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毕业总结范例

医学毕业总结

医学毕业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考核;管理

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变革,为适应对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自2015年起,各医学院校执行了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需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具“双重身份”,其临床实践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要求一致,合格的毕业生可获《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四证[1]。培养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临床能力训练应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中医药管理部门公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实际临床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并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进行。这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的重大举措,但如何切实提高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学校和基地医院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培训考核是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培训质量与效果、进行人员选拔与淘汰的重要手段,与受训医师执业资格的获取、奖惩、待遇及晋升等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是对于培训学员还是培训基地而言,建立科学、有效、规范、全面的考核管理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医院自2013年开始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的管理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流程,结合自身特点调整和优化培训考核方案,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培训考核管理体系,现把有关情况作一介绍。

1实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意义

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实现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结合。经过3~4年的培养,学生毕业时可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实现其临床能力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这个培养模式是以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为目标,其教育的核心是临床技能的培养。这与既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再进行三年规范化培训相比,大大缩短了培养时间,为解决目前临床医生,尤其是高学位临床医生短缺找到了一个途径,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5-7]。

2实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理论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习方式,各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学习的方式,有的院校采用集中授课为主、分散学习为辅和鼓励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有些院校则采用下班后和周末上课,白天上班的方式。后一种方式,学生较为疲倦,知识掌握相对要差些。

2.2临床轮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实际临床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并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进行。如何让学生在规定轮转的科室高质量地进行学习,目前是一个较为艰巨的任务。由于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轮转科室带教老师不固定且临床工作繁忙,各临床教研室对此类学生的培养经验不足、重视程度不一、考评制度不严,主管部门监管不力等,可能导致硕士研究生临床轮转流于成为一般规培生甚至成为实习生转科的尴尬局面。另一个问题,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时,是按照报考的导师的不同,本身有不同的专业,但是,目前仅如内科系统、外科系统这种二级学科的临床轮转和培养的不同,三级学科临床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几乎淡化,毕业时其能力无法界定属于哪个三级学科研究生。

2.3科研思维和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在临床培训不少于33个月时间,毕业论文不允许涉及基础课题研究,临床病案、综述等均可以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答辩,因此,学生、老师、学校可能在思想上就对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思维和能力训练较为放松。这类学生名之为研究生,因为缺乏相应的科研训练及监管,3年后的结果可能与规培生没有本质区别。

2.4就业的问题

由于上述培养过程的种种问题,此类学生毕业时,除了比规培生多了硕士研究生学位证和毕业证,在临床、科研能力上竞争能力并无优势,与既往研究生毕业后再规培学生相比也失去了较多的竞争力。

3实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3.1优化学位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和轮转安排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建议采用以集中授课为主、分散学习为辅和鼓励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位课程内容各院校可以结合各自特点进行优化,但是自然辩证法、医学统计学、临床科研设计、医学文献检索、医学英语、医学道德和伦理、标书和论文撰写等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不得删减,同时需要下大工夫提高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临床轮转科室的安排,目前全部参考的住院医师轮转要求进行,没有考虑专科研究生的特殊性,基本忽略了三级学科的轮转。建议在参考的住院医师轮转要求的大前提下,要酌情考虑加强研究生在三级学科的轮转,接受三级学科特殊的临床病种、思维、技能的训练,以保证毕业后与专科研究生的称呼相匹配。

3.2优化管理结构、各负其责,通力合作

建议成立各临床教研室(导师及指导小组)、医院科教科、学校研究生处三级管理结构。学校研究生处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各阶段质量监控。医院主要负责监督研究生临床培养质量,临床科室直接负责临床实践教学组织和考核,以规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临床教研室切实加强平时轮转质量的提高。各临床教研室需要制定轮转本科室研究生的教学大纲、考评内容和标准,成立临床轮转研究生带教指导小组,培训并指定专门带教老师,要求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具体负责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带教工作,有研究生学历背景者优先,并保证每位轮转研究生管理足够的病床和有一定的临床实际操作机会。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经过科室考核能参与一线值班者,要提供值班机会。学生每转完一个临床科室需要填写《轮转小结表》,对照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自我小结,同时接受指导小组的统一考评。考核内容中,既有对研究生思想品德与素质的考核,也有对其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核。实际工作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病史采集、诊疗水平、病历书写、操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几个部分。每个教研室针对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应该增加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临床病案讨论会,让研究生参与科室临床病案讨论,带教导师要指导学生就病案讨论做书面准备,并现场发言,带教小组老师对研究生发言要进行点评。让研究生在相互交流中促进理论知识学习,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临床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每个教研室应指派临床专业技能好的医生对研究生进行每周一次一对一的临床实践指导,参照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要求,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为他们能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小结

坚持统一、严格管理是保证考核质量的重中之重。有侧重的在院级管理层面集中组织管理,才能确保管理质量,实现考核的统一规划和规范实施。同时,加强师资与考官培训、切实贯彻考核管理制度,使考核管理工作不因人而异,不因时而变,才能真正保障培训质量。虽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训考核与本院住院医师实行并轨管理,但是,由于两者分属卫生和教育两个部门,在高校和医院不同部门的多头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组织和协调方面的困难,比如完成学位课程期间的日常考核、奖学金的评定、津贴的发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沟通和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住院医师培训的同时,由于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必须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至少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因此对并轨模式下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容忽略。但是,在繁重临床工作的情况下,充足的科研训练时间很难保证。在此形势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必须发挥积极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日常工作中重视临床科研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以临床病案分析、病例对照研究等为科研重点,掌握循证医学的科研方法,避免课题与临床培养脱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是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举措[7-9]。虽然国家层面已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需要各个基地根据自身情况不断探索,不断优化管理考核模式和执行方案,以保障培养质量。相信,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住院医师培训与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双向接轨工作一定步入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高继明,吴海呜,赖雁妮.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并轨方案的初步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1):125-128.

[2]赵嘉芸.影响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与对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141-142.

[3]王增田,梁林,战丽,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21-127.

