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调查报告范例

医疗调查报告

医疗调查报告范文1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共医疗的公益性质,加强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不断改进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努力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三级服务网络趋于完善。2011年,市政府全额出资重新组建了乡镇卫生院,使每个乡镇都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目前,全市有市级医疗机构2家,乡镇级卫生院30家,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235家。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范围不断延伸,群众的就医保健需求得到基本保障。

(二)医疗设施设备不断改善。市政府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的就医环境和条件。2011年以来,投入517.4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外部环境整修,添置更新必备的医疗设备;投入32万元用于村卫生室基础建设和设施设备配备。目前,市级医院拥有的先进诊疗设备居市前列,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有所改善,村卫生室普遍配备了基本的诊疗器械。

(三)医卫队伍建设逐步加强。一是充实工作力量。通过放宽年龄、学历、专业等限制,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2011年以来,组织多场招聘活动,共引进了1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委托高校举办卫生系统干部培训班、开展岗位技术练兵活动、推行市级医疗单位与基层卫生院对口帮扶制度等,不断提升医卫人员工作水平。目前,全市共有医卫人员3334人,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占49%。

二、主要问题

我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虽然不断健全和改进,但离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需求,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医疗卫生机构布点不尽合理。从全市看,高等级医院集中在城区和西南部地区。如城区有3家二级以上的医院,1家二级医院位于镇,1家正在创建二级的医院在悦来镇,而东北部地区缺乏一家二级以上的医院。调查中发现,东北部地区部分群众就医距离最近的二级医疗机构20公里左右,给辖区内群众重特大疾病医治带来诸多不便。从城区看,医疗机构布局相对集中,2家市级医院都在老城区,而常住人口约8万人的新城区仅有1家卫生院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能满足辖区内群众就近就医的需求。从农村看,按照乡镇卫生院布局和资源整合方案,现有乡镇卫生院将被合并成14家,另设14个门诊部作为补充。因门诊部只能进行普通常规检查和配药、挂水等服务,无法施行乡镇卫生院的急诊救治、预防接种等功能,部分区域的群众就医保健将面临新困难。如万年镇卫生院并入悦来镇卫生院后,当地群众到悦来镇卫生院的路程长约14公里,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总体而言,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市级医疗卫生机构,而我市73.8%人口在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人口分布不匹配。硬件配置方面:48.2%的床位集中在市级医院,城区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5.53张,而农村每千人拥有床位数仅为1.55张。高精尖医疗仪器设备基本集中在市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简陋,设备配备落后。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由于收归公有前长期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虽在重新收归公有后进行了改造,但整体形象提升不明显。如正余镇卫生院屋顶渗漏,室内墙面潮湿且霉斑丛生,医疗仪器严重老化,无法满足临床工作需要。三阳镇卫生院门诊、住院部条件简陋,无呼叫系统、无中心吸氧、无无障碍设施,与省级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的要求相差甚远。软件配置方面:全市50%以上的医卫人员在市级医疗机构,中高级职称人员60%以上在市级医院,城乡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分别为3.74人和1.18人,城区明显高于农村。基层医卫队伍呈现“三低”:一是学历低。乡镇卫生院医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38.4%;村卫生室队伍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6.3%,小学毕业的占38.3%。二是职称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卫队伍中拥有中高级职称只有36.7%。三是能力低。村卫生室队伍中,41.7%的村医年龄在60岁以上,大部分乡村医生不会使用电脑,无法进行新农合现场结算,难以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大量工作。

(三)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差异较大。因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水平较低,群众更倾向于到市级医院就诊,导致市级医院人满为患,而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清淡,大量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据统计,市级医院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占了全市诊疗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床位使用率达到了111.4%,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处于满负荷状态,影响了市级医院对疑难复杂病种研究和建设“名院”、“名科”工作,难以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床位使用率仅为26.5%和22.9%,个别医院业务收入不断萎缩,运转艰难。

三、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便捷、技术优良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立足长远,科学编制医疗卫生资源整合规划。市政府要顺应人民群众追求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根据全市行政区划调整的实际,尽快编制完善医疗卫生资源整合规划,全方位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打造“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要针对全市优质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农村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按照区域覆盖、方便就医、资源共享、高效利用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增量、调整存量,重点要谋划好乡镇卫生院资源整合工作,科学确定二级以上等级医院的布点,确保每个建制镇建设一所省级示范卫生院,并根据群众的就医习惯,保留部分原乡镇卫生院作为其分院进行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发挥优势,放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效应。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做强龙头医院,做精专科医院”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优势,保障人民群众能享受高端的医疗服务。一要建立市级综合医疗中心。加快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的步伐,建设一个集医、教、研于一体,专科特色突出、功能配套齐全、服务水平一流、集聚辐射作用明显的发展平台,打造全省一流的区域医疗中心。二要建立中医药诊治中心。大力推进市中医院特色专科建设,使其成为全市的中医药诊治中心。要在各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开设中医药专科,推动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提升中医药服务的辐射能力。

