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范例

小学阅读教学

小学阅读教学范文1

【摘要】

一直以来,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内容都集中在阅读教学上,其在小学低年级听说训练的基础上新加了写作训练。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方面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促进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阅读,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也有很大提升。为此,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师要对阅读教学引起重视,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作用。阅读,不但可使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更加丰富,同时也能对自己识别真伪的能力进行锻炼。逐步深入的新课程改革,使得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均对课内、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引起了重视,并将其作为一项最重要、最普遍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语文教学活动中,利用阅读教学训练,能够进一步延续和拓展课堂,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得更广,并对学生的心情进行陶冶。

一、唤起学生阅读欲望

除了教学内容、形式与方法等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意向和学习情绪,其他一些方面的因素也会对其造成直接影响,如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教学环境与气氛等。语文学科兼具了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借助唱、画、演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景,直观、生动的体现教学内容,以将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出来。在板书设计上则要将生硬的文字以简笔画、生动的图像所代替,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还可借助小品、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对人物的性格特征予以准确把握,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进行体会。比如,在学习《美丽的公鸡》一文时,其属于童话题材,要求学生从文中感受公鸡的骄傲。针对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就应对学生的朗读予以重点指导,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理解。教师可通过表情丰富的范读将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多次朗读后,再选择一些读得好的进行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将自己作为课文中的人物展开体验。读的形式不用局限于具体某一种,可以分小组读、分男女读、分角色读等,还可以组织一些如演讲比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讲故事比赛等相关的文学活动,利用教师创设的丰富情景,一方面可将学生学习知识的情感激发出来,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学习。

二、加强阅读过程中的思考

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标题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推测,不同的思考角度,文章的立意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当学生对一篇陌生的课文进行阅读时,往往期待值很高,教师既可以让学生按照语文题目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猜测,还可鼓励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比如,在教学《春天的雨点》一文时,一些学生说:“我会仔细的描述春雨的颜色,春雨落在稻田里时是绿色的,落在砖瓦上时是红色的,而落在花朵上时又是五颜六色的”,另一些学生则说:“我会对春雨中人们活动的情景进行描写,学生们在春雨中背着书包去学校,农民们忙着施种,雨滴落在干涸的土地上,湿润了土地,春雨滴落在小草上,小草焕发了生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阅读,积极思考,从课文中将自己与作者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找出来,这种方法可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字词句的训练

理解和积累是高效课堂中教师阅读教学的两个基本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词句理解时,自觉的用到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并在理解之后借助摘抄、背诵等形式对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进行积累。教师的引导是学生积累词句的关键所在,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不仅可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起到丰富的作用,也大大有助于其今后的学习。比如,在学习《金色的草地》一文时,文中有一句话“我起得很早很早去钓鱼”。这里为何要对“起得很早”进行强调呢?教师可让学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进行理解。由于过去没有起得很早,因此一直认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又如“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时”,“并”在这里的含义又是什么?教师可让学生重点思考这个“并”字,将这个“并”字用上,让人感觉并非是“我”现在才认为草地是金色的,之前一直都是,从而对否定过去的错误认识起到了强调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应注意对学生在关键字、词、句上的理解分析加以引导,利用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态度,加深其理解。

四、精讲重点段落

一篇课文中包含了多个段落,部分课文具有突出的重点段落,若教师在教学时将重点段抓住,并给予有效指导,就能够弄懂全文。而部分课文的段落为并列式结构,段落间不分轻重,则可精心指导一段有代表性的段落,再略微指导其余各段既可。以《桂林山水》一文为例,其第二自然段通过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让人读后仿佛感到真正置身其中,无比向往桂林的山水。教师在教学时可对第二段进行总结,再让学生们怀着期待对第三段展开自学。对于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半扶半放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他们对第二段的写法、学法进行总结,之后再让他们自行学习。这种方法,不仅学生们的兴趣非常高,也对他们的阅读能力起到了培养作用,教学既省时也高效。

五、结语

总而言之,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要重视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在教学时对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予以积极培养,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做到科学合理,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作者:张应平 单位:重庆市酉阳县麻旺镇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周琳芳.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榆林学院学报,2014(5).

[2]周也葑.浅析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希望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出可以适应社会竞争的全方位人才。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都需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对此,本文立足于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相应的问题给出了落实性的建议。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是语言的文学,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学语文教育肩负着夯实学生文学基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等重要任务,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民族特色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纵观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育,其教育方式主要是以一篇又一篇的阅读素材为依托,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国家的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着“事倍功半”的问题。因此,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国家在20世纪就已经对小学阅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当时“学习以应试”为主的理念深入人心,“小学阅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学习重试”的理念仍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并且由于中考和高考重要性的不断深化,使得目前小学阶段的教育被长时间搁浅。

(一)预期教学目标未达成

预期教学目标是考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是学生语文学习程度的具体体现,是小学语文教育有效性的具体表现。只有按照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才可以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进步。现阶段,我们国家面对预期教学目标而存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学到;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学会。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动的天性,对于任何事物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对同一件事情保持长期的注意力。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希望得到长辈的认可和赞许。但是这种学习动机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并且随机性较大。这种随机性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

(三)教师教学积极性削减

相比于初中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还处于发育期,在生活和学习上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引导。针对小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引导。加之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控力偏低,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其他突发情况。小学语文教育可说是一个“劳心劳力”的工作,长时间的重复工作很容易使教师疲惫,产生职业的倦怠,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完善阅读教学步骤,让阅读变得有效

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实现,促进小学语文阅读变得高效。在对这四个方面践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四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只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特殊的性格。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因材施教。

(二)分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所谓的分阶段引导学生学习,主要针对的是小学生的年龄来划分。众所周知,人的思维和性格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改变。因此要求在小学阅读教学时应该实施阶段性的教育。但是小学阶段涵盖六个年级年龄,从六岁到十四岁不等,跨度较大。因此在年龄的基础之上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2年级、3—4年级、5—6年级。通过这三个阶段对阅读目标进行阐述,每一个阶段的教学都有侧重点,并且教学难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争强,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突破。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学生的指引者,是学生的指路明灯,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如果要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且可以极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考虑。只有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提升,才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我们国家从来都没有放松过基础教育。对于小学教育更是倍加重视。为了全面的提升我们国家小学的师资力量,启动了“国培计划”,并且明文要求学校对人才进行引进,对人才进行挖掘,积极开发校本资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这个政策平台,积极参与“国培计划”以及学校的培训当中,并且要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同时,还要进行自我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将教学变得高效起来。

三、结论

学生是未来世界的主人,是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明灯,对学生的培育更应尽职尽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路上还应该更加努力。

作者:马红光 单位: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八角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第三篇: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只有提高小学生语文的拓展阅读能力,才可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在小学语文中拓展阅读教学的具体对策:组织相关活动,助力拓展阅读教学;科学选择拓展阅读材料,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设置课外阅读的平台,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对语文课堂的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会读书。

