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考试范例

信息技术考试

信息技术考试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考考试;应用

自学考试于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一种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随着我国自学考试的发展,其在造就和选拔人才,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考试管理是自学教育的主要环节,其与人才培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考教育未来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时代下,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地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自考考试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本文中将侧重针对信息技术在自考考试中的应用问题展开探讨。

一、信息技术的内涵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通常是指用以对信息进行管理和处理的各类技术的统称。具体而言,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展开:广义层面上,信息技术主要是指用以对人的器官功能予以拓展的各类方法、工具和技能的总和。广义上的信息技术的定义是立足哲学视角做出的界定,其强调了技术和人之间本质层面的关系。从狭义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则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设备以及广播电视等,对各类人所接触到的图像、文字等进行有效地获取、处理、存储和使用的各类技术的总和。很显然,从狭义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含义侧重强调了科技性。

二、信息技术在自考考试中的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在自考考试中应用的重要价值,也是其优势所在。将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系统或软件系统引入到自考考试当中,可以为教师摆脱出题、阅卷、评析等烦琐的工作。信息技术在自考考试中的应用价值集中体现在:一是,通过基于电子阅卷技术开发的考试管理软件,可以实现标准化的考试组织、自动阅卷、登记分数等内容。这类系统功能清晰且具体可行,可以同时实现对全部学生的考试管理。同时,依托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参与考试的学生的信息的全面、高效管理,可以使教师在烦琐的考试事物中脱离出来,更好的从事教学相关的研究。二是,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参与考试提供巨大的便利。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相应的考试报名、缴费、成绩查询、课程学习和考核等内容。总之,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可以提升自考考试中的各项管理效率,实现自动化的信息管理,并可为高等院校开展相应的数据分析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统计工具,辅助各项决策的制定。

三、信息技术在自考考试中的应用

在阐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自考考试的应用价值上,下文侧重围绕信息技术在自考考试中的应用问题展开探讨。具体如下:

(一)信息技术在自考考试考务管理中的应用

在参加自学考试之前,先要报名。对于考试管理者来说,考生报名之后,他们要对其信息进行审核,准确判断出每一个考生是否具备参加考试的资格,确定可以参加考试的人选之后,就需要统计、预定试卷,根据考生人数来安排考场、打印订卷表。多年以来,在自学考试的组织与管理活动中,这些活动都需要人工完成,但引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之后,这些任务完全交由软件系统来进行处理。具体如下:

1.考生的注册报名

注册模块的功能主要是收集、录入自学考试人员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梳理,准确把握参加考试的人数。对于考生来说,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报名:一是键盘录入,这种方式比较简单,却增加了工作人员的负担,需要手动将考生信息录入到计算机系统当中;二是光电阅读器,只需要准确无误地填写考生的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专业等信息,光电阅读器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存储这些信息。

2.统计报表

统计报考模块的主要用途是用以对注册模块中获取的参加考试的人数进行统计并形成相应的报表。在报名工作完成之后,能以最快速度来统计已经报名的考生人数,以及各个专业的考生数量,在此基础上订卷表,为考生参加考试做好准备。

3.考试模块

考试模块是考务系统的重要模块。依托信息技术,可以在此模块根据各个专业的考生数量安排考场。在这一过程中,先要向系统中输入考场代号、名称、数量等信息,这些工作全部完成之后,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动编排考场。在编排考场过程中,也可以采用传统的人工方式。其次,编排好考场之后,就要对各个考场的安排情况进行打印,形成书面文件。最后,为各个考点打印考场单、座位单,还需要打印考试通知单。

4.考试信息及辅助管理模块

考试结束之后,工作人员要重新登录系统,在这一个模块中输入相关信息,如,各个考场的应考人数、实考人数、缺考原因等,试卷汇总之后,打印好试卷回收表。而通过辅助模块,则可以辅助管理人员能在最短时间内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如,课程总库、考试计划、考点安排、单位编码等。在报名工作正式开始之前,先要将开启“系统维护”模式,在此基础上整理数据库,确认所有报名数据都是齐全、完整、准确的。报名工作结束后,应退出该模块。

(二)信息技术在自考考试考籍管理中的应用

考籍管理,就是要为每一个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建立档案,对其个人信息、各科成绩等进行管理。该系统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如,本次考试成绩管理、总库成绩管理、辅助管理等。信息技术在自考考试考籍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

