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学范例

医学教育学

医学教育学范文1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自主学习;主动性;模式创新;线上;互联网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积极开展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1],通过新型的学习方式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2]。2020年6月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继续医学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方便快捷的优势,鼓励和支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学习[3]。2020年9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第十七条中明确提出,“创新继续教育方式,逐步推广可验证的自学模式。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健全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网络。”指导意见同时指出,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认证”,支持“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4]。医信平台跟踪国内外发展形势,积极响应国家和上级领导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和资源优势,创新继续医学教育模式,为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尽可能地创建方便、灵活、自主、多样的学习方式,以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继续医学教育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通过继续教育真实提高其职业发展能力。

1医信平台介绍

医信是由医学参考报社(CN11-0269)和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社(CN11-5709/R)于2017年联合创建的医学互联网学习交流平台。医信是专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服务的专业性服务平台,核心目标是促进国际与国内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播交流,利用新型互联网技术为我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搭建国际化、专业化、互动型的自主学习和交流平台。医信APP已在苹果商店和各手机应用商店上架,用户下载APP后只需进行实名制注册,通过真实手机号获得验证码,填写所在机构、专业和职称,通过平台认证后,就可以在此平台学习相关文献和直播内容,并可与专业同行进行沟通和交流。医信创建了新型的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自主学习模式,具有独特的功能属性、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自主研发的智能推荐系统、内容审核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学习激励系统、会议服务系统、直播系统等,均已获得了国家版权局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认证。

2医信平台的自主学习模式、内容和特色

2.1微论文

全球的医学专业文献每年超过300万篇,国内每年新医学论文近百万篇,广大医务工作者在获取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时,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和翻译。因受网络条件、外语水平、时间精力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难以及时对专业文献进行检索和追踪,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专业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动态。医信与各专业出版机构合作,现已覆盖42个学科专业,邀请4000余名专家,及时跟踪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国内外学科发展,结合我国实际以“权威性、专业性、时效性、实用性”为原则,对最新文献进行筛选、翻译、解读和点评,凝练为千字以内的“微论文”形式进行报道,辅以图片和表格,并对重大专业进展进行解读和点评,指出其核心实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所在,帮助广大读者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文献的核心精髓,并指导如何应用于工作实践。医信现已累计报道了源自全球5,628个国际医学专业刊物的123,816篇微论文及专业图片和表格9万余张,在提升广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和临床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推进我国继续医学教育模式转变具有深远的影响。医信采用领先的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技术研发出智能推荐系统,依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卫技人员的需求及其自身知识积淀水平,动态地收集、跟踪、统计、解析和重组,在坚持实用性、针对性和前沿性的前提下,精准及时的进行个性化内容推荐,并可对本学科、跨学科内容进行追溯关联,形成知识网络。分层次、分内容的学习架构,使所有学习者都能够获得适合自身需求的个性化内容,极大的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科每周为用户主动推送5-10篇微论文,每篇微论文的阅读时长约2-3分钟,用户可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每天用不超过10分钟即可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显著提升了学习效率。对于感兴趣的相关内容,用户可通过附属链接直接查看原文,并通过医信推荐阅读相关文献,实现深度学习。用户可对微论文进行点赞、收藏、转发和评论,以在线讨论的形式进行提问、沟通交流,探讨经验,开展学习互动,还可以自行邀请同行、仰慕专家和添加好友等方式拓展交流范围,结识更多的专业同行。医信微论文的年量约1.3万篇,年总学习人数超10万人,评论数量超3万条,收藏/点赞/转发总数超7万次;阅读微论文的用户中高级职称占18.7%,中级职称占41.8%,初级职称(及其它)占39.5%;其中45%的用户来自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南京、武汉七个城市,其它用户广泛分布于全国29个省的多个市县地区。医信微论文正以其方便、灵活、高效等优势在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青睐。

2.2直播及回放

我国每年召开的部级和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众多,但大多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却因工作、费用、主办方人数控制等原因,难以参与现场学习[5]。医信利用互联网技术跨越时间、空间的特性,将线下培训实时迁移到互联网移动终端,使广大学习者尤其是边远地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学习对象,能够实时观看在线培训或培训视频回放,拓宽了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丰富了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医信在此类活动中是技术支持平台,可帮助项目主办方建立线上数字会场,会前预告,开展议程管理,沟通专家讲者,统计线上报名情况,现场/线上进行扫码签到;培训过程中直播专家讲授内容,同时还可以同步播放演讲PPT、进行投票评选、开展线上互动交流、发放电子问卷等;能够永久保存视频资料,精准记录参会者行为数据,汇总统计全程学习交流数据。医信可以为每一个在此平台举办的培训项目提供真实可靠、科学的教学过程和反馈情况的数据支持。包括主会场及各分会场的主讲人员信息,演讲时长,线上线下的学习人数,每个学员的进场时间、离场时间、学习时长、线上互动次数、问卷/考核反馈情况,统计参加学习者的专业分布、职称分布、地域分布,并定期反馈会后视频的回放情况等。近3年来医信已累计直播会议/培训/系列讲座500余场,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培训等方面的培训和课程。累计参加学习人次超50万次,特别是2020年1月至12月,线上培训和直播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线上参会人数已远超线下会场参会人数,更多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此种便捷高效的方式获取本学科、交叉学科及跨学科的前沿学科进展和同行经验,不仅为他们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大大降低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学习成本。医信根据学习者注册的专业,在“推荐”专栏中每周推送十余个相关学科的培训项目活动信息,愿意参加的用户可预先报名,即可不断接收到来自平台提供的项目信息进展情况和提醒消息。对于无法参加现场学习的用户,可按照活动名称、讲者姓名或专业词条进行检索,随时随地观看培训项目的直播/回放;对于现场参会者,因无法同时参加各个分会场的学习,也可通过医信平台观看其它分会场的视频回放。医信直播和回放均开放评论,在培训中和培训后用户都可随时提问和评论,与讲者进行沟通,解除疑问,或发表专业见解和评论,交流经验和体会。医信现已有专业点评与评论五万余条,形成了独特而珍贵的内容资源。2020年大量现场培训项目被迫取消、延期或以网络直播形式进行,医信在此一年期间开放直播活动300余场,如中国国际高血压大会、京津冀急诊急救高峰论坛、北京骨科年会等,涵盖37个专业,其中部级项目占21%,省市级项目占48%,相关机构及科研团队活动占31%。可观看视频回放超6000条,总学习人数超10万人,总观看人次近200万人次。直播线上交流超5万条,学习者中高级职称占14.2%,中级职称占33.4%,初级职称(及其它)占52.4%;其中26.7%的用户来自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南京六个城市,其它广泛分布于全国29个省的多个市县地区。

