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大学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与源泉。大学文化建设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与载体。厘清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建设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凝练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和借鉴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入探究传承与借鉴的原则及渠道,是有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及做好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前提。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文化;建设;传承

提出的办“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部署。我国大学要想在国际上引领学术潮流,在文化建设上产生重要影响,就必须建设好具有自身特色底蕴的大学文化,而这一底蕴则应来自于我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的实施渠道与载体。那么,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文化的建设有哪些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呢?大学文化建设需要传承和借鉴传统文化哪些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又该坚持怎样的原则?通过何种渠道去实现?这些都成为当前大学文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内在关联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根和源

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特征的,并对民族发展起支撑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观念、文化、形态的总和。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在学校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传承、借鉴、探索、创造所积累、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表现为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准则、风气风尚、精神面貌等的精神层面的财富。大学文化的内涵是动态生成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选择、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同时加以沉淀,并不断发展衍变下去。大学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它既源自于传统文化而又区别于传统文化;既体现着意蕴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充分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既有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又有其自身发展形成的特殊表征。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之根,是大学文化建设中创新思想和方法的智慧宝库和力量源泉。大学文化建设又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大学文化建设如果脱离了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前提。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文化建设相辅相成

大学文化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子孙的精神家园,大学文化建设因为有了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了它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学好、学透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之中,形成大学自己独特的育人理念、文化精神,并让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更好地引导人、塑造人,大学才能培育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的人才。高校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为只有以大学这一平台为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才会深入大批年轻人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继承和发扬,也才能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机,绽放新的异彩。从本质上来讲,大学文化建设,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高等教育领域得以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思想观念等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大学肩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

大学自产生以来就和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必然联系。大学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学通过不断地选择、传递、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知识、技术,并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实现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文化的传递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学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堡垒,“以其理性批判精神而被视为社会良知的灯塔和人类精神的家园。大学以其特有的功能,在人类社会发展衍变过程中不断进行着价值判断和文化选择,去粗取精,维护着人类思想文化价值。”[2]由此可见,对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文化发展与创新,已然成为现代大学肩上所担负的重要使命。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与借鉴的主要内容

(一)以爱国为核心的价值文化

爱国是民族复兴、国家发展、个人价值判断的基本标准,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爱国精神表现为强烈的民族使命感,把国家前途、民族兴衰视为己任,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当国家、民族处于危亡边缘,或其利益受到损害时,绝不置身事外,而是要挺身而出,誓死捍卫国家权益。在传统文化中,有“天下之本在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捐躯赶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国家民族意识;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的强烈的个人价值观。这些正是爱国精神最恰当的诠释。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批民族脊梁奋勇当先,才使得中华民族永远高昂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4]因此,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把传承爱国精神置于首要的位置。

(二)以诚信为本的道德文化

诚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固有的道德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易•乾》中有“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的记载,意思是君子说话、立论都应该诚实不欺、真诚无妄,只有这样,才能建功立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墨、道、法等诸家,都有很多关于诚信的论述。如孔子主张“言必信,行必果”。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有“言善信”,《庄子》中有“德厚信?”的名句,都强调与人相处要讲究诚实守信。我国的语言体系里还有大量诸如“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称赞诚信精神的成语。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历史名人的诚信事例也广为传颂,如“商鞅立木”为信、“曾子杀猪”“宋濂抄书”等,这些诚信经典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更是传统文化的必备功课。我国古代关于诚信文化的阐述比当下对诚信的理解要更为深邃和体系化。所以,大学文化建设要重归传统,要在大学生的思想里重新扎下诚信之根。

(三)以“仁”“礼”为规范的社交文化

儒家思想是贯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主流地位。“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协调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仁”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了达到人与人融洽相处,儒家主张对人要有爱人之心、尊重之心、宽容之心,强调要宽容,认为“仁爱”是人际关系中形成良好氛围的必备涵养;“礼”包括了礼仪、仪式等内容,要求不同身份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用软性力量规范、约束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其本质上是一种秩序,为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仁”与“礼”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仁”居里,而“礼”主外,分别指向在其特定场合所代表的独特人际关系中所体现的为人处事的某一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了“仁”和“礼”以新的内涵。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融入“仁”和“礼”,有利于调和校园中因观念、利益等产生的冲突,以便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会影响到社会层面,使整个社会向着和谐、协调、有序的方向发展,从而发挥学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积极效应,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社交文化。

(四)以崇德修身为指向的行为文化

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优良传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崇德文化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与影响力的文化。儒家经典《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人格修养、品德塑造,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完善,如今已形成了以律己修身为主要特征的修养文化。这种修养文化以自主自律为主旨,其目的在于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探求精神上的制高点,以期成为道德上的圣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只有建立道德自我,才能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可见,德性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志曾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5]人之德在于修身,即修养身心,具体表现为择善而从,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种内省修己的修养文化,对于个人而言,造就了无数品质高尚、德行致远的君子;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塑造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大学校园中践行以崇德修身为指向的行为文化,有助于大学行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即师生的道德践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为本”的理念,具有跨越历史,超越民族和社会制度的稳定功用,在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精神修养等方面,有着历久弥新的实用价值。