1.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对学生成绩的有效管理

通过成绩查询模块,管理者能一目了然地将每个考生的所有考试成绩合并到一起,并对其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将所有不合乎一定标准的成绩从列表中剔除,把符合标准的成绩保存到相应的数据库中,为相关人员使用数据做好准备。此外,还需要对考试成绩进行审核,确认没有错误之后,再以区域为单位打印成绩,并装订成册。

2.对毕业生进行管理

该模块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对所有考生的数据信息进行管理。每年参加自学考试的人数都很多,也有大量学生顺利毕业,在对这些毕业生进行管理时,就可以采用这一模块。借助于该模块,能从数据库中任意抽调每一个毕业生历次考试的成绩,打印之后可以装订。即使多年以后,如果需要使用这些数据,直接在检索栏输入毕业证书编号,就可以快速查找到相应的数据。

3.对各种统计报表进行管理

运行了该模块,就能了解到各门课程的具体情况,也可以将其进行汇总、打印。这样一来,管理人员就能直观地发现每一次参加考虑的人数、成绩、及格人数等,为下一步的学生管理奠定基础。此外,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数据库管理,可以从多种数据中进行选择,也可以进行数据的复制、删除等,还可以进行系统维护。

四、结语

总之,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自学考试的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自学考试的学习方式、管理方式,实现对各类数据的高效、准确处理,有效地提升了自学考试各项管理活动的效率。在自考考试管理中,通过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节约人工,也可以避免因人工操作而出现的各类失误等。因此,高等教育应当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自考考试领域的运用,充分发挥其巨大优势,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自学考试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发展,促进自学考试管理工作的改进与创新,更好地推动自学考试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原艳,许丽英.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创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24(3):91-94.

[2]李富春,袁革.论自学考试网络助学体系[J].继续教育研究,2015(8):60-62.

信息技术考试范文2

关键词:中职;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

1绪论

2020年教育部公布了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和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模块和教学质量要求,对中职业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中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1],围绕中职学校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运用信息技术领域最新成果,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信息意识,掌握在生产、生活信息化的应用能力,为升学和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随着国家中职信息技术课标的出台,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有了极其重大的变化,它不但实现了中职信息技术与高中信息技术的对接,同时也突显了中职信息技术的特点。本次课标修改重点从立德树人和专业发展两个方面提出要求,对于课程育人理念解读得非常清晰。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版)强调了中职学校实践创新的重要性,新课标以实践为向导,融合了文字编排、图像处理、音频视频数据处理、Python程序设计入门与网络、大数据与云计算、操作系统与人工智能等内容,明确要求对接社会生活实践,对接专业领域,引领基础与专业对接,做好教学工作。面对信息技术中各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问题,课标也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各模块要由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教师担任,教师之间应协调统一、共同做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要结合相应模块做好信息技术基础与专业之间的衔接拓展工作。

2认识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性

根据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合格性考试是中职学生毕业的依据之一,通过率及优良率是评价教学工作的指标,是评价中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业水平考试中公共基础知识(合格性考试)科目之一,应对学业水平考试,最基本的目标是确保学生能全员通过。根据这几年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统计数据发现,学生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不通过,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不重视。(2)信息学科地位低。(3)课时较少。(4)缺乏针对训练。(5)教师重视程度不够。“信息技术”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考试时间60分钟。考生的考试分数将根据原始分数从高到低分为五个等级:A(约10%)、B(约35%)、C(约30%)、D、E(约25%),其中E等级为不合格,比例不超过5%[3]。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使学生认识到学业水平考试关乎学生毕业和升学,对于有升学意愿的学生要鼓励要争取A或B。对于没有升学意愿的学生,考试等级要求到达合格,这样才能顺利毕业。

3认真研读考纲,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教育部2020年的《中职业学信息技术课程新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信息素养,突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服务和教育作用。从计算机思维、数字创新、社会责任等核心素质出发,确定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课程划分为两个模块:基础模块和扩展模块(表1)。基础模块为必修内容,分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网络应用、图文编辑等部分[4]。扩展模块可根据专业特点选修相关内容,选修内容与具体专业相结合,服务于专业教学并提高信息能力。包括操作机器人、制作实用图集、体验VR\AR应用等10个内容主题。《信息技术》考纲中对考试内容有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四个层次。结合信息技术考试大纲考试目标和要求可采取如下措施:

