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浅论(6篇)

文化产业发展浅论(6篇)

第一篇:文化产业问题与发展

摘要:

山西省晋中市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将晋中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对于推动晋中经济向健康高层次迈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晋中文化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提出了晋中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通过科学合理规划、拓宽融资渠道、培育文化产业品牌以及深挖民俗资源推动晋中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晋中;文化产业;现状

当前,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培育地区经济发展点、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晋中市连接山西南北、贯通三晋中西,北邻山西省省会太原,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晋商民俗文化的核心区域。如何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将晋中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大做强晋中文化产业,对于推动晋中经济向健康高层次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晋中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晋中市大力实施“文化晋中”战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指标势头强劲,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区域竞争力日益增强。

(一)文化历史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

晋中市作为明清晋商故里的核心区域,历史积淀深厚,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地域特色鲜明,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00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5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平遥古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座(平遥、祁县),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5项,5A级景区3处。晋中市文化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丰富多样,包括寺庙古刹类、晋商建筑资源类、民俗文化工艺资源类以及医药文化资源类等等。

(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区域经济支柱产业

近年来,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晋中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政策和专项文件,比如《晋中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晋中市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和吸引民间投资优惠办法》等等,对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良好的思路、政策环境和优惠扶持。2009年以来,晋中市的文化产业生产总值每年增加额在百亿元以上,2011年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了5%,达到5.22%,2012年2013年的比重均为5.49%,2014年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7%。文化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地区经济总增长速度,对晋中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已经成长为晋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

(三)产业格局明晰,集聚效应彰显

为了进一步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依据文化产业资源集聚原则和组织优化的原则,晋中市根据资源集聚形态和产业发展基础,建成了一批活力强、特色浓、规模大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了一个由两个中心、四条产业带、多个产业园区构成“两心、四带、多园”的产业格局。此外,晋中市通过资源整合,以项目带动,以作品表现,以景点支撑,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比如平遥国际摄影展、大型实景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左权花戏歌舞剧《太行奶娘》、晋剧《王家大院》等在区域内形成品牌效应,并逐步集群效应,初步彰显了晋中文化的区域影响力。

(四)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近年来,晋中市文化旅游发展迅速,竞争力不断增强,成为了晋中市文化产业的领头羊。十年中,晋中市文化旅游全年营业收入一直高于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和出版发行及版权服务,排在文化产业各门类首位,文化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35.83%。2013年,全年文化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增长39.4%,远远高于全市平均增速。文化旅游在晋中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呈现出总量大、比重高、增速快的特点,这对于晋中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晋中市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晋中市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相比以及与中部其他地市相比,在产业发展指标上仍有不少差距。

(一)行业发展冷热不均,地区发展不平衡

东部山区5县区明显滞后于平川6县(区、市)。行业发展冷热不均也就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最突出的特点是旅游业一业独大,文化旅游在晋中的文化产业构成中占据了绝大部分,文化产业的核心层次、相关层次、新型业态比重都偏低。地区发展不平衡体现为平川6县区明显优于东山5县。旅游业是晋中文化产业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但大部分的旅游收入都集中在平川6县市区,东山5县的收入远不及平川6县。产业基地园区规划方面,在10年到15年的建设的两个基地、三个园区中,东山5县几乎没有;此外,晋中文化产业重点规划发展的领域,也主要集中在平川6县区。

(二)文化产业主体投入有限

当前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扶持主要为两类:对文化企业、单位的投入以及对文化产业载体建设的投入。从晋中市对企业、单位的投入来看,2013年,晋中市共有文化企业是1194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只有23家,中小企业或者说是小微企业构成了晋中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基本处于发展初期,对资金需求较大,目前晋中市扶植文化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专项资金,具体办法有贷款贴息、贷款担保、项目补贴、配套资助、奖励等五种方式,但这五种方式对规模比较大、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帮助较大,而对一些小的企业作用不明显。贷款贴息的前提是能贷到款项,而对于一些中小文化企业而言,由于缺乏有形的固定资产,贷款难度较大,因而也难以获得贷款贴息。对专业演出团体建设的投入,一些专业演出团体虽然可以从财政上获得一部分资金,但资金数额相对较少,难以维持院团经营,生存状况的艰难必然会影响到艺木作品的创作和演出,进而伤害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对文化产业载体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产业载体一般是公益性强的设施场所,由于其行业自身的特点无法完全依靠市场,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而晋中在文化产业载体建设是比较缓慢的,也因此影响了文化产业的进程。应该说,晋中文化载体的建设与晋中属于一核一圈这样的区位优势、以及老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的。

(三)文化市场欠发达,缺少品牌企业和产品。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市场需求,作为晋商故里,晋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学城建设众多高等学府的入驻,使得晋中文化氛围较好,市民素质较高,文化市场基础良好。但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市民的消费观念内敛保守,对文化消费认识不足,从政府主管部门看,对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缺乏培育规划,宣传引导不够,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这些都制约了文化市场的发展。此外,晋中文化产业缺乏有影响力的主打品牌企业和产品。2013年,全市1194家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规模以上(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或者从业人员50以上)的文化企业只有23家,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区中心,东山的一些县份比如左权甚至是0个(2013年晋中文化企业各县市分布情况见表2)。最基本的文化用品生产企业,都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文化用品市场基本被外来的品牌垄断。品牌企业和产品的缺乏,使得晋中文化产业难以在市场上占据优势,更形不成辐射带动作用。