(五)以芝兰为外显的环境文化

大学校园的规划格局以及各种建筑物及其所蕴含的理念、思想、价值观,即是环境文化。校园环境文化是最能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水平的外显标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具有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向来看重物质环境对于人成长的影响。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同时,更有“孟母择邻”的典故广泛流传。可见,环境对于人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形象地肯定了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同的环境会塑造出品性完全不同的人。适宜的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春风化雨般的陶冶、熏陶、感染的作用。因此,大学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传承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历史和当代的无形之精神文化巧妙地融入到有形之物质环境之中。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与借鉴的原则及举措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与借鉴的原则

1.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

同志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6]他还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以看出,优秀传统文化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只有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优秀文化的精华所在,并从中萃取精华,汲取涵养,保有对自身文化价值的信念与追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也是我们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我们要高擎民族精神火炬,根据时代要求把传统文化精华融入到大学文化建设中;要把握时代脉搏,勇于承担时代使命,认真聆听时代声音,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内化为理想信念,外化为实际行动,创造出既有时代内涵又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的现代大学文化。

2.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与传承,既不是“拿来主义”,也不是“随挑即用”,而是需要对传统文化做好价值选择,惟其如此,才能够保证大学文化建设工作富有成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贤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7]要妥善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那些不符合现代文明、伦理规范的内容一定要坚决去除;而对那些“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容,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保留下来。但是,保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保留,我们要在保留的同时积极融入现代元素”[8],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拓展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丰富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二)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与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

1.把此项工作纳入高校党政工作的重要议程

大学文化建设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仅事关学校全局,而且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焕发新的活力,高校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借鉴工作纳入高校党政工作的重要议程。要列入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职工代表大会等议事日程;要制定大学文化建设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总体发展规划及阶段性年度工作计划;要增加经费投入,落实责任,建立制度、健全机制,并及时总结经验,把握方向;要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明确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及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方法渠道,进而统一思想,达成全员共识,激发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明确职责,要求人人明白,个个清楚,鼓励师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大学文化而共同努力,并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要平台,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为了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高校要把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建设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去落实,在内容选择、方法优化上下大功夫。首先,要开设一批以经典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必修课及选修课,主要内容是对古代经典名著的深层次解读,对经典人物的典型实践进行阐释,让学生从多角度、深层次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和价值所在。其次,要精心选择课程内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内容浩如烟海,“精华”与“糟粕”共存,所以一定要基于国情、校情、学情,精选那些有利于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资料。最后,要精心设计讲授方式、教学方法,以更直观、更形象、更可感的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易于学,乐于学,最终达到教书育人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目的。

3.教师要率先垂范,提升文化素养

培育有德之人,需要有德之师。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及育人的教育者,务必要首先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学识上,教师要熟谙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具备一定的诗文和历史素养。在德性上,教师必须要有较高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具备爱国爱党、与人为善、关爱他人、诚实守信、重义轻利、不屈不挠、奋发图强、实事求是等优秀品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有将无形文化变为有形存在的能力,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行为上,展现出优秀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应有的内涵,赢得教育的主动权,以身作则,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甚至要把教师具备的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素养的情况纳入到教师基本素质考核内容之中。

4.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书目导读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优秀传统文化书目导读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有效途径,也是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大学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最佳途径。对于大学而言,良好的阅读风尚是深筑文化底蕴的最佳方法,是提升大学自身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渠道。高校可以定期举行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书目导读活动;也可以利用校内的图书馆、校园网络、媒体、报告厅、电子阅览室、档案馆,或者校外纪念馆、美术馆等载体,开展“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诵读优秀传统文化,同绘中国梦”等为主题的读书教育活动;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向全校师生定期推荐优秀传统文化书目,让师生共同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甚至可以开展以“重温经典”为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大会,让师生交流读书心得,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思考。

5.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还表现为营造优美且具有育人力量的校园环境。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具体物化的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显现出来,主要有校园内的建筑物、雕塑、绿化设计等。如建立历史文化名人塑像,雕刻与文化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碑或文化墙,在校园内开辟优秀传统文化长廊,挑选古代文化中传承下来的精品,如“四书五经”《尔雅》《文心雕龙》等,把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展示给学生。也可以用经典古文、诗文、画作,以先人生平事迹、名言佳句、读后感等装点学校走廊、墙壁、教室、办公室。还可以展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成果,供学生观赏、讨论,以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以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为媒介,开通“诵经典,做优秀大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依然能够感受到经典文化的精神营养。在大学文化建设中,需要营造清新泽润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先进文化环境,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经典,品味到经典,以期达到以优秀文化熏陶人、塑造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殷忠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73.

[2]苗文利.大学在当前文化建设中的责任与使命[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9.

[3]李明.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基石[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6(1):14-15.

[4]陈威,蔡晓良.基于当代爱国主义问题论大国国民心态的培养[J].兵团党校学报,2017(1):48.

[5]孙菁.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谈领导干部的修身问题[J].党史文苑,2016(12):36.

[6].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7]麻省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访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4):11-12.

[8]陈俊文.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当代大学生的正确做法[J].读书文摘,2015(3):57.

作者:曹瑞明 董阳 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