3.1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下教学计划实施的分析

根据教育厅的有关规定,通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是中职学生的毕业依据之一,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信息技术的考试内容包含理论题和上机操作题。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日常教学不同于其他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所以要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确保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

3.2根据课程标准建议学时合理制订授课计划

中职信息技术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课时一般为每周三课时,必修模块的教学任务通常安排在上学期完成;下学期将安排选修模块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一周三节的课时量要教师授课完成后,还要安排学生在电脑上练习。学生上机练习的时间不够,会导致操作题部分不够熟练,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制订授课计划不仅要考虑学生不同班级学生学习能力,还要合理安排课时。合理安排每学期的课程内容,按计划实施教学进度。

3.3拓展模块的选择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更新速度快,只有基础模块没有拓展模块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中职学生知识多样性的需求。信息技术课程的拓展模块对于就业的学生有助于提升职业素养,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对于升学的学生能够为高校学习奠定基础。中职学校在完成基础模块教学的同时,扩展模块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完成。

4集体备课,合理制定教学策略把握考试最新动向

平时应当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认真研读信息技术考试大纲,研究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方向、考试题型及内容比例(表2)和考试要求的变化,有针对地教学和复习,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的重难点,紧跟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步伐,把握最新动向。

5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下课堂教学的策略

5.1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

根据福建省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技术考试大纲的要求,提出具体授课计划,组织、提炼考试大纲有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内容。比如,必修教材第一章有六个任务,将任务4《使用操作系统》和任务5《管理信息资源》进行组合。对教材当中的章节要做到详略得当,以达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5.2对标考纲,加强练习

信息技术考试环境:中文版Windows7或10、WPSOffice2019个人版、Python3.8.6、pycharm⁃community⁃2020.3。应当建立考试题库,包含考试大纲中所有的理论及操作题型。在学业水平考试前进行集中练习、专题练习,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和突破。

5.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班级内学生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要从整体上提高班级学生的应对考试的能力,不仅要根据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

5.4根据学生学习能力,采取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存在差别。因此要根据期末考试和平时测验成绩的情况,把学生分为几类。不类型的学生安排不同的上机练习任务,成绩一般的学生只需完成基本的上机练习任务,确保能顺利通过学业水平考试为目标,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安排难度更高的上机练习任务,争取能取得A或B等级。通过分层教学,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在学业水平考试找到自我定位,确保都能通过学业水平考试。

5.5根据学习态度的不同,采取分组合作教学

有些学生自身具备的学习能力,但是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导致信息技术的学习成绩不理想。通过采用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学生通过组内互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帮助操作技能比较落后的同学,帮助落后的同学提高,也能帮助成绩优秀的同学巩固所学知识。

6科学指导方法,高效复习

6.1合理安排必要的专项训练

虽然我们的课程每周只有三个课时,但只要我们能合理安排利用它就足够了。首先,老师应该明确考试大纲和标准要求[5]。学业水平考试不仅考查理论知识,如进制转换、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软硬件组成等,还要考查软件上机操作。教师应仔细整理这些知识点,合理展开教学,突出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相关专题的专项练习。这些内容的复习时间最好在考试前一段时间进行。复习开始时间不能离学业水平考试太远,时间距离太远复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6.2指导应对考试方法

学业水平考试中的选择题占了20%分数,学生往往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复习,也是学生失分最严重的地方。教师可以将选择题导入手机APP学习软件,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练习,运用信息化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操作,这是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上机操作的演示过程中要把操作步骤详细介绍、把有关知识点分析透彻。学生要通过学业水平练习平台反复练习上机操作,把考试大纲的考点全部练习到位,不仅要会还要十分熟练。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要取得A或B等级需要做到:(1)选择题部分要牢记有关知识点。(2)上机操作题部分要反复训练。(3)老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弱点及时查缺补漏,因材施教,重点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整体通过率。信息技术是合格性考试,部分学生甚至教师不够重视。部分学生认为,只要他们能通过学习水平考试就够了,没有必要像等级性科目那样努力。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在中职业学校掌握了信息技术,这对大学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它可以提高的学习竞争力,为将来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信息技术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也是为了把它提升到终身学习的高度。只要我们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多探索,多思考,把握日常教学规律,把握学术水平考试的趋势,做好学术水平信息技术考试的准备,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7结语

