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调查报告范例

实地调查报告

实地调查报告范文1

班子成员带头深入企业、深入群众,调查了解商务和粮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典型经验做法,解决实际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决策水平,推动工作开展。

二、坚持和完善重点调研课题责任制。

建立重大课题集中调研制度,局党委每年点题确定调研重点课题,由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分工带领相关职能科室进行重点课题调研。局领导班子成员每年到基层调研不少于60天,亲自撰写、修改调研报告。每个班子成员每年要形成2篇以上有内容、有分析、有见解、可操作的高质量调查报告,并在全系统内开展一次调研成果汇报。

三、重点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调研活动。

各相关科室围绕局党委中心工作、目标考核工作、阶段性工作,每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的时间不得少于30天。在调研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完成2个工作调研,每年至少向局党委报送一份调查报告或决策建议。

四、推动“三解三促”活动常态化,坚持深入一线、深入实际。

严格落实挂钩联系工作制度,落实“三解三促”工作制度,按照规定到联系点实地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要安排更多时间与一线工作人员直接交流沟通,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定期对活动中收集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和梳理,报研会商。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能解决的立即解决,涉及政策层面的要带回来认真研究,并及时将结果向群众反馈。

五、注重调研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重点,不走形式。撰写的调研报告要体现出工作实际、思路创新、解决问题彻底和工作经验推广,真正达到有调查、有研究、有结果的目的。局党委每年在全系统范围内开展一次优秀调研报告评比活动。

实地调查报告范文2

 

一、构建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法学本科专业教育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坦言之,理论教学是法学专业教育的基础部分,犹如楼阁之地基。但目前我国高校中的法学理论教学存在若干不足。   (一)单向教学模式为主   单向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者的教学模式,学生主要是受众、被动者。双方之间缺少互动环节设置。教师以教案为纲,偏重讲授各种法律的基本概念、体系、社会功能、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基本理论的构成以及基本制度的设置。这些功用性的内容仍囿于教科书,并没有发散开来,启发学生思考基本理论或基本制度的价值及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讲,法学教师是教书匠,而非启蒙者。   作为受众的学生,则仅止于对基础知识的接受或熟知,缺少创造性和批评性思维,所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逊色。面对基础的法学理论,他们容易选择成为了解者,而非理解者。至于论及如何运用法律,不论实体法还是程序法,学生虽然可能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由于缺少理论与实践转化环节的训练,对他们而言,确非易事。   (二)教学手段欠丰富   大部分法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能做到教学手段丰富,主要以”讲”为主,辅之以有限的案例教学。案例的选取偏重验证传统的法学理论,忽略了那些有争议、有助于开拓思维的案例。如此单一的教学手段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减损,需要设置相应的环节弥补此类缺憾。   (三)考查方式缺少价值指引性   教学手段的单一其实对应考查方式的单一。目前,法学专业的考查方式不外乎: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撰写论文。这些考查方式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重述,却疏于对于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如此以来,学生满足于记住基础理论和基础制度,对于其渊源、价值、具体运用中如何进行取舍则处在未知状态。   中国式教育有其默认的规则,“考”往往成为“教”与“学”的风向标。所以,要改变理论教学的局限,必然要增加有价值指引性的考查方式,增加法律运用能力在考查中的比重,使学生戒除对教科书浅薄的依赖。   在上述现状之下,学生被动接受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如愿地转化为应用能力。民法学家王泽鉴曾提出作为法律人(Jurist)应具备的能力有三:一为法律知识,即明了现行法制的体系、基本法律的内容、各种权利义务关系及救济程序;二为法律思维,即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趋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法律;三为解决争议,即依法律规定,作合乎事理规划,预防争议发生在先,处理已生争议于后,协助建立、维护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秩序。   反观目前高校的法学专业教育现状,停留在第一层次的居多;法律思维的养成与法律争议的解决能力则因高校而异,参差不齐。因此,应在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设置与之衔接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   二、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设置   (一)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含义   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指以法律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实体法和程序法教学为基本载体,以实务操作为基本方法,围绕如何建立以实训教室为主要平台,融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习为一体的程序化的教学体系。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为补正传统理论教学之不足而设立的,需要针对法学本科教育的学制分层次设置,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模块。在不同的模块中设置不同的法律思维实训项目,依托于不同年级所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得到实战思维的训练和拓展。   论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马凤玲李敏张斌[摘要]目前,我国法学专业教育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导。   (二)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设置   从全国范围来看,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的模式,各个高校情况差异也非常明显,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所以,将法学实验教学具体内容和方法程式化、模式化、系统化是当务之急。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宜根据目前法学本科教育学制分层次设立,具体而言,可设置如下。   1.法律实践活动观摩。   法律实践活动观摩主要针对法学新生设立。法学新生对法律认知不多,功底尚浅,不宜设置比较复杂的实验教学课程。法律实践活动观摩可以帮助其对法律产生直接的观感和理解,有助于理论学习的接受和理解。组织学生去实践基地观摩是有效的实验教学方式。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防止此类观摩流于形式。具体组织时,可在观摩前组织学生熟悉与法律实践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材料,并向学生指出观摩重点;观摩结束后,应以学生为主导讨论观摩启发,练习撰写报告。   2.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即通过选取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与法学相关的社会问题,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培养其运用法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其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因此,社会调查应在学生掌握部分基本法学理论和技能后设置,比如大学二年级。另外,社会调查需要时间的集中投入,适宜设置在学期末,令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完成。   当然,如有必要,也可组织教师随行指导。学生根据实地调查中收集的资料,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交由指导老师评阅。在社会调查报告中,学生应格外突出法律分析及提出建议部分。   3.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是适合每个年级法学学生的方式。教科书的范围比较窄,一般仅限于基础理论及课程体系的介绍。对于养成真正的法律思维来讲,教科书提供的资料远不充分。针对这种情况,每个学期开始,我们根据年级的不同程度,可以由学生自选也可以由教师推荐一到两本法学著作,由学生在学期中研读。研读过程中,学生可自组小组进行讨论、辨析。最终在学期末形成读书报告。#p#分页标题#e#   4.法律诊所教育。与其他实验性教学环节相比,“法律诊所教育”尤其需要师生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和互动,而在其他的实验性教学环节,我们更强调学生居于主导地位。这门课程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现代案例教学方式,通过对实务中所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讨,使学生对不同的纠纷案件进行类型化整理和思考,了解不同类别案件法律关系的性质、纠纷解决的思路、适用的相关法律等,使学生能够将积累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实践力。   5.法律咨询。法律咨询是真正的法律实践活动,适合已经掌握基础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的高年级学生。法律咨询通常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让学生到社区,为处于困境中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时还可以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   法律咨询中,要求学生就其经手的案例撰写咨询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提供法律咨询的时间、地点、当事人的自然情况、提供咨询的具体案例内容介绍及当事人的要求,咨询案例涉及的法律问题,我国法律法规对该问题的相关规定,学生对咨询问题提供的具体解决方案,以及对当事人就解决方案可行性的回访。   6.实战性模拟法庭。   实战性模拟法庭通过具体案件的模拟审判,使学生对法官、检察官、人、当事人等各种司法活动角色有直观的了解和认知;能较好地融合实体法与程序法,并熟悉诉讼规则,掌握庭审规则、技巧。实战性模拟法庭要求学生首先应熟悉民事、刑事、行政程序法,比较适合法学高年级学生分小组活动。由每一个小组选择真实的案例,根据案情事实及相关证据的罗列,并寻找本案适用的实体法及程序法依据;分配角色,制作各种文书、证据,组织合议庭公开审理。公开审理时,邀请教师旁听,由其在审判结束后对庭审过程进行分析评价。   7.疑案辩论。疑案辩论是为了培养法学学生的攻辩能力、分析能力而设置的环节,适合法学高年级学生分小组活动。通常选取民事或刑事诉讼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争议案件作为辩论素材。这些辩论的素材往往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争议案件。学生对此类疑难案例采取正反方辩论式等对抗方式进行讨论。辩论由学生参照辩论程序规则来组织,辩论过程中邀请指导老师旁听。辩论结束时,由指导老师对辩论适用的程序、辩论案件中的法律适用部分做出点评。   小组成员根据辩论过程的表现和老师的点评撰写工作总结,并提交审阅,记入其专业成绩。   三、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理论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行不悖,二者是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的。其中理论教学是基础与核心,实践教学是辅助和补充。法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亦如此。   (一)理论教学是基础和核心   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即我们希望法学学生既可以作为“法律人”去独立思考、判断问题,又能够运用法律方法、法律思维和法律语言去分析、处理实践问题。这个目标的实现首先有赖于深厚的法学理论基础、合理的法律思维以及坚定的法律信念。而上述三者无不植根于系统的理论学习。所以说,理论教学部分是整个法学专业教育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实验教学部分的前提。在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我们之所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初级、中级、高级模块,也是基于遵守理论学习具有先导性的内在逻辑。合理的法学专业教育体系应首先确定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再构建相应的实验教学体系,使二者能够有效衔接。   (二)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承接和转化   实验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接受系统的案情分析、法律推理、调查取证、辩护技巧和法律公文等专业训练,从而可以将理论教学部分的成果转化为实践力,避免实际处理纠纷时遭遇“纸上谈兵”,所以说实验教学承接了理论教学,转化并巩固了理论教学的成果。学生在实验教学阶段将理论运用于模拟实践,完成从抽象到具体的形态转换;但同时,理论运用于实践时产生或发现的问题,必然要加深学生对理论部分的思考和理解,这种良好的反作用对理论教学亦是必要的促进和完善。

