将专家意见仅仅作为参考,甚至可以说敢于“破”,从找出论文中的错误、缺憾入手更容易做出高水平的科研。在樊代明院士担任第四军医大学学报主编期间将《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医学争鸣》,正是在倡导这一理念。众所周知,针对文章的不足和错误给Science写信,文章更容易发表。蒲慕明院是士指导他的学生从教科书上找错误,从而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这一出发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要找出专家、学者以及教科书中的错误是很难的,但是相对于建立一个新学说,找出旧的不足又是相对简单的,这一科研理念,我们必须树立起来。

2建立循证医学科研观,让科研活起来

GordonGuyatt博士曾指出,未来临床医生的决策不应仅依靠教科书、权威专家或资深上级医生的意见,而应有效整合当前最佳研究证据。未来的医学发展,不仅要求临床医生具备文献检索技能、文献评价技能和综合信息的技能,还要求其具备判断证据对当前患者适用性的能力。例如一位临床医生利用Medline检索相关文献诊断缺铁性贫血的过程,全文仅1000余字,却孕育了一个划时代的伟大思想。而现今如果运用这一观点,可以使很多文章、论文活起来。如《甲硝唑减轻痔切除术后疼痛效果的系统评价》[1]即是从如何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入手,利用循证医学的科研观撰写出的一篇论文。再如《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循证治疗》[2],同样也是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入手,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根据PICO原则,提出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为确诊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制订最佳化疗方案,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当然循证医学在医学的其他领域也大显身手,如在护理方面有《中国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从医行为影响的Meta分析》[3],检验方面有《检测尿液中生存素蛋白对膀胱癌诊断价值的系统评价》[4]、《γ干扰素释放试验诊断儿童潜伏结核菌感染的Meta分析》[5]等,诸如此类的文章数不胜数,它们均对文献进行评价、评估,并为科研及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使科研活起来,从而为患者服务,为教学服务。

3针对社会热点,运用循证观念,让科研实用起来

循证医学的英文名称为“Evidencebasedmedicine”,它是基于证据的科学,循证医学提出凡事都要循证决策。依据这一观点,结合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医疗改革的关键时期,李幼平教授等人对中国西部的甘肃、四川等省乡镇卫生院住院疾病构成及收费情况进行调查,做了一系列科研,为医疗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6~8]。相关部门在三峡库区大规模组织实施的改水改厕项目中,为更好地了解项目实施情况、评估项目效果,林长坡等人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三峡库区的4个试点乡镇改水改厕前后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撰写了《三峡库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改水改厕效果》[9],也是利用循证医学为社会服务、为决策服务而从事的科学研究。针对抑郁症患者家属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家庭负担的情况,李?等人通过了解住院抑郁症患者的家庭负担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索出减轻抑郁症患者家庭负担的方法,撰写了《住院抑郁症患者的家庭负担及其与家属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10]。针对医疗服务的电子化、信息化问题,张燕等人撰写了《电子病历———基于病人全集的循证医学临床证据》[11]。现今手机已被普遍使用,李?等人基于这一情况与肺结核督导化疗相结合,调庆市部分区县结核病患者移动电话拥有率及使用情况,了解其基本信息,为进一步开展短信提醒系统干预试点提供依据,撰写了《短信提醒系统提高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可行性研究》[12]一文,提高了肺结核督导化疗的效果。

4将循证理念运用于突发性公共安全卫生事件之中

近年来突发事件频繁,从“SARS”到禽流感,从汶川大地震到玉树地震,每一刻都牵动着科研工作者的心。他们利用循证医学评价突发性公共安全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绩效,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应急医疗救援决策提供依据,并为此撰写了一系列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文章,如《玉树地震卫生应急指挥绩效分析》[13]、《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住院幸存者心理健康与应激障碍调查研究》[14]、《玉树地震外来卫生应急人员急性高原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5]、《地震后人群健康问题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16]等。

5积极整理文献,把有价值的证据凸显出来

循证医学最核心的部分是证据。而现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年有大量的文献涌现出来又迅速沉淀下去。科学系统的评价文献并把有价值的东西整理出来,是循证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循证医学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系统评价再评价[17]等一系列方式将文献进行整理,把有价值的证据整理出来,这一点无疑是一个好的科研思路。