2.3精选SCI期刊

为了方便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快速便捷的从微论文中链接原文,医信从SCI期刊数据库中筛选出与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关系最为密切的覆盖42个临床及相关医学专业的5,628本刊物,将这些期刊的历史文献进行索引,目前已完成100多万篇精选摘要,进行数字化转换后进行,英文原文内容通过医信智能翻译功能可实现一键翻译转为中文,大大提高了检索阅读英文文献的便捷性和阅读效率。医信平台将上述内容进行结构化和数字化,提取每篇文章的标题、作者、文章来源、关键词、正文内容、图表内容、发表时间和参考文献等字段,可根据任意字段进行检索排序,通过简便的操作即可快速精确检索和定位内容,提高了广大医务工作者获取知识的效率和精确度。

2.4医学名词规范

鉴于医学科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需要,为便于用户查询和规范医学名词的使用,医信平台与国家名词委员会(http://www.cnctst.cn)合作,陆续将各医学专业的名词进行全面系统化的梳理,并进行数字化转化,努力推进医学专业内容等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进程,目前正陆续进行各医学专业词条整理和数据转化工作。

3总结与展望

医学教育学范文2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策略

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CME)是指完成基础医学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之后进行的医学教育,是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是对在职卫生人员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进行补充、增新、拓宽和提高的培训[1]。在目前的形式下,随着信息化以及知识推送手段的不断改善,加之国家交通运输能力的大力提升,医务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可行性和便捷性较以往大大提高,但仍存在走形式、轻学习等现象,以至于有部分人员未能在规定期限内达到继教合格标准,甚至出现对此项政策一无所知的个别现象。为使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结合该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实际以及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与同行进行探讨与交流。

1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重视程度不够高,考核力度还不强

治病救人作为医生的首要任务摆在第一位无可厚非,但是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简称四新)的学习是提升医务人员医疗水平和诊疗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某些医务人员往往对此项工作不重视,他们工作安于现状,惰性心理严重,认为继续医学教育就是拿学分,走形式,只要是讲座有学分,不论讲座内容是否与自己业务有关,都来听课刷学分[2],另外,目前的晋升条例中虽然有继教合格内容,但是对于正高级职称及不打算晋升高一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没有约束力,他们认为学分的事情跟他们已经没有关系了,修不修学分往往看自己的心情,其次医院三级医生的考核指标中也一般鲜有继教合格这个指标,医院高层次人员对继教工作的不重视也会直接影响科室人员以及继教相关工作的贯彻落实。

1.2管理网络有待完善,管理效能还不高

从政策层面来看,目前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机构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健全,监督环节还较薄弱,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3]。继教学分的管理工作一般落在医院的医教科或者科教科,一般都会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但是在临床科室情况就有些差别,临床科室任务繁忙,经常不会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就算有人负责,也同时兼顾医疗、科研等其他工作,工作重心不突出,管理时间不能保证,甚至在一些基层医院,科室要求医务人员直接与科教科负责继教的管理人员直接对接,由职能科室管理人员一对一指导,三级继教学分管理网络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管理效能低下。其次,由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参加学习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分,学分的授予环节也存在一定的管理缺失区。

1.3继教项目创新性不强,招生针对性不高

近年来,部级、省级、市级等继教项目立项数呈上升趋势,相同亚专科之间的继教项目内容重复性较多,同时,为了能进行宣传,主办单位往往邀请业内知名专家讲课,授课内容往往以最新、最前沿的理论为主,而参与的学员则是基层一线人员,消化这些内容还比较吃力,在招生的时候没有进行有效分层,导致学员参与积极性较低,出现“找教授讲课容易,找学员听课难”的奇怪现象。另外,学习班不同地区的办班时间也有一定的时间聚集性,比如北方可能喜欢放在冬天,而南方则可能偏好春天,希望能利用旅游效应吸引学员,学习班扎堆举办对学员的选择造成影响,同时压缩了可供选择的时间段,不利于学员的选择。

1.4继教学习形式还不丰富,不同层次地区参加学习的机会仍有较大差异

目前,各类继教开展还是以学习班、研讨会、学术会议等形式通过面授方式开展,医务人员工作任务重,抽不出时间来参加会议,另外,一些基层医院或者诊所由于经费不足、地理位置偏远等原因,能够公派学习的比例低,同时,这些基层单位也不具备举办相关继教医学教育项目的条件,导致基层单位、偏远地区的医务人员不能及时了解最新的理论成果及技术。

2新形势下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建议

2.1加强领导,提升自我学习意识

各级单位特别是行政部门领导,应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加强督导,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各单位也要广泛宣传,让医务人员了解学分管理的相关政策和取得学分的途径[4]。加强对卫技人员终身教育理念的宣传通过理念宣传教育,让各级领导和医务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有更深、更新的了解,使医务人员自觉地把继续医学教育视为自身的权力、义务和职业追求,培训自觉的继续医学教育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5]。

2.2加强管理,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内涵

加强管理是提高继教工作效率的最根本的保障。①要完善好继教管理三级网络(行政主管部门-科教管理部门-科室管理人员),各级平台落实专人,分工明确,相对稳定,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共同将这项工作做好。②要出台继教学分管理办法,明确获取学分的途径、程序以及评价标准,采取例如将正高职称人员等“监控盲区”的继教合格纳入各类考核指标,对于非本专业取得学分,管理部门有权不允计入学分总数等措施,运用PDCA循环模型持续改进管理质量。③要着力提高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加强继教项目的申报、组织以及过程管理,加大有效监督,鼓励科室积极开展基于临床实践的探讨、交流和经验分享,积极采取手术演示、工作坊等方法丰富办班形式,提高授课效率。