实地调查报告范文3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以凯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例案看,在认识社会、了解国情、锻炼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实效,但还存在重视不够、实践报告敷衍、学生认识不足等问题,必须进一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力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报告科学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规范化;凯里学院

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1]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以及高校大学生尚不成熟的思想观念,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是高校亟待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笔者主要结合凯里学院《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中特》)课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实际情况,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对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规范化水平问题提供参考,最终目的就是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产生实际效果。

一、凯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工作取得的成绩

自贯彻落实“05方案”以来,凯里学院开展《中特》课程暑期社会实践已经有3个年头了,工作进展比较顺利。特别是凯里学院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工作与学校的转型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凯里学院提出了“转型发展”的目标,其核心内容就是办学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方式”的转变。围绕“转型发展”,学校推出了九个方面的改革举措,其中一条就是强化实践教学,具体要求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不同专业集群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学校要求实践教学增加到总学时的50%以上,实施“一次校内外社会调研活动、一次网络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我教育活动、一次公益活动、一篇调研报告”的“五个一”实践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行为,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影响学生,让学生懂得如何依法守纪负责任,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言必行,行必果。凯里学院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结合“转型发展”目标,雷厉风行地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自2013年以来,每一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开展,学校都非常重视,专门安排了一位副校长负责管理,并每年出台专题文件对这项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与此同时,学校还按照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关规定,每年按生均20元的标准划拨经费,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协调配合下,我们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关规定,根据《凯里学院关于设置“实践教学周”的实施意见》,每年都制定了中特课程暑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就实施对象、实施时间、实践内容、实施方式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并详细制定了工作步骤。针对实践内容,我们要求每个任课教师对所在班级进行社会调查有关知识的指导,还拟定了30多个选题供学生社会调查作参考。对于学生提交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任课教师都认真评阅,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成绩。另外,每个班按5%的比例遴选出优秀报告,汇集起来编印成册,供下一年级的学生参考学习。从学生的实践报告看,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既有对家乡经济发展方面的调查,也有对教育方面的调查;既有对农民工生存状况的调查,也有对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既有自己暑假打工经历的记录和思考,也有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切身感受。一句话,绝大多数同学真正走入了社会、走入了生活,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进行了实地调查,获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普遍反映很有收获感,正如人文学院一位评优的学生在实践报告里所说的:“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我既深入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认识了社会、了解了国情省情;既锻炼了自己的办事能力和交际能力,又增进了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感情。”还有的学生表示,暑期社会实践收获颇丰,希望这样的社会实践能多搞几次。另外,学生的社会实践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从学生实践所在单位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来看,学生的社会实践得到了各单位的认可和赞赏,各单位都普遍反映,凯里学院的学生素质高,懂礼貌,谦虚好学,吃苦耐劳。有些单位还直接表达了希望学生毕业后去他们单位工作的意愿。