(四)产业整合度低,产业链上下游未打通

文化资源要素的丰富容易导致发展着力点和发展主题的模糊,进而导致产业重点、产业抓手难以明确。长期以来,晋中市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资源整合难度较大,导致着力点过于分散,产业整合度较低,除重点旅游资源受重视外,依然有一批条件较好的资源和项目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深挖,没有与优势项目形成良性整合。产业层级较低,产业间、项目间的互动关联性不强,晋商大院等项目同质化竞争严重,区、县文化产业同质性较严重,项目之间协调性不足,难以整合形成合力;晋中东部山区文化资源分散,交通条件相对较差,东部红色文化项目难以与西部晋商文化项目相互借势。二是产业链上下未打通,晋中市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托自然、人文等多门类的传统文化资源,侧重文化旅游业的初级功能、基本功能,以观光为主,全市文化产业总体来看依然偏于传统和低端。无法满足现代旅游消费群体对于便捷、高质、新颖的需求,而文化产业上下游支撑服务功能不足,制约了文化产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三、推动发展晋中文化产业的对策

晋中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需要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借鉴有效经验的基础上,整合文化资源,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与创意、科技、资本的融合,需要全面涵养培育文化市场,提升晋中文化产业的特色、规模和层次,进而推动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

(一)科学合理规划

文化产业具有天然的资源禀赋,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离开了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其产业的发展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目前为止,晋中已经出台《晋中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这套规划立足晋中实际,合理整合资源,有不少的可圈可点之处。但同时,这些规划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对文化产业核心层次、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偏少,晋中文化产业中本身核心层次、新兴产业比例是比较小的。二是均衡东山5县与平川6县市区发展差距规划较少,规划纲要的内容包括产业板块、行业类型、场馆建设、景区建设、产业基地园区大多集中在平川6县市区,对东山5县没有提出切合的发展规划;三是缺乏对晋中进行形象的战略定位。晋中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定位为旅游文化名市、文化强市等,但这些定位过于泛泛笼统,没有体现晋中特色,应当进行形象、特色的战略定位。

(二)拓宽融资渠道。

晋中文化产业目前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融资难。解决晋中市文化产业融资困难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借助金融平台。要搭建好政府、银行、企业的合作平台,促进文化产业部门、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借助银行信贷促进文化产业融资。第二是拓展民营资本为主的资本市场。晋中民间资本较为雄厚,但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的动力不足。引进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首先是政府做好公共服务、降低民资准入门槛;其次是提升民资对文化产业的理解认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提升民间资本持有者对文化资源的认知程度和文化产业的认识水平。

(三)培育产业品牌。

在品牌经济时代,品牌具有提升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的作用,文化品牌的构建、维持和延伸,是推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晋中文化产业面临着资源好效益差,“八大品牌”“六张名片”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品牌效应,打造晋中文化产业品牌,政府要将系统的品牌战略理念贯穿到文化产业乃至地域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对于一些大的文化品牌的建设,政府要在品牌的规划、建设、推广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打通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支撑产业的服务功能。

(四)深挖民俗资源。

唤醒厚重历史,挖掘集中、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壮大文化产业的本源,是晋中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深挖晋中民俗资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挖掘饮食特产资源。晋中有丰富的特产,比如平遥牛肉、太谷龟龄集、定坤丹、介休贯馅糖、太谷饼、老婆饼、榆社阿胶等等,可以这些特色饮食资源从制作、博览、展示、商贸、养身等多个环节,发展文化产业。二是挖掘地方音乐资源。晋中有非常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比如祁太秧歌、左权民歌等。左权民歌清丽婉转,歌词赋比兴手法运用凝练,诗味浓郁,是中华传统音乐的一朵奇葩,可以利用左权民歌等特色音乐资源创办文化艺术节发展文化产业。

作者:杨丽娜 单位:中共晋中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赵小娜.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探析.吉林日报,2011-01-22

[2]何光锐.文化品牌从哪里来.福建日报,2010-03-16

[3]王隆毅.打造巴文化起源与发展中心路径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15(12)

[4]郝言慧.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的文化产业效率评价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4

第二篇: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思考

摘要:

目前,南岳文化产业同其他县域一样,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业态主要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显得单一和单薄。缺乏好的顶层设计与规划。突出表现在:文化特色与主题不够鲜明,适销对路的项目与产品不多、体制机制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强,文化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极缺。因此,需要全面规划与创新,做足特色,做好项目,理顺体制与机制。

关键词:

南岳文化产业;创新;特色

一、引言

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与趋势。对于当下调结构、转形态的我国来说,这种发展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故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地方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遵循地方文化特色,必须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很好地融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中,必须要有项目与活动来支撑,必须要面向市场,必须强化政府的规划与引导,创立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与机制,形成文化发展的活力与合力,才能做好做活文化这篇文章。南岳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五岳独秀,三教合一,是其显著的特色,历届政府也围绕这一特色做了不少的文章,诸如九届南岳国际寿文化节,“心愿之旅”等,虽产生了不少影响和一定的效应,但缺乏持续发展的能力,呈现“L”形的发展状况。是什么制约了南岳文化产业的发展?其破解之道在哪里?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现状与问题

总体说来,南岳文化事业与产业还处在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基本建设还不到位,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能产生很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项目与品牌不多,尤其在文化产业这块还是停留在吃附加值极低的资源饭,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发展优势。门票经济依然是大头,游客多是香客,主要消费为祭祀和还愿的香烛、纸钱等用品,平均消费在3~400元左右。拜了菩萨就走,有时连饭都不吃,留不住客。这与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平均消费在2000元消费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症结为创新开发能力极为不足,虽有许多活动与项目,但落地落实不够,深度融合不够,能产生实际需求和效益的项目与服务太少,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多而不特