信息技术考试范文3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工作中,信息技术教师身负重任。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如何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做了认真思考,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势在必行出发,探讨关于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指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知识、教育能力、职业道德三个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当前形势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并非康庄大道,所以更需我们坚定信心,披荆斩棘,开拓新路,谋求专业发展,适应时代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实现自我价值。

一、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势在必行

尽管国家层面非常重视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但该学科历史积淀浅,师资力量弱,考试要求性低,在学校通常被视为非主流学科。许多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一线教学工作,还肩负着大量教辅工作。例如管理机房,维护校园网络设备,学校网站宣传,年级部的成绩分析,学校各种活动的拍摄编辑,校园电视台,全校所有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故障排查及维修等。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阻碍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从这种困扰局面中走出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放下怨言、自主自为,通过专业发展,从而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状况,赢得尊重与认可。信息技术教师不仅需要注重技术方面的钻研,比如专用教室的设备管理与维护、校园网络的运行与保障等,而且需要站稳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学习到许多新知识,掌握新动态,教师的话语权受到挑战。因此,教师要适应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者、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帮助者,必须具备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及更专业的教育能力。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才,信息技术教育职责所在,信息技术教师重任在肩。只有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时代对于我们的必然要求。

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

(一)精通专业知识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因此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专业知识方面,这样才能跟得上知识更新的速度。除了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储备外,还必须掌握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

(二)提高教育能力

俗语说:“茶壶里有饺子,有口倒不出。”知识的传递不是简单的“复制”与“粘贴”,它是在教学活动中的领悟、体验,是一种再加工、再创造、再建构的活动。教师的专业知识再好,若教学能力上欠缺,还是会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问题。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能力。

(三)恪守职业道德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写到:“你们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中国古语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信息伦理道德的修养,并且要模范遵守网络的道德规范,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三、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立足课堂,教学质量是关键

信息技术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课堂,守好主阵地。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因此,再胜任其他教辅工作的同时,必须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始终坚持以课堂教学为重心。认真研读教材、梳理纲要,细致备好每一节课,这是都是教师必须做好的基本工作。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二)持之以恒,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具体的反思信息技术教师通常会承担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同样的学习内容在不同的班级切忌照千篇一律。每节课后,教师要善于对教学活动进行自觉反思,下次再教时,必定会有新的闪光点。教学反思可以针对备课、上课、课外辅导、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形式可以是教学随笔,后记等,贵在持之以恒坚持记录。如此方可清晰反映出教师的成长历程,从而不断发现问题,找到差距,逐步调整日常教育观念,规范教学行为。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实践。

(三)把握机遇,积极参加各项学习活动

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领略名师大家的教学风采,访问优秀教学网站,善于学习。市县教育局、电教馆等组织的各类专题讲座、培训等,也要抓住机会积极参与,提高自己专业素养。另外,年度的在职教育硕士考试,教师也要努力争取接受更高层次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学无止境。

信息技术考试范文4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技术;教学实践;问题与反思

由于计算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在的初中课程中已经将信息技术纳入其基本课程之中,并且将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初中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让初中生能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获得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成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一、在初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是社会发展和进步所必须的一项基本技术。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运用应从初中阶段就树立起正确的观念。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各个行业的渗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另外,在我国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经济的熔炉之后,国家生产力的衡量也受信息技术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初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运用信息技术的正确方法和意识,避免遭受信息技术弊端的荼毒。另外,在实现学校信息化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初级计算机技术的实践训练让学生逐渐适应信息技术和各学科的结合,这对学生思维深度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1.激情创境,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课程的学习是以兴趣为主导的,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应以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基础,通过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训练让其掌握追求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不断发掘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为学生创造进入学习情境的课程导入内容,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另外,课程内容的讲授也尽量选择色彩丰富的图形和媒体资源,让整个课程的开展新颖而引人入胜,让学生的注意力被充分的吸引到课程内容之中。比如说我们可以将一些国家大事、媒体热点和魅力的校园和家乡等资料制备成与教学相关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源演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优美环境中习得知识。2.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也是其主要教学方法之一。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能力也有加大差异。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年龄较小的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对计算机各部分(主机、鼠标、键盘、显示器)的认识血气,亦或是让其对键盘上个字母的排列进行初步的熟悉。在对键盘的熟悉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打字游戏等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帮助教师完成本部分的教学。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我们则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只需要根据学生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启发便能帮助学生逐步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高年级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入一些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传授,让其对信息技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学习。3.新的教学方法的采用。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这也是具有较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之一。当然,任务的安排和布置也要因人而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定不同难度的任务,比如对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安排一些打字训练任务,加强其对键盘中字母排布的认识;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安排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者整理excel表格数据的任务。任务安排后,学生自行探索任务中所需的知识点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的运用和掌握。教师在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从旁协助,引导学生建立起对知识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关于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反思

