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教育培训范例

医疗教育培训

医疗教育培训范文1

〔关键词〕乡村医生;医师职业精神;医学人文;医学教育

乡村医生是农村居民健康的守护人。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加大了教育培训的力度,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对乡村医生的服务有了更多人文性的要求。而目前绝大多数培训机构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仍然偏重于基础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传授、学历的提高以及(助理)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的提升。人文教育的缺位加之经济等因素的冲击,导致部分乡村医生社会责任缺乏、诚信意识淡薄和价值取向扭曲、沟通能力欠缺及服务意识缺位等,这些都不利于我国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良性发展。因此,本文认为在“健康中国2030”保障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利益的战略目标下,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除继续提高专业水平之外,也需要加强对乡村医生职业精神的教育与培训。

1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

医师职业精神是指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的主导思想,是在医学实践中建立和凝练的,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所肯定并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其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1]。医师职业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医师临床能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其既包括对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也包括对该职业的认可与以身作则,其核心是谦逊、正直、责任心和诚实等品质。

2乡村医生职业精神教育培训现状

2.1乡村医生职业精神的先天优势

首先,我国乡村医生长期生活、工作并扎根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中,既为医又为农,他们勇于奉献、甘于吃苦、不计名利,用最简单的医疗设备和自己的责任心,为农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基础性卫生工作,发挥了农民健康卫士的重要作用。其次,乡村医生立足于乡土气息浓厚的熟人社会环境中开展服务行为,他们与患者颇为熟悉,因此,乡村医生与患者之间有着天然的“亲人”关系。第三,乡村医生的服务对象都是生活在基层的农民,工作中必须要处处为农民考虑,既要治好病,又要少花钱。他们对患者的家庭病史、经济情况等比较了解,更能理解患者的就医心态与健康利益诉求,也更容易成为患者的精神支柱。

2.2乡村医生职业精神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提出,各国医生都需要在医学知识、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价值观交流与沟通技能、临床技能、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等方面达到最基本要求。乡村医生作为我国卫生队伍的重要一员,理应具备并达到该基本要求中的标准。然而纵观当前我国乡村医生队伍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乡村医生在职业精神建设方面还有待提升。2.2.1乡村医生对医师职业精神缺乏了解。多数乡村医生未受过系统医学教育,除自身知识与技术水平有限,误诊、漏诊、延误诊断治疗、操作不规范导致医疗差错时有发生外,其人文知识匮乏,对“医师职业精神”的概念、内涵、作用等知之甚少,也缺乏对具体医德规范和标准的深入理解,以及与患者有效沟通的技巧,他们多数只是凭借道德直觉工作,也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处理问题,较少注重提高自身医德修养,也不重视医患沟通的艺术。乡村医生处在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底层,待遇水平偏低,部分乡村医生仅把这份工作看作是贴补家用、维持生计的一种手段,对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没有太大兴趣,也不愿去操心“医师职业精神”的具体要求,得过且过。这直接导致医患之间出现“信任危机”,容易引发医疗事故和纠纷,还迫使部分患者“小病大治”“舍近求远”地去大医院诊治。2.2.2市场经济严重冲击了乡村医生的职业精神。改革开放以后,乡村医生失去了政府保障,游离在医疗市场的边缘,半医半农艰难地维持生计。受不良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乡村医生也逐渐将市场交换原则运用到医疗工作中,开始追求经济效益,乱收费、卖假药和过期变质药品、过度治疗[2],引起农民不满,进一步削弱了农民对乡村医生的认可与信赖。

2.3现有乡村医生教育培训计划忽视医师职业精神培训

乡村医生长期工作在农村第一线,他们的职业素质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加强乡村医生职业精神教育,引导乡村医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良好的医德医风,不但有助于提高乡村医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让广大农民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有利于农村卫生工作目标的实现和健康发展[3]。

3乡村医生职业精神教育培训的对策

3.1提高乡村医生的社会地位及待遇

新医改后,乡村医生作为卫生院的下属,成为整个医疗体系的最底层组织。但我国卫生系统人事编制及相关福利政策仅下沉到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不享受国家正式编制的各项待遇,还要受卫生院管理,缺乏归属感。作为农村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员,他们会在不经意间去和与自己“差不多”的教师、村干部等对比,相比较低的收入难以激发其职业自豪感以及献身于职业的热情。而且,现有乡村医生分配制度也加剧了他们的不公平感,如药品零差率政策取消了乡村医生药品加成收入,虽然政府给予补贴,但总体收入仍大大降低;另外,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85.9%的乡村医生认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增加了其工作量,甚至一些乡村医生需要利用业余时间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但薪酬增加较少,导致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而且药品质量也难以保证[4]。因此,首先要从法律法规层面明确乡村医生的身份,使其有职业荣誉感,才能坚定其扎根基层的信念。其次,在一体化管理的大背景下,可以将乡村医生的行政隶属关系划归到乡镇卫生院,无论是从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收入分配管理上都和乡镇卫生院采取一致性,实现乡(镇)村医收入的均等化[5]。第三,允许乡村医生参加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定。第四,应健全并完善乡村医生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当乡村医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同行基本一致,而且生活无后顾之忧,工作被需要与认可时,他们才会安心地扎根基层服务病患。

3.2加强乡村医生职业精神相关科目教育培训

3.2.1增设医学人文相关课程。可以根据社会和医学科技发展的变化及乡村医生实际增设一些新的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患沟通技巧以及党和国家有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等课程。特别是要把医德教育作为乡村医生培训中的必修课,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乡村医生工作的价值和职责,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尊重和关心病人,较好地实践“守护农民健康”的职责。只有让乡村医生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下得去、留得住,也才能将所学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技能更好地运用于乡村的医学实践[6]。课程形式可以是一定学时的必修课,也可以是针对乡村医生实际需求开设的医学人文专题讲座或大家讲坛,特别是邀请相关专家来到乡村医生身边现身说法,既可以加强人文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也可以帮助乡村医生从专家身上受到启发、得到鼓舞,并自觉树立起服务乡村卫生事业的崇高理想。3.2.2在医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中渗透医师职业精神。医乃仁术,医学的人文性渗透在医学的每一个角落,专业课程的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还要将蕴涵其中的丰富人文资源传授给学生。在乡村医生专业知识培训时,专业课教师要适时渗透人文知识,让医学人文与医学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可以通过床旁见习、实习帮助乡村医生在增长临床经验的同时,认识医师职业精神的思想内涵。3.2.3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乡村医生的职业精神。近年来的“最美乡村医师评选”等活动,宣传、弘扬乡村医生重要作用与先进事迹,极大地增强了乡村医师的职业荣誉感,坚定了他们扎根农村的信念,同时也带动了更多人去关注、支持农村卫生事业,为农村医生队伍建设以及乡村医生职业精神建设打了一支强心剂。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乡村医生先进、感人事迹的报道,鼓舞更多的乡村医生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得更好,也可以引导受过良好医学教育的年轻医学生回到农村、扎根农村、服务农村。二是加强对乡村医生职业精神的考量,对道德典范予以表彰,而对医德人格存在瑕疵的乡村医生要批评教育,小惩大诫,严重者可取消执业资格。

〔参考文献〕

[1]金福年.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的基本特征———从《医师宣言》谈起[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6):161-163.

[2]张丽霞,吴堃.乡村医生人格内化的现代价值及培养对策[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10):60-61.