南岳文化多彩多样,主要有:山水文化,有四季可观的自然胜景,即春花、夏云、秋日、冬雪;寿文化,中华寿岳赏誉海内外;佛道文化,根深叶茂、和谐共处,佛教有“一花五叶”(南岳为南禅的祖庭,是佛家天台宗和禅宗南岳、青原两系的发源地,禅宗的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等支派都发源于南岳,许多海外支派如日本、东南亚等都来南岳寻根问祖),道教有洞天福地(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称,其中南岳占了四处,分别为第三洞天朱陵洞天,第二十四福地青玉坛,第二十五福地光天坛,第二十六福地洞灵源,同时,魔镜台被誉为道教的“祖源”,福严寺和南台寺分别有“天下法院”和“天下法源”美誉,黄庭观更是道教上清派的祖师),使南岳成为“宗教圣地”;儒家文化,以李泌、胡宏父子、王船山为代表,是湖湘文化重要的发源与推广地;抗战文化,南岳曾是抗战时期的军事指挥中心,许多重要的军事会议与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较重要的有忠烈祠、游干班、圣经学校等;民俗文化,有南岳庙会,南岳八大怪,岳北山歌等;火文化,有祝融神的传说;茶文化,有南岳云雾茶,茶禅一味,春茶祭祀等。虽说文化资源众多,但未形成知名的品牌与影响,特色与亮点并未打造出来。五岳独秀,不知秀在何处。对比其他四岳,南岳之秀还笼罩在薄雾当中。东岳泰山以其雄伟之势和历代帝皇封禅而居尊位;西岳华山以险闻名;中岳嵩山借少林寺武术扬名四海;北岳恒山以悬空寺招揽四方。更何况,周边的张家界、桂林、黄山等自然景观早就以秀美称雄天下。再则,佛道寺院虽多,但成名成圣较难。现今的佛教的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和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的齐云山,四川的青城山)早已蜚声海内外。因而,南岳的文化主题与特色到底在哪里?该如何打造?这就成了南岳人苦苦思索,不断探究、悬而未决又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特而不强

从已有的实践来看,衡阳市和南岳区政府曾举办了许多活动,为文化造势和品牌的打造尽心竭力,如成功举办了九届南岳衡山国际寿文化节、“五岳迎五环”“名车登名山”“千年佛教论坛”“抗战英烈公祭大典”“幸运香火法会”“中华炎黄圣火采集活动”“国际道教论坛”等诸多重要文化主题活动,并让“心愿之旅,南岳衡山”通过央视传播全国。这些活动无疑较大地增加了南岳文化的热度与厚度,同时也把寿文化节打造成为全国十大节庆知名品牌、中国十大旅游类节庆活动。遗憾的是,文化造势并未转化为发展大势,文化与产业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相关的项目与合适的产品的缺乏,使其难以深度、高度地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之中,难以产生较大和较好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难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文化的影响、辐射与带动作用。有如滂泼大雨落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之上,难以滋润万物,开花结果,最终还是陷入原地打圈、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寿文化节办了九届、登山节办了几届,最后无法再办下去,而不了了之。游客依然多是香客,消费仍是香火纸钱为主。文化产业涛声依旧。南岳缺的不是文化,不是文化活动与宣传,缺的是不能落地落实的好项目与好产品。市场是硬道理,消费是硬道理。

三、对策与建议

面向市场,贴近实际,不断寻找、开发新的需求,用好的项目和产品创造和拉动需求,让文化落地,用好用活资源,强化规划,创新体制与机制,是南岳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与根本。

(一)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资源,丰富内涵,增强功能,把成熟的产品做强做大,把新产品做实做特