[4]曹恩凤,刘诗宇,滕达.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8,8(4):426-42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发展报告(201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2014).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文件解读(2014).

[8]李真,甘蕾,吴晓华.浅谈并轨模式下专业型研究生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7):124-125.

医学毕业总结范文2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00人,年龄18~21岁,均为五年制本科生。其中50人作为观察组,在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加入预实习模式。50人作为对照组,按照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执行教学。

1.2研究方法

(1)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在第1~5学期不安排实践教学,在第6~7学期安排配合临床理论课程的教学见习,在第8~9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在第10学期安排毕业临床技能考核,即教学见习与毕业实习两段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2)预实习模式

①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执业医师法》等;了解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等;了解医院的环境、布局、各科室职能等;熟悉医院规章制度、患者就诊流程等;熟悉临床科室的工作制度和内容;熟知接诊基本常识、医患沟通技巧;了解医患纠纷的防范技巧等;初步掌握病史采集、病例分析及临床各项基本技能操作等。

②教学安排

预实习的教学安排,以“两阶段、三自主、一强化”为特点,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早临床、零接轨、不断线”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预实习分职业认知阶段和技能强化阶段。在第1、2、3学年后的暑假安排3次预实习的职业认知阶段,每个暑假安排10天。在毕业实习前安排预实习的技能强化阶段,共24学时;学生自主联系预实习单位。学校要求,学生在家庭所在地就近自主选择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如各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卫生所(室)、疗养院、个体诊所以及疾控中心、卫生防疫站等;学生自主安排预实习形式。学校认可并推荐学生采取以下预实习形式:观察调研、跟师学习、志愿服务等;学生自主总结预实习收获。学校认可并推荐学生采取以下总结形式:撰写调研报告、记录学习日志、制作志愿服务汇报ppt、书写一份医疗记录(如门诊病历、住院病历、首次病程、抢救记录)等;临近毕业实习前,学校安排学生在实验中心,应用教学模拟设备,进行临床常用的20余项技能操作的集中培训。

(3)评价。

①职业综合素质评价。在学生实习中期,向带教老师发放《实习生职业综合素质评分表》,要求带教老师根据实习生的表现打分。《实习生职业综合素质评分表》包括:①遵规守纪,坚守岗位;②尊师重教,勤奋刻苦;③医德医风,严格操守;④临床专业知识;⑤与患者沟通交流能力;⑥病情观察与评估能力;⑦知识应用能力。⑧临床思维方式、方法;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⑩无菌观念与技术,每项10分,共计100分。我们得到100名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成绩,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②技能操作毕业考核。在学生毕业前夕,组织临床技能操作考核,每人随机抽取一项临床常用技能进行考核,满分100分。我们得到100名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成绩。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学生的成绩比较。两组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成绩、临床技能操作成绩和综合成绩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成绩、临床技能操作成绩和综合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3.1预实习能有效强化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我们从学生的调查报告、学习日记等文字总结中可以看到,在职业认知阶段的预实习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充分体会到医生职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增强了事业心和责任心,树立了远大的奋斗目标。学生通过及时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病例对照,不仅深化了理论知识,提高了知识运用能力,而且发现所学知识的不足,从而明确了学习目的,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从实习带教老师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评分上,我们发现,学生通过早期接触患者、医生、医院,锻炼了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了临床思维,巩固了专业思想,职业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强化。

3.2预实习能有效提高医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在技能强化阶段的预实习中,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明确了临床常见技能的操作标准、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同时,学生通过在教学模拟设备上的反复操作练习,熟练掌握了基本操作技术,弥补了实习中由于《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带教老师的不放手、患者的不配合等原因造成的动手机会少的缺憾。从毕业技能考核成绩来看,技能强化阶段的预实习有效提高了医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3.3预实习能有效完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基础理论课-临床理论课-教学见习-毕业实习”。在前4个学年的理论课学习中,医学生已经习惯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过程。第5学年的毕业实习开始后,医学生直接面临“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医院”的巨大挑战,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如接诊患者手忙脚乱、医疗记录书写不规范、缺乏与患者的沟通、医疗法规制度不了解、临床技能操作不熟练等,从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医学毕业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教育评价

近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国家层面,开始实施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医学院校开展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1]。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作为评价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价[2],更能够为医学院校今后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明确的指引。教育评价体系作为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核心指标之一,不仅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临床医学专业课堂教学效果,更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医学生的总体质量。因此,探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医学院校顺利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

1.1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与体系

学校落实“全程监控,注重评价,重在反馈,促进提高”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图1)和运行机制(图2)。构建了在基础医学阶段学校、教学院部、教研室与临床医学阶段学校、附属医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质控委员会和实践教学管理处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职能部门(质控委员会、教务处),统筹各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各方教学信息,做出综合分析,并及时反馈和整改,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1.2教育评价制度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以文件的形式制订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学督导工作条例》《领导干部听课管理规定》《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学生信息员制度》、《实践教学管理规程》《关于进一步规范后期实践教学管理的意见》《临床实习教学管理暂行规定》《教学查房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编印了《教学规章制度汇编》(教学部分),要求全体教职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均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此外,根据教学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学校2007年、2009年集中对《教学规章制度汇编》进行了修订。近年来,又多次对《教学规章制度汇编》中部分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了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的有效运行,从制度上保证了课程计划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

1.2.1教育计划的评价与检测

教育计划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计划管理等[3]。近年来,学校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改革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教育计划进行了多次修订,并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及实际情况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加大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整合力度,注重了临床技能训练和临床思维培养,构建了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学生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此外,学校重视交流、借鉴和学习。临床学院多次赴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学习交流、考察调研,同时,广泛征求各层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相关利益方及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教育专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教学计划,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并报学院及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形成教育计划最终定稿,由教务处公布实施。