[3]戴伟娟,谢素芳,王朋,等.关于加强乡村医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11):1129-1130.

[4]尹文强,于倩倩,陈钟鸣,等.乡村医生组织公平感现状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32(4):280-283.

[5]王冠男.基于乡村医生管理现状的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4,28(11):690-693.

医疗教育培训范文2

【关键词】继续教育;医学;网络化;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大力推进,各级领导和广大卫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不断提升,以我中心为例,培训中心作为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基地,2016年申报继续医学教育区级认可项目44项,学分管理覆盖全区卫技人员共计3259人,较往年学习人数增加近400人。

1传统教育培训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需求不断加强,但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医疗工作量大。工作负荷过重、劳动强度大、休息时间短、几乎没有运动与娱乐时间,已经成为当今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现状。医务人员在工作、家庭和学习的时间分配上感到力不从心,超负荷的工作使医务人员没有精力及自由时间来完成继续医学教育。

(2)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不规范。不同级别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只能以固定的面授形式、在医院规定的某一时间开展,开展时间多安排在下午,医院对病患的治疗与护理多集中在上午和下午这两个时间段,讲课地点也会因医院大量的工作会议占用而临时调整,而医院内的医务人员的工作部门各不相同、并且临床医务人员经常白班夜班倒休,科室工作量大时要加班,急诊科室人员时刻面对危及重患者不能离岗等许多因素造成医务人员不能按时及全程参加继续医学教育讲座。

(3)继续医学教育针对性不强。大医院分科较细,涉及专业较多,基层医疗机构多以全科为主。医务人员的学历、职称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听课效果,而继续医学教育讲座很难做到以听课人员水平制定不同内容。在基层医院中,继续医学教育讲师讲课水平普遍不高,一些面授课成了针对老百姓的健康大讲堂,继续医学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4)学分管理不规范。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除了直接刷学分卡外还有学分证书,自学笔记等。项目举办单位应按要求发放和管理纸质学分证书,但在进行学分手工录入时也发现不符合规定的学分证书。部分举办单位滥发证书,乱授学分,致使学分管理不到位,“人情分”、“关系分”频繁出现,导致医务工作者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积极性均不高。

2网络化教育培训形式的特色和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教育培训形式,网络化教育有着突出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1)资源利用最大化。培训机构可以甄选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充分开展医学领域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进行广泛传播。

(2)学习行为自由化。不受时间,地点,倒班等因素干扰,只要有电脑及互联网就可以随时学习。解决了因工作原因不能按时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面授课程。

(3)学习形式互动化。讲师与学习者、学员与学员之间,通过网络进行虚拟交流,学员可以提交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和主要问题,老师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

(4)教学形式个性化。根据学分管理中至少三分之一是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要求,医务人员可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对口的课程,每个学员的学习足迹都会被系统完整的记录,以便下次学习。

(5)教学管理自动化。网络化教育培训形式可为学习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从课程的筛选、报名、学习、考试、获取学分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完成。(6)不局限地区。可以不受地区、不受时间等限制,更好地让学习者节省时间和不必要的费用,充分地让自己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3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化的重要性

针对传统教育培训形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实施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化,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1)更加突出有效性。网络化、信息化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现代医疗理念、知识、技术不断更新,广大医务人员一方面为了获得新的知识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一方面还要克服没有时间外出学习的不便。通过网络化教育形式,广大医务人员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主学习,成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一条有效捷径。

(2)更加具有灵活性。网络资源丰富,信息容量大,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僵硬化,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授课形式灵活多变互动性强,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是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必要手段。

(3)更加凸显开放性。事实证明,在现代社会中,掌握超前的理念、超新的技术,是占据这一行业制高点的关键。涵盖领域广泛的网络化继续医学教育形式,为广大的卫生专业人员搭建了一个开放的、灵活的学习平台,从而使广大的医务人员及时的获得新的医学知识和新的医疗技术。同时,也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医疗教育培训范文3

关键词:国际工程;安全;培训

0引言

中资企业承揽的国际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国际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安全教育培训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素质有很大的作用。

1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目标

通过扎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抓好安全培训,确保员工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培训率100%,特殊工种安全教育培训率100%等,实现全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率100%,做好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以达到减少和避免事故发生的目的。

2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在进行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时,制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在每年年初编制“年度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同时将安全培训纳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年度培训计划当中,做到统一领导、统一部署、专项安排、按计划实施;在各项安全活动当中,制定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积极开展主题相关的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教育培训做到突出重点,对重要方面进行重点培训。从2016年6月正式开工到2019年5月底,塞内加尔高速公路项目共组织开展各类安全教育培训7400多人次,员工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培训率100%,特殊工种安全教育培训率100%等,实现了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率100%,全面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2.1工作要求

1)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成立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小组,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编制教育培训计划,做到统一领导、统一部署、专项安排、按计划实施。2)以管理人员、厂队长及当地劳工为培训重点对象,并结合入场安全教育和日常教育培训、经常性教育培训工作等,全面推进全员安全培训。3)为确保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档案登记,认真做好培训记录,进行培训效果评估,将参加学习培训的情况作为员工安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年底对年度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分析,形成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总结。4)落实安全教育培训责任,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自觉性,把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安全检查、安全考核、体系内审等工作中。5)合理规划安全宣传教育培训费用投入,在年初制定年度安全投入计划时,一同计划安全宣传教育培训费用,为安全教育培训提供资金保障。

2.2组织机构

成立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小组,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副经理为副组长、各部门厂队负责人为组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小组,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组织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日常工作。

2.3培训内容

在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中,可以根据岗位、工种、施工部位、类别等的不同,切实开展结合实际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做到教育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确保教育培训的实施效果性。安全培训教育内容包括(不限于):1)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国内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2)当地劳动法、行业集体公约、环境保护法等当地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甚至可涉及国际上安全相关的规范规定;3)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安全生产责任制、对违规违章的处理办法等;4)安全生产标准化相关内容,国家、公司、当地国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5)应急体系和应急救援;6)各类安全技术措施和方案;7)危险源、环境因素、职业病因素的辨识、监控和防范;8)交通安全、设备安全、生产事故等安全管理重点;9)偷盗、抢劫、食物中毒、传染病预防等公共安全问题;10)安全操作规程及各类安全防护用品、工器具的使用;11)合规性;12)外事纪律。安全教育培训在培训计划的基础上,区分重点开展对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样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以实用高效的培训方式开展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工作。

2.4培训方式

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可采取多种培训方式:1)面对面讲授培训,此为国际工程项目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常见的培训方式,简单直接;2)视听式教育培训,通过播放安全事故警示教育片、安全宣传视频等进行培训;3)互动式培训,通过讨论和互动进行培训;4)组织活动,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发放安全宣传手册等方式进行培训;5)具备条件的,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模拟体验。在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创新其他培训方式,保证培训的效果性;

2.5培训重点

2.5.1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扎实开展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所有新进场人员,严格按要求实行三级安全教育,层层落实,确保从业人员对法律法规要求、所在单位安全管理要求等的了解,切实做到培训合格上岗率达100%。

