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汇报材料范例

小学汇报材料

小学汇报材料范文1

【关键词】一年级;科学;学习习惯;策略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小学科学课程的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一年级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专注倾听、小组合作、观察记录、材料整理、有效表达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奠定基础。

一、利用手势辅助,提升学生的倾听注意力

倾听需要思维的参与,学生只有先听懂发言者的观点,才能进行思考和判断。而注意力是学生进行有效倾听不可缺少的条件。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有限,他们往往等不及教师或同学讲完,就想发言,或是才听了几句话就走神了,没有听清他人的发言,无法有效开展实验探究,也无法对他人表述的内容进行思考。因此,教师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借助手势,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品质。例如,准备讲实验步骤时,教师要求学生注视发言者,每讲完一条就竖起一根手指复述,最后全班同学核对手指数是否相同,以此提升学生倾听的专注度。此外,教师还要求学生如果对发言有补充或质疑,不能插话,但允许边倾听边举手并用力摇晃,用肢体语言告知教师自己想要发言的迫切愿望。当发言者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可以竖起大拇指点赞;想法不同时,可用手指做出“×”。手势辅助不仅能保护一年级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逐步提升其注意力品质,帮助其养成倾听习惯,也便于教师直观了解学生的倾听状况,避免重复发言,促进学生思考。

二、明确小组分工,促进有效合作

“小组合作在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业成绩、促进非认知品质的形成等方面实效显著,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一年级学生之前未开展过小组合作形式的科学探究,对如何分工合作不了解也不知该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时,学生会因领取、整理、归还材料或上交作业本等分工问题产生矛盾,引发争抢实验材料、霸占材料、不愿合作等问题。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实验分组单、小组比赛表等方式明确小组分工,促进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

(一)运用实验分组单,明确小组分工。在始业教育课上,教师为每班划分实验小组,介绍小组合作中的四种分工:材料的领取员、整理员、归还员、作业上交员,让学生明确不同分工的职责,讨论并确定各自的分工,填写实验分组单。教师可将每组的分工信息录入、打印,便于记录小组的课堂情况,也可以在学生遗忘组号或职责时进行查看。

(二)运用小组比赛表,反馈小组合作情况。教师以小组为单位,从“倾听、表达、合作、整理”四个方面设计小组比赛表(如图1所示),并在黑板上对每次活动进行评价记录。通过小组比赛表,教师能够清楚了解各组在“倾听、表达、合作、整理”四个方面的情况,便于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引导,亦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生生间的合作。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断改进。

(三)合理分配实验材料,减少合作中的矛盾。实验材料尽量一人一份,需合作完成的实验,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实验的机会。若有人争抢实验材料,则取消争抢者的实验资格,并对该小组的“合作”项目进行扣分。利用这三种方法,一年级学生明确了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教师也了解了每个小组的课堂情况。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分歧与矛盾不断减少,小组合作有效开展。

三、指导观察方法,保障观察质量

在科学教学中,观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而,当一年级学生不清楚具体的观察要求和方法时,会产生难以有效观察的问题。例如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有目的地观察物体;不会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等,这些问题使得观察的质量和效果降低,记录的效果和实验结论也受到了影响。鉴于此,教师可以在实验前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顺序和方法,以保障后续观察的顺利进行。对物体的观察顺序可以是由远到近、由上至下、由中间到四周、由整体到局部等,观察者需要根据观察物体的特点进行选择。教师通过规范演示耳听、眼看、鼻闻、手摸等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例如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学生的观察方式主要停留在“看”上。对此,教师就需要对观察的顺序和方法进行细致指导,使学生明白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鼻子闻、用手摸……从整体到局部来观察植物。可以说,观察是描述、记录实验现象和得出实验结论的前提,强调运用证据形成个人看法。当学生能有序、有效地观察实验现象,观察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进一步开展科学探究才成为可能。