1.2.2教育过程的评价与检测

首先,学校坚持日常、集中与专项教学检查,校内专家检查与校外专家检查相结合,对学校教学工作开展检查、评估、诊断和反馈。每学期重点开展三次常规教学检查。每学期初集中检查教学设施、教学场地、教学计划安排、教学任务书、教学进度表、课程表;组织校领导、督导组、处级干部进行教学巡视;教学院部根据学校的通知,结合自身实际对教师的备课情况、上课安排等进行自查。学期中,重点围绕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学生过程考核、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反映的突出教学问题进行专项检查。学期末重点围绕教学计划完成质量、考试命题、阅卷、试题分析和反馈等进行检查和总结。学校不定期接受省内外专家对学校专业设置、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项目、特色专业、临床教学基地、精品课程、体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专项检查和评估。其次,学校聘任事业心强、治学严谨、教学或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专家或教授担任校级教学督导员,围绕学校教学重点工作,开展督教、督管和督学工作。督导组根据工作计划,随机进入课堂、实验室、实训中心等教学场所开展评学评教,对教师教学评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进行复核性听课,确保课堂教学评议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每学年督导听课500余人次。重点加强了中青年教师和临床理论课、见习实习、技能考核、实验教学等多个教学环节的监控与指导。实施以学生为主体(60%),同行(20%)、督导专家(20%)参与的“三位一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4]。教学院部督导专家和教师负责同行评议;校级督导组负责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复核性评议。校内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议基本做到对任课教师全覆盖。学生对校内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全部采用网上评教,由各教学院部负责组织实施,作为评优评先、教学名师推荐、职称晋升等工作的重要指标。教学院部聘任一定数量的专家教授组成教学院部督导专家组,对教学院部教师进行评价;教研室或相近学科教师组成同行对本教研室或相近学科教师开展同行评价,教学院部督导专家和教师同行重点开展教师教学反馈,举行评价座谈会,交流、探讨和研究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与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共同作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内容。再次,学校成立临床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临床教学专家委员会和临床教学督导组。督导组每年开展实习教学检查,由校领导带领检查组深入各附属医院,通过听取汇报、课堂听课、实地查看见习带教、教学查房、技能考核,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查阅档案等方式,对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工作给予全面检查和评估,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与各附属医院教学管理部门和临床教师会商临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和规范临床教学各环节工作。各附属医院成立医院层面教学督导组和学科教学督导组,通过课堂听课、查看见习带教、教学查房、参加病例讨论、技能考核、出科考试等,对临床教学全过程进行评议和督导。最后,学校依据《山东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非隶属附属医院认定测评标准》,对新增非隶属附属医院进行严格的预评审,符合条件达到标准后,向山东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新增申请,经省专家组严格评审达标后,予以认定,同时,学校加大对新增非隶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工作的检查和督导,不定期组织专家组对非隶属附属医院临床课堂教学、见习带教、实习全过程进行检查指导,对达不到学校临床教学基本标准的非隶属附属医院予以停止理论课教学、停派学生实习,直至撤销非隶属附属医院的处理。

1.2.3教育结果的评价与检测

对教育结果的评价主要针对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及临床实习结束后的学生和往届毕业生进行,评价的内容与形式包括基础综合考试、临床技能考试、毕业实习考试和毕业生问卷、座谈等质量调查。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考试中开展OSCE考核(共设12个考站,每考站设1~6个考试项目,每个项目由考生随机抽取考题应考,涵盖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救医学等学科),通过采用标准化病人和模拟临床实景对医学生病史采集、病例分析、病历书写、体格检查、技能操作、辅助检查诊断等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其成绩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实习期间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与能力提高的情况。学校各附属医院均建有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并向学生全面开放;学校定期举办实践教学示范课、技能考核培训、教学查房比赛等系列教学活动,成立校院两级临床教学督导组,完善了“教学—考核—评价—反馈”的考核评价机制,为各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同质化提供了保障。另外,学校采取学校调查与第三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毕业生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信息追踪调研。学校通过自身和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开展毕业生调查,通过毕业生座谈会、校友返校座谈会、走访用人单位、就业招聘洽谈会、用人单位问卷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多种途径,对毕业生职业道德、临床思维、临床知识、临床技能、沟通协作、社会适应等内容进行调查访谈,了解毕业生、用人单位、教学基地等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多种方式,反馈到相关部门和单位,为学校临床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2教师与学生反馈

医学院校必须确定相应机构,系统地搜集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以获得有效的教学管理信息,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学校以院长办公会、质控委员会、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处、学生工作部为教学信息收集和分析的主要职能部门,会同相关教学院部,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开展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为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

2.1教学督导反馈

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通过教学督导收集教师、学生的意见。督导专家在督导教学全过程中,通过接触师生,收集师生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考试考核、见习实习等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汇总、总结,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相关教学管理职能部门。

2.2同行反馈

各教研室以教研室主任为主导,组织本教研室及相关(相近)学科教师进行同行听课,一方面以同行反馈的形式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关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授课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在授课方面的缺点与不足,并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

2.3学生反馈

学校通过学生信息员,实时收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信息通过公共邮件、QQ群及时反馈给质控委员会,经认真梳理、分析、汇总形成《学生建议及整改措施一览表》,并将该表及时反馈到各相关部门,责成及时整改并提出解决方案。

2.4师生座谈会反馈

教务处、质控委员会、实践教学管理处、学生处、各教学院部通过师生座谈会,听取师生对教学、管理、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加以整改。

2.5毕业生调查与反馈

学校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通过毕业生座谈会、用人单位调查、第三方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毕业生调查与反馈,收集毕业生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信息,为相关部门改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3利益方参与

医学院校的教育评价必须有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和学生的参与。教学评价必须有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毕业后教育机构的积极参与,并考虑他们对教育计划提出的改进意见,让他们获知教育评价的结果。因此,学校重视教育评价工作,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和学生等相关利益方积极参与此项工作。邀请校外专家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指导,邀请用人单位和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毕业生工作表现及业务水平进行评价,学校根据各方意见予以整改,并保持与各方的信息沟通。