2.3拓宽学习渠道,合理安排时间

信息化、数字化是当今时展的主要趋势。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信息化管理十分必要[6]。在面授授课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可通过信息化手段拓宽学习渠道,例如现场直播,开展远程教学等,一方面能够吸引更多学员,另一方面,也可大大节约学员的时间和财务成本,特别是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学员,也能足不出户便可进行学习,同时获得相应学分。在时间安排上,也应该适当同其他继教项目或同学科其他单位举办的继教项目分开,以便给学员提供更多选择的计划。卫生事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决定要素就是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作为毕业后教育的有机后续部分,对卫生人才的培养和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关系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保障,相信在各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要思想为引领,我们的继教学分管理工作一定能做好。

[参考文献]

[1]陈孜,韩尔阳,陈杰.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与思考[J].广州医药,2011,42(6):61-63.

[2]张梅,张新庆,董丽凤.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9):1-3.

[3]宋俐.谈区级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发展对策[J].医药教育,2013,20(3):148-149.

[4]孙政春,李文斌,李虹.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策略[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1,3(2):40-41.

[5]戴忠俊.南京市六合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现状及分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6,27(2):67-68.

医学教育学范文3

学科融合;医学教育;寄生虫;肿瘤

学科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1]。作为医学教育者,如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育并督促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1学科融合信息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学科交叉对医学发展的推动力更加显著,学科融合信息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例如,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疾病通常并不只对单一器官造成损伤,更多时候的表现却是多系统、多器官受损,这远远超出了某个三级学科的单一研究范围,若继续从器官医学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则难免出现疏漏[2]。因而,学科交叉与融合已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需求,我们必须加大学科融合信息在教学中的应用力度和范围,督促并帮助医学生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2学科融合信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举例

2.1寄生虫的抗肿瘤作用

某些人体寄生虫的存在不仅与肿瘤的发生有关,甚至还具有抗肿瘤作用,这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机制有关。

2.1.1寄生虫本身的抗肿瘤作用

一方面,某些寄生虫的感染可阻断肿瘤细胞周期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如人蛔虫提取物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3],旋毛虫虫体蛋白对宿主体内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4];再如,疟原虫对S180腹水癌细胞的抑制作用[5],弓形虫对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及黑色素瘤的抑制[6-7];另一方面,寄生虫能够分泌一些抗肿瘤的物质,对于某些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毒性,能够引起该肿瘤细胞的调亡,例如阿米巴滋养体对于Hela细胞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能够引起该肿瘤细胞的凋亡[8]。

2.1.2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抗肿瘤

寄生虫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抗肿瘤的现象可见于蠕虫及原虫感染。如旋毛虫幼虫能够刺激感染小鼠NK细胞,进而加强细胞毒性[9];当卵巢癌患者感染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刚地弓形虫后,卵巢癌微环境中受到抑制的CD11c+抗原递呈细胞会转变为活化型,增加了T细胞受体协同刺激分子CD80和CD86的表达水平,CD11c+抗原提呈细胞重新获得了抗原递呈能力,启动CD8+T细胞特异性应答,引起效应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进而增强了对卵巢癌细胞的抑制效果[10]。

2.1.3寄生虫与肿瘤的共同分子结构为抗肿瘤研究提供思路

由于肿瘤细胞可逃避机体的免疫监控,抗肿瘤疫苗的研究一直举步维艰。有研究表明,某些寄生虫具有和肿瘤相似的抗原表位,因而,对寄生虫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可为深入认识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例如,肿瘤细胞表面黏蛋白型O-聚糖的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可导致肿瘤抗原特异性的改变,进而引起肿瘤细胞抗原性和黏附能力的变化,加速肿瘤细胞向恶性增殖和转移。因而,关于黏蛋白型O-聚糖的深入研究可为部分肿瘤的诊断和抗肿瘤药物或疫苗研发提供依据。巧合的是,有些寄生虫细胞表面具有和肿瘤细胞表面相同的黏蛋白型O-聚糖结构,这为探求寄生虫和肿瘤免疫逃避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可能,也为研究复杂的肿瘤免疫提供了帮助和借鉴[11]。

2.1.4抗寄生虫药物的研究促进抗肿瘤药物的研究

研究发现,一些抗寄生虫药物具有抗肿瘤的作用,而一些抗肿瘤药物同样可以抗寄生虫,这提示,这两类药物可能具有相同的药物作用靶点。如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Apicidin可通过结合组蛋白脱乙酸酶而导致组蛋白过度乙酞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转移和增殖,并使肿瘤细胞凋亡、分化,巧合的是寄生虫也具有此类组蛋白,所以Apicidin还具有抗寄生虫的效果[12]。由此看来,寄生虫与肿瘤在某些方面有着极为相似的生命特征,因此,深入研究抗寄生虫药物的作用机制,可有效促进抗肿瘤药物的研发。

2.2学科融合信息应用于授课及学生的反映

2.2.1学科融合信息在授课中的应用

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育并督促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我们在不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前提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加入了有关寄生虫抗肿瘤的相关知识和研究进展,为了考察教学效果,随机挑选了部分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观察学生对讲座的反映。

2.2.2学生对于学科融合信息应用于授课的反映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8份,全部收回。通过统计分析,发现90.55%(297/328)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这一授课形式,97.56%(320/328)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更多的学科融合信息,可见学生对于学科融合信息应用于教学的欢迎程度。但与此同时,也有学生对于考试产生了疑虑,分析发现,有83.23%(273/328)的学生担心在期末考试中出现有关学科融合的考题。

3结语

从现代的医学发展趋势来看,学科融合在医学领域不仅仅停留在各传统医学学科之间,医学甚至还将在更广泛的领域与数学、工学、理学、化学等学科相互渗透,从而派生出像人体工程学、医学伦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边缘学科,而这些交叉学科将成为医学新发现生长点和新课题的孕育区,为突破医学发展瓶颈,扩展医学科学研究的新天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不容否认,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途径,现代医学的许多重要突破也必将通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来实现。这就对未来的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适应现代医学的这一发展需要,我们必须从在校医学生抓起,在教学中适时适量加入经典的学科融合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知识面,因为只有熟悉掌握了多种学科知识背景,才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各种知识融汇交叉、进而激发出创新的思想。总之,恰如其分的在教学中加入学科融合信息,对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医学人才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姜鹏 王黎 张玺 张紫芳 刘若丹 崔晶 薛长贵 王中全 单位: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参考文献:

[1]胥秋.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大学组织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7):20-27.