1.用好宗教文化资源,打造好宗教产品。南岳神庙朝拜文化和寿文化是目前南岳较为成熟产品。祈福祈寿、求财求官、消灾弥难是朝拜者的基本心理与需求。这部分人群远近都有,是一股较稳定的客源。如要将这把香火烧得更旺,可把几个重要的宗教节日活动拉入进来。除传统的庙会和新年烧香外,应把各类宗教特有的节日办起来,如佛教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出家,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日”,道教的“三元节”(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等。另外,要把寿文化的衍生品开发出系列产品来,要让寿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吃得着,用得着。如将南岳寿草黄精、雁鹅菌、观音笋、云雾茶、素食、天然氧吧等开发出来,这些都是有益健康的长寿产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黄精进行了一番释名:“黄精为服食要药,故别录于草部之首,仙家以为芝草之类,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谓之黄精。”[1]《五符经》云:“黄精获天地之淳精,故名之戊己芝……”又引《神仙芝草经》的说法:“黄精,宽中益气,使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髓坚强,其力倍增,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更黑,齿落更生……根为精气,花为飞黄,皆可服食。”[2]南岳多野菌,品质以雁菌为最。菌色浅棕,形如伞状,小如铜钱,大似菜碗,均质松肉肥,用以调汤、烧肉、下面,无不鲜香甜美,滑嫩可口,被人们誉为山珍。云雾茶因产于南岳的高山云雾之中而得名,古称岳山茶。从唐代以来就作为向皇帝朝贡的“贡品”,主要生长在海拔800~1100米高度的广济寺、铁佛寺、华盖峰等地带。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适宜茶叶生长。唐代陆羽的《茶经》说:“茶出山南者,生衡山县山谷。”[3]可见,南岳云雾茶早负盛名。云雾茶,外形紧细,卷曲秀丽,开水冲后以色绿香浓、味醇、形秀著称。在湖南省名茶评比中被评为优质茶,在国内外享有声誉。观音笋是南岳特产风味食品。南岳山高多竹,山上寺庙宫观僧道多食素食,煎、炒、腌、煮,花样纷呈。最具特色者为油笋。古时南岳素食,只是僧人斋饭。后来上山进香的人增多,进香时禁吃荤,而携带素食又不方便,各寺庙始设素食铺卖。用料多以豆类、子面筋、百合、芋芥、莲藕、红白萝卜及各种瓜菜果仿制成鸡、鱼、肉、蛋,办成与荤食同名的酒席,从外表上看,足以乱真,而从味道来讲,其清香鲜嫩贝、往往为一般荤菜所不及。南岳素食品种,通常有所谓一品香、二度梅、三鲜汤、四季青、五灯会、六子莲、七层楼、八大碗、九如意、十样锦等。南岳山清水秀,空气中负离子高,是天然氧吧,可进行森林浴,这些都是养生长寿的好产品。与此同时,要把宗教体验活动搞起来。面向各个层次,吸纳更多受众。不仅要满足其感官享受,更要把他们的人生修养与佛道的教化结合起来,解决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不同需求。目前已开发的新产品有面向高端的“禅意人生”,针对低端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及面对青少年的“禅文化夏令营”“瑜伽文化夏令营”“慈悲文化夏令营”等活动。活动的创意很好,但需要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创新,切实适合顾客的需要,满足和解决他们的心理需求,发挥宗教的“向善”“和谐”“智慧”等有助于人生修养的功能与价值。如针对高端的项目,则通过高僧大德与佛道名家的讲经与布道,让他们在“禅意”中悟到人生与事业的真谛与智慧。在低端的项目中,可在专项活动中,如“静心”“入定”“慈悲”等,来培养他们的定力、控制力和爱心。像有些独生子女的性格缺陷,如狂躁、自私、偏激、懒惰,特别是迷恋网吧等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些专项活动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项目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才能有生命力。之外,还要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主打佛道祖庭牌,积极组织和参与重大的宗教活动,尤其要加大与东南亚和日本朝鲜韩国等国的宗教交流与合作,扩大海外影响,吸纳海外客源。南岳南禅宗福严寺为日本、朝鲜两国曹洞宗与临济宗的祖庭,同时,它的信徒遍及东南亚、新加坡和港澳。除2007年4月17日,以韩国“曹溪宗释宗寺”释楚国大和尚为团长的20位高僧和百余名信众组成的礼佛团来岳朝拜旅游处,更无大规模的境外旅游团队。据近年统计数据显示,南岳衡山每年接待的世界各地旅游者约200万余人,其中国际旅游者不足2万人,不到游客总人数的1%。这一块是有文章可做的,我们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主动加强与海外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宗教平台,推介南岳,把海外游客吸引过来。

2.充分利用山水资源,做好休闲、养生养老产业。南岳是国家五A级景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充足,建度假村和养老养生基地,得天独厚。只要把硬件与软件建设搞好,把服务做好,是不愁客源的。度假村可选择一些景观独特的山谷坡面建一批小型的别墅和森林酒店。除了在建造中采用仿自然石材或木质材料,营造自然野趣的意境外,还要有一些项目和活动提供给顾客消费,如森林浴、露营、垂钓、烧烤、射箭、健步、拓展、定向越野、野战、生态休闲、丛林探险游等,这些对高端游客和年轻人有一定的吸引力。养老养生,也是一个前景十分看好的产业与项目。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养生养老是老年人消费的主项,是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南岳有着优厚的环境与条件,只要把配套设施与服务搞好,绝对会成为一个支柱产业。

3.实行内联外合,以“南岳+”的形式,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和辐射作用,做强旅游产业和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南岳是国内五大名山之一,以山水秀美和三教合一闻名全国,在文化和山水游方面可以实现与国内相关行业的强强联合。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南岳为支撑,通过区域内的资源整合与开发,形成联合发展和共同发展。其中主要把周边的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文化古镇、节庆活动、民俗文化和美食文化很好地开发和结合起来,才能让南岳的文化产业变得丰满和生机勃勃。目前农业休闲与观光正成为县域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选项。要做好这一产业,则要突出特色与规模,突出观赏与体验,强调规划与统一。做到一地一品,品品交错。花卉瓜果、飞禽走兽、水产、珍贵植物等都是可开采的资源。既可以因地制宜,也可以无中生有。如南岳的云雾茶相当有名,可因此围绕茶叶来做文章。搞一片成规模的茶园,把观赏、采摘、品尝、购买,以及茶文化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如南岳有很多天然的山珍,如雁鹅菌、观音笋等,也可以季节性通过相关活动,让游客来采摘与品尝。至于花卉与瓜果、飞禽走兽,水产等则可刻意打造。与此同时,还要把当地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与美食纳入其中,丰富它的内涵与情趣,以此来增加南岳文化产业的厚度与宽度。

4.用一台大戏作为南岳文化产业升级版的支点。从目前的旅游产业来看,一台高水平制作的大戏,能非常吸引眼球,创造出极大的经济效益。《宋城千古情》《印象刘三姐》《华清池的长恨歌》等都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南岳也可以借用这一发展方式,搞一台有震撼力和观赏性的文化大餐,来吸引和留住游客。为此,可以组织衡阳市的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这样的创作之中,为他们提供全方位保障,甚至可以面向全省和全国征集南岳特色文化作品,再重金聘请高水平的导演和演艺公司,着力打造出这台文化大戏。

