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异化现象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异化现象

摘要:“异化”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基本主题之一。后现代主义作家认为,使人异化的除了金钱,还有物质世界。它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悲观主义、虚无哲学,在艺术形式上往往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因此文风呈现平淡感、不确定感与荒诞感。本文从对异化现象概念的界定、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异化现象的特点等几个方面,举例探究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归纳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两面性。

关键词:西方文学;后现代主义;异化

引言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在时间上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在空间上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拓展而从西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逐渐波及包括中国(非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世界,在社会、政治、经济层面与思想文化层面上既积极地主张多元差异,并由此对抗本质主义形而上学、又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自我反思性的当代现象。本文所指的“异化”概念是指文学中的异化现象。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一般有以下三种异化现象的表现方式:兽化、奴化和物化。作者大体上是要创造一个没有思想、行为低级,可供人嘲弄的形象。这三种表现形式在同一部作品中往往同时存在,目的是描绘出一个虚实相间的荒诞世界,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美感。

一、异化的概念

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已经提出异化概念,费尔巴哈(LudwigAndreasFeuerbach)的人本学异化理论着重评判宗教异化。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也涉及了这个思想,他一方面肯定职业分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效率,加快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另一方面他也对分工所造成的弊端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在分工的过程中,以劳动为生的人民在其工作中局限于极其简单的几种操作,他们把一生都耗费在了完成简单操作的工作上,而且操作的结果干篇一律,几乎就是相同的。因面他们没有能力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理解力,于是变得极端愚昧和无知。尼采的异化思想与其观点不同,他的视角选定的不是宏观的经济学和社会学,也不是科技决定论,而是宗教、道德和伦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认为,人类历史有两重性,它既是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不断的提高的历史,又是人类日益异化的历史。异化指的就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力量作为外部力量反过来支配了人类。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并展开了他的异化劳动理论,从四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异化。1.制造的产品的异化。从结果上看,创造的量与获得的量没有达到平衡。2.人与生产过程的异化。生产过程本身是能动的外化和证明,对象的外化不过总结了劳动本身的异化和外化。3.人与他自身的异化。劳动不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劳动者只在劳动之外感到自在,劳动中的自己属于别人(资本家),而不是自己,这是种异已关系。4.人与社会的异化。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它个人的生命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活动成了受动,转而反对其自身的活动,于是他从“类存在”中异化出来,从与自身的异化蔓延到了与他人、社会的异化和分离。

二、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

在西方,从古希腊赫西俄德(Hesiod)的《工作时日》起人们就开始关注社会异化、人性异化。在17-19世纪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作家就有关于人性在金钱、欲望、权力下变异的描写。进而导致,20世纪初一些现代主义作家极度关注异化现象。后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相比,后者总是苦心孤诣地喊出主体的内心独白,而前者却直截了当地宣称主体死亡。