[2]李红涛,张金钟,邱明才.医学发展中的整体观念与学科综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4):8-9.

[3]杨小军.人蛔虫提取物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9.

[4]段玲欣,关学敏,张传生,等.旋毛虫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29(2):142-146.

[5]薛长贵,杨胜利.感染疟原虫小鼠对肿瘤生长抑制作用的实验观察[J].河南肿瘤学杂志,1997,10(2):90-92.

[6]高剑,叶彬,武卫华,等.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协同VP-16体外杀伤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的作用[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0,26(8):720-724.

[7]徐军,孙新,杨晓迪,等.致弱RH株弓形虫抗小鼠B16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3):305-306.

[8]钱晻,张秀华,梅兵,等.棘阿米巴滋养体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1,19(1):37-40.

[9]BanyJ,JaniakMK,BudzynskiW.Activityofnaturalkiller(NK)cellsinthecourseofexperimentaltrichinellosisinmice[J].WiadParazytol,1992,38(3/4):117-126.

[10]BairdJR,FoxBA,SandersKL,etal.AvirulentToxoplasmagondiigeneratestherapeuticantitumorimmunitybyreversingimmunosup-pressionintheovariancancermicroenvironment[J].CancerRes,2013,73(13):3842-3851.

[11]刘春亮,吴士良.黏蛋白型O-聚糖在人类肿瘤中的结构异常及生物学功能[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0,37(5):475-483.

医学教育学范文4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医学生;人文教育

1人文教育内涵

“人文教育”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它既可以表示一种教育思潮,如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也可指一种教育内容,包含文、史、哲等学科教育分类;还可以代表一种教育理念措施,如通识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以上无论哪种分类,都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杜时忠,1999)。在本文中,人文教育就是指旨在培育促进学生人文精神、提高维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内涵主要表现为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这两个层面。生命教育意为强化受教育者对于生命本身的特别关注,包含自身的生命、他人的生命甚至一切自然生命,同时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郝双才,2011)。教育过程就是对受教育者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生命教育不仅是各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是教育过程的至高追求,它是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生命教育符合人性要求,是在人的生命本质得到充分考查后提出来的,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可理解为它的实质教育内涵。因此,生命教育是一种最大的人文精神教育。人文教育的另一个层面是道德教育,即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包括基本道德品质、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等的教育(檀传宝,2003)。无论道德教育还是人文教育,其内容都由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等宏观因素决定。因此,在这一培养过程中,道德教育的内容与人文教育密切相关。

2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在国际范围上,1998年,经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协会批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并于2003年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这对于提高全球的医学教育质量起到了纲领性作用,得到了全球医学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在随后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于2012年完成了“标准”的首次修订,即《本科医学教育质量改进全球标准》(2012年修订版)。在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和文件中,“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明确被列为职业素质的基本目标,这也是“爱心教育”的旨归。在我国,随着医学科技的巨大进步以及生物医学模式的较深影响,各类医疗设备对于疾病的诊疗的过度依赖使医护人员对与人自身的关心关爱逐渐弱化或忽视,这与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是相悖的。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文件指出“深化院校医学教育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因此,医学人文教育肩负着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和促进医学事业健康发展的时代使命。医学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具有在观念层面上培养医学人文关怀和在实践层面上培训医学人文技能的双重重任,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基础。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结合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要求,在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逐步积累临床经验的同时,形成符合未来职业特色的人文素质(万蕾,2013)。

3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理论基础

3.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身个体对自我知识进行重新建构的一个过程,它的教学观倡导学习者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结合个人经验和知识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Piaget,1966)。因此,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尤其要受到教师的重视,学生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对所具备和接触的新旧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主要任务。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可理解为这一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受教育者获得人文知识与素养的过程,更是创造性地运用、理解和深化人文内涵结构的过程。以医学生为中心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强调的重点,显然,人文知识学习的主体以及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是医学生,其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人文素质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是建构主义强调的重点。

3.2医学生素质结构观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把学生的素质分为先天的、发展中形成的和习得的三类(Gagne,1992),如图1。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分析,对医学院校实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如下的启示:高等院校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医学人才,就必须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结构呈现多样化、层次化、综合性的特点,其人文素质应当是智商、情商、技能三方面的有机整合,表现为人文素质、专业技术素质、专业开发素质和创新素质等多个层面,能将广博的人文知识自觉应用于医学实践。因此,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体现为公共性人文素质教育即解决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以及医学性人文素质教育即明确医学价值的判断标准、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等方面。

4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途径

4.1挖掘人文教育素材,树立人文精神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内涵的人文教育素材,培养树立学生的人文精神。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1》的编写原则中即提到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笔者以此教材为例阐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医学生人文教育实施的体现。在第五单元的TextA:TheCompanyMan一文中,文章讲述了一个想成为合格公司人却劳累致死的人的故事,与此同时,文章还揭示了潜藏在盲目痴迷工作背后存在的各种危险,包括对家庭生活造成的伤害,让读者对个体生命有了更深的体会。医学生的职业性使其比常人更多地接触到死亡,这样一篇有关“生命关怀”的文章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对于完整生命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寻求生命的价值;不仅要教导学生关注自身生命,同时更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于他人生命的关怀与热爱。以此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珍贵和人性的美好,从而在语言学习中不知不觉引入人文素质教育。在第四单元的TextA:TonyTrivisono’sAmericanDream一文中,文章讲述了一个名为托尼•特里韦索诺的意大利移民依靠自己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才能以及不懈的努力,在美国改善自己生活的机会和条件,逐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的故事。医学生是拥有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群体,他们在未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医学生自身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等方面的状况,直接与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息息相关。特别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否明确坚定,更是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命运。只有具备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大学生才能在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背景中,抵制各种诱惑和渗透,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所学的医学知识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在为社会贡献中实现自身价值。