(二)做好规划、理顺体制与机制,做好政府的主导、引导、调控和服务工作

南岳目前的文化产业同其他县域一样,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业态主要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显得单一和单薄;运行上存在着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如管理上的多头与交叉,市场化、集约化低、产业链不完整,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没有形成,资金来源缺乏体制保障,创新能力不强,文化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极缺。这都是政府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为此:

1.要做好文化产业规划。这是个文化产业发展的总纲,涉及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对上述问题有个很好的研究和解决。要做好这个工作,必须把前期的调研和论证工作做好,要把方向与突破口找准,尤其要在销对路的产品上做文章,要在资源整合和产业链的延伸上做文章,要将文化产业有机地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之中,避免为文化而文化,为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努力做到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中几个重要的问题有,创新南岳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南岳文化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如以南岳文化旅游产业为平台,带动周边农民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围绕“吃购娱”积极开发与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打造若干个农业文化产业集群,扩大文化产业内涵;打造重点项目,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等。

2.实施小项目与重点项目相结合的战略,力争中心开花和全面突破。重点项目要在围绕南岳文化产业区和圈上做文章,即要在文化产业布局上做文章,要在文化产业龙头上做文章。突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同时要引导和鼓励与大局和规划相一致的小项目的自主发展,让小项目连城串和片,最终形成集聚和规模。

3.重视和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挥他们的智力与人才优势的作用。政府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咨询、合作、外包等方式,积极开展一些横向合作,充分发挥在衡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有必要,也可将这种合作扩展到省内外。

4.重视和做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人才是包括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在内的各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政府的重要抓手之一。要实施人才强市、强县战略工程。要营造好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要出台一系列措施,创新体制与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总之,要做好南岳的文化产业,必须在文化特色的精准提炼,适销对路的项目与产品,区域文化产业的整体规划,体制、机制的转型与创新等方面做足文章。

作者:唐林生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2]博雅特产网,shop.bytravel.cn/.

[3]陆羽.茶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

第三篇:县域文化产业文化优势发展

【摘要】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不断推动各区域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关键,所以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在县域地区的发展就成为当地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河北省作为我国燕赵文化的发源地,在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占据有利地位,将其作为一种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能够快速推动我省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下面对开发利用燕赵文化优势加快我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

燕赵文化;优势;河北;县域文化产业发展

县域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俗话说“郡县治则天下安,郡县强则国家强”,在古代社会如此,当今社会亦是如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不断推动各区域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关键,所以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在县域地区的发展就成为当地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物质财富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可以明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河北省作为我国燕赵文化的发源地,在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占据有利地位,将其作为一种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能够快速推动我省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燕赵文化的介绍

自古以来,中国作为天朝大国,幅员辽阔,各地方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文化风格,虽然中华文化以汉文化为主体,但是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燕赵文化曾与齐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一起构成了耀眼的中华古代文化系统,作为七大文化区之一,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历史的记载,燕赵文化的源头可以上溯到非常遥远的时期,有些学者认为是张家口处发现的迄今为止最早的人类发源地。但是燕赵文化的萌芽应该是以磁山文化为起点,据出土的考古资料显示,在八千至一万年以前,这里就已经培植了文化因子,自此揭开了燕赵文化的历史发展序幕。一直以来以养育“慷慨悲壮”的义士而闻名的燕赵大地,包括现如今的河北地区,河南地区以及京津等地区,它们是燕赵文化的发祥地。现在燕赵文化也被常常使用为河北省的代名词,是指在河北省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被人们认可的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燕赵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燕赵文化的血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数以万计的燕赵大地上的人民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对祖国深挚的感情。无论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还是精忠报国的名将赵云;无论是“先国家之急”的蔺相如,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霍元甲,他们用实际行动将燕赵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广袤的燕赵大地上,所处可见燕赵人爱国主义的遗迹,万里长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勤劳,团结,智慧的体现,是炎黄子孙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最好历史见证,河北是长城途经最长,保留最好的代表省份,其省内的长城长达两千多公里。那雕刻在张家口市大境门上的“大好山河”正是燕赵百姓内心炽热情感的表达,而那些保留在燕赵大地上的文化遗迹,是历史的凝聚和文化的见证。第二,尊重人才的精神。爱惜人才,任人唯贤是燕赵文化的独特魅力,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称颂。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赵国人平原君,尊重人才礼贤下士,以善于养士闻名,毛遂和公孙龙都是其门下的食客;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君主襄王,广纳贤才,知人善用,大胆任用中山国乐毅,在其帮助下成就霸业,《战国策》中还有记载《燕昭王招贤》这篇文章。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体现了燕赵文化浓厚的尊重人才精神。第三,改革创新精神。勇于创新,积极进取是燕赵文化经久不衰的关键。燕赵人广受这种精神的浸染,著名的赵国君主赵雍,为了改变被游牧民族不时骚扰的局面,勇敢实施“胡服骑射”政策,不仅增强了战士的战斗能力,开阔了战国疆土,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推进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胡服骑射”不单单是政治措施,它代表着思想文化的变革,体现了燕赵人民勇于改革,追求创新的精神。