医学科研范文4

[关键词]5+3模式;临床医学;科研能力;本科生

临床医学“5+3”模式是现在及未来我国医学领域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1],即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5年本科学习后,需要参加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种模式以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期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旨在应对医学生教育与就业难题:医学生培养质量不及医疗行业所需标准[2],故侧重于培养临床应用型医师,这能显著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但同时,这也对医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首先,当前教育对本科阶段下的医学生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缺乏提出临床科研问题的能力,对于科研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还很欠缺。其次,学生完成本科学习后,又参加以提高临床水平为核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的重心是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科研水平,这对医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学界对后期3年科研能力培养进行了多种探索:如张淑群等[3]提出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针对文献(尤指英文文献),以PPT展示、讲解为交流形式,以此来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焦伟伟等[4]提出应鼓励临床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让学生了解领域前沿,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并鼓励学生通过掌握前沿动态,寻求科研突破点等。可是,查阅国内外文献报道,发现在“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关于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教学方面,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也正由于没有完全统一的成熟标准可以参考,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改革需要涉及和探索的面非常广。在科研能力要求方面,对于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教学进行系统总结和创新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在国家新出台的“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要求中,关于高水平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对策研究尚未见到文献报道。作为“5+3”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推动架构系统化初级科研课程

为满足初次接触科研的需要,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一定基础的科研知识,且在本科后期阶段,学生面临见习、实习、考研及毕业诸多任务,科研课程设置宜早不宜迟。临床医学专业在本科阶段开设了主修课卫生学,内容为医学统计学的部分基本统计方法。同时,部分高校也开设有科研设计等课程来教授学生科研的方法。但由于缺少必要的文献检索及科研写作等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学校可将研究生阶段相关课程提前到本科阶段学习,为学生构造基本科研理论框架。在本科阶段,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相较于其他专业,具有繁和重的特点,研究生科研课程对于本科生而言,内容也过多过深,较难学习,故将课程生搬硬套是不可行的。锦州医科大学在2012年开始试行新课程教学模式[5],通过对学科内部构成、学科间联系、基础与临床间联系进行交叉梳理,将12门基础课程整合成为17个教学单元及若干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案例,这不仅增加了理论课程学习的条理性,也减少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压力。王惜彤等[6]以选修课的方式搭建临床医学本科生科研理论学习平台,但由于选修课程的考核尺度宽松,出于对考研的需要,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必修课的学习,甚至在选修课堂上学习专业理论课程,仅仅将选修课作为获取学分的途径[7]。受此启发,在让临床医学本科生系统化了解、学习科研的目标下,针对本科生科研课程,也可通过浅化、整合的方式,分模块架构一个新的理论课程,其中包括:1.典型科研设计方法的讲解;2.代表性中英文数据库介绍及其文献检索方法的讲解;3.不同形式科研文体的写作讲解;4.主要实验动物学操作技能的讲解;5.主要实验室仪器介绍及主要实验方法的讲解。这样,既良好地适应了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特点,又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初级科研知识需求。同时,为保证取得期望的科研培养成效,不仅需要落实架构系统化初级科研课程,更要以主修课的形式开设这一课程。

二、提升教学理念及转变教学模式

在教学理念上,推广以教师“教”为中心向学生“学”为中心转移,由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向强调“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临床素养”三位一体协调发展转变。在新的教学理念下,也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目前高校使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问题驱动教学法(PBL)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等,少部分课程还运用网络化学习(E-learning)模式。LBL为传统教学模式,其优点是能将大量信息的知识进行系统化传授[8]。为让学生系统化了解、学习科研,LBL模式必不可少,将贯穿整个课程体系。CBL是以案例为引,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抽象难懂的知识,易化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9]。PBL重在以问题启发学生为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而后通过协作、讨论、反思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过程中得到共同提升[10]。不论是通过案例还是问题引导的教学方式,均可运用在科研设计方法的教学中,且能收获到不错的效果。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运用在科研写作的教学中,通过对具体的论文范例进行解剖式讲解,从而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各类科研文体的写作。TBL模式的核心是团队协作,可选用在实验动物学操作技能的学习中,由教师确定教学重点,而后各组学生一起,由课前预习、资料收集、讨论交流、协同实验等方式完成知识的学习。该模式已在欧美地区广泛应用[11],得到了良好的教学反馈,我国也正在尝试推广该模式。不同的授课模式适用于不同的课程,尤其对于系统化架构的初级科研课程,因其内部构成的复杂性,更需要教师做到灵活运用,并有选择地使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针对部分不满足于单纯授课学习的课程(如文献检索),学生可进行网络化学习,还可通过实际操作或视频学习,这样可以更直观地接受知识并运用知识。

三、加强师资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力量,是改革的最终实施者,改革是否成功与其关系密切,在对学生培养的同时,需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可以通过学科教研室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就教学大纲及近期课程内容进行探讨交流,以加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及把控能力。同时也需要支持教师的改革创新,给教师更多的机会[12],这也是为了给教育创造更多的可能,避免教学模式僵化和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还可通过监督考核、一票否决等机制,来树立师德师风;通过明确人才准入制度、拓展引才渠道等方式,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重视教师考核与晋升等多个方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及工作热情[13],从而建立一支突破学科界限且综合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四、试行临床专业本科生导师制