关键词: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课外阅读平台

阅读属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课本知识较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日常需要。因此,在教师结束课堂教学任务以后,有必要将学生兴趣与思维引向课外阅读,加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一、组织相关活动,助力拓展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开放式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活动需要满足学生需要,以开放形式联合课外教育,让学生通过书写调查报告、朗诵与讲故事、编辑语文小报、表演课本剧等方式,参与活动进行拓展阅读。这种课堂延伸到课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且能够充分应用社会物力资源与人力资源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1]。例如,在教学《莫高窟》这一课时,结束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并写出自己的观后感;在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课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编写童话故事,并在下一节课开展讲故事大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科学选择拓展阅读材料,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

由于小学生能力有限,无法自主制定拓展阅读计划与目标,所以教师不可以任由学生自由的发展。语文教师需要对阅读活动进行计划与组织,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需要与书籍来源确定活动内容,给学生推荐一些读物。如给低年级学生推荐趣味性读物,给高年级学生推荐知识科普与文学性读物。同时,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开拓学生阅读范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前,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鲁迅著作《朝花夕拾》;在教学《开国大典》一课前,推荐学生阅读历史相关的书籍。通过让学生课前阅读相关读物的方式,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但是教师推荐读物不可过于单一,尤其在学生具备阅读能力时,需要引导学生学习社会知识、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让学生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所了解,提高学生认识社会与认识自然的能力。

三、设置课外阅读平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拓展眼界与获取信息,教师应该给学生设置课外阅读平台,给学生提供阅读交流空间,使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与交流,进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2]。例如,教师可在教室设置图书角,把学生自己的书放到这里,在课余时间,学生就可以到图书角阅读各种书籍。同时,教师要每个星期都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自己近期读了什么样的书与读后感,使学生可以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一起进步。就小学生而言,对故事书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让小学生之间相互分享故事,并且轮流将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加强学生阅读的兴趣,以便学生把所读知识内化,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

四、对语文课堂的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会读书

由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仅是口头陈述相关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始终无法提高。伴随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语文课堂需要与时展相适应,对教学形式进行改革,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充分联系课外读物,教学生读书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想读与能读,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学习“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以后,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课余时间搜集其他故事,如亡羊补牢、掩耳盗铃、东施效颦等。这样从对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出发,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触类旁通。同时,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改善阅读方式,灵活运用如精读、泛读、速读等阅读技巧,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手脑兼用,及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摸索出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果。

五、结语

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任务重,需要教师帮助与引导小学生培养课外阅读习惯,形成课外阅读意识。教师还要引导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搜集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同时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阅读目标与任务,并且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评估,适当给予表扬与鼓励,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积累阅读素材不断提升写作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牢固基础。

作者:王立平 单位:兰州市西固区东湾小学

参考文献:

[1]王艳霞.谈“语文意识”支撑下的小学阅读有效教学策略思路构建[J].神州(下旬刊),2015,13(11):136.

[2]张玲.返璞归真,本色阅读: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4(10):4.

第四篇: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简单地说是读文章,是读者通过对文章的感知来理解和领悟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实践活动。个性化阅读价值观指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凭借文本,关注文本;个性化阅读要体验,更要思维,力求思维与情感的统一。个性化阅读是学生的阅读实践,但也需要教师的指导。个性化阅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广阔性、自主性等方面。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优化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在教学中,让学生自愿选择合作伙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给学生选择和自我展现的机会。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分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教学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对话,弘扬个性。陶行知先生对学生自主权的期望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个性化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的前提下进行,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敢说、敢想、敢干。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觉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价值,有用处,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教师应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表扬;少一些偏见,多一些肯定支持。尊重学生的个性,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让每位学生树立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参与,敢于提出新问题、新看法,发表新见解、新思想。

二、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大多教师采用“满堂问”“满堂讲”的方式进行教学,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形式。普遍存在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重机械记忆,轻实际应用和质疑探求;重求同一致,轻求异创新;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等问题。教师总想用一种模式去塑造千差万别的学生,导致许多学生只知道机械地学,而不知变、不求变、不善变,不利于他们创新精神和品质的培养。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转变角色,让学生演主角,教师当导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发展。如在教学《落花生》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学生有的分角色朗读、有的上台表演、有的讲故事……纷纷总结出文章的中心,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打破文本崇拜的思维

阅读其实是多重对话,其主要是读者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对话就是思想交流,其前提是平等。教师不可视文本为真理、视作者为神圣,不可匍匐于文本前、跪倒在作者前阅读。教师应打破唯权威是从,唯教参是尊,唯教材是崇的传统观念,只有拥有自己的独道理解,才可能教给学生阅读的技能。多点定性,学会观察;多点眼光,学会“拿来”;多点质疑,学会思辨。只有这样才可能培养学生质疑思辨的能力,才可能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

四、渗透学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扶着小孩走路,目的是教他学会走路,而不是替他走路。要是我们辛辛苦苦教出来一些离开教师就走不成路的学生,无论传给他们多少宝贵的知识,我说那教育都是失败的。”教师不能牵着学生鼻子走,而要将学的方法教给学生,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达到教学的最高目标———教是为了不教。

1.自主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心中装有“为什么”,才能积极主动去参与和探索。学习一篇课文,应将指导预习当作重要环节,在预习中,让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提出相关问题,让他们迸出思维的“火花”。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从课文的题目、字词、段落、题材、写作方法、写作顺序中自主质疑,学有所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动脑筋说自己的话,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普罗米修斯》时,由于课文语言文字浅显易懂,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谈谈自己对众神的看法。“我觉得普罗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他很有正义感,认为是对的事,就勇往直前地去做,不怕受到宙斯的惩罚。当火神让他归还火种,向宙斯认错时,他坚定地说: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我认为普罗米修斯很勇敢,他明知取火种要冒着生命危险,却仍下决心去做,并且当宙斯用那种惨不忍睹的方法惩罚他时,他始终没有屈服。”“我认为普罗米修斯很善良,当他看到人们吃生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忍受着饥饿寒冷和危险的折磨时,他决定偷取火种帮助人类,他很同情人类,所以我觉得他很善良。”“我很厌恨宙斯,他冷酷无情,就像恶魔,看到人类受苦一点也不同情,而且心肠歹毒,就因为拿了一颗火种给人类,他就用那么惨无人道的方法折磨普罗米修斯。”“我觉得火神也算一位有正义感但又有一点懦弱的神,他对普罗米修斯的行为很佩服,并且他想救普罗米修斯。可他又怕也受到宙斯的惩罚,就放弃了救普罗米修斯的想法。”阅读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要积极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讨论合作。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苹果,那么你我仍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就将有两种思想”。“议中解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做到“学有创见”。讨论、合作时要优差结合,合理分组;加强指导,教会方法;教师参与,适时调控;合作交流,获取经验。教师要给学生议的方向、议的时间和议的勇气,做到议论有方,合作有序,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解决提出的问题。如在引导学生阅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导课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预习时的体会,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总结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交流后,各组提出问题:“这个中国孩子为什么要发出呼声?”“这个中国孩子发出了什么呼声?”“这个中国孩子向哪些人发出呼声?”合作交流使学生思维的火花相互撞击、相互交融,学生在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中共同进步,达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目的。

