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管理范例

科技创新管理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1

关键词:科研管理;科技创新;策略;企业

1概述

科研管理是指运用调查研究、计划规划、决策实施、修正监督等方法或手段,有效管理分配一定的资源,以较优方式达到预期总体目标,提高企业的科研效率和竞争力[1]。企业开展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技术攻关均属于科研项目,是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2-3]。科技创新是企业为获得潜在赢利能力,重新组织生产要素、建立更加高效的生产系统、推出新的生产方法或工艺,研制开发、应用推广、迭代更新等一系列技术活动的集合,是科研管理的目标[4,5]。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就是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科研管理流程,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新的技术突破,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并推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4-6]。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强科研管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科技竞争力,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7-10]。本文基于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在科研管理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具体工作实践,探讨了润滑油企业研发中心对科研管理的新要求,提出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阐述了创新科研管理能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润滑油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核心技术难以突破。润滑油添加剂单剂及其复配技术是决定润滑油品质的核心关键技术。国际上润滑油添加剂行业已形成四大复合剂公司和四小特色添加剂公司为主的市场格局,各有特长,均以雄厚的研发实力和领先的技术水平为核心竞争力,占有全球润滑油添加剂90%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国产润滑油添加剂行业面临原材料质量不稳定、部分核心单剂技术缺失、添加剂协同作用机理研究滞后、复合剂开发和评定费用越来越高、核心关键技术难以突破等问题。

2.2跨行业间技术融合度不高。API(美国石油协会)与润滑油厂商、添加剂公司和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建立了密切合作,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并提出润滑油行业的应对方案。发动机润滑油的性能要求、不同产品的限值、测试方法开发运行与监测均由OEM、润滑油厂商、添加剂公司和第三方测试机构共同制定。而我国跨行业间的技术融合才开始起步,2016年由中国内燃机学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石化标委会、添加剂、润滑油和发动机行业的参与下成立了“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第一次实现了润滑油跨行业间的技术融合。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作为创新联盟的创始单位,将与行业相关单位一起承担自主规格台架和产品标准的开发工作。

2.3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难润滑油产品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品质直接影响高端装备可靠性、稳定性及运行寿命。同时,大部分高端装备均为进口,原装润滑油产品均经过严格认证和评估。一方面,OEM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一般不允许设备使用单位轻易更换润滑油;另一方面,不同配方的润滑油产品化学成分也有所区别,接触后可能发生化学反应,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即使所开发的润滑油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需求,也难以有应用推广的机会。这导致很多科研项目成果难以在成功开发后投入到实际生产并产生效益。

3创新科研管理体系措施

2016年以来,兰州研发中心围绕把政策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自主权落到实处,从机制上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研究;从转变科研管理观念、优化科研管理流程,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创新合作力度,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建立科研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

3.1转变科研管理观念优化科研管理流程。润滑油科技创新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科技创新,人才、技术以及知识储备才是核心创造力和竞争力。科研管理首先要在管理理念上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用“主动服务”代替原来的“被动管理”。同时,充分发挥中石油协同办公系统的优势,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流程,逐步将与科研相关的审批事项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在服务中完成管理职能;报销、采购、填表等繁琐事项都有专人负责,以减轻科研人员的工作量,办事效率大幅度提高。

3.2加强业务培训加大创新合作力度。科研人员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首先要改变科研人员的思想意识,强化业务训练,提高创新能力。中心每年组织近200人次参加专利申请、论文写作、项目申报、标准化等专业知识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上门授课并选派优秀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技术论坛,进行交流、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水平高,职业素质过硬的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

3.3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和润滑油公司双序列改革要求,科研人员不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进行评价,建立中心级首席科学家和领域经理制,强化基层单位和科研人员的主体责任,具体科研业务由首席科学家和领域经理负责,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格式和形式内容审核。选择部分创新能力突出、创新绩效显著、科研诚信状况良好的单位开展“扁平化”改革试点,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项目管理从重数量向重质量、重结果、重转化转变。加大对承担国家、集团等核心技术攻关科研人员的薪酬奖励,设立主任奖励基金,分别对重大科研突破和重点创效成果进行单项奖励,有效地推动了创新创效工作的发展。

3.4建立科研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为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尽快将最新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出满足现在和未来市场或客户特殊需求的新特优产品,研发中心制定了新特优产品孵化及推广应用管理办法。新特优产品主要包括独有技术和产品、热点前沿领域的产品、与客户共同研发提升竞争力产品、具有差别化竞争力产品、新开拓的市场需求产品等。在项目评审后,对具备推广条件的及时安排工业试生产和销售并将产品纯利润按照一定比例对项目研究人员进行奖励。

4科研管理创新取得的成效

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凭借卓越的自主研发实力,不断实现零的突破,在中国制造迈向国际征途的各个高尖端领域总能看到其身影。