2.5.2生产安全教育培训

交通安全一直是多数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重点管理之一。交通安全隐患作为安全隐患中的重点之重进行排查治理,除《机械设备管理办法》《设备维护保养规定》《车辆及驾驶员管理办法》《交通安全管理办法》《关于中方人员驾车的规定》《车辆限速行驶规定》《设备专项检查制度》等交通安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保障外,交通安全教育培训也是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交通安全教育培训可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相关制度、各类机械设备安全操作规程、驾驶员安全操作规程、行车安全注意事项、交通安全事故警示、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等。具体可从限速行驶、严禁无证驾驶、严禁疲劳驾驶、严禁野蛮驾驶、定期进行车辆性能检查和保养、及时排查车辆隐患等方面进行培训,以及根据现场实际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培训。起重安全、施工用电、消防安全等培训,根据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并结合施工阶段特点和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2.5.3职业健康培训

随着职业健康问题在国际工程项目中越来越突出,施工生产和生活中的职业健康问题都急需得到解决,各种职业健康隐患急需消除,保障员工身体健康。针对以上问题,更有必要组织进行职业健康知识培训,除进行生产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外,还可以进行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培训。1)组织全体员工,进行生产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和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培训。职业健康安全操作规程的培训,可由项目安全管理人员或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培训,可由项目医务室医生或邀请其他医生主讲,介绍所在国常见的疾病类型及防治方法,介绍项目诊断过程中常见的疾病及防治,介绍大龄人员常见的高血压、高血脂等类型的疾病及防治,观看《生死竞速》(心梗急救实录)、《抢救黄金时间》(视频教学)等具有代表性的疾病防控宣传视频。2)可以邀请驻当地国医疗队和国内医疗队到项目上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培训及义诊。例如:2018年10月,邀请中国第17批援塞内加尔中国医疗队到塞内加尔高速公路项目进行健康宣传培训和义诊。2019年5月,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两位医学博士到塞内加尔高速公路指导工作,开展专题培训讲座,一是介绍了“热带病的防治”,主要内容包括疟疾、伤寒、登革热等非洲常见传染病流行病学特点及诊疗,疟疾的分类、传播途径、诊疗及预防;二是介绍了“心脑血管疾病的识别与预防”,主要内容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保障身体健康的建议。医学专业人士的健康宣传培训,增强了员工的疾病防治知识和健康意识,对保障项目员工身体健康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

2.5.4公共安全培训

针对公共安全,在制定《外事纪律规定》《总统大选应急预案》《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偷盗抢劫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各种公共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培训也是重中之重。现阶段,国际公共安全形势依旧严峻,武装冲突事件频发,抢劫、偷盗事件的发生,疟疾、伤寒、登革热等传染病和其他不安全因素一直存在。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安全事件预防和应对的培训,加强应急管理,成立应急组织机构,完善安全管理网络图,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设备,确保有效持续的通信系统,与宪兵队、医院、当地政府等机构签订医疗互助协议、消防协议等,并保持联系和良好的互助协作关系,保障公共安全。

2.6培训持证

1)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例如,如果在云南省进行安全员A证、B证、C证的报名取证工作,可参加云南省住建、水利、交通运输相关部门组织的安全员证培训和取证。2)依据“中国人事考试网”的“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工作计划”(每年一次),可在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核安全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等资格考试项目中,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考试项目进行报考,具体的报考条件、考试时间等,都能在“中国人事考试网”查询到。通过学习、培训、考试等,不断提升自我发展。3)安全评价师的报考条件、考试时间等,可在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网站查询到。4)根据职称评定相关条件、流程和要求,可申报对应等级的安全工程师职称评审。

3安全教育培训与安全活动相结合

安全教育培训,必须将安全教育培训贯穿于整个安全生产过程,贯穿于各类安全活动当中,将安全教育培训与各类安全活动和其他活动进行有机结合。1)“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每年4月底进行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进行职业病防治法的培训,介绍职业病、疾病防治的相关知识,传播职业病危害和职业病防治知识,提高员工的职业健康意识和职业病防治技能。2)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根据上级关于“安康杯”竞赛活动的总体安排和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活动期间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并进行教育培训。3)“安全生产月”活动。每年6月份为全国安全生产月,通过安全月宣誓签名、事故警示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制度宣贯等,开展教育培训。4)“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在每年6月安全生产月期间进行。5)“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组织对“安全生产法”进行学习,丰富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6)“世界环境日”活动。一般在每年6月初,根据环境日主题,积极开展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培训。7)“节能宣传周”活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2013年6月,国务院确定每年6月节能宣传周第三天为“全国低碳日”“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期间,积极开展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培训。8)上级单位到本单位开展检查、考核等活动时,可借此机会,由上级单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项目员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9)其他未提到的安全相关活动,根据活动目的和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

4培训建议

1)随着国际工程业务的不断发展,中资企业在国外的工程越来越多,除管理层大多为中国人外,施工人员基本为当地人,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众多语言存在,而对当地员工的培训是重中之重,语言沟通方面存在困难,所有培训都带上中方专业翻译人员也是不现实的。针对此问题,提出以下建议:①不断提升自身外语知识水平,学习外语书籍,参加外语培训等,在丰富自身外语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与当地人的沟通交流;②提高对工作的专注程度,提高自身理解能力,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在有限的外语知识基础上,也能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进行沟通交流;③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时,可带上中方翻译、当地翻译等;现在,很多国际工程项目都会聘请到中国留过学、在孔子学院学习过中文、在中国工作过的熟悉中方语言文化的当地人员,甚至从其他国家招聘有才能的熟悉中文的外籍人员,这为国际工程项目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人员保障;④有针对性的,培训几个当地人员,这些当地人员虽然不懂中文,但经过多次接受培训和参与培训,对培训内容、培训流程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配合中方人员对当地人员进行培训,避免了每次培训都带上专业翻译、占用翻译太多时间的情况;⑤翻译培训教材,准备双语版培训教材,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时,可从接受培训的当地人当中,选择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当地人,持有已翻译过的培训教材,对接受培训人员进行培训讲解。2)随着国内外安全管理标准的不断提高,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也需要不断提高。在国际工程项目工作中,感受到对国际安全管理、当地国安全管理要求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入,导致国际工程项目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成效。①通过书籍、期刊、网络媒体等,不断学习国内外安全管理知识,增加自身安全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开展安全教育培训。②可参加专门对国外工程项目管理和培训知识的讲座、交流活动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国际安全形势和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模式,并借鉴运用于项目安全教育培训实施当中。③邀请国内外富有经验的、专业的安全咨询培训机构进行安全教育培训。④邀请当地国安全咨询培训相关机构,对当地国的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进行讲解和宣传,并针对项目安全培训工作的开展进行评估和指导。⑤开展项目交流活动,同企业之间、不同企业之间,均可对安全教育培训经验进行交流和分享。⑥不同项目之间,可通过安全管理人员的轮岗,互相学习,取长补短。⑦不断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教育培训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安全相关信息,获取的安全相关信息,可作为安全教育培训资料的一部分。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多,对于国际工程项目,对于国际安全动态的关注了解也是很重要的,通过网络获取国际安全动态是很快捷的一种方法。从中国领事服务网网站、新华国际头条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上,都能获取到相关安全信息,与国际接轨,丰富国际安全相关知识,为安全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5结语

医疗教育培训范文4

通过对国内外和上海市部分三级医院对管理干部和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的梳理,结合本院管理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分别针对现职干部培养和后备干部培养两方面提出对策,从而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医院管理干部队伍培养体系。

[关键词]