3.想象拓展。想象拓展就是在课文的矛盾处、空白处展开丰富的想象,提出不同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教师抓住“焦急而又有耐心的等待”这句看似矛盾的句子让学生理解并展开想象。又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教师提出“为什么敌人不将铁链炸断呢?”有的学生回答“炸掉铁链太难”“敌人没想到”“敌人太骄傲,轻视红军不能夺取泸定桥”“敌人看着红军战士的勇猛,吓得来不及炸桥”……学生的想法各有其理,在想象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个性化阅读教学是要在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关系中,让学生自主读书,敢于质疑,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者:赏吉生 平月美 单位:陆良县小百户镇兴隆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影响着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不同的教学主题蕴含的内容也不一样,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必须基于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而动态变化,课堂才能更睿智。阅读教学探索路向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风向标,本文尝试从传统点评感悟路向、汇报表演展示路向、策略引导技术路向三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

阅读教学;点评感悟;表演展示;引导技术

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是学生积累语言、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灵活的教学方法能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更好地深入文本、感悟文本,最终语文素养得到提升。阅读路向指的是阅读教学的发展方向,它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阅读教学的时代性,从而让阅读教学释放魅力。

一、传统点评感悟路向

这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一种阅读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多种有趣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同时进行批注词语,从而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真实内心情感。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让学生把握理解文本,做到不过多的发挥和繁多冗长的陈述。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黄鹤楼送别》一文时,某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时的具体做法是:先播放周杰伦的《千里之外》,动感的音乐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而演唱风格很受学生喜欢,学生边听边找押韵的字。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汇报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并说说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当学生逐渐走入教师预设的情景时,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和朋友分别时的心情,并引导学生想象千年以前的大诗人送别的心情又是怎样?有趣的导入和特别的问题帮助学生顺利走进课文,接着,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结合插图有效品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飞檐、仰望、远眺、沙鸥点点、伫立、凝视等进行标注,然后深入课文去梳理文章的脉络结构,并感悟文本的情感。为了让课堂品悟达到高潮,教师播放《登黄鹤楼送孟浩然》诗歌朗诵动画,学生观看画面,倾听朗诵。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可以说,生动的引入加上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标注法进行学习,同时,教师精彩的点评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让阅读教学释放了魅力。

二、汇报表演展示路向

汇报表演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基于学生初步理解之后,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通过汇报表演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揣摩和感悟,从而让学生有效理解课文。汇报表演要求学生事先对课文有所了解,而表演过程也是课文再次复述的过程,观看的学生会有比较多的体会,从而实现阅读课堂的增值。如某次公开课,执教者在学生学完《开天辟地》课文之后进行的语文活动。首先,教师结合汉语文字博大精深的特点,先引出“大”字,让学生用动作表现出来;接着引出“天、立”二字,并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通过一系列的语文活动让学生理解“人生天地间”的内涵。由于学生学过本课,对课文已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师接下来介绍神话的来源,使学生了解神话口耳相传的特点。然后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并结合本课内容设计汇报表演方案:①请学习小组推荐代表按照故事情节分段讲述《开天辟地》,引导评析,进一步明白讲故事的要求。②引导思考《开天辟地》这则神话什么地方最有意思,对哪些地方有疑问,引导学生不断追问,再与其他类型的故事进行比较,理解神话故事“浪漫、神奇、超凡”的特点。③学生分别讲述课外阅读《圣经》创世神话、北欧创世神话、古印度创世神话和贵州苗族的创世神话。④比较中外创世神话的异同。可以说,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神话故事本身的同时也拓展了思维,从教学策略上讲,这种汇报表演的展示方向不仅仅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策略引导技术路向

在策略引导技术路向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具有可猜想性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课文猜想,再与原文进行对比。这种方式主要突出的是猜测策略,教师通过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对文章各个内容的猜想,然后进行猜想写作,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例如,在学习《七颗钻石》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课文内容整体猜测,读文章的标题,猜猜故事会讲些什么内容,并进行相互之间的分享。其次教师出示图片,再让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猜想,小姑娘抱着水在路上要做什么?把水又给了行人又是什么意图等,学生猜想后及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最后学生查看课文进行对比,猜想的情节与课本原内容有哪些差别,并进行猜后的反思。这种方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猜想策略的运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学习的时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这种方式的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使学生突破了传统思维模式的局限。

总之,阅读教学路向为阅读教学的灵活进行提供了方向,虽然方法有所不同,但最终的追求是一样的,那就是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课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阅读路向同样要引领学生进行有效自主探究学习,从而借阅读课堂提升学生的能力,让阅读教学绽放魅力。

作者:施浩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悦来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阅读教学范文2

【关键词】小学阶段;语文阅读;阅读能力;建议

阅读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教学方法不科学、教师不重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阅读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阅读水平得不到提升。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阅读成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语文教师必须对阅读教学给予重视,改进教学理念,加强阅读教学,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本身,使语文课堂逐渐丰富起来。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程中的重要一部分,在新课标实施后,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教师也采取了一些方式加强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所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文章中学会感受、学会欣赏和评价,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感受、理解和欣赏文章,也需要学习文章的表现形式、写作手法等,掌握作者的表达的技巧,对以后的写作和培养语文兴趣都起到一定作用。而且,开展语文阅读教学也是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延伸,是围绕着学生技能培养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给予重视,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能力。

(二)是提高小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方法

通过阅读文章,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文章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语法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教材中必须学习的文章以外,教师还应该加强课外文章拓展,将有意义、有价值的课外文学穿插到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面,进一步了解多种题材类型的文学作品,掌握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如何使用语文技巧进行人物描写、情感表达等,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从大量的阅读实践教学中发现,有效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语言表达技巧和文学鉴赏水平也会得到提升。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

在一定量的阅读以后,学生会有明显的进步,阅读的效率会提高,尤其是在写作能力也会加强。语文作文是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学生经常抱怨不会写、无从下手、没有思路,重要原因就在于读的文章少,积累的写作素材就少,而且语言不会使用。所以,在开展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记录,比如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等都可以作为以后的写作素材,记录下来可以多看看。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一)缺少对阅读教学的重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讲课也仅仅局限于教材,或者一些教师会选择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课外文章让学生阅读。但总体来说,学生能够用在阅读课外文章的时间较少,教师对此重视程度不够,即使学生接触到课外文章也只是在做语文题时。由于教师对阅读教学不重视,而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兴趣和积极性不高,长期以往,必然会影响语文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范围有限

语文阅读教学范围有限,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认为阅读教学是在浪费时间,对学生的成绩起不到作用。但是为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会适当增加一些阅读,但并没有将阅读作为一个独立的版块进行学习,甚至还盲目的认为阅读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阅读范围有限,学生的视野只能局限于教材和做阅读练习题,了解得少,语文水平自然不能提高,还会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而且语文本身应该是广泛的,不能拘泥于教材,视野开拓了,学生语文素养就会提升。所以,语文阅读也应该是广泛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接触各种类型文章,多学习语言表达技巧,这才符合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建议

