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统艺术范例6篇

西方传统艺术

西方传统艺术范文1

【关键字】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造型手法;特点

我们从传统的建筑研究来看,在装饰艺术当中的粉刷、彩绘和雕饰等不仅仅是对建筑的一种装饰,更多的反映了人们的地域性审美、思想及文化特征,所以说地域性文化对于建筑装饰艺术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同样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及地域特点,中西方的社会历史背景差异化也对建筑装饰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装饰艺术也开始逐渐实现中西方的渗透和影响,因此对于中西方的装饰艺术研究尤为重要。

一、 中西方建筑及装饰艺术的特点分析

中西方建筑特点由于其文化特点及历史发展的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中

式建筑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而西方建筑则具有一定的希腊历史因素影响,因此在建筑风格和装饰特点上也又较为明显的区别。

中式建筑及装饰风格体现了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特点,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我国的建筑具有其独特性,而且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家思想自古便在我国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道家的哲学思想对建筑及装饰的影响也非常大。我国古代的建筑及装饰特点大多呈现出自然的特点,对楼层的高度上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建筑装饰也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较为鲜明的阶级属性,这些都是受到儒家的“中和”思想及道家的“自然”概念影响。因而,中式建筑及装饰风格都力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建筑的漆色到图纹的描绘上都能可见一斑。

西方建筑及装饰艺术伸手古希腊文明的影响,在西方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希腊文明不管是建筑还是哲学及文学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因而也促进了西方文化的较大发展,特别是对西方的建筑风格及装饰特点的影响非常巨大。古希腊文化中奴隶制的政治制度对社会思想及文化特点都有很大的影响,促进了古希腊文化中对神的崇拜。从而在建筑风格及装饰艺术上,“人神同源”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建筑和装饰的领域中,对诸神的雕塑和绘画都很多。而在装饰的细节方面来看,西方的建筑艺术与中国的写意风格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写实与对自由、力量的追求,在风格上极力的体现着与力量的协调感,几何形状的建筑,精雕细琢的装饰,以及富丽堂皇的风格都能体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 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的传统性比较分析

中西方在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淀存在较大的差异行,所以在建筑风格上

有较为明显的不同,但是在传承方法上还是有一定的共通性,那便是装饰艺术的编发都会根据其文化思想相统一。因此要研究中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性,尤其是传统性的比较,更要分析其文化差异。

一方面,从建筑装饰的空间表现上来看,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及装饰特点主要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事物的精神感触和心灵领悟,创造过程中主要以人们的心态为出发点,表达某种情感的宣泄,或者是对某种意境的表达。所以,在建筑装饰的空间表现上,主要是以沉稳和含蓄为基调,其建筑装饰主要体现一种移步换景的感受,在空间设计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每挪一步对周遭的环境和韵味都有相应的变化,让人有画中移步的感受,因此在建筑风格中,其装饰的树木花草以及雕刻绘画等需要达到一定的平衡配合,形成有机整体。

但是西方的建筑体系有些略微的不同,其思想和建筑风格继承了古希腊的模式,力在表现其壮丽和挺拔的特点,凸显的是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意识,这与中式建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这种区别在西方哲学中的人本思想体现较为突出,所以在建筑及装饰风格也体现出一种人在自然面前的大无畏意识,让自然屈从于人类便是其在空间设计上的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

另一方面,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在造型手法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的建筑风格在造型的表达手法上体现传统文化的特点与思想,但在具体的形象上么有具象的追求,而是通过整体的调和爱突出其内涵和精髓,特别上在古代的龙纹雕刻及绘画特点上表现明显,为了凸显皇家的威严,帝王之家在色彩上往往比较绚丽夸张,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敬畏感。建筑菜商也主要以木质为主,不仅为建筑装饰提供了较大的塑造空间,同时使得装饰的浮雕等增加了较多灵气,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