随着各大高校扩招的进行,精英教育逐渐退化,而变成了大众教育,原本的辅导员教育逐渐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及生活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科生导师制渐渐成为国内诸多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14]。这一模式的出现,本意为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指导作用,拉近师生距离,便于教师对学生制订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15]。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更能让学生得到了解并参与导师科研工作的机会,能从中学习到学科前沿知识,也能通过完成导师的部分具体的任务,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16]。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大部分高校师资仅能满足部分本科学生获得导师培养,或是需要导师在完成自身其他工作的情况下,给予学生一对多的指导,故对学生的管理不够。而在日常学习中,因学生疏于与导师交流等多种原因,部分本科生导师制流于形式。对此,可将本科生与研究生进行协同培养[17],而后让研究生以“小导师”的形式协助导师对本科生进行指导。这不仅能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由于年龄差距不大的原因,也能使学生更方便地得到多方面的帮助。

五、开展多种科研训练及科研活动

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相比,科研活动能摆脱枯燥的学习氛围及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当然,由于低年级本科生基本医学知识体系尚未建立,如不注意引导方式,会给学生造成科研门槛高、难度大等错觉,影响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热情[18]。我们可通过设立第二课堂的形式,邀请专家学者、医生及毕业校友等,分享科研经历、成果及进展[19],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及科研知识储备等。但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学习任务和文娱活动的增加,学生难以静心科研,第二课堂被敷衍性应付,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避免第二课堂流于形式[20]。也可以像岗前培训一般,设置科研轮训项目[21],为即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提供科研的基本方法、程序和技术的训练,从而提升其对科研的兴趣,培养其科研素质及综合能力。

六、增加鼓励措施及完善考核方式

第二军医大学推行本科生创新基金孵育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申报,由专家审核通过后予以立项,并组织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生参与科研,也取得了众多成果[22]。虽然这对于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来说,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式,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起步所需时间也长。当前大部分高校在评选奖学金的时候,会考虑到学业成绩及综合测评成绩。综合测评成绩包括多个方面,其中便包括参与各种课外活动的经历。我们根据学生参加各类讲座、论坛、会议和学术报告等科研活动的情况,给予一定的综测成绩,通过综测与奖学金的关系,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以此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这是一种简单有效又能迅速推广的鼓励措施。对于初级科研课程的学习考核,不宜选用传统试卷统考的方式,可以采用分阶段多元化评估方式,对学生在初级科研课程的各部分学习,进行包括案例设计、文献检索、实验技能及论文写作等的综合性评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七、结语

医学科研范文5

医学科研档案属于医院在开展一系列科研活动、科学管理提高以及生产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并且具有极高价值的图标、文字以及声像等材料。医学领域所开展的科研活动范围面非常广,所涵盖的学科也较多,具有综合性多层次的特点,所以,医学科研档案具有较为突出的主体,学科性也较强,形成档案的时间较长,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科特点。在医学科研工作中,往往科研的对象为某一个专门的项目,同时为项目的研究配备专业的人员和一整套过程。所有的档案都属于某个项目的一部分,而每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都会形成整体性档案。在进行科研过程中,科研工作的进行是按照医学领域的专业进行分类。比如,在临床科研中氛围儿科、外科、内科等等。但是科研档案的保存是按照专业性质来进行区分,在科研过程汇总,专业性不同所研究的工作以及最终保存的档案也有不一样的特点,所以医学科研档案具有的特点非常突出。科研档案形成的周期有科研周期所决定,因为医学研究具有连续性强,记录性完整以及研究时间较长的特点,所以形成档案的时间也较长。医学科研属于综合性学科项目,在科研的过程中疾病的病理具有极为复杂的过程,因为目前具有较多的项目协作,而且在一些专题档案上都会反映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对医学档案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更加科学的管理医学档案。

二、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重点

在国家多项档案工作中,医学科研档案属于非常重要的组成,同时也是我国医学界的重要财富之源,通过归档整理得到的医学科研档案具有极高的医学参考价值,是对整个科研项目及活动进行反应的重要凭证,确保档案的系统性、准确性与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归档的重要内容在于单位所承担的各项科研项目在不同时间段所体现出来的文件资料,尤其是科研实验阶段所得到的一系列原始数据,科研中由于其他事情临时中断或者取得结果为负的情况下,都需要归档处理。科研结果有论文、鉴定材料、专著、结题文件、获奖资料以及科研投入等最为证明科研的材料都需要进行合理保管,通过综合卷宗的方式,在研究的课题中放置在首位,其他材料按照科研阶段的不同根据时间顺序进行排放。管理医学科研档案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时展为基础,这就需要在真正的管理过程中推动信息化建设,运用比较合理的信息技术,强化对各种不同科研档案的整理、归纳与索引,确保归档文件的安全与完整有效。