四、规范记录方法,提升记录质量

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将获得的发现和现象记录下来,为结论与观点的分享交流提供了依据。一年级学生书写能力较弱,文字、拼音等记录方式并不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部分学生不懂得如何用示意图或简图来记录,将记录理解成了美术课的绘画,在记录中添加了自己的想象和喜好;部分学生只愿意实验、观察,不愿意记录,或懒得记录。这些问题使活动记录难以真实、简便、有效地完成,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无法被记录下来,直接影响实验结论和观点的提炼,为之后分享交流制造了障碍。因此,教师要规范学生的记录方法,提升学生记录的质量。例如,在实验开始前,教师让学生用1~3分钟的时间讨论怎么记录比较好,引导学生选用简便、适合自己的方式真实地记录实验,不需要添加想象或进行艺术加工。实验过程中,教师表扬认真记录的学生,对其给予正向引导;对没有记录或不认真记的学生,可以取消其观察资格,对其进行批评指正。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展示优秀的记录,引导不会记录的学生向身边会记录的同学学习。学会记录就是学会思考。学生真实、有效的观察记录是汇报、交流、研讨时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支持自己实验结论和观点的有力载体。

五、有序整理材料,养成良好习惯

一年级学生对实验材料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未养成整理材料的习惯。实验过程中,学生缺乏有序地领取、整理、归还材料的习惯;实验做完后,实验材料存在着无序、随意摆放的情况。一名专职科学教师往往负责多个班级,会遇到课连在一起上的情况,如果一个班的学生缺乏整理材料的习惯,不仅影响该班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还可能会影响下一个班级的上课质量。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材料整理的习惯引起重视,引导学生有序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包括材料整理。教师可以为每张实验桌编上组号,并在实验室设定专门的实验台,标上对应的组号,便于学生能够有序地领取、归还材料。小组合作时,材料整理员需监督组员将材料整理好,放进实验盒,未整理好材料的小组将在“整理”一栏被扣分;对于材料整理得整齐、有序的小组,教师可以在“整理”一栏为其加分并对其进行表扬。有序整理材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今后的科学学习和探究过程中,这样做可以避免许多因意外因素而产生的问题。

六、合理控制音量,鼓励有效表达

表达与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通过有效的表达让其他同学听清自己的观点、理解自己的观点,才能进一步对彼此的观点展开更深层次的研讨、辩论,促进深度学习。一年级学生不清楚如何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缺乏合理控制音量的意识,存在小组讨论时音量较大、抢着发言或者不发言等情况,上台汇报时又存在音量较小、难以有效使用多媒体等情况。发言者难以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者亦难以准确理解发言者的观点,进而影响交流研讨的质量。因此,在始业教育课与平时的交流研讨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合理控制音量的习惯,鼓励学生有效表达。如教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使用不同的音量。0级音量适用于阅读、倾听;1级音量适用于课堂小组讨论;2级音量适用于课堂问答、当众演讲。在每次实验开始前提醒学生应使用的音量等级,培养学生控制音量的习惯,能使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效果。教师提醒学生在独立发言时,应面朝大多数同学,使用2级音量,让更多的人听见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演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在小组讨论时,应该用1级音量轮流发言。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乐于发言,有时甚至会争着表达观点,轮流发言能让小组讨论有序开展,而少数不乐于表达的学生也可通过轮流发言的方式参与到讨论中。教师可以对小组讨论时有序、和谐的组适当地予以加分。全组或小组代表站在讲台上时,应面向全班,用2级音量发言。在汇报开始前,应先关注班级倾听情况,等全班同学都开始认真倾听后再进行汇报。汇报时,若需要使用多媒体,应注意屏幕要面朝同学,不让身体遮挡屏幕,且需一边操作多媒体一边讲。汇报结束后,需回答同学的提问,给出合理的解释或接受其他同学的建议。汇报优秀的小组可以在“表达”一栏得到加分的奖励。有效的表达能够让学生更清楚地分享自己的想法,也能让倾听者提出有针对性的质疑或补充,引发表达者的思考,使交流研讨能够真正开展,从而提升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总体而言,一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课堂习惯能使科学实践活动得以有效开展,使课堂质量有效提升。通过同时执教11个班级的实践,教师发现以始业教育课、实验分组单、小组比赛表为载体的习惯培养策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科学素养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李柏峰.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小学汇报材料范文2

关键词:实验教学;巡视;策略

有效的课堂巡视,可以从实验操作、实验记录、课堂纪律入手进行巡视。有些老师会犯巡而不周的问题,会落下个别小组;也有老师对不合“胃口”的记录视而不见;还有些老师淡化了学生的经验。笔者将结合一线教学浅谈巡视的一些策略。