二、利用燕赵文化推动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利用燕赵文化重塑县域文化产业特色。丰富的燕赵文化是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可以根据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进行开发利用。同时,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跟上工业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跟上科技的脚步,可以将文化与科技进行结合,例如文化产品复制技术的发展不但满足了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而且为县域文化产业特色的重塑提供了条件。县域文化产业的重塑是指生产者对燕赵文化资源进行打造,使其转化为获取经济利益的文化产业,例如“云南印象”,这是一台将云南地方原创歌舞与民族歌舞结合,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充满原生态的大型歌舞集锦。生产者将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音乐与舞蹈进行精心的打造,原生态的服装道具,不加雕琢的唱腔,原始古朴的舞技,这三者的结合创造了浓郁的云南风情。对于我省的县域文化产业而言,在对燕赵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时,可以根据消费需并结合现代科技,创造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提升燕赵文化的商业价值,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其次是整合燕赵文化资源,推动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辽阔的燕赵大地,滋养了优秀的燕赵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资源丰富齐全,其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巨大。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改变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这就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战略性的整合利用,整合得好可以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并且能够完善县域文化产业体系;整合得不好不仅浪费精力和物力,也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负累。将我省原生态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燕赵文化资源与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县域文化产业的价值。例如张北县利用坝上草原的优越地理资源,举办的摇滚音乐节,将音乐,旅游与夏季避暑等结合,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创造了属于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名牌。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合燕赵文化资源的时候不可以随意的改变文化的真实性,为了吸引游客虚构文化内容,这会对燕赵文化产生致命的伤害。最后是依托燕赵文化资源,完善县域文化市场体系。为了更好地发展县域文化产业,需要进行相关的市场化运作,完善文化市场体系,而这是一项艰难复杂的任务,它需要政府中的文化部门,社会中的相关企业的协调运作。完善市场体系可以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加强燕赵文化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可以依托现有的燕赵文化资源实现县域文化产业体系的完善,也在推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燕赵文化的传播,完美的实现了燕赵文化与县域文化产业的共赢。

作者:徐常兰 单位:衡水学院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6年度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开发利用燕赵文化优势加快我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结项成果,课题编号:201601704。

【参考文献】

[1]贾玉娥.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论坛,2012(09):25-29.

[2]董海林,李广.燕赵文化解析[J].邯郸学院学报,2013(23):14-21.

第四篇: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摘要:

休闲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是带动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从南昌市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经济基础、地域优势、资源优势进行分析,拟探明南昌市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南昌市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厚实,可重点发展陶瓷文化产业、农家乐休闲产业、红色资源文化产业、中医药文化产业、茶文化产业等,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加大宣传力度、构建产业服务体系,打造南昌市休闲文化产业的新局面。

关键词:

南昌市;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休闲文化生活自古有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已日渐成为城市人们生活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人们在工作之余,以文化创造和享受为出发点,以身心放松、休闲、锻炼和个人知识拓展为目标,通过选择娱乐、运动、学习和社交等方式,体验和实践充满个性化特征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从而追求快乐、健康、全面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1休闲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与作用

休闲文化产业,主要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密切相关的文化领域,是以文化旅游、民俗文化、体育康体、文化娱乐、节庆会展等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通常包括公园、博物馆、科技馆、体育场馆、影视、出版、交通、旅游、餐饮、社区服务等多行业组成的综合性产业集群。休闲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之一,突出的特点就是“休闲”二字,即人们通过选取适当的文化产业方式,达到某种文化精神的升华和满足。休闲文化产业同时是一个交汇产业,它具有高端化、集约化、娱乐化、现代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休闲文化产业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还能起到创造就业岗位、积累财富、提高城市竞争力、提升人们精神文化境界的作用。

2南昌市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南昌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积淀深厚。作为省会城市,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南昌市着重打造休闲文化产业,使得休闲文化产业成为了本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市民在享受日益丰富的休闲文化服务的同时,深切地感受到南昌不仅环境越变越美,可以选择的休闲去处也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幸福。

2.1政策环境优势

南昌市发展休闲文化产业有着良好的政策环境优势。《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文化强省。要“深入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全面打响‘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品牌,推动我省旅游发展水平迈入全国前列”。可见文化产业的发展包括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江西省实施强省的战略目标。早在2014年8月,江西井冈山就成功举办了“2014首届休闲文化产业高峰论坛”,该论坛由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休闲文化产业委员会牵头召开,论坛探讨明确了休闲文化产业的概念,成功推动了国内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休闲文化产业之间的交流;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动物园内的“十二生肖文化体验馆”是中国首个休闲产业示范基地,现已成功建成并得到推广和市民欢迎。这些都表明江西省对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积极举措。

2.2经济优势

南昌市发展休闲文化产业有着经济上的优势。以2015年为例,江西省人均GDP最高的城市分别是南昌市和新余市,南昌市人均GDP达到12186美元,标志着该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们有了闲适的时间、腰包鼓了,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就会有精神层面、健康层面的追求,这为南昌市发展休闲文化产业奠定了经济基础。

2.3地域优势

南昌市发展休闲文化产业有着地域上的优势。南昌市地理位置上属于中部城市,交通便利,地理优势明显:与长江经济带各省会城市有高铁或动车直达,近的如武汉、杭州仅需2小时车程,远的如上海、广州、厦门、南京仅需4个小时左右车程;南昌市作为江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在构建以南昌为中心的一小时交通圈范围的大都市区,其范围包括南昌市域,抚州市临川区、东乡县,宜春市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奉新县、靖安县,上饶市余干县和九江市永修县。未来的南昌将由南昌大都市核心区、临川城镇组群、丰樟城镇组群、昌九城镇组群、高安城镇组群和奉靖安城镇组群组成,大大扩大了南昌市区域范围。因此,南昌市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前景良好,若能做出特色,做出品牌优势,不仅可以吸引本市居民参与休闲消费,还可以吸引省内、邻近省份,甚至全国、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