三、医学科研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途径

1.创新管理制度。现在,医院的相关部门并没有在管理工作总融入科研档案的内容,也没有指定出能够确保科研档案完整性的规章制度,这样就导致了科研档案工作无法实现有效的推进。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是保证科研档案得以完整保存的前提,各个医院应该提高投入,运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档案管理。同时针对信息化管理中的设备也要严格选择合理的配置,确定标准化的数据库形式,促进医院自动化办公程序与医学档案信息化之间的有效衔接。按照国家所制定的标准,实现数据库的标准化改革,确保数据库具备更好的通用化特性,档案目录中心要快速建立,对档案数据资源的储备要进行有效丰富,为档案的信息化构建更加便于管理的后台程序。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制度化管理,确定合理的制度流程,明确归档范围,做好分类处理工作,就安全管理制度、组织以及措施等进行全方位的规范,建立保密与利用一致性原则,采取更加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并且,针对档案管理部门各个职位的权责要明确,确保责任到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2.加强教育培训。医学档案管理工作者具备的专业能力不够,综合素质不高,从思想上也未能足够重视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医学科研档案归档具有极大的影响。医院管理层应该重视对科研人员在档案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确保其能够真正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所在,提升科研人员保存档案的意识,帮助其从主观能动的角度去保存科研档案。档案管理工作者同样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态度加以端正,能够通过自学的方式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并且积极参与到有关档案管理的培训之中,不但提升自己的能力,要能够经常与同行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己的见识。针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构建长期有效的激励制度,合理提升他们工作激情,让他们能够真正服务于医院科研工作。在信息化改革的步伐下,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者需要针对档案管理知识与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以深入了解与分析,合理掌握信息化技术,将所学习到的内容全面运用于工作之中。并且,要能够对现代化设备熟练操作,包括传真机、打印机、扫描设备、计算机等,常用的软件程序和办公软件系统也要熟悉,这样才能够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日常需求。医学科研档案是深入进行医学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和依据,它在我国医学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科研档案的数字化将成为必然趋势,要切准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重点,通过创新管理制度、加强教育培训来提高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白永红,陈美娟.谈医学科研档案的归档与管理[J].新疆医学,2015,45(07):948?951+954.

[2]杨巧,张晋川,周丽.浅谈医院档案的历史发展及构成特点[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13):75?77.

医学科研范文6

关键词:医学科研档案;档案管理;管理对策

医学研究推动着医学进步,做好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反映医学发展进程以及医院整体科研水平,对促进医院发展和医学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想要做好医学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应当了解其所具有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专业性强的档案管理,不断提高档案的管理质量,推动医学相关科研工作的发展。

一、医学科研档案的特点

1.专题突出

医学科研档案指的是医学研究者在进行科研工作当中所产生的档案资料,包含的档案形式十分多样,档案内容可以包括文字、图片、摄像等多种形式,涵盖医学科学研究的多个领域、学科,所以医学档案具有很强的学科性和专题性。例如,科研档案可以分为外科、儿科、内科等,通过专门的学科对档案进行分类,让档案以专题的形式呈现,能够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2.管理周期长

医学科研档案除了具有很强的专题性之外,还具有管理周期长的特点,开展医学科学研究工作是非常专业复杂的过程,所以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开展医学研究工作中涉及的科研知识内容十分广泛,甚至有的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时间长达几十年之久,所以在管理科研档案的过程当中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和连续性,只有做好科研档案的完善管理工作,才能够确保科研档案记录的完整性,真正起到科研档案的作用,真实反映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3.专业性强

除此之外,医学科研档案管理还呈现十分明显的专业性,由于医学科研档案与其他档案具有明显区别,所以医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也与普通档案管理有所区别。管理工作开展中一定采取分门别类的管理方式,对档案实行严格科学的档案编码才能够确保档案管理分类整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只有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合理性,才能够确保科研档案管理过程当中档案的完整性,特别是针对档案管理周期较长的特点,只有不断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专业性,才能够确保医学科研档案在长时间的管理过程中真实有效地反映医学科学研究活动的具体情况。