(一)了解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活动,教师起着重要作用,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在新的课改下,教师需要有所创新和改进,能够正视传统教学的弊端,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体现学生的需求与主体地位,尤其是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兴趣、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必须丰富阅读内容,尤其是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文学作品,拓展知识面,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记笔记的习惯,方便以后回忆和查找,而且学生可以多看看笔记,学习笔记中的“精华”内容作为写作的素材,也能提高阅读的效率。1.合适的课外阅读十分重要。为了保证阅读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同一类型的作品并进行赏析,再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当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后可以自主阅读和选择文章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兴趣点入手,丰富阅读,拓展知识面。2.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助于提高阅读效果。因为文学作品有很多题材,学生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兴趣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有动力去阅读。所以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才能保证阅读教学的效果,保证学生能够从阅读中收获更多新的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教师与学生多交流,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再针对性设计阅读教学活动,或者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增加一些趣味性因素,保证阅读效果。

(四)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1.设置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就是在阅读之前,教师结合文章内容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不仅思维会得到锻炼,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2.根据阅读情况,采取阅读和写作结合的教学方式。阅读与写作都是语文的重要技能,在阅读中学生可以掌握一些素材,学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这些都可以在以后写作中借鉴过来。所以,阅读教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写作内容,避免“空话连篇”的情况发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话题进行创作,也可以由教师为学生出一个话题全班学生一起写作并分享写作成果,经过长期的练习,必然会取得一定效果。

四、结论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该重视拓展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增长知识量,提高阅读写作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学会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传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语文,2014,(01):117.

[2]李海燕,臧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132.

小学阅读教学范文3

[关键词]阅读素养;小学英语;绘本教学

1研究背景

传统上,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基本还是将着重点放在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词汇和语法知识上。近几年,由于新的英语教学法的不断涌现,尤其是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的应用日趋普遍,有的学者提出了阅读素养这一概念。阅读素养不等同于阅读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和语法,进而能形成一定水平的阅读能力。阅读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顺应了素质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在17世纪图画书兴起于欧洲,而后20实际30年代在美国大量涌现。在亚洲,绘本兴起于日本和韩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台湾和香港等地区流行起来。21世纪以来,国内的绘本阅读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绘本具有趣味性、简洁性、“图文合一”性,知识性与情感性的特征,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将英语绘本应用于小学的教育教学中。从宏观角度来看英语绘本的应用,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加强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通过绘本,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更应该获得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

2阅读素养和英语绘本阅读的基本概况

2.1阅读素养的涵义

我国外语教育研究的学者王蔷(2017)认为,阅读素养由阅读能力和阅读品格两大部分构成。阅读能力包括四个方面:解码能力、语言知识、阅读理解和文化意识。阅读品格包含阅读习惯(即正确的阅读行为,合理的阅读频率和足够的阅读量)以及阅读体验(读者从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成就,包括态度、兴趣和自我评估)。当前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的原因主要,第一,大部分英语教师只注重课本等教材知识(词汇和语法)的传授,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化,缺乏趣味性;第二,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主要习得了课本知识和一些阅读技巧和策略,但是其语篇知识、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升。

2.2绘本的涵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58年编写了一本有插画的儿童读本——《世界图解》,开创了用图画和文字传授知识的儿童读物的先河,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意义。绘本是图文并茂的图画书,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绘本和图画书又有一定的区别。陈晖(2006)提出,绘本原是日本对图画书的统称,但是在实际理解中,我们对绘本的概念有所收窄,倾向于将绘本和广义的西方图画书(picturebooks)区分开来,让绘本与西方图画故事书(picturestory)相对应。因此,绘本专门是指以“图”和“文”共同演绎一个故事的书。

3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的涵义

英语绘本阅读教学是一种应用在英语教学中的新兴的教学方式,绘本也属于教材。英语绘本的文字是英文而不是汉字。在绘本阅读的教学活动中,文字和图画相铺相成,图文一体化使得教材更具备吸引力和感染力。值得注意的是,在绘本中,“图”和“文”处于同等的地位,对学生的阅读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在一些传统的教材中,也有插画,但是这些插画是起到对文字的补充说明的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对文章有更清晰的了解。这里的“图”和“文”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因为文字才是最主要的部分,而图画处于次要的地位,辅助文字以便学生达成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

4英语绘本阅读的基本特征

4.1趣味性

首先,绘本是由一条条线索组成的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特别喜欢看和听故事。其次,绘本中既有文字的叙述,又有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图画,使得绘本阅读具备很强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绘本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摆脱了枯燥和乏味。

4.2简洁性与“图文合一”性

绘本中的具体内容的组织和排版的设计上,都体现了“简洁性”这一特征。“简洁性”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智力发展水平,因为小学生还无法理解太晦涩难懂的词汇、句子及篇章,也无法看懂有蕴含意义的图画。所以,绘本必须要简单易懂,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绘本所要表达的内容,才能将知识内化进自己的脑子里。“图文合一”指的是绘本由图片和文字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在绘本中,图片和文字具有同等的地位,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因此,这特征决定了,在进行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关注文字部分或者图画部分,更不能将文字和图画割裂开来,这样容易造成对绘本内容的曲解和误解,不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正确的知识,更不利于学生领悟绘本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中心思想。

4.3知识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英语绘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代替传统课堂中的课本,成为新的教材。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传道、授业和解惑。因此,不管采用何种教材,教材都需要具备知识性。绘本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所以,绘本的内容必须是特定年龄段的学生能理解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从宏观来看,绘本的“知识性”这一特征是由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4.4情境性

情境性指的是绘本中的符合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易于理解的图画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可理解的具体的情境。在以往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大多数教师为了完成课时,在课堂上实施“满堂灌”,而没有关注到学生在没有具体的情境下能否有效地吸收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比如,绘本的情境性能让学生理解:为何这个词汇运用在这样的场景中。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有利于学生灵活地将知识学以致用。

4.5情感性

情感性即绘本阅读能让学生领悟绘本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从而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绘本的图画中,对人物形象和环境等的刻画,尤其是色彩的运用,能让学生直接地体会喜怒哀乐等的情感。相比纯文字的描述,绘本的情感性决定了它能更直观地表达出作者想要读者感受的情感和价值。

5英语绘本阅读的功能和价值

5.1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动机和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绘本的趣味性、简洁性和“图文合一”性的特征决定了绘本阅读有助于激起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选择何种教材和教学方法,设计什么教学活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5.2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在倡导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背景下,人人都应该勇敢地开口讲英语。绘本的情境性有助于教师设计一些具有交际性的教学活动,比如,角色扮演(roleplay)、配音、朗诵等。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有利于让每个学生有开口讲英语的机会。由此,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5.3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在阅读过程中,图文并茂的绘本能带给小学生很强的视觉刺激,尤其是多彩的图画有助于刺激小学生的大脑发育。在阅读绘本的时候,小学生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猜测故事的走向。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开展英语绘本阅读,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进来,使得学生能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支撑平台。

5.4有助于形成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任何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教育,都能带给人一定的情感体验。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他提出的“白板说”中就解释了孩子是一张白纸,教育就是那根在白纸上作画的画笔。这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可塑性。英语绘本作为一种教育资源,通过其自身图文并茂的描述和描绘,有助于让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领悟其中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5.5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以前我们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确保学生能实现“看得懂”这一目标。现在,阅读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说明人们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品格。将英文绘本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不仅仅能增长小学生的词汇、语法等知识,还能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从而形成一定的阅读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6指向阅读素养的英语绘本阅读教学

6.1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6.1.1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