4.1典型技术突破与科技创新案例。D1215W-40长寿命柴油机油充分利用自主研发生产的烷基水杨酸盐产品特性,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柴油机油产品的12万公里超长换油周期;以独创含硫、磷化合物极压抗磨添加剂为核心的高铁“复兴号”齿轮箱润滑油,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并获得美国专利授权;FD3000N风电齿轮油显著提升齿轮传动效率并有效防止微点蚀的产生,在多家风电场成功应用;自主研发的昆仑RV00#机器人摆线针轮润滑脂,通过了8000小时整机测试,成功应用于国内著名的机器人龙头企业;Petro50X变压器油独家应用于“昌-古”±1100kV特高压,“张-北”、“云-贵”±500kV、巴西“美丽山”、巴基斯坦“默-拉”直流输电工程。

4.2科技创新创效成果。2016年以来,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紧紧围绕“提质、上量、降本”六字方针,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基础研究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EI/SCI文章8篇。2019年,中心在配方优化、单一来源添加剂拓展、新特产品转产与销售、检测站创效等方面累计实现降本增效2.05亿元。

5结束语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2

科研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近几年,我国公共财政对科研投入明显增加,但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科研人员“用于创收的精力多于创新”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是投资强度偏低。2013年,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为0.77%,远低于全国科研投资强度1.7%的水平,也低于国际农业科研投资强度1%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3%~5%的高水平。二是项目稳定性支持比例过低。我国部级农业科学研究院项目的稳定支持经费仅为20%~30%。科研拔尖人才疲于争项目、找活儿干和应付各种检查等。据调查,近些年,骨干科研人员直接从事研究的时间不足工作时间的70%。三是多头管理,项目重叠,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不高。作为省级农业科研人员,也不得不向财政、科技、农业、开发和扶贫等各部门多头申请项目,甚至同一内容的项目多头交账才能保证科研运转,分散了科研人员的精力,也制约了相关技术研究和储备。农业科技创新具有的公益性特点,要求公共财政在持续增加投入的同时,重点建立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相结合的科研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要求增加能稳定支持的非竞争性项目,目的是为科技人员营造一个方向任务明确、能够获得稳定支持、能够静心搞科研和能够获得社会尊重的科研环境,稳定一批高层次的人才,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农业科技创新区域性的特点要求地方财政针对当地特色和优势产业,设立行业科技专项,并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投入力度;设立一大批覆盖面广、资金额度较小和周期较短的前瞻、尝试、探索和应急性的竞争性项目,加大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地域支撑计划的总投入。近几年,有些省份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投入的做法值得效仿,广东、山东、吉林和湖北等省成立了区域农业创新中心,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专项稳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2科研立项机制

立项方向体现了农业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农业企业的成果孵化器作用都不够突出。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方向是多年形成的,受传统习惯和人员专业影响,往往是能做什么就申请什么项目,很少考虑产业需求。二是科研主管部门的科研导向是项目形成的,受个人偏好和经费定向影响,往往是有什么专款就什么专项,很难体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和对农业科研的导向作用。这种传统的立项模式,直接导致了农业科研与农业发展的脱节。建立以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立项机制,改变以往“专家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状况,确立“产业需求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做→谁来做”的选题思路,立项形成与之匹配的流程:“技术需求→科研课题→技术指标→技术方案→承担单位”。一是科研主管部门、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新型农民主体加强沟通,立项部门让科研单位参与非竞争性项目拟定工作,并广泛征求农业企业和新型农民主体意见。二是建立以服务产业为目的的创新团队,以有威望的首席专家为核心,组建一批年龄结构和专业配置合理,研究与转化配套的产业服务团队,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给予非竞争性项目稳定的支持。三是注重自然区域内农业协调发展和单位合作问题,如贫困带连片科技扶贫、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立项内容应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长期项目重点解决水资源短缺、耕地质量提升问题,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期项目重点围绕农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数量和拓展农业市场功能等,确保农业的增值增效;近期项目主要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废弃物的治理和农业灾害的应对措施等开展研究,确保农产品安全、高效。2014年,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根据产业需求进行顶层设计,从源头到转化一次性拟好任务书,只需申请人认领任务和证明自己能完成任务的做法是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创新的有益尝试。

3成果转化机制

成果转化是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步骤。现阶段,我国每年有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40%左右,转化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主要问题是研究方向与产业需求偏差、成果过剩与短缺并存、转化过程半途而废、激励机制不配套、科研单位与企业结合不够、知识产权不易保护和绩效评价内容不合理等。尤其是在绩效评价方面,重论文轻发明,重形式轻应用,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职称评聘对成果的要求一高再高,直接促使科研人员追求书架成果,助长科研浮躁风气。提高成果转化率,要从成果培育入手,多出实用型的物化成果。一是鼓励项目组以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为主攻方向,开展内容丰富的研究工作,尽快出物化成果、高水平成果和影响力大的成果。二是为成果与产业的结合创造条件,及时解决成果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出成果的同时更为成果的应用作出不懈努力。三是鼓励农业科研单位与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四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绩效评价,应该考虑对相关产业发展的贡献份额。在评价方法上,由单纯的专家鉴定转向专家、服务对象和社会舆论为一体的总体评价。五是职称评聘等利益相关制度,应更加重视诚信、奉献、论文和效益。黑龙江省农科院在这方面做得较好,根据其区域的独特性,以院校合作和加强交流的农业服务为重点,采用“专家在线”、“合作共建”、“科技帮扶”等模式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力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给农民家。