二、凯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问题

凯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工作开展了三年,每年都召开工作协调会,不断研究实践教学的新问题,不断完善社会实践实施方案,尽管成绩在不断扩大,但一些问题常谈常新,必须与时俱进寻找对策。

(一)个别分院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在教育部制定了“05方案”的基础上,凯里学院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下发到各个分院,而有些分院置若罔闻,竟然不将实施方案及时通知学生。接下来的工作就全是任课教师的事了,既没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也没有班主任、辅导员的大力支持。可是,任课教师毕竟只有十几个,要指导的学生就有2000多人,其指导难度可想而知。这样,许多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只能是单枪匹马地搞社会实践,其效果难免要打折扣。当然,也有一些分院还是比较重视的,比如人文学院,在学生离校之前都要举行隆重的动员大会,并将学生分组,每组都安排教师随学生下乡指导。所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普遍反映,只有领导比较重视的分院学生撰写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般质量都比较高。而有些分院置学校实施方案于不顾,没有及时将实施方案告知学生,所以,经常出现学生不知情,暑期社会实践根本就没做的情况,导致个别学生返校之后只有在网上抄袭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交差了事。

(二)实践报告存在敷衍现象。凯里学院针对暑期社会实践专题文件里面经常强调,调查报告应为自己原创,不准许从网络下载或抄袭他人的成果,若发现调查报告为抄袭的,以不及格论处。为了让学生真正地去参加社会实践,学校还制定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实践登记表,其中一栏需要学生实践所在单位签意见或建议,并盖章证明。但这一措施收效甚微,难以杜绝造假行为。另外,学校对学生的实践报告要求图文并茂,让学生对调查过程中一些有价值的场景、人物进行拍照,学校的良苦用心也就是希望学生真正去调查,真正去实践,但学生拍了照之后是否真正地去调查了,也只有学生自己知道了。从提交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图不对文的调查报告还是存在的,似曾相识甚至雷同的实践报告也时常出现。

(三)任课教师对社会实践存有顾虑。围绕专题,笔者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我们发现有许多任课教师竟然没下乡指导过学生的社会实践。究其原因,教师们普遍反映,经历了一学期的教学感觉挺累的,暑假该好好地休养生息了。这种想法应该无可厚非,也是人之常情,故学校没有硬性规定任课教师必须带队指导。也有些老师认为带学生出去搞社会调查是份内之事,但担心安全问题,所以有所顾虑。当然,还有一个很客观的现实问题,那就是班级多,学生多,而任课教师少,所以,一对一的指导是不可能的。另外,暑假期间学生回家了,天各一方,比较分散,任课教师也无法集中指导。

(四)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个别教学分院不重视,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也纯粹是为了应付。加之,大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这种情况在理工类学生里面表现比较突出。虽然现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理论掌握占4学分,而社会实践只占2学分,但大学生普遍认为社会实践又苦又累,2学分无所谓,靠其他课程把总学分凑起来。所以,他们提交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常常出现抄袭现象,有的甚至缺交。当然,除了上述比较突出的问题外,一些带队指导老师回来反映经费申请和报销的问题,觉得手续繁琐,耗时费力;安全得不到保障,出现一些突发状况,往往难以招架,等等。一些学生也反映,黔东南少数民族多,在调查过程中经常碰到语言不通问题,交流困难;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三、凯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规范化的途径

早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作为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党的和国家前途命运,关系到民族的未来。那么,凯里学院针对以上问题,务必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加强社会实践教学,也是学校实现转型发展、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一)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就学生而言,走向社会是迟早的事,如何早日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加速自己社会化的进程,应该说社会实践正是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3]所以,大学生要珍惜机会,以火一般的热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就任课教师而言,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教马列要信马列。一方面,社会实践就是让任课教师信马列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国情,开阔视野,提高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使教师本身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理论更有说服力。没有亲身实践的支撑,教师的授课既让自己感到心虚,更难说服学生,其教学效果就成问题。反之,如果任课教师能在传授理论的过程中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实践,那么,理论的说服力无疑要大很多。就社会而言,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学校提供优质的教育,也需要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固然需要学校的组织和教师的指导,但也需要社会各界提供各种便利和支持,不能当旁观者,而应当参与者,共同承担起培养和教育青年大学生的历史重任。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不同于专业实习和科学实验,关键在于前者侧重于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而后者旨在专业技能、工作能力的培养。[4]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组织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时,首先就应该强调它的“实践育人”功能,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政策和国情的认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当然,大学生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如能结合自己的专业,不仅服务了社会,而且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实效。比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学过法律知识的学生,深入农村开展法律普及情况的调查,通过贴标语、办墙报、文艺演出等形式对村民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这样,不仅农民得到了实惠和帮助,而且大学生自己也从中受到了锻炼和教育。

(三)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力度。社会实践是指高校按照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及道德教育和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并在社会中接受再教育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所以,它是一项由社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活动,如何制订周密而科学的社会实践实施方案,使社会实践既有统一而高效的领导又有明确的目标,既能让各方积极参与又能让各方明确自己分工和职责,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有序而高效推进的关键。为此笔者设想,学校可否成立一个专门的指导协调机构,在校党委的具体领导下,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各职能部门的任务和职责,督促并协调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进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力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真正取得实效。同时,我们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学校和地方的合作,也需要有这样一个协调机构。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形成长效机制,从而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和系统化,就必须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基地。为此,学校必须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争取工矿企业、城市社区、农村乡镇、部队、革命老区、社会服务机构等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包括舆论、物质条件和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建立一批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使学校与社会良性互动,使教育平台既有学校阵地又有社会基地,使教育内容既有校内课程又有校外实践,使教育主体既有校内教师又有校外导师,共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多人认为基地建设困难,主要还是反映了认识问题。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黔东南州民政局合作,分别将州救助站和州福利院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和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把社会实践基地与专业实习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践基地的问题,也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主动进行思想和道德锻炼,取一举两得乃至双赢、共赢之效。

(五)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报告科学的评价体系。社会实践陷入随意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当然在评价之前,首先要解决实践报告造假问题,笔者建议教务处可以考虑像毕业那样对所有学生的实践报告进行检测,不合格的实践报告一律让学生重写,并对往届的实践报告电子版归档存库。其次,对优秀实践报告进行重审,由相关领导、任课讲师、辅导员以及学生组成测评组,在任课教师初评的基础之上,对每一篇优秀报告再进行一次会审。这样,使优秀报告在阳光下运作,有利于提高其含金量。最后,要建立健全激励体系,将社会实践情况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评、推优入党、推荐就业等绑定,对优秀实践报告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目的达到。

作者:苏庆华 单位: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EB/OL].(2004-10-14)[2016-12-03].