4.载体形式多样

医学科研活动是专业性非常强的科学研究工作,不仅整个科研活动经历的过程十分复杂,而且时间周期很长。医学科学研究活动所产生的档案材料载体形式也十分多样,根据记录研究结果的材料和形式不同,档案载体不仅包括纸质的档案资料,也包括文字、奖状、报纸等实物以及光盘、磁盘等硬件。随着电子医学档案的发展,微缩医学档案等形式也不断涌现,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料更丰富了科研档案的载体形式,这不仅提高了档案的丰富性,也为档案的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和挑战,这就要求开展档案管理时应当不断增强档案管理的专业性,有针对性地加强档案的管理技术,以此来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1.为医学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医学科学研究工作人员在开展科研工作过程中会形成科研档案,科研档案不仅包括图表、文字,还包括影像、声音等,这些是对医学研究工作详细的记录。档案是最原始的医学研究工作记录材料,在医学研究工作发展过程当中起到了重要的载体作用,医学科研档案能够最准确、详细、科学地反映出科研工作在各个时期的研究课题以及研究进展,能够反映出科研工作当中的深度探究和创新,所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最真实科学地记录医学研究工作开展的每个流程,从而为科研工作提供查阅资料的便利条件,可以为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2.确保医学研究工作质量

医学研究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开展医学研究工作的过程中,通常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长时间的医学研究实践是需要研究工作不断汇总和积累才能够转化成医学研究成果的,所以在周期性很长的科研工作开展过程中,档案能够最真实完整地反映出工作的每一步进程,特别是在医教研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医学研究工作不仅要开展专业性很强的科学研究,还应该实时把握医疗卫生需求和医疗专业发展趋势,提高科研工作质量。因此,医学科研档案也应当随着科研工作开展,实时做好记录工作,使科研工作开展有所借鉴,能够确保科研工作的质量。

3.为医学研究工作提供评判依据

医学科研档案所记录的内容不仅仅包括医学研究工作开展的过程,除了医学专业方面的记录之外,也包括所取得的成果、工作质量以及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投入经费等诸多方面。通过对科研工作全面的记录能够评判科研工作开展的情况,通过真实客观的档案记录能够全面反映出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为医学科研工作提供合理客观的评判依据。

三、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1.重视度有待提高

医学科研档案的管理对卫生健康单位管理工作和医院管理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在开展医学档案管理的过程当中,由于资源紧张或工作繁重等原因导致医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较为紧缺,因此医院会更重视科研工作的发展。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更注重其经营运行,而忽视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就导致了现阶段医学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高,管理方式较为落后,整体的管理水平相对低下。特别是很多单位存在档案管理经费紧张的问题,导致科研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程度较低,相关的管理设备严重不足,也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开展造成严重阻碍。部分单位在开展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沿用人工管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也导致了医学科研档案管理效率低下,查阅困难,很难发挥科研档案真正的有效价值,严重造成了科研档案的资源浪费。

2.管理制度急需完善

现阶段很多医院仍然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和档案管理制度开展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研究工作的形式也愈加多样,科研档案的内容也越加复杂,其中不仅包括纸质资料,更包括大量的电子信息,缺乏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降低了管理的科学性,导致档案管理停滞不前,严重制约了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发展。有的医院甚至出现档案丢失、数据损坏等问题,制约了医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3.管理人员素质需要提高

虽然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医学科研工作也不断深入发展,但是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医院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甚至存在部分医院有兼职档案管理员的现象,档案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对医学科研档案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在工作中缺乏专业管理水平,有的还缺少责任意识,但是医学科研档案应当根据科研工作进行严格的分档、归类,特别是科研档案当中包含大量的专业数据和专业资料,一定要有专业素质强的综合型人才才能够进行科学的管理。随着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不仅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很强的医学知识,更要具备熟练的信息化管理知识,所以档案管理人员还要熟悉互联网、管理学、英语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只有不断强化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提高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四、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也应当逐渐朝信息化方向发展,所以在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中应当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加强信息化管理手段,促进档案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特别是要建立数字化档案管理方式,不断完善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打破时空的局限性,通过完善档案收集、管理流程,提高档案的管理效率和运用效率,不断优化档案管理制度,采取归档责任制,确保信息采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通过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加强电子档案建设,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医学科研档案管理朝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五、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对策

1.加强信息化管理

促进医学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档案管理质量,确保档案管理数据收集、归档、储存、更新、查阅的效率提升,同时也能够极大减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人工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通过加强信息化档案管理平台的建设,实现内部档案管理平台建立和外部局域网档案收集审核一体化管理,能够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在档案信息收集和管理过程中,应当不断改善文件的归档形式,通过信息化手段降低工作难度,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档案进行现代化收集,通过计算机设备加强文件储存系统稳定性的建设,按照类别、时间进行收集和管理,建立高效立体化档案管理平台。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方面加强平台建设,建立网络交流平台、数据储存平台等,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档案管理立体化、现代化、科学化发展,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查阅的效率,真正发挥医学科研档案对医学研究工作的作用。

