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专题范例

心理健康专题

心理健康专题范文1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

一、绪论

大学期间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由于各种因素,很容易引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加强高校开展大学生体育健身运动体育项目综合活动心理健康能力素质教育建设工作,既是不断稳步促进高校开展大学生健身体育活动综合健康心理素质的基本综合能力素质要求,也是努力建设构建和谐美好健康和谐校园的基本有力力量保证。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是课堂教学,采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两种主要形式。由于体育专业大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满足实际问题的需要。健康管理教育不仅仅是需要在小课堂上对其进行科学指导,并且要保持其在课堂以外的健康教育性和持久性。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低下

课堂教学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之一,但各高校目前课堂教学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教学呈处于低质量教学状态。学校课程目标的模糊性,课程内容的不一致性和不完整的课程教学方法上。

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

高校无论是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还是心理咨询师,都存在普遍缺乏现象。一些高校甚至让辅导员兼职这两大系统,没有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培训,专业性欠缺,专业知识匮乏,使授课效果和咨询效果大打折扣,得不偿失。

4.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欠缺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缺失,“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十分普遍,一般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总是在学生的疏导和调适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心理疾病的个案治疗中,主要面对的是一些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对普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缺乏统一的研究和教育,忽视了对大多数没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消极的心理预防和积极的心理辅导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消除大学生已产生的心理障碍。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原因

1.高校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高校注重专业课程教学,忽视终身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尤其是忽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终身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他们一致认为,体育运动专业的青年大学生经常需要参加各种户外运动和室内体育锻炼,他们的身体心理健康恢复状况相对较好。然而,由于该专业的特殊性,体育专业大学生更容易因个人小事而产生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一旦形成将会对学生的日常学生生活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甚至会产生极端的个体行为,给校园环境带来不和谐音符。

2.体育专业大学生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欠缺

体育专业大学生多数从小从事体育训练,学习专项,所以在文化课知识掌握方面比其他专业的同学掌握程度略低。进入大学后,环境的转换会使他们产生个体心理应激行为,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变化也可能使他们产生难以适应的状况。倘若不能及时适应环境,并且不具备正确的自我评价意识,则更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惑。

3.现代社会纷扰的信息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并加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随着当前我国利用移动信息网络技术在新时代的快速发展已经到来,新媒体、融合体与其他新媒体的快速相互融合正在稳步发展,信息化的一个指数型的新媒体正在快速增长,使得体育专业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各种不良网络文化信息良莠不齐,色情、暴力、网红以及黄色低俗现象、享乐主义等不健康不良网络文化的不断广泛传播,这都会直接让这些普通中国大学生的正确政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受到严重性的冲击,使他们逐渐开始容易迷失方向,产生错误的政治思想行为向导。

4.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缺少先进的心理测试和心理辅导

随着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飞速发展,互联网和商业大数据日益充斥着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但这种便利并未在人们心理健康以及教育领域真正得到有效充分利用。高校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心理素质测试和网络安全的巨大重要性,没有定期进行定时的学生心理素质普查和健康测验,无法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高校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策略

(一)改变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改变单一的教育模式,重视课堂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制度改革,开设各类多种形式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培训课程,将教学理论和教育实践充分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体育专业大学生真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适能力,促进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努力提高本校心理健康专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取决于高质量教材,高校要编写出了高质量的教学教材,创新了多课程教学教材体系建设,要求教材契合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实际学习心理特点和自身心理发展需求。同时打造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聘请该专业领域的名师名家,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名家进校园”活动,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提升心理健康教师及相关从业者的专业性水平

高校应该定期定点或者组织职业学校针对心理健康师和体育教师从业人员定期进行校内或者校外心理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高校心理教育专业知识,思想境界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实践工作水平,提升他们的高校心理教育职业道德或者文化品质素养。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设立专门的机制机构

高校应该充分认识接受到高校心理健康专业教育的重要性,设立专门机构,加强教育管理。加大对该学科教育的教学资金以及教学设备的管理投入,整合各项可以可持续利用的教育资源,创造一支培养主体丰富的健康管理人才队伍。

(五)将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与学生思想素质政治品德

教育有机紧密结合,实现学生个体教育知行合一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应该将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与学生思想素质政治品德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推进大学生思想心理健康道德教育和学生思想素质政治品德教育发展过程中,思想活动指导教育行为,行为活动反馈指导思想,两者的一个良性循环,逐步逐渐实现“知行合一”。

四、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人才的主要来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才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这个群体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以及近年来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等现实原因,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应受到重视。对高校体育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需要进行自身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不断加强培养他们正确的身体认知心理能力和健全的心理人格素质特征,给他们自身提供和谐愉悦的体育学习工作生活文化环境,营造友善的学校育人环境氛围,帮助其大学生健康成长创业成才,为以后学生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认为,加强高校体育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不仅不但可以有效促进他们自身综合心理素质的全面协调均衡发展,而且它还能够在推动我国人民体育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的关键时候也贡献出了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寿欣,张秀敏.中西方关于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探讨及对我们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1,21(3):47-50.