4.2丰富课外内容,加强情感教育

医学教育学范文5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高等医学教育才迎来了发展机遇,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全国的扩招,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也步入了扩招的领域。然而,医学领域不同其他领域,大规模的扩招也给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经费的筹集、实验以及实习条件的满足等。综合来看,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距离,表面看起来是医学教育模式或制度的差异,实质是西方国家对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仍然存在一定的疑虑。

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而在我国为了满足社会对卫生服务人员的需求,医学教育并非精英式人才教育,与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的核心理念不同。但是,为了与西方接轨,我国也对高等医学教育进行了改革,先后在全国设立了七年制本硕连读、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正在逐步由专科和本科教育模式向硕士和博士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转变,开始走向医学教育的精英之路。

二、中外高等医学教育时间成本比较

医学教育在很多国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所花的时间远远高于其他专业。以医学生的培养时间即学制来显示时间成本。从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的时间成本看,我国医学教育时间成本明显低于国外。一方面,从世界各国在校医学教育学制来看,各国高等医学教育多为6年-8年,其中6年以上学制占73%。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国家的医学教育,基本上都需要完成8年(大学四年,医学院四年)的学习。英联邦系统国家多为6年,日本学制为6年,但是日本从2004年开始要求医学毕业生毕业后必须经过2年的强制性通科轮转实习训练后,才能进入专科住院医师培训过程。长学制成为国外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而我国的主体是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虽然近年来实行了七年制本硕连读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但是其所占比例在国内仍然远低于五年制。同时,通过国内外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国外的医学教育中无关的课程少,而我国的医学教育中包含了大量的公共课时间,其实际的医学教育成本应更小。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在总体上比国外时间短。由于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高等医学教育,还没有把我国的大量中等医学教育学生包括进来,如果把他们也纳入进来,我国的医学教育时间成本将和国际上形成一种鲜明的反差。

虽然五年制对解决我国缺医少药的历史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目前明显不再适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需求。健康和生命的价值也决定了医学的特殊性,国外的经验,都已经证明了高等医学教育应该走长学制的道路。另一方面,从一名医学生到成为独立医师的完整医学教育角度看,国外的时间成本和我国相比更高。在欧美等国,很多医学生往往要到近40岁才能够成为一名独立的医师,而我国很多医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即可成为一名独立的主治医师,以18岁上大学,5年大学,5年临床住院医师,28岁左右就可成为一名独立的医师。和医学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时间上相差10年左右。可以看出,国外培养一名医师的时间成本要远高于我国。

三、中外高等医学教育机会成本比较

机会成本的典型特征就是其选择性,因此从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的选择上来进行机会成本的比较。一方面,各国的入学条件不同,目前基本上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从高中生中筛选,另一类是从大学生中筛选。国际上不论是从高中生中招生还是从大学生中选择,其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医学的条件都比较严格。除了医学本身的特殊性外,国外医学院校的招生数量也不高,师生比很高,有的学校甚至达到3.8:1。严格控制招生数量,使得入学竞争异常激烈。部分医学院校还设立了单独的医学入学资格考试,只有通过考试才有机会申请成为一名医学生。能够通过竞争成为一名医学生的人都是能力很强的人,有资料显示,竞争比例有时能够达到50∶1,这也是国外医学教育成为精英教育的重要原因。

我国虽然有统一的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等,但没有单独的医学入学考试,同时招生人数众多,和其他专业相比,招生时分数没有显著差异,录取相对容易。综合来看,国外的医学教育入学条件门槛很高,其机会成本高于我国。另一方面,国外很多国家对医学生的学习实行严格管理,在毕业之前以及成为一名独立医师之前,有很多资格考试需要通过,一旦不通过,将可能面临淘汰,从医学生队伍中出局,再也无法获得相应的机会。而我国的医学生学习阶段考试相对比较容易通过,之后很容易上岗,其淘汰出卫生系统的概率很低。国内外相比,国内成为一名医师的机会成本要远低于国际上的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等。

四、借鉴与思考

通过对中外高等医学教育成本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国外高等教育优秀的经验值得我国医学院校借鉴。

第一,由于医学专业具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性,所以医学人才的质量需要得到严格的把关。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各医科院校在管理和教育理念上与国外发达国家是有差距的,应该从现在的“宽进宽出”尽快过渡到“严进严出”的人才招收和培养模式。

第二,在借鉴国外医学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我国医学院校可以考虑不仅延长学制,同时在毕业后的培养上也应适当的增加学制,使我国医学教育成为真正的精英式教育。

医学教育学范文6

【关键词】医学教育史;新时代;课程建设

人类为传承长期积累的医学经验,产生了医学教育。医学教育与医学相伴行,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化过程,并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和规律性[1]。医学教育史作为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分化科学,是研究医学教育产生、发展、演化过程及规律的科学。顾名思义,它是一门从史学视角研究医学教育发展历程及规律的科学。“以古为镜,可知兴衰”,医学教育史作为一门医学教育工具课程和医学人文教育重要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医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自己所接受的医学教育,鉴古知今、预测未来,还能帮助医学生从古今中外医学教育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中把握规律、获得启示,树立个性化创新性学习理念[2]。当前,研究明确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的重要性、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为国内医学院校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1新时代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的重要性

1.1克服应试教育模式影响的需要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被动地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甚至应付繁重的专业课程和考试,而对自己所接受医学教育的昨日、今日和明日不甚清楚,在医学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困惑、疑虑和被动局面[3]。医学生作为医学教育的主体,理应从整体上对自己所接受的医学教育有所了解,以在医学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主体性和主动性。通过医学教育史教学,能够帮助医学生从整体上认知医学教育发展历程,把握医学教育发展特点及规律,拓展医学教育视野和思维,建立个性化创新性学习理念,提高认识和解决医学教育问题的能力。