1.转变观念,加强对学科的重视。我国虽然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初中课程之中,但并未对这门课程的开设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在大部分地区落后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设备以及不合理的课程安排中就可以看出。我国正处于计算机教育普及的初级阶段,我们将信息技术真正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来抓,真正的将信息技术作为素质教育基础学科之一并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落到实处。2.加强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条件投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条件。为更好的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我们要投入足够的物力和财力进行教学设备的更新和媒体教师的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满足每个学生的上机需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一定要以实践为主导,并且理论知识的传授也尽量选用有较大吸引力的多媒体资源。对于初中生来说,实际的动手操作是加强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的重要手段。3.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协作是学生从小就要养成的重要意识。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比如说在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通过小组划分的形式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完成任务的团队意识。

四、结束语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论在教材选用还是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我们都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创新和改革,以更好的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初中生这一教学对象的特点并制定出正确的教学方法,一定能较好的完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学浩.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中初中电教,2009(12):76.

[2]张美.根据儿童特点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考试周刊,2011(88):152-153.

[3]邬旭君.论初中信息技术教程中学生兴趣及教学创新[J].中初中电教,2012(12):65.

信息技术考试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实践教学;应用研究

1  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与趋势

实践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科技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经。传统情况下,实践教学通常是在现场进行操作演示和实践练习。然而,实践教学的现状却存在着很多困难,比如:(1)由于实践设备、师资数量和实际场地的限制,使得实践教学时一次能够容纳的学生数量较少,而实习的学生人数众多,很多专业和年级的学生要协调实践教学的上课时间,在课程安排上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便,难以实现课程安排的最优化;(2)由于实训实习现场操作安全等因素,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动手的机会有所减少;(3)实习时间短、任务重、经费相对紧张 , 更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难度。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化形式的教学环境,结合信息传递方式、教学对象进行加工知识信息的处理,对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充分运用,对信息资源与教学媒体进行调动。“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理念、模式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信息化教学是这场变革中的重中之重。《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总体目标中提出,要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同时,《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此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的信息化改革也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2  信息化技术的优点

(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巨大,能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2)有利于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索。(3)有利于因材施教,实现差异化教学,使学生根据自身基础和掌握情况选择学习的难易和进度,并与老师和同学交互。(4)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自觉主动构建知识与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以及信息获取、分析和整合的能力。(5)互助互动,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6)网络教学高速的信息传递功能,可以共享优秀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教学信息,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有效的利用,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递成本。

3  信息化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化技术

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是多维度的。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后,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3.1  选课排课

课程分为几个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有一定的学时学分,提前根据场地规模、设备数量和教师人数,在教务系统中设定预开设的班级数和所能容纳的学生数。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每学期末,可根据课程介绍,结合自身情况提前预选下学期的课程。选课结束后,系统根据设定的要求,排出课程表,自动优化,并发送到相关教师和学生的邮箱内,便于提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既能平衡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时间,也能很好地解决场地合理利用的问题。