4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队伍是科研创新的主体。现存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偏少,领军人才更是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相对于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只占美国的1/20,日本的1/10。二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受编制限制,农业科研单位人员更新缓慢,年龄和职称倒挂现象比较突出。三是不少科研人员献身农业科研的意志不够坚定。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相对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主动性。建立多层次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必须坚持“人才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自身科技人才培养为主,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科研骨干;以引进人才为辅,主要引进团队稀缺和产业技术急需人才;以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申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能力为抓手,培养一批高层次青年人才;以国际交流合作为契机,吸引高层次人才,促进人才结构多元化。为此,山东、河南、浙江和四川等省农科院已相继出台重大项目资金匹配制度和重大贡献奖励机制,以期留住高水平人才和培养青年科研骨干。在团队建设方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不打破现有研究所建制就能改变分散格局的做法值得借鉴,以研究室为交叉节点,在研究所横向管理的基础上,利用创新团队再建一条纵线把研究方向相同的研究室串起来,充分发挥创新团队在农业科研中的创新潜能。

5协同创新机制

协同创新是农业研究进入大联合、大协作时代的必然选择。每个单位的研究方向都是多年形成的,范围较小,布局分散,而单位间的合作可以凝聚力量提高大项目执行力。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以至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伴随着情报、信息的提供、传递和获取等活动,这是科技创新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协同创新与学术交流是相伴而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主要包括产业联盟和创新中心;“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包括了“政府+学校+企业+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行业协同创新模式是把同行几个单位联合起来壮大力量;内部协同创新是建立创新团队或平台。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协同过程中的交流多,实质性的合作少,成果不落地,容易流于形式。协同创新机制应以项目为纽带,集聚能量,把分散的科研力量凝聚起来形成联合攻关和团队优势,由单一研究走向综合研究,即课题组→研究室→团队→集团军,逐步打造立足地域内跨单位联合的研究团队。协同创新团队对外联合广泛,有平台支撑,有标志性成果,成果推广力量强大。在协同创新领域,学术交流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对学术交流的质量和真实性更加重视。传统的学术交流形式要加强,如编辑学术刊物和专著、做学术报告和讲学、科学考察和情报交换等。还要创新学术交流的形式,利用好互联网,及时准确地传递科研信息。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在国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三地农科院签署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并由8家主要农业科研单位组成“京津冀农业与水安全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形成“战略—生产模式—技术创新”相协调、可配套和见成效的创新体系,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现代农业发展。

6科研诚信机制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3

关键词:科技;创新管理;信息化建设

积极探索科技管理创新,不仅有利于科技生产力的转化,还能够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为科技创新管理注入发展活力。

1科技管理

受全球经济化发展影响,各国之间的竞争逐渐从资本竞争转变成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科技管理的意义在于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有计划地对相关产业进行组织和调控,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安排,合理优化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出科技绝对优势,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扩大科技管理效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影响科学管理的创新。我国一直致力于科教兴国,将科技研发工作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国家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利用高效的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实现资源整合和合理配置,最终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增长。确保科学管理体制正常运行的关键是有科技政策的支持,最大程度地发挥科学体制的积极作用,加快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目标。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技创新管理要符合社会经济制度,将其转化为强有力的生产力,使其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定与我国经济发展相符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长的实践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确保科技创新管理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统一性。

2我国科技管理现状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管理体制也随之发生改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在科技资源合理配置下,市场机制的作用非常明显,但是还有许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就导致科技资源配置不能完全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全一致,所以科技资源的配置一定要合理。821科技创新管理要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决策机制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就会导致科技管理工作跟不上社会变化。目前,科技管理决策机制的调控能力有所缺乏,决策机制与高层次的科技决策咨询、评估、监督关系密切,所以决策机制缺乏时效性,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科技创新的主体多元化,不同主体发展程度不同,导致创新能力不同,创新管理机制不能满足全部科研活动的多样性需求。科技创新管理机制需要更加人性化、灵活化,需要注重人才创新。要想加快科技创新管理的发展,最关键的是要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个细节,仔细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找到科技管理创新道路,确保我国科技发展的稳定性。

3科技创新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应制定科技创新管理法律规范。科研项目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但是一些科研组织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就会影响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对于科技创新管理的优化配置来说,我国的市场体系还有待完善,要从客观需求出发,遵循宏观调控要求,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充分调动市场的活跃性和竞争性,加快资源合理配置。目前,宏观决策机制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科技创新管理宏观调控应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宏观调控能力。为科技管理决策机制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促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应加强对科研项目的预测评估,由专业的评估人员进行指导,促进科研项目的顺利落实。缺乏创新能力,管理体系缺少灵活性,施行周期长,无法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符合创新发展规律。科研管理创新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信息化科技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为科技创新管理提供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4我国科技管理创新发展目标