2.创新管理模式

提高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就应当不断创新档案管理模式,逐渐推动网络化、数字化档案体系建设,以电子档案来逐步代替纸质档案,能够极大减少管理成本,节约人力、物力。另外,电子档案更便于储存、查阅。纸质档案保存过程当中容易损毁丢失,而电子档案能够减少人为干预而出现的错误,也更加便于保存和传输,确保科研档案管理的周期性同时,不断加强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加强档案规范性建设,执行档案一体化管理。通过激励机制和绩效管理制度将档案管理落实到人,制订高效灵活的管理制度,推动医学科研档案信息化水平建设,让档案管理朝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还要加强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优化现代化设备和管理技术,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例如,要安装空调、除湿器、灭火器、打印机等相关的管理设备,同时要加强网络管理技术、信息保密技术建设以及信息平台等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确保医学科研档案朝现代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确保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说到底还是要依靠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来实现,所以在开展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当中,应当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培训机会,不断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信息化技能水平,确保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同时,还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英语水平、管理水平等,不断促进管理人员综合素养提升,以此来提高医学科研管理专业化程度。在对现有人员加强培训的基础上,应该重视人才引进,让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档案管理队伍中,以此来提高档案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4.建立医学科研档案数据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管理加强,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也应当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因此,在开展档案管理过程当中应当注重信息化建设,设立专业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平台,并通过技术手段将医院档案管理平台和医院综合平台相连通,实现医院内的资源共享,建立能够统一录入、统一查询、统一管理的档案数据库。当然,在看到信息化管理优势的同时,也应当做好保密工作。医学科研档案涉及医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涉及很多科研机密,所以应该严格采用权限访问制度,提高保密技术,避免科研档案泄露。通过提高技术手段,建立保密性强的信息化科研档案数据库,提高科研档案的利用效率,简化查询程序,实现档案科学管理,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好服务。

六、结语

医学科研范文7

1.1积累知识,了解基本的科学规律

在物理学史上“永动机”的研究就是典型的脱离“能量守恒”的谬误。在积累基础知识和理论方面,现代的教育都注重标准化,通识教育就是这样的。而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则更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特长,从事专门的研究。而医学长年制教育中“标准化”要和“个体化”培养相结合,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注重点,各个阶段的衔接至关重要。就科学研究而言,公理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了普遍的理论,才能在遇到与公理相违背的科学现象时探寻到本质。

1.2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愈发细化,在各个特定的领域都出现了专门的科研方法与工具。通常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把临床医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需要用到生物分子学、化学等相关的技术,而临床医学则更多地用到统计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知识。不管在从事何种研究,熟练地掌握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都对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大有裨益。例如,在肿瘤研究领域,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近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如果想深入了解,或者设计相关的课题,就不能不对肿瘤干细胞的分离、识别、培养有较深入的了解。否则深入研究无从谈起。

科研工具不仅包括诸如离心机、天平等实体,还包括众多和科研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参考图书等。新的科研工具给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好、更高的平台。因此科研工作者不仅要关心研究领域的进展,还必须进行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的学习和更新。例如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从文献检索到文献分类保存,从科研数据收集到分析整理,从论文写作到投寄发表,都和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如果还停留在上图书馆查找纸质资料,恐怕会事倍功半,挂一漏万。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显得尤为重要。

1.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来运行的。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这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如果客观规律是不可探知的,那么科学研究也就是无本之物了。只有这样才能遵循科学的本质,才不会落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陷阱。知识的积累奠定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大量的知识积累。

2增强科学研究的动力

增强科学研究的动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2.1启迪学生去思考,培养科研的兴趣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正面的反馈。启迪学生去思考,一方面要求为师者有渊博的知识,厚重的人文积淀,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还最好要有创新精神。“传道授业解惑”所要求的只是通过知识的积淀,来传授学生知识,解除学生的疑问,并没有指出怎么去发现问题,怎么去创造知识。传道授业解惑———“知识流”单方面从教师流向学生,而没有创新,没有启迪,没有碰撞。很难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想青出于蓝,那么“青”这种颜色必定不是蓝,不管是浅蓝、深蓝,肯定不是蓝,肯定有和蓝相区别,相冲突,但又有相互继承,相互依托的关系。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只甘作为知识的存储器,还需要成为智慧的启迪者,点亮创新之火。培养科研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2对科学研究予以正面的支持和反馈