[2]特尔格丽.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合一[J].智库时代,2019,18(35):202-203.

[3]王玲.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规范发展探究———评《教育学》[J].教育发展研究,2017,9(05):85-87.

[4]张慧霞.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转向的启示[J].科教文汇,2008,5(29):31-34.

心理健康专题范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路径

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化,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价值观模糊、人格扭曲等现象十分普遍,校园诸多恶性事件、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层出不穷。医学生群体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储备人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未来。而研究表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全国正常人群水平,遇到心理冲突的概率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群体,更易引发心理问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水平、情绪、意志、人际关系等方面,医学生需自身心理与外在行为达到和谐状态,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要求,达到职业的良好状态。笔者在医学图书馆工作以来,深感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完善,而图书馆非常适合参与到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来。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现状

(一)形式具有局限性。目前国内高校多以设置课程、宣传讲座和心理咨询室这三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前两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受到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内容不系统,讲授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咨询室的方式,会由于不信任相关教师或表达不清楚,难以触碰真正的心理问题。

(二)针对性不足。国内目前采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虽然听众覆盖面大,内容涉及范围广,但难以对个体情况进行逐一了解,因此无法面向个体的实际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会在每一个学期都设置,更是无法帮助同学解决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环境遇到的心理问题,难以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

(三)教育效果难以追踪。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问题咨询几乎都是即时的、口头的,甚至是无记录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开导和提供的意见,能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尚未设置有效的反馈机制,难以追踪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一)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空间环境能够让学生自主放松。图书馆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感染学生沉浸到学习氛围中,而且墙画和励志的名人名言能够净化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心理健康疏导。图书馆的优雅、温馨、舒适的静态物理空间,能够使学生不自觉地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二)丰富的馆藏资源有助于学生进行自助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早在100多年以前,西方医学界和图书馆界就已经将阅读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辅助工具,是医学生自助式解决心理困扰的方式之一。图书馆作为高校的资源中心,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的资源保障是校内其他部门难以匹敌的。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等人文素养教育,树立端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挖掘借阅信息有助于识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学校园寝室投毒、虐杀室友、自虐、自杀等恶性事件出现的主人公都是未能及时发现自身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酿成大祸,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识别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图书馆通过梳理学生的借阅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挖掘,能够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有助于在第一时间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如:学生读者近期借阅的图书均为《如何走出失恋》《如何缓解焦虑》等书,可推断该生有可能近期失恋且情绪变化很大,此时就该考虑心理健康教师是否应该主动联系该生进行心理疏导。

三、图书馆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和推荐专题图书。相比学校开展的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图书馆开展的系列专题讲座略有不同,图书馆开展的系列讲座可更侧重于专题性,也可结合医学生的不同专业,将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专题化,如面对新生的“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专题,面对临床医学的“职业发展”专题,面向医疗器械专业的“成长与口才”专题、面向全校学生的“时间管理”专题等。美国精神医学专家高尔特说“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方,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图书馆可以推荐人生励志类、名人传记、心理健康等专题图书,既可以与专题讲座相辅相成,延展讲座的影响力,也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自助式的心理疏导。

(二)设立专题阅览区域。图书馆也可设立专题阅览区域,将有助于缓解压力、心理疏导、人生励志等正能量图书和期刊集中到一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心理健康常识,掌握自我心理疏导的技巧和方式,增强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提高内心坚韧度。

(三)与校内其他部门合作。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校性工作,图书馆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搭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与校内其他部门相关合作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长久方向。图书馆可以和学校的学工部合作,在新生入校前进行实名制心理素质基本调研,获取新生的心理状况;也可以和心理咨询中心合作,请心理咨询中心把前去咨询的学生的个人信息提供给图书馆;还可以和辅导员合作,请辅导员判断心里有困扰的学生信息提供给图书馆。通过学工部、心理咨询中心和辅导员提供的信息,图书馆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信息挖掘,找到已有心理健康问题倾向的同学,并对他们实行定制化的图书推荐,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自助式心理干预,避免心理问题爆发。

(四)挖掘借阅数据,追踪教育效果。通过上述图书馆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图书馆能够获取大量具有心理问题倾向或已有心理问题显现的学生信息,图书馆除了可以如上所述面向他们推荐图书,进行阅读治疗之外,还可以对这些学生的借阅数据进行长期追踪,通过了解这些学生的阅读方向,分析、判断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否发生转变,心理困扰是否解决,既能作为之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反馈信息,也能为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方向。

(五)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辟虚拟的心灵空间。微信公众平台俨然成为读者关注图书馆动态、获取阅读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中开发一个专栏,定期将心理学研究前沿动态、医学生的心理问题、现象及应对策略整理成微信软文,推送给学生阅读、借鉴和分享。同时开发留言板功能,为学生提供匿名的沟通、交流、共同克服情绪障碍的平台,让学生的不良情绪更好的释放,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

(六)举办读书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可以通过入馆教育、读书比赛、撰写读后感等实践活动,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增强医学生的图书馆利用意识和能力,提高医学生群体自主阅读、自助心理疏导的能力。图书馆也可以同校社团共同策划摄影展、书画展和志愿活动等,提升医学生的自我社交能力、处事能力和组织能力,以此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心理健康将成为未来社会人的主要竞争层面,尤其是医学生群体要面对专业、道德和心理的三重要求,心理健康的医药工作人员才是这个社会的白衣天使。因此,医学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图书馆无论从环境、资源和能力上都是医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图书馆应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助部门成长为主导部门,调动全校力量,搭建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图书馆应从自身专业和资源出发,不断探索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服务;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务必考虑医学生的专业特色,开展具有专业特色、多层次、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高晓敏,史逸君.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殊性及教育对策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6(32).

