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应用(7篇)

校园文化建设应用(7篇)

第一篇: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应用

【摘要】

校园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有利于促进校园的和谐和文明。所有的教师以及学生都应该要全力参与,共同构建校园文化文明。校园文化应该以精神文明为主,培养学生的精神文明,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医学院中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因此,本文主要是试图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这一视角出发,以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大学文化建设为对象,以大学文化中校园景观等物质文化为中心,开展实践研究,寻求高职院校发展的文化逻辑、探索高职院校教育的文化路径。

【关键词】

校园文化;医学院校;校园景观建设

一、寻求医学类高职院校发展的文化逻辑

关于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内容的研究,寻求高职院校发展的文化逻辑。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校园文化的外层表现是物质文化,也就是指校园文化的硬件构成,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工作生活场所以及绿化的校园环境等。这些物质文化体现着大学的理想和人文精神,构成学生接受教育的人文环境、学习环境、生态环境,内含着学校的办学思想、治学态度、人文关怀,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心智,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因此,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审美功能。对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来说,要营造良好而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应当在校园的建筑建造装饰等方面体现更强的医学特色,形成强烈的医学文化氛围。通过钩沉历史积淀、区域文化和职业特征,描述高职院校大学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二、探索医学类高职院校育人的文化路径

关于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文化传播的研究,探索医学类高职院校育人的文化路径。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高职院校的大学文化既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影响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教育力量。这种功能的存在使学校必然关注大学文化的传播路径、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因此关于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其次关注的就是对“大学文化的濡化和播化”命题的探讨。在这一命题下,课题组拟以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对象,以具有医学特色的物质文化的校园景观为中心,开展大学文化在校园景观中的表达研究以及校园景观对于大学文化在师生中的濡化效果研究。

三、医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的主要方式

(一)医学院校园主要是以文化传播为视角

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立足于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从文化传播的视角考察高职院校大学文化的濡化、播化过程。医学院校园首先应该要推广师生的职业的道德素养,应该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操守的培养以及思想的提升,要注重学生与病人的沟通,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医学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金钱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以及梦想。重视校园风气的发展趋势,整顿教学的风气和医学院学生的学习的氛围,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学医学院校园文化活动氛围以及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重视教育,使得教育和文化活动和相互融合,使得校园文化在医学院院校的建设得到广泛的响应,以及推广,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

(二)校园文化应以校园景观为中心

“校园景观”这一大学物质文化范畴的内容为中心,因应高职院校新校区规划建设需要,对同区域医学类高校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对其他如以精神文化为中心的大学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示范意义。例如,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古城苏州,自古历史人文荟萃,是吴文化的核心区域,学院老校区所在地书院巷毗邻沧浪亭、文庙,更是苏州人文渊薮的核心地带,办学旧址元代鹤山书院和明清两代江苏巡抚衙门为学院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学院新校区地处石湖之滨上方山下,不仅山水自然景观钟灵毓秀,而且因为范成大等一系列历史文化名人而别具特色。此外,学院办学历史悠久,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培养现代护理人才的职业学校100多年来为健康中国建设持续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卫生技术人才,敬人敬业、至精至诚的学院精神薪火相传。区域文化、职业特征、校本资源,如何将三者有机结合,通过校园景观设计实现大学文化濡化和传播,成为校园景观建设规划的首要原则。据此,我们在区分两个校区资源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按照“返本开新”的思路,书院校区以巡抚衙门和鹤山书院旧址为中心,修缮西花园、来鹤楼、丰圃亭,并着重梳理历史文化资源,以儒家爱国爱民的思想和医学仁心仁术的追求贯通成“医国-医人”的主线,建设成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石湖校区以白求恩广场和南丁格尔广场为中心,借助雕像、廊亭等景点表达学院熔铸古今中外对医学人文普适精神的价值追求。在整体校园景观建设规划上,与周边的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相似的是都注重对校园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引用,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相似的是都注重对校内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相似的是都注重对学院自身职业文化典型特征的凸显,而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景观建设规划比较和谐地将区域文化、校本资源和行业特征融合在一起,比较好地诠释了大学文化的濡化问题,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以校园景观表达为中心的大学文化的播化。

(三)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

校园首先应该要以校园的和谐为主,那么就要求广大师生的和谐,形成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成为重中之重。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管理的方式是师生员工人格化,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并不适合学校的发展,相反在某些方面会倒推校园的发展,所以校园文化应该要以人为本。那么使得全体教职员工拥有主人翁的意识,老师和同学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间彼此沟通、交流知识,互相学习,那么就会促进校园文化形成好的精神、学习氛围和环境,形成平等互助尊重和谐的校园文化。除此之外,医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还要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院的学生需要更加注重素养的培养,但是针对于当前的教育的方式,以及医学院学生职业的专业的特殊性,医学院的院校仍然需要重视人才素养的培养,加大人才素养培养的力度,注重人才人文知识的培养,比如,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提升,还要注重学生交流、管理、日常生活知识的培养,注重医学院学生的观念的提升,贯彻人文精神的思想,通过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来提升医学院学生的精神素养,以及文明的提升,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四、结语

总而言之,校园文化对于医学院来说十分重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是每所学校的重要任务。当前,在我国要构建和谐文明的、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大学仍然处于长期要努力的目标。为促进校园文化在我国的医学院校建设之中的应用,应该要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思想,完善医学院校园的监管监督监察的机制,促进教师的发展,由教师的发展带动学生的发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医学人才,培养具有优秀医德的医学院学生,树立学生理想、素养相结合的观念,有机地将知识、信念与教育相融合,贯彻大医精诚的精神理念,建设高素质、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弘扬自古以来传承的医德,传承自古以来的医学精粹,造福社会,使得校园文化在医学院的建设之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展。

作者:黄思瑜 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田径,李荫榕.论大学文化的多重维度——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及其关系[J].教育探索,2008(02):78~79.