[2]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8-20)[2016-12-15].

实地调查报告范文4

学生就因此形成了定性,思维被局限在理论的归纳总结上。但这种答案在现今的开放性试题中,往往不受青睐。而开放性试题则一般以时政作为切入点,但是其所谈及的问题一般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努力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出发,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问题尚未解决,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思维方法当然也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因而考生对问题的思考需要开放性思维。在法制教育中,适当适度地实施开放性教学,其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将会给学生的思维拓展—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自主寻找开放性的探索材料,有利于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帮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实行开放性的调查研究活动或者辩论赛,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自主走向成功。

实施开放性教学的可行性

实行思想政治课开放性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特别在法制教育中,很多理论的学习进行开放性教学都是可行的。第五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的教育目的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与法制意识,使他们能够结合现实,在实际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以及采用适当的方式处理与环境有关的问题。环境问题受综合的因素影响很复杂,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环境的法制教育不应苛求学生对每一个问题都得出高度一致的看法。真正的环境法制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环境教育的开放性,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哪些是环境教育开放性的主题内容呢?例如:第一,有争议性内容。争议性内容的实质是允许相互对立观点的共存。环境教育中最典型的带有争议性质的例子是“要不要发展核电”,因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的焦点之一。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设计一项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关于修建核电站这一争议性问题。这可以使学生在辩论中学习有关核电站的知识,了解它的利与弊两方面的影响,培养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还可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辩论的技巧。

类似的问题还有:“要不要发展家用轿车”,“一次性用品的开发与使用”,“城市外来人口的问题”等等。第二,非结论性内容。环境教育使用一种开放性教学材料,它不同于常用的课本,预先不给固定的结论,而是由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阅读文字材料、实地调查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也可能比较一致。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以“摊贩集市卫生环境调查”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调查,让学生利用调查材料,试着写一篇短文,表明他们的调查结果和看法。这项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这样的观念:集市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类似的问题还可以是“家庭用水调查报告”“,住宅小区环境调查”等等。所以,传授政治课知识时,绝离不开社会的实践性。教学的实践性是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只要他们充分理解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具体事例,其受教育的程度要比单纯的口头说教强百倍。

在《依法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这一课的教学中,有一难点就是经济行为对中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为他们没有亲身的体验,对社会经济行为的丑恶现象了解不多。他们对一些经济犯罪行为一知半解,甚至认为是正确的、正常的。因此,开放性的教学对于他们的理性认识的提高尤为重要。探讨经济行为,可以采取哪些形式呢?第一,采取漫画教学。在学生有准备的预习前提下,可以在课堂上发放一些教师预先收集的有关经济犯罪行为的漫画或其他经济行为的黑色幽默漫画。让学生自己理解与讨论,并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漫画谈谈自己的看法。漫画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更可以通过漫画的讽刺作用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合法的行为。学生在讲述漫画寓意时,教师要注重拓宽学生的思维角度,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色的心理角度来谈感受、谈危害。第二,采用社会调查形式。学生其实对社会上的一些经济行为已具有一定的看法。例如学校的小卖店的垄断经营,学生往往只看到他的不合理、不公平,却没有看到小卖店的垄断正是竞争的结果(投标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走出校园,开放性地探索他们所不理解的问题。如开出研究性课题:“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根源”,“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区别”等。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小区去了解市民的消费心理,了解周边的市场经营情况。进行经济法制教育的最好方式是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和社区经济建设中,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讲到制裁违法犯罪时,很多学生没有感受到法律处罚的威力。他们还停留在违法只要受教育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的观念上。因此在结合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去,让他们认识到社会对违法犯罪分子的教育与处罚是怎样的。例如带领学生去少管所参观,学生在参观后可以写一篇感受,谈谈少管所的成立的意义,通过了解少管所的宗旨使学生明白法律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处罚是遵循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实地参观改变学生意识误区,使学生感性地理解法律的普遍约束力与国家强制力。又例如,进行模拟法庭,学生的兴趣就更浓。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亲身体会执法的威严,了解司法工作的程序、步骤,进一步体验法律权威性。在设计模拟法庭时,应该注重案例的挑选上,我们应该特别选择未成年人违法的案例,这样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实地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防控;贷前调查;评审;操作流程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问题主要集中在贷前调查、评审审议、合同签订、发放支付、贷后管理等环节。

(一)贷前调查方面问题

贷前调查流于形式,没有按照信贷管理制度规定进行调查,未对现场调查情况进行记录,甚至没有开展实地调查;未严格审核借款人提供的申请贷款材料,未及时识别和发现借款人伪造的虚假资料;没有进行必要的外部调查,包括对借款人的上下游企业及关联企业进行调查核实,没有核实担保人和抵质押物的实际情况;个别客户经理没有进行实地调查仅凭个人感觉就形成了调查报告,甚至个别客户经理让借款人贷前调查报告;部分贷前调查报告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反映信息不完整、不准确,导致贷中审查依据不足;续贷时未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进行调查等问题。

(二)评审审议方面问题

对评审资料的真实性审查不严,将客户造假材料作为评审依据;借款人财务报表数据差异较大,财务数据不真实;评审测算不够审慎,部分评审结论与论据不符;未充分揭示借款人真实的经营状况和偿债风险,对其偿债能力测算过于乐观;借款人出现严重经营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时仍给予授信;保证担保、股权质押的风险缓释能力不足,抵押物无法完全覆盖风险;对借款人、担保人、供货商等关联关系分析不到位,未揭示关联交易信息等。

