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摘要:

针对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投入力度不强、产出质量不高和协同度较低等问题,只有加大产学研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功能、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产出和协同创新要素的充分融合、提高知识创造与知识对接效率,才能不断推进文化产业产学研创新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产学研协同创新;文化产业;黑龙江省

0引言

近年来,文化所具有的经济潜能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而文化产业以其高技术、高产能及低污染、低消耗的特点也逐步成为当今社会的朝阳产业,许多发达国家都将其视为主流经济进行大力发展。丰富的教育和科技资源使黑龙江省在推动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目前黑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12位,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等48所高校、21个中直院所以及121个省属科研院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优秀人才,沉淀大量优秀的创新成果,一旦将这些优势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将发挥出不可估量的创新潜能。

1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问题分析

1.1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投入力度不强

黑龙江财政厅公布的数据显示,黑龙江省自2014年开始,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单列1亿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文化内容实、牵动能力强、创意水平高、市场成长性好的文化产业科研项目建设;奖励通过国家评选认定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企业。两年来共扶持建成投产的生产型和文化创意类重点科研项目48个,奖励重点文化企业52户,有效激发了文化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热情。但是现阶段,只有少量的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大部分达不到扶持标准的企业在资金方面还是自行承担,具体方式主要以单独筹集为主,受企业规模影响向金融机构贷款或是进行融资的比重也比较低,致使资金短缺的问题经常发生。

1.2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出质量不高

1.2.1科研成果产出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27.98%,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涉及出版发行、新闻传媒、数字内容、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包括数字视频融合与大屏幕拼接SOC集成系统产品研发、大型汉字滚动显示系统研发、黑龙江交通广播全省同频率覆盖网、区域性雪场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水下数字式语音通信系统、基于自适应流媒体技术的VOD系统、用于音视频工作站的胶转磁设备、编码线移结构光三维视觉检测技术及系统研究等多个项目。但相比文化产业发达省份来说,申请和授权总量仍不够高,申请主体多为文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申请数量较少。

1.2.2人力资源产出不能满足需求

从学研机构的角度来看,黑龙江省学研机构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库、人才库、理论库、产品库,拥有着其他社会单位所不具备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和智力优势,为文化产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精、能策划、会经营管理、掌握高科技、有能力推动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的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通过开展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也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高校和文化产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有效化解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实现了人才的定向输出。然而,目前黑龙江省有关人才的引进、培养、雇佣、激励等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灵活的管理模式和有效的竞争激励,严重制约了优秀人才在地区间与行业间的交流与互动。由于制度上的限制、人才市场的不规范、人才流通的不顺畅等原因,导致人才得不到合理配置。

1.3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度较低

1.3.1协同创新要素协同度较低

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项精细与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的人才、知识、咨询、服务、市场、资金、技术等多种要素。目前黑龙江省现有的各领域体系中的各要素呈相互分割、互不相容的态势,与发达省份相比协同度较低,致使来自各方面的多种资源难以得到合理的优化与配置,严重阻碍了主体间的互动,使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很难有突破式的发展。

1.3.2知识管理协同度较低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来自不同的组织,它们的价值观、组织文化与优势是不同的,组织间差异严重阻碍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的共享。一方面企业担心自身掌握的知识、技术、信息的流出会给竞争者提供抢占先机的机会,因此不愿透露过多的核心内容,致使学研机构很难根据企业所提供的内容做出正确的判断、制定相适应的合作计划,严重阻碍新知识的产生;另一方面这种组织间差异也会引起信息沟通不畅,导致产学研之间知识对接协同度下降,使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与文化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符,甚至产生矛盾,这样既不利于知识对接,也降低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浪费时间与金钱。

1.3.3中介机构的服务有待提升

现阶段,黑龙江省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工作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服务门类也较为齐全,但从整体综合服务能力来看,与发达省份成熟的服务体系相比,仍具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为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的中介服务环节上。目前黑龙江省拥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金融机构、会计、律师事务所、决策评估、顾问咨询等多类服务中介,以及信息交流、技术服务、产权交易等多个公共平台。这些中介机构以及服务平台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开展提供了信息咨询、金融支持、创新应用、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的服务与帮助,但目前在协同办公、信用担保、融资租赁、远程管理等领域的中介服务机构依然较少,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也十分欠缺,协同程度与其他发达省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很难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协同度较高的全程式服务。