管理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新医改提出“建立起一支职业化的卫生管理队伍”,推动医院从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向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转变,管理干部和管理人才是关键因素。本院是一所以诊治心胸疾患为主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正处于发展转型期,医院管理者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刻不容缓。医院既要加强对现职管理干部队伍的培养,同时还要做好对后备管理干部的培养和建设。

1现况调研

1.1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分析,国内外对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学位教育、继续教育、国外深造和职业化培养[1]。

1.1.1学位教育

美国芝加哥大学首先设立MHA(医院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课程,之后,加拿大、拉美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均开设了MHA课程,培养出不计其数的医院管理人员,是职业管理者身份确认的一个里程碑。

1.1.2继续教育

美国有19所大学提供医院管理继续教育项目,包括公共卫生学院、大学、卫生管理培训中心、医院、基层卫生中心等;日本设立国立医疗病院管理研究所,专门进行医院管理教育和研究方面的培训;中国台湾地区设立医疗机构管理研究所,主要培养医院管理方向的硕士、博士。

1.1.3境外深造

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在培养管理人才上都是派到国外留学,接受长达5年的教育培训。

1.1.4职业化培养

法国医院院长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管理人员,8个月的课程学习和海外实习,毕业后才能任命为院长;欧美很多国家院长必须经过卫生管理专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对于其他专业改做管理工作的医师,要求接受0.5~3年正规的管理培训。

1.2国内医院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2.1存在着“五多五少”结构特征

一是低层次学历的多,高层次学历的少;二是医学专业的多,管理专业的少[2];三是愿意从事医疗工作的多,愿意从事管理工作的少;四是领导层兼职的多,专职的少;五是靠经验管理的多,靠科学管理的少。

1.2.2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许多医院领导只看到医疗技术人才的直接效益而看不到管理人才所产生的潜在效益,因此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医疗技术人才培养上,但在重视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却未形成气候[3]。

1.2.3管理人才考核与任用不规范

定量考核较难,缺乏统一的标准,考核结果未能与职务、职称晋升相联系,影响积极性[4]。

1.2.4岗位培训效果不理想

岗位培训采用EMBA(Executive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MPA(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公共管理硕士)等教育引入医院管理职业化教育,但存在问题:一是学习费用高;二是注重医院院长等高层管理干部,忽视了中层及基层管理人员;三是培训面不广泛、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可见,医院管理人员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5]。

1.3本院管理干部现状分析

通过对上海市15家三级甲等医院的现况调研,发现90%以上的医院均非常重视对现有干部的培训教育,并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教育,如专家授课、中心组学习、外出培训、国内外进修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现有干部的综合素质。而相比之下,对开展后备干部培养的医院为数不多,在仅开展后备干部培养的上海三家医院中,对后备干部培养的效果尚不理想。通过对本院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和中层干部队伍结构的现状分析,发现当前职能部门中,不管是一般管理人员、还是中层干部队伍,结构(年龄、学历、职称)还不尽合理、能力素质均需进一步提升;优秀管理人才匮乏,尤其在选拔聘任管理干部时备选人员太少,基础的梯队培养不健全;管理人员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尚不够清晰。所以医院亟需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医院管理干部队伍培养体系,以加强管理后备人才的储备,促进管理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提升。

2对策

管理干部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干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医院一般人员中选拔优秀者进入副职后备中层干部的培养计划,经培养选拔聘任成为副职中层干部,加强对副职中层干部的培养,选拔优秀者进入正职后备中层干部的培养计划,经培养选拔聘任成为正职中层干部,同样继续加强对正职中层干部的培养,努力进入上级组织选拔的院领导后备干部培养梯队。为管理人员建立起一个较为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医院干部培养体系。

2.1建立健全现职干部的教育培养机制

2.1.1建立干部教育培训需求分析机制

医院结合中层干部的换届,对新一届中层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在制定培训方案前,针对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和培训频率等,到上海市12家综合和专科医院学习和调研,并以调查问卷形式征求院领导和中层干部意见,医院以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的调研为基础,全面掌握干部的培训需求。对干部培训的共性需求、重点需求进行分析,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和不同业务干部的需求情况,统筹制定干部培训计划。

2.1.2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法

医院在干部教育培训实践中,突破以老师授课为主的传统模式,创新开展“管理沙龙”,以中层干部为主讲,以沙龙互动的宽松形式,激发创新思维,探讨医院管理中遇到的突出、瓶颈问题,为医院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医院先后开展以“人才培养、医疗考核评估体系和医院后勤管理”为主题的三期管理沙龙,取得良好效果。

2.1.3建立中层干部多维度教育培训模式

为提升中层干部政治理论修养和专业化管理水平,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制定中层干部培训教育计划,建立多维度的培训教育模式,包括党校集中培训、医院管理知识培训、挂职锻炼和国(境)内外学习考察四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培训目的各有侧重。四个模块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相对完整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2.2建立后备干部队伍培养机制

2.2.1建立后备干部结构合理人才队伍库

一是科学规划。医院根据现况分析和干部队伍建设发展的需要,在组织领导干部中心组学习和积极听取干部、党支部书记、骨干等专题座谈会意见基础上,反复讨论研究,制定了《医院后备管理干部队伍培养实施办法》。二是拓宽视野。从挑选的结构来看,既要从职能部门挑选,又要从临床、医技和护理等不同专业挑选有志于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达到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互补。从年龄结构来看,要有一个合理的老、中、青比例,尤其加大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从学历结构来看,既要以本科学历为主,又要吸纳和培养一大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优秀人选。三是严格程序。选拔后备干部要坚持走群众路线,通过民主推荐、考察、集体讨论、公示等规范程序选拔后备干部;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机制,多种途径挖掘和选拔后备干部,树立“大后备”的观念,建立起动态的后备干部人员信息库。

2.2.2建立后备干部多形式多渠道培养机制

医院根据后备干部培养方向,制定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强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素质。采取“4+8”模式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即四个重点:理论知识、自身素质、实践体验、管理研究;八个模块:管理知识培训、党校培训、境内外培训、继续教育、挂职锻炼、轮岗交流培养、管理项目、管理沙龙。一是加强理论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后备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知识水平。通过管理知识培训、境内外考察、党校培训等多种形式,分步骤对后备干部进行轮训。二是加强实际锻炼和轮岗交流,促进后备干部尽快成长。要给后备干部压担子,实施“工作任务项目制”,以医院发展过程中“瓶颈”难题、以科室重点工作为项目,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调研和实证研究,推进工作的落实;要有计划地安排轮岗交流,多岗位锻炼加快促进后备干部能力的提升。三是实施带教制度。岗位副职后备干部由部门正职带教指导,正职后备干部由分管院领导带教指导。

2.2.3建立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工作机制

医院对后备干部要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定期测评等形式,建立干部动态评价排名体系,形成一种“能上能下”和持续竞争的良性机制。一是建立后备干部年度工作报告制。要求后备干部每年向医院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同时,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与后备干部谈心交流,增强对后备干部教育管理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二是推行跟踪考察制。通过日常观察、民主评议和年度考核考察等方法,跟进后备干部各个时期的工作表现,加强与后备干部所在科室或支部的沟通,对掌握的情况要定期分析研究。三是建立考核评估制度。每一个培养期结束后,医院组织有关管理专家对入选者完成情况进行终期评估。低于医院基本培养标准者,视为不合格;超过标准者,视为优秀,控制在参与终期评估人员的20%。四是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对经考察考核和实践证明,不适宜继续列为后备干部的,要实行优胜劣汰。原则上根据中层干部任期,每两年对后备干部队伍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整,每年进行一次调整补充,既保持一定的数量,又保证合理的结构。

作者:黄海红 郑宁 朱燕刚 郭业勤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党委办公室

【参考文献】

[1]顾海.现代医院管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57.