心理健康专题范文3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国内虽然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以公办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为背景的相关探索。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都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或必选课。由于生源和办学层次的不同,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应该与公办高校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只有立足于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模式。

一、制定课程目标

沈阳工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为学校通识必修课,制定和编写适合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课程目标,就要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力争将学生常见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融入授课内容中,细化到专题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维护和心态调整的基础知识和必备心理技能,以及提升面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友谊和爱情的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和磨砺优良的意志品质,以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大学生。2.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如: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怎样正确认识自我,了解人格与情绪的作用、挫折的意义,人际心理效应,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等心理学基础知识。3.素质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面临心理困惑、心理危机时的自助和求助意识;能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善待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期高素质人才。

二、设计专题教学和实践环节

沈阳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团队参考国内外和省内优秀教材,精心编排教学资料和设计专题教学和实践环节。从教材编排内容上看,这些参考教材基本适合目前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能贴近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实际,也没有与民办高校学生生活和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自编。通过从教材中提炼出重要知识点,适当删减或合并教材章节,把教学内容划分为专题模块进行讲授,部分非重点内容可通过课外自学方式进行涉猎。通过课内、外实践环节强化学习等方式进行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学校现已形成课堂专题教学与课内、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课内教学实践采用校园心理剧模式,校园心理剧作为沈阳工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被学生广泛喜爱,它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课堂上采取“导入—表演—分享—评比—反馈”五阶段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课程要点,健全心理结构,优化心理品质。课下编排,课堂上进行现场表演、分享、评分、反馈。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外实践分为网络自学实践和课程方法实践两部分,网络自学实践要求学生下载学校购买的应用软件,免费学习教师指定的网络课程视频,学习后上交撰写自学报告。课程方法实践要求学生在每一专题的课程学习后,积极主动的将所学到的心理学方法运用于学习、生活实践中。实践内容包括:第一专题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实践;第二专题情绪调节方法实践;第三专题人格优化方法实践;第四专题提升人际关系技巧方法实践;第五专题培养爱的能力方法实践。通过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回顾与实践体验,将课堂延伸至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和对自身改变起到的深远影响,通过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与需求,不断进行课程优化与改革。

三、完善教学材料与教学手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围绕“专题教学法”和“心理实践情景体验式教学”为主线进行编写,通过调查和访谈法深入掌握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课程心理需求,广泛搜集或自制教学所需的视频、音乐、图片、案例。我校课堂教学特色之一就是增设课前展示环节,即以班级为单位,课前分成几个小组,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可形成新的教学材料,也可作为课堂教学材料的补充。同时,在下一次上课时,个人或各组的学生代表在讲台前做展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巩固教学成果。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模式应强调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以常规的课堂讲授手段为主,辅以课堂参与式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板书教学,恰当运用课堂展示、案例分析、心理测试、行为训练、书写练习等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我校课程学时分配方式为,课堂教学24学时,课外实践8学时。在24学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采取心理测试、画自画像、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从各方面发现、认识自己;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其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堂体验肌肉放松、催眠、冥想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技术。

参考文献:

[1]周华,胡国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分享•体验•内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3(11).

[2]孟兆怀.用创新思维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平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6).

心理健康专题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成长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设计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需求分析

人类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学业期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心理冲突、生活环境变化如生活事件影响、家庭环境改变等方面。从中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现状来看,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也有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问题。根据一项对中国126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0.3%的人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只有少数学生获得了心理咨询方面专业帮助,而绝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被忽视或者轻视,这也从侧面表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2]目前高校多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依托,通过课程教学、讲座、测试、咨询、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危机干预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不断扩大。河南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依次是:人际关系、职业规划、情绪管理、学业压力、爱情困扰、挫折应对等。近30%的大学生会遭遇个人心理问题,而在遇到心理困扰时,60%以上的学生渴望寻求“一对一辅导”。但是调研发现,却只有40%的大学生“很清楚”和“听说过”能进行“一对一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具体位置。这表明,大学所提供的条件与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期待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通过对河南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大学生对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有很高的支持度,8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希望在该课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对课程实训环节比较认同。但也有42%的学生对当前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满意,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单一,基本还是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系统性,不能完全反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刚入校的大一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适应问题,其他问题如学习、交友、恋爱以及就业等要到高年级以后才会有更深体会。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所有专题都是放在大一上学期开设,其他年级尚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除被动接受外别无选择,这种课程安排未充分考虑学生不同时期的个人需要,缺乏针对性,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难以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3]