一、巡而视之,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的巡视是为了更好地“深人”学生,巡而视之,在科学实验中笔者认为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笔者执教三上《比较材料的韧性》,课本中呈现的材料是带有小孔的塑料尺、铁尺和木尺,实际上教具中的材料为塑料棒、铁棒和木棒,这无疑给操作带来了难度,我的做法是在材料的一端挂重物,为了不让重物滑落,就用手指抵住重物,我觉得较难操作,学生在用手抵住重物时的力度不好掌握,轻了要滑落,重了弯曲的距离就变短了,量弯曲的距离也是较难的,对于这样难度的实验,老师的巡视就变得尤为重要,我采取先整体巡视后个别巡视指导的策略,尽可能不落下一个小组,对于实验展开较为顺利的小组只需稍加停留,简单指导即可;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小组,老师一定要耐心指导,有必要的话,老师可亲自示范一组实验,剩余的让学生操作。在学生实验时,老师的巡视不仅要照顾到每个小组,而目对于一些:意外情况尤其要关注,问清原因。

二、巡而查之,关注学生的实验记录

很多公开课,老师会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去巡视,既然去巡视,应该要落到实处,除了关注学生的操作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验记录。比如,涉及到数据的话,老师应该记下各小组第———手的数据,以便于更有效的汇报。市里有位老师执教《摆的研究》,有个环节是“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有无关联的研究”,最后呈现的数据是这样的。这样的数据非常完美,学生顺理成章的得出了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没有关系。整节课似乎无懈可击,看来老师的巡视是有效果的,是不是真的是这样?事后了解到有一个小组原来的数据并不是一样的,后来偷偷改的,因为老师让做完实验的小组把数据展示在白板上,这个小组受到了其他小组数据的影响,所以他们在私底下偷偷改了数据,才有了这样完美的数据。如果老师能够在巡视时能够先记下各小组的数据,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在汇报时就能发现改数据的情况,老师可以做相应的调整,培养学生尊重数据的科学态度。笔者在执教《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时,巡视的时候发现7个小组的记录单都写着实心木片是浮的,只有第8小组、写着实心木片是沉的,跟他们交流后,他们的看法是木片吸水后变重了,所以沉下去了。那么第8小组还要不要汇报?笔者认为必须要汇报,还要让全班同学一起来思考,同时也让第8小组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发现是有价值的,让学生明白凡事无绝对,总有特殊情况存在。老师在巡视学生记录的时候,不可打着巡视的大旗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置其小组不顾,发现某些小组的记录跟结论相悖时在汇报阶段直接跳过,追求所谓的“平顺”,这样的巡视不要也罢。老师发现不一般的记录应该要与学生对话,或帮助或解答或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如果采取冷淡处理,长此以往,学生的实验兴趣肯定大打折扣,甚至对科学课丧失兴趣。

三、巡而亲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伊始,老师应该以亲切的目光扫视所有的同学,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由于科学课的特殊性,基本上都是几个小组围坐一起,虽然铃声已经响过,还会有有些人还在“高谈阔论”,此时老师可以走下讲台轻轻地走进他的身边轻抚他的小脑袋或轻拍他的肩膀,相信学生会明白老师的用意。在上课过程中,老师讲课时或学生发言时也会有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听讲,老师可借机巡视轻抚提醒,既保护他误的隋况不宜直接否定,而是要先肯定学生的思考过程、再明察思维过程、规范书写过程。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去认识自己错在何方,同时善于抓住学生的合理推导展开探究,带着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在上课过程中,老师讲课时或学生发言时也会有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听讲,老师可借机巡视轻抚提醒,既保护他们的自尊,又不会中断发言者的思绪。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经常能听到“老师,他们不让我做实验”了类似的话语,还有一些受到冷落的学生,他也不向老师诉苦,就坐在座位无所事事,像这样的学生老师在巡视时一定要多关注,帮助他们融人集体。我喜欢在上课前问课代表,上一节课哪些同学被批评了,那么在巡中可以给他们一个微笑或肯定的眼神,尽可能让他们多发言,一扫前期的阴霾,重新找回自信。

参考文献:

[1]刘芳.试论小学科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科技风,2017,(11).

