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茶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合

传统茶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合

摘要:传统茶文化包罗万象,茶文化存在于我们生活、工作、社会等多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园硬件建设中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开始思考提升高职校园文化的具体办法。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鉴于此,从茶文化影响力入手,进一步研究高职校园文化的特点和需求,从而找到两者的融合契合点,为传统茶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校园;校园文化;融合;影响力

高职院校吸引力的提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其中校园文化成为当前各个院校抢先发展的重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下,吸收和发扬当前社会中的优秀文化元素,其中传统茶文化就是很好的契合点。优秀传统茶文化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从中提炼出更有利于提升高职校园文化的支撑元素。

1传统茶文化的影响力

传统茶文化经过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以日趋成熟的姿态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茶文化影响力在个人、社会、国家等很多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尤其是茶叶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在前期的对外贸易中发挥了媒介作用,走进了欧洲地区的市场,促进了国外饮食文化的改变。尤其是对英国传统饮茶文化的影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1传统茶文化的发展轨迹

传统茶文化传播离不开茶叶的发展。因此,茶文化可以看做是附属在茶上面的一个文化符号,茶文化伴随着茶叶的出现而产生。研究表明,大多数人认为茶叶从神农尝百草中就开始出现,这作为他的历史起源坐标。而在初唐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变得兴盛起来,出现了文人墨客对茶进行的专项研究,第一部关于茶的研究著作也在这个时候产生。后来到了宋朝,饮茶开始变成广大百姓的一种平常的生活状态。此后,跨越到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使更多百姓有宽裕的财富来购买茶叶,相对来说,茶叶价格还属于相对昂贵的“奢侈品”。比如,我们生活中一天的场景都离不开茶,上班一杯早茶、提升清脑,令人心旷神怡,很多上班族每天早上到公司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中午一杯浓茶,消除疲劳、提升精力;饭后一杯清茶,清新润肠,还有助于消化。晚饭后一杯茶,还可以帮助消化,健脾养胃。

1.2传统茶文化的文化特点

传统茶文化包罗万象,从类型来说有很多种。包括了种茶文化、制茶文化、品茶文化,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茶道、茶艺,甚至饮茶工具也有相关的衍生。因此,这也赋予了茶文化更多特点。比如说饮茶工具,有的人喜欢用茶杯,有的人喜欢直接用茶壶,仅茶杯就有玻璃杯、陶瓷杯、塑料杯、木刻杯等等多种,不同的用品也折射不同的文化内涵。另外,有人喜欢用玻璃杯,因为这样可以清楚的看到泡茶过程中茶叶的舒缓,色素的慢慢渗出,别有一番享受。这样的人往往喜欢观察事物的变化,体现的是一种细致的茶文化。除此之外,有的人喜欢用陶瓷杯,认为这样可以更好保持茶的本身味道,这样的用法折射出的是一种顺应自然,回归本来的精神文化。

1.3传统茶文化的影响力价值体现

传统茶文化的影响力很难用一个量化数字或者文字表述出来,虽然不能给他下一个绝对值一样的定义,但是却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不同情景之中,茶文化用它独特地魅力影响着我们的认知观、体验观和价值观。比如,“茶”和“禅”在读音上极为相似。茶道即禅道,茶道中包含博大内涵在禅道中也有很多的体现,茶道中倡导的“清新淡雅”和禅道中的“清心寡欲”如初一体,都告诉大家要有无欲则刚的价值追求。又如,茶文化在江南水乡的影响力更为广泛,很多地方茶楼林立,在洽谈工作时选择茶楼成为了很多商人的热门选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这样能够静下心来的地方谈工作,因为这样可以反映出他们的价值品味,发映出他们的文化追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化品位,势必会对个人和企业的整体形象带来优势。所以传统茶文化的影响力已经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很多层面。

2高职校园文化提升的客观因素分析

高职院校同本科院校甚至“985”“211”这样的院校,在学科水平、设施水平上还有很大差距。如何来提升高职校园文化内涵,让文化内涵成为学校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招牌,成为各大高职院校越来越需要考虑和重视的问题。

2.1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的重要影响力分析

高职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整体,组成成分层次不齐,这是一个共性问题。高校学生的广泛性,必然带来文化的多样性。比如,饮食文化体现的就是这一个校园里饮食方面的一种价值取向。由于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各有个的饮食习惯,南方的喜欢吃辣吃甜。来自山东学生喜欢吃鲁菜,来自长江上游的学生喜欢川菜和湘菜中的辣,小吃上也各不相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学生会在饮食方面有所改变,不在单纯坚持家乡的饮食种类,反而受当地饮食文化的影响,归集到期中一种或几种,同时很多商店为了迎合学生的需求,做出各种不同地方的小吃,饮食文化也反映出了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所以说高职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元化、交错式的共同体。