(二)课程教学组织形式重知识传授、轻心理体验,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很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内容过于注重专业性和理论性,仍以集体授课和专项讲座为主,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的现象,课堂教学不生动,学生参加体验式教学活动的机会十分有限,这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体验性很强的科目,不能脱离学生的主体感受和体验而存在,学生的主体经验既具有统一性,也具有个体差异。如果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的愿望,又忽视了个体差异,教学效果就无法保证。

(三)课程考查形式单调,缺乏创新

目前心理健康课程考查形式通常仍是传统的试卷和论文,形式不够灵活,缺乏创新,未能真实反映课程目标要求的教学效果。学业成绩的评估应基于自身心理素质或实践能力的变化,除了以日常的表现和考试作为评估学业成绩的方法外,评估还应包括: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为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心理辅导并评价学生自我完善程度、学生心理素质等,既要考查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也要了解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三、面向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以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

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导,在设计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当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大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要认识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关注点,做好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真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组织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好地吸引学生,得到学生认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为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4]

(二)以大学生为心理健康课程活动的主体

作为一项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充分重视学生自身的感受和体会,心理健康教育才有更大的实际意义。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应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个方面,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与课外活动,让每名大学生都能时时感受到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力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达到心理育人的目的。

(三)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要更加注重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满足等这类他们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理应时常出现的良好主观感受,帮助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此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愿望,积极引导,在必要时进行危机干预,力争让每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目标。

四、心理健康课程设计的实现路径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没有任何手段和方法能像课程一样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全程覆盖、全面讲解的效果。为了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向前发展,实现教育部党组《纲要》中提出的总体目标,首先要“推进知识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规范课程,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大力倡导为全体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选修课和辅修课,全面覆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1]此外,要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比重,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的一部分,原则上应不低于2个学分、不少于32到36个学时。鉴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过于专业性和理论化,缺乏针对性,课堂教学不生动,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等现实问题,本文以大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提出以下课程设计的实现路径。

(一)课程结构设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专业的工作,它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需求,开设面向不同学生群体的多样化课程及专题。具体而言,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内容和选修课程内容及专题,必修课程内容分配到相应年级开设,选修课程及专题面向全校开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现状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另外,选修专题等可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如在选修次数和选修与否的问题上让学生自主决定。这样的课程结构既能够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覆盖面,又能够兼顾对不同心理发展需求学生的针对性,是课程设置方面系统性与适需性的有机结合。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对于学生可能存在的各类发展性问题,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分专题教学,且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心理发展需求的差异性。具体而言,对于新生要强调“适应教育”“培养教育”“学习规划”,以适应提高和培养为主;大二及大三年级要强调“思维方式”“学习能力”“情感教育”“素质拓展训练”,重点是培育健全人格;大四要注重考研、择业和就业等关键节点上心理的调适;研究生则扩展到学术探讨、婚姻、家庭等现实问题的心理辅导,目的是解决具体问题。不仅如此,专题必修内容的确定应当听从教师、心理咨询师和学生辅导员的建议。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通过日常与学生的接触,及时总结本校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惑,归纳整理后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专题必修与选修模块。当然,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依据结果及时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创新心理健康课程组织形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实用课程,应将理论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和团体心理辅导、素质拓展训练,以及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创设特定的生活情景,融合大学生喜爱的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活动游戏法、讨论法、绘画自我分析法等。[5]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课堂教学不能达到持续深入解决特殊心理问题的效果。因为课堂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侧重解决大学生群体中共性、一般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的各类补充辅导形式必不可少。在多年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河南科技大学组织了数量众多的学生心理互助小组,通过学生自愿报名、老师或心理咨询师推荐等多种渠道,筛选出具有共性心理问题或困惑的学生组成特定的成长小组,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这种形式有效扩大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能够帮助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持续、深入地解决其心理问题。

(四)评估和反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是一个难点,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其实时互动、匿名性的特点,建立更加及时、客观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能够更好地推动以服务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咨询工作向前发展。在评价中,要摒弃单一评价方式,坚持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老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兼顾长、短期目标,探索出一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新模式。本文将用户驱动的产品设计思想创新性地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领域,针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中,以大学生成长需求为出发点,提出面向学生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课程设计新思路,以期形成合乎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除了开展课堂教学外,高校也要利用好互联网、新媒体这一平台,通过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辅导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扩大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的范围,而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使每个大学生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传播的主体,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传播正能量的积极性,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为快捷、高效、实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8-7-6)

[2]刘敏芳.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7):168-169.

[3]石彩霞,宋效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2):126-129.

[4]于海波,胡霞,陈艳玲,等.学生本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思考: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J].教育管理,2018(6):121-122.