小学汇报材料范文3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毕加索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并由此介绍:毕加索是世界画坛巨匠,是20世纪世界画坛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接下来展示毕加索的代表作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毕加索的相关信息,从而让学生对毕加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出示作品《格尔尼卡》让学生自主欣赏,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并不对作品做过多的描述,而是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并自己的感受。汇报评析时,不少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一样,他们纷纷提出一些自己的欣赏切入点,如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画面为什么没有色彩?画家想表现什么?画面不同的形象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地上的战士为什么手执断柄的剑?教师在面对学生不一样的解答时,不要随意否定,而是让欣赏课堂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解。

二、鼓励个性化体验,有效提高参与意识

小学美术是一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科,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小学美术课堂里,既有画画,又有做手工等内容。教师要以动手操作为载体,巧妙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到美术创造的过程中来,从而在创造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在操作过程中,每个学生会在接触材料和尝试的过程中,掌握材料的性能和有关的美术技巧。因此,教师不要给学生规定统一的操作标准,而是让学生自主去琢磨如何更好地创造。学习湘教版五年级上册《布艺温馨》时,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美化生活的意识以及耐心细致的好习惯?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布材和方法制作一件布艺小品?本节课的难点如何让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制作一件布艺小品?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切入制作,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入手,让学生从材质、色彩、款式等方面感受布艺给生活带来的温馨感、舒适感、个性魅力。

接下来,让学生回忆下生活中见过的布艺,然后思考下这些布艺是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作出来的?经过这样的铺垫,学生对布艺制作就会有一个了解。接着,教师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准备的材料进行制作,这个活动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设计,不要过多地将自己的设计思想强加灌输给学生,才不会让学生的思维走入教师精心预设的框框中,导致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他们就会纷纷结合手中的材料和自己的设计能力设计作品了,当作品设计好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一个汇报,通过汇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作品制作过程的一些知识,如编织、拼缝、折叠、粘贴、穿插等方法。可以说,鼓励学生个性化参与,就要大胆地将制作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跳出思维束缚,设计出个性化的作品。

三、鼓励个性化表现,有效培养艺术创造能力

好的美术作品都是创造出来的,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给学生一个艺术创造的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在美术教学时,教师不可以给学生设置框框条条,而应该鼓励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小学美术教师要做平台的引导者,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的美术能力得以发挥,同时,面对不同的美术作品时,教师能用独特的眼光去看待作品,而不是简单地下结论,促使学生保持创作的激情和动力。学习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幻画》时,如何让学生学习用绘画形式表现科学幻想的内容?本课是培养学生创作力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事先铺垫,让学生主动对科幻作品进行构思与想象,从而创作出个性化的作品。在导入环节,教师和学生谈谈古时候梦寐以求而今天已经实现的事例,然后,教师话题转移,让学生说说今天生活中面临着哪些生存危机,有什么办法能解决?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本课主题科幻画。教师巧妙抓住本课主题,进行有效铺垫,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构思,创作。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四、总结

小学汇报材料范文4

目前,很多教师对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认为该科目不是主科,所以在教学活动前都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未花时间与精力去做好备课工作就会令教师不能深刻理解教材内容,从而降低课堂的教学质量。有效性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知识的讲解,并未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出来,令课堂氛围枯燥无趣,导致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得不到提高。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科学课堂都缺乏了相应的探究活动,教师未能发挥指导作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1.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

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职业素养是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对课本教材进行仔细研究,编写教案的时候一定要建立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另外,备课的时候也要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等进行充分考虑,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尊重,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在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同时,也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获得进步。例如,在学习《饮食风俗》的时候,教师可在课前先对课文内容进行研究,对教材中我国传统节日的食物和我国的地方特色食品等有较为熟悉的掌握,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材料进行选择,如传统食物的典故、特色食物的特点等,还要考虑所选材料应该在哪一环节进行呈现,以使教材在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上得到最大的发挥。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在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进行考虑,如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会提出哪些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地添加一些课本中没有的饮食风俗知识,以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充足的课前准备,不仅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还能在不浪费课堂时间的基础上扩充学生的知识,使学生获得进步,从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科学虽然涉及的内容较多,但是其实际都是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想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学生的充分参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但是他们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授《各种各样的天气》这一课文时,应充分挖掘生活材料,可向学生提问“:今天的天气怎么样?”“、生活中都有哪些天气?”“、各种天气都有哪些特点?”等问题。天气是生活中人们每天都会遇到的自然现象,对小学生来说与生活相关的话题会比较容易引导其进行自主思考。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对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与回答可使其表现欲获得满足。小学科学的丰富内容都是以生活作为依靠的,在课堂中巧妙地结合实际生活材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其思考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3.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