[2]景浩,马月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8):554.

[3]吕艳军.加强管理人才培养提高医院管理水平[J].科学管理,2009(8):71.

医疗教育培训范文5

(一)职业教育培训对就业稳定性的影响

就业的稳定性通常以某一工作平均持续时长来衡量,国际上通常以从事某一工作的时长是否持续6个月以上来判定工作的稳定性。在此,用就业的平均持续时间来考察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按照不同就业时长可将其就业稳定性划分为4个档次:就业持续时长1年以上的为稳定性良好,6个月至1年的为稳定性较好,3~6个月的为稳定性较差,3个月以下的为稳定性很差。据此标准,结合调研数据,统计分析如下,就业稳定性良好的占比为21.3%,其中51.8%的人员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就业稳定性较好的占比为23.6%,其中48.2%的人员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就业稳定性较差的占比为28.7%,其中31.3%的人员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就业稳定性很差的占比为26.4%,其中仅有10.5%的人员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从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职业教育培训对于就业稳定性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二者存在正相关。就业定是劳动者专心从事本职工作,获得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其对劳动者和用工方都具有深远影响。研究表明那些不利于个人职业生涯进一步发展,而岗位经常变动且无成功可能的就业是较低质量的就业。劳动者获得长期稳定的职业,更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有利于在选定的职业中获得更高质量的就业。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稳定的就业环境和人力资本更利于单位整体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本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的稳定性可以体现在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与职业地位方面。职业教育培训对其影响也是比较显著的。调查显示,农民工通过相关职业培训,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对劳动合同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相比未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显著提升。而且,通过访谈得知,参加过职前教育培训的人员对于劳动合同的期限、公正性、具体条款的表述更加重视,能够很好地规避一些恶意企业设下的“陷阱”。对于存在异议的合同条款,双方通过平等协商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公平。双方协商签订的劳动合同赋予劳动者更多应有的权利,能够保障劳动者参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决策、自由表达意愿,切实保障员工的民主参与和监督。然而,许多未参加过职前教育培训的农民工,由于社会经验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用人单位利用,从而陷入被动局面。此外,通过职前教育培训,可以促使劳资双方签订更加公正合理的劳动合同,保障各项条款准确翔实、指标细化、工资待遇合理、在劳动法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合理的工作时长,使劳动条件和社会保障符合相关法律的要求。职业教育培训对于农民工获得稳定的职业地位,拥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质量就业与职业地位息息相关,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社会分层,社会分层往往与职业声望、职业性质、权力、收入、学历、自由度、自主性等因素有关。分析这些相关因素可发现,不同社会分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不平等,这种分层往往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相关调查研究人员发现,职业教育培训与农民工的职业地位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经过一定期限的职业教育培训与未进行相关教育培训及培训期较短的人员相比,前者往往能够获得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更容易获得稳定的、声望较高的职业。

(二)职业教育培训与就业者社会保障的关联性

社会保障是高质量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并提供带薪休假等基本社会保障。这些社会保障,尤其是“五险一金”是国家强制用人单位必须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障基金,也是公民保障自身权益的重要基金项目。然而,现实中却有一些用人单位为追求高额利润,凭借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强势地位,减少人力投入资本,不为企业员工缴纳应有的“五险一金”,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基本劳动权益。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劳动者必须充分意识到劳动保障对自身权益保护的价值,认真了解“五险一金”的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基本权益。调研数据统计显示,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普遍偏低。养老保险参保率为15.8%,其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占比为72.8%;医疗保险参保率为17.9%,其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占比为65.3%;工伤保险参保率为25.8%,其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占比为67.6%;其他保险参保率均不足10%。调查显示,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社会保障意识明显增强,未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对于社会保障的参保意识淡薄,未参加基本社会保障的比例相当大。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好多人对于企业克扣“五险一金”行为采取了默认态度,并未提出任何质疑和申诉。这反过来又助长了企业违规行为的发生,对于农民工实现高质量就业造成了巨大障碍。然而,劳动保险待遇的落实是就业队伍稳定的基石,是社会保障制度稳步实施的前提条件和可靠保证。因此,要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堵塞漏洞,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职工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水平,有效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二、职业教育培训与中观就业质量指标的关联性

(一)职业教育培训与劳动条件保障的关联性

劳动条件保障是否到位反映了企业基本保障制度是否健全,以及实施是否有效。劳动条件包括用人单位为员工提供的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条件。物质条件包括国家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长、劳动保护设施、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满足要求的办公设施等;精神条件主要包括用人单位的激励机制、和谐上进的团队氛围、友好互助的团队精神等。数据统计分析显示,农民工平均每周超过法定工作时长的比例为16.7%,其中,未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比例为78.9%;劳动保护设施满足工作要求的比例为96.5%,其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占比82%;安全卫生符合要求的比例为91.2%,其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比例为95.2%;办公设施满足要求的比例为85.6%,其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比例为65.3%。调查显示,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更加注重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劳动条件保障状况,关注工作时长和节假日的安排是否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注重自身劳动安全的保障以及健康卫生条件的供给,更加重视团队关系的和谐与精神上的满足。工作环境安全与否事关农民工生命安危,卫生条件是否达标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因此,高质量就业要求用人单位为农民工提供安全卫生的工作条件。然而,现实状况令人担忧,我国每年因工伤事故、职业安全漏洞造成的伤残死亡比例以及职业病的比例依然很大,尤其是农民工所占比例更大。这与农民工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比例很低存在直接关系。

(二)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匹配度的关联性

为了降低人力资源的浪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时,专业对口成为其选择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由于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较强,尤其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职业教育培训是针对就业市场需求开办的,因此,经过培训的农民工更容易找到与所学专业匹配度较高的职业,其比例达71.7%。知识、技能、职业的广泛性决定了任何人不可能成为全能型通用人才,人力资本专用性较强的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本使用的专业性特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只有在相匹配的职业领域方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职业教育培训减少了农民工就业选择的盲目性,增强了其专业优势,使其能够找到更加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职业角色定位。因此,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让农民工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并保障农民工持续社会化发展的需求,才能有利于农民工职业生涯的不断社会化发展,适应社会环境、生产条件等的持续变迁,从而跟上时代步伐,顺利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发展。

三、职业教育培训与微观就业质量指标的关联性

(一)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收入水平的关联性

劳动报酬是职业收入的外在表现。职业收入水平是劳动者能力、价值以及对所属单位贡献值等内在属性的外在表现。当然,这种衡量标准往往因时、因地而异,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该职业地位的被认可程度。由于不同职业的收入存在一定的差异,诱导劳动者对自身利益和收入水平的更高追求。调查显示,农民工的职业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月收入水平在3000元以上的仅占15.6%,其中66.3%的人员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43.6%的农民工月收入低于2500元,其中,51.2%的人员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30.3%的农民工月收入不足2000元,其中,33.5%的人员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此外,还有10.5%的农民工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其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比例仅为19.6%。可见,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收入水平呈正相关。调查显示,农民工实现职业收入水平增长较为便捷和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较为典型的案例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获得更高级别的技术职称,例如,高级工、技师等,这些更高级别的技术职称与劳动者职业收入水平的提高呈正相关。此外,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可获得相应职业的从业资格,而这些职业往往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和相对可观的职业收入。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收入水平呈正相关,二者具有良性的互动效应,彼此相互促进与提高。