2.4资源优势

江西省南昌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有着文化资源上的优势。涵盖了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建筑文化资源、艺术文化古迹资源、历史文化古迹、民间民俗文化等资源,风景名胜资源也异常丰富。加上可以移植的陶瓷文化、中医药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为南昌市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本课题组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考察等方式,收集到的南昌市辖区内文化资源众多,主要有: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八一起义纪念碑、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小平小道、烈士陵园、指挥部。建筑文化古迹资源:滕王阁、水观音亭、汪山土库、绳金塔、青云谱、安义古村。艺术文化古迹资源:八大山人纪念馆、黄秋元纪念馆、洪崖丹井、南昌瓷板画。宗教文化古迹资源:西山万寿宫、佑民寺、儒教———友教书院、天宁寺、清真寺、基督教堂(八一公园附近)。历史文化古迹资源:梦山、萧峰、海昏候墓。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南昌板凳龙、上坂关公灯、南昌采茶戏、赣剧、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傩文化公园。风景名胜资源:梅岭、百花洲、孺子亭、杏花楼(即水观音亭)、天香园、秋水广场、青山湖风景区、象湖风景区、艾溪湖湿地公园、渔舟湾湿地公园、红角洲月季园、南矶山、梅湖景区、厚田沙漠、西湖李家、瑶湖湿地公园、东湖、赣江、南昌市傩文化公园、动物园、人民公园、八一公园。

3南昌市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与方向

休闲文化产业的定位,一要体现休闲,二要体现文化,三要体现创新。南昌市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注重充分发挥本地文化资源优势、着力突出地方特色。根据南昌市悠久的文化资源优势、区域地理和经济优势、现有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有待挖掘的市场空间情况,南昌市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3.1陶瓷文化产业

景德镇陶瓷久负盛名,享誉海内外。“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是景德镇陶瓷的四大特点。陶瓷文化产业可以在南昌市大力打造,建议该产业可考虑分以下几个馆区建设:景德镇陶瓷展览馆、陶瓷制作工艺展示馆、DIY陶瓷制作体验馆、陶瓷精品交易馆等。市民在景德镇陶瓷展览馆里,可以了解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史、欣赏到一些难得一见的陶瓷珍品;在陶瓷制作工艺展示馆,可以欣赏到瓷器制作艺人的精湛技艺;在DIY陶瓷制作体验馆里,可以亲手体验陶瓷的制作过程,甚至可以带回自己亲手制作的陶瓷作品;最后还可以意犹未尽地在陶瓷精品交易馆中购买到自己喜爱的瓷器作品。

3.2红色资源文化产业

1927年8月1日,“八一起义”在南昌打响了第一枪。在南昌市,除了有与八一起义有关的八一起义纪念馆、指挥部、纪念馆、八一起义纪念碑等,还有烈士陵园、小平小道等其他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不能仅仅受限于红色旅游业,还应深入挖掘发展红色影视产业、红色经济品牌、红色文化艺术产业,以及红色文化展览业、红色动漫作品、红色游戏制作等形式。

3.3农家乐休闲文化产业

现代人追求健康、乐于体验返璞归真的农家生活方式。南昌市郊的梅岭、邻近的靖安县、高安市等,均可以作为农家乐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可以依托当地的绿色自然资源、田园风光、民风习俗,让市民体验到农耕生活、农家美食,体验农民的辛劳,收获一份好心情。可以努力发展以休闲度假为主题,建立农家生态体验园,以户为单位的、有组织的农业旅游休闲产业链。

3.4中医药文化产业

江西省樟树市是国家批准设立的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也是中国四大药都之一。樟树市距离省会南昌市仅仅76km距离,交通极为便利。自古以来有“药不过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说。早在2008年,“药市习俗(樟树药俗)”即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樟树的药俗、樟帮炮制技艺、?皂山道教养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等,均有待深度挖掘,充分整合利用,并发扬光大。江西中医药大学与江中集团在江中药谷建立的岐黄国医外国政要体验中心,是定位高端的中医药体验中心。在该中心建设取得一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在更大范围内建设一个集种植业、制造业、科研、教育、医疗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健康博览园,为普通人群提供优质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药科普知识教育,起到弘扬传播与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3.5茶文化产业

江西以绿色生态闻名,茶是江西的特产之一,省内著名的有遂川狗牯脑、庐山云雾茶、婺源绿茶、靖安白茶、瑶里嫩蕊等,茶文化产业园区至少包括茶文化体验馆、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创意产品区、茶具体验区、茶叶交易区、高端茶文化主题会馆等,覆盖茶文化体验、茶叶交易、茶具、茶道等的全产业链服务,精心设计“茶交易”“茶体验”“茶休闲”“茶旅游”等茶文化主题。茶文化产业链的打造,可以对传承茶文化、传播茶业资讯、引领茶文化潮流、同时也为江西茶产品交易提供高端展示平台。

4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发展休闲文化产业迫在眉睫,也是带动一个城市进步、体现城市文明的重要渠道。发展南昌市休闲文化产业,应结合南昌市的文化底蕴、人文环境,并与群众的消费需求相结合。同时要注意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结合,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出本地的休闲文化品牌,带动南昌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俞双燕 尚菲菲 万晓文 黄宇 李坦英 吴斯洁 黄凯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1.