科学课程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除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外,还要注重其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如果仅靠课堂教学就想让学生充分了解科学知识是不可能,教师还要适当地、有效地组织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合作探究。教师要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的时候做好组织者与引导者,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合作与团结精神获得提高,还能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同时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而获得的知识可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使其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以《认识常用文具》为例,教师可在教授这篇课文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组或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分组,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组间分工,如记录员、汇报员、组长等,令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任务与价值,有利于合作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分别让每一位小组自行选择一样常用文具进行研究,如尺子、圆规、铅笔、橡皮等,每位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学习对文具的来源、使用方法等进行了解,并由汇报员将各组的研究结果进行汇报。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充分了解知识,更有利于他们在学习中正确使用文具,使课堂的有效性获得提高。

三、结语

小学汇报材料范文5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视频、课件、图片,通过计算机、投影仪投放到大屏幕上,既直观、形象,又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扩充了教学容量,提升了教学效率。 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为例,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物世界》,学生观看的同时出示布置有学习任务的幻灯片,提出问题:动物世界里的动物如何生存?看完后请学生汇报,动物靠吃小动物或植物生存,具体是肉食动物吃食草动物,食草动物吃植物等。再次观看《动物世界》,观看的同时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具体的是谁吃谁?看完后再有学生汇报,教师则用箭头表示出来。学生写完之后,告诉他们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就叫作食物链。

再出示幻灯片,布置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请将所有关联的动植物用箭头连在一起。学生写完后在展台前使用投影仪汇报展示,相互交流。用幻灯片出示下一项任务: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就可吃多种食物;把动物世界里的动植物连接起来就像一张网。此时,向对学生解释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就叫食物网。顺势利用幻灯片出示学习任务: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能够答出,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播放关于池塘和田野中视频,让学生观察生物的生存情景。播放后,利用幻灯片出示任务:让学生找一找视频中包括哪些食物链和食物网。播放视频,进而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食物链和食物网充分应用,加深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

再利用幻灯片布置任务: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有什么影响?让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得出“一种生物灭绝会影响其他生物,因此保护一种生物就等于保护了许多生物,应该从保护每一种生物开始保护地球”的结论。该堂课,通过让学生多次观看不同的视频,并利用幻灯片布置任务,比只使用课本上的几幅图片学习更生动、合理。这样做法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生成性问题

小学科学学科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的知识,教师具备再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也无法全部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网络技术可以辅助解决这一问题。师生都无法解答的课堂生成性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答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例如,在讲授“我们周围的材料”内容时,有学生提问“玻璃是由什么做成的?”。这并不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任课教师在没有精心准备的情况下很难解释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玻璃的成分”关键词,找到相关答案,让学生了解玻璃的主要原料、制作的工艺等内容。

三、辅助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提出明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按照一定的顺序细致观察。但是有些观察方法教师难以表述,学生也很难理解并正确操作,这时利用教育技术“变抽象为具体,变模糊为清晰”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讲授“温度表的读写时”内容时,需要让学生掌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顶端相平”的要领。教师可运用Flash动画形式让学生观看,再亲身示范,矫正学生错误的读数方法。有些实验受时空限制,学生无法在课堂中完成,就需学生回家实践,但学生的能力不同,有些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任务,就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把实验过程录制成视频片段,再进行有机组合做成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模仿实验。以讲授种子的发芽实验为例,教师课前可以把种子每天发芽、生长的情况拍成视频或照片,让学生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也能获知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其中包括绿豆芽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以及植株的高度等,进而得知绿豆发芽、生长需要的条件。教师的这种操作方法充分说明了教育技术具有实时、直观、形象、实效的特点,可提升学生实验探索的效率。

四、利于合作学习

小学汇报材料范文6

一、科学组建学习小组,营造合作氛围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和性格等,遵循“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合作小组,从而保证各小组在基本相同的水平上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在组内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其次还要给每个小组内的其他学生分配任务:有的当材料员,有的当记录员,还有的当汇报员,等,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轮换制,定时间轮换,让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这样有利于合作学习时的有序开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协调发展。例如,在刚教三年级时,三年级的学生由于第一次做实验太兴奋,拿到仪器时就互相抢着做,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听谁的,教室乱成一团。如果不做任何安排,任由小组成员自由发挥,整个合作过程便会如同一盘散沙。这时如果给每个人规定好各自的角色:组长、材料员、记录员和汇报员等,强调好各自的职责,让每个人都能人尽其才,这样实验就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激发合作学习兴趣,营造探究氛围