[2]潘卫.医学科学素养与医学人文素养并重——实现青年医师培养模式转变[J].医学信息,2008(12):101~102

[3]冯正玉,高鹏.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机制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03):99~100.

[4]李凤英,周庆华.融医学道德精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02):112~113.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度苏州片省属高职院校党建思政研究会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4DJSZ01,课题名称《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研究——以校园景观表达为中心》

第二篇:校园文化建设义务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

校园文化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其由粗放均衡到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甘孜藏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却存在文化题材缺乏内生性、教育理念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通过考察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文化建设定位错误,学校管理忽视以人为本办学原则和教育观念缺乏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还导致了该地区教师流失问题严重和学校的不均衡发展等困境。因此,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器物层面的本土化发展,制度层面的人本化发展和观念层面的内涵式发展才能促进藏区学校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义务教育的差异化均衡。

【关键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校园文化;内涵发展;民族教育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断推进,其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一种底线均衡基础上的动态的和差异化的均衡,其发展是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发展。[1]校园文化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影响学校差异性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特色浓厚,因此,在倡导教育均衡的同时,必须关注构成区域教育系统的每一所学校自身文化系统发展的内在矛盾,[2]加强校园文化的构建与改进,关注不同学校的差异与特色,强调校园文化的差异性与内生性,才能激发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内生力量,从根本上实现义务教育的特色均衡。

一、义务教育阶段甘孜藏区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力推动之下,甘孜藏区学校已经基本实现了硬件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基本达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标准化要求。但是,该地区学校的教育质量依然不如人意,学校的外推式发展遭遇瓶颈,亟须内涵式的发展来对其加以提升,从而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具有渗透性,能够在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中发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推进学校特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校园文化将起到关键性作用。通过对甘孜藏区学校校园文化的调查,发现该地区的校园文化不论是在器物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在观念层面①都存在较多问题,导致当地学校在文化建设中没有体现该民族的文化特色,更没有关注差异性发展,这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相悖。

(一)器物层面:缺乏内生性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很多学校试图在显性文化建设方面彰显学校的特色文化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但是在文化题材和主题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校园文化的创造主体方面。在考察中,经常会发现在许多学校的墙壁上画着一些民族图案,多是吉祥宝瓶、宝伞、莲花等藏传佛教的吉祥八宝②图案。学校的初衷是欲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但是,素材却是由校长提供,然后请外地志愿者画上去的,图案旁边也没有相关的说明。在对相关学校师生进行访谈时也发现,他们也不了解这些文化符号代表什么意思,也很少关注,甚至校长本人对于这些图案也没有太多的了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校领导,似乎校园文化建设只是某些校领导的事情。其次,在校园文化主题的定位方面,部分学校出现校园文化模式化的现象。当地管理部门为实现校园文化的特色建设而提出了“一校一品”③的口号,意在让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主题。当地学校为了应对这一政策,都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试图想出一个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文化主题。目前,从每所学校提供的“文化主题”的具体内容来看,至少在口号上确实实现了“一校一品”的目的,使得每所学校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然而,这些主题并非基于学校发展的内在积淀,只是为了迎合上级管理部门的政策,“为特色而特色”而提出的。

(二)观念层面:片面追求升学率

该地区部分学校把升学率看作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学校的主要课程为语文、数学和藏文,学校为提高学生成绩,本应安排美术、手工、德育、科学等课程的时间也被这三门主要课程挤占。通过学生的作业展示来看,语文、藏文和数学作业非常工整而且完成度较高,但是美术、手工等艺术类课程的作业却过于简单潦草,就连在教室优秀作业展示栏中出现的美术作品也是如此。另外,尽管这里的人们民族情结厚重,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但学校却没有设置专门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满足学生和当地群众了解和学习本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愿望。此外,当地学生需要学习两门语言,即汉语和藏语。尽管在小学阶段不学习英文,但是通过对学生和家长的访谈了解到,学生学习的藏文为标准藏文,而日常交流的语言为当地的方言藏文,两者区别较大。学生与当地人民一样,平常交流基本不用汉语,这样一来学生在小学阶段,等于是学习两门“外语”。因此,学习任务较重,学习压力较大。

二、藏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藏区学校校园文化在不同层面出现的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在各种原因的交互影响之下,校园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未能发掘出内在的自生力量,更没有实现特色均衡和差异均衡。这一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文化建设的定位错误、学校管理忽视以人为本的办学原则、学校教育观念缺乏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造成的。

(一)学校文化建设定位错误

校园文化应是学校自身历史的积淀,自身办学精神核心的凝练与体现,是内生而非外加的。甘孜藏区学校校园文化的主题和定位,应该由学校自己根据本校自身发展的历史和优势加以凝练,而事实上,许多学校却是在“谁砸均衡发展的锅就砸谁的碗,谁出问题就摘谁的帽”这一政策的威慑之下,为应对上级检查时,才请人来设计制作,或者直接模仿被上级领导认可的“成功的”样板学校,从而把校园文化建设引向了一种模式化的道路。除此之外,该地区学校还对校园文化创造的主体定位错误。学校文化是有关“人”的文化[3],应该是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然而,目前,许多学校校园文化的设计者和创造者都是校长,认为这只是校长一个人的事情,校长可以随意为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确定主题,甚至主题可以随着校长这一领导人选的改变而随意更改。广大教师和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校园文化的设计,学校文化的内容也未能引起师生的共鸣,致使学校的校园文化失去了原本的活力,从而丧失了熏陶渲染的功能。