3.2  授课环节

可以制定数字化实训方案,采用混合式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使用信息化手段,或者部分地开展远程异地形式的教学活动,将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进行虚拟演示、虚拟练习、虚拟训练等。积极建立和广泛使用云教材,在实践课前,可以通过雨课堂、学堂在线、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平台和媒介课程相关的学习素材和资源,便于学生课前预习,有所了解和准备,带着疑问进课堂,课后复习巩固,强化重难点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比如,可提前进行安全教育,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的学习。在实习现场,除了教师的亲自讲解示范外,还可通过视频短片等形式循环播放课程相关内容、标准操作过程、安全教育知识以及规章要求,需要避免的安全隐患等。可以在高校建立数字化实训工厂、数字化设计制造体验中心、数字化实训仿真基地、数字化技能教室等。利用信息化技术模拟操作实践,在增强技能的同时,减少安全事故的发,保障学生的安全。学生在机床上正式加工操作前,先通过仿真教学软件进行虚拟仿真学习,在机房进行绘图设计、程序编制、校对核验、虚拟仿真、模拟零部件的加工过程。全部检查无误后,再通过网络将所绘图形或者生成的代码等发送到相关的设备上,到各项目操作现场后即可调用图纸或程序进行加工,大大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现场出错的概率。

3.3  互动交流

 积极建设和应用在线开放课程,促进实践教学信息化。部分授课内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在线授课,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可以实时发送弹幕,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效果和感受等,便于教师快速根据课堂情况进行调整,以获得更好的课堂效果;学生课后可以给老师留言、提问,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在线辅导,答疑解惑;另外,学生还可在讨论区互动,自由交流,活动的参与度也可计入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丰富和整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习空间,打破学习时间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预习或复习等,对于重难点还能反复观摩学习,减轻对学习环境的依赖程度,将极大地提升学习的便捷性、灵活性和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效果。同时,也可加强师生之间的指导与交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扎实,实践操作更加娴熟,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有效提高。

3.4  创新拓展

除了课程常规学习内容外,平台还设立了创新拓展区,提供了部分拓展学习素材,供感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同学拓宽知识面。对于部分优秀创新作品,可进行线上展示和宣传。在此区域,同学们也可上传分享优质的前沿学科领域知识和相关竞赛资讯等。有意愿参加相关赛事(如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机械创新大赛等)的同学也可在此发起组织,寻找志同道合者组队备赛,请求教师指导和协助等。

3.5  监控与展示

使用数字化、可视化模式对实训现场进行实时的系统监控,加强实训安全管理,保证设备及学生的全面安全。同时,还可利用数字显示屏等媒介展示训练过程和效果,对办学理念和教学成果进行展示宣传。

3.6  过程考核

信息化平台可以自动保存浏览记录、学习进度、学习时长及相关学习过程中的数据,在课程最终考核时能够提供一定的量化依据。课程理论知识测试部分可通过上机测试完成。前期,教师建立涵盖课程各知识点的题库。考试时,系统根据要求自动组卷,随机生成试题。学生答题交卷后,系统自动评分,得出考试成绩。实践部分考核: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实践项目,组队完成一件实物作品的设计和制作,编写设计说明书,绘制相关图纸,录制制作过程视频,并上传到系统,进行线上展示 +PPT 答辩,采取“小组自评 + 组内互评 + 教师点评”的方式予以综合评价。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大大减轻教师繁杂的数据统计和计算工作,使教师有更多时间投入其他教学工作中。实践教学的考核能够真正实现过程追踪、全流程考核,更加精准客观。此外,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挖掘信息价值,建立课程反馈体系。

4  结语

信息技术考试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物;整合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屡见不鲜的事物。在生物课堂之中,该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进行完美的整合,从而发挥其优势,这是每一位教师够应该思索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合理地运用网络之中的教学资源,扩大初中学生的学习范围,以此来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想让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得到展现,生物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此来帮助学生。本文针对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的整合进行了探讨,总结出整合的优势以及策略,希望能提供一些参考。

一、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整合的优势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思维。作为初中生物教师,不光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真正懂得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师,才是一名出色的生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以及娱乐性,通过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整合在一起,能够构建出高质量的生物课堂,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第二,利用信息技术可跨越实践和空间的界限,营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目前,初中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主要来自于教材或者教师的讲解、自己的生活经验等,具有片面性的特征。为此,教师应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的生态知识,将其进行拷贝,并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然后为学生播放各种各样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影像,使学生的生物视野得以开阔。同时,在播放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声音、视觉等方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

第三,现代化信息技术可化细微为显著,创设生动逼真的微观世界。生物现象的表现多种多样,既有一眼看不完的画面,也有过于微小、肉眼看不到的事物。而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将过大、过小的事物进行完整的呈现,便于学生观看与学习。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动物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以及各自的结构特征,教师将细胞质的分裂、生长等过程进行了动态化的展示,便于学生进行学习。