(二)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满意度的关联性

调查显示,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有73.8%找到了满意度较高的职业。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满意度呈正相关,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往往能够找到符合自身意愿、具有一定职业声望的职业,工作环境、方式、状态、挑战性等更容易满足自己的期望,往往就业压力适度、人际关系和谐。声望越高的职业要求劳动者的职业素养越高,劳动者只有不断进行继续教育才能满足职业的要求,形成了劳动者素质与职业声望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因此,若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劳动者就需要不断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便在劳动力市场中谋取更高的劳动报酬,获取更优质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承担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等,提高职业满意度。此外,劳动者的职业满意度还体现在劳动者的利益表达和自身权益维护,以及自由决策方面。调查显示,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更善于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在此情境下,政府和用人单位只有不断调整和完善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才能实现各方利益群体的和谐发展。调查显示,经过专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往往更自信,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个人决策力和执行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此情形下,若用人单位能够为员工提供自由的决策空间,就能够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员工潜能的充分发挥,使其创造更大的劳动价值。调查显示,员工参与所从事职业的某项决策后,会增强其使命感,使其更加努力地为实现决策目标而奋斗。根据管理学家道格拉斯的Y理论,对人的激励主要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其承担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参与更多职业决策,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潜能,做出更大业绩,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让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并共同分享权力。因此,只有通过以上手段,赋予员工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空间,才能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因此,建议企业采取激励手段,尤其是提供员工免费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促进员工高质量就业,实现企业、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发展的关联性

劳动者个人职业发展是高质量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公平的晋升机会、个人发展空间,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单位内部流动以及向上一层次发展的机会等,高质量就业要求打破阶层封闭固化的局面,保障社会合理化流动。调查显示,职业教育培训为农民工职业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参加过职业教育的人员相比之下职业发展更为顺利,晋升和自主改变现状的比例更大。尤其是对新入职的员工来说,处于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职业发展进步的热情和动力更高,职业教育培训则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农民工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自身内在储备,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大的职业发展机会。由于职业差别,不是所有用人单位都能为劳动者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劳动者需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获得并胜任高质量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参加专业教育和培训,是提高自身胜任力的有效途径,若不能通过专业教育和培训来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即便获得挑战性的工作也很难胜任。调查显示,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更容易获得具有适度挑战性的工作,更容易激发劳动者的内在工作动机。职业教育培训助推劳动者结合工作实际,发挥自身最大潜能,从而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

四、结论

医疗教育培训范文6

(一)普遍重视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海南高校领导干部普遍了解中央下发的《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内容,认识到高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作用和地位,对本校承担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角色有一定思考,认为做好干部教育培训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是扩大学校办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能产生积极社会效益。从实际工作看,各高校对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大力支持与鼓励,在政策、制度、教学保证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如海南大学提出了“树海南大学形象、创干部培训品牌”发展目标。

(二)干部培训机构状况

目前海南高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主要形成了以本校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为主,高校院系培训班次为辅,高校组织部、党校偶有参与的培训机构格局。各高校主要以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为主进行干部教育培训,这些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内部一般都设有培训部或干部培训部等科室,具体负责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此外,其他部分院系也承担了一些干部培训工作,办班具有本院系专业特色。高校党委组织部、党校作为本校干部教育培养、培训职能机构,在本校干部教育培训方面,都能做到有计划、经常性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但为校外提供干部教育培训的情况较少。

(三)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状况

高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时,十分重视师资力量配备,将选拔、培养优秀专家队伍放在培训工作首要位置。据调查,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多数。如,海南大学已初步建立了一支“三位一体”的优秀师资团队,即以海大的“名嘴”教授、海南省知名学者、政府要员为骨干,以北京等外地知名学者为补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海南师范大学的干部培训主要师资力量以本校教师为主,占培训师资的57%,同时聘请省内专家(包括教育研究所知名人士、初高中一线优秀校长等),占培训师资的24%。但是,有些高校师资不能满足培训需要,班次不能正常进行,影响了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扩展。

(四)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和教学方式状况

调查发现,高校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内容突出了高校专业特色,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将课堂讲授和自学、读书等方式结合起来,但仍存在理论性较强,实用性、实效性、针对性方面较薄弱现象。例如:海南大学干部培训注重按需定教,根据学员思想、能力、心理等情况,按照学员“需求”,在项目开发、课程设置上初步构建了一个模块化课程体系;海南政法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针对全省公检法司干部展开培训,突出“分层分类”;海南师范大学注重对全省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主要以“主题”选学为主。

(五)干部教育培训基础办学条件

调查发现,随着海南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高校整体基础设施有了很大发展。各高校领导也能充分认识到在承担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改善办学条件的重要性、紧迫性。但从实际需要看,各高校普遍存在办学条件差问题,无法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要求,具体表现在无专门培训教室、无专门生活设施、无专门教学设施。全省高校中,只有海南政法职业技术学院有专用培训楼、教室和200多床位,但也已非常陈旧。此外,其他教学设施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实践实验性教学实施的使用与高校正常教学存在一定冲突。

(六)干部教育培训效果和影响

调查发现,各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参训学员普遍反映:通过培训增长了知识、交流了经验、拓宽了视野、广交了朋友,达到了预期目的。大部分人认为理论素质得到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及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总体调查显示,各高校大部分受训人员对我省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整体满意和比较满意。但也存在某些高校某些班次开展培训效果不佳问题。

二、海南高校开展干部教育

培训工作经验和存在主要问题调查发现,海南高校在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中初步积累了宝贵经验,如学校领导重视是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关键;健全的干部培训组织机构是保障培训工作良好进行的基础;良好的师资保障、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脊梁;求实效、创品牌、积极主动谋划的态度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发展的保证。但工作中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问题。

(一)干部教育培训体制不顺畅

如前所述,海南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主要由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和院系承担,以继续教育学院为主。调查中发现有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和其他院系之间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过程中存在矛盾。如,一些高校规定,继续教育学院是代表学校对成人继续教育进行教学和行政管理的唯一机构及教学部门,这使得其他院系不再具有非学历教育办学资格,从而造成其他院系利益损失,影响其长远发展;也有部分高校规定,由继续教育学院对校内各办学单位进行办学资格审批、招生计划安排,但事实上,只有办学单位本身才能有效把握自身办学能力、办学条件、招生能力。因此,在这种体制下势必造成办学程序混乱。

(二)干部教育培训资源严重不足

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没有固定培训基地及相应配套设施;二是师资力量不足,作为高校干部培训工作主阵地,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由于受人员编制数量影响,基本上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主讲人员,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高校,师资来源单一,影响培训的广泛开展;三是经费投入不足,高校在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没有固定经费来源,而且一定程度上还要依靠干部教育培训创造经济效益;四是缺乏科学、稳定的课程设置和培训教材。一些高校只是单纯请一些领导和学者作专题报告,这些报告大多没有文字材料。而报告之外,大多只开出一堆经典作家和当代领导人原著作为阅读参考书目,干部培训效果不好。