心理健康专题范文5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在全国中小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背景下,省、市、区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实施意见与具体要求。学校作为区属重点初中,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教育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校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工作中作了初步尝试与探索。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明晰规划健全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自2006年以来坚持不懈,如今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亮点。1.心理健康教育规划明晰。在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尊重个性,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个性飞扬的学园,智慧润泽的乐园,幸福成长的家园”。时刻注重营造“家”的氛围,让师生在和美温馨的校园氛围之中幸福成长,真正将学校作为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家园。特别强调要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开展对学生、教师、家长的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创建学校独特的心理健康特色学校模式。为了更好的实现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专门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3年发展规划。2.工作机制健全。学校建立了在校长领导下,以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教师队伍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每学年均召开2次专题工作会议,制定年度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并及时总结与完善,由心理辅导室负责落实,保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各自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活动中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并在工作中加以渗透[1]。3.规章制度完善。为了保证有效落实,学校制定并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心理教师工作制度》、《心理教师工作守则》、《心理教师从业道德规范》、《心理咨询基本原则》、《心理辅导室值班人员工作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二、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打造心理专业教师队伍

1.心理辅导室建设进一步规范。为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学校于2015年扩大了心理辅导中心规模,考察采购了先进的“学校心理管理系统”,规范了心理档案管理;制定了心理辅导室建设方案,在校园空间紧张的情况下,增建了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沙盘游戏室、自信提升室、团体辅导室,并将心理辅导室升级为心理辅导中心。2.打造心理专业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职心理教师2名,国家心理咨询师15名。学校建立了以心理咨询师和德育老师为主要成员的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共22名。学校制定专门计划加强对心育师资的培训,坚持每学期对全体教师进行至少1次培训;加大对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的培训力度,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培训15课时。针对新教师、青年教师、班主任等不同教师群体进行自我认识、心理成长、学生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培训。特别是班主任群体,班主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与学生接触较多,更为了解学生情况。通过对班主任简单的心理内容的培训,使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能够初步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能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结合所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将相关信息报至学校心理咨询室,提供参考意见,便于心理学教师做出准确判断。让班主任参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教师的局面,缓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与相关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2]。

三、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好师生心理辅导工作

1.构建心理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学校于2008年将心育课纳入正式课表,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心理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在课程设置上,初一至初二间周一节课;初三至初四进行专题心理辅导。在教材开发上,学校自编的《人生幸福课》心理课程被区域学校学习应用;开发的《自主管理》课程获得山东省中小学优质课程二等奖;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心之旅》获得全国NOC校本课程类一等奖。自2013年,学校开设《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情景剧———心灵舞台》、《绘本心世界》、《沙盘游戏———探索心灵之路》、《自信加油站》、《正能量》、《手绘心灵》系列心理选修课,主题涉及学习心理、社会心理、生命意义,形式有心理测试、活动体验、绘本欣赏、案例分析等。2.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除了由专职心理教师执教的专题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在学科课堂教学及环境中也渗透心理健康课程。首先是与品德课的渗透。在教研中,将心理活动与品德课堂教学进行了充分的结合,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品德课堂成为学生欢迎的课堂。我们教研组研发的《心理活动在品德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的教学成果在全区进行了经验介绍并推广。语文、历史、生物等学科心理知识的融入,提高了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每班每周一节的主题班会课相融合,广泛融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的班会更受学生的欢迎。3.坚持心理辅导,完善工作机制。12年来,学校专职心理教师严格执行心理咨询制度。通过师生心理测评,了解师生心理健康状况。通过面询、信件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接待来访者3000余人次,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入学适应、学习方法、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青春期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已写成心理咨询手记20余万字。通过长期咨询记录的整理,将心理咨询中的发展性咨询与补救性咨询做了分类梳理与对策研究,为进一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与借鉴[3]。

四、营造心理健康环境,加强家校合作

1.营造心理健康环境。自2012年起,学校校报开设了“连心桥”———心理老师专栏,至今已刊载心理文章37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电视台也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相应的进行专题访谈节目。学校于2010年成立了学生社团“阳光部落”,每年进行社团纳新,通过团体游戏、校园心理剧、趣味心理测试、体验心理咨询等形式,提升团员的心理素质,并协助专职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成为了各班级流动的“小小心理咨询师”[4]。2.加强家校合作。学校重视家庭教育,成立了智慧家长提升工程,在各年级每期的家长会上,都由心理辅导室确定培训主题,或邀请家庭教育专家,或由本校专职心理教师开展专题讲座,让家长了解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和青春期心理特点,能够识别逆反心理的表现,并掌握简单的心理沟通技巧,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5]。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委员会工作会议,了解、反馈学生心理状况;学校要求班主任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家访,及时做好沟通指导工作。

五、加强科研课题引领,实现区域辐射效应

1.加强科研课题引领。在省、市、县、校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申报中,学校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题申报,严格督查课题研究过程,对于优秀的心育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并在全校展示推广。针对心理课堂教学模式、心理课堂教学、学校心理辅导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省市级的课题申报与研究,课题成果现已在心理教学实践中得以推广应用。2.实现区域辐射效应。学校心理老师通过出示省市区各级公开课、主持心理工作坊、为全区班主任和部分学校进行心理专题培训、以及参与电台心理访谈等方式在区域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探索与实践,我们切身感受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工作、师生身心健康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专兼职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师生对校园生活满意度高,全体师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良好。今后学校还将继续保证心理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科渗透,心理辅导更加有效。密切与家长、社区的联系,更好地解决学生成长的心理问题。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强与周边学校、区域的合作交流,促进所在区域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东斌.建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合作模式的探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26-29.

