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礼文化研究滞后原因

传统家礼文化研究滞后原因

摘要:该文在分析传统文化伦理型特点的基础上,对家礼文化研究滞后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检视,以期抛砖引玉,推动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家礼内涵;正史与谱牒;小说《红楼梦》;研究意义

在古典文献里,礼不但是传统道德规范的体现,也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同时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工具,具有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性。而仪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郭沫若认为:“礼,大言之,便是一朝一代的典章制度;小言之,是一族一姓的良风美俗。”[1]萌芽于原始社会的礼,经过周公制礼和孔子的阐释和发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尊卑体系,与封建政体、社会等级制度和道德学说紧密相连,囊括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个层面,礼几乎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1家国同构的伦理观念

中国古代是一个家国同构的社会,国家政治与家庭生活受礼乐文化的制约。历代统治者通过家庭为单位,以维系数代同堂的大家庭为荣,追求敬宗睦族的理念,打上了浓厚的家族主义色彩。“中国的社会伦理、国家伦理是从家族伦理演绎而来的。”[2]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家”与“家族”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余英时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色,可以说在夏商周时代已经有了,是一个很长的文化源流。在这里面,家族大概占了很重要的成分,也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以家庭为主的。”[3]在家国同构的宗法伦理格局下,家与国血肉相连,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在家庭或家族内部,父家长权力最大;就国家而言,君王地位最尊,权力最大。于是,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贫富有度的天地人伦,成为纲常之本和政体之源,反映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和人格依附,礼仪一跃而成为封建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个人道德的行为准则。

2传统家礼文化内涵

古人通常聚族而居,生活在宗族和血缘形成的亲属集团里。家礼是彰显家族门风的符号,包含家规、家仪、家教。其中,家规又称家约,是规范日常行为的准则,起着调节家庭或家族内部关系的作用;家仪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冠婚丧祭,节日习俗,乃至服饰饮食等方面;家教是训诫子孙以礼为重的处世之道,体现了诗礼传家的醇厚风范。在强调群体利益的社会里,家礼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践行立人、达人、爱人、谅人的忠恕之道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矩之道,从而构成了古代家礼文化的一大特色。钱穆先生指出:“家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一切。”作为以血缘和姻缘派生出来的亲属团体,家庭已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国是家的扩大,政权依赖于族权,国法得益于家法,家与国之间,可谓相得益彰,直接“影响着个人与他人、宗族及社会的关系,形成和塑造着传统社会内的程序、结构、规范以及制度”[4]。久之,习而成俗。如果脱离了这种关系,家庭将不复存在,社会将不可想象。由于宗法制度的客观存在,也为家礼的延续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土壤,成为规范和塑造中华民族世俗生活的形态。

3历代家礼史料,正史语焉不详,保存下来的谱牒也不多

在中国历代官方所修正史中,对家礼文化的记载,反映出严重的先天不足。翻检二十四史,仅在《史记》《后汉书》《新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等文献里有所反映。其所载内容,大多寥寥数语,往往一笔带过。相反,在历代私家谱牒以及明清时期的小说里,却有集中反映。古代私家谱牒的编修,源远流长,最早始于宋代。这些简明扼要、人情练达,明天道、正人伦、敦良俗,足以让后世子孙洗心涤荡,饰躬励行,家行隆美的劝世箴言和修身之道,在维系宗族血缘组织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以欧阳修编纂的《欧阳氏族谱》和苏洵编纂的《苏氏族谱》,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代以后迄至民国,编撰谱牒之风盛行,不断注入了彰善瘅恶、敬宗穆祖、仁孝礼信、待人以诚、勤俭持家、和睦邻里、光大门楣和遵纪守法等新内容,早已超出了一家一族的范畴,成为国家法律之后的有益补充。因体例特殊,谱牒的重要性堪与国史、方志媲美。据《中国丛书综录》载,古代专著性质的谱牒就多达117种,明清两朝有89种,清代就占了61种[5]。因年代久远,受兵刀水火之灾、蠹虫白蚁之患和家族变故等诸多因素影响,惜传焉未广。

4长期以来,学界一直视小说中的家礼文化为小道末流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认为,小说有支配人道的四种力量,一曰熏,二曰浸,三曰刺,四曰提。“文家得其一,则为文豪;能兼其四,则为文圣;有此四力而用之于善,则可以福亿兆人;有此四力而用之于恶,则可以毒万千载。而此四力所最易寄者惟小说。可爱哉小说!可畏哉小说!”[6]梁启超先生独具慧眼的学术见解,至今仍为大多数学者奉为圭臬。众所周知,明清是中国小说的繁荣时期,相继涌现出《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不朽长篇,其中《金瓶梅》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世态人情的白话小说。作者通过对西门庆及其家庭从暴发到没落的描写,讲述了世间饮食男女之事。然甫一问世,即在知识界引起轩然大波,被斥为淫书。鲁迅先生从独特的审美视角出来,对《金瓶梅》和《红楼梦》各自呈现的艺术魅力,作了一番较为细致的考察,认为前者是人情小说,后者为世情小说。《红楼梦》故事繁杂,书中收录有名有姓的各类人物就多达721人[7],构成了贾府日常生活中,一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书里散发出的那些牛毛茧丝的家常琐细,比如,妯娌姑嫂间的絮絮叨叨、贵妇间的吃喝玩乐、丫头间的磨牙斗嘴、嫡庶间的口快舌尖等,也远胜《金瓶梅》。脂砚斋在第二回回目总批中说,该书“世态人情尽盘旋其间,而一丝不乱,非具龙象力者,其敦能哉。”[8]虽然《金瓶梅》成书比《红楼梦》早一个半世纪,然《红楼梦》在表现敬神祭祖、孝悌仁爱、吉则相庆,凶则相助、扶孤恤贫、婚丧嫁娶、礼尚往来礼俗方面,更接近当时的世态人情,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民族标识。故有学者对这部用灵魂和生命写就的长篇评价甚高:“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9]《大英百科》也认为:《红楼梦》的价值等于整个欧洲[10]。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学界往往视小说中的家礼文化为市井流言,且小说“在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也不曾有人以如此严肃而正确的眼光,从哲学或美学的观点来探讨过任何一篇文学作品”。[11]直到1920年,鲁迅先生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在北大专门开设中国小说史课程,小说才正式登上了大雅之堂。这是长期以来,学界对这部充满礼让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小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原因之一。