1.2参与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需要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演变为人才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4]。随着医学教育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医学教育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5]。知史以明鉴,查古以知今。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医学教育竞争形势,建设世界一流的医学教育体系,培养世界一流的医学人才,既需要加强“横向交流”,借鉴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又需要加强“纵向学习”,从医学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汲取经验、获得启示,以更好地抢占未来全球医学教育领域竞争的“至高点”[6]。

1.3应对复杂形势艰巨任务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医学教育所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健康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医学服务需求不断提升;医学知识更新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医学生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医学发展趋向技术化,医患关系更趋紧张等[5]。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能够帮助医学生从更广阔的时空来审视医学教育的发展及演化,从更多维的视野来审视医学教育对社会的价值与贡献,从更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医学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更好地应对未来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激发推进医学教育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当前存在的问题

2.1对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的认识片面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和狭隘市场经济观念影响,目前国内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目标,普遍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与功利性特征,例如,将医学作为职业传授给医学生,作为医学生就业谋生的手段,医学教育也就局限于医学知识的掌握和医学技能的培训[7]。因而,很容易引起对医学教育史教学的偏颇认识甚至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定位认识片面,如认为医学教育史教学与医学生专业学习、未来就业及行医谋生等方面的直接利益关系不大,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容易冲击主业、成为额外负担等;二是价值认识片面,将医学教育史单纯看作医学史或教育史的一部分,忽视医学教育史作为一门医学教育工具课程和医学人文教育重要课程的实际价值;三是整体认识缺乏,作为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常见弊端之一,医学生往往对自己所接受医学教育的昨日、今日和明日缺乏整体性认识,导致被动地接受医学知识,狭隘地专注于医学技术而缺乏全面整合思维,“头痛医头式”的诊治而非持续全方位的医疗服务等[8]。

2.2医学教育史教学体系研究薄弱

医学教育史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分化科学,既有纵向时间跨度区分,又有横向空间分布区别,还受医学、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发展影响,关联和影响因素十分复杂,辨别医学教育史事现象的是非曲直、挖掘浩瀚史事资料背后的特殊规律、预知医学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指导医学教育的改革实践等,均需要对医学教育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体系进行深入研究[9]。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体系研究规划缺乏的问题。当前,尚未见国内各级医学教育主管部门和医学院校,关于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的相关研究规划和改革计划,也未见有关研究的政策、制度及举措。二是研究组织尚不健全的问题。目前国内尚未建立完善的医学教育史教学研究、实践及管理组织体系,也未形成相对独立成熟的多个研究学派或门派,缺乏学术争鸣和研究思辨,制约了医学教育史教学体系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层次、水平。三是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的问题。已有研究多局限于医学教育史教学内容的史事资料考证和事件记述,缺少医学教育发展经验教训及特点规律总结;研究成果传播及物化载体,如医学教育史主题博物馆以及学术期刊、权威教材、出版发行物等缺乏,制约了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8]。

2.3医学教育史教学体系建设不足

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实践需要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建设来支撑。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在医学教育史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应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体系建设规划缺乏的问题。当前国内医学教育主管部门尚未将医学教育史教学体系建设纳入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培养等体系建设方面缺乏针对性、科学性的近期和长期规划,从整体上制约了国内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史教学体系建设。二是体系建设实践薄弱。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功利性教育观念影响,目前国内医学教育史教学体系建设实践仍然不足,如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建立相对完善的医学教育史课程、教材、师资等教学体系,也缺乏相对成熟的医学教育史教学实践经验;部分医学教育史教学内容散见于各门医学基础及专业课程,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科学性等。三是体系保障投入不足。医学教育史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分化科学,其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养及实践教学平台开发等方面需要持续较高投入;由于当前国内多数医学院校对此尚未形成充分认识,影响了体系保障投入力度,普遍存在人财物投入不足的问题,从而制约了医学教育史教学体系建设和教学实践发展。

3对策建议

3.1提高认识水平,明确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的重要意义

笔者曾对某医科大学2016年和2017年春季学期开展的“医学教育史”选修课程教学,在每学期课程结束后对选课学生和任课教师均进行了“对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价值认识”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5%的学生和86%的教师认为通过医学教育史课程教学收获很大,希望今后继续开展医学教育史课程教学[10]。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充分发挥医学教育史教学在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关键就是要提高对医学教育史教学的认识水平。一要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医学院校,特别是各级医学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清当前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的形势背景和重要意义,深入理解医学教育史教学对医学教育改革和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积极引导“教、学、管”三个层面的人员切实转变传统狭隘性、功利性教学观念,真正将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作为新时代推进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二要纳入各级教育改革规划。各级医学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医学院校,应尽快将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纳入医学院校医学教育改革规划,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和课程进行建设,明确学科建设目标、教学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规划,抓好相关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建设。三要加大教学保障投入力度。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医学院校,应切实从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加强医学教育史教学保障体系建设。其中,医学院校应尽快建立健全专门的教学和研究组织机构,配齐配强师资队伍,加大学科和课程建设时间及经费投入,确保师生在医学教育史教学实践中真正受益。

3.2加强体系研究,为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从20世纪初开始,帕多瓦大学等西方高校就开展了医学教育史的教学研究和实践。1910年美国颁布影响世界医学教育百年的《弗莱克斯纳报告》,即以美国医学教育史研究开篇[11]。2006年英国医学教育家明尼斯•卡尔曼[2]出版著作《卡尔曼医学教育史》,2012年日本板井和建雄主编教材《日本医学教育史》等国外不断涌现的教材及出版物,标志着医学教育史教学研究和实践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2]。然而,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分化科学,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保障等诸多复杂因素,需要科学的体系研究来引领和支撑。在当前的医学教育史教学体系研究中,应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要塑造多维视野。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封闭、狭隘、单一的研究视野,已无法满足研究创新需要,因此应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建构多维开放视野,全方位、多元化、动态性地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体系研究。例如,通过图像、影像、影视史等生动展现医学教育活动史,通过计量史学缜密统计分析再现医学教育发展史,通过比较史学以时空纵横延伸达成整体医学教育史等。二要创新研究范式。传统固有的研究范式和僵化的思维模式,流于形式、脱离现实,很难适应当前医学教育史研究实践需要,因此应突破传统局限于历史资料考证和史事整理记述的研究模式,注重历史经验教训积累和发展特点规律揭示,改革和探索新的研究范式。三要注重教研结合。“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不仅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也是医学教育史教学体系研究的内存需求。因此,应围绕医学教育史教学体系建设需求,切实抓好教学目标定位、课程标准制订、教材体系编写、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系统研究和创新,并在教学实践验证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3.3推进教学实践,不断提高医学教育史教学质量和效益