科技创新管理改革目标是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科技与信息之间相互影响,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按照其自身性质来说,应分析梳理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对资源进行重组,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坚持科技创新管理。科技管理创新改革应注重加快经济与科技的融合,提高科技发展水平。为了使我国的科技管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要从实际出发,创新完善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对科研活动实行分级管理,利用商业运行模式,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划分政府和市场职能,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加强社会资源配置的正确引导,促进科研机构的正规化发展。针对不同的科研项目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对科研资源的合理分配进行监督评估,从而促进科技创新管理的发展进步。

5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

我国正处于信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实现信息化管理,才能带动科技创新管理水平的提升。应深化科技管理改革,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实现科研信息的应用和管理,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辅助参考。应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提升我国科技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坚持科技管理信息化发展,有效解决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促进行政能力的提升。

6结语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4

【关键词】乡村;科技创新人才;管理;激励机制

科技创新人员与普通的社会工作人员不同,科技创新人员要做好工作、做出成绩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比如尊重学习的环境氛围、管理制度方法、激励政策和机制等,硬环境比如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备、生活的设施设备的配备等。而当前山东省科技创新人才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乡村在针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制度方法、激励政策和机制的建设和实施不够完善,导致服务乡村的科技创新人才留不住和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助力乡村振兴的效果不明显。

1山东省科技创新人才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际走访调研,发现当前我省科技创新人才在服务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1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1.1.1管理组织不健全

针对服务乡村的科技创新人才没有系统明确的管理组织来管理乡村科技创新人才的具体事宜。

1.1.2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滞后

由于乡村科技创新人才是一个在新时代在乡村这个广阔的区域从事特殊工作的特殊高层次群体,需要针对他们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而当前针对这部分特殊人才的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并且存在制度滞后的现象,导致管理不科学,科技创新人才在服务乡村过程中的工作效率低下。

1.1.3管理责任分工不明确

由于针对乡村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组织不健全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分工不明确,人员角色定位不清晰,许多工作开展程序模糊,进展缓慢。

1.1.4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实施效果不好,缺少监管

由于已存的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缺少具体配套的实施措施和方法,缺少灵活性,导致制度的可操作性差实施效果不好,乡村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开发利用和合理流动不科学。

1.2激励政策和激励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1.2.1针对我省乡村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政策的适用对象和结构层次尚不明确

目前,我省针对乡村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政策的尚不完善,适用的对象不明确。现有的针对乡村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忽视非在编和本土人才的成长激励,易导致人才流失和造成乡村科技人才结构体系不科学。

1.2.2针对我省乡村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资金因缺乏固定的资金来源而存在投入不稳定的问题

而且针对乡村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在激励规模和激励额度上存在不充分和兑现不及时的问题,导致科技创新人才在科技创新的工作过程中缺乏研发资金、许多有前景的乡村科技项目因缺乏稳定资金投入和支持而暂停或终止废弃。

1.2.3针对我省乡村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政策的兑现流程不明确,保障性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不足

针对我省乡村科技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有效的保障政策,是乡村区域针对科技创新人才的保障政策是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留住科技创新人才的突破点。只有实际解决乡村科技工作者生活压力才能留住人才。

1.2.4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相对落后,满足不了乡村科技工作人员的需求,这是导致乡村科技人才不稳定和流失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1.2.5针对我省乡村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手段单一,对乡村科技创新人才没有形成完善有效的激励制度。

2针对乡村科技创新人才加强管理和激励的必要性分析

针对乡村科技创新人才加强管理和激励可促进乡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大力构筑面向智能经济的人才培养体系,对科技创新人才有效管理和激励可促进其培育和成长,打破制约我省想乡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当前我省乡村的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管理、激励和使用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导致目前乡村科技创新人才总量少并且配置不合理,知识老化,科技和资金投入短缺,队伍管理不到位。面对这些问题,领导者应当提高乡村村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整体素质,强化乡村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管理和激励,增强乡村村科技创新人才的力量和乡村发展的动力。

3针对乡村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方法

乡村科技创新人才具有与普通乡村工作者不同的特质和工作动因,乡村科技创新人员工作具有创造性、个体性、连续性、智慧性、继承性等特点,因而针对这部分特殊人群制定有效的管理政策必须尊重他们,注重使他们在工作中自我进行引导,为他们创立自主的工作环境。因而,针对乡村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应坚持效能原则、人本原则、动态原则和系统原则,使之在乡村这个新的区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注意科技人才专业性、进行柔性管理、注重个体性和集体性的结合,把科技人才管理、使用和培养过程科学合理的结合起来,提高他们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有效实现工作目标,完成社会使命。

4针对乡村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

为完善针对乡村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增强乡村科技工作者的的创新能力,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针对乡村科技人才秉持激励机制符合实际、评价考核客观公正、激励措施切实有效和不断进化的原则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4.1完善乡村现有的针对乡村科技工作者的激励创新的工作机制

具体包括建立相关的工作机构和专职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对乡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工作进行监管、评价、考核,并且做好科技工作者工作成果的保护和权利维护工作。

4.2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乡村要秉承公平客观原则建立一系列衡量科技工作者工作成果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奖惩兑现,强化责任分工,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