作为科学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实验内容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开展得好。小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好奇心很强,但他们的这种好奇心有时只停留在好玩的层面上,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欲望。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了解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兴趣所在,引导学生将感兴趣的问题清晰化,从而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变化》时,课前可以先用毛笔蘸米汤在白纸上写字,干了以后上面看不出字迹,然后上课时先拿出白纸给学生看白纸,发现白纸上没东西,接着老师采用变魔术的方法:把碘酒喷在白纸上,结果出现了字。在引起学生惊喜的同时也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到底怎么回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合作尝试、探究,用种种办法,明白淀粉与碘酒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心里是多么喜悦和自豪。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设置一些比赛活动,通过互相竞争来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中,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回去查找关于月球的信息,这些信息在课件上用竞赛的形式出现,然后课堂上就把学生分成4大组,让学生以大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在竞赛中学会合作、懂得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更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三、选择合适学习内容,营造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给学生选择的内容要合适,如果太难或牵涉的因素太多太复杂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无从下手;如果难度太小,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解决也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也不能脱离学生思维实际,不然会出现“冷场”局面;难度适中、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内容可以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欲望。如,在《种子的发芽实验》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学生很积极踊跃,纷纷表达自己的问题。有的说要研究种子生长是需要水分还是不需要水分,有的说要研究种子发芽是不是一定需要土壤,有的说要研究种子发芽是否和阳光有关?……接着,面对刚才学生提出的众多疑问,教师可选取分不同的小组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在这个阶段,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经历猜测、设计和完善探究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和解释、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等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四、建立完善评价机制,营造积极氛围

小学汇报材料范文7

小学科学教学承担着为小学学生科学启蒙的重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也意味着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随之提升。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合作学习是三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有利于“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科学课堂的探究性得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养成,科学课的教学效果得以提升。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如何科学合理安排学习小组,如何实时指导传授合作技能,如何开展小组评价等问题的探究,阐述了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科学;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以人为本

科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对未知的探究,从而激发起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在学习中,静态的传统教授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而需要采用互动性与探究性较强的合作学习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交流,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一、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

作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师,首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明白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与个性差异,传统陈旧的“统一”教学不能同时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必须要改变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机会,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合作意识并不强。为此,在合作教学前,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使接下来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得更加顺利。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为学生讲一些关于“合作”的小故事,让学生从有趣的故事中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认识。另外,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合作学习任务来锻炼其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接触、了解合作学习的形式,由此树立合作意识。例如学习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关于植物的章节时,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不同植物的图片,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将植物进行分类,观察植物的异同,将观察与讨论结果进行记录并在最后进行汇报。

二、科学合理安排学习小组

在合作教学中,学习小组的划分也会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应遵循“互帮互助、取长补短”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通过有效的互动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不可以图省事而选择让邻座之间结成小组,这样可能会造成有的小组特别突出,而有的小组甚至无法完成合作学习活动的现象。长期下去,能力强的组内成员会更强,甚至会觉得学习任务太过简单,而能力弱的组内成员自信心大受打击,对课堂学习丧失兴趣,不仅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还拉大了成绩差距。为了科学分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认真观察学生,系统地记录每一学生的特质,既便于划分学习小组,又便于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习小组一般为5-8人,让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在组内相当于“主持人”,安排组员的任务分工,调动组员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性格内向、能力稍弱的学生不能忽视,教师可安排他们为记录员、材料员,在讨论过程中记录交流重点,收集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资料。通过分工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他们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另外,每次在合作学习结束后,要对合作学习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并安排在全班进行汇报的“汇报员”,这个工作需要组内成员轮流来承担,给予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同时培养每个学生总结归纳、口头表达的能力,帮助能力弱、性格内向的学生树立自信。

三、实时指导传授合作技能

小学生的自控力较弱,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很有可能出现整组成员在合作学习时“跑题”的情况。所以,虽说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空间,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全权放手,放任还尚无良好学习习惯的小学生自由学习。为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教师必须在合作学习开展初期,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系统化的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套“规则”进行基本的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让每个学生能“各司其职”,教师事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在学习任务进行的过程中,穿行于每个小组之间,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避免出现人云亦云或是不闻不问等无效的合作学习情况,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合作技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合作学习中,合作前教师已经让学生在家中培育了蚕宝宝,每天写培育日记,记录蚕宝宝每天的发展与生长规律。本次的合作学习活动,就是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养育蚕宝宝的心得与体会。首先由主持人发言,表述本次活动的目的,接着采用轮学号的方式逐个发言,发言的大纲由教师事先设计,每个学生都要分享蚕宝宝第一次发生变化是在什么时候并且发生了什么变化;蚕宝宝每天的食量如何;养育多长时间后蚕宝宝开始吐丝结蛹;蚕蛹最后变成了什么等等。记录员根据大纲进行重点的记录,如何记录重点,也是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培训的一个点。最后大家根据组员的记录,讨论总结出蚕宝宝的生长周期并进行汇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从本次合作学习活动中可以看到,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内容,在合作学习开展之前很久就要让学生开展养育蚕宝宝的活动,只有达到一定的周期,学生对蚕宝宝充分观察了解之后,才能够开展本次的合作学习活动。所以教师也需要根据教材教学需要,实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与规划,让学生在准备充足后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开展小组评价