孔子提出了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实践证明,这个教学原则适用于任何学科和任何题材的教学活动。因此,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需要等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比如,不同性别和性格的学生,他们喜欢的英文绘本的题材就会不一样;低年龄段的学生更喜欢浅显易懂、图画色彩丰富的绘本,而高年龄段的学生更容易被内容具有深度性的所吸引。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有效提升其阅读品格,教师应该学会选择有意义的、难度适宜的并具有趣味性的英文绘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材料。

6.1.2要坚持互动性的原则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re)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是,现代的英语教学法大力提倡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re)。在英语绘本阅读教学过程中,坚持互动性的基本原则指的是在写教案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英语教师要将学生这一教学对象考虑进来。教师要在教师的说话时间和内容(teachertalk)与学生的说话时间和内容(studenttalk)之间达成一个平衡的状态。也就是要求英语教师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学生能够有互动,更能够亲近学生,从而了解学生的绘本阅读理解水平、绘本阅读习惯、绘本阅读兴趣和其它需求等,进而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活动设计,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阅读素养。

6.1.3要坚持绘本阅读教学与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课程评价的核心思想是,教师要将形成性评价(formativeevaluation)和终结性评价(summativeassess-ment)相结合,但是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坚持阅读教学和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及时地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反馈和评价,才能有助于学生及时纠正自身的绘本阅读态度和习惯,最终实现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

6.2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

6.2.1图片环游法

王蔷(2017)认为,图片环游本质上是一种分享式阅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读故事、合作建构意义的过程。图片环游法的教学活动分为几个步骤:(1)热身导入(warming-up/leadin),即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媒介引出英语绘本的主体;(2)文本概念:也就是引导学生识别英语绘本的标题、作者等,以此增强学生的文本概念意识,初步形成对英语绘本的整体感知;(3)图片环游: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根据图画和文字内容,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4)总结与评论:通过思维导图等支架,辅助学生形成对英语绘本内容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价值判断;(5)默读与朗读:在获得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学生还可以提升自身的自然拼读和单词拼写能力;(6)交流与表达:这是在学生获得足够量的语言知识的输入(input)的基础上进行输出(output)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语言交际能力。

6.2.2拼图阅读法

拼图阅读的实质是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或者不同的小组持有不同的图片,彼此之间存在“信息差”(in-formationgap),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就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达成对整个绘本内容的理解。

6.2.3阅读圈法

阅读圈中的学生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总结员、讨论的领队、评论员、文化搜集员、结构分析员和词汇专家,大家一起共同合作探讨,从而完成绘本阅读的任务,获得知识与技能。这种英语绘本阅读的教学法一般适用于较高年龄段的学生,因为他们的英语水平和阅读水平较高,有助于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7结语

总之,英语绘本是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将英语绘本阅读引入小学的英语教学中具有时代性和重大意义。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深入钻研英语绘本,并且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英语绘本辅助教材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为以后中学乃至高等教育的英语语言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晖.论绘本的性质与特征[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0-42.

小学阅读教学范文4

一、强化阅读教学的意义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人们对于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低年级教学中主要以语文、数学、英语教育为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宽学生的视野,通过语文阅读,学生能够理解语言的表达形式,提升自身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不断的积累和练习,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强化阅读能力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写作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积极作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低年级学生还不具备足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在阅读方面有一定的欠缺,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阅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都将教学目标与重点集中在学生成绩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概括段落大意、文章中心思想、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虽然能够从短期内获取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从长久上来看,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影响语文学科的整体水平。

(二)教学目标设定的问题

教学目标设定问题主要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要求太过严格,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重视学生爱国主义、合作精神、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由于自身理解能力不强、思想认识有所欠缺,不能完全清晰的认识教学目标,阅读教学工作很难发挥出预期的效果。另外,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学生经常会存在的对教材内容不了解、知识难点存在疑问的现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设定的教学目标作为核心内容,就难以达到教材预先设计好的目标状态,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无法满足教学目标的发展要求。

(三)缺乏高质量的课外阅读书籍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只凭借课本知识已经达不到学生的学习要求了,如果要保证阅读活动的顺利完成,就需要为其提供足够丰富的阅读资源,通过对的当前小学语文阅读进行分析,很多小学生除了上课的书本以外,很少再去进行课外阅读,由于年龄与知识水平的限制,能够使用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有限,缺乏选择性。另外,一些家长在购买课外读物的时候缺乏指导性,很多家长凭借自身了解为孩子购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故事内容丰富的书籍,但是一些低年级学生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含义,增加了课外阅读的难度。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真正的从学生角度出发,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水平。首先,教师应该充分认清自身的指导作用,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因为在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应该避免传统教育模式中以教师为主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进行《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一系列写景散文的阅读中,作者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我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通过阅读学生自身脑海里会有一些景象的形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在假期的时候,让家长带学生去一些力所能及的旅游场所游玩,并以读后感的方式写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二)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相关内容的阅读任务,教师应该以教材阅读为主,根据其中的重点、难点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增强学生的文字功底,还要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各方面的基础与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年龄需求,以培养阅读兴趣为主;而对于高年级来讲,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这个时候教师要注重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自我探究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阅读教学目的设定不仅要与教材相对应,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扩展阅读体验,培养阅读意识

小学阅读教学范文5

一、抓住文本的主体意旨

文本细读首先要从文本的意图和构成文本的基本要素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教会学生善于抓住文本的主体意旨,迅速获取有效信息,是培养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重要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把握主旨的能力,即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在实际教学中,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标题,每段的首句或文本的结尾以及文本的关键词。下面细说一下从标题入手。文章题目往往与内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标题常常已经说明或暗示了文章的体裁、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看法及倾向性。抓住了文章的题目,就可以大致推测出文本的内容,较快地进入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为深层次解读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新春赏梅》。“新春”指出了时间。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天气渐暖,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色即将出现。这景色当然让人心情快乐。新春,指的是春天刚刚开始,冬天还没有远去,但是温暖已经触手可及,因此特别让人兴奋:幸福就要来临的时刻是最令人激动的。“赏梅”中“赏”是看的意思。表示“看”的词语有很多,如观察、浏览、参观……为什么用“赏”而不用“观”或“看”呢?这里的“赏”与“看”“观”有很大区别:“看”“观”重在突出视觉感官,而“赏”则带有“带着美好的心情去看,去细细地品味”的意思;“赏”不仅突出了视觉感官,还突出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梅”指梅花,梅花开在冬季,开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它洁白如雪,代表着坚贞不屈;它火红如霞,象征着热情似火,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梅花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精神的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情绪感染力和叙事推动力。梅花象征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因为赏的是梅花,所以本文表达出作者对梅花和其所代表的品质的赞赏。“新春赏梅”,有时间,有动作行为,有对象,我们可由此知道它的文体——这是一篇写景或状物的记叙文。通过对文章标题的细读,我们可以理解作者赏花,不仅是欣赏花的外表,更是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作者赏花,也寄托着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因此,读懂了标题,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读懂了作者的思想和内心。