(三)干部教育培训方式传统简单

调查发现,海南高校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比较注重理论培训,缺乏实践教学。主要做法是将受训干部集中管理,进行一定时间课程教学,导致干部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吃力,没有学习兴趣,培训收获甚微。同时,缺乏对高校干部培训研究,在管理、教学、课程安排等方面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和稳定性。

三、以建设培训基地为核心,加强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一)充分认识高校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等教育方面优势

利用高校各种优质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干部政治素养、理论素养、知识技能,是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要求。师资优势方面,海南高校有一支有深厚学术造诣的教师队伍,综合性大学还有多学科背景下人才交融和知识交叉优势,有一批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拥有可贵的理论资源优势。在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和学科优势方面,各高校要有针对性开展干部培训,对接学科优势与干部培训需求,发挥高校优势,和地方携手,打造国民教育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平台。高校基地建设可以将学科优势与干部培训需求有效对接,逐步形成与党校、行政学院分工明确、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此外,高校国际学术交流频繁、范围广、次数多、互动强,有助于开拓干部国际化视野,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高校良好的办学条件、强大的组织优势都可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坚实保障。

(二)积极构建高校干部培训基地,完善干部培训体制建设

根据海南实际情况,可以建立高校干部培训基地,各高校自行建立相应培训单位,组织部门授予各高校独立进行干部培训权利,并与之签订双边合作协定,妥善安排好全省干部培训工作。可以海南大学牵头,建立全省综合性党政机关干部培训基地,主要承担全省各机关单位干部培训工作;海南师范大学建立全省教育干部培训基地,主要承担全省教育干部和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海南医学院建立医疗系统干部培训基地,承担全省医疗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海南政法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全省政法系统干部培训基地,承担全省公检法司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立全省小学、幼儿园负责人培训基地,主要承担全省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教育培训工作。同时各基地可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相应培训单位,如培训中心、培训学院等。最重要的是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管理责任制,坚持实行省委组织部沟通协调、培训基地具体负责的管理体制。制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管理办法,明确培训基地职责、任务及管理方式,切实加强对受训干部学习纪律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管理。对培训基地实行动态检查机制,每年不定期对基地培训情况进行检查或跟踪管理,并根据检查结果和干部培训需求,对培训内容、方式等进行调整,确保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多角度、全方位加强合作,深化干部培训工作

一是合作教学干部主管部门可根据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人员实际工作需要与高校相应学院签订整体单独招生协议。干部主管单位、党校与高校三方组成的合作教育培训方式,工学交替、穿插循环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工作实践训练。高校与地方组织部门结合,学员入学由干部所在单位推荐,组织部门把关,学校考核,择优录取;教学方案和实施计划由学校提出并和组织部门商定。二是合作科研例如,宁波市委党校与浙江大学就科研方面进行了合作。其模式为:“共同开发,联合攻关,双向交流”。高校与干部机构共同承接科学研究项目或横向科研课题,发挥“强强联合”优势,形成联合攻关工作机制。高校教师可以到基层担任一定领导职务,干部机构人员也可以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或科研人员),将实践工作经验运用到具体教学工作中。三是合作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研究工作应大力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组织专家学者完成相关教材编写。四是合作建设干部教育培训教学资源库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应放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上,整合各种优质教学资源,供培训教师和学员使用。

(四)开辟各类干部教育培训实践教学科研基地

干部教育培训实践教学主要围绕教学目标,在正常教学时间内,走出课堂,有组织地进入农村、工矿企业、城市社区、机关事业单位等,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社情民意,增强党性修养,改进工作作风,在实践中提高执政能力。它与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一样,是教学的一种形式,有特定教学任务。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明确各班次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要求;规范制定时间安排、社会实践教学形式、社会实践路线和方案。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社会实践点,社会实践点建设要满足教学需要,要有代表性,要有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形成网络;其次,要评估社会实践教学效果,对不同社会实践教学形式,设计科学的评估方案;再次,建立健全一支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学队伍,对教学质量提高很有必要。最后,要完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机制。一是着重制度设计,从制度上规定干部教育培训必须进行社会实践教学;二是着重长远考虑,从互利角度共建社会实践点;三是突出学员主体作用,使学员在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四是根据大规模培训干部需要,进行分层次、分类别、重实践的培训。

四、总结

医疗教育培训范文7

中成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并总结的有效方剂精华,具有疗效显著、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副作用较小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与制药工业的迅猛发展,中成药药品越来越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收载中成药197种,2010年版达1068种。目前,中成药已发展到5000余个品种,在我国医疗保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之我国推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后,中成药在我国人民医疗保健方面使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中成药品种的快速增长和应用广泛与中成药学科教育培训滞后形成了很大反差。中成药学科认知缺失,致使不能合理使用与盲目乱用、滥用中成药现象频发,引发了很多中成药药害事件与不良反应问题,这不仅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引发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医药执业及从业人员对中成药学科认知与需求现状的调研,说明中成药学科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1中成药学科认知缺失引发的药害事件与不良反应状况

近些年来,有关中成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屡见报刊,且呈上升趋势,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如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自2001以来药品不良反应信息44期中,西药类64种,中成药22种,中成药品种占了药品不良反应的三分之一强。像警惕感冒通(片剂)的出血性不良反应、龙胆泻肝丸与肾损害、警惕鱼腥草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关注中西药复方制剂维C银翘片的安全性问题等。再如主要期刊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综述报道。据报道[1]:1915-1990年国内医学期刊中报告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品种460种(其中,中成药引发的达204种,几乎占到一半),发生病例共2788例,占整个同期药物不良反应的39.48%(460/1165)。据报道[2]:1990-1994年则增至518种,引发药物(中药)不良反应2748例。1994年收集到中(草)药不良反应报告4960例,1999年则增至8986例。据报道[3]“:我国2000-2008年中药不良反应文献综合分析”显示,100种杂志刊登的933例中药制剂所致不良反应共涉及中药制剂156种。另据报道[4]:某医院随机抽取2008年2月-2009年1月本院门诊中成药1200张处方,其中不合理处方300张,占25%。300张不合理处方中,中医医师处方75张,占25%;西医医师处方225张,占75%。从上述报道看,中成药引发的不良反应不仅数量多而且发展迅速,基本反映了中成药不良反应的整体现状,可谓发人深省。

2医药执业及从业人员对中成药学科认知与需求现状

为了摸清医药执业及从业人员对中成药学科认知与需求现状,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确保调查结果准确可信,调查问卷全部采用面调的形式,逐一发放,逐一收回。

2.1执业医师对中成药学科认知与培训需求现状

为了摸清执业及从业医师对中成药学科认知与培训需求的现状,我们就此问题在XX市人民医院、XX县中医院和XX社区医院开展了调研。本次共发放调研问卷226份,回收有效调研问卷226份。结果分析:关于执业及从业医师对中成药学科认知与培训需求现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⑴问题1调查结果表明,执业医师对常用中成药知识还是欠缺的。⑵问题2调查结果说明,中成药在医院的使用上非常普及。⑶问题3-5调查结果充分表明,执业及从业医师准确、合理运用中成药的能力还是非常欠缺的,中成药学科知识亟待培训。⑷问题6调查结果说明,应该加大执业资格培训中中成药学科的培训力度。通过厂家及其他获取的有23.01%,尽管有65.49%医生认为原来获取中成药常识是学校教育,但中、西医医药院校均不开设《中成药学》,仅有的中成药知识,西医院校是通过上学期间开设的《中医学》,中医药院校是通过开设的《方剂学》所获取,而这样获取的中成药知识非常有限。⑸问题7调查结果说明,执业医师非常需要接受合理使用中成药常识的继续教育。⑹问题8调查结果表明,培训内容以“合理用药+本学科专业中成药知识”的设置形式比较适宜。⑺问题9调查结果说明,不同年龄、不同情况对中成药的培训形式有不同需求。因此,培训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2.2药店执业(从业)人员对中成药学科认知与培训需求现状