二、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整合后的思索

第一,不要以信息技术来替代学生进行实验。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有很多的知识只有学生经过实验后进行思考、总结才能得到。在生物课堂之中,有很多的方式可以进行实验,但是,如果主要利用信息技术,学生无法真正地理解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加深对实验的印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从而感受生物的魅力。

第二,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生物活动中,不要替代学生进行思考,要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整合的关键就在于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信息技术来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从而启发学生,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教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终身学习的精神。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及潜力非常大,教师要充分地根据信息资源,不断积累素材和经验,并将其合理、有效地整合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中,切忌只顾展示自己制作的课件等资源,而偏离了教学目标,更不能忽视对学生组织与管理,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三、将初中生物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中充满兴趣,就能打开思维,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当教师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的时候,那么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情境教学法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描述,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生物产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带来更加生动的视频素材,将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生物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以此激发出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以及热爱之情。例如,在学习部编版生物教材《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这章内容的时候,生物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我国的保护动物,如东北虎。让学生看到东北虎在丛林中的生活方式以及凶猛的形态,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到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这不进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让学生的内心产生一种学习欲,使学生更加积极且主动的进行学习,从而获得更丰富的生物知识。再如,在进行“多样性”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种种现象,走进美丽的大自然,领略大自然中的美,了解大自然中的生物和景色,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将教材中的内容导入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以视频或者是图片、音频的方式,让学生对生物充满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生物教师的教学。学生通过多媒体来欣赏多种多样的生物,在惊叹大自然的神奇之处时,还可以唤起内心的情感,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直观教学,优化课堂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视频展示台,可以将一些标本、实物等演示给学生,让学生得到更加直观的感受。在生物教学中,形态、结合都是基本的知识内容,通过视频展示台可以起产生直观的效果,由远到近、从大到小,更好地进行生物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贯彻直观性原则,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例如,在学习部编版生物教材中“生物的生殖”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台来将“菊花”的模型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掌握住菊花的结构以及菊花结构的功能。或者,在学习《鸟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同样可以使用视频展示台进行教学,让学生可以一边观察一边进行操作,从而让学生对鸟卵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视频展示台不仅可以更加直观地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掌握住操作的方法,从而解决了生物实验中的很多问题,在教师的针对性引导下,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播放音像,突破难点

在生物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生物教材中的内容图文并茂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强化对生物概念的理解,以此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学习部编版生物教材中《动物的主要类群》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由于动物的种类较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记忆错误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各个类群动物的特征,让学生从视频中发现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线形动物与环节动物、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腔肠动物与扁形动物的区别,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从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与重点知识。信息技术的功能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出各中不同的学习环境。将网络上下载的一些视频或者是教学资料运用到幻灯片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更直观的学习,从而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生物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地将其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让整节课程变得有条理,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强化自身的生物技能以及生物知识。

(四)自主探讨,主动学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使用怎样的教学方式,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学习,而情境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保持对生物知识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让生物课堂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此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踊跃地参与到生物活动中,并且激发对学习的渴望。而学生的兴趣往往与丰富多彩的素材是离不开的,那么,多媒体正好可以做到这些,通过声音、视频进行情境创设、营造学习氛围,使生物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将教材中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怀着好奇心进行学习,从而更主动、更积极地学习生物知识,将被动接受知识演变成主动学习知识,从学习中找到快乐。

四、结语

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是一种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将学生从被动学生变成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生物科目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利用多媒体设备突破教学难点以及重点,从而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并且,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摸索,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的生物知识。

参考文献:

[1]魏娅琼.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7):126.

