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下地市级新闻媒体人才管理创新

全媒体下地市级新闻媒体人才管理创新

[摘要]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关键在人才,难点在人才,痛点也在人才。进入全媒体时代,地市级新闻媒体必须抢抓媒体融合发展良机,立足地区实际和媒体自身融合发展需要,完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地遴选优秀人才、盘活人力资源、构建人才梯队、引进岗位尖兵,在实践中培养、挖掘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需求、传播需要、行业发展的新型全媒体复合人才,以人才融合推动媒体、内容深度融合。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人才管理;舆论

生态近年来,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不断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交互融合正当其时、方兴未艾。主流媒体要想紧跟时代不掉队,一方面必须跟上信息革命步伐,及时掌握、运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另一方面,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从而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主力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打造更多足以巩固新形势下媒体立命之本的原创内容精品,彰显新型主流媒体在流量泛滥时代的价值所在。

一、应势而变,找准地市级新闻媒体的人才“缺口”

地市级新闻媒体上承省级媒体、下接县域融媒体,受城市规模、经济实力影响,受众有限、广告资源匮乏,特殊的媒介生态决定了其必须立足市情民情,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夹缝中生存,因此,决定其发展宽度与深度的经营、采编和管理人才尤其重要。

1.采编、出版等专业型人才是媒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新闻信息的采集和,是主流媒体的固有属性。不论是传统的地市级新闻媒体,还是新型主流媒体,都离不开高质量的采编队伍。因为,在信息采集及实际采访过程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新闻质量和信息精准度是采编以及信息处理人员所应该考虑的问题。[1]对于媒体而言,严谨、高效地生产高质量的原创精品是安身立命之本。唯有新闻从业者的政治素质、职业素养、个人修养“三过硬”,媒体的高质量发展才有保证。当前,各地市级主流媒体无论对工作岗位如何划分,都必须设置采、编、发等专业技术岗位,以从业者的采编能力作为人才建设的要点和人才能力的培养模式。而专人专岗干专业的事,能够减少从业者专业知识缺乏和专业能力不足等因素对新闻产品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型人才,逐渐形成以专带全的人才梯度。在这方面,荆州日报社就做了不少有效尝试。结合荆州发展情况和报社的发展实际,荆州日报社除设立常规的融媒体采访中心、融媒体出版中心外,还设置了文化评论部专门负责副刊、文化精品和评论撰写,目前已运营和打造出大型诗歌周刊《垄上诗荟》、荆楚文化月刊《文化荆州》和评论名专栏《荆州观察》三个报社一线品牌专刊专栏;设置动漫工作室,负责漫画、沙画、动漫、绘本等动漫产品开发,其与荆州市纪委联合打造的廉政漫画,在党风廉政宣教中大放异彩;设置大健康工作室,负责运营《健康周刊》,与全市医疗机构共同打造健康科普高地……这些,都是立足市情民情,依托报社专业型人才设岗运营的成功实践。它们,不仅放大了党报的声音,占领了区域舆论制高点,也提升了荆州日报影响力。

2.经营、管理等复合型人才是媒体有尊严生存的主要抓手

近年来,面对新的传播技术、新的传播理念和新的阅读习惯,纸媒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局,多数纸媒广告出现断崖式下滑,唱衰之声更是不绝于耳。[2]撇开大环境等客观因素不论,作为地市级主流媒体的党媒也只有在主观上找原因、寻突破,培育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团队,才能有尊严的生存。移动互联时代,主流媒体只有力求创新突破,改变原有局面才能弯道超车[3]。地市级主流媒体的经营、管理人员不仅要一专多能,还要多项全能,要善于适应新形势下的经营管理模式,主动拉近与受众群体和目标市场客户的距离,抓取用户、赢得用户、服务用户,才能重塑党媒市场价值,最大程度延伸、释放党媒价值供应链。在近年来的机构改革中,荆州日报社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既做“减法”,也做“加法”,形成了新闻事业与产业发展的全新局面。减法,就是减少以往对卖报纸、卖广告、卖活动的单一广告经营模式的依赖;加法,通过党报+政务、晚报+服务,更多地向政府、行业、企业“卖服务”,通过“政务+”“商务+”“服务+”,推动经营收入朝着创意出版产业型、智慧服务提供型等多元化华丽转型,打造媒体转型的经营创收创新引擎。因此,在全国纸媒广告收入普遍下滑的情况下,荆州日报社各项经营收入连年保持较高增长。