但是西方的建筑装饰在造型手法上同样体现了写实的特点,虽然同样有对自然的崇拜,但是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对自然的征服和探索,特别是在绘画和雕刻等装饰上,多以模仿自然为原则,巧妙运用装饰物,几近真实,但稍少灵动。另外,西方的建筑装饰多体现立体感与层次感,有种十分明显的刚毅性与个性特点,特别是古希腊建筑与哥特式的建筑风格,虽然在形式上有着某着发展变化,但是整体思想和建筑理念的核心都体现其征服。从建筑材料来看,西方建筑主要以石制材料为主,体现其刚毅性与力量感,在雕刻上较多的体现对神像和宗教的关联,相较于中国传统的木质雕塑,少积分柔美但是多了张狂与力量。

结语:综上所述,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的传统相对来说各有千秋,尤其在不同的社会体制与历史发展、文化底蕴的影响下,各自发展体现其不同的人文追求。虽然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建筑风格及装饰方式相较传统风格也有一定的不同,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借鉴和学习,中西方建筑各有其优势与特点,怎样扬长避短,融合贯通,才能更好的促进建筑装饰艺术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晓檬 吴巍.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J] . 《中外建筑》 2013年02期,2013.

[2] 黎文勤;徐雯君.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价值工程》2012年22期,2012.

[3] 李俐.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语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J]. 《武汉理工大学》 2003年,2003.

[4] 黎文勤;徐雯君.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价值工程》2012年22期,2012.

[4] 付晶磊 .浅析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特点与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 2013年15期,2013.

西方传统艺术范文2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建筑艺术;建筑材料;区别

贯穿古今的建筑,在东西方所呈现了迥然不同的风格。对于中西方传统建筑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风格,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很多人认为这与环境及客观的物质条件有很大关系,就是说建筑形式和当地地理气候及原材料出产有着密切关系。而我们单看传统建筑中基本框架材料的运用,上述解释就不那么令人信服了。中国传统建筑善用木材,但西方的传统建筑则多用石材。这两者间巨大的差异性难道仅仅只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吗?我看不然。我们看那占地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所有宫殿均为木结构。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工匠在建造时,木料的选取上,可以说集结了天下最优等的木材。而这些木材很多都不是北京附近所产。所以说单从客观因素去看待中西方传统建筑在石材与木材间所做的选择是片面的。

一、西方传统建筑材料中石材的运用

在本文中,是以中世纪以后,欧洲各地出现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物为代表,作简单分析,力求使读者对于这一时期,该地域的传统建筑有个初步了解。中世纪以后,13世纪——18世纪之间,欧洲各地出现了一批堪称绝世经典的建筑。如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等等。这些经典建筑不仅在当时受到人们的追捧,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我们折服于这些建筑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注意到它们无一例外的运用石材作为建筑的基本材料。所以人们常说,西方的建筑史是一部由石头垒就的精美史书!翻看这本精美史书,我们无刻不感受着浓郁的欧洲文化。传统的西方国家是一个泛神论的社会,由普通百姓到最高统治者对神均充满敬畏,而正是这一份对神痴迷般的崇拜,使得其名垂千古的经典建筑中,有很多都是神庙或教堂。人们希望为神冥建造永恒的世界,更希望聆听神的旨意,所以在设计中,建筑物多设计的威严、高耸、空灵。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唯有石材能满足这一要求。建造者利用石材的坚硬和力量感,来追求极致的建筑艺术,突出神的高大,以及人类的渺小,所以石头很好的诠释了这些建筑的特点。石材承重力强,能在竖直方向延伸很高,从而达到了震慑人心的力量。由以上可看出西方世界对于石头用于建筑材料的执着,其实是西方社会对于神的执着信仰,也是去民族价值观的体现。

二、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运用——木

西方传统艺术范文3

西域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的宝库,为我们进行现代艺术设计带来了丰富的艺术资源,而现代设计中如何将西域民间艺术与其融合,是现代设计中对传统、民族艺术宝库如何利用的棘手问题,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决不能拘泥于完全的“拿来主义”,必须融入一定的创新手法,进行新层次的解构主义,才不会导致西域民间艺术发展的停滞,不会使在我们的时代留下大批的古董拷贝而无设计可言。然而设计本身就是一门需要综合艺术修养的一门学科,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关领域因素,因此,要想发展民间艺术,要求设计师本身具有能够驾驭多个艺术领域的能力。西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艺术难点就在于如何将西域民间艺术的艺术精髓、艺术灵魂、艺术底蕴恰到好处的融合在现在设计中,那么只有正确的传承与发展西域民间艺术,将西域民间艺术随着历史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及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从而形成新的艺术生命,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西域民间艺术。