(三)合同签订及贷款发放支付方面问题

在签订合同时,未认真核对合同条款,对贷委会提出的合同签订条件落实不到位;在资本金未足额到位、四项审批不全、贷委会提出的发放条件未落实等情况下发放贷款;资金支付管理工作不够深入细致,资金支付过快,与工程形象进度严重不符;未能严格执行银保监会相关固定资产贷款、流贷资金贷款等相关规定,贷款发放时未能认真核对资金用途是否与合同约定一致,未能严格执行实行受托支付和实贷实付;未能认真监控借款人资金流向,如借款人或实际控制人通过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等其他多种途径,将贷款资金化整为零,分批转回,最终造成贷款资金被挪用等。

(四)贷后管理方面问题

在贷后管理过程中,个别客户经理不认真履行贷后管理职责,敷衍了事,信贷管理流于形式,如未能持续有效跟踪监督借款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借款人存在的相关风险未能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对贷款资金跟踪管理不到位,贷款资金被挪用;对担保人或抵质押物管理不到位,造成担保人过度担保,丧失担保能力;借款人股权等发生重大变化,但未及时办理相应的变更管理;贷后现场监管频度未达到相关要求;在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为借款人办理展期、转贷、续贷等手续等。

二、信贷业务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业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目前,商业银行部分业务人员存在“重贷轻管”、风险意识不强的情况。在贷款评审和贷后管理过程中,没有把贷款资金的安全性作为首要条件,有些是为了完成贷款业务的考核指标,无视项目存在的风险,忽视贷款是否能够安全回收,以牺牲未来利益为代价,追求即期收益或短期收益;有些将贷款转变为派生存款而完成存款指标等。部分人员在思想上认为在贷款发放支付后就完成任务、万事大吉,或认为自己负责客户都是优质客户,不会出现风险,可以不执行相关信贷制度,在办理业务时简化贷款流程,放宽贷款条件,贷后管理中放松警惕,未跟踪监控贷款资金流向,最终导致未能及时发现借款人经营状况发生重大变化,丧失处理风险的时机,最终形成损失。

(二)各信贷管理环节衔接有待加强

信贷管理涉及贷前调查、评审审议、合同签订,发放支付、贷后管理等多个环节和部门,但目前存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况,如在尽调评审环节,对项目提出了风险提示、发放支付需要落实的条件及贷后管理需要关注事项,但风险管理部门和贷后管理部门未参与尽调评审,贷后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忽视需要落实的条件和风险提示等相关内容。同时也存在其他问题,如担保问题,业务人员按照评审管理制度及贷委会要求落实了担保条件,在贷款发放后,借款人发生了重大事项变化,导致信用等级下降,贷后管理人员需督促借款人增加担保,但在贷款发放后借款人通常已经不再配合贷后管理人员增加抵质押担保了,一旦项目出现重大风险或形成不良,相关信贷管理人员很有可能出现推诿扯皮、相互推诿的情况。因此,做好信贷管理工作需要各环节、多部门的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信贷管理工作。

(三)部分信贷业务制度不完善

目前,商业银行已制定了信贷业务各环节的管理制度,但个别业务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还不够完善,个别规定已经不能适应风险控制的需要,需进一步修订完善,如商业银行规定对在建工程项目可以先行发放贷款,待工程竣工后再正式办理抵押登记手续,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项目完工后,借款人为减少费用开支不办理竣工结算手续或不配合办理抵押登记手续等情况,甚至存在客户经理在贷后管理中忘记办理抵押登记手续的情况,针对这类情况需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增加担保,降低风险敞口。

(四)在业务操作中有章不循,执行制度不严

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中,明确了项目受理、调查分析、审查审批、授信决策与实施、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职责和要求,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工作人员没有按照相关制度规定的工作职责履行最基本的尽职要求,造成制度执行不严、形同虚设。如四项审批未落实,以流动资金循环贷款方式发放中长期项目贷款、签发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造成贷款资金空转、未办理抵质押登记、不按规定进行抵押物评估、借款人或项目发生重大变化未及时调整资产质量分类、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弱化了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另外,个别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往往顾虑分行和业务人员的情绪和面子,存在“一家亲”的观念,将其发现的问题弱化。

三、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强化信贷管理责任

银行工作的本质是经营和管理风险,加强信贷管理,防控信贷风险,减少贷款损失,是促进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并不断更新完善,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信贷管理工作水平。对商业银行来说,全行员工应改变“重贷轻管”思想,强化信贷管理责任,逐步形成发展和风险并重的管理理念,正确处理好信贷管理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将目前出现风险事后被动防控的工作方式,转变为主动识别风险、主动化解风险的事前防范工作方式,不仅提高了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提升了对信贷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优化信贷管理流程、完善信贷管理制度

信贷管理包括项目尽调、评审、审批、发放支付、贷后管理、贷款清收及不良化解处理等多个环节,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信贷业务各环节的信贷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或实施细则,对各环节提出全面、严格的规定和规范性操作要求,既要保障制度的可操作性,又要确保信贷管理环节和流程要相互衔接、相互制衡,从制度流程上为信贷管理奠定基础。同时,商业银行应坚持审慎性原则,增强信贷风险意识,完善风险度量技术和风险缓释措施,加强信贷业务客户风险预警和监测系统的建设,提高风险预警水平,优化项目的评审和审议流程,提高贷款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防范重大信贷风险事件发生。