4.3健全针对乡村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方式

相关的管理部门应从精神激励、物质鼓励、保障性措施、文化建设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系统健全针对乡村科技工作者的激励方式,达到激发乡村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4.4将乡村科技创新人才的科技成果进行考核评估和积极的落实转化

增强科技创新人才成果的实用性,增强其自我实现的价值,促进其工作的良性循环。

5实施过程中的对策与建议

5.1可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促进科技人才的流动,促进乡村引进青年才俊,在乡村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时,要注重政、校、企、社会多方合作,搭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的合作平台。

5.2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时,要取得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并且各种制度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和补充。

5.3在对科技创新人才进行管理和激励的时候,要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和长远发展规划指导,建立人才培训的系统体系。

5.4营造良好的乡村创新环境,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进行人才分类管理和激励,为乡村科技人才提供学习与培训提升机会和通道、拓宽更新他们的知识库,实现互补性知识与创新技能的相互促进和支撑,增强人才的利用率,使得最新的科技、知识在乡村发挥作用,带动乡村振兴。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5

关键词:现代物流;科技发展;管理创新

物流作为现代货物流通的重要基础,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市场前景不可估量。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运用支持,极大限度地提升了服务效率及质量,俨然成为相关企业竞争的关键要素,其有关方面的研究也颇受学术界关注和热议。为了进一步推动现代物流管理发展,提升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本文作出了如下研究。

一、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运用现状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对于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愈加显著,进一步提升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近年来,通过国家、行业以及高校的协同努力,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运用成就不断扩大,但其有效性亟待改善,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基础条件较差

网络互联时代,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现代物流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迎合经济发展趋势、提升市场竞争实力,物流企业运用科技创新进行管理改革志在必行。以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现代物流管理基础条件虽已有较大改善,但运转中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表现不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物流管理周转效率。例如,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现象普遍,加之物流配送中心或设施较少,直接影响了现代物流服务效率,制约了其管理发展。现阶段而言,基础条件差与现代物理管理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依旧突出,对创新科技的运用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客户服务体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以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

(二)人才支持不力

自人才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各行业领域对其相关培育支持越发繁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有力基础。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日渐成为物流行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在此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唯有坚持科技创新,努力搭建优秀人才能力发展空间,继而增强综合实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运行中的问题,如研发、营销等。简单来讲,现代物流管理发展所需人才,不单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还需拥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谈,人才可视为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有效运用的嫁接桥梁。但事实上,现代物流管理中的人才配置结构不尽合理,难以适应多环节科技创新需求,因此最大限度地发展科技人才,并无限挖掘其潜力意义非凡。

(三)体制因素制约

现代物流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发展关涉到多个方面,隶属于不同政府部门主管,如基础投资、产业政策、税收标准等。以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缺乏统一策略指导,对现代物流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甚至部分区域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直接干扰了经济市场有序竞争,同时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物流管理发展,进而导致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此外,我国物流管理法制建设不尽完善,与国际水平差距明显,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缘于规章制度缺失,在管理模式发展上尚未完成规模化、系统化,对专业人才应用不合理,相关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直接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自身潜力开发不足,从本质上造成了管理效益低,继而制约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创造。

二、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

新时期,科技创新运用俨然成为现代物流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对相关企业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态势下,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毋庸置疑。笔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可行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改善基础条件

纵观时下的市场经济格局,其中不乏一些世界一流的大兴物流企业,其自身综合实力十分强悍,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自动化装备,资金来源也相当充裕。全球经济一体化态势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物流量相当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当下所欠缺的是舞台和环境,其中首要因素体现为密集而畅通的道路网络,以确保现代物流管理“及时、精准、高效”配送。交通网络状况是衡量现代物流管理发展条件的关键因素,其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至关重要,应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并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划予以支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秉持节俭务实精神及原则,将更多的资源集中于道路建设,并注重实际调研,充分利用既有数据分析,科学规划车道数,缓解交通拥堵现象,同时精心设计转弯道,保证行车安全。基于科技创新运用的道路建设,还需注重以人为本,设置安全护栏、绿化隔离等,以减免远光伤害,给司机朋友带来良好的驾驶体验,保证运输货物高效、快速、安全送达。

(二)加大政府支持

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物流管理建设可谓紧系民生发展的重大工程,各级政府应统一认知,并充分发挥主导职能,加大相关支持,调动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运用积极性。事实上,物流产业发达的国家也是这么做的,如澳大利亚的物流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支持与降低税收等优惠政策,使得相关产品顺利投放市场。基于此经验借鉴,我国政府可结合市场经济实情,制定一系列惠利政策,激励现代物流管理科技创新与运用。例如,在一定限期内,对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及运用意识的现代物流管理单位免征任何税收,抑或分配部分财政资金予以捐赠,减少其所面临的风险,创立龙头企业,发挥榜样作用。此外,还可组织多样化的科技培训、技术咨询、科技创新等活动,大力宣传既有成果,促进其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有效运用。从长远的战略目光审视,政府支持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将进一步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其实践路径有待探索丰富。