二、西域民间艺术传承与现代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西域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西域民间艺术展示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只有真正了解包括西域民间艺术在内的少数民族区域文化艺术才能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部。我们对西域民间艺术的发展不能是单纯的重复性传承,而是将其继续创新、冲破陈规、摆脱约束,从而形成崭新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在西域文化中,飞天艺术以及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文化图案是我们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元素,传统的西域民间艺术其传播者大多数为佛教、伊斯兰教信徒以及生活在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而如何做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及需求,就必须由现代设计师通过现代手法重新发展和传播西域特色,才能将西域民间艺术进一步弘扬与发展,让更多人去接受西域的伟大艺术。

本世纪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工业生产革命的推动、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然而世界文化艺术的突飞猛进,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随着生存方式上新观念的介入,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表达方法的不断更新,以及寻求合理化的视觉空间要求不断提高,对中国设计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中国的平面设计艺术领域在观念上、功能上、语意和形式表现上,都备受东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现代设计师吸取西方艺术精华,并学习、模仿西方现代设计师的特点,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内不断学习和创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理念的新道路。同时在国际化的浪潮下,东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对相对比较保守的中国传统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性的影响,中国本土艺术设计的发展不只需要走出吸收外来文化艺术,同样需要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传统艺术中深刻发掘。此时,相对较为独立、较为保守的西域艺术来到我们的视野中。此外,西域民间艺术在被现代设计所借鉴和使用中,由于艺术传播所具有的活态流变的性质,是继承与变异、一致与差异的辩证结合,是再一次艺术理念上的革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要面对“变异”与“发展”的问题,“发展”中是完全保留原状,还是在“变异”中寻找突破,实际上,在西域民间艺术的传播中,始终保持与历史时代的文化、民族特色相互融合,从而呈现出传承与发展并存的状态,故而在现代设计中的西域民间艺术虽然有变异,但仍然存在基础的一致性,保持着应有的特质。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想对包括西域民间艺术在内的民族传统艺术进行传承和发展,必须以全面的文化、知识为起点,全面地审视民族传统艺术,通过多方面、多层面的交流与碰撞完成对民族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并不断运用最新的方法论,全局性的反复审视,确保保存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同时,要把握艺术本身是人类感情的创造性表达方式,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本质特征和不竭动力,因此艺术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是创新的积累和结晶,不断创新是民族传统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创新与继承是统一的,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环节,民族传统艺术保存与发展需要融合创新因素,才能随社会发展共同前行。

三、结论

西方传统艺术范文4

关键词:中国当代艺术;创造力;传统文化

中国当代艺术,因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而发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真正深入中国社会,是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宫廷画以及二十世纪初从西方引进的现实主义美术传统相对立的艺术,强调的是观念、现象与思潮,也是对过去近三十多年在中国出现的新艺术现象状态的整体概括。学术界一般认为,凡是区别于传统艺术的,在艺术前沿比较另类、边缘、激进的探索现象都可称为“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在发展之初,像一个步履蹒跚的孩子,跟随西方的步伐成长至今。期间经历了各种美术思潮与现象,出现了纷繁复杂,花样不断翻新的场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重要组部分,甚至已迈入世界的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世界的认可。然而,中国当代艺术在面对全球化的影响下,也出现了自身的问题。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艺术潮流的带动下,出现了盲目的崇拜、跟从,甚至是照搬;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和传统文化的断层,导致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或否定;再加上商业大潮的席卷,致使功利主义盛行。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健康发展,使得总体上创造力略显平庸,缺少本体构建,精神性匮乏,缺少给人以强烈震撼的艺术作品。中国当代艺术急需找到一根救命稻草,从西方话语权和市场功利化的泥潭中解脱出来,找到灵魂,自由呼吸,走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之路……