(二)学校管理忽视以人为本的办学原则

良好的校园文化需要良好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从文化的制度层面来讲,学校管理制度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校管理是为学校教育和师生发展提供服务保障,宽松的教学环境既有利于师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创造出积极向上的文化。该地区部分学校缺乏宽松和谐的氛围,导致校园文化在制度层面过于严肃紧张,缺失了活泼生动的校园文化气息,不利于师生的身心发展。许多教师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不堪重负的教学压力,最终选择了离开,从而导致该地区学校的教师资源流失严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学校管理制度纵然要规范有序,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贯穿始终。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具体实在的生命本色,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和生命体验,真正实现学校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三)学校教育观念缺乏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在学生发展方面,因缺乏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片面追求升学率,忽略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以及当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导致缺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配套课程。全面发展不是趋同性的发展,它是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具备全面发展的理念才能有效结合当地民族的风土人情,打造人文性的校园文化,确保学校的特色均衡。相反亦然,只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促进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甘孜藏区学校校园文化问题导致的均衡困境

通过对甘孜藏区学校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可以看出,作为教育均衡发展重要内容之一的校园文化建设仍是阻碍该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更不是趋同性发展,而是差异化的内涵式发展,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应该重视该地区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有效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激发学校的内生力量,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特色均衡发展。但是藏区学校却忽视了这种特色均衡,从而使得当地学生、师资,甚至学校的发展都受到了影响。

(一)学生的均衡发展方面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部分藏区学校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发展的特征,在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并且采取军事化的管理措施,这种紧张的学校氛围是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也无法真正实现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比如,通过对该地区A校和B校小学三年级2014年至2015学年度语文、数学、藏文三门学科成绩的对比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尽人意:就语文来说,满分100分的试题,A学校最高分只有56分,最低分仅为4.5分;B学校学生的最高分仅有50.5分,最低分更低,仅有3.5分。数学成绩方面,A学校的最高分为68分,最低分为26分;B学校的最高分为74分,最低分仅为6分。藏文方面,A学校的最高分为75分,最低分仅为12分;B学校的最高分为73分,最低分仅为11分。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普遍反映更喜爱藏文课的学习,其次是数学,对语文课不是很感兴趣。这在学生成绩上也有所体现。但是,即便如此,学生最为喜爱的藏文课,仍有仅为十一二分的低分,并且平均分只有三四十分。这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零散化、模式化,未能真正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不无关系,这种零散化、模式化的校园文化,不利于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二)师资的均衡发展方面

师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素质和规模对于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宽松的管理氛围和和谐的校园文化才更有利于吸引师资和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而过分严格的管理氛围和教学环境只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从而导致教师资源的流失。据调查,当地学校的教师流失问题严重,这与学校文化在制度层面形成的氛围有很大关系。很多教师因承受不了艰苦的条件和严格的制度管理而离开学校。

(三)学校的均衡发展方面

从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文化缺乏内涵式的发展。在政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下,学校过分追求“一校一品”,为了追求特色而特色。康定市附近的区县在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等方面并无太大的差异,而相关管理部门却要求各学校必须选择截然不同的主题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而实际上,许多学校的校园文化主题名称不同,但是校园文化的实质都是相同的,甚至许多学校校园文化的形式与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以壁画或宣传栏的形式呈现,内容也多为礼仪兴邦、尊师重教、绿色校园等,所谓的“一校一品”只是强加了一个不同的校园主题而已。加上学校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错误定位,使得该藏区的学校并没有多少精力真正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疲于应付的风潮使学校文化建设流于表面,从而忽视了学校文化最应该汲取的养分其实是来自人文。缺少人文就不会以人为本,学校文化在不注重人文的状态下发展其道路是不会长远的。长此以往,校园文化将变成一种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东西,并不能真正实现学校的特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不是一个模式的发展,要有差异性,但同时也不能为了差异而差异。外加给他们的文化是不具备生命力的,应该让其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师生发展的需要,创建特色且真实的校园文化。

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视域下甘孜藏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改善路径

藏区学校文化必须是尊重差异的特色发展,学校文化在定位与价值取向方面都应遵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要求,因为“没有差异的均衡不是均衡,是单一;没有均衡的差异不是差异,是差距”。[4]为促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文化差异均衡的发展,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校园文化器物层面的本土化发展

本土化的文化建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建设,是以真正的地域建设者为主,实实在在扎根地域文化,同时,又能促进未来文化发展的建设。随着工业化在藏族地区的推进,工业化带来的整齐划一的运作机制桎梏了学校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之间本土性的结合与发展。因此,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的标准化建设,还要注重学校物质文化的本土性建设。首先,以器物层面的本土性为着手点,关注学校所在地域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以及人文风俗,在大的生态背景下汲取校园文化生长的养分。凝练出符合学校生态系统的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校园文化主题和题材。其次,每一所学校都必然地生活在一定的社区当中,有学生、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群众,这都构成了学校文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并且他们也是学校文化发展的源泉。[5]因此学校的文化题材应该是以本地区的文化创造者为主体,在他们优化自我学习方式,培养自我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的产物,绝非是可以任意外加的文化注入。只有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的本土性,才能以显性的方式营造出一种为师生所喜闻乐见且耳濡目染的文化氛围。