3.产业、副业等综合人才是媒体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推手

近年来,文化产业的跨界已经变成新常态,主流媒体做产业、搞副业早已屡见不鲜。文化产业跨界并升级换代既是媒体融合的产物,也是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发展的机遇所在。比如,部分媒体需要转变理念,引入“报业+”理念,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播、公众号做电商,可谓日进斗金。地市级主流媒体,深耕区域内多年,熟悉区域内市场动向和群众文化、商业需求和消费心理,兼具天然的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拥抱文化产业或者“文化+”市场优势明显。“双创”背景下,挖掘当地人文风俗特色,利用美食文化、历史文化、服饰文化等等,[4]寻找文化产业与传媒结合点,打造媒体品牌形象,建立属于媒体自己的形象品牌,凝聚传播力量,掌控市场需求,壮大“文化+”“报业+”经济,事半功倍。这就需要建立懂文化、懂市场的高素质人才团队,运筹帷幄。近年来,荆州日报社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统筹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立1658文创产业园,主动招商引资,吸引了十多个文创企业入驻,实现年产值数亿元;通过城市合伙人计划、城市新媒体人通联计划、签约摄影师计划、创新工作室计划,大力发展内容生产协作体,加快报社生产内容从产品到品牌的转变;推进微创IP工作室建设,推动产品思维向IP思维和商业模式思维转变。[5]一系列举措为报社注入了创新创优创收的新活力,达到了事业产业双格局发展的目的。

二、顺势而为,激活地市级新闻媒体“一池春水”

移动技术的快速升级,使得传统媒体运营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大众需求,逐渐被受众用户群体冷落。新媒体、自媒体、云媒体等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无一不给地方媒体的运营模式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和新的契机。[6]当前我国的媒体行业中,无论是中央级媒体还是市、县等地方媒体,都在持续探索媒体融合的创新模式。地市级新闻媒体作为自上而下的“媒体融合”环节中的重要一环,考虑到其本身规模一般待遇不高、人才吸引力不大、高级人才资源不多,有必要对人才管理方面存在的意识和理念问题加以改善,为地市级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确保地市级新闻媒体发展有不竭的活力。

1.打破内部壁垒,树牢人才“一盘棋”理念

媒体的融合不仅带来传媒行业的深刻变革,也带来了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的迭代升级。有研究认为,媒介融合是技术促使媒介自身形态边界的消融,而这种边界的消融能够增强受众群体的多模态感官体验。地市级新闻媒体拥抱融媒体当以人为核心,提高媒介资源和人员整合意识,实现一体化发展。一方面,要打破媒体内部各部门之间壁垒,重塑内部组织架构和内容生产流程,将采编力量集中到融媒体内容生产上来,在运营和建设中对内容、人才、技术等进行共建共享共通;另一方面,也要与其他媒体建立联动,各平台之间通过专人专线建立互通接口,实现信息形式和渠道的多元化。[7]换言之,就是“一次采集,二轮加工,多元”,不同编辑根据各自平台需要进行加工、,借助新媒体平台、语言、受众这个“壳”,放大传统媒体的产品内容优势,提升党报的社会地位。以荆州日报社为例,近年该社实行新型主流媒体战略,依托编辑团队二次加工,将党报搬上网、端、微、屏,使新闻可看、可视、可听;部分重要评论,通过专人联动,在荆州电视台“荆州新闻联播”、荆州人民广播电台“荆州之声”播出,实现跨媒介分众传播。[8]

2.以技促融,强化全媒体人才建设思维

媒体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地市级新闻媒体融合的重中之重,新技术的使用离不开采编人员自身实力的提升。采编人员必须强化全媒体意识,全面学习掌握新技术,跳出“报人只办报”的局限,尝试办报、办网、办微、办端、办屏多向联动,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努力实现以技术带动资源整合、以技术带动媒体融合。一是回炉重造,开放学习通道,通过内部培训和外出进修等方式,对原有人才进行技能升级,健全员工全媒体思维和能力;二是招兵买马,引进掌握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传播和新闻传媒等多领域知识的专业型人才,加大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在这方面,荆州日报社是两手都在抓,齐头并进。一方面,开办“记者夜校”,引导全员进行政治理论和全媒体采编业务学习,分“握好笔杆子”“读图新时代”“视频新空间”“玩转新媒体”四个小组,每月2次课,实施学分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记者职位晋升、流动岗级挂钩,对全媒体记者专业素养提升帮助较大。与此同时,多次举办公开招考、招硕引博,引进报社发展中紧缺的新媒体运营人才、关键技术人才和研究型人才,输入新鲜血液,补强全媒体人才队伍。