(三)多管齐下,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一要改进完善基层基础设施。市政府要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增长机制,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新建、改造等途径,力争在2年时间内创建9家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为群众提供舒心、优质的就医场所。结合“健康村”、“卫生村”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村卫生室硬件配置水平,充分发挥其“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功能。二要培大扶强基层医卫队伍。要引得进人才。适时调整基层人事招聘政策,适度扩大招录范围,降低招录学历要求,确保基层医疗人才的引进和储备。要留得住人才。通过环境改善、待遇保障、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政策倾斜,确保大专院校毕业生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安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要培养好人才。一方面,通过业务培训、外出进修、鼓励自学等方式,加强基层医卫人员专业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市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制度,通过下派技术骨干、接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进修等,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单位服务水平。

医疗调查报告范文2

为贯彻实施《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永州市委制定了《永州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加快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和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县以上卫生机构卫技人员70%以上有大学本科学历,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60%以上有专科学历。5年内为县级医院培训100名临床住院医师和技术骨干,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300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实现每万居民拥有2-3名全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生的目标。这对于永州的高职临床医学的学生来说是很鼓舞人心的,他们只要在学校认真学好专业,拿到相应的各种证书,就业的前景是很好的。最后了解职业情,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文件都强调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几年我国的医患关系也日趋紧张,各地不断出现严重的医疗纠纷事件甚至还危及生命。这就要求学生学好、学精专业,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从以上“三情”可以看出:只有充分了解医疗卫生事业的国情、地方情和职业情,才能在社会实践中有目标有方向,做到有的放矢。高职医疗专业就业前途是很乐观的,关键是要给自己正确的定位,勿好高骛远。

二、开展多种有效的社会实践,帮助高职学生深入了解专业、正确定位职业

1.开展医疗现状社会调查

辅导员在放寒暑假前做好调查报告的主题安排,发动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当地卫生院、社区了解医疗现状,写出调查报告并在开学后进行评比,以更清楚地了解当地医生的工作、生活情况及医疗卫生状况,为今后回乡工作做好思想和心理准备。

2.组织医疗服务队下乡、下社区

辅导员利用寒暑假、周末等时间,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组织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组成医疗服务队参与“三下乡”或下社区活动,既可以服务老百姓,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3.举行定点公益活动

进行社会公益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公益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和职业素质。零陵特殊学校、永州老年公寓是我系长期关注和服务的单位,走近这些特殊人群,让学生体会到人生的不容易和自身的幸福,可以借助自己的专业帮助这些特殊的人群,享受服务他人所带来的快乐。

4.做好暑期医院顶岗实践

学校可以联系一些医院,让即将毕业的学生进入医院以实习的方式顶岗实践,可以是义工或有酬劳的工作,也可以跟老师见习多多学习,尽可能多地接触与专业相关的行业,把理论用于实践,了解本行业的情况。

医疗调查报告范文3

一、本预案适用安全生产事故现场。包括:火灾、森林防火交通、建筑、民用爆炸物品、化学危险品、矿山、锅炉以及特种设备和其他安全生产事故。

二、组织领导

处理安全生产事故,要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乡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并成立事故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乡长担任,成员由各中心、办负责人组成,各村、乡直各单位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主要职责:组织、指挥、调度现场的抢险、救助工作,并根据现场情况,研究具体危险、救助措施和决定其他重大事故遇到紧急情况,及时向上一级反馈。

三、管辖原则

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乡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赶到现场之前,事故发生地政府及部门要立即按所制定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抢险救助工作并保护好现场,防止事故扩大。

四、报告与处置

凡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事故发生地的有关村、单位必须立即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经过、伤亡情况和初步估计的经济损失情况报乡政府值班室(电话:传真:),及乡政府安委会办公室(电话:),乡政府值班室和乡安办接到事故报告后,必须立即向县委办、县政府办及县安委办(县应急局)报告,乡主要领导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抢险,同时通知有关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抢险、救助工作。

五、现场指挥

1、抢险救援组由乡、村工作队、公安派出所等密切联络。联络主要负责事故现场的抢险救助,必要时上报县政府请求协调我乡境内有关部队支援抢险救助工作。

2、抢救伤员组由乡卫生院负责。主要负责现场伤员的医疗救助及协调各医疗机构抢救、运送、收治重伤人员工作。

3、现场秩序维护警戒组由公安派出所负责。主要负责事故现场第一时间的警戒,维护现场秩序,保护现场,防止事态恶化,减少二次伤亡,实行交通管制,确保道路畅通,确保抢险救助工作顺利开展。