(二)实现校园文化制度层面的人本化发展

人本化发展就是指在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充分重视人的尊严、价值和人性需求,关心人的发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主要体现在学校的管理机制方面,该藏区的部分学校缺乏人本化的理念,没有真正关注到学生的真实需求。并且学校在制度层面对其教育功能的认识出现偏差,“知识就是文化”的认识使学校不再被认为是需要文化和创造文化的机构,对理性化知识的独尊和管理制度的严格使师生内在的生命价值被忘却,学校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特点被忽视。[5]“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始终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对校园文化来说,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资源,要想实现学校文化的人本化发展,学校必须要尊重全体师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促进学校的人文化管理。这不仅是实现学校发展与师生实际发展相结合的必然选择,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要求。[6]

(三)注重校园文化观念层面的内涵式发展

民族地区的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忽略差异性的平均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内涵式发展,校园文化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前提条件。[7]“一校一品”应该是学校从当地民族文化和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文化系统。“一校一品”中的“品”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发、由下而上的文化品质的“品”,绝不应该是冠以其名、自上而下的强加于每所学校的。内涵式的发展体现在各个方面,是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理念。学校在观念层面应树立义务教育的全面质量观,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性和民族特性。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现实环境以及当地的文化底蕴互相脱节。导致他们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与现实需求无法建立联系,这是导致民族地区学生学业成绩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在特色均衡的理念之下,站在国家文化、民族文化、社区文化的立场上来营造一个适合民族地区师生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8]。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被改进和完善,民族地区的学校文化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视域下不应该是削平差异,整齐划一的运作,而应该是在充分汲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差异化发展。学校既是一个高度需要文化的环境,也是一个高度创造文化的机构。校园文化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将学校的每一个人和事物都紧密相连。我们应该建构起校园文化这张意义之网,才能编织出学校的文化精神,[7]才能有效改善学校的教育理念,也才能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创造出符合每所学校自身特质的、内生的,具有持续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

作者:刘栋 陈荟 单位: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民族杂居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XMZ046。

参考文献

[1]冯建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1期

[2]刘新成、苏尚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重意蕴及其超越性[J].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3]陈学军.学校文化是什么[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年第3期

[4]吴亮奎.优质均衡发展:现实矛盾及理论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8期

[5]刘旭东、许邦兴、高小强.青藏地区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6]覃伟合.迈向内涵发展———“两基”后时代视野下的广西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7]程祥国.幸福的向往———学校内涵是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8]滕星.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民族教育,2007年第5期

第三篇: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队伍管理研究

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一个学校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学校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也不例外。闽侯县竹岐学区所在地———竹岐乡,山野多翠竹,竹工艺品经济繁荣。我国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竹文化,学校开展以“竹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翠竹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精神,塑就学生“虚心有节、坚忍向上”的意志品质,从小培育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努力成为国家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同理,日益彰显特色的校园文化也在不断地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几年来,我们筚路蓝缕、奋勇向前。在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中,我们面临着一个较大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学区多年未新增年轻教师,以致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极不合理,有70%的教师超过50岁,队伍老龄化严重。大部分教师处于职业的“高原”期,对工作的缺乏“激情”。本文分析探讨的核心,即在特色主题“竹”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激活”老教师的工作热情。

一、队伍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年轻的队伍,总是充满着激情与活力,因此很多人认为教育也应该年轻化。诚然,年轻的教师有其优势,但我们认为老教师在教学经验与技巧上,是年轻人所不具备的,老教师在学校的发展上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老教师队伍的管理上,我们总会遇到许多问题。部分老教师自视甚高。不可否认,老教师大多是为学校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他们扎根学校数十年,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很多老教师自视甚高,爱念“老黄历”,爱摆资格、倚老卖老,这更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缺乏工作进取心。人过半百,生活目标与价值的迷失感加重,仿佛无论怎样再努力地工作,一辈子的追求也都止步于此了。在任何岗位上,我们仿佛需要的都是求索拼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而事实上,许多学校开展的教学活动的参与群体也都以青年教师为主,老教师的身影已经很少见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促使老教师的积极性受挫,进取之心,丧失殆尽。得过且过的心态。不仅仅是教师群体,各种行业的老职工,也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很多人都抱着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心态。

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及对策

在学校特色主题文化———竹文化建设过程中,总是努力地让特色文化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上发挥作用。我们为教师创造优美的竹韵环境,在队伍中弘扬翠竹谦逊旷达、仁爱悲悯、友善包容的君子秉性,努力建设有高雅情趣的竹文化小团体,如“竹韵墨香”书画社、“丝竹悠扬”器乐团等,让特色文化中的积极因子,重新激活老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1.生活上的尽心关爱

老教师的课余时间没有年轻教师那么丰富多彩,所以学校就有必要主动介入老教师的课余生活中去,凭借学校的力量,对他们的生活提供帮助。细节入手、尽显关爱。竹子是一丛一簇生长的,人是群居动物,竹子也是群体性的生长,这是二者的相似点。每一株竹子下面的根须都是和旁边的竹子的根须缠绕着的,这可以看成是竹子之间的团结友爱精神。学校是竹文化特色学校,翠竹团结友爱的精神也是我们所极力弘扬的。学校管理者眼中应该有大局,对每一个老教师的情况应该有所了解。比如某位老教师家里的孩子结婚,这对于他们而言自是头等大事。作为管理者就应该这时候主动参与,向老教师表达祝贺。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展示出学校管理者对老教师的关爱。在学校的评先评优、职务晋级等工作中,我们都极力地向老教师倾斜。这些工作,也得到学校大多数年轻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形成学校团结和谐的良好态势。举办竹文化活动,建设文化小团体。在课余时间,老教师消磨时间的办法无非是看电视、看报、逛公园,甚至打牌消遣。学校举办具有针对性的竹文化活动,如成立“竹韵墨香”书画社、“丝竹悠扬”器乐团队。这样的活动,营造出校园高雅的文化氛围。这些文化小团体还取得不小的成绩,如“竹韵墨香”书画社的社员中,有1人加入全国性的书画组织,2人成为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还有4位教师成为市县级书协会员。这些有特长老教师在学校的实践活动、兴趣小组、学校乡村少年宫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通过宽慰与调整,养成良好的心态