(三)进一步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强化制度执行力

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信贷管理各环节的职责,形成部门之间边界清晰、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统一体,为制度的实施夯实基础;同时在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基础上,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强化制度的执行力。1.强化贷前调查,严把项目入口关。贷前调查人员严格落实贷前调查的相关规定,按照“双人四眼”原则,通过现场或非现场调查方式,全面地开展贷前调查工作,独立、完整地反映有关信息。一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借款人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把实际情况摸清楚,查明白,深入分析企业未来的盈利和偿债能力,同时结合其在行业地位,进行同业比较分析,实现信贷风险的正确评估。二是要摸清客户的实际控制人、关联方、关联交易,以及关联交易价格是否合理等;核实项目所需的行政审批文件和项目总投资,投资变化较大的需进一步调查分析,弄清变动原因;调查借款人的重大事项,如重大未决诉讼、重大资产重组、重大生产事故、违法违纪事件等。三是借助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等其他非现场手段,收集客户在其他金融机构、外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情况,以及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等。2.加强项目评审,及早识别风险。商业银行应按照各项评审管理制度要求,强化行内各项授信评审制度的执行力度,从项目源头控制风险,力争在尽调、评审等环节识别发现借款人潜在风险苗头,深入分析潜在风险或损失对银行的影响程度,进一步优化授信方案,将风险降到最低,确保在可控范围内;严格执行信贷投向,严控产能过剩和退出领域,把好项目风险入口关,避免合规风险和监管风险。在授信评审、审查环节,严禁银行评审和审查人员与借款人进行任何形式的接触和沟通,保证审查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切实防范人情贷款、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3.加强合同签订及发放支付管理。严格按照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在信贷合同签订前,应安排AB角互相审核把关,对合同签订的必要贷款条件进行核实确认;建立贷款发放支付审核机制,审核资金支付依据时,应采取双人交叉验证的方法,对相关资料的合规性、有效性、完备性进行审核,尤其是对关键环节审核,如项目审批条件、资本金到位情况、资金用途是否与约定相符等,提高发放和支付的审核力度,严防客户经理一人说了算的情况。4.加强贷后管理工作。银行贷后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日常信贷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彻底转变“重发展轻管理”的错误观念。按照“一个客户一套服务”原则,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贷后管理方案,实现对风险因素的精细化管理。准确把握现有存量贷款的风险状况,建立客户潜在风险的动态预警和监控机制,提高对客户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频度,将目前以风险暴露后再化解的被动工作方式,转变为主动预警和识别风险的工作方式,及时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同时,在目前强监管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应对照银保监会处罚的典型问题,加大信贷检查或自查力度,对贷前、贷中、贷后等关键环节的重点检查,并对发现问题做好整改工作。

(四)强化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后督防线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对各项业务经营活动监督管理职能,真正建立促进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内审机制。内部审计部门应独立开展业务,确保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人员应杜绝“一家亲”的观念,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应及时给予批评和纠正,对重大问题要报告董事会,保证内审工作的权威性;对业务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应及时预警和识别并报告业务管理部门,及早制定风险防控预案,确保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审计IT信息化建设,建立内部审计检查专用系统,及时进行风险识别和预警,对信贷业务的贷前、贷中、贷后全过程进行监控,对不合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将事后整改补救转变为事前预防。同时,强化责任认定工作,督促员工勤勉尽职,树立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促进业务规范健康发展。

(五)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以人为本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核心。信贷业务同样也应从人和制度两个层面加强管理,既要激发员工内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又要建立完善的制度约束体系,防范员工的违规行为,促进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商业银行大多建立了责任认定约束制度,但是如过分依赖责任制约束,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受到影响,反而不能达到责任认定的最初目的。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员工的正面激励引导,按照个人实际工作能力,给予不同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对工作职责和权限进行调整,既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又要让员工感受到压力,做到激励与约束并重,充分激发员工的潜能。同时将客户经理薪酬市场化,加大绩效工资比例,并积极探索实施客户经理薪酬等级制度,实现职责与薪酬的有机统一。

(六)打造一支稳定、专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稳定、专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保持商业银行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又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如在宏观方面要具备较高的经济政策分析能力,同时在微观方面又要具备一定的金融、财会、信贷、法律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因此,打造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挖掘和储备优秀人才,为信贷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并且保持人才的稳定性,减少人才流失对业务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为商业银行业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七)加强教育培训,培育良好的风险文化

风险文化集中体现了银行经营管理、风险控制、职业操守等多方面的理念和行为,一个好的银行必须重视风险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风险文化。国际上,有不少商业银行因风险事件造成倒闭的案例,分析其原因,大多不是缺乏风险防控机制,而是部分业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导致。因此,商业银行应定期或非定期组织培训,内容不仅仅包括业务培训,还要包括个人素质、职业操守等相关内容,将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制度、行为等方面融入风险文化,使之转化为员工内心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进一步增强员工风险意识、合规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风险防控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严超.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6):108.

[2]李聪聪.探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6(15):32-33.

[3]张宇婧.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01):67-72.

实地调查报告范文6

1.缺乏客户信用评价体系

就目前而言,小额信贷企业对于信用资产的评级和管理相关制度上都十分欠缺,这往往会导致企业无法准确的进行信用评级。对于该公司而言,其主要还是结合公司的自身发展特点和现状,以本地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来制定本公司的信用额度管理办法或则是相关的制度。此外,小额信贷企业并没有针对一定时期内,单一的企业法人类的客户中对风险管理水平以及财务报表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及内控信用的最高限额做出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企业严重缺乏统一的评级系统和授信管理体制,往往会导致企业对单一的企业法人客户的贷款没有办法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掌握。

2.信贷风险管理流程不科学

小额信贷企业中运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的方式方法及流程等方面,从申请的受理、贷款的申请、审批、审查,直至贷款的最终发放,都是建立在信贷发放等环节来操作的。其流程进行的线索往往是根据贷款管理为主线,而没有从贷款风险的管理角度着手,因此,其根本无法具体表现对贷款风险进行的识别、对贷款风险进度的具体监测或者对贷款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需求,也根本不能够满足现代贷款风险管理中的实际需求。

3.缺少必要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小额信贷公司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贷客户的风险信息反馈体系,未能涉及到信贷风险的相关预警手段以及能够进行预警的内容,因此,在根本上不能发挥出风险预警的提示作用。此外,在贷款中,往往是采取对客户资料的客观分析,或者是对客户出具的财务报表等资料进行静态的书面分析,或者是对借款人各方面条件进行静态的分析,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并且很难进行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

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对于组织体系和人力资源的配置这方面来说,首先就要对特定的岗位进行适当的增设,例如,“风险管理”的岗位在小额信贷机构中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岗位。其次,要逐渐建立健全了其自身的组织机构。再次,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的素质都要进行高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学历,同时,还要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此外,企业员工的职业操守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建议相关负责人一定要进行经常性的学习、积极参与培训,更新自身的知识库,企业才能长远发展。