支持学生去想问题,支持学生去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假设。这些支持既包括精神上的,也包括物质上的。有的时候精神上的支持更加重要。科学研究中失败在所难免,这需要人们正视失败,重新审视失败的原因。尤其对于刚从事科研的学生来说,这一点很重要。往往在他们第一次失败的时候,最需要鼓励和安慰,最需要正确的引导。科学研究者需要正确的世界观,需要有坚毅不拔的意志,需要有细心胆大的心态,需要有百折不饶的精神。而这一开始的锻炼和培养都需要教师做良好的引导。

2.3尊重科研创新

社会之所以进步,科技之所以发展:都是由于一次次的创新,一次次的变革引起的。创新才是发展的本质和源泉。当今社会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为科学研究设立基金和奖项等都是通过精神或者物质奖励来刺激求知欲,激励科学研究。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予以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会对科学研究的认可,对科学研究的投入是尊重创新最直接的,最好的体现。尊重创新还体现在去伪存真上。弄虚作假不是科学研究的本质。由于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创新性,有时很难利用现有的制度或者条例来约束。只有科学家,科研工作者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求知欲,工作中求真务实,从内心敬畏科学,尊重创新,方能在去伪存真。这在培养刚进入科研工作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对科研探索的兴趣,而另一方面尊重科研创新又进一步地激励人们去从事科研,去获得创新。

3树立正确的科研观,用马克思哲学指导科学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中总结并检验真理的正确,并通过实践来完善或者更正这些理论。所谓公理,也就是经过人们长期实践检验、不需要证明同时也无法去证明的客观规律。公理还有一个特点:公理被证明正确了一万次,一亿次,不能说它永远是对的,但只要证明它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错了一次,那么这个公理必将被改写,被完善。这就是实践检验真理的方法。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在于取得科学发展,即在一定的研究领域内不断地突破对客观世界的现有认识,从而实现认识上的理性飞跃,并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形成新的理论,用以指导人们有目的地高级实践活动。在复杂的人类科学研究活动中,实现科学发展和理论进步的关键环节在于创新,而创新性成果又首先源自于创造性思维。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大程度发挥人的意识能动性作用,鼓励不断创新,是科学研究活动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就创新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用哲学上矛盾和发展的观点并结合人的意识能动性作用进行简要的论述。科学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是有计划的,有目的的主观性很强的一种实践。科学研究是研究某一特定条件下一类科学现象的本质,并用此来检验、修正或者创新理论,更清晰地认识客观规律。

世界万物是变化的,但客观规律是不变的。之所以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科学现象,但大的规律还是不变的。并不是人们没有认识到它,它就不存在。只不过是人们认识的深浅,看待问题,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正由于科学研究是在研究者制定的特定的条件下探索客观规律,那么研究结果中只有少数刚好吻合客观规律,肯定相当部分的科学研究的结果是失败的。这里指的特定的条件是前人没有创造过,或者从前人没有思考过的角度去研究。而科学研究的失败总的分为两个方面:①设计的失败;②新的客观规律导致的失败。在这些失败中,设计的失败占绝大多数。这要求人们进一步改进科学研究的设计,重新创立条件,重新审视研究。而第二种失败正是人们之所以说的“成功之母”,那是新的规律发现的曙光。无论是巧合的发现,还是经历千万次失败换来的成功,这都需要人们有一定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对待科学研究,就应该有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时代是进步的,科学是向前发展的。如人们至今尚不能说客观规律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但在人类能预知的未来,都有新的客观规律等待去发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都是客观世界,但二者研究的角度却不同。唯物论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怎么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科学发展的本质就是要更全面地认识客观规律。通过哲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还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也就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坚持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科学正确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质与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因此通过深入地学习哲学思想来指导科学研究大有裨益。

4科研中创新的几个途径

创新引领科学进步。创新可以促进新理论的形成,新的理论又可指导产生新的创新,二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科研中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意外发现,逆向思维,理论研究,长期积累,挑战权威,辩证思维。在泌尿外科临床研究上,西地那非(Sildenafil,即“伟哥”)的发现到应用就极具戏剧性。它原来是美国辉瑞公司研发合成的一种抗心肌缺血药物,但经过10多年的研究发现其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有限,只能中止临床研究。但研究人员发现虽然此药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有限,但参与试验的志愿者热情高涨,并且在试验要终止的时候受试者仍不愿意将剩余的西地那非退回。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该药有很强的改善男性性功能的作用。意外发现需要科研工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逆向思维就是打破故有的思维定势,从问题的另一面去思考问题。药物研发中人们通常关心其原来设计的治疗作用,但历史上新药都是“反其道而行”凭借其副作用声名大噪。原本用来治疗高血压的环孢灵素用于毛发增生,原本用来抗心肌缺血的西地那非用于治疗勃起障碍。临床医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临床医学研究更注重长期的积累。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临床经验、临床决策)以及患者价值观(关注、期望、需求)的结合。EBM是运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指导临床医生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病人。循证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科学研究中,没有“权威”,只有正确与错误、完善与不完善。因此,每一次对“权威”的质疑,就是对理论的深思。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角度来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辩证思维给了人们看问题时新的视角,是从事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维方法。除了这些思维方法外,学术交流和学术探讨是获得新想法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在学术交流和探讨时应该抛弃权威,平等地进行探讨,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更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突破性的,划时代意义的研究并不多,大部分从事科学研究的都是在跟进别人的工作,工作做得更细、更透彻,即便在这些科研工作中依然需要我们具有敏锐的思维,独到的眼光,别出心裁的创意和扎实可靠的基本功。而且只有在科研中不断地锻炼思维,提升科研能力才有做出重大的突破性的研究的希望。