老教师工作上出现消极状况,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心理失衡,形成不良的心态。老教师队伍里,有一些人以为当半辈子的教师,不需要资历尚浅的管理者却来指手画。所以对老教师管理的一个核心点就是对其心态的调整。英国大作家狄更斯说过: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大多数的盆栽植物都不会选择竹,一来是因为竹本身的美就在于它一个劲的往上生长,越高越修长的竹就越好看。这是翠竹给我们的又一启示。作为学校管理者,也应该有这样一种心态,不要过分要求老教师,让他们将余热尽情释放,让他们像翠竹一样尽力生长。老教师对管理者的意见时有抵触情绪,甚至充耳不闻,这追究起来会引发更大的不满。多找老教师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与想法,尽力帮助解决,遇事决不可做无谓的指责。想方设法增强老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相对宽松的环境,人文的管理,也许是调整老教师心态的一剂良方。向老教师虚心求教。老教师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也见证了大多数学生的成长,他们才是真正对学校功不可没的人。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要有独特的眼光。老教师在学校扮演的是智者的角色,管理者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竹子最具代表的人性化品质,就是虚心与谦逊。弘扬竹文化,也是大力倡导谦逊的美德。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方面向老教师寻求帮助,正是体现了学校的竹文化“谦虚”的精神内涵。老教师生活阅历、工作经验丰富,纵然思想保守,但他们的每一个建议都应该听取并接纳,至于接纳之后如何投入真正的管理过程中,则需要结合更多人的想法。让老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出点子,提意见,这不仅可以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还可以体现出老教师的责任感。他们一旦意识到自己在学校确实是有一定价值的,就有了成就感,自然也就能够提高工作热情了。

3.重新激活工作的热情

竹文化里蕴含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除上述的谦逊、隐忍、有节、不屈、积极向上等,竹文化还浸透着仁慈、孝悌的人道思想。子母竹、孝顺竹、湘妃竹等竹名就是传统美德的一种阐述。“孟宗哭竹”哭出了一首千古传唱的尊老爱亲的颂歌。这都给了我们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许多的借鉴。建立老教师优先的管理制度。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建立起老教师优先的制度。如,外出培训、学习取经的机会,总是让他们有优先选择的机会。学校举办教学讲座,我们总是鼓励老教师上台,与年轻人分享教学经验。学校的重点科研课题,让老教师承担重要的研究任务。学校的教学工作安排,尽显尊老爱老的风气。这些,都让老教师焕发出不亚于年轻人的战斗力,仿佛重回激情燃烧的岁月。以老带新,价值重现。人的年龄越大,经历的事情越多,人生感悟也就越多。老教师常年坚守在教师岗位上,对于这份职业,对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有更多的认识。这一点,我们学校重视以老带新工作,工作中将老教师和年轻教师“捆绑”在一起,扎实开展帮教活动,让新老师获得帮助,更快的成长,早日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师。而新老教师交流互动中,老教师不仅在帮教中获得满足感,着实促进的自己专业的发展,教学相长,真可谓一举两得。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离不开先进科学的管理制度。学校大力开展特色主题文化建设,这不仅要让学生从小浸润在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成长,也要让特色校园文化在教师管理中发挥作用,并逐步建立起科学人文管理制度文化。竹岐学区有一定的特殊性,老龄化严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学校已失去前进的动力。我们几年来的尝试与努力,已经有了回报,我们发现,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可以激活的。学校今天发展的良好态势,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与奉献。当然,我们决不夸大特色主题文化建设对教师队伍管理的作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明白,学校优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往往需要几代师生的共同努力与积淀。不过,在这条曙光初现的道路上,我们已直挂云帆、砥砺前行。

作者:陈必文 单位:福建省闽侯县竹岐小学学区

第四篇:中学校园文化策略建设

我国在对中学生的教育上不断的进行探索和研究,发现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是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原因。所以,在中学教育建设上要加强校园文化的传播,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学生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多方位的全面发展。学生在校生活中不止只有教科书上的学习内容,也受到了校园文化的各方面的引影响,例如在做事标准、思考逻辑、思想丰富、价值观念上都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这种教育方式不是教科书能够代替的,它是培养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文化,是一种潜藏的校园教育力量,也体现了学校的教学作风和正面形象。校园文化的触角能够深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它,并互相学习和传播,是校园各个部分的链接纽带,将整个校园团结在一起。一个学校的文化素养是学校教育机制的重要的评测标准,能够从中看出学校的办学和教学的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和老师的精神层次,形成一个学习良好环境,凝聚学生和老师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建设中学校园文化的意义所在。

一、校园文化包含的基本内容

1.制度文化

每个学校都有学校对学生老师指定的规章制度,能够有效的管理师生的在校行为和价值取向,是建立中学校园文化的基础。并能够让学校的教育环境得到改善和规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物质文化