2.加强客户信用的评价与审核

“贷前调查”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对信贷申请人的实际情况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还可以进一步避免企业对根本不具有还款条件的信贷申请人发放贷款,以此减少企业的风险。因此,要科学、严谨的尽职调查工作之后,才能够形成有价值的初步调查报告。首先,对当事人进行询问,主要是依靠工作人员对信贷申请人进行相关事项的提问来进行。其次,是对申请人提交的资料进行相关审查,主要是针对信贷申请人提供的材料进行真实性、合法性、对应性方面的审查。第三,是实地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只有企业调查人员亲自到申请人的经营场所进行观察,才有可能了解最为真实的情况。最后,是对申请人的财务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其主要分析的是信贷申请人所提供的材料数据之间是否有矛盾和不实,同时,这也通常被认为是评估信贷申请人还贷能力的最为科学和有效的手段。

3.优化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第一,业务部进行相关授信工作方案的草拟,并且要对信贷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和知道,帮助其开拓业务、完善经营。第二,业务部还需要为客户授信额度进行负责。第三,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在依照业务部出具的宏观经济分析的资料基础上,将贷款的分配方式和相关的财务指标等综合考虑,对各种业务风险进行识别和计算,再进行自行审批或则是报告相关风险监督控制委员会来进行审批,同时,要针对这一情况出具贷款授权书或者限额管理的相关意见。第四,业务部门的人员要针对客户经理的业务报告进行重点的审查,同时,还要审查风险管理工作人员出具的财务报告分析,以及相应授信额度的实际执行情况或者是日常授信审核等。

4.建立风险预警和风险补偿机制

实地调查报告范文7

一、挖掘生活化资源,营造生活化教学氛围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句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生活是教育的依据。因此,我们在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教学中要努力的挖掘教材中有关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利用与生活相关的信息,从而营造浓厚的生活化教学氛围。首先,我们应该生活化处理教材。因为教材中的内容编排不一定符合我们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渗透生活味。例如,在教学《分类》时,就采用多级分类法让全班学生开展分类活动。这样,学生就能从中感受到分类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其次,把课本中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尤其是与学生生活实际不着边的内容删除。最后,按照一年中时令的变化把教材体系打乱,进行重新编排。这样,就让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例如,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一单元内容是蚂蚁、蜗牛等动物,而教学实践中蚂蚁还未出洞,学生无法观察实际情况,于是就把它移到后面进行教学。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感受生活化知识趣味

一切科学知识需要我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真知。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同时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还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时,就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把酱油经过漏斗倒入瓶中,然而却倒不进去,这是什么原因呢?然后引出空气这个概念。用漏斗倒液体是学生生活中常有的现象,但是倒不进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却很少思考。在教学《溶解》时,给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怎样把一杯果珍快速地泡好?泡果珍是小学生生活中常做的事,于是立即联系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列出许多解读问题的办法,不停地搅拌以加快果珍的溶解速度,用滚开的水来泡果珍等等。从学生们想的这些办法中可以看出,虽然不能解释溶解的概念,但是对溶解这种科学现象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情境教学,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趣味性,同时为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探究方式生活化,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探究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一步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探究学习方式,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暗盒里有什么?》时,就给学生准备一个“暗盒”,让学生猜猜盒子里装着什么。有学生拿起来摇摇,听听没有滚动的声音。这说明里面的物体是个长方体。用手掂一掂,估计重量的大小,来判断里面的物体是金属还是塑料。还有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判断盒子中是什么物体。最后,由老师当众打开盒子,让全班学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生活中学生接触了很多材料制作的物品,已经有了判断物体的经验基础。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进而深切地体会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在动手操作实践中获得积极的内心体验。这样,学生们就会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开展生活化实践,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开展实践活动是小学科学这门课程必须具备的环节。因为科学一定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必须实现这两者之间的沟通。同时,这样的沟通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课本中,很多内容需要通过学生到实际生活中获得,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把教学放在课内,把实践放在课外。通过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这一内容时,就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家乡自然水域中有哪些水源受到了污染?污染的程度如何?造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样的污染?经过实地调查发现,整个淮安地区空气污染、水污染都比较严重。在开展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拟好实践计划,做好实地考察的各项数据记录。通过这样的实地考察,了解到淮安地区水污染程度。在进行调查报告总结时,很多学生对治理水污染与空气污染谈了自己的看法。

实地调查报告范文8

关键词:水文调查;历史洪水;调查方法;资料分析

水文调查是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参考数据来源,其需要对历史洪水发生时间以及空间等各项关联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以掌握历史洪水水位、过洪断面变化等数据,并要结合调查资料对历史洪水重现的时间以及洪峰流量等进行科学的计算。在开展历史洪水调查工作时,调查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合理确定历史洪水的调查内容,并积极的综合运用多种调查方法,提高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从而保证调查数据分析与计算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样才能为工程项目建设以及相关防洪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水文调查中历史洪水的主要调查内容分析

水文调查中的历史洪水调查的主要调查内容是对历史洪水的典型场次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同时还需要调查沿河村落中存在的洪水痕迹,以便准确掌握水位流量关系,从而对调查范围内的历史洪水灾害情况进行科学的判断分析。在历史洪水的典型场次调查中要重点对洪水特征、灾害程度以及分布情况等进行了解,而在洪痕调查中则主要是调查高洪沿程水面线。此外,在历史洪水调查工作中还要结合洪痕以及历史洪水典型场次调查结果来计算分析洪水总量以及洪峰流量等,准确判断调查数据的可靠程度,并要完成调查报告的编制。

2水文调查中历史洪水的主要调查方法分析

在进行历史洪水调查时应首先做好组织准备工作,然后通过调查访问以及河段踏勘方式来收集历史洪水资料,最后还要对调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核查。其中调查访问以及河段踏勘是历史洪水调查中的核心环节,主要是对河流水系演变、水文监测站点分布以及流域区的历史建筑、人类活动以及风土人情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以达到收集历史洪水资料的目的。

2.1严格遵守调查的基本原则。在历史洪水调查工作中,调查人员应选择洪水淹没区作为调查地点,并应对河道的上中下河段分别进行走访调查。调查时应确保一个河段应有3处洪痕属于统一年份,并要对周边3个以上的村庄进行走访,以确保有3个老人能够对洪痕进行同一性的确认[2]。同时在历史洪水调查中,应尽量选择位于固定建筑以及房屋内的洪痕点作为数据基础。