二、抓住文本的重要细节

文本细读的原则之二,是把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与对具体细节的领会相结合。只有理解文本整体,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和领会文本的具体细节;只有准确理解文本的具体细节,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整体主旨。重要细节是一篇文章中表达情感、刻画人物、描写环境最精彩的部分。让学生注意细节描写也是训练学生写作的方法之一。一篇课文中的关键细节都是通过一些特别的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学习来让学生领会细节。词语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单位,细读词语、感悟词语是走进文本的捷径。比如六年级下册《洗脸》一课中的“蘸”字。文中讲战士们蘸着女演员用过的水擦脸,透过这个“蘸”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边防哨所何等缺水;再联系全文,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面容黝黑、嘴唇开裂的小战士,小心翼翼地蘸一点别人用过的水擦脸的场景。尽管生活条件如此艰苦,可哨所里的战士们却用一盆干干净净的水列队请女演员洗脸,这是发自内心的、毫无保留的、无私的爱,这场景震撼人心,令人感动。记得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抓住这个“蘸”字,牵一发而动全身,层层深入,让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文本,情感随着文本升华;在升华之后,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结尾处人称的变化,一个“你”字,让文章由第三人称的叙述变成了第二人称的叙述:为什么要这样变?这样变有什么好处?我们在习作中哪些情况下也能这样变?最后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模仿课文练笔……这就是文章字词背后所蕴含的无限的教学契机,教师在课前细读文本、读透文本,才能发掘、抓住这样的教学契机。又如二年级的《月亮姑娘》一文,月亮出现时写道:“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晚风凉凉的,她扯了一片云儿披在身上。”一个“扯”字突出了月亮的可爱,我们仿佛看到月亮也长了手和脚,她就是一个刚出生的娃娃,她也怕冷,也害羞,也要穿衣服。这也为后文写月亮换衣服(月亮的变化)埋下了伏笔。我们对这样的文本要读出童趣,再把这种童趣带给孩子们,让他们眼中的月亮也富有人性的色彩,让他们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同时感受文本的美。

三、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文本细读的原则之三是培养学生的理解思路,包括基本的叙事逻辑、描写方式和秩序以及整个文章的组织方式等。这可以从培养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开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训练,它是持续性的学习,贯穿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而不是单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能完成的。首先,我们要意识到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立,能够称作“文章”,是因为构成它的各个部分相对于整体而言,起码具有目标的明确性、组合的有序性和系列的完整性等几种要素。我们拿到一篇文章先要快速浏览一遍,对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做到心中有数。只有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教学的思路了。其次,要意识到文章的数量无限,但文章的结构模式有限。有一些最基本的结构模式是被反复用到的,或单独使用,或与别的结构模式结合使用。小学语文教学要把握一些基本的结构模式,然后将其贯彻在阅读和习作教学中。比如《精彩的大象表演》是篇典型的“总—分”结构的文章,这一结构突出了大象表演的精彩。我们在让学生感受大象表演精彩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学会“总—分”结构模式,并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再如《读碑》《刘邓大军渡黄河》中的插叙:理解为什么要插叙,插叙部分对文章的作用,这些都是解读文本的关键点。

四、关注超文本的构成要素

文本细读还要注意一些超文本的构成要素,比如标点符号,以及一些排版格式,如新诗的分行之类。文本的构成除了语言文字,还有标点符号,二者构成了我们教学的内容。如果缺少标点符号的支撑,文本就没有了色彩、温度和生机,标点符号对语境的创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平时的文本解读中,我们却很少将目光聚焦到那些“小不点”上。其实,作为书面语言的独立分支,标点不仅有断句停顿之功,还有传情达意之效。而充分运用语境,对标点符号的作用加以强化,亦能对标点符号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个短篇小说。文中有这样一段:“回到家里,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她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省略号和问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表明她紧张、矛盾、不安的内心,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在进行文本细读时,对标点符号的关注有时会让课堂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小学阅读教学范文6

阅读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美国政府对阅读在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视,“小型课”模式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其思考的核心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自主学习;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追求的目标是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参与知识创造,塑造更好的自我人格。本文对此作了探讨和研究,这些措施为中国的语言教育,特别是学龄儿童阅读教育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和良好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

“小型课”模式;美国小学教育;趣味阅读;创造性思维

一、美国小学阅读新模式

1.政策护航,全民阅读

阅读作为一种能力和技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显得极为重要,它不仅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更使得阅读者的视野得以开拓。在提高阅读能力方面,美国联邦政府有很多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全民阅读,如在国际国内都颇具影响力的“迈向二十一世纪美国教育行动策略”(CallToActionForAmericanEducationInThe21stCentury)、“美国阅读挑战”(AmericaReadsChallenge)、“不让一个孩子落后”(NoChildLeftBehind)及“登顶计划”(RaceToTheTop)等。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美国兴起了全民阅读的浪潮,使全民阅读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2.合理设计,注重能力培养

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学期间,笔者多次到距离密歇根州立大学最近的格伦凯恩小学观摩及参与该校的“趣味阅读”(ReadingforFun)课程。这是一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力的课程,它的首要目的在于通过阅读课的开展帮助学生创新思维模式,能够在一个文化多元的民主社会中了解历史,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得以传承,使整个社会乃至国家文化的基础得以厚实”。很显然,单一的知识灌输式教学难以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只有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精神,才能达到这一宏观目标。因此,笔者在调研过程中重点考察了教师在阅读课教学活动前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教学中如何与学生互动以及对于教学问题的设置和教学活动后如何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小型课”教学模式“把教学的中心从‘教’向‘学’转变,也就是说从‘教师以灌输式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通过个人能力及阅读量去自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本文通过对于“小型课”模式的教学观察,旨在介绍美国格伦凯恩小学“趣味阅读”“小型课”模式中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多种教学策略。

(1)准备充分,激发思维,开展探究式教学对于初级阶段的学习,大量知识的输入显得极为重要。只有知识储备量足够才会针对随后的认知材料提出自己的问题及见解。在低龄学习阶段,触发学生思维最好的方法是使其产生疑问,只有有了问题才会产生真正的思考并引发创新性思维。这是因为,问题的提出需要认知者去积极地思考所获取的知识,并对全新的信息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也是创新和创造的开端。基于对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美国格伦凯恩小学在“趣味阅读”课程教学中更加注重所教授知识是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契合、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可以让学生提出个人观点并达到思维上的创新,因此教师在走进阅读课的课堂前就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要确保学生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对阅读材料及预设问题感兴趣,并以此展开对预设问题的探究式教学。①多渠道获取资源,阅读个性化。教室图书角是格伦凯恩小学极为重要的教室组成部分,这是学生阅读行为真正发生的地方。要建立教室图书角,教师首先就要获得足够的图书资源,能够确保学生们在图书角中找到他们所要阅读的书籍,这也是保证学生汲取更多知识的必要途径。为了给每个教室都建立一个小型图书角格伦凯恩小学的老师们通过各种途径募筹书籍。在收集书的过程中,教师都会把书籍是否适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积极向上作为挑选的首要标准。其次就是选取阅读材料。老师会根据本班学生不同的年龄段、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选取最为适合的书籍。按图书的难易程度来分类是低年级教师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高年级的教师除了按书籍的难易程度分类外,还会根据书籍的种类来分类。教师会用不同颜色的标签把书籍分门别类,以此便于学生选取和还原阅读材料。②针对性指导,程序化阅读。程序性强是阅读小组的显著特点。当学生走进教室,每个人都知道要从“小型课”阅读开始一天的学习,随后他们会去图书角选取自己想要的书籍进行阅读,然后写读书笔记,分享阅读体会,并以此展开讨论等。每天的读物可以不同,但这些程序是固定不变的。约定的程序可以使学生有条不紊地阅读和学习。在开学之初,教师会根据本班学生的年龄特征、之前的阅读经历、阅读水平等给阅读小组制定一系列程序性的教学计划,使阅读小组按规定的程序运行。每个年龄段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就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的阅读行为、讲解规章制度等;而阅读示范讲解则是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课需求。“小型课”在阅读训练中起到了“粘合剂”作用。阅读课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阅读过程,它需要通过“小型课”来延伸它的作用。在自主阅读阶段,为了让学生能从教师讲解顺利过渡到自主阅读,并确保学生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阅读任务上,教师就要力争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并鼓励同学之间分享阅读成果,以及对所读内容做相应练习。