为了了解药店执业及从业者对中成药学科认知与培训需求现状,我们对河南省豫北两市部分零售药店执业及从业者进行了调研。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08份,回收108份有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关于药店执业(从业)人员对中成药常识认知与培训需求现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⑴问题1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在《中成药学》方面教育有欠缺性,虽有18.52%的人回答开设过,但事实上对药学从业人员来讲,中医药院校开设的是《中药学》,西医药院校开设《药理学》,2009年以前根本不开设《中成药学》,可能是对这一学科认知混淆所致。⑵问题2调查表明,药店执业(从业)人员中成药知识是非常欠缺的。⑶问题3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回答能准确、合理指导民众选用中成药完全可以、基本可以的占94.44%,但我们认为很难达到这一水平,之所以这样回答,可能是站在自己能应对药店工作这一角度考虑的缘由吧。⑷问题4调查结果说明,药店执业(从业)人员非常需要接受中成药常识的继续教育。⑸问题5调查结果表明,中成药的培训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最好以执业资格专题培训为主。

医疗教育培训范文8

1某省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及乡村医生卫生服务能力情况

1.1合作医疗初创阶段(1949~1963),医疗服务能力的培养

20世纪5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初创阶段[4],由农民群众集资合作医疗,实行互助互济。此阶段是乡村卫生事业基础,培训了大批赤脚医生,主要倾向于基础医疗服务能力的培养。

1.2合作医疗发展阶段(1964~1982),初步提出培养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964-1969年,合作医疗体制全省普及,赤脚医生队伍迅速壮大,为了加强赤脚医生医疗服务能力,1980年某省卫生局组织编写了《赤脚医生教材》[4],教材理论与临床实践并重,具有重要临床实践指导意义,并在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培养基础上,初步提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

1.3合作医疗过渡阶段(1983~1989),医疗服务为主,减弱公共卫生服务

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乡村医生集体或个人承包成为村级办医主要形式。1985年,卫生部对村卫生人员实行考核制,规定通过考核者,允许在村卫生室执业[5,6]。此阶段政府对乡村医生管理职能减弱,卫生服务能力以医疗服务为主,公共卫生服务相应减弱。

1.4合作医疗恢复发展阶段(1990~2002),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990~1999年,农村合作医疗逐渐恢复,各市完成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7],并按要求,开展乡村医士函授培训,乡村医生数量逐渐增长,乡村医生职能由医疗服务变为承担医疗、预防保健和卫生宣传3项任务,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增强。

1.5新农合建设发展阶段(2003~至今),综合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2003年,某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制定了《某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启动[8]。随着新农合发展,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开始建设,乡村医生综合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2014年,新农合全部普及,为了全面提升乡村医生医疗保障水平和卫生服务能力,国家采取视频和现场辅导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强乡村医生培养,其综合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纵观某省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乡村医生卫生服务能力正逐步由赤脚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由最初简单医疗服务向全科医生发展,其卫生服务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农民健康需求。但随着社会进步、时展,农民对健康需求已不仅仅是基本医疗服务,增加了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需求。面对农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对照《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目标,发现乡村医生卫生服务能力还有如下问题?待提升。

2乡村医生卫生服务能力?待提升问题

2.1执业(助理)医师比例?待提升

随着新农合发展,国家出台了多个文件,提高乡村医生准入门槛,以保障农村地区医疗保健水平。《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目标指出,至2020年,基本实现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的转化,力争总体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近年来,乡村医生执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邓元慧等[9]2015年调查我国村医队伍发展现状,发现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比例为20%,2019年对某省乡村医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具有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的为32.03%。可见,乡村医生正逐步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但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比例仍偏低,故有待提升。

2.2学历层次?待提升

《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指出到2015年,乡村医生高职(专科)及以上学历者明显增加,中职(中专)及以上学历争取达到6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和地方采取多种方式鼓励乡村医生接受高等医学学历教育,提高整体学历层次。乡村医生大多来自于赤脚医生,子承父业居多,总体学历水平较低。赵梓铭等[10]在中国乡村医生现状中指出乡村医生学历层次较低;张金佳等[11]2017年调查河北省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者占52.3%;2019年12月,河北省乡村医生大专学历者仅占17.85%。较之过去,乡村医生学历层次有了较大改善,但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乡村医生要由简单医疗服务向全科发展,其学历层次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

2.3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待提升

《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年)》要求到2015年,乡村医生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实现全覆盖,内容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方面。从培训结果和质量来看,培训仍侧重医疗服务,马牧野等[12]调查山东省乡村医生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发现83.7%乡村医生认为工作中外出进修培训机会较少;沈立岩等[13]基于双因素理论研究乡村医生工作满意度调查,发现村医培训在临床技术、传统中医药和突发应急事件等方面有欠缺;张金佳等调查河北乡村医生培训,发现培训多以基本疾病治疗为主,人文医学培训、急救及康复、中医药服务为辅,公共卫生和妇儿保健培训较少。可见,乡村医生培训仍重基本疾病治疗,对公共卫生等方面培训较少,故应加强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继续教育,以满足新时代大健康需求。

2.4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待提升

新农合实施后,乡村医生内涵建设要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均等化,目前乡村医生仍侧重于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正在逐步完善提高。张莹莹等[14]分析我国乡村医生培训需求,指出培训需求更侧重医疗服务能力;刘兰秋等[15]进行北京市郊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现状实证研究,指出村卫生室偶尔或从不提供的有妇女生育指导、儿童预防保健患者护理等;文静等[16]对近五年国内乡村医生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指出乡村医生卫生服务能力研究热点已由医疗服务逐渐转向了公共卫生服务、教育和培训等。由此可见,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已逐步被重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升。综上所述,乡村医生卫生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农村医疗执行者和基层主力军作用得以发挥,但新时代大健康理念和健康中国建设,对乡村医生卫生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以上待提升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乡村医生卫生服务能力”培养新模式。

3乡村医生卫生服务能力培养新模式

3.1本土化培养,提高学历层次和执业技能水平

《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提升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力争总体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针对这一规划目标,2018年5月,某省提出实施了为期三年的“春雨工程”,2018年6月,某市提出实施为期三年的“雨润工程”,采取乡村医生本土化培养,以解决学历偏低问题,全面提升卫生服务能力。提高乡村医生学历水平,增强其执业技能,是医疗保健水平的保障,在提高乡村医生学历培养同时,加大执业(助理)医师培训力度,使其在提高学历水平的同时,顺利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考核。

3.2拓宽医学继续教育培训内容

乡村医生大多来自于本村,因工作性质特殊性,外出进修培训机会较少,大多是线上培训,培训内容以疾病治疗理论学习为主,人文医学培训、急救及康复、中医药服务仅是了解,缺乏实践操作技能培训。故医学继续教育培训应增加传统中医药、急救康复、人文医学培训等内容学时,每年冬闲之际应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进而增强其全科能力。

3.3加强信息化培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