医学教育学范文7

在“认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否有必要”选项中,选择“有必要”的为617人,占总人数的86.3%,仍然有12.1%的受访者认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可有可无”和“没有必要”;对于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意义,很多人在认识上仍有误区,认为它只与晋升职称有关,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重视不够、热情不高,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期间集中学习,突击得学分,一旦晋升后则热情锐减。在“对继续医学教育是否重视”选项中,选择“重视”为538人,占总人数的70.3%;选择“基本重视”和“不重视”为227人,占总人数的29.7%。有的单位对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不重视,也没有进行规范化管理;有的单位只重视学分,不重视学习效果。影响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时间、项目安排不合理,影响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效果

在“对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在时间安排上是否满意”选项中,选择“满意”为207人,占总人数的27.1%;选择“基本满意”为455人,占总人数的59.5%;选择”不满意”为90人,占总人数的11.8%。在“认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安排是否合理”选项中,选择“合理”为229人,占总人数的29.9%;选择“基本合理”为472人,占总人数的61.7%;选择“不合理”为49人,占总人数的6.4%。有的单位在继续医学教育开展过程中,培训内容与工作联系不够紧密,致使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目标无法完成,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合格率偏低。由于大多医务人员工作繁忙,无法离职离岗学习,再加上学习内容重复、手段形式不够灵活,导致出勤率较低,其效果并不理想。

三、规章制度、激励机制不健全,影响医务人员积极性

在“认为继续医学教育规章制度是否完善”选项中,选择“很完善”为143人,占总人数的18.7%;选择“基本完善”为528人,占总人数的69.0%;选择“不完善”为81人,占总人数的10.6%。在“认为继续医学教育激励机制是否健全”选项中,选择“很健全”为157人,占总人数的20.5%;选择“基本健全”为483人,占总人数的63.1%;选择“不健全”为112人,占总人数的14.6%。有的单位对培养目标、考核办法、达标后的待遇不明确,造成了一些医务人员通过努力完成的教育目标得不到相应的待遇;有的单位继续医学教育与考核、晋职、晋升发生脱节,发挥不了应有的促进作用,使医务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缺乏热情。这说明,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在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等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

四、讨论

1.健全管理组织,加强教育管理

成立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主任由院长担任,继续医学教育办公室设在人事科,安排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制定《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办法》、《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继续教育考核评估制度》、《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奖惩制度》等,不断完善检查、监督及效果评估机制,保障继续医学教育发挥作用。完成继续教育合格证的换证和布置综述评审工作。2012年继教合格人数为916人,合格率为75.4%。优秀综述从2011年的17篇上升到2012年的26篇,逐年提高。做好继续教育项目的申报工作,落实部级继续项目举办任务。2012年申报部级项目7项,批准7项,承办6项。

2.完善规章制度,健全激励机制

我院把继续教育学分作为医务人员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聘用、续聘和申报职称的必要条件,使继续医学教育与个人晋职、晋级及经济利益挂钩。2012年起,要求凡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必须每年撰写医学综述1篇,当年度参加卫生局综述评审或公开发表。规定综述是取得继续医学教育年度合格证的必要条件,自2012年起,将继续医学教育年度合格率纳入科室考核管理,并同个人职称晋升紧密挂钩。2012年上报综述的篇数大幅提升,继续教育合格率由2011年的75.4%提高到2012年的91.2%。

3.多形式开展活动,拓宽教育渠道

以参加学术会议、学习班、专业进修、撰写学术论文、远程继续教育等方式,尽量满足医务人员的需求,根据医务人员从事的学科专业设定培训内容、方式,精心组织,讲究效率,提高学术活动质量,增强对医务人员的吸引力。2012年,开办3项部级继教学习班,培训人员400余人。配合全国放心医院的检查,组织全院职工观看放心医院大讲堂,对临床科室人员进行培训,参训率为93.6%,实际参训合格率为96.0%,达到放心医院评估A级标准。同时,医院投入200万元经费,设立继续医学教育基金和人才培养基金,为继续医学教育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

4.医德教育培养,提高服务质量

我院采取多种形式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医德医风培养,监督医务人员在行医过程中遵循服务规范,执行医德医风各项规章制度,秉承“仁心仁术、济世济人”的院训,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医生和患者之间沟通,同时自觉抵制违背医疗道德的各种不合法的行为,使医疗工作更加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努力构建和谐的就医环境。医院的第三方综合满意度调查从2011年的87%上升到2012年的91%,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5.锻炼师资队伍,提高学科地位

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是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办法。我院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作为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针对不同层次人员特点,采取不同形式,深入开展继教工作。为方便全院专技人员参加学习,院领导积极支持和参与,使院内讲座制度化、常规化。医院鼓励学科带头人申报、举办部级继教项目,扩大医院影响,提高学科地位,锻炼师资队伍;选派医院重点培养的中青年骨干到国外知名院校进修、学习,开阔学术视野;鼓励青年医师参加院内外的外语强化训练,使其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提高临床理论水平。“十一五”期间上报综述共计456篇。在天津市继续教育工作表彰大会上,我院被评为天津市“十一五”继续医学教育优秀单位。