(2)精心设计,引导提问,开展策略式教学①启发性提出问题,思维发散化。在“小型课”的集体阅读环节,教师还需要提出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以下是格伦凯恩小学三年级第二周的一节“小型课”:教师选择了TheGivingTree《爱心树》这本极富爱心和值得沉思的书籍。这本书的主人翁是一个小男孩儿和一颗大大的苹果树,小男孩儿每天来爬树、摘树叶、吃苹果……每一次的相处他们都很开心。可是,随着小男孩儿年龄的增长,他不再经常与大树一起玩耍。为了让男孩开心,当他想要获得金钱的时候,大树就让他把自己结的苹果拿去换钱;当他需要建立家庭的时候,大树就让他把自己的枝干砍掉拿去造房;当他需要去远航的时候,大树就让他把自己的树干砍掉去造船。当这个男孩变成老人回到大树身边的时候,大树已经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给他的了,不过它还有个树墩,可以让男孩坐下来休息……通过之前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并各抒己见,尝试用不同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②实时性评价,多样化阅读。在自主阅读阶段,虽然教师不能与学生共同阅读,但教师在此期间一直充当着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同时,教师也在积极地向学生传达一个信息———对阅读的热情。阅读除了可以增加知识储备量,它也是一种社会体验。随着“小型课”的逐步推进,自主阅读渐渐过渡到合作阅读,在合作阅读期间学生可以开展小组阅读、与伙伴合作阅读、有指导的阅读等,这些方式除了可以获得真实的阅读体验外,也可以达到社会交往的目的。首先,开展讨论。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展开讨论,教师常常会建议一个小组的组员读同一本书,或者是读同一个作者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个主题的书目。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把所读的故事内容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起来与大家分享。作为共同阅读阶段的观察者,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讨论表,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适时进行记录并给予评价,也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依据。其次,有指导的阅读。所谓有指导的阅读是指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会根据个体认知水平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继续阅读。有指导的阅读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在自主阅读阶段对小组的学生进行更多的指导,这种指导是以保证学生正常阅读为前提的。在自主阅读阶段,教师都会用一小部分阅读课的时间教授文章的某一段,鼓励学生共同分析篇章内容、作者的写作手法等,然后把这些讨论结果延伸至写作。在此期间教师会记录学生的阅读行为,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最后,灵活分组。在自主阅读阶段,阅读小组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会定期根据学生不断提升的阅读水平进行灵活的分组。教师对阅读小组的分组都是基于对每个学生长短处的了解,并且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需求。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也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成长。另外,小组中的成员也能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教师在学生阅读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基本问题对阅读者进行各方面的评价。

(3)整理总结,思考反馈,鼓励学以致用①及时反馈总结,提升认知水平。反馈是阅读小组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自主阅读和阅读讨论后,学生会通过对阅读材料的思考,回答有关问题。反馈是学生与教师、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也是反思与记录心得的过程。在每一次阅读课临近结束的时候,教师会号召所有的学生围坐在一起,分享本小组或自己的阅读成果。回答问题、完成作业除了鼓励学生之间开展阅读交谈外,也要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通过提出一些贴近认知材料和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养成独立完成问题的能力。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也鼓励学生以书面的形式记录阅读感想、问题、疑惑点、好词好句等等。教师也可以教学生一些好的方法来标记阅读材料中的不同内容。为了便于教师记录和学生复习,教师要保存好学生每一次的阅读作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教授他们阅读作业标准的格式。为了更直观地让学生参照学习,教师也可以在教室里放置阅读作业模板。②接纳分享,协同合作,巩固升华。通过教师讲解、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整理巩固四个阶段的历练,每个学生都有渴望成功和被赏识的心理需要,也有表现的欲望。在“趣味阅读”“小型课”模式的推动下,学生开始热爱课堂、热爱阅读、热爱探究并能不断完善自我。教师讲解和自主阅读是知识的储备期,合作探究和整理巩固是知识的升华期。这种先由教师讲解为主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小型课”阅读教学模式满足了师生双方的需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种课堂学习模式帮助师生创设了更高效、更灵动的课堂。“小型课”阅读教学法除了强调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在意合作学习中彼此对于已知读物的不同见解,并且既能够说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接纳及思考对方的视角。教师有意形成一个小组即一个团队的竞争模式,组内的成员必须要通过良好的合作才能完成相应阅读任务并就此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部分优秀学生还学会了协调组内成员的关系,以及调动组员使团队发挥最大的优势。学生在读物中汲取知识并且通过互相讨论、自我反思等步骤去规范及完善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这也达到了美国政府推广阅读活动的最终目的。

二、对我国小学阅读教育的启示

上述教学模式启发我们如何理解阅读教学中的“教”与“学”。阅读教学前期是以“教”为主的教学,课堂为教师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作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最大的任务是把所准备的知识和信息输入到学生的头脑,学生在这个阶段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思考问题。随后老师就渐渐把教学重点从“教”转向“学”,通过推荐读物、预设问题、团队合作等模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习。为了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观点就不得不通读阅读材料并做相应的笔记,然后组织语言,与小组其他成员分享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量有所增加,表达能力、协作能力都相应提升。最为关键的是这些知识最后都可内化成对于自身素质的自省。格伦凯恩小学所有的阅读教学都是在集合了学生的情感、态度、经验体会之后的高效课堂,学生也是积极主动地接收知识,并能潜移默化地对所学知识成功实现内化与转化。在这一过程中,伴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慢慢累积起来的是提出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包括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小学阅读教学范文7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缺乏一定的亲和力、感染力

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爱的力量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课堂当中并且收获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没有特别重视语文阅读教学,进而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明显提升。

(二)教学模式较为死板,不具有新颖性

时代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教学事业同样需要做出改变和创新,以此更好地推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然而,教师习惯性地运用同一种教学方式进行授课,长期发展下去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厌烦感,对语文阅读教学不感兴趣,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三)学生自身的阅读积极性不高