4、善后处理组由乡社会事务办、财政所负责,事故发生地村、居及有关部门配合。主要负责伤亡人员的身份确定、火化等工作,负责伤亡家属的联系、接待、安抚、赔偿等工作。

5、事故报道组由乡党政办负责。主要负责事故抢险救助工作的跟踪报道,接待现场的来访的记者,向县委办、县政府办提供及时抢险救援信息。

6、后勤保障组由乡机关所组成的工作组负责。主要负责协调事故抢险救援物资的及时供应,抢险救援的后勤保障工作。

7、事故调查组由乡安办、公安派出所等部门负责。主要负责协助县调查组对事故原因的调查、分析、责任认定工作。

8、恢复生产组由乡政府与有关村、单位负责。主要负责事故后生产恢复工作,确保安定稳定。

六、事故调查

医疗调查报告范文4

近年来,危机事件频发,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是一种挑战。西蒙的决策理论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进行了科学的指导。决策过程理论使政府危机管理的过程更加有序,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原则使政府危机管理更加高效,决策的有限理性原则和满意原则使政府危机管理更加精准。

关键词:

西蒙;决策理论;危机管理

一、危机管理与决策

西蒙的决策理论在管理史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西蒙认为决策是整个管理过程中管理决策的核心。西蒙的决策理论描述了管理决策的具体过程,从决策的“有限理性理论”“满意原则”到“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和”。西蒙的决策理论对于古典决策理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古典决策理论认为,组织中只有拥有较大权利的人才拥有决策权。而西蒙的决策理论认为,组织之中的任何人都能做出决策。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危机管理其实就是危机决策。

二、决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西蒙提出决策过程包括4个阶段:搜集情况阶段;拟定计划阶段;选定计划阶段;评价计划阶段。危机决策也需要经历这四个阶段:

1.搜集情况阶段

危机发生之初我们需要确定危机的类型,然后确认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资料,随后根据危机的程度进行危机的准确分级,最后,第一时间关心受危机影响群众的诉求。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政府应该重视危机亲历者和目击者的情况,并将进行详细的记录。将收集好的资料交给相关专业组织形成调查报告。

2.拟定计划阶段

政府在收到调查报告之后,应当立即组织专业团队进行分析和决策。政府组织不同的职能部门做出相应的方案。

3.选定计划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依靠一线的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选定。在危机发生时,政府会第一时间派出警察、消防队、医疗队以及专家等相关工作人员到一线进行救助。方案的主要实施者就是这些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将方案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决策,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

4.评价计划阶段

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不可能一直处于理想状况。从方案的拟定到实施有一定的时间差,根据工作人员能力的不同对方案的实施也有一定差异。评价方案这一过程能及时调整计划和实际的偏差,有助于决策的精准。

三、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西蒙将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用固定程序或者为了应付日常状态的一种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是形成的未被解决的一种非固定程序的决策。危机管理中,例如火灾、海啸等自然灾害从古至今时常发生,政府借鉴过去和国外的经验。这一系列问题属于程序化问题,需要用程序化决策来解决。在危机管理中,政府不可能对受灾地区的情况有很全面的认识,不能在第一时间将受灾地区的问题进行结构化分析,这一系列问题就属于非程序化的问题,需要非程序化的决策来解决。危机管理是将程序化和非程序化相结合的混合型决策,分清楚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可以将危机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

四、有限理性理论

在危机管理中,因为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决策者无法第一时间获得全部的资料。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受到感性等的干扰。可以看出,完全理性人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对于解决危机的问题没有帮助。有限理性人在危机管理中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正因为决策者是有限理性的,在决策过程中才需要借助外力来辅助决策。在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即使是借助了许多力量,政府也不能完全保证决策是理想的,外力只能加强深化决政府机构的处理能力不能完全解决决策者的问题。新的危机随时在发生,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时间和效率十分关键,政府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完全理性和正确的决策是几乎不可能的。

五、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优原则

满意原则是指满足标准化原则来代替最优化准则。西蒙认为,完美的方案是不存在的,决策者不能按照最优化决策的标准。因为未来是未知的变化的,而决策者获得的信息是不全面的,决策者无法拟定出最优的方案。要拟定出最优方案一定要做全部的方案来筛选出最优。最优化原则是指,必须考虑到所有可能得方案,相当于无限理性,而满意原则是指由于实际管理者拥有的知识等各种限制,只能想到几种可能的方案,是一种有限理性,而这也是实际的管理情况。西蒙认为不是抛弃最优方案,而是根据事实情况下只能得到满意方案。所以最优方案只是一种不可能达到的理想状况,通常只能得到满意方案。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满意度原则同样适用。危机是突发性的,往往需要政府迅速做出反应。迅速的做出一个满意的方案比缓慢的做出一个最优方案更现实也更有效率。由于决策者在初期获得的信息不全面,决策者处理信息能力的大小,以及各组织之中的矛盾等问题使危机管理也不可能做出一个最优方案。

六、结语

西蒙的决策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西蒙的决策过程理论对危机管理具有指导意义,让政府在危机发生的初期就拟定好方案,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在管理危机的过程之中,有限性理论和满意原则是西蒙决策的核心,是贯穿整个决策过程的。政府对危机管理的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到政府在群众心里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作者:王航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岳成浩.危机能管理吗?——基于西蒙决策理论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6(2):136-140.