3.1校内各利益方的参与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和学生均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学校的教育评价:校领导通过教学检查、听课、教学工作会议和教学调研等方式实施教育评价;教师通过评学、学生通过评教,召开师生座谈会、教学工作会议等方式参与教育评价;每个班级设1名学生信息员,负责对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反馈。学生每学期对所有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网上评教,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部分。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有师生代表,参与重要教学事项的讨论、审核和决议;同时调动其他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学生代表将意见和建议反馈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校的教学工作会议、人才培养修订会等均邀请学生代表参加。学校的“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经师生酝酿讨论、集思广益、形成共识,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成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3.2校外各利益方的参与

3.2.1政府主管部门的参与

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育厅评估检查、省市政府部门调研等,学校不定期接受国家和省主管部门对专业发展支持计划、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医院评审、临床教学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等方面进行的评估与指导。

3.2.2用人单位的参与

学校的附属医院、教学和实习医院,既是教学合作单位,也是用人单位,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的一体化。学校与省内各医疗单位建立广泛联系,组织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就业等相关部门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根据用人单位反馈,我校学生在临床专业技能、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方面有良好的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在科研和专业外语等方面有待加强。学校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如调整课程计划、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实施实验室开放等,加强对学生外语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3.2.3校友及学生家长的参与

通过召开毕业生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方式,调研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通过校友会、校友返校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校友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学校和家长联动机制,邀请学生家长代表参加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招生宣传、新生家长见面会等各类活动;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单和学业预警通知单及时寄发学生家长,并通过电话、邮件与家长沟通联系,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管理动态和学生成长过程。

3.2.4第三方调查机构的参与

通过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克思公司)对学校2013届、2014届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和教学满意度的意见和建议。调查显示:2013届临床医学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为88%,对教学满意度为90%;2014届临床医学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为93%,对教学满意度为91%。学校注意搜集用人单位、社会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由学生工作部(处)、就业指导中心、校友会、学生辅导员等组织和人员,跟踪走访用人单位,广泛搜集意见和建议。学校定期向社会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接受社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毕业生质量

医学院校必须建立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从医学毕业生工作环境中搜集改进教育质量的反馈信息。必须将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及就业情况等有关信息作为调整教育计划和改进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4.1毕业生质量反馈机制建立毕业生调查与反馈制度,每年召开毕业生座谈会,调研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了解毕业生、用人单位及教学基地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提供参考依据。在毕业生离校前,组织毕业生对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教学计划调整进行研讨、座谈。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4.2教学质量反馈信息定期到用人单位、医疗行业、实践基地开展毕业生调查,同时,通过第三方调查机构开展毕业生调查,不断收集毕业生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信息。2015年,对10所医院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职业能力领域评价均在4.3分以上(满分5分),我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5结语

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目的[5]。在整个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医学院校只有认真学习《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切实领会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了解学校发展现状及认清当前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均能够积极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才能够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进而为培养临床医学卓越人才提供有力保障[6-8]。

参考文献:

[1]谢阿娜,王媛媛,王景超,等.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十五年回顾与展望[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7(1):13-17.

[2]朱汉?,佟矿,文民刚,等.认证促改革改革促发展发展促质量———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实践与认证体会[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2):171-175.

[3]罗怀青,黄春霞,刘佳,等.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探索基础医学教学改革[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31(1):106-109.

[4]杨晨,路海,高立,等.医学院校教学理念转变及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2):204-208.

[5]郑葵阳,蔡红星,陆召军,等.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推动医学教育内涵发展[J].医学教育管理,2016,2(2):405-410.

[6]肖纯凌,李荣梅.以医学教育认证为契机推动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2):23-24.

[7]程刚,李淑玲,白波.教育生态视角下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6,39(6):433-436.

医学毕业总结范文4

关键词:医学信息类专业;高等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加强健康医疗(卫生)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使得卫生信息化人才能力培养得以强化。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信息类专业作为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及时调整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差距。本文通过调查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学情况,总结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并对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1研究对象

在宏观了解全国高校医学信息类专业设置情况的基础下,根据专业开设时间,从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域选取9所高等医学院校,分别是中国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以这些医学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分析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2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医学信息类专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目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向下涵盖专科教育,向上发展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教育体系[1]。

2.1培养目标

9所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基本情况及培养目标见表1[2~10]。可见,各高校在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上均体现出了专业性及行业应用性。

2.2师资队伍

通过调研发现[2~10],各校师资队伍有一定保障,专职教师10~25人,学位以硕士学位及以上为主,大多数院校博士所占比例大于学士所占比例,另外通过调查了解到部分学士学位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背景方面,以管理学、情报学为主,也有医学、法学、理学等专业背景,较广的专业背景使得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复合型得到强化。

2.3课程设置

医学信息类专业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决定了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复杂性,如何将管理学相关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医学相关课程合理安排,成为医学信息类专业面临的问题。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1)医学基础知识课程:包括人体形态学、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综合机能实验、诊断学等课程;(2)计算机技能课程:包括计算机编程、网络架构等课程;(3)信息管理知识和技能课程:包括信息检索、信息组织等课程;(4)外语技能课程;(5)数学和统计学课程。新乡医学院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1)医学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课程;(2)情报学课程:包括信息管理、信息组织、医学情报分析研究、医学文献主题标引、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检索等课程;(3)信息技术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课程;(4)社会实践。湖北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中医学基础、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管理学原理、卫生经济学、运筹学、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组织、信息分析、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卫生信息管理、病案信息管理学、网络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XML与电子病历、数字医学图像、数据统计分析、医院信息化项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数据统计与信息分析软件包、卫生信息资源、医学信息分析、C++、数据库技术与医药管理应用、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卫生信息安全管理、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病案信息学、国际疾病分类、医院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建设与组织、信息检索、多媒体技术、预防医学、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广东药科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信息学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西方经济学、运筹学、管理学原理、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Java企业开发、医学决策分析、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挖掘、企业资源计划、临床医学概论、药学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数据库工程师实训。西南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卫生事业管理学、医学统计学、普通物理学、电路分析、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技术、图形图像处理、管理学原理、运筹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医院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收集与信息处理等。辽宁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卫生事业管理、管理学基础、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行政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医院管理学、战略管理、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安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关课程以及管理学、信息管理学、卫生信息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以及计算机技术、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川北医学院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管理学原理、运筹学、统计学、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技术与应用、医院信息流程学、数据库原理、SQLServer数据库应用技术、网站建设与维护、医院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医学信息分析。可见,早期(2000年以前)医学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是医学基础课程体系较完善,以计算机技能和信息管理技能课程为主;中期(2000—2008年)医学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是医学基础课学习以概论为主,以医院信息系统课程为主;近期(2009年至今)医学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侧重于数据库系统、卫生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课程。