2推进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2.1加大投入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科研活动经费的大力支持,充足的产学研科研活动经费是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能够顺利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因此,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应提高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产学研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比重,从而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高质量产出。由于黑龙江省文化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资金并不充足,因此要积极寻求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与帮助。除了保障科研经费的充足外,还要确保经费投入比例和结构的合理性。由于受到黑龙江省整体经济水平的影响,黑龙江省文化企业在对产学研合作经费的投入上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是较低水平,因此合理地安排经费投入比例和结构就尤为重要,从研发到成果转化、从引进到吸收,整个过程应统筹兼顾、合理配发,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与高效,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2促进产出

2.2.1注重科研成果转化

近年来,黑龙江省科研创新成果产出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成果转化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针对这样的现状,文化企业要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避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出现长期搁置的情况,从而影响协同创新产出的效率。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并不只局限于技术创新,还包括营运方式、工艺流程、管理理念等多方面内容,因此,在成果转化阶段对学研方的依赖度并不高,致使目前许多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后期,学研方并没有过多参与到中试与商业化阶段,一旦出现问题,还要反馈给学研方,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成果转化效率。针对这样的问题,文化企业应该鼓励学研方参与到科研成果转化及收尾阶段,借助学研方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当场解决一些问题与突发状况。此外,也可以通过改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评价和奖励制度,转变以论文、著作和立项为主的评价体制,将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工作也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以此促进科研人员深入基层或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加速推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2.2.2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产出

与一般产业相比,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体现在其核心资本是具有文化创意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产出,主要从企业和学研机构两方面入手。从企业角度来讲,文化企业应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力度,尤其是创意型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将“智力资源资本化”作为对有能力、有成就的员工的激励手段,鼓励将专利、创意、技术等创新成果要素加入到投资与分配中,刺激企业内部人才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从学研机构看,要充分发挥作为知识聚集地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大对文化产业这样的新兴朝阳产业的重视与研究,积极培养文化创作、创意、经营等高级人才。通过在职称晋升、薪酬待遇、出国访学等政策方面的适当倾斜来鼓励师生及科研团队积极参与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以及技术要素入股的长效机制,重点考察成果输出量、成果转化率、市场回报率等,为创新成果的产出打下基础。

2.3提升协同度

2.3.1促进协同创新要素的充分融合

首先要加强人才资源的协同。人才是核心资源,也是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创新的灵魂,文化企业与政府机构要相互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能力强、技术好、有文化创意的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而政府机构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或是相关政策为人才在学研机构和文化企业之间的流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将人力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其次是科学、合理的资金投入。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协调与服务的作用,宏观统筹好各类科研经费的作用与金额,科学分配各类研究的经费比例,力求给予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最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文化产业也可借助政府的帮助获得一些金融机构的支持,从而建立完善的经费扶持体系。再次要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在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它影响到投入、产出、协同度等多项内容,如果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多项活动都难以进行,或是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与信息对接平台,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符合最初的研发需求,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

2.3.2提高知识创造与知识对接效率

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的知识管理主要包括知识创造与知识对接两个部分,提高知识创造与知识对接的效率就是提高知识管理的协同度,也就是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度。在知识创造与知识对接的过程中各项活动都离不开良好的知识交流渠道,因此打破组织间文化差异、建立良好的知识交流的体系是提高知识创造与知识对接效率的主要途径。首先,企业应加大对项目组成员的激励力度,通过提高项目成员的积极性来提高知识创造效率,从而促进新知识的产出。其次,学研方要将知识关键点和创新技术要点等核心内容如实全面地传授给企业,双方可以签订保密协议,均不对外透露项目内容,通过对知识和技术的共享来提高知识对接效率。再次,要充分发挥企业方与学研方领头人的知识中介身份,在协调知识需求和传授核心技术上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企业方与学研方领头人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要经常与项目成员沟通,为知识对接提供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环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从研发到对接,从协调小试到成果中试的各个环节都具备丰富的资源、充足的设备以及适当的场所。

2.3.3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功能

在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几乎无处不在,渗透到整个体系中的各个阶段、各个部分,具体职能主要包括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示范与检测、创新资源配置、管理咨询等。增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功能首先要提高行内从业人员素质,从根本上提高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其次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完善、市场竞争良性的有利发展环境。再次可建立黑龙江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既可以整合内外部资源、加强行业内的交流与沟通,又可以通过会员制实现信誉评价和监督控制。最后要加强中介服务机构与其他机构的互动与合作,通过与会计、法律、投资、融资、评估等机构的相互提携,实现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全过程提供优质的综合性配套服务。

[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黑龙江省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运作机制及对策研究”(15GLB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与制度创新研究”(15BJY035)和2016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黑龙江省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朱志红 徐平 梁建花 陈天鹏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石油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徐平,张秋实,朱志红.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构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39-143.

[2]李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4(11):36-37.

[3]蔡晶.大庆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

[4]张俊霞.经济新常态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4):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