5人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医学科研范文8

医学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从其职业性质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职业医生,是医学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去路。他们从事医疗实践,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另一类是医学科研人员,他们主要从事医学科研工作,通过科学研究推进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临床医疗实践提供实验依据或理论基础。医学生毕业进入综合性的教学科研医院后,发展成为两种类型的医生:一类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医疗工作的医生;另一类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和科研,而医疗工作却被边缘化了的医生。无论对于将来发展为哪一种类型医学人员的医学生,医学基础课的学习都是为学生长远的发展提供基石。基础医学的研究水平和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水平决定了一所医学院的医学科学水平。因此,医学基础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对医学教育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医学教育的水平[1]。由于向医学生讲授临床前课程的许多基础医学教学的教师,对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缺乏兴趣或者根本就不了解,常常简单化及说教式的方法来讲授他们所从事的学科。使得学生对于人体结构、机能及病理生理反应的复杂性缺乏认识,这就造成学生在面临具体临床疾病时所面对的不确定性与前期所学的基础知识的简洁单一性不相一致,导致基础医学与临床教学的脱节[2]。医学生在基础医学教育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科研素质训练和培养。

对于医学生来说,无论成为哪种类型的从业人员,其扎实牢固的科研素质对于其日常工作是非常重要。然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只重视教学,而忽视了科研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医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也不能满足未来生物医学研究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当代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3]。做好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工作应当注意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营造重视科研的学术氛围

1.1具备全面科研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基础。

科研素质氛围的提高首先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吸引与稳定科研人才是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的关键[4]。医学院校应当充分发现人才,引进高水平人才,如高学历的医学科学研究人员或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同时,加大本校教师的人才培养力度,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激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出外进修、攻读学位或出国留学。最重要的是要留住人才,为他们提供优厚的任职待遇,如给予充足的安家费,解决配偶就业问题,这样抓住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心,才能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安心为院校的科研工作积极投入和奉献。

1.2制定奖励政策促进高等级科研项目立项

科研项目的开展是科研工作的具体载体。对于成功申报获得立项的高等级科研项目,给予负责人和团队适当的奖励,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立项热情。如部级项目负责人给予重奖,省市级项目给予科研经费配套拨款。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重点项目给予优先解决仪器设备的采购和配套,为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保障。

1.3建立及运行科研实验平台

成立科研实验中心,集中资金购置大型先进医学科研仪器设备,统一管理,集中使用。建立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专人负责。通过面向社会开放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从而降低维护成本,提高仪器使用率,充分发挥集中优势,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5]。

1.4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科研学术活动

以各学科为依托,利用各自学术团体开展学术活动。积极支持学科申请主办国家、省市级学术会议,为学术会议的承办提供便利条件。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发动本校的专家教授开展学术讲座,开阔学生视野。开展专题讨论,促进教师与教师及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

2.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兴趣

基础医学教育中,其理论与实验教学都涵盖了各学科发展中的知识积累过程和实验技术进展。基础医学理论教学中,重视绪论或导论中的医学史或学科发展史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科背景,使得学生对于每一门课程的学科研究进展有清晰的认识。注重学科研究进展过程中各种革命性的经典实验技术的介绍,让学生懂得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在理论教学中适当加入名人典故的介绍,如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奖者及其贡献,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中重视学生实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正确的操作手法是做好科研实验的基础,是良好科研素养的点滴积累过程。实验课带教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手法,如实验用具和用品的正确拿取方法,样品和试剂吸取和加入的动作要领,目测观察时的角度等。同时,要强调实验室安全,教会学生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做好实验保护。

3.提供医学生科研实践的机会

3.1建立面向大学生的专项科研基金

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采用公开辩论竞争的方式进行项目选拔立项。由学生自己完成项目的选定、实验方案确立、具体实施,实验结果获取和分析,并最终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和发表。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立项、实施、结题全过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