[2]魏晓燕,王扬.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7)

[3]曲怀英.发展性咨询与补救性咨询相结合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2):60-63.

[4]杜丽萍.如何开展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J].人民教育,2018(12):54-57.

心理健康专题范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培训考核

为了进一步提高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示范、引领、指导、辐射作用,根据教育部199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12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2014年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长春教育局下发的《长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岗位资格认证培训及认证实施方案》文件精神,长春市教育局联合长春教育学院在2011年、2012年连续对长春地区570多名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了初级岗位资格培训及认证,首次实现了心理健康教师持证上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专人负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在初级岗位资格培训、认证的基础上,2015年、2016年、2017年从已取得初级岗位资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中选拔了市级骨干及工作开展较好的教师,进行了中级岗位培训及资格认证,共培训了100名教师。其培训目标是在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基本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工作能力,强化心理咨询理论及运用的能力,打造一批理论素养高、咨询能力精、科研能力强的专家型教师,带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实现其在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价值,推进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基于现有心理健康教师中级岗位培训现存的问题,根据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向,结合专职教师的心理需求,探索出更优化的专职教师培养模式及更明确的培训方向,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培训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源不足,参培机会受限。现有的培训多数是学科培训,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并不是以一门学科,而是以活动设置的,导致有的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学科培训。现有的培训工作不受重视,一年仅有的几次培训,只能是一些好学校、骨干教师参加,普通学校甚至一些偏远的乡镇学校根本没有机会。中小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很多没有参加过培训,做得相对较好的教师(由各区进修院校筛选)也从未参加过省、市级培训,更没参加过国培,他们进修的主要途径就是县市级的继续教育、社会开办的各种自费学习。第二,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参培教师水平相差悬殊。对初级、中级的8次培训进行调查,发现学员的专业背景各异。有学习心理健康专业的、有具有一定心理学理论基础的、有刚转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还有一些班主任是因为工作需要,其专业水平相差很大,同一期的培训很难保证其效果。因此,培训要合理安排课程,使其具有层次性。第三,内容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参培教师的需求。在前几期培训的准备阶段,项目组都进行了有关培训需求的调研,但由于参培者不都是本专业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选择稍显困难;且多数培训班的课程内容在培训前就已经设定好,在培训过程中很难进行调整,因此,调研结果只能在下次培训设计内容时才能予以考虑,而下次参培主体又发生了变化,其培训需求仍然没有满足,培训效果很难保证。第四,形式单一,参培教师参与感差。往期的培训方式,大多是专家讲座、一线教师介绍经验等,其共同特点是“一个人在讲,所有参培学员在听”。设置的讨论环节,时间仅安排5~10分钟,多数学员很难深入思考问题,更没有机会参与其中。近期的培训增加了体验式课程,但学员反馈没有学到知识,只有体验过程,没有体验收获。第五,培训时间长,参培教师接受稍显困难。国培、省培、市培的时间多为7—11天,教师工作很忙,很难保证每天的出勤。培训期间参培教师的电话不断,尤其兼任学校其他工作的就更难完成学习,即使在听课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另一方面,如果按每天2个专题来计算,他们在培训期间要学习14—22个专题,即使有些专题讲一天,也至少有10个不同内容的专题,这对参培教师的能力是个考验。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短期内过多的知识不利于其理解、掌握。因此,培训时间和内容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培训的有效性。第六,后期追踪缺失,很难检验培训质量。质量评估是培训工作的关键,是对培训项目的实施者、受益者,培训效果的价值,培训质量的优良差,培训主讲团队,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培训管理等效果的质量检测。对指标的评估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培训效果。培训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参培学员将所学、所感、所悟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但对此的检测较难实现。一是参培学员较多,后期追踪耗时、耗力,难以检验其是否将所学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二是忽略了参培学员的反馈机制,无法对培训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因此,现阶段对培训效果的检验还有待完善。

二、思考与建议

心理健康专题范文7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的教育方针规定了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四有”新人,这种高素质就包括了心理素质。中学时期正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学校在这个阶段引导教育得好,学生的身心就会得到健康发展。拥有丰富馆藏的中学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身心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1心理健康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1]这表明,在现代社会仅仅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不能算作健康。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和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指没有心理疾病,对不良心理活动能够及时有效地调节,保持积极、平稳的心理状态,使心理活动正常地发挥功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根据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问题与心理问题,开展心理障碍咨询与辅导,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社会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地发展。

2中学图书馆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如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对外交流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些变化给中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但其中有正面、积极的,也有负面、消极的。正面、积极的影响是经济发展、国家强盛会使中学生的信心、成就感普遍增强;负面、消极的影响是价值观念多元化所带来的心态失衡,竞争加剧、升学应试的心理压力而产生的休学退学,父母离异而形成的心理困惑、抑郁,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和某些社会负面现象也会带来心理干扰,甚至导致犯罪,所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学校作为培养下一代的重要机构,除了传授知识,更要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所作为。而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中学图书馆要充分挖掘潜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及时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心理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中学图书馆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员的职责,也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同时也是学校图书馆的职责。图书馆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要肩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3.1丰富馆藏资源,让好书陶冶学生心灵