2.2合理选择调查河段。在选择调查河段时,调查人员应根据调查目的选择洪痕数量能够满足洪峰流量计算的要求的河段,且河段周边应有建筑或者村庄存在,其长度应达到洪痕调查要求。同时河段断面应相对规整,河段则应保证顺直平整,而河床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控制条件,并要尽量避免选择较大支流的汇入点,并要选择无分流串沟、壅水或者回水存在的位置。

2.3调查历史洪水时间方法。在调查历史洪水时,调查人员应全面收集地方志以及其他档案资料中关于历史洪水的机载资料,同时要注意对河道两岸岩石或者其他古建筑的调查,以便寻找古人所记录的洪水发生的日期、洪水类型以及洪痕位置刻记等资料。同时,调查人员还应注意对河道周边村庄的走访,一些老人或者历史传承比较久远的村庄可能会对历史上流传的洪水情况或者其亲身经历的大洪水情况有所记忆,这些信息也是历史洪水调查推算的重要参考依据。

2.4调查洪痕以及判断可靠程度。在调查历史洪水的洪痕时,调查人员应采取走访调查以及实地观察等方式。对于同一河段中的同一场洪水应寻找到并确定洪痕3个以上,这样才能够对洪水水面线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在通过实地踏勘以及走访指认洪痕后,调查人员还应准确判断其可靠程度。在确定群众指认的洪痕可靠性时,应结合指认者是否亲身经历、所叙述情况是否合理、不同指认人所指水位高程是否相同以及相关的旁证材料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而对于洪痕标志物的可靠程度进行判断时,则应结合标志物的具体性、明显性以及固定性来进行分析。例如当洪痕位于固定的房屋建筑、水碑或者淤沙层上时,其就属于固定洪痕标志。

2.5调查洪水过程。在对历史洪水过程进行调查时,应尽可能了解洪水经过的整个过程,如果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获取完整资料时,则应准确掌握洪水持续以及峰现时间、单峰或者复峰情况以及洪水来源等。在完成资料的收集后,还应对其可靠性进行科学的判断分析。

2.6调查降水情况。在历史洪水调查中还应注意对降雨情况的了解。特别是对于时空分布具有较强局部性或者瞬时性的暴雨情况等要进行重点的调查。同时对于发生在雨量观测点布设后发生的降雨情况进行调查时,也要注意对观测数据的复核检验。

2.7调查河道断面。在对历史洪水进行调查时,还要全面了解水面比降、科创糙率变化以及过水影响关系面积等河道断面情况。

3水文调查中历史洪水的计算分析方法

3.1计算分析洪水水面线。由于历史洪水调查中所获得的洪痕资料往往存在可靠性比较低或者洪痕连接后所形成的水面线不合理等问题,同时在一些人类活动比降频繁或者修筑了水利水电等工程区域,由于流域特性被明显改变,因此在历史洪水调查中所了解水面线无法准确反映历史洪水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历史洪水水面线分析中,调查人员应进行选择具有较高可靠性的洪痕点,并结合人类活动以及流域特点来进行综合性的计算分析。并要在对所有洪痕点的可靠性进行分级评价后才能将可靠程度高的洪痕点作为水面线的确定基础。此外,在对水面线进行内业绘制时也应选择具有较强代表性且水位可靠的点作为定线依据,不得采用点群中心定线方法来进行绘制。

3.2计算洪峰流量。在计算洪峰流量时,调查人员应通过对河段水力特点以及洪痕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来合理选择计算方法。3.2.1采用关系曲线法计算历史洪水水位流量。如果历史洪水的洪痕与水文站之间没有较大支流汇入点存在,且其与水文站断面距离适宜时,调查人员可以采取将水位流量实测曲线延长的方式来利用关系曲线进行洪峰流量的推算。3.2.2采用水面曲线法计算分析。当所选择的调查河段受客观条件限制没有足够数量的洪痕存在,同时水面线曲折度比降高,无法利用少数洪痕点来进行水面线的连线时,调查人员则应通过水面曲线法利用伯努利方程来对洪峰流量进行计算分析。3.2.3采用比降面积法计算分析。一般来说,天然河道主要包括非恒定以及恒定流这两种水流形态,同时恒定流又包括非均匀以及均匀流两种。虽然天然河道主要属于非均匀水流类型,不过由于在历史洪水调查中选择的调查河段统筹较为顺直且长度较长,河段断面也较为规整,因此在所有断面上的水流速度以及过水面积基本一直,且水面线平行于能坡线,所以在流量计算时可以将其视为均匀流,并通过曼宁公式以及水面比降来计算洪峰流量。3.2.4采用其他计算分析方法。在洪峰流量的计算分析中,调查人员也可以结合河段的实际情况选择临界流公式、上下游水位差以及水力学公式等其他方法来进行推算。

3.3准确计算分析历史洪水重现期。历史洪水重现期的推算也是历史洪水调查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估算方法有很多,调查人员应结合流域特点以及历史洪水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估算方法。以中小流域的历史洪水为例,如果该历史洪水是迄今为止的最大洪水场次,则可以将调查时与该场次发生时间之间的年份作为历史洪水的重现期。而如果历史洪水场次与调查时间较为接近,则应采取考证历史文献、类比以及实地调查等方法进行时间追溯。此外也可以采取平均序位法来进行历史洪水重现期的估算。

3.4检核历史洪水调查结果。在完成了历史洪水调查后,还应结合洪水成因、地理特点、自然环节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对调查数据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以判断调查成果是否合理。调查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关关系检查、QF关系图以及洪峰模数等方法来进行合理性检查。

4结语

在水文调查工作中,通过历史洪水调查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流域面的水文数据,并为水利水电等各种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以及防洪减灾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调查人员在调查历史洪水时应加强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并综合运用多种调查方法,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提高历史洪水数据分析的客观性,从而对历史洪水重现期以及洪峰流量水位等进行科学的计算,确保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够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杨俊强,丁迅.浅析历史调查洪水对洪水峰量频率计算的影响[J].四川水利,2020,41(1):101-103.

[2]张琛,崔河砚,于德万.历史洪水前期调查[J].东北水利水电,2020,38(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