2.2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需求方向分析

高职院校文化受办学档次、办学规模、办学定位、办学文化的影响。相对来说,缺少了一些高端的、具有亲和力和融合力的文化元素,这些也成为了高校文化的短板。从办学角度来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需要浓厚的学习文化氛围,但是高职院校的短板也决定了在这方面缺少可操作性。从培养学生角度来说,提升学生对学校认同、国家认同、社会认同,显得有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学生价值观的升华需要有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来引领更多学生。高度认同才能够按照文化导向,追求自身的提升。从老师角度来讲,一种能够引起师生高度认同的校园文化,要以校园文化为引导,大力提高教师教学进度和授课难度。

2.3校园文化的对高职院校的重要性分析

高职校园文化缺少了很多本科院校的学术氛围,从而让人感觉高职校园文化缺少一些文化气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的长足发展。从整个面上来看,目前高职校园文化还处在相对弱化、虚化、边缘化的状态,急需要一种强有力的文化元素,来改良提升高职校园文化,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比如说,很多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高校时,对于同一梯队的高职院校会对院校的口碑进行了解,从而做出判断。这种口碑式思维很多时候会被校园文化所左右,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会受到更多家长和学生的青睐,势必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以及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带来更多实惠。

3传统茶文化与当代高职校园文化融合的实践路径

传统茶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合是一个渐进过程。传统茶文化的多元性同高职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土壤。我们需要进一步理清两者目前的融合状态,从中挖掘两者融合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3.1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表现力

传统茶文化的影响力在社会领域、商业领域、文化领域等多个方面存在。除此之外,也在一些高职院校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些传统茶文化在高职院校文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高职学校逐步重视传统茶文化在校园文化中扮演角色。比如,有的高职院校通过开设品茶课,引导学生加强对茶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有一些需要的宣传版面也开始用到茶的诗词;一些高职院校通过成立茶文化研究社吸引学生的加入;还有一些学校在文艺汇演中穿插上茶道表演节目,来增加学生对传统茶文化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受欢迎的表演方式让茶文化在校园文化中传播和接受更加有说服力。

3.2加深高职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传统茶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影响是一个渐进地过程。从原来的无人问津到逐渐重视,最终有可能带来繁荣发展,这些都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大部分高职学生开始参与到校园茶文化这个主题当中去,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茶叶生产地区的高职学校开始开设茶叶种植、茶叶加工等相关的课程,有一部分学生愿意接受这样的专业,选择茶相关专业进行学习,毕业后选择职业时,也会有跨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与茶叶有关的专业;另一方面,非茶学专业的学生虽然本身没有学习茶叶及相关专业,但却表现出对茶文化浓厚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积极参加与茶文化有关的社团,还有的学生愿意在文艺表演中展示茶道、茶艺。实践表明,这样的节目受到了师生的广泛欢迎。

3.3提升高职校园文化的正能量

从传统茶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角度来讲,两者有文化契合点和历史契合点。在文化契合点上,两者都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有着天然的相互融合的土壤,这种土壤为两者的相互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两者都有文化属性,在校园里谈到茶文化,就会给其他人一种高雅的感觉,因为茶文化本身具有很多元素需要深入研究才能融会贯通,能够对传统茶文化了如指掌,也代表着渊博的学识。在历史契合点上,两者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传统茶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都是变化的,他们的变化受到了外部坏境的共同影响,也为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的促进融合性提供了必要条件。

4结论

通过对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理清了茶文化历史发展脉络,找到茶文化发挥的作用点。另外,还进一步分析了茶文化的社会影响力,研究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需求,得出了校园文化对提升高职院校整体水平的重要意义。在当前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传统茶文化日益成为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当前高职院校发展中,更加激发了院校提升校园文化的主动性、积极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高职校园文化吸纳传统茶文化元素。

参考文献

[1]樊超.中国茶道文化对高职生文化传承的教育研究[J].福建茶叶,2017(11):206-207.

[2]郑雪源.现代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品牌培育路径探究———以宁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7(5):41-44.

[3]刘卉,王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9):193-194.

[4]胡芬芬.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分析[J].福建茶叶,2016(1):184-185.

作者:汪小义 赵丽娜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