医疗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老龄化;体育健康管理;体医融合

1、课题研究的意义

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积极响应2019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要求,普及健康生活。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广泛开展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及体医融合策略研究。(1)消除老年人健康管理认知盲点:健康管理是运用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慢性病管理等健康管理工具,针对老年人健康知晓率低,消除认知盲点,可做到早预防、早治疗;(2)构建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体系:积极响应2019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建立和完善包括体育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的综合、连续的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体系;(3)形成老年人体医融合策略模式:通过专业医学知识给老年人制定合适的运动量,在医学带来的安全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运动改善身体状况,体医融合是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的新型模式。

2、课题研究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社会趋势之一。据《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修订版》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世界每6人中,就有1人年龄在65岁(16%)以上,而这一数字在2019年为11人(9%)。我国作为当今世界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截止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54亿,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为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对“十四五”和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2020年10月29日党的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大任务。全面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举措。“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窗口期”,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潜在忧患,在国家政策层面中,我国于1982年正式成立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1995年改称为中国老龄协会),2005年起中国老龄协会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实行合署办公,从《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1994-2000年)》启始,我国颁布了多部老年人健康管理实施办法。而根据《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指出,我国仅有三成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好,一半老年人从不锻炼。进一步探究老年人体育活动问题与现实需求,研究老龄化社会下促进老年人群体育活动开展以及发展中国老年人体育的对策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16年8月,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正式提出“健康中国”政策,提出“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要求;2017年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等老龄化事业;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作为重大行动之一。老年人的核心问题就是健康管理问题,而体育健康管理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基本形成了自我体育健康管理、家庭体育健康管理、社会体育健康管理多方位共建模式。但由于我国的特有国情,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依然严峻,我国老龄化事业发展过程中不适应、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体医融合成为实施老年人健康管理战略的技术关键,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一剂良药,促进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与老年人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其内涵和路径问题必将成为研究体医融合问题的基础与前提。为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1982年联大首次召开了老龄问题世界大会;1991年联大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次年,老龄问题国际会议探讨了后续行动计划,并通过了《老龄问题宣言》;2002年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制定出21世纪国际老龄问题政策,通过了《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并呼吁社会各阶层改变态度、政策和做法,并积极构建体医卫多方融合,以此增进老年人的健康和福利,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3、课题研究的价值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但是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平均每位老人约有8年左右的时间是带病生存,老年人患病比例高,进入老年后患病时间早,带病时间长。老年人健康问题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老年人体育发展可消除老年人健康管理认知盲点。做到老年人体育活动健康教育、体育活动健康促进、体育活动改善慢性病等,做到早预防、早治疗。建立和完善包括体育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的综合、连续的老年人体育活动管理体系,形成老年人体育发展策略新模式,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的新型模式,通过专业医学知识给老年人制定合适的运动量。体育健康管理成为我国改变老年人健康的一把利器,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有别于传统的健康管理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强调身体能力和个人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的多方融合。构建体医融合平台,为进一步推动老年人健康生活质量提供医疗保障。形成体育、医疗、健康的积极老龄化体系,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基础认知和体育健康管理水平,打造以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体医融合保障三大制度为核心的健康管理体系。

4、课题研究的思路

体育锻炼的缺失已经成为老年人罹患疾病的主要导火索。基于老龄化的综合干预上,国务院办公厅特别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年-2025年)》在体育/卫生主题中指出,人口老龄化加剧,应该强调体育健身作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和防治网络,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强化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促进健康老龄化。将人体健康状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通过以老年人机体健康测评为抓手,分析老年人机体健康状况,主要划分为老年人健康状态、老年人亚健康状态和老年人疾病状态,将测评结果与体育健康管理模式相关联,构建小单元为突破口的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包括以自我体育健康管理为主的初段预防;以家庭体育健康管理为主的中段预防;以社会体育健康管理为主的末段预防。根据1992年世卫组织的《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的“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人类四大健康基石,基于社会保障新举措体医融合路径。将其与体医融合相关联,形成新的联动机制,同时辅以评估与反馈。致此为积极构建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及体医融合策略研究提供新方向,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结构,打造健康老龄化,此举能够更为有效、合理的改善老年人健康生活水平,尤其是应对老龄化的特殊性具有重要作用(图1)。