一、“学一半,撇一半”

在全球化的大潮下,国与国的联系日益密切,各种文化与思潮在发生着相互的融合与碰撞,尤其是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价值体系,正在日益同化着世界。中国当代艺术自上世纪崛起于国际艺坛,如今已纳入了世界文化艺术的体系,而艺术的国际标准有去民族性、地域性的倾向,所以,我们在对待西方的态度时,应该“学一半,撇一半”。中国当代艺术有必要学习西方的艺术观念、艺术形式,包括先进的展览运作、策划营销等模式,充分利用西方先进的文化艺术资源,壮大自身,与西方艺术缩小差距。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可盲目崇拜,照搬、重复,应当用冷静和理智筛选、过滤掉西方文化艺术所蕴含的意识形态、体质霸权。应当站在自身文化的立场,看待艺术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把握话语的主导权,争取与西方平等对话。其次,我们在对待自身传统文化时,也要“学一半,撇一半”。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强烈攻击,中国当代艺术要树立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信心,不可放弃传统跟随西方节奏,没有自身文化身份作为支撑,中国当代艺术很难在国际艺坛立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当代艺术艺术应当发挥传统的优势,扬弃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成分,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吸收和转化。中国当代艺术需要这种“学一半,撇一半”的合而再生的过程,站在自身文化的立场,进一步对传统文化资源和西方现当代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种内在的化合。

二、艺术家个体价值体系的构建

在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艺术市场化、商品化的浪潮滋养着焦躁、功利的气息。处在包围中的艺术家个体,更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构建自身价值体系,坚守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的道德规范,保持独立性,从商业炒作、名利驱使的漩涡中突围,关注生活,批判现实,保持艺术的纯粹性。在以西方为主导的艺术国际化影响下,同样要保持冷静、理性的态度,以自身文化的视角,从盲目跟随西方规则的牵制中解脱出来,从自身传统中寻找独立发展的基础,合理借鉴世界艺术先进的东西。作为艺术家个体,在构建自身价值体系时,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与自身所处的时代相关联,融合出一种当下的、本土的文化意识,形成属于自身,也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传统,规范自身的言行,影响自身的艺术实践,创造出当代的传统文化艺术,这需要艺术家们共同的努力。

三、“自立门户”

中国当代艺术需要“自立门户”,从西方文化艺术的潮流中挣脱出来。“自立门户”,终究涉及到的是艺术创作语言表达的问题。中国当代艺术在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模仿中,进行表面语言转换而创作出的作品,并不能引起太多的关注;肤浅运用中国传统符号,利用中国经验、中国身份,在世界“打中国牌”的作品,也只是一时满足西方的猎奇口味,不会长久;走个体伤感、记忆,青春的作品,更多的是被市场所追捧,等等。像90年代兴起的政治反讽、媚俗、犬儒等,或许已经丧失了前卫性。想要在国际艺坛中立足,确立自身文化身份,建立一种基于本土文化土壤之上的艺术表达方式是何等的重要。至于如何的建立,这需要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共同肩负起自身的文化责任,重建本土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早日成功转型,共筑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之路。

参考文献:

[1]袁文彬.当代艺术中的挪用现象[J].美术观察,2002(4):27-28.

西方传统艺术范文5

当前,随着中西的融合,有句时髦的话语叫“与国际接轨”,但时下中国油画艺术呈现出繁荣市场,那么中国的文化艺术与意识形态上能否象这句时尚的话语一样来接轨呢?这使得从事艺术工作的我们要静下心来深深地思考这一问题。欧美文化、欧美思潮,甚至东方的日本艺术,在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下,已经渗透到中国内部,且产生了战略效应。这就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甚至几千来所建立的传统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民族文化中那些固有的审美观点与情趣也得到了挑战,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很多青年油画家开始舍本逐末,追求名与利,而背离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片面求新、奇,甚至于求怪。当前油画艺术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是背离传统,全盘西化,还是吸收传统中的民族精神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这是当前中国油画界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一、对西方文化的传承