在学校中都有一些基础的设施,例如学校的建设规模、整体格局、基础的教学设施和研究室以及建筑物的风格等等。从校园的物质建设上也体现出了这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从真实物体当中可是看到的。一个学校如果有着良好的校园环境,有着美丽的校园风景、合理有趣的校园布局、使人愉悦的建筑和有意义的雕像等等,能够让学生更加愿意在这所学校接受知识,并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

3.组织文化

学校一般都分成几个文化部分相互影响:学生的成长文化、老师的教育文化、学校管体体制的文化。在三大文化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校园文化机制。所以,每个学校都离不开这三点,或者略有不同,但一定有属于自身学校的框架体系。

二、有效建设中学校园文化的策略

1.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校园宿舍和基础设施: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办公楼、实验楼、多功能大教室等等,并随时保持能够正常使用。积极宣传和管理学校的报刊、公告栏、广播室等通知或传播学校文化的设施。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文化气息。

(1)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知识,学校要时常组织班会、年级会议、学校会议,并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了解认识到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性,对任何事情或人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无危害有贡献的人。

(2)学校要随时监督和管理学生、教师、领导人员,建立良好的行事作风。老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方式、爱护学生之心和敬业严格的工作态度,才能够教育他的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心和勤劳努力的人,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告诉学生要善于思考等。学生的领导则更需要以身作则,加强对自己的管理,具备好的道德素质和文化内涵,给学生们做榜样。学校可以利用校刊广播等媒体来充分的传播积极向上的校园故事,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浓郁的文化校园氛围。

(3)紧密师生之间的关系,加强沟通。老师要对学生做表率,展示老师的知识和道德魅力,引导学生做一个正能量的人。因此,学生对老师会产生尊敬和喜欢的内心活动,有益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亲密度,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紧密学生之间的关系,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老师要对学生的关系建设进行有效的引导作用,缓解和消除学生之间的矛盾,多多进行沟通,避免学生出现嫉妒不满、自卑自负自私等偏激的心理,要使学生能够保持平常心,学会宽容和大度,互相学习一起前进。

(4)学校多多组织课外活动,或以读书有关、或于运动健康有关等等,让学生在上学期间不要产生烦躁心理,还能够促进学生兴趣的激发,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潜能。学生在学校不仅能学到课本上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做一个有思想有创意的人。同时传统的活动也比不可少,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学习兴趣。

3.加强管理体系,促进文化传播。

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老师要奖罚分明,严格职守,保证校规的威严和作用。因此,学校要做一个完整的管理机制,确保校规的实施。校长是总负责人,其余各处各年级的办公人员和老师都要按照校规体系严格恪守,进行分明的任务分配,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听取意见和改进,通过考试的方式加强师生的学习能力和行为方式,做一个有品德、有素养、有能力的积极向上的人。

结语

根据以上所说的几点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其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建设更加开放有效的措施之一,能够使得学校的教育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所以,丰富校园文化、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组织校园活动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只要保持校园生活的新鲜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枯燥乏味的心理感受,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品质的优秀人才。

作者:杨磊 单位:深圳市博伦职业技术学校

第五篇:高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全体成员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以校园为载体,旨在提高全校师生精神文化底蕴、促进全校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经过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所形成的多形态文化。[1]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部分。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物质环境,包括校园建筑、硬件设施、环境结构等,是校园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精神风貌与意识,包括校风、学风、教风、人际关系等内容。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学校的精神风貌、道德意识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与进步。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各项管理体制和行为规范,它对学校全体成员具有制约和管理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学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在某种层面上,它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在学校的具体体现。

一、校园文化的意义

1.校园文化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充满好奇心和探索力,主观意识浓烈,极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校园、同学之间风气的影响,所以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是迫切的也是必要的。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帮助学生避免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蚀,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完善的环境。

2.校园文化是学校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基础

我国教育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学校肩负着培育下一代健康发展的重任,自然成为教育实验的根据地。校园文化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成为使学校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基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全校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种隐形的力量,能够培养师生良好的文明意识和道德规范。

3.校园文化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可以大大增强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完善的校园文化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拥有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促进全体成员形成高尚的人格素养和独立的人文魅力。

二、高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

1.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发展不均衡

大多数高级中学都只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忽略精神文化发展。先进的教学设备、多样的体育设施、整齐的校园绿化,学校物质文化不断发展,但是不能因为发展物质文化而忽略精神文化的同步发展,因为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目前,高中学校的精神文化呈现出明显滞后的倾向,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此外,相比文化熏陶,学校更愿意制度管理。学校多制定较完备的规章制度制约师生的日常行为,片面强调制度管理,没有将制度与精神结合发展。

2.精神文化建设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高级中学发展校园精神文化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上,主要方式为思想政治课程、升旗演讲、爱国主义教育、墙壁文化等。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从根源上建设校园的精神文化。学生片面接受课本上的思想政治课程,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学一些纯理论的大道理,对于还未踏入过社会的学生来说,无异于纸上谈兵。[2]

3.缺乏校园文化发展的科学规划

许多学校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校训,一条校训就能代表整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就能说明一所学校的文化气质,其实事实远非如此。还有一些学校将发展校园文化放在开展文体活动、社团活动上,认为师生多参加一些类似的活动就是对校园文化的提升和改进。学校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合理规划,其实,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并不是一项突击任务,它的长足发展进步需要学校有整体的布局与合理的规划。