五、结语

医学教育学范文8

美国的医学教育只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无大专、中专以及成人教育类型。其教育结构完整且连续,主要由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3部分组成。学历教育是采用传统4年制方式,课程设置为两段式,即基础和实习2个阶段,第1、2年为基础课学习,第3、4年为临床课的见习和实习,同时完成临床课的教学。2年的基础课学习结束后要参加医学基础知识为主的美国执业医师考试USMLEⅠ,通过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实习结束后要参加以临床专业知识为主的USMLEⅡ考试,通过后才可申请住院医师。再经过3年的专业培训,参加综合性的USMLEⅢ考试合格后取得行医执照。美国医学本科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可以在毕业后接受专科培训的必需知识、技能和态度。专科化培训是在毕业后进行,且专业数量较少,专业面宽。强调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术研讨、课外阅读、写论文甚至参与教育等。现在大多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方法(CBL)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PBL)教学方法。

2法国医学教育

法国医学教育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进入医学院学习之前,要先通过法国会考,取得就读资格。其学制分为6年和11年,分3阶段完成,每阶段都有严格的会考制度。第一阶段(第1年)为医学预科阶段,仅有20%的学生可通过此阶段会考获得继续学习的资格;第二阶段(第2~6年)学生完成全部在校医学课程学习并参加全国会考,有50%的学生可通过考试,未通过考试的学生只能作为全科医生或进入实验室、私人诊所工作。第三阶段(第7~11年)作为专科医生培训阶段,学生接受高度专业化的培训,使其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法国医学院校非常注重学生的临床实习及教学工作,在第2学年就开始接触临床工作,第4~6年完成全部临床课程的学习,医院每周专门为学生开设“临床常见疾病诊治与鉴别诊断”课程,讲解典型的、特殊的临床病症和临床诊治经验与技术等,使学生对某些临床疾病和现象进行全面分析,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得到较快提高。

3德国医学教育

德国医学教育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又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11]。德国实行免费教育制度,无入学考试,实行宽进严出的原则,淘汰率高。医学教育学习时间最长,连实习在内至少要修6年(12个学期)后通过两个阶段的国家医师考试即可毕业,在校学习分临床前期(第1~4学期)和临床期(第5~12学期)两个阶段,临床前期要完成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无具体专业划分,在临床前期课程学习结束时参加第一阶段国家医师考试,考试通过后才有资格申请第二阶段考试。临床期共学习8个学期,主要进行常见病临床培训、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及具体的分科培训,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习结束后参加第二阶段国家医师考试,全部考试通过后才可获得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毕业后教育是德国医学教育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成为注册医师必须先进行18个月的实习医师工作,实习工作结束后获得官方认可,方可独立行医,但也必须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从事至少6个月非手术科室或者至少6个月手术科室的临床工作。18个月注册前培训结束后可申请一个全科医师培养项目,经过2~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且考试合格后颁发全科医师证书。要成为全科医学必须经过4~8年的专科医师培训,培训结束后通过考试方可授予专科医师资格证书,取得专科医师称号。继续教育在医学教育中持续终身,一般由医师协会组织实施和管理,其根据各地医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每年制定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课程,执业医师要求参加多种学习,累计学时发给证明。

4国外医学教育对中国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的借鉴

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开办的老专业,多年来形成了一套教学理论和方法,其教学一直沿用本科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大多采用“三一制”教学模式,即一年基础课、一年专业课、一年临床实习。所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当前中国大力发展农村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对全疗岗位的需求。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能满足中国当前基层医疗机构迅速发展的需求,在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较低,使他们执业资格受限。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医学教育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尝试。

4.1高度重视人文素质培养

中国专科层次医学教育起点较低,学生只需通过高考达到录取分数线后就可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学生的人文知识积累较少,思维方式不够成熟。因此,必须增加人文课程教育,由于专科层次的学制仅3年,就需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选修课的机会,以及在专业课的讲授、临床实习过程中融入人文社科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将人文知识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融入社会的技能。

4.2医学基础教育扎实

国外医学基础教育至少需2年时间,而中国专科层次医学教育中基础医学仅0.5年,内容压缩极少,导致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后劲不足、发展受限。因此,在重视临床实践的同时应加强基础医学教育,争取做到“早基础、强基础、反复基础”。首先要将基础课程进行多课程融合,避免知识重复与遗漏。例如:将解剖学与组织学整合为“人体形态学”;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整合为“人体机能学”等。此外,在后续的临床专业课程和毕业实习过程中对基础课程进行强化教育,如增设临床药理学、临床免疫学等课程或讲座。其次,可聘请临床专业课教师来承担基础课教学,既可让学生较早接触临床,也有利于基础与临床课程的融合。为保证实施效果,可设立课程综合教研室,主要致力于组织和实施课程整合,并对新课程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

4.3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紧密

国外的医学院校均有自己固定的附属教学医院和基地,其中实践教学部分是在医院进行,由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术水平的医生带教,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从而保证了临床教学质量。而中国专科层次的医学教育中各专科学校绝大多数无直属附属医院,致使学生临床见习与毕业实习存在较多问题,很难保证医学专科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加快推进专科医学院校直属附属医院的建设,对非直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加强管理,建立统一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及其重要。此外,大胆探索院校联动,通过“共建、共管、共享”深度合作办学,如:(1)实行“1+2”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1年在学校进行基础课教学,后2年在医院进行临床理论课和实践教学的教学。(2)聘请临床一线医生承担专业课的教学,鼓励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参与毕业实习生的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等。(3)对毕业实习生实行双导师制,即医院带教老师和学校专业课教师共同指导的方式。(4)在学校建立仿真医疗环境,设计标准化患者,以临床病例为蓝本,训练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通过模拟教学使学生在以后的实习或临床工作中尽快适应角色。

4.4具有严格的医师考核与注册制度

国外的医学教育都实行非常严格的考核筛选制度,因此,中国专科层次医学教育也必须加强考核制度,在基础课结束后进行一次考核、考核不通过的不能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在专业课学习结后进行一次专业理论和技能考核,考核通过后进入医院实习。在实习结束后回校进行最后一次的毕业考核(参照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这样对学生的3次严格的考核,有助于解决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低通过率的问题。

4.5建立较完善的医学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