2.4教学条件

9所院校均设有一间及以上实验室,大多安装了虚拟医院信息系统。在实践教学方面,各院校均有服务于实践教学的数量充足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以医疗机构为主,还包括医学院校图书馆、医学信息研究所、公司企业、医学编辑部门、疾控机构等,可以较好地满足正常实践教学需要。

2.5医学信息类专业现状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看出,医学信息类专业在师资队伍方面有一定的保障,但存在地区差异性;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同时期开设医学信息类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不同;在学制方面,基本以四年为主,学位类型以管理学学位为主;大多以图书馆和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虽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保证,但实习基地的范围还需拓展。通过实践教学,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掌握技能,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就业。

3建议

3.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强化能力培养,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思维培养;创建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如医院信息系统等),加大医学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数据结构等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强调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重视专业见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中增加系统设计的题目与内容,同时避免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流于形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紧跟学科教育发展步伐,重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管理科学等基础学科,重视实践教学,构建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宗旨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培养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师,改革课程体系

以培养医学信息类专业带头人为重点,提高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改革课程体系,与时俱进,打造特色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升毕业实习效果

在调研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基础上,丰富实习基地类型,扩大实习基地的地域范围,提高专业影响力,重视毕业实习方案的制订,以使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提高岗位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高芳.医学信息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介绍[EB/OL].

[3]新乡医学院2017年招收专业介绍[EB/OL].

[4]信息工程学院[EB/OL].

[5]本科专业介绍[EB/OL]

[6]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理工][EB/OL]

[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EB/OL]

[8]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介绍[EB/OL].

[9]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EB/OL].

医学毕业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一流本科;医学生;胜任力

全球医学教育第三代改革提出“以卫生体系为中心,系统为基础,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理念[1]。目前在医学教育中主要存在医学人才的岗位胜任能力与广大患者需求不匹配的问题[2]。如何满足卫生系统对高质量临床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具备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人才,一直是摆在医学院校面前的重要问题。如何将“岗位胜任力”的目标引入目前的医学生培养当中,对落实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现代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获批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目前对学生岗位胜任力实施的情况及效果,进行适时调整培养计划及方案。本研究通过构建并实施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调查分析我校临床专业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岗位胜任力的需求情况,分析在校生和毕业生岗位胜任力情况。根据“一流本科专业”要求及医学院校的办学目标和要求,通过了解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情况,分析临床专业人才的岗位胜任力的培养现状,以利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西安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2017级实习生200人,2015、2016级该专业毕业生200人,实习基地教学及管理人员50人,毕业生就业相对集中的10家医疗机构的人事部门及科室负责人50人。

1.2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岗位胜任力相关理论,归纳总结资料中的结果和观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及前期积累的经验,构建并实施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德育教育、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临床技能、丰富课外实践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培养质量。

1.2.1问卷设计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使调查问卷能全面涵盖并符合岗位胜任力相关的各个方面,包括临床技能、医学知识、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和学术研究8个方面。实习生、毕业生问卷由两部分组成:基本情况和岗位胜任力情况;实习基地及用人单位问卷由两部分组成:基本情况和岗位胜任力情况。

1.2.2问卷调查

按照本研究制定的相对应问卷表,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相关内容资料收集。问卷发放前统一将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告知调查对象并获得其同意,之后将问卷填表说明进行详细解释,之后发放问卷,调查对象统一填写完毕后进行收回。通过期中教学走访,对实习基地学生及教学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招生就业处联系我校就业学生及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并发放相关调查问卷。

1.3数据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中所有涉及的数据进行统一录入,之后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两组数据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01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1.1实习生、毕业生基本情况共向实习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共向毕业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5%。其中工作时间1年89人,占比45.2%;工作2年111人,占比54.8%。其中二级医疗机构136人,占比69.0%;三级医疗机构61人,占比31.0%。

2.1.2实习基地、用人单位人员基本情况

共向实习基地管理及带教老师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实习带教及管理老师高级职称17人,占比34.0%,中级职称33人,占比66.0%。共向用人单位人员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其中管理人员9人,占比18.0%,科室负责人41人,占比82%。

2.2岗位胜任力问卷结果

2.2.1实习生与临床带教老师对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针对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8个方面,实习生及带教老师对医学知识方面的能力认可度高,在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公共卫生服务四个能力方面,实习生与带教老师的评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2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针对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8个方面,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临床技能方面的能力认可度高,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四个能力方面,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评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3讨论

岗位胜任力的指标被用来评估个体在整个工作完成过程中的绩效水平,这些指标被统称为胜任力[3]。经过对岗位胜任力相关研究的深入,此概念也被进一步引入当前医药卫生人才评价体系领域中[4]。《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促进了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第三次医学教育变革,从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公共健康、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职业价值7个方面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5⁃6]。多项研究提出我国临床专业本科毕业生岗位胜任力模型,包括医学相关知识、临床技能与疾病预防、人际沟通能力、学术科研与终身学习能力、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信息技术与管理能力等6大维度[7⁃8]。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研读岗位胜任力相关理论知识,搜集医学院校岗位胜任力的研究,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德育教育、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临床技能、丰富课外实践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我校医学教育培养质量,构建并实施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我校临床专业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岗位胜任力的需求情况。临床专业实习生和毕业生分别在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两个方面评价较好,这与我校着力培养基础知识和理论扎实、基础技能过硬的临床医学人才有关。我校近些年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西南西北赛区一等奖。实习生在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与带教老师的评价有一定差异。这也反映出我校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需进一步加强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临床技能方面的能力认可度高,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四个能力方面,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评价有差异。这说明我校临床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岗位胜任力还有一定的差距。教育部等六部委颁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深化促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医学人才临床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培养,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整合及系统整合工作,积极推行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的开展[9⁃10]。田蕾[11]等通过对全国7省临床医师胜任力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提出了临床医师存在临床基本功不扎实、处理医患矛盾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公共卫生意识不强、信息处理能力不高、科研能力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也说明医院院校在岗位胜任力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本次研究有助于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实际要求相结合,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医学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非医学专业;就业;教育改革