(三)修整内控制度

市场经济竞争自由而有序,现代物流管理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就必须要完成规范化、系统化建设,修整内控制度,包括领导制度、责任制度等,兼顾效率与质量,并落实到各环节、各阶段。在具体实践中,现代物流管理行业要坚持合理化原则,逐步建立完善的内部竞争规则,并充分利用创新科技,积极打造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分享科技创新成果,立足国际竞争舞台,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于现代物流管理单位及企业而言,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认识到科技创新有效运用的实际价值与重要性,进一步完善业务流程,形成信息化的物流管理制度,精准掌控市场动态信息,并提升自己的综合处置能力。网络互联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要求现代物流管理必须要实现信息化、系统化,扎实科技创新有效运用基础。此外,现代物流管理还应将科技创新有效运用发展成为一种常态,配套完善考核、奖罚、培训等制度,鼓励全员参与,并提高其相应能力。

(四)重视人才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战略地位毋庸置疑。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是基于专业化人才队伍支持下的系统工程,理应纳入工作重点予以开展。在发展现代物流管理中,要树立培养优秀专业人才观念,完善培训机制,强化科技创新运用意识,并量化能力素质要求,鼓励高校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开创物流产业发展新局面。在此过程中,现代物流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人才引入机制,不断完善自身人力资源结构,结合既有综合实力,适度提高人才福利待遇,以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保留人才。基于此,现代物流管理企业还应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细化、量化科技创新有效运用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有计划性、目的性地组织教学工作,实现教育价值、社会价值的同时,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此外,依托高校理论支持,组织多样化技术培训工作,及时传递科技创新成果,强化员工有效运用意识,丰富他们的学识涵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向共同发展。总而言之,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十分重要和必要。在未来发展中,随着科技创新愈演愈盛,其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运用价值将越发显著,并得到各企业的高度重视。因此,笔者希望学术界的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动态,综合剖析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运用实况,及时发现其中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解决策略,从而提升其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爱香.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32.12.

[2]高岩.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6.49.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6

关键词:科技创新;工商管理;重要性

1引言

企业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对着很多的挑战,企业必须通过合理的途径进行提升,才能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得到更好的发展。工商管理作为企业运行的核心步骤,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企业必须提高工商管理水平,以科技创新的方式为企业工商管理水平提升提供帮助。

2工商管理现状

2.1模式老套

当前,我国企业追求在发展过程中寻求发展的新机遇,多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了自我提升,并针对工商管理主体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但从企业的整体情况来说,其相对的工商管理的模式依旧处于一个相对古老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进行工商管理工作时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过深,没有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现状进行及时的模式转换,导致其失去对市场的掌控能力,进而一步步地没落于时代的潮流中,企业逐步被时代所淘汰。

2.2管理观念不当

企业若想长期保持健康的持续发展,肯定无法离开正确的工商管理工作模式。优质的工商管理是企业健康成员发展的基础保障,反之,当工商管理出现问题时,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若想真正使企业能够持续不断地在市场经济中谋求福利、获得利益就,就必须结合时代特色、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其他因素对工商管理的观念进行不断的革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众多的竞争者中顽强地生存下来,从而进一步从众多竞争者中取得优势,并进行长远的发展。就当前来说,我国很多的企业的工商管理观念较为落后,受传统的管理观念影响较深,无法及时的顺应时代潮流与发展规律及时地进行观念的转变,从而造成对企业发展的进一步制约。

3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

3.1提升管理效率

科技创新使企业在进行内部的自我管理时更加便捷,实现了内部管理的系统化。除此之外,科技创新提高了日常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使企业的工商管理整体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企业根据自身的工商管理情况,依照现代化数字信息管理技术为管理基础,有效减少企业对工作人员的需求。与此同时,技术创新还大大提升了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3.2提升企业效益

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若想在竞争中获取发展机遇,企业必须建立行之有效且高效的管理方式,通过对管理效率的提升,为企业的发展、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帮助。企业通过工商管理的科技进行创新,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业务能力,从而进行合理的投资与运营,从而为企业发展谋求福利,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3.3增强竞争力

随着当前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企业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主要是因为企业在科技创新的过程对自我竞争力的提升,竞争力的提升是企业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有利的发展地位。就过去的发展情况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恒言是千古不变的,而其生产力有对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就此看来,企业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对科技创新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能够促进企业生产力得到提升,从而使企业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健康发展。

3.4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随着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各种情况出现在社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在面对出现的这些新的问题时,企业能否及时地对新问题、新情况进行解决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的顺利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若想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是无法被忽视的,企业可以以科技创新为跳板、为新的起点,为企业的工商管理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从而使企业在充满挑战的市场中可以顽强地生存下来。

4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企业得以快速发展。工商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其水平满足市场需求,才能保证企业的平稳发展。但一些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较低,并不能满足其正常发展的需要,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地位。而改变这一现状的就是企业的创新改革,通过创新,企业才能冲破束缚,发挥长处,实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冀.试析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1).

[2]孙耀吾,谈媛嫡.模块化创新网络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及其结构演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1).