三、高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1.促进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协调发展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能使校园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在物质文化方面,学校要组织师生共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多开展美化环境的活动,增加师生主体意识,切实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整体规划中。在精神文化方面,学校要努力培养师生的人文素养与精神风貌,提高师生的审美品位和精神层次,树立师生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建立师生间和谐民主的文明氛围,打造符合时代要求又颇具本校特色的高效有序的精神文化。[3]在制度文化方面,学校要时刻秉持用制度发展人、用机制塑造人的理念,管理体制体现服务性、关爱性和民主性原则,明晰制度是制约而不是禁锢,也要保证校务的公开透明,机构设置的合理健全。

2.多元化发展校园的精神文化

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都是校园精神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校风建设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大力普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以人为本、终身发展”为原则,促进校园保持昂扬向上充满活力与朝气的精神文化氛围。学风建设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科学求实精神,激发学生探索欲和创新力,端正学习态度,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道德自我约束,同时以教师的学风带动学生的学风。教风建设要着力增加教师的责任观念与榜样意识,进行严谨又活泼的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乐业,用知识和关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正确认识并合理规划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学校要对校园文化的发展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清晰的认识,要从全局性、系统性层面着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自始至终应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变化,要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着手开展,综合构建物质文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科学设定管理制度,使学校不仅成为传递知识的学术场所也成为养成道德文明的人文基地。[4]学校要积极扶持校园社团活动,鼓励实践出真知,合理把握学生青春期过渡时期的成长要求,吸引学校全体成员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来。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人人都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共同营造出健康的校园文化。

作者:赵端凝 单位:辽宁省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德.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12.

[2]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107-109.

[3]李慧波,赵玉玲.高中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吉林教育,2014(1):13.

[4]鲍家萃.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探讨[J].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82-84.

第六篇:校园文化建设应用

课改进入第三年,当下是我们进入的第一个收货的季节,三年的坚持,换来了今夏中高考的辉煌成果,但我们以后的路依然任重而道远。前两年,我们不论是出去学习,还是把其他地方的教育专家请进来,我有一个深刻的感触,那就是但凡在教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而且这些文化体现在学校的各个角落,也体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每当想起即墨二十八中美丽的校园,整齐的自行车库;武汉光谷八小,每一条道路,每一座与学校文化息息相关的楼房,一种羡慕之情油然而生。

所谓万事开头难,既然我们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已全面深入展开,而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获得了一定的口碑,那么,下一步,我们就应该进一步完善我们学校的文化体系,进一步将我们的教育理论深入烙印在每个学生身上并通过学生传达给社会。我们经常听到有经验的老师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不是简单的教书,不是单纯的将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教书是一门生存技能,是为了自己而去从事的一项工作,而教育教学是在铸造灵魂,是在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整个民族。是啊,说的多好,在道德标准越来越缺失的今天,教育功利化越来越明显的当下,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我记得我们的艾校长在去了台湾回来后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中国文化在台湾”,就连台湾民进党主席谢长廷也说“大陆的中国文化不如台湾深厚”,现在越来越多的大陆游客赴台湾旅游的目的之一恐怕就是感受真正的中国文化吧。所以,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学校,一个家庭也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因此文化建设刻不容缓。上个学期,学校进行了学风,教风,校风的征稿,而且还征集到了不少的优秀文稿,这是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就像我们写作文要先写标题一样,首先就确定整个校园文化的主题,然后再将整个主题延伸到我们校园的各个地方,各个方面。什么是文化?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是,我们也知道它无处不在,文化它让我们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它让我们明辨是非,它让我们约束自己的行为,它也会让我们成为精神世界饱满的人,甚至它会成为我们引以为傲的自豪感。今年学校开启了启明文化工作建设,以“启迪智慧,明辨事理”为核心。

当然学校的文化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最终不论确定以哪一种文化理念为核心,但就凭将情感教育放在和智力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就是一种进步。今天,太多的人只关注智力教育,以为考一个好大学就是一切,也有一些人提出读书无用论,只要善于交际就可以获得成功。这是两种极端的观点,但却具有普遍性。而这两种思想培养出来的人,我个人认为都不算成功,前一类人高智商,但却也成为我们通常说的书呆子,后一种人则没有是非观念和道德底线,危害更大。只有在系统文化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更远的发展前途。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文化建设应该加大建设力度,而且应该让他成为一种习惯,让他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提升我们的个人修养。再来看我们现在的教育类书籍,受欢迎的往往都是一些讲解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书籍,而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书籍却少有人问津。或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很多家长认为所谓的综合素质发展就是多学习一点业余爱好,多报几个培训班,本来家长的出发点是很好,但时间一长,就变成了把孩子丢给培训班,自己就可以休息了,或者为了考级,成天逼迫孩子学习这个学习那个,最后又变成了应试教育。我们要知道学生个人习惯,文化修养的形成,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家长不能一味简单的将孩子往培训机构一丢就不管,更不要将自己的希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学校教育为孩子提供智力水平的提升,并传递文化的理念,而孩子们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完成文化理念的实践。我们都说“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拿着智能手机出生的孩子,话都说不全就已经把手机玩的很上手,甚至比我们很多成年人还熟悉;拼音字母还没学全,就把电脑玩的贼溜。但是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新的流行词,“自闭”“抑郁”“宅”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文化的缺失。文化是人与人在交流中产生的一种个人修养与习惯。而且我们也经常讲与不同的人交流会获得不同的收获。每一次收获都是一次文化素质的提升。反观那些不经常与人交流的人,我实在很难想象他们有什么文化修养,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空间里,方便面,外卖是他们仅有的与外界的交流,家里乱七八糟,方便盒饮料瓶随处乱扔,还有好事者美其名曰“宅文化”,那我只能说“呵呵”了。我始终认为文化是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产生的,并影响着我们的习惯,与家人的交流,诞生了家庭文化;与老师、同学的交流,诞生了校园文化;与同事,领导的交流诞生了企业文化。作为学校我们的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与家人的交流,也可以为以后学生与同事、领导的交流打基础,因此,千万不要让单纯的智力教育耽误了学生日后的综合发展。