现阶段,我国的各类专业性大学都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在近百所医学院校中无一例外都开设了一些非医学专业的课程,比如公共事业管理、信息技术、社会工作、生物工程等等,还包括一些教育部公布的“最难就业专业”。大部分学生通过调剂进入到这些新兴专业,无论是学校的师资队伍还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程度都存在许多不足。

一、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现状

相对于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非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率低、从事行业与所学专业不符、就业层次较低等情况,另外,由于大多数非医学专业的学生都是在医疗领域单位进行实习,这一点也会影响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择业范围。政府、学校、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逐年增加的毕业生等因素相互作用造成了现阶段紧张的就业局面。而医学院校对非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混乱、师资力量薄弱、就业体系不完善、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同样成为了限制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障碍,校方只有明确非医学专业在医学院校存在的优势及劣势,抓住教育发展为非医学专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非医学专业就业教育进行改革才能够改变非医学专业严峻的就业局面。

二、非医学专业就业SWOT分析

1.Strenths(优势)。第一,具有良好的学风。医学院校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严谨好学的学风,而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在这一环境中长期耳濡目染同样会具备这一优点。区别于综合性大学的同专业毕业生,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务实的工作态度,这一态度恰好是用人单位比较重视的,对毕业生日后的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具有优越的知识背景。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学生都接触过基础的医学知识,与综合性大学的同专业毕业生相比在就业方面更具优势,特别是从事与医学有关的行业。

2.Weaknesses(劣势)。第一,缺乏综合素质。非医学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属于边缘学科,多采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相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缺乏临床实践操作能力等实战经验,与综合性大学同专业毕业生相比又欠缺综合素质。第二,不具备突出的专业教育水平。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学科基础较弱,具体课程设置有待考证。就医学特色而言,不同专业的学生受教育的背景不同,对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另外,学生在所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被医学课程占用部分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宽泛,不具备明显的特色,而且这些非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估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无法对教学成果的优劣做出及时准确评价。

3.Opportunities(机遇)。第一,不断发展壮大的医疗体系。目前,我国的医疗体系渐趋完善,对医疗工作人员的需求逐渐增加,这样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就比综合性大学同专业的毕业生在医学知识方面就有了一定的就业优势,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无疑未来发展的机遇。第二,逐渐转变的培养模式。自实施院校扩展以来,越来越多的专业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医学院校开设了许多非医学专业。这样一来,非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呈现出了逐年增长的趋势,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校方会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培养、就业等问题,对培养模式的转变具有一定导向作用。

4.Threats(挑战)。第一,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办学时间短课程设置不清晰。现阶段的医学院校在对非医学专业进行课程设置时会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来凸显医学院校开设非医学专业的专业特色。但是,如何对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进行设置和如何处理非医学专业与医学课程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却没有科学的制定标准,因此,医学院校只有解决上述问题,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才能使专业知识更加完备,让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第二,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较弱。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大多是近年来开设的新课程,校方无法在短时间内引进充足的师资力量,导致非医学专业缺乏专业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另外,非医学专业的教师大多来自综合性大学,其自身无法兼备医学知识背景和特色专业。第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信息平台尚不完善。目前院校主要是通过就业信息网和校园招聘会两种形式就业信息,而医学院校的就业信息网实际上仅仅服务于医学专业的学生,用人单位也都是医疗卫生单位,其他种类用人单位选择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几率微乎其微,这对非医学专业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

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教育改革

1.系统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许多学生和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就业问题的严峻程度,对就业的期望较高,固守“医院就业”的传统心态会让他们失去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而用人单位短时间内无法接受大规模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毕业生。所以,校方应该提高对于非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识和行业发展认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进行合理定位。教师应对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就业目标进行详细的了解,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就业形势分析,及时抓住合适的就业机会。

2.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影响力。由于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办学时间短,要想培养出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强化非医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鼓励在职教师进行深造或对国内外优秀学府进行访学等手段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提高教学能力;其次,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应根据社会需求控制招生规模并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改革,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的优秀毕业生,同时还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第二专业课程的学习,实现医学和非医学等学科知识交融,打造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再次,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实践性教学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积极推动实践教学与社会无缝对接,到专业对口的企业机构去开展短期实践,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强化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医学院校开展步履艰难,但对于非医学专业来说,恰巧是一个契机,大健康相关领域的飞速发展,催生一系列依托医学、养生、美容、药物研发和种植、工程信息学等行业的发展,激发着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因此,如何结合专业学科背景开展创新创业甚至实现创业孵化?是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更是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突破“重围”,挤出生存“夹缝”的一大机遇。医学院校开展针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人职匹配率和成功率。

4.加强校企合作,前置就业指导与服务。医学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一步开辟就业途径,为非医学专业学生开拓多渠道实习基地,确保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第一,通过提前召开用人洽谈会的方式,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掌握并向社会招生、就业信息,提前录取提高生源质量,这种做法对非医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二,在校期间就与其签订就业合同,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有的放矢的去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人职匹配度和社会适应性。第三,建立校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立并完善具体的培养计划,对双方的责任权利进行明确,校企合作实现教学—学生管理—实习—就业一体化。第四,建立每一位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全过程档案,对每一位同学实行跟踪管理,必要时可以实行“召回反读制”,这样既做到对用人单位负责同时也是对毕业生和学校自身负责。

四、总结

总而言之,由于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无论是在专业内涵的建设还是在社会的认知程度上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校方应从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加强就业指导等方面出发进行非医学专业就业的教育改革,尽可能的为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创造良好的促进就业的教育环境,增强学生的就业自信心,使这些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与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托娅,胡茜,吕叶辉,等.高等医学院校非法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法医学杂志,2018,34(3):313-315.