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他们容易被周围的新鲜事物和环境所吸引,这一原因同样会导致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发展得不够全面。同时,教师没有给学生创建适宜阅读的环境与空间,周围环境较复杂,同样不能使学生静下来去阅读书籍,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建阅读空间,建立良好的教育资源与教学环境,通过趣味性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对语文阅读教学充满热爱之情。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与环境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需要考虑的一个物质条件便是授课环境,阅读活动是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环境与空间,给予学生氛围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进行学习与探索。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个闲置教室,摆放一些书架、书籍、桌子、椅子等,使他们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阅读和思考。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用一些绿植来进行装饰,使整个阅读环境充满生机,给予学生一定的温暖。其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阅读指导,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在阅读教室要安静、轻声说话等。这种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使学生从内心加强对阅读教学的重视,使他们能够很好地投入阅读当中,从书籍中去吸收知识,开阔自身的视野,以此使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获得发展。

(二)教师将读和写二者有效统一

学生只通过眼睛进行阅读很难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并且不能对书籍当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吸收和掌握。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传授一定的阅读技巧,学生人手必备一本摘抄本,在进行书籍阅读时作为学生的辅助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阅读工作。这样便可以使学生在空闲时间进行翻阅、观看,将其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比如,在语文早自习时间,学生可以拿出摘抄本复习,这样他们便可以学以致用,将好词好句应用到语文写作方面。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在写作上得到进步,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使学生在多个方面有所发展。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小学阅读教学范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比较阅读策略

阅读能力是小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比较阅读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有助于扩大阅读范围,是当下被广泛应用的阅读方法。因此,本文着重探讨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打破传统教学局限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可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比较阅读可让学生更快接受新的知识,并对旧知识进行巩固与拓展,同时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阅读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自主创新,让学生掌握辨别是非的能力。依托比较阅读,可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章要旨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相比于传统阅读教学,比较阅读是一种突破性的创新式教学方式。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提高课堂趣味性,让学生不再拘泥于枯燥的文字阅读,而是近距离感受文章的背景,通过代入角色与比较分析的方式强化阅读体验。

(二)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在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下,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中小学学生负担日渐加重,因此国家推行“双减”政策,致力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语文科目作为小学主课之一,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更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目前,小学生日常阅读时间十分有限,且学生本身不具备阅读的动力,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如果教师采用比较阅读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对不同文章的内容,增强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较阅读可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从书籍中获取知识,从而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喜欢找寻事物的异同,比较阅读法充分利用了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文章文体、叙事手法、表达情感的异同,自主挖掘文章的多重意蕴,激发其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开发学生智力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讲解文章架构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阅读内容,学生常常不会自己去深入思考。借助比较阅读,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阅读技巧,总结阅读经验,发展智力,全方位成长。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缺乏“对话性”和“互动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自主思考时间,深入理解语文阅读内容,不断进行反思性学习。但在实际的小学阅读教学中,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或教师教学习惯的不同,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自主思考”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看书识字”,不给学生留足细读文本的时间,而只是呆板地利用教学参考书来解读教材内容,忽略了从学生的角度去研读文本的重要性。

(二)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待改进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作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应充分发挥对学生阅读的引导作用。部分教师安于现状,满足于自身的发展层次,不思进取,未能及时充实知识库提高自我,在教学中过分依赖教学经验,使得教学水平停滞不前[1]。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很多教师依然局限于根据考试内容来教学,过于看重分数,仅仅以学生的成绩来进行片面评价,过分强调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很少去关注学生的能力、品质和思想倾向,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养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语文阅读失去兴趣。

(三)忽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过于看重教学形式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为了所谓的“活跃课堂气氛”,过多地开展形式大于内容的活动,比如在课堂上引吭高歌或是跳一段舞蹈,为了取悦学生而忘记了阅读教学的初心,甚至完全脱离教学内容去创设情境。此外,有些教师只关注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重要性[2]。过于看重教学形式,不仅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还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对题材相近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小学生因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限,很难对文章有深入透彻的体会。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可以先结合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确定准确而具体的阅读教学目标。通过将题材较为接近的文章对比分析阅读,来对学生进行指导性训练。这种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利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更深层次地了解文章内容,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做到耐心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促使他们慢慢地形成个人适用的阅读技巧。如教学统编小学一年级下册课文《小公鸡和小鸭子》与《树和喜鹊》时,教师可以借助两篇文章的相似性开展比较阅读。两篇文章均通过拟人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文中的“小公鸡”“小鸭子”“树”“喜鹊”展示出了丰富的情感色彩,同时还有助于小学生通过阅读增进对自然事物的了解。这样的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描写事物的情感色彩,在对比分析中逐渐提升阅读能力。

(二)对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让学生认识同一作家的多种写作风格,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力。教师可以在讲解某位作家的作品时,让学生对该作家的其他作品进行了解性阅读,梳理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或地点的作品在写作风格、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存在的相似与差异,从而使学生据此准确理解不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3]。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塑造的不同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还可使学生习得举一反三的能力,更好地利用比较阅读法理解文章内涵。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中的李白诗歌《静夜思》和《赠汪伦》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对比阅读:《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能够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思乡之情;而《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则表达了汪伦对李白真挚深厚的友情。通过对比阅读不仅使学生对李白的诗歌作品有了系统化的认识,还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古诗鉴赏水平,这也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

(三)对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通过对题材相近的文章以及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当然会更加系统深入,但毕竟每一位伟大的作家都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其所用写作手法往往也有迹可循,所以,为了防止学生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阅读对比学习。如学生阅读《金色的草地》和《秋天的雨》两篇文章,就可以使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虽然这两篇文章同为写景文,但其描写的景物、描写角度和描写方法都有明显的差异。《金色的草地》作者为普里什文,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文中哥哥与弟弟在草地上玩耍,蒲公英的绒毛渲染了主人公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的心态,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童真童趣。而《秋天的雨》作者为陶金鸿,题目虽为秋雨,实际上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描写内容包括秋天的丰收景象、深秋的植物与动物,跟《金色的草地》相比,文中并未描写人物。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可以让学生见识各种事物在不同写作风格的作家笔下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从而体会语文阅读的魅力。

(四)对一篇文章中的文字内容进行比较阅读

实际上,一篇文章中值得深入挖掘的细节很多。如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作者当时的心境,而人物外貌描写则隐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比较阅读这些内容,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整体脉络。在学习《少年闰土》这一课时,笔者指导学生比较阅读文中描写闰土的不同片段,在对比分析后理解作者在人物外貌描写中表达的不同情感。《少年闰土》的第一自然段提到了“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到闰土的机智敏捷与果敢干练;而后文中的“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这些句子属于侧面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少年闰土的怀念之情和对其成年悲惨生活的同情之心。笔者在学生阅读后,针对文章中的人物外貌描写片段提问:“文章第四段描写的场景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作者对闰土这个人物的特殊感情,剖析其附着在文字中的情感态度。

(五)对不同材料内容进行比较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比较阅读法,应从多个角度探寻“比较”的方式。首先,教师需对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定了解,并分析学生日常学习中运用文字的方式,找出学生运用文字的优势与劣势,以此确定比较阅读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可引用不同题材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对其内容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阅读材料的异同,体会不同文章的不同情感色彩,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与其语文学习的能力息息相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比较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其充分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深入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实施比较阅读教学不必拘泥形式,而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为指引,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着力实践。

参考文献:

[1]罗建红.浅析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

[2]郭黎萍.浅析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考试周刊,20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