5、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老龄化、体育健康管理和体医融合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政府网站等,找出有借鉴价值及参考意义的文献和政府报告,形成规范化研究理论基础与支撑;

(2)实验研究法:对老年人进行追踪调查,采用拉斯韦尔“5W模式”研究法,基于传播者—传播内容—渠道媒介—受众—效果—再反馈进行研究,以此构建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和体医融合基础理论平台;

(3)专家访谈法:通过对专家的调查与访谈,了解我国老龄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系统化构建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老年人体医融合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4)逻辑分析法:对所收集的文献及数据进行整理,通过针对性、可行性、系统性、规范性的话语进行表达,归纳并进行逻辑整合加以分析,形成研究理论基础与支撑。

6、课题研究的内容

单纯的运动干预手段,其中运动的有效性、安全性、可持续性、指导成本四个基本问题没有有效解决,导致健康维护手段不足。经由体医融合的联动机制,针对中国老年人的体育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的模式,通过专业医学知识给老年人制定合适的运动量,在医学带来的安全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运动改善身体状况,辅助疾病的治疗,形成新的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及体医融合策略。老年人体育工作是我国老龄事业和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的体育健康管理是以自身健康为首要条件,强调自身发展的必要性和规范性。尤其是在积极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不是原有知识体系能解决的,需要体医康养多方融合,体医融合产业发展势在必行。在探索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健康问题中,势必要讨论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体质发展对策,尤其在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的改革问题中。而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发病率高、呈现出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等社会现状;在应对老龄化策略上,提出以合理膳食为主的能量摄入、以适量运动为主的能量消耗、戒烟戒酒、定期心理平衡梳理。应对于体医融合策略,主要以医养为主,坚持统筹协调、共建共享、预防为主、分类指导;在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和体医融合的综合治理中,做到及时干预、及时教育、及时治疗、跨部门协作;干预措施与体医融合处理中,做到理念、技术和产业三融合。在将老龄化、体育健康管理和体医融合三者结合后打造多元服务体系,最终形成健康中国老龄化新趋势。基于积极老龄化背景中的老龄化社会因素和老年人自身因素进行分析,在充分了解老年人健康管理和老年人健康状况下。逐步开展体育健康管理普及活动、运动介导实施与服务活动,并根据社会服务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进行需求评估,形成符合老年人的体育健康管理模式。同时逐步开展体医融合评估与反馈、精准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并根据个人行为因素和个人身心因素进行需求评估,形成老年人体医融合模式,并将二者共同纳入到“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人类四大健康基石中,并维以四类保障措施,共同推进积极老龄化发展,形成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及体医融合机制。

7、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以每年10月1日为国际老年人日为宣传契机,针对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行动,加强运动干预,构建体育健康管理及体医融合研究框架,逐渐形成体育健康管理理论体系和体医融合管理机制;

(2)构建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及体医融合联动机制,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进行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深入实施体医融合行动,着力建设体医融合支持性环境,提高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的举措。

8、课题研究的步骤

8.1、课题选题立项阶段

(1)深入调查研究,选题立项。査阅老龄化、体育健康管理、体医融合方面相关资料,并结合我国健康老龄化实际情况,确定科研方向,选题立项,对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内涵、特征作出初步的界定;(2)确立研究课题,课题论证。以体育健康管理和体医融合理念为指导,根据我国健康意识、老龄化格局、体育发展等多种干预手段的实际情况来确立课题并进行论证;(3)创立课题团队、实施方案。成立本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实施。

8.2、课题实施研究阶段

(1)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组织研究人员开展课题的实施与研究;(2)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相关政府报告记录、期刊论文、社会发展现象及社会老龄化问题等事宜。

8.3、课题反馈总结阶段

(1)在实践中发现和总结问题,并不断提高研究的高效性,调整和改进研究过程;(2)研究反馈阶段,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研究点。

9、课题研究的建议

医疗调查报告范文6

中国对非洲的投资由原来传统的矿产资源逐渐转变成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农业、制造业。非洲的自然环境和神秘的文化吸引世界各地的游人,特别是世界杯在非洲的举办,为非洲的旅游业带来了极大的商机。

二、中国跨国企业在非洲投资效应分析

(一)有效利用资源

1、投资有利于非洲国家有效利用资源

由于中国跨国公司的进入,一些地区的垄断受到了限制,资源开始流动,得到良好的配置。并且由于跨国公司带来的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和示范效应,能够促使当地的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另外,中国跨国公司的进驻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高效的技术,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1)中国跨国公司通过技术和资金投入,开发出了大量的资源,并对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加工,使得更多当地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2)非洲国家每年需要吸引大量的外资,因而促使各个国家改善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机制,完善资本市场,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3)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吸收了大量当地富余劳动力,改变了当地人们’懒散的生活习’度,提高劳动效率。