诚然,现在的考试模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必须以智力教育为主,但如果我们把目标放得长远些就会发现,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人才,我们可以看到,单纯依靠一张名牌大学的文凭就可以工作无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企业的面试越来越成为一个企业用人的关键,过去的个人能力突出,也被现在的团队协作能力所取代,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成功的事业都是由一些人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单靠个人终将一事无成,而这其中沟通能力的好坏决定了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因此,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现在,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正是顺应了当下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让学生在专注智力学习的同时,学会与人沟通,师友合作,自主学习是既考虑到学生智力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充分考虑学生之间加强沟通的重要性,而且两名学生相互学习,互相监督,既可提升学习成绩,又可以让他们认识到与人交流的必要性,同时,还可以互相提醒,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才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套用试下流行的一句话“没文化,真的很可怕”,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努力建设良性校园文化。

作者:张睿 鄢莉 单位:荆州市文星中学

第七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选择

摘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因此,有必要分析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一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院校;校园文化

基金项目:

本文系大连市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年度课题(DZKY2015B06)的研究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基础,引导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引导职业院校群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铸就优秀建设者培养可靠接班人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打造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职业院校做好整体规划,建立一个各环节紧密相扣、科学严谨的系统来保证实施。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职业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与内容顺利融入其中,并将职业院校的历史传统、人文价值、办学特色等各种因素进行凝练、升华,进而创新形成职业院校师生共同的向往与追求,并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和校园文化活动予以大力宣传和张扬,激荡起职业校园中具有鼓舞和激励作用的正能量,荡漾起时代的主旋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举办高水平的系列讲座,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校史馆和荣誉室这个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的舞台作用,搭建起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丰富多样的传播平台,展示校园精神、诠释校园文化、培养爱校情怀,加强师生对学校传统、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的切身感悟,激发起全体师生员工和管理者的荣誉感,增强其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要充分发挥党报校刊尤其是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的作用,深度宣传并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敢于批评和坚决摒弃错误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净化舆论环境;要搭建好校园文化宣传平台,增加积极校园文化的交流机会,增强师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度、归属感,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人文价值和科学精神,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聚合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两个要素——物质要素和文化要素。这二者缺一不可且不可偏废,而最关键却是精神滋养和文化影响,即何种文化因素与物质存在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特定的概念界定时间并不长,但其精髓源远流长地存在于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引领着包括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一切优秀中华文化。职业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既要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充分挖掘职业院校独特的文化品格与精神特质,还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物质文化建设的主题与灵魂,科学推行校园环境建设,提升校园环境的品位,赋予和积累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铸造职业院校的校园精神和文化品格,逐步形成职业院校独特的深厚积淀;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职业院校的物质文化之中,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高度重视校园的结构布局、建筑设计、校园装饰、美化绿化等文化景观的策划。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衡量职业院校治校水平的文化指标。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和理念,科学严谨的治校风格与求真务实的准则要求,不仅会在师生员工中形成严格的规范力和约束力,还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促使文化素质教育按照规划有节奏地进行,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清晰、方向正确、目标确定。因此,作为保障其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职能实现的规章制度的总和,职业院校的制度文化是保障其一切活动正常而有序进行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和评判其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更是规范引导职业院校师生思想和行为的原则要求。在职业院校制度文化建设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职业院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师生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入手,从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高水平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在全球教育格局不断开发的背景下,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一些先进的职业院校的制度建设理念开始引进并发挥了作用。当然,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必须考量支撑这些制度背后的思想、文化、价值等诸多因素,不可一味照搬照抄,更不可忽略了我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单纯地看到西方的管理制度和理念的先进性,不注重与中国职业院校具体情况相结合,必然承受水土不服的后果,甚至出现办学方向偏差的重大问题。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院校之魂,是引导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航标灯。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院校的行为文化建设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职业院校的行为文化建设,就是将其作为职业院校师生行为的判断标准,明确什么行为应该得到提倡,什么行为必须禁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道德上的要求,而且是一个培育和践行的长期动态发展过程。人的行为方式既是价值观的外化,也会反过来促进价值观的内化形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和专业课教师都负有不可推卸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教师必须躬身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行为标杆,既要教书育人,更要严格遵守职业操守和规范,以较高的道德水准、高尚的思想境界、正确的价值取向、高雅的行为表现,为影响和引导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带动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其次,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院校行为文化铸造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校园的科技、学术、体育、文娱、校内外实践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寓教于兴趣,寓教于竞赛,激发师生改革创新的意识和报效祖国的热情。还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支撑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强大动力,使当代大学生勇敢担负起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彰显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升其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院校的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建设现已成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阵地。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来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对待网络和利用网络。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个安全有效快捷的网络环境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应该下大气力打造出一种高雅、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平台,并充分利用这一校园网络平台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教育,营造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文化氛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具体的网络宣传和网络教学活动之中去。可以通过设置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人物和活动的校园主题网站,可以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和开展网络论坛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好地融入职业院校师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作者:郝连儒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N/OL].新华网,2014-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