西方油画传入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利玛窦在公元16世纪时给明朝万历皇帝的一幅圣像画,但这只是史书上记载的中国人第一次见到油画。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与借鉴,则是1830年以后,英国人钦奈瑞在广东开设了一画坊,亲自教授中国民间子弟学习油画。二十世纪初,五四运动时,大量的西方油画传入到中国来,西方先进的文化艺术对中国的传统艺术产生了积极而有意义的影响。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我们一批爱国青年远赴西洋,东渡日本,向这些国家与地方学习他们的先进的文化。我国的早期的油画大师是有着深厚的民族传统底蕴的,他们也积极去到西方学习油画,像: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他们去西方,学习西方先进的油画技术,对西方油画中的古典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等许多流派进行吸收与借鉴,把西方的技术与中国传统精神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洋为中用”,中西结合,起到了表率作用。徐悲鸿于1919年赴法国、德国及比利时留学后,大胆引进了西方学院派,他继承欧洲古典油画的优良传统,吸收与学习印象派在表现光和色的成就,融汇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长处,为油画的民族化另辟了蹊径。他一生提倡写实主义,这样就为以后中国油画界里的写实主义创作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而写实主义油画也与改革开放政策相适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提高,他所建立的美术教育体系,在中国延续了半个多世纪。林风眠是中国油画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向西方学习油画技术,并对中西方结合的油画技法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口号,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特有的林派。吴大羽,这位近代油画史上的先驱,美术界的绘画教育大师,曾和林风眠一起在杭州合办了一个艺术学校——杭州艺专,在艺术教育上因材施教;在油画创作上孤寂追求,中国油画学会曾为吴大羽举办研讨会,当迟到的吴大羽画集初次展露在我们面前时,大家才感到震惊和遗憾,令人赞叹不已。从吴大羽先生的油画作品《色草》《滂沱》及晚期几十幅未签名的作品中,我们仍可以清晰地看到吴大羽先生始终不移地在探索中西融合的绘画风格。

西方传统艺术范文6

 

关键词:对传统中国画的再认识;除旧布新地传承和创新中国画;西方美术艺术对传统中国画发展的影响 

 

一、对传统中国画的再认识 

 

传统并不是桎梏,传统更不是僵死不化的东西,它本身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更新,一种没有新陈代谢能力的事物是不可能延绵不绝的发展到今天的。徐悲鸿先生曾经说道:“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化之可采入者融之。” 中国画的变革要有一个基本的态度和出发点,这就是继承中国画传统,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所谓继承传统,就是要保留中国画艺术本质的民族审美特征。中国画的民族审美特征是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和生命线。中国画凝聚了数千年中国思想、文化、艺术的成分,作为中国人审美心理的一种最独特、最合适的表征,对整个东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它历史的和现实的存在意义,全部在于它是东方的、中华民族的。我们继承传统,并非仅指某一方面,某种技法,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传统中国画的艺术本质和精髓,否则就容易犯“一叶障目”的错误,更容易陷入某种局限性和片面性。另外,学习传统应该以现代精神为价值取向,以画家的个性创造为主体,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基础。传统不但具有延续性,更具有开放性和变革性。 

 

二、除旧布新地传承和创新中国画 

 

对传统含义的矫枉过正为很多追寻中国画创新的人们修筑了层层围城。艺术观念需要更新,真正的艺术必然是时代、社会、人类精神的投射,不可言传,却可意会。不论哪种艺术门类,不论传统艺术还是现代艺术,不论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它的历史继承性既为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的汲取和接受,也包括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收。它不可避免地体现出继承性,从审美观念到创作方法,从艺术技巧到表现内容,以及艺术门类,都有继承的余地。中国画在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体系和表达准则,这些理念成为一种财富,也或许成为思想创作上的“围城”。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围城”的建筑者不是艺术思想,而是画家自己。中国画讲究“传移模写”,但其初衷并不在于要画家陈陈相因,而是要他们通过对范本的临摹,去体会中国画的艺术精华和魅力。艺术的珍贵性来源于艺术的独创性,即是吸收后的再表现,继承只是为了创新。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有自己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艺术发展也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的过程。 

 

三、西方美术艺术对传统中国画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