2、投资有利于国内有效利用资源

通过发展对非洲的投资,我国获得了匾乏的资源,通过缓解稀缺资源对生产的抑制作用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将东道国和投资国的各种资源要素组合起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已标准化产能过剩产业和“边际产业”转移到国外,从而为新兴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一)非洲的基础设施得到显著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上的互助合作,一直以来是中国在非洲的最典型的发展模式,中国的投资为非洲国家的公路、铁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世界银行的非洲调查报告表明非洲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二)信息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中兴、华为等一批中国企业正在非洲积极拓展在非洲国家的业务,非洲的信息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非洲已成为全球移动通信业务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三)社会责任公司在投资设厂时,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采购当地的原料,加强对当地人员的培训,注意使用和培养当地中高层管理人员,转让先进技术,通过“本土化’的行为,融入当地社会,实现了与东道国的互利双赢。更是有很多的企业积极性价公益项目,让企业得以在友好的环境中得以持续的发展。如中石油集团始终把造福当地人民、从事公益事业是为在苏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公司在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公益福利。据不完全统计,自1999年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在苏丹参与的各项公益事业的收益群众已经超过巧O万人。路桥公司在肯尼亚发生内乱时为当地人民免费提供粮食。据赞比亚政府统计,2010年中国在赞比亚的投资为当地提供了1.5万个就业机会。

(四)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低,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国内资源供求矛盾日渐突出,通过对非投资,可以开发出非洲大量的未开采的资源,缓解中国及当地的资源的供求矛盾。

三、结束语

医疗调查报告范文7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00人,年龄18~21岁,均为五年制本科生。其中50人作为观察组,在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加入预实习模式。50人作为对照组,按照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执行教学。

1.2研究方法

(1)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在第1~5学期不安排实践教学,在第6~7学期安排配合临床理论课程的教学见习,在第8~9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在第10学期安排毕业临床技能考核,即教学见习与毕业实习两段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2)预实习模式

①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执业医师法》等;了解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等;了解医院的环境、布局、各科室职能等;熟悉医院规章制度、患者就诊流程等;熟悉临床科室的工作制度和内容;熟知接诊基本常识、医患沟通技巧;了解医患纠纷的防范技巧等;初步掌握病史采集、病例分析及临床各项基本技能操作等。

②教学安排

预实习的教学安排,以“两阶段、三自主、一强化”为特点,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早临床、零接轨、不断线”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预实习分职业认知阶段和技能强化阶段。在第1、2、3学年后的暑假安排3次预实习的职业认知阶段,每个暑假安排10天。在毕业实习前安排预实习的技能强化阶段,共24学时;学生自主联系预实习单位。学校要求,学生在家庭所在地就近自主选择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如各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卫生所(室)、疗养院、个体诊所以及疾控中心、卫生防疫站等;学生自主安排预实习形式。学校认可并推荐学生采取以下预实习形式:观察调研、跟师学习、志愿服务等;学生自主总结预实习收获。学校认可并推荐学生采取以下总结形式:撰写调研报告、记录学习日志、制作志愿服务汇报ppt、书写一份医疗记录(如门诊病历、住院病历、首次病程、抢救记录)等;临近毕业实习前,学校安排学生在实验中心,应用教学模拟设备,进行临床常用的20余项技能操作的集中培训。

(3)评价。

①职业综合素质评价。在学生实习中期,向带教老师发放《实习生职业综合素质评分表》,要求带教老师根据实习生的表现打分。《实习生职业综合素质评分表》包括:①遵规守纪,坚守岗位;②尊师重教,勤奋刻苦;③医德医风,严格操守;④临床专业知识;⑤与患者沟通交流能力;⑥病情观察与评估能力;⑦知识应用能力。⑧临床思维方式、方法;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⑩无菌观念与技术,每项10分,共计100分。我们得到100名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成绩,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②技能操作毕业考核。在学生毕业前夕,组织临床技能操作考核,每人随机抽取一项临床常用技能进行考核,满分100分。我们得到100名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成绩。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学生的成绩比较。两组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成绩、临床技能操作成绩和综合成绩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成绩、临床技能操作成绩和综合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3.1预实习能有效强化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我们从学生的调查报告、学习日记等文字总结中可以看到,在职业认知阶段的预实习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充分体会到医生职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增强了事业心和责任心,树立了远大的奋斗目标。学生通过及时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病例对照,不仅深化了理论知识,提高了知识运用能力,而且发现所学知识的不足,从而明确了学习目的,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从实习带教老师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评分上,我们发现,学生通过早期接触患者、医生、医院,锻炼了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了临床思维,巩固了专业思想,职业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强化。