三、异化现象的特点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的创作特点纷繁多样,各不相同,但大体上呈现以下四种特点:1.后现代主义作品在内容上带有浓重的虚无和悲观色彩。例如,德国的沃尔夫笔下的《卡珊德拉》所展示的,战争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人一旦卷入其中,便会丧失对现实的判断力,丧失自主性,只能盲目地随之沉入毁灭的深渊。阿根廷作家普伊格笔下的《蜘蛛女之吻》的内容涉及了拉美专制国家的两大禁区,即激进的社会革命和同性恋。这使小说在阿根廷以至拉丁美洲的语境中具有特别的社会批判意味。但不难发现,小说的悲观情绪和批判力量远不止步于此,作者力图将质疑扩展到与阿根廷暴政类似的且普遍存在的压抑的社会现象。美国作家巴思的《迷失在游乐场中》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在结构形式上大胆地创新,有鲜明的“自我指涉性”,通过不断地谈论自身来向读者展示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把故事本身创设在一个三维的大框架里,让故事的叙事内容变得不限循环,让读者迷失于作品本身。2.在艺术形式上,后现代主义作家力图推翻传统的文学规范进行创作,呈现出对变异性、碎片性、断裂性、混沌性的无条件接受。例如,英国的福尔斯笔下的《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写作视点是不断游移变换的,全知视角、外部视角、人物视角交替运用,有时作家“本人”也可以跳出来说话,甚至还曾作为一个性格丰满的人物出现在叙事中,被认为是后现代元小说的经典,其特色集中体现在作者对小说叙事的探讨上,“在这样一个毫无自由的社会里,一个地位卑贱的女子是怎样获得自由的”,人物萨拉是一个多义性的神秘人物,她难以把握却极具魅力,她有着“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特殊地位,她努力地争取自由和独立,却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作者行文中尽显悲凉。美国纳博科夫笔下的《微暗的火》中,用镜子、游戏、迷宫、象棋、影子等意象营造出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时空环境——迷宫,“人类生活是深奥而未完成的诗歌注释”,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如坐牢狱般的痛苦挣扎,进而展现失落哀怨的主体特征。以上作品中的混沌、碎裂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作者集中精力运用笔墨之处,也可以认为,这是作者的“有意而为之”。3.在语言的使用上,后现代主义作家也追求新奇怪异,大搞语言实验,“文字冒险”,极尽玩弄语言技巧之能事。例如,美国的冯尼古特笔下的《平等下的桎梏》中,极致的幽默、玩世不恭的语气和科幻色彩,在荒诞的情节和冷嘲热讽死的语言中隐含着悲观的情绪。美国作家品钦笔下的《梅森与狄克森》于1997年问世,被誉为“一部歌颂科学的胜利和表现失落的史诗作品”。作者没有使用当代英语进行创作,而是以一位18世纪牧师的口吻来叙述梅森与狄克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美国马里兰州的分界线划分界定的全过程,因此语言上显得晦涩难懂。再如美国的阿胥伯莱笔下的《这些湖畔城》,这首诗形式整齐,分为7节,每节4行,“那些人像灯塔样从你身边飞过你的身边”,这里借助具体事物进行暗喻,渴望照亮的心显得加倍的孤独,暗示着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疏离,诙谐幽默而又暗含悲情。4.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难以用传统的“人物”概念来描述和界定。例如,法国的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在迷宫里》的士兵,没有来历,没有外貌,没有家庭,没有心理活动,甚至没有姓名。美国作家巴塞尔姆笔下的中篇小说《白雪公主》更加奇异,他采用了戏仿手法,小说中本该纯洁美丽的白雪公主是个每日忙于打扫煤气灶和刷洗烤箱的家庭主妇,每天思考奇怪的问题,并不安分守己,且与七个侏儒关系暧昧地住在一起,这里所采用的小说人物身份设定显得模糊,丧失自我,行为混乱,麻木冷酷,失去了统一性。《白雪公主》也因而被评论家称为“邪恶的童话”,这正是物欲至上原则下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人们精神扭曲的显现与嘲讽。以上四个特点体现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两面性,一方面在文学创作上存在过激和破坏性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充分扩大了文学表达的可能性,打破了文学创造的局限性。

四、结语

后现代主义文学与通俗文学相比,它更灵活、更复杂,它与通俗文学既不是对立,也不是合流,其思想性与艺术特征难以勾勒出清晰的轮廓,但大体上与“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密切的联系,时至今日,有关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争论仍未平息,始终是个值得学者探究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杨颖.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8):67+69.

[2]喻智锋,罗荣.浅谈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异化主题[J].名作欣赏,2018(17):170-171.

[3]张焕芹.后现代主义视域中的文学作品文本特征[J].文教资料,2018(12):13-14.

[4]陈海贝.《第五号屠宰场》中的黑色幽默解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05):61-6.

[5]张婷.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中国文学——以新时期诗歌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02):1-2+5.

[6]张娜.新理性精神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关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

[7]魏善浩.西方现当代文化“荒原”上长出的“恶之花”──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评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5):18-23.

[8]徐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评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68-75.

作者:王怡君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