信息技术考试范文7

一、明确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补充新知识,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具备使用新软件以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学生自己能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学习使用新软件,补充新知识,适应社会需要。然而,理论、原理学生不喜欢,受社会的影响,某些教师就把信息技术教学上成电脑操作技能培训课。

二、培养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不能持续,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大多数是信息技术的操作,主要是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技术既是他们的学习对象又是学习工具,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仍然以传统教学班级授课制,上课方式讲解式,教师以告知的方式,忽略学生的个别差异,阻碍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发挥。学生不仅仅满足于教师的传授知识,更喜欢独立地获取。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创造空间及思考的余地,引导他们独立地去解决问题。

三、明确教学地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让孩子适应时代变化,不能忽视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放到重要位置上,他对于中小学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有助于提高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推动我国信息化不断进步,使中小学的教学形式发生改变,从而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知识必将成为高考中的重要内容。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逐渐改进学习内容,使中华民族未来的高科技占有有力位置。

四、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教学过程一般都在电化教室里进行,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学生频繁地接触网络,被网上千姿百态的信息所吸引,无心学习课堂教学内容,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上网聊天游戏上,把电化教室当成“网吧”。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巧妙的设计课堂教学任务,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学有所得,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对少数仍然游戏、聊天的学生,可采取网络监控的方法,利用相应的技术,限制学生网络。

五、创新教学模式、科学评价

激发学生不断的学习动力,设计“目标驱动”的原理,目标设计有层次,有梯度,能够刺激参与者的好奇心和征服欲望。教师向学生提交任务书,由学生通过循环不断的“任务—完成—新任务—再完成”的路径去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让学生在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增加学习的内驱力。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教学评价是一根有力的指挥棒,教师与学生都希望得到好成绩,教学跟着这根指挥棒转。因此,认真对待、研究如何进行正确的教学评价。

六、创新教法、因材施教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与时俱进,因为信息化高速发展,软件更新速度快,而面对千变万化的知识系统,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更新自己的备课内容,用更易于学生掌握方式去传授,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由于接触到的都是信息科技发展前沿的很多新成果,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与特长。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将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文字录入、图文处理、数据处理、网络基本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在掌握的基础上,选择一至两种软件作为主练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将普遍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能够有效地保证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升。

七、结束语

信息技术考试范文8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在数学教学领域内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了以往数学教学模式的哟花和完善,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能够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数学教学模式,为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可靠的支持。基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内涵及教学模式出发,探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过程中的基本原则,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整合;教学模式;原则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基于网络化技术、网络化媒体所开展的数学教学工作受到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数学教学理念、方法都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为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内容的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以下就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以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内涵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与配合下,数学教学措施、方式和理念都形成了新的方式,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优化提供了良好、可靠的基础依据和工作模式,也是将各种理论知识应用到目前社会之中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信息技术将极大改变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工作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观念。我们教师应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1.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所新兴的一项科学技术模式,为现代化教学模式及教学措施的形成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促进社会合力的形成,进一步为社会持续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我们主要基于工作要求、工作模式以及工作内容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和分析,以确保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提供可靠的指导思想。当前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主导-主体一体化教学指导思想的形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条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现代教学体系中的重点环节,直接关系着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学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也不断完善,综合性、一体化的互动式教学在现代数学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从而促进数学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的提升。

1.3教学整合

在教学工作中,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课程整合主要以为着对于各种课程的设置、目标的订立预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面实现一种综合性、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从而使得整个教学工作能够形成一体化、全面化和系统化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存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的核心就是: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给予辅导、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学生在计算机及软件的支持下,自觉地,系统的复习、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并探索出新的知识点,进一步更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

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2.1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教学设计是一个重要环节,应当以优势互补为基本原则,确保多媒体自身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实效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效率为关键点。

2.2基于计算机及网络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递与交流的速度较快,因而基于网络教学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式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条件下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互联网中包含着数不尽的指示,学生对计算机及网络加以科学化利用,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浏览、双向异步交流、双向实时交谈等,便于合作式学习的顺利开展,有效提高了数学学习效果,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2.3基于计算机实现演示模拟、交互控制和数学实验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分解、组合、移动、翻转、定格、闪烁、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认识和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推出有关计算公式。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主体性原则,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转变自身的身份,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需求选择具有高度适宜性和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伙伴,自主开展实践操作,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领域到数学学习的精髓,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二,目的性原则。除了主体性原则之外,目的性原则也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合理选择能够为数学教学提供高效化服务,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数学素养。因此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应当兼顾课件开发和课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目的,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切实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束语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科学整合,彼此能够实现协调配合,改善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改善师生关系,增强教师的责任感。由此可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在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是未来数学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作者:孙永平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永春校区)

参考文献

[1]温胜娟.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思考与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1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