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工作服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究

档案工作服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究

1建立相关高校档案管理制度,有效进行档案宣传,实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制度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高校档案馆应经过调研、考察、学习建立相关,并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办法和制度。加大《档案法》及制度规章的宣传学习,逐步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档案意识,保管好并及时上交有特色的档案资源。利用校内报纸和校园网进行档案宣传,开设专栏专门刊登无涉密范围的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或根据史料撰写的关于档案类的文章登载在校内报纸或校园网上。通过馆藏资源的展览,丰富史料的讲解,定期的讲座与培训,让广大师生真正了解档案的重要性,更好的利用档案。

2拓宽档案资源征集渠道,优化馆藏资源,实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对全校师生起着精神引领的重要作用。高校档案史料真实记载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式与模式以及校训、校风的形成过程,这些是高校精神文化的内容所在。所以高校要拓宽档案资源征集渠道,加强征集工作的力度,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史料档案征集工作。应从档案载体、内容、形式等方面拓宽收集门类,加强与各级各类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及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征集有关高校发展的档案史料;通过“征集公告”,扩展档案资源建设的视野,搜集、查找散落于社会、民间、个人手中的档案史料;积极开展“口述校史”、“学校记忆”工程,抢救濒临遗失的校史资源和历史记忆。同时,高校档案包含了记录着学生立志成才的不同形式的文件材料及记录着教师发奋钻研的科研成果、学术活动记载,这些都反映师生立志成才、教书育人、锐意进取的崇高精神。所以我们还要主动采取各种方式和渠道,开展知名人士的档案征集工作,将学校里有突出教学科研贡献的领军人物、专家、学者、教学名师和行政领导纳入征集范围,征集他们在在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档案材料,这是高校办学历程的真实记录,也是学校宝贵的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建立校友人物档案,因为知名校友是学校的“品牌”与特色,这些学生毕业后在社会各种岗位上继续发扬学校精神,做出突出了贡献,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进行“零距离“的征集与采访,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从各大报刊网络媒体中征集知名校友信息,收集他们的相关报道。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档案的社会化服务功能越来越明显,为了有效面对公众服务,增强档案资源的文化厚重感,档案部门要从现在做起,不断丰富馆藏档案的文化内涵。采取征集和捐赠相结合,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交换关系,把馆藏中珍藏在个人和其他单位的反映本高校发展足迹的资源吸收进来,补充馆藏资源的不足。还要根据公众的文化需求,依法接收有关的文化档案。丰富知名学者,专家、校友、自然环境、重大活动的档案,作为爱校、爱国热情的鲜活教材,改变高校档案馆馆藏载体单一的局面。着重接收那些能否反映本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及重大活动状况的和能够突显办学特色的重点学科的档案资料,如教学安排、教学设计,教师学术科研成果、项目、著书等,展现高校教学办学风貌。扩大与师生民情密切相关的民生档案的收集,注重学生学籍、学生活动、学生荣誉、教职工晋升、教职工职称、工资、福利、党政文件的收集,不断丰富馆藏,合理改善结构,不断实现静态资源和动态需求的结合,整合高校馆藏档案资源,满足师生和社会的利用要求,发挥档案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改进和创新档案编研工作,打造文化精品

“档案编研是通过对档案信息的搜集、选择、加工、整理并进行有效开发和整合,将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社会需要的文化产品的过程。”面向广大利用者,我们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有选择并且目标明确的开展史料编纂和创造性的编研工作,将档案中有特色的文化价值挖掘出来。将编研工作与大众传媒相结合,利用现代技术,编撰图案文并茂的具有特定内容的专题汇编,并利用多媒体技术,举办各色专题性展览,宣传高校历史、名人、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根据实施文化精品工程需要,积极发掘档案特色资源,为影视剧创作、专题片、美术作品创作等提供基础性材料,从而实现档案的文化价值开发与特色文化建设双赢的局面,扩大档案服务和以史育人的教育功能。

4加强基建活动档案资料的收集,实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建筑文化、标志性文化建筑的一种物质展现,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化。要加强基建活动档案资料的征集,校内从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餐厅、道路的命名,到各种人文景点、标语牌、校园广场设计创意、室内装饰布局,处处都是学校特色精神文化的物质体现,这些建筑与景观不仅体现高校各个历史时段的外观与面貌,同时也反映了校园文化进步的历程,是高校精神文化的物化表现。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校园文化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档案反映高校办学的历史轨迹,是高校发展的真实记载,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厚重积累,所以做好高校档案工作是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作者:杨寅庆 单位:三峡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