5《红楼梦》承载了传统家礼文化的精髓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礼俗者何?所习惯而公认为不可叛者也。苟一旦以为可叛,则其国乃无存。”[12]曹雪芹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清朝,整个社会具有高度礼教化的特点。对《红楼梦》的家礼文化,笔者曾不避浅陋,为之做过深入探讨。概况来说,《红楼梦》家礼文化包括一般性礼仪、规矩和习俗,三者浑然一体,集中反映了以贾府为代表的贵族阶级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囊括了清朝上层社会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构成了贾府日常生活的完整画卷,展示了繁杂多变的世俗人情。近代经学名家王伯沆先生,曾手批原书20余遍,对金陵十二钗广为考证,尝语人曰:“此书经纬万端,情文并茂,非沉心静气,反复读之,不足以知其妙[1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红楼梦》堪称一部无法读懂的天书。有学者指出:“阅红楼梦者,既要通今,又要博古;既要贵心细,尤贵眼明。”[14]清雍正、乾隆两朝,文网之祸,层出不穷。作为被朝廷革职抄家的官僚后裔,曹雪芹心有余悸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为免遭迫害,他在书中巧设家庭,托言儿女,描写了父子、夫妇、婆媳、翁婿、叔侄、妻妾、嫡庶和主仆各阶层之间,各安其行的生活方式,穿插了大量歌谣、赞诔、偈语、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表现手法,将其包装成统治阶级大致可以接受的程度。书中那些信手拈来的日常琐屑,看似枯燥无味、平淡无奇,却起着因小及大、见微知著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认真研读那些反映尊卑有序、亲疏有别、贬己尊人、男尊女卑、夫倡妇随等繁文缛礼,也就不可能读懂那些礼仪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恕我直言,对小说《红楼梦》感兴趣和系统读过的人不是太多,真正理解的人,确如凤毛麟角,这需要融会贯通,具备多学科研究的能力。由于《红楼梦》得手挥五?、目送飞鸿之妙,自然曲高和寡,应者寥寥,给研究工作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619世纪中叶至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百余年间,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维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始动摇,中国人陷入了从未有过的迷茫。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欲步泰西之法,再造中华,却遭遇了“老师打学生”的困境。及至19世纪的最后几年,先是甲午之战爆发,北洋水师毁于一役。接着,发生了,然推行不过百日,六君子慷慨赴死,维新人士亡命天涯。未几,酝酿已久的义和团运动席卷全国数省,后八国联军入侵,清廷这才大梦初醒,然大势已去。清王朝灭亡后,封建礼仪由盛而衰。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以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视传统文化中的礼教为“人吃人”的制度,认为孔子提倡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的目标不相适应,传统文化顿时黯然失色。加之流传已久,渐失其真,特别是十年“”,造成数代人在认识上的断层和在意识上的隔膜,致使人心日薄,风俗日偷,中华民族灵魂赖以栖居的精神家园,遭到了无以复加的摧残,传统文化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等核心价值观,更是受到严重冲击。进入新世纪后,传统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加之学界陈陈相因、人云亦云的浮躁学风,致使家礼文化花果飘零。近30年来,从公开出版的论著和发表的论文来看,很少有学者关注家礼文化。迄今为止,以小说《红楼梦》作为研究家礼文化的载体,出版的论著可谓屈指可数,中国人曾引以为傲的家礼精华,诸如孝敬父母、忠于国家、谦恭达礼、忠恕宽容、淡泊名利、轻财好施、以和为贵、勤劳俭朴、奉公守法的良好家风,或被忽略或被抛弃,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着断子绝孙、无以为继的危险,绝非危言耸听。

7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绵延数千年而未中断,这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谁也没有怀疑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像埃及、巴比伦和希腊文化那样,或产生过断档或发生过间隔或跳跃。作为修己安人和齐家守业的行为准则和长期沉淀的社会风尚,笔者以为:以礼塑人,贵在自信,重在引领。今天我们研究和弘扬传统家礼文化,有助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吸取养分,灵根再植,对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同时,为构建21世纪人类新的精神家园,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夏爽 单位: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