书籍的教化作用自古有之,西汉刘向指出:“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这句话说明了书籍在医疗、养生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精神疗效,它是一副保持健康的“良药”。一个人经常读各种好书,就像与许多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能安抚心灵、益智增慧,摆脱烦恼、化解心结。中学图书馆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平台,馆藏图书多样化,不但有各学科用书,也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陶冶情操,使人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文社科图书。图书采购人员在采购图书时要认真筛选、严格把关,对那些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图书应拒绝流入校园。要多采购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怡情养性的图书,如红色之旅系列图书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其心胸宽广;又如唐诗宋词等古代文学经典,博大精深,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精髓,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无与伦比。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如果多读一些名著,就会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懂得辨别社会现象和影视作品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在潜移默化中阅读好书可以使学生从书籍中不断汲取知识与精神养分,增强自信心[2],化解各种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3.2优化馆舍功能,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

图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图书馆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学生主动利用图书馆。现在学校图书馆提倡借阅藏一体化,可以专门开辟一个空间,设立心理健康专题阅览角,将有关心理健康的图书集中于此,让学生自由取阅。这些文献资料既包括是纸质的,也包括光盘、音像资料,打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的空间体系。同时为了避免学生误解,可以将这一特殊的空间取名为“休闲站”“心灵家园”“心灵驿站”等。环境布置上要有别于其他阅览室,做到幽雅、舒适、轻松、温馨;色彩方面可使用暖色调,如红、橙、黄色以及邻近色;阅览桌椅也应与普通阅览室有所区别,有条件的可设置沙发、茶几;墙上可挂一些励志的名人名言,便于对学生起到暗示和引导作用。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设置隔音阅览室,在里面播放一些轻音乐。音乐和书籍一样也能起到辅助治疗心理问题的医疗作用,如《春江花月夜》《花之圆舞曲》《流水》《月光奏鸣曲》等都能有效地缓解学生忧郁烦闷的心情。图书馆还可邀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老师入驻图书馆“心灵驿站”[3],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如学习、交友、生活、青春期心理、个性发展、社会适应等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咨询方式可以是面对面,也可以通过电话、信件、邮件等形式进行,以保护学生的隐私。

3.3配合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除了教室之外重要的学习与活动场所。图书馆除了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舒适温馨的环境,还经常组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是学生释放心理压力的最佳场所,也是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最佳场所。图书馆要主动与学校政教处、团委、教务处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知识问答、心理健康知识演讲、心理健康图书书评竞赛以及开设心理沙龙、优秀影视作品鉴赏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让学生在校园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每学期还可针对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共性问题安排1—2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如对刚入学初一新生举办如何适应新环境的讲座,对即将进入中考、高考的学生举办如何应对考试焦虑症的讲座等。这些有针对性的讲座能适时地为学生解开心结,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3.4积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4.1聘请心理学老师、社会公益人士来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协助共青团、少先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可以利用图书馆橱窗、板报宣传栏以及学校广播、电视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健康的心灵。

3.4.2举办心理健康专题展览。图书馆可在大厅、阅览室、走廊举办心理和生理健康专题展览,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意义,正确认识“考试焦虑”“青春期心理”等问题,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荣辱观,能客观地认识与评价自己。

3.4.3利用图书馆网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馆可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在校图书馆网页上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将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吸引学生随时上网查阅和浏览。教育专栏还应包括有关心理健康的影片、视频、动画、游戏等影像资料,吸引中学生的兴趣。还可设立网上心理咨询平台,聘请学校专业心理咨询师作为辅导老师。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可通过虚构的网名用电子邮件或在线聊天方式与辅导老师进行网上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更有利于保护学生的隐私,学生与老师交流也更加畅通、自由、方便。

3.5提高馆员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

图书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图书馆员。学生来到图书馆不仅仅是借书,而且希望在繁重的课堂学习之后有一个舒适、放松的地方。图书馆员应当把学生当作朋友,认真倾听他们在生活、学习以及与同学交往中碰到的苦闷烦恼。所以图书馆员也应主动学习一些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心理咨询书目和专题文章指导学生阅读[4]。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的发展。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图书馆更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戴明.中学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5(6):48-49.

[2]李百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3.

[3]郭建军.健康心理咨询手册[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6.