[3]陈祺琪.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D].华中农业大学,2016.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7

建国以后,我国从极弱极贫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科技实力也逐渐增强。但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强,与创新大国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专利池”的陷阱,标准掌控形成的垄断,发达国家核心技术的封锁,创新之路上的险障,需要我们排除万难,迎难而进。微观具体到新产品或新技术的研发等创新能力,从研发周期、研发成本和投入回报预测以及控制都有风险不确定性。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意识整体有待提高,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思想,几千年来的封建意识禁锢着我们创新、发明、创造理念的发挥,敢于承担风险,不断探索追求,需要我们正确把握时展机遇。我国标准化过去主要靠政府意志驱动,标准化管理模式为政府驱动模式,特别是以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约束,企业不能正常发挥主观能动性,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要靠政府推动制定,企业消极被动执行。发达国家企业为市场的主体,市场牵引、技术推动标准制定采用实施,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的作用,企业以及社会对标准自觉自愿主动执行,国家发挥宏观引导作用,标准制定由市场驱动,标准化管理为市场驱动模式。我国传统标准化管理模式: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系统功能弱化、标准的制定和应用脱节、注重层面形式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传统标准化需要变革,标准化管理创新应结合科技创新依据社会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向现代、综合标准化转变。

2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及系统模型

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那么就有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科技创新也就有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国家政策的支持,机制体制的运行以及相关制约影响要素的配合,是集资源、环境、市场、生产、制造、产品、服务、管理于一体的现代综合系统,进行标准化管理,形成创新体系。需要各种引力协调发力形成合力,产生动能,驱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这是市场经济践行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及系统模型,能形象地说明科技创新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发展地位作用。

3科技创新的标准化管理方法

科技创新过程总要具有相应管理方法,获得最佳秩序是标准化管理的目标和宗旨。科技创新按项目的种类、复杂性、多样性、难易程度应采用不同管理方法,如解决重大项目可采用综合标准化,项目应构建标准综合体;一般、相对简单的科技创新项目采用通用标准化管理。需要强调的是传统标准化,主要为层面管理,如标准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应采用点面结合的管理方法,就科技创新某项(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以及专利或其综合等)进行标准化管理,并充分考虑与其他管理(如标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的兼容性,形成标准化管理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的标准化管理为过程控制并持续改进,戴明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循环螺旋上升方法可以运用于科技创新成果运行的全过程。

4科技创新发挥标准化的作用

科技创新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发展产生有益效果的行为。现有标准是知识积累,是经过科学实验证明或验证的,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结晶。科技的创新刺激标准制定者要不断制修订出新的标准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科技新局面,标准为创新提供一系列的参考基准。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漫长过程,一个刚产生的创新成果并非为多数人认知。科技进步要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创新而没有适时的标准化,则创新的成果就很难转化。标准化的基本功能就是总结科技研发创新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规范化、普及化,从而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标准化在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资源的同时,也调动了企业组织参与科技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标准化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是科技创新成果迅速传播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包括观念创新、标准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标准水平,标准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客观上要求必须加强标准化与科技合作。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是创新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关键性的重要环节,可分为转化、运用、应用等阶段。科技创新的成果一旦形成规范性文件——标准,就会被潜在的使用者以及社会广泛接受。标准是衡量质量水平的基础,企业应利用技术标准这一有力武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应用与传播。当今世界是信息化时代,企业产品的科技创新和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必须适应这个新时代,标准化管理需要不断寻找其相适应的管理方法,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支撑,建立与各方共同交流的信息平台,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使用接受。

5标准化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重复性事物或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的活动过程。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企业应作为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最重要主体,是先进技术的拥有者以及技术的实践者,也是标准的使用者与执行者。而标准的制定就是将科学研究的成就、技术进步的新成果同实践中积累的先进经验相互结合,融入标准中,通过标准的贯彻执行,助推科技创新变革发展。科技创新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积累过程中的突破,它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或风险性。科技创新从研究、问题的提出、创新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不确定性,它与经济结合以及产生效益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条件、途径和结果也是不确定的。这些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市场的风险性、技术的风险性和管理的风险性。科技研发创新中的管理风险性是由于科研主体面临着内在和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利益相关的市场风险,使得其必须组织管理日常科研、协同相关方正常运作、处理内外问题,才能使得科技研发顺利进行、科技成果成功推广和应用。标准化管理推动科技创新,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运用标准进行标准化管理,对科技创新的目标、过程、结果有引导规范作用,采用国内外最先进标准,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理念以及科技人才资源,促使各种行为变得可以预测和容易管理,从而减少创新风险,可以有效减少科技创新中的不确定性。

6结语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8

关键词:科技创新;工商管理;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体制化正在逐渐地建立并完善,企业在市场化改变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挑战,需要重视并理解科技创新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工商管理水平的提高。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两者融合,将有助于为企业的工商管理添加全新的发展动力,促进企业持续性发展,因此需要重视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带来的全新发展。创新发展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全新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企业有价值地进行发展,达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最终目标。