[2]王韵桥,夏猛,赵星皓,等.对非医学专业人才中医继续教育的意义及现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9):15-17.

医学毕业总结范文7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医学学术型研究生;临床科研队伍;创新型人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在不断探索和优化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发展至今,我国现阶段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新型模式将研究生划分为两类,分别为专业型研究生(专硕)和学术型研究生(学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医学人才的分流[1]。前者主要接受临床思维与技能的训练,而后者则专注于科研思维与技能的培养。然而,由于大多数医学生在本科阶段较少接触到科研,在进行方向选择时,专业型研究生成为了大多数医学生的首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流动的不平衡,因此,进一步优化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步提升科研对医学生的吸引力,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当前医学教育模式的优势。

1我国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现状与问题

1.1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主要的医学教育模式是“5+3”医学教育模式,即5年的医学本科教育,3年的硕士研究生教育[2]。在我国有部分医学生是七年制的本硕连读或八年制的本硕博连读,毕业后分别可获得医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3]。部分国内高校还开创了特色医学培养模式,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推出的“4+4”学制,前4年学生主要接受非医学本科教育,后4年为医学专业教育,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我国医学生学习阶段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改革力度较大的就是硕士研究生阶段。当前硕士研究生主要分为医学专业型和学术型。前者要求完成33个月的临床轮转实习[2],同时做少量以临床为主的科研工作,并撰写以临床内容为主的毕业论文,临床考试和答辩合格后即可获得医学专业型硕士学位。2013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临床医学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将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以尽快培养一批临床技能合格的医学生。专业型研究生在通过相关考核后可获《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俗称“四证合一”[4]。对于大多数医学生来说,“四证合一”的诱惑让专业型研究生成为当之无愧的首选。学术型研究生,对临床轮转实习无硬性要求,主要任务是发表以科学研究为主的研究论文。国内多数高校都有具体量化考核指标,一般来说要求发表SCI论文,并有具体的影响因子指标,达到相应指标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方可获得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仍需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于科学研究的特殊性,相比于专业型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的毕业条件似乎更严苛,因此成为了医学生们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5]。

1.2我国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问题

新医学教育模式下造成人才分流不平衡的原因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的两个显著问题密切相关:其一,部分临床医生作为研究生导师,虽然招收了学术型研究生,但对学生在科研方面的指导有限,甚至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从事临床工作,而无法得到系统的科研培训。其二,大多数临床医院缺乏可供潜心研究的实验场所与配套设备[6]。第三,大多数医学生在本科阶段较少接触科研,因此,对科研了解较少,普遍认为自己在科研方面难以有所成绩[5]。对此,结合研究生科研活动中的可能遇到的具体困难,共同探讨更合理的以科研能力为导向的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将对未来医学人才的培养有极大促进作用。

2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工作创新与探讨

2.1搭建实验平台,打通临床与基础的研究壁垒

医学领域研究生不同于生命科学等基础科学领域研究生,应围绕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招收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导师大多为临床医生,对研究生的基础科研工作的指导有限,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中,搭建系统的实验平台显得尤为重要[5]。而这个实验平台需要多方的协作,例如将临床医学院与生命科学学院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导师所能获得的临床资源,瞄准临床实践发现的科学问题,结合生命科学学院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从而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科学问题成为研究生课题的主体方向,而生命科学学院的优势科研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实验技术指导与科研思维培养。通过加强临床医学与基础生命科学研究的合作,打通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壁垒,帮助学术型研究生迈向更高层次实验平台,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长足发展夯实基础。

2.2组建专职科研队伍,培育高水平团队

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在本科阶段主要以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在实验原理和实验技术培养环节上十分薄弱[5]。尽管许多知名大学早已开展医学本科生创新实验项目,启蒙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实验技术,但由于繁重的临床基础知识课程,相较于生命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差距仍不容忽视。对于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来说,科研能力与思维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临床医生大多难以兼顾临床与学生的科研指导[7]。因此相较于国外“宽进严出”的研究生培养风格,国内大部分高校难以实施严谨的考核制度,结果大多流于形式[8]。为避免不必要的财力、物力浪费,做到真实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需要建立稳固的专职科研人员队伍,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人才培养中的趋同性,追求最大化挖掘研究生潜力。有学者提出学术型研究生“双导师”制,学术型导师主要在科研方面指导学生,而临床型导师可以在临床方面进行指导[9]。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临床医生导师在科研方面指导有限的问题,又不至于让医学生完全脱离临床环境,目前正处于试验阶段。另一种可行性较大的方案是引进高水平专职科研人员或许有助于解决这一困境。如此,为全面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人才保障,有助于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

2.3尊重科研规律,创新科研管理制度

一支优秀科研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对科研规律的遵循和对管理制度的创新。因此为保障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科学合理地开展科研,在此笔者提出部分个人建议,与同道共勉。首先建立学术型研究生不参加临床工作,鼓励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培养制度。其次,实施研究生培养晨短会制度。每日八点召开早会,由研究生用1~2分钟时间简要汇报实验进度及遇到的瓶颈,便于导师发现问题并提供专业指导,形成小型头脑风暴会。这种早会形式既是对课题研究的督促,也是对研究生总结和表达能力的锻炼,由此也碰撞出许多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三,推行研究生培养周会制度。每周固定时间段召开1~2小时周会,1~2名研究生结合热点或自身课题研究做文献精读或专题汇报。2~3名研究生详细汇报实验进度和下一步实验计划,汇报期间,参会人员可随时提问,就实验结果和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10]。一问一答间既加深了研究生对自身课题不足的认识,也锻炼了自己的科研思维,这种“两会”培养方式能够显著提升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优化综合考评制度,激发研究生科研热情