合作学习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小组评价,学生只有得到认可,才会更有动力地进行接下来的合作学习,也同样需要从评价中得到问题的反馈,促使接下来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以往教师的评价更多针对于学生个人,而现在教师要多以集体为单位进行评价,重视对合作过程与关键细节的评价,对学生的创新与能力多表示肯定,对学生及小组进行更为全面的综合评价,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师评价过后也可以采用小组成员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反思自身的缺点。例如:在评价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电”的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的评价要遵照一定的流程顺序:先评价小组长的组织工作完成得如何,再评价合作成果,最后评价汇报员的总结。在讲到简单电路时,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验操作,针对学生的错误操作教师一定要重点提出批评,强调安全问题,在纠正的同时传递给学生正确的做法。对于学生的正确行为与创造性行为进行表扬,如自己总结出了导体与绝缘体的不同,做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小开关等。对于学生在合作过程的表现,则可以让组员之间进行互评,教师设计出“小组表现互评表”的表格,列出关键的几点让学生进行互评,能够得到更加丰富客观的评价。从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可以看出,单纯地让学生聆听与接受是一种很低效的教学方式,而利用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收获的知识更多更有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合作互助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件不断探索的事情,需要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探究,进而懂得学会合作学习,学会集结众人的力量解决问题是一种智慧。

作者:任英丽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柏峰.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小学汇报材料范文8

一、在交流中生成方案

科学教学中,脱离了外显的动的探究,内隐的思的探究就显得生命力不足;没有内隐的思的探究,外显的动的探究就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动与思互生互动,探究才是真正的科学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外显的动手活动,更要关注内隐的思维活动,提供学生自主制订实验计划、小组交流实验计划、全班形成实验计划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实验计划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互相补充,从而使学生在交流中集思广益,形成实验计划,在学习中保持高涨的情绪,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为提高实验的实效性提供保障,为学生在实验中提升科学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课时,我适时提供材料(每组一个酒精灯、两块小岩石、一把木质镊子、一盒火柴、一个烧杯、水),请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全班交流时学生取长补短,如生1:实验前先观察岩石的模样(师:对了,这是个对比实验,实验前后都应观察岩石的模样。)。生2:实验时把岩石放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再放水里冷却。生3:要反复几次实验,这样看到的现象才明显。生4:岩石如果有裂缝或者掉小碎块,就可以证明冷和热会改变岩石的模样。生5:实验完后观察岩石的模样,填好记录单(我及时表扬:你是个细心的孩子,懂得提醒同学们要及时做好记录。)。接着根据刚才形成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实验……这样教学,实验计划来自于学生,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由于明确了实验步骤,学生有效地得出了实验结论,智慧的火花在实验中迸发。

二、在实验中亲历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常常依靠动手操作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在科学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让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亲历实验过程中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反思实验过程,水到渠成地理解科学概念,这样获取的科学知识记得更深,记得更牢。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在学生做“使物体发出声音”实验时,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时,有的当材料员,有的当实验员,有的当汇报员,有的当记录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分工有序地动手实验。汇报时,有的小组用拨动钢尺发现钢尺由于振动发出声音;有的小组用拨动橡皮筋使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有的小组用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发现音叉振动发出声音;有的小组在鼓面上放一些黄豆或泡沫,通过敲击鼓面,鼓面振动发出了声音……这样教学,学生通过分工合作,都亲历实验过程,亲历感受制造声音,提升“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的科学概念的过程,课堂呈现智慧共享,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动态生成场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综上所述,在科学实验课教学中,教师要细心呵护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帮助他们亲历科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发展他们的个性,增强他们的创造性,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作者:尤金田 单位: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