一、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概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永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对企业来说尤其如此。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一)帮助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企业的发展逐渐离不开科技创新带来的影响。企业要想长久发展,核心竞争力是最为重要的。只有拥有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步并建立属于自己的优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有效提高与改善,并且能够更高好地帮助企业进行稳定发展[1]。同时企业中的工商管理也需要实时跟进,需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将一切所有相关发展要素进行融合,才能达到紧紧贴合实际,使企业的整体发展与控制也才能得到有效提升。经济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必须依靠创新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发展,对于企业中的工商管理也是一样的道理,都需要将管理依据进行加强集中控制,才能将企业市场综合实力进行有效提升。通过将所有运行中的困难在改善过程中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动态化管理,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取得长远发展。

(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时至今日,判定一个企业具有现代化特征与否的主要标志在于其科技创新能力。着力于科技创新的企业,在工商管理活动中更能有效促进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目前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中,有很多企业将科技创新应用于产品研发当中,斩获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成为了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学习对象,为企业长期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动力。而在工商管理中实施科技创新,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基础,促使企业动态化地适应社会发展步伐,紧跟时代潮流,为企业发展积攒力量。

(三)更新企业老旧工商管理系统

科技创新作为工商管理中最重要的动力因素,能够将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对企业发展造成的困扰进行有效解决,这需要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进行进一步提高,还要将企业管理制度进行针对性地改革与创新,达到现代化层级传递,有效提升企业工商管理的水平程度,确保现代化机构能够正常进行。科技创新能够有效协助企业管理进行更新升级,对于企业管理效率进行有效提高。

(四)有效提高企业效益

当前企业工商管理需要紧握科技创新带来的全新优势,将老旧落后的管理系统替换成全新的管理系统,以此确保企业能够更加长远的发展。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效果,实现良好发展,在企业实际实施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并且积极做好理论基础准备来实现企业能够长远持续性发展,以获得更为优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应用的现状探析

在现阶段的企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在实际应用中并未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在企业的实际管理运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企业的资源并没有进行有效分配和管理工作。部分企业只将重点放在了企业是否具有足够资金储备方面,并没有将科技创新引起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导致企业发展后期动力不足,而且人工劳动量也会增加,工作效率也没有得到提升,很难符合当下的发展形势,这种情况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另外,也有部分企业一直使用传统老旧的工商管理模式,并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实施创新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会直接导致该企业逐渐缺失核心竞争力,不能有效巩固自身在市场中的位置,时间久了就会被后续新发展的企业逐渐淘汰,渐渐退出市场的舞台。

三、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应用的策略

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结合上文对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应用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使我们明确了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也更加清楚如何合理利用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工商管理优化发展。结合目前的社会发展环境,笔者对工商管理中对科技创新的应用策略总结如下:

(一)需加强重视科技创新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时刻谨记一个原则,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才能将自身科技水平进行不断提高,才可以将工商管理从最根本上进行提高,达到企业管理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企业发展要求。作为企业经营者需要将自己的管理经验教训进行不断集中总结,才能更好地结合自身情况对工商管理水平进行有效提高,以此来促进企业达到更高的持续性发展。

(二)有效改善传统工商管理的运营模式

基于新时期科技背景下,对企业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相较于传统的企业发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发展需求,因此,在企业的工商管理制度中需要进行针对性地提升与改善措施,积极完成企业管理的更新换代,将企业管理的效率进行有效提高,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目标。企业管理者要将思想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加强科技创新的认知能力,对实际运行效果中的作用进行不断的增强,提高所有员工的认知能力,提高企业管理制度。

(三)培养顶级科技创新工商管理的人才

为了能够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需要将对工商管理中的人才创新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进行针对性改善,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工商管理中员工的能力培养,让员工自身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行不断提升,并且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以专业的角度对员工的基本能力与素质进行有效提升。通过提高员工对有科技创新的管理能力,满足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以此来保障企业工商管理水平拥有整体性的增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加大资金投入

结合现实情况来说,若想使科技创新充分融入到企业工商管理活动中,仍具有较大的难度,这主要是由于科技创新过程不仅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金钱,这就要求为实现科技创新加大对其的资金投入,保障工商管理工作可以顺利推行。项目的创新研究对资金方面呈现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项目创新自身耗资量巨大,而且要适当增加科研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还要设置科学的激励手段激发广大员工的创新积极性,而这些都需要企业投入更多资金。

(五)强化对科技的检查

在完成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之后,企业要针对所获得的创新成果加以监测,建立起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自检体系,保证创新成果的实效性和适应性,使其对工商管理工作形成最大程度上的促进效果。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飞快,我国大多数企业目前所应用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工艺已然很难满足于社会需求,对于企业发展形成不良影响。因此,企业在积极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后,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检查保证科技创新效用,充分明确科技创新给企业带来的积极促进效果,并不会对企业发展形成不利影响。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企业要想长久进行发展,一定要将企业工商管理水平进行综合性提高,在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优势,以面对随时变化的市场局势,切实考虑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联系并且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良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经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宇泽.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作用和价值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02):168-169.

[2]刘俊辰.试析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意义[J].中外企业家,2019(20):136.

[3]鲍宇.谈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J].中国商论,2020,(1):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