3.2预实习能有效提高医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在技能强化阶段的预实习中,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明确了临床常见技能的操作标准、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同时,学生通过在教学模拟设备上的反复操作练习,熟练掌握了基本操作技术,弥补了实习中由于《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带教老师的不放手、患者的不配合等原因造成的动手机会少的缺憾。从毕业技能考核成绩来看,技能强化阶段的预实习有效提高了医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3.3预实习能有效完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基础理论课-临床理论课-教学见习-毕业实习”。在前4个学年的理论课学习中,医学生已经习惯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过程。第5学年的毕业实习开始后,医学生直接面临“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医院”的巨大挑战,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如接诊患者手忙脚乱、医疗记录书写不规范、缺乏与患者的沟通、医疗法规制度不了解、临床技能操作不熟练等,从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医疗调查报告范文8

关键词:失地农民;金融素养

一、引言

在金融业与数字技术蔓延交融的背景下,愈发多样化、复杂化的金融产品服务对消费者合理管理个人资产、明智决策金融产品、有效掌握金融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能力称为“金融素养”。全球对金融素养尚无统一定义,有学者将金融素养界定为消费者为了实现个人财务安全而有效决策其金融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在我国城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失地农民在总人口中占比超10%,并以每年约300万人的速度递增。面对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提升失地农民金融素养、优化其金融行为,对于提升失地农民就业创业热情,改善农村贫困面貌,进而缩小城乡发展鸿沟,推动经济平稳运行意义重大。

二、我国失地农民金融素养水平现状

据2018年的《中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总体不高,金融能力掌握度不够,金融知识结构单一。结合历年研究及央行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报告来看,金融素养涵盖金融知识、金融行为、金融技能三个维度。

(一)金融知识表现

金融知识是人们理解基本金融概念,并运用知识进行金融资源配置的能力。央行的《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表明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水平低于城镇居民。虽然农民金融知识平均水准不高,但因家庭学习氛围等因素,个体金融知识水平有所差异。有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对子女教育和家庭良好学习氛围营造的重视度越高,因此,父母学历较高的失地农民的金融知识水平往往更高。具备较高金融知识存量的失地农民获取农地抵押贷款、信用贷款、农业保险等相关信息的渠道和手段越多,对金融服务可能存在的交易风险、信用风险和农地处置风险等的认知和辨识能力越强。

(二)金融行为表现

房地产行业在中国市场一直是投资者的“宠儿”,各路资金通过各种途径纷纷涌入。由于中国城市化推进速度较快,农村土地征收价格不断上扬,失地农民手中握有因征地而突然急增大量补偿款,存在保值增值的潜在需求。有调查表明,失地农民家庭平均资产逾300万元,占比90%的失地农民持有补偿现金流的70%涌向地产开发商,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投资渠道较狭隘,房地产行业是其主要的投资领域。在保险领域,被征地农民基本都拥有社保、医保,但对自然灾害保险、养老医疗商业性保险、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保险却很少涉足。有调查表明购买商业保险的被征地农民比例不足30%,这反映出部分失地农民金融行为素养较低,遇到突发事件的风险规避能力欠缺。

(三)金融技能表现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络同金融行业深度交融给金融消费者带来便捷高效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对其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失地农民平均文化素养水平不高,并未参与过专业的金融技能培训,面临金融技能缺失,金融产品与业务不熟悉的困境。一些失地农民对网上银行、电子支付等数字化金融服务存在排斥心理,借助现代化技术办理投资理财、电子转账等金融业务的技能缺失。数据显示,10%的失地农民反映平时只使用现金进行交易;50%的失地农民反映不会使用网上银行办理相应理财、网络支付服务等业务。

三、我国失地农民金融素养水平提升面临的困境

(一)金融教育供给不足,金融知识获得渠道匮乏

一方面,失地农民金融教育的供给主体单一。县域金融机构、村委会和教育机构是对失地农民进行金融教育培训的主要力量,但这三大主力针对失地农民举办的系统性金融知识技能培训活动较少,再加上失地农民自身金融意识薄弱、金融教育培训参与积极性不高,失地农民难以了解贴近切身利益的金融知识和政策,不利其金融认知更新迭代,形成潜在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失地农民缺乏获得金融知识的渠道和途径。失地农民拥有获取金融知识有效途径是提升农民金融能力的重要因素,有愈多形式、愈多途径去了解金融信息,更利于其提升自身金融知识素养。部分失地农民获取金融知识的渠道还局限在口头传达、阅读业务宣传单、新闻广播等方式,了解信息的现代化渠道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二)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失地农民面临认知挑战