3.新旧互融,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随着媒体的深度融合,各地媒体基本上都面临着纸媒和新媒体出版双重任务,这就势必出现人才分流和融合的问题。“分”与“合”之间,新型人才与传统人才如何完美融合、各尽所能而不各自为战?荆州日报社实行新旧媒体出版部门分设、各自独立运营模式,在人才保障方面的部分探索值得借鉴。比如,试行职务与职级分离管理模式,员工职务、职级动态调整,薪酬与职务职级挂钩,且就高不就低,通过管理优胜劣汰、育新强优,形成良性循环发展,让全体职工分享改革成果;与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共建新媒体研究机构,搭建报社新闻队伍与高校学子互融互通的交流平台,促进新媒体产品的研发。与此同时,落实人才激励政策,利用报社的空余编制,开通“绿色通道”,解决员工后顾之忧,提高了报社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三位一体,打造地级市新闻媒体“精兵强将”

地市级新闻媒体要想改变现有局面,另辟蹊径发展突围,首先要做的是人才融合。只有建立属于媒体自己的新型人才队伍,才能改变因人才缺乏导致的地市级新闻媒体地位低下、发展落后的被动局面,向更深层次的人才管理迈进。

1.在实践中挖掘人才

媒体的变革日新月异,注定媒体人不学就会落后。强调实践、锻炼的重要性,对于原有采编人才而言,是一次挖掘、鉴定和再认识,对发掘出的有前途的、有一定专业实力的骨干人才、优秀人才进行培养和扶持,能够帮助媒体部门对已有的人才进行洗牌,将具有不同能力的人才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实现“人尽其才”,发挥个人的专业优势和所长。[9]在人才挖掘方面,荆州日报社近年做出的一些尝试。一是通过深入推进“两思四名”媒体成长工程,培养一批业务精湛、区域知名、社会认可、“有思想、有思路”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播、名专栏”,以‘典’带面,用典型和榜样引领全员提升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二是在报社内部发掘、培养意见领袖,以全媒体为平台,拓展互联网传播阵地,打造形态多样、适合传播、用户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

2.在团建中储备人才

当前,媒体的深度融合与转型使地市级新闻媒体的人才融合成了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及同行业的激烈竞争,让地市级人才更新更加紧迫,人才梯队的建设和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10]就当下而言,尽管地市级新闻媒体在整个传媒业中的竞争压力还不小,但从未来发展趋势及更深层次的发展中看,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意识,在团队建设中储备人才,完善人才梯队建设。人才梯队建设也是荆州日报社历来重视的工作。该社通过内部公开竞聘选拔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充实了各岗位人才储备;通过“岗位选我我选岗位”行动,使人岗匹配度进一步提升,人才活力得以显现;通过加大人员培训、交流、引进力度,打通了人才培养的“任督二脉”。

3.在培训中补全人才

全媒体时代,各种繁杂的信息以爆炸性的规模和速度与现实生活接壤,媒体人要从庞大的信息海洋里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和素材,必须具备较高的新闻敏锐度、专业认知度、技术熟练度,这就需要将培训作为职业生涯的终身要义。在人才培训方面,荆州日报社的做法是:开设周末课堂,每周末根据工作需要开展业务专题讲座,提高全媒体记者专业素养;每月持续有计划、分重点、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工作,打造全能型全媒体人才队伍,推动报社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定期组织部分员工赴省内外兄弟媒体和融媒体改革示范点学习考察,交流探讨业务,取经探宝、借船出海。

结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变革与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媒体部门的技术支持和运营模式跟着发生深刻变革。当今乃至今后很上一段时间,媒体间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打造一流的媒体,首先要拥有一流的人才团队,脱离了一流的人才队伍,大谈媒体融合转型、流程再造、技术升级只能是“两手空空”建设“空中楼阁”。地市级新闻媒体想要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拥抱媒体融合的春天,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运营模式、人才建设以及人才管理模式,将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管理的重要目标和着力点,通过对人才管理需求的思考、创新,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探索,为实现地市级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强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作者:叶俊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