心理健康专题范文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受制于地方高校资源有限,课程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为更好的服务学生,高校心理工作者要借新媒体,结合混合课堂和翻转课堂的思维方式,丰富课程内容体系、转变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

关键词:

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地方院校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宣传和普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覆盖面广,一直是重要的宣传阵地。然而,在高校心理健康实际工作中,诸多现实因素影响了其有效性。调查发现,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生最不满意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梳理目前的困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革新,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好的达到育人育心的效果,是高校心理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下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课程性质

依据湖北省相关文件的规范与要求,《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提到“学校应至少开设一门心理健康教育类必修课或必选课,学生在毕业前必须累计获得2个心理健康教育课学分。”而实际工作中,各地方高校对心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同,一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为公众选修课,2学分,32-36学时,课程体系较完整,但选课学生数量受限。或是将课程作为全体一年级新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开设,而学分学时安排很少。

(二)课程内容体系

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涉及三大部分,十二个主题,包括:一、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1、心理健康导论2、心理咨询3、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二、了解自我,发展自我(4、的自我意识与培养5、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三、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6、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7、学习心理8、情绪管理9、人际交往10、性心理及恋爱心理11、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12、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其中第三部分的比重最大。而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中心和主体。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动机出发,恋爱心理(67.77%)、自我认识(67.22%)以及情绪管理(67.03%)方面的知识最受重视。人格完善(51.83%)、个人发展(49.45%)、心理疾病防范(46.15%)、学习心理(41.76%)、人际交往(41.02%)方面也有一定的需要[2]。实际工作中,地方高校多是以文件为依据,结合学生需求来设置教学内容,但有一定程度的压缩。不少学校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如我校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概论,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人际关系、恋爱与性、生命教育。对于学生迫切需要的自我认识、人格完善方面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充实。

(三)师资力量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高校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队伍。在地方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长期短缺,以兼职教师为主,多为青年辅导员,少数有心理学专业的学校,有专业教师可以充实队伍。但因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使得师资队伍不稳定,继续教育与培训受限,其专业素养、教学胜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教学模式

多数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32.4%),其次是体验型(27.6%)课程,再次是操作型(18.0%)和知识型课程(14.1%)[3]。以往不少教育者试图将团体辅导、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模式引入课堂,并论证了其可行性。然而这要求教师要在教法上积极探索和创新,通过案例剖析、活动体验、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增强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地方高校多是大班教学,因人数众多,场地有限,教师管理课堂的难度激增,分组、讨论会占用大量时间,活动分享有限。所以很多体验式教学方式难以实施,课堂多是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添加视频资料、现实案例,主要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佐以案例分析、心理测试,模式较为单一,因此对学生的现实指导意义不明显。调查显示,高达32%的大学生对教学方法不太满意[3]。

(五)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包括对学生学业成就以及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心理健康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更注重学生心理和行为的改变,难以通过传统的课程测试反映出来。实际工作中,地方高校的课程效果评定缺乏相应的科学标准,以教师的反思性评价为主,或由教师依照学生出勤率、课堂纪律与小规模调查主观评定。对学生的结业考核多以学习纪律、课堂参与跃程度、结业论文完成情况来评定。因学分不多,学生对课程不重视,上课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受益。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方向

(一)从狭义到广义,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涵

桑志芹等(2004)指出应建立一套有系统、有针对性的分类型、分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4]。潘柳燕等(2007)提出狭义的课程是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广义的课程则是指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包括系列延伸课程和系列专题讲座在内的课程群,这是一个开放的课程体系,可以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课程群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满足学生对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与深化自我认知等多种需要[5]。因此,考虑到心理健康课程面对的实际困难,在工作中,一些地方高校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创新和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自助作用,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足。例如,针对大一新生,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与素质拓展训练;针对女生开展性别教育与安全教育专题讲座;针对班长、团支书、寝室长等学生骨干进行心理健康专题培训;选拔班级心理委员、心理社团等学生队伍,并分别进行系统的专题培训等,这些作为课程群的一部分,将课堂向课外延伸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将心理测验与心理培训、心理活动结合,使课堂教育的内容得以深化和拓展,是对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补充。

(二)从现实到网络,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局限性

95后学生的成长与互联网密不可分,智能手机、无线网络与新媒体的普及使得我们在工作中可以借鉴翻转课堂和混合课堂的思路与做法,设计合理的教育过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方便快捷的获取心理健康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6]。

1.整合教育资源构建网络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课程开始前推送课堂主题相关的视频、邀请学生完成问卷调查或心理测验,以便了解学生相关心理困惑,教师可据此找出普遍化的焦点问题和个别化的难点问题,调整课堂教学,使课程更有针对性。

2.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讨论的组织参与者、不合理认知的辨别者、问题解决的促进者。通过现场投票、辩论等方式,更好的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参与感。

3.课程结束后,推送本课PPT、主题相关的拓展性知识、心理影片、经典心理学实验等,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扩展知识面。并进行情景案例分析或实践模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精神,同时,教师通过及时有效的在线辅导,指导学生实践。真正使知识得以内化、迁移。

4.平日,选取贴近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中国矿业大学通过创新性教学试验,证明了此模式的实操性,为地方院校奠定了基础,总结了经验[7]。此外,编写校本教材,组织课件比赛、教学比赛,建立教师互听、互评制度。同时,培养对某个板块有深入研究的专题教师,进行资源共享。都是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影响力的有效举措。

作者:王红桥 单位:长江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万书玉.关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调查[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06).

[2]武光路.辽宁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及学生心理需求特点的调查分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J],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