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等新兴金融服务模式逐渐向农村金融领域实现信息化的全方位渗透。新兴金融模式的创新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其更具有金融服务个性化、金融产品智能化、金融模式创新化的特定优势;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素养和互联网操作技能的参差不齐,失地农民从数字金融服务中获益的能力有所分化。失地农民多为中老年人,对于智能投顾、手机银行、网络证券等新兴金融产品接受速度慢,对于线上转账、在线购物、水电煤缴费等生活服务的操作能力不强,很难迅速学会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终端设备获取金融服务。失地农民较低的金融素养和风险认知防范能力限制了其享受金融服务的正规渠道,由于城郊及农村地区金融监管尚处于空白地带,随着地下钱庄的渗透,失地农民中逾90%购买过,有人一次购买都是上万元,还存在聚众现象。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金融认知水准跟不上金融产品创新迭代的发展速度,导致其参与正规金融市场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三)金融生态环境较差,阻碍金融素养培育提升

有研究表明金融生态环境与农民金融素养呈正向相关关系[4]。一方面,失地农民的居住地多为距离市中心偏远的城郊或者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网点较少、周边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则获取金融信息、金融知识等金融资源和接触存取款、信贷等日常金融业务的可能性较小,从而不利于失地农民金融素养的培育提升。截至2018年末,农村地区银行网点逾十二万,每万人仅拥有1.31个银行网点。另一方面,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但由于对其监管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这种无秩序的金融交易很容易演变成高利贷、非法集资、等危害农村金融环境的金融问题。对于手握大量补偿资金且缺乏金融投资经验和金融知识的失地农民而言,在较差的金融生态环境下易受周边亲朋好友不良金融行为耳濡目染的影响,易出现“羊群效应”,发生低效投资甚至非法投资等非理性金融行为。

四、提升我国失地农民金融素养水平的建议

(一)增加金融教育供给,提高失地农民金融受教育水平

金融教育在金融知识宣传、金融技能提高、金融素养提升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失地农民的关注需要从福利模式转换到能力模式,发挥金融教育提升其金融能力的作用,以确保其获得质优价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农村教育供给,需要构建由县域政府、农村金融机构、村民自治委员会多方发力的农村金融教育组织系统。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针对性的、层次分明的金融教育方针,面向失地农民的子女,以教育体制为媒介提高其金融素养,将九年义务教育范围拓展到金融教育;面向失地农民,线上利用公众媒体如定期在官方公众号投资理财等实用技能的指导视频来潜移默化提升其金融素养,线下在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中增加金融知识教育板块,尤其要开展投资理财面临的金融风险防范教育,并针对失地农民对金融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进行动态追踪与评估。金融机构发挥资金和人员资源配置作用,向农村金融教育领域倾斜信贷资金贷放的同时,定期组织派遣金融行业专业人员同当地村委会联合举办开展农村金融知识大讲堂、现场演示农民感兴趣的金融业务流程,让金融教育活动趣味化、高效化。

(二)优化金融产品体验,增强失地农民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县域金融机构在设计金融服务模式时,要考虑到失地农民基础金融知识和数字技能欠缺的情况。针对农户常需的小额存贷款、农业保险、支付结算等高频金融服务,既要充分运用信息化现代科技来进行金融服务创新升级,同时也要让金融产品操作流程简易化、大众化、便捷化,便于失地农民更快地接受和使用。以小额信贷为例,中国农业银行依托金融科技技术,针对农民开发了一款名为惠农e贷的信贷产品,失地农民只要轻松动动手指头就能通过线上智能APP、网上银行办理贷款业务,实行农户自主申请、系统自动审批、贷款快速到账的业务流程,申请流程简单,操作便捷,失地农民金融服务体验感大大提升。同时,要防范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对失地农民造成的潜在补偿资金流失风险,就要积极将金融知识的宣传范围扩大到反非法、反高利贷、反网络电信诈骗、保护个人信息等知识上来,全方位提高失地农民的金融素养。

(三)加强农村金融监管,为失地农民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政府监管部门应将农村非正规金融交易活动纳入法律管理的范围,并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使其在法律限度内进行金融活动,避免非法金融交易活动在监管空白区游走,为失地农民金融素养的提高营造优质外部环境。其次,打造多元化、可持续、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除了发挥大型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效用之外,支持鼓励新兴中小金融机构如金融租赁、商业保险、财务管理等金融服务公司扎根农村,加快提高乡村的金融覆盖率。这些举措有利于提高农村资本要素与金融人才要素供给,开辟失地农民大额资金投资新渠道。

参考文献:

[1]苏岚岚,何学松,孔荣.金融知识对农民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基于农地确权颁证调节效应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8(08):17-31.

[2]王恒.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金融服务问题研究———基于柳州市的调查[J].区域金融研究,2016(08):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