合理、优化的科研考评制度是研究生科研热情的有效保障。由于我国研究生数量众多,要实现国外研究生教育的严格考评制度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8]。但是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考评制度,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此,具体有如下三方面建议:首先,在满足各医学院校研究生基本毕业要求的前提下,摒弃“SCI论文数量是评价研究生科研工作好坏金标准”这一传统考核指标,鼓励研究生从“数量优先”向“质量第一”的思路转变。在评优、评奖中优先支持开展深入的、可持续研究的学生,不以SCI数量论英雄。其次,尊重学科间差异,坚持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分类指导和评价。鼓励研究生围绕所在学科的重大临床疑难凝练科学问题,开展系统性研究。由于学术型研究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将进入临床一线工作,因此研究生期间开展与所在学科疾病相关的课题,有助于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用更加严谨的科学思维来发现和凝练临床实践中的科学问题,真正实现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最后,建议研究生每学期接受第三方专家评审意见和专业指导。为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打破自我认知瓶颈,公平公正地评价研究生科研水平。每学期期末邀请5-6位非本校第三方权威专家参加研究生总结汇报会,由专家团提出的综合考评建议,及早发现科研设计、思路等方面问题,帮助研究生们少走弯路,也是对研究生科研工作的督促。

3结语

医学毕业总结范文8

1.1动手实践能力差

医学生在进行临床实习前的实践课只是临床见习和实验室模拟训练,其动手实践的对象为标本、模型人及病案。实习生进入医院直接在患者身上进行视、触、叩、听等操作检查,其操作的技巧、手法的轻重等,都需要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临床上就会表现出动作僵硬,动手能力差。

1.2组织纪律松懈

医学生进入医院实习期间,缺少了学校老师学生的管理,加之有些同学自我控制能力差,则出现纪律松懈、懒散,学习不求上进。

2影响临床实习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高校扩招及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使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教学效果欠佳。调查发现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岗前培训不足

医学生实习前学校一般都组织实习动员和培训,教学医院也有岗前实习培训,但培训内容大多为医院规章制度、主要注意事项等。缺乏患者首诊的接诊、沟通交流、诊治宜忌等系统性培训,更缺少转入不同科室前该科室独特诊疗常规及注意事项培训。使实习生进入每个不同科室都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适应过程,难以很快进入角色。

2.2高校扩招

随着高校招生数量地逐年增加,医学院校招生规模更是不断扩大,进入临床实习医学生不断增多,而相对稳定的实习医院承担的临床实习任务越来越重,医院教学资源则难以满足不断增多的实习生学习需求,临床老师带教也难以对成群结队实习生逐一指导。这样,通过临床实习也难以培养出技术精湛的临床医学人才。

2.3医患关系影响

由于不断增多地医疗纠纷报道,医患关系也日趋紧张,带教老师不敢轻易放手让学生亲自操作。调查显示,1/3的实习生没有进行过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等临床实践技能的操作,1/2的学生只是偶尔操作。随着相关医疗法规的颁布,患者维权意识日益提高,有些患者拒绝实习生对其检查,甚至个别患者对医生带着成群的实习生查房也产生反感,使学生在临床实习中显得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教学质量。

2.4升学、就业压力

调查显示,医学生中25%的本科生放弃实习,全力准备考研;30%的专科生积极准备升本考试。他们平时加紧学习英语及医学理论知识,参加考研或升本辅导班。75%的实习生在春节前后就忙于查阅招聘信息、准备和投递个人简历、参加就业招聘会,甚至有些学生因实习期间没找到拟聘单位而焦虑。如此种种,学生根本无法专心临床实习。

3临床实习中的教学管理

为了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顺利通过由医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转变,保证临床实习教学的质量,下面就临床实习中的教学管理加以探讨。

3.1加强岗前培训

医学院校在学生到医院实习前进行实习动员和培训,实习动员师生共同参与,调动学生实习兴趣,了解实习的目的、意义及程序;培训为实训教师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指导,带教老师重点就临床实习中的病史了解、病历书写、沟通技巧、学习方法及相应法律法规进行培训,实训教师重点对临床实习中的常用诊疗技能进行规范化指导、强化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到医院的临床动手能力。带教医院培训应分阶段进行,进入实习前医院医教科对实习生进行医院管理、整个实习流程、转岗程序、规章制度等大体培训,让学生尽快熟悉实习环境和流程,避免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而茫然无措。转岗实习前相应科室应对实习生进行本科室的特色诊疗、注意事项进行培训,避免因特别沟通或特殊诊疗欠佳而影响医患关系,影响学生实习。

3.2加强实习期间管理

建立实习双重分级管理制,一是“学校-教务处实习科和系部辅导员-实-实习学生”分级管理,教务处实习科定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结合医院医教科选择患者进行现场诊疗、病历书写等考核或竞赛,组织学生开展病例讨论;系部辅导员密切联系实,对学生的出勤、心理、生活等进行管理和帮助。二是“医院-医教科-带教医生和实-实习学生”分级管理,医教科结合带教医生对实习中的病历书写、动手操作进行指导,组织医生、学生共同开展病案讨论;结合实和带教医生对学生的出勤等劳动纪律加以管理。由此可见,实在实习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医院与实习生之间的桥梁。应选用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担任实,既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可以加强实习管理。

3.3严格毕业考核

学生实习结束返校进行毕业考核,毕业考核应着重进行实践技能考核,也是对临床实习效果的检验。我校毕业考核是模拟临床执业医师考核的程序进行,即“笔试测试(病史采集、病历书写等)-技能操作和体格检查-机试(心肺听诊、心电图、X线、B超、CT等)三站进行。考试不通过不予毕业。实践证明,严格毕业考核,是促使学生重视临床实习、加强技能训练的有效途径。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