[2]谭立永,龙志德,张娟.论城市休闲产业—以成都为例[J].广角视野,2007(8):154-156.

[3]孟雅.新时期休闲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探析[J].决策与信息,2012(6):123-124.

[4]王富秋,王敏.创意经济下达州地区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4,32(2):60-62.

[5]王蕾,邢慧斌,孙庆久,等.河北省“夜经济”休闲文化品牌建设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3):61-62.

第五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研究

摘要:

引入SWOT分析法,通过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因素的系统分析,指出了全省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及发展机遇;在分析全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组合矩阵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甘肃农村文化产业,不能只看优势条件而回避不利因素,也不能只强调自己的劣势条件而忽视了相对比较优势;最后从认识观念、发展规律与特色内涵、乡村文化旅游园区建设、扶持农村中小文化企业、培育农村新兴文化产业、探索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新模式、发挥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发挥甘肃农村文化资源优势、规避劣势的产业创新路径。

关键词:

甘肃;农村文化产业;SWOT分析;创新路径

甘肃是中华文明和黄河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甘肃虽然地处内陆、经济落后,但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分析甘肃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国家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总结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断。甘肃作为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农村地区与农业人口占全省的比重较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农村文化作为甘肃省农村地区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当前,甘肃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使得农村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从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现状,本论述就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一些相应的发展路径与对策。

1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甘肃农村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优劣因素,引入SWOT分析法,就是通过甘肃农村文化发展所面临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系统组合分析,探寻全省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把优势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全省农村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1.1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因素(S)

甘肃的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资源排名全国前五位,丝路文化贯穿甘肃全境;采集、狩猎、游牧、农耕等文化在全省都有着深厚积淀,民族的文化环境、历史文物、文献古籍、文学艺术、民间风情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构成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基础。如果把甘肃人文自然资源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这些独具特色的优势资源开发成乡村文化旅游精品,将有利于全省农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因素(W)

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5272元,比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湖南省低441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11元;2014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740.42元,比湖南省低371.58元。从2015年数据来看,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了7.40%,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增长了14.80%;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了29.55%,但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只增长了15.34%。由此看出,甘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水平比文化产业相对发达省份低,而且差距较大,对全省今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1.3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机会因素(0)

2014年,文化部和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的文件,该文件的内容包括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带、建设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打造特色文化城镇和乡村、健全各类特色文化市场主体、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推进特色文化产品交流等七个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甘肃要“努力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并将甘肃定位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文化部积极支持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并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和倾斜;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政策性文件,为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1.4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威胁因素(T)

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克服自身制约因素,还面临来自其他省区文化产业与产品带来的挑战与威胁。其主要表现是与发达省区相比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2015年,甘肃省文化产业GDP增加值为157.09亿元,占GDP比重2.31%,低于全国3.82%的平均水平,位居全国落后位次。2015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就达到1668亿元,占GDP比重5.6%。2015甘肃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只相当于湖南省的9.42%。可见,甘肃省与发达省份文化产业的发展差距较大。2011年,云南省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募资50亿元人民币,用来优化、完善、延伸全省文化产业链。甘肃文化企业发展主要依赖自身的积累,由于身处农村地区的中小文化企业很难得到抵押贷款,资金缺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瓶径。

2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组合矩阵模式分析

SWOT分析应用于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就是把相关的各种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进行分析后,归纳出全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排列起来,组合成可选择的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种可能战略。将S、W、O、T进行组合,可得出SO、WO、ST、WT4种组合模式和选择要点。从组合模式看:SO组合是一种理想组合,是农村文化产业凭借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环境获得多种发展的机会组合;WT组合是农村文化产业在克服内部劣势的同时回避外部威胁的组合;ST组合是农村文化产业利用自身的长处来对付外部环境中威胁的一种组合;WO组合是农村文化产业面临外部环境提供的发展机会,是通过外在方式来弥补自身不足的一种组合。发展甘肃农村文化产业,不能只看优势条件而回避不利因素,也不能只强调自己的劣势条件而忽视了相对比较优势。因此,甘肃农村文化产业要克服思想认识、发展资金、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等不利要素的制约,必须提高对农村文化产业的认识,加快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建设;通过整合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要利用农村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通过拓宽农村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推动农村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促进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甘肃省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如何让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形成合力和优势,成为全省增加农民收入的第三产业和实现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本论述要探讨的重要课题。要促进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就要提高对农村文化产业的认识,制定扶持优惠政策,研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与内涵,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园区建设,扶持农村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加快农村新兴文化产业成长,探索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新模式,发挥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和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只有不断优化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才能促进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3.1要提高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认识

甘肃农村区域特色文化积淀深厚,要将这一优势发挥出来,就必须提高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认识,提高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把国家和甘肃省制定出台的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落实到位;要利用新闻传播媒体应加大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宣传报道力度,及时向社会宣传农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公众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关注程度。同时,政府部门应出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其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文化管理部门应提高对农村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既要通过保护来传承特色文化,又要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做强农村文化产业。

3.2要研究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与特色内涵

要促进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以农村生态文化资源研究为基础,以农村手工艺产业开发为核心,以发展中小农村文化企业为主体,探寻全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途径。为此,应结合全省农村文化资源的特点,借鉴国内外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加强文化产品开发、文化技术研究、文化市场开放等战略研究,研究全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挖掘文化资源的特色内涵;要以高校、科研单位为主体,通过政府部门搭桥,建立政府、科研、文化企业为一体的专题研究与项目联合攻关的协作机制,促进文化企业与文化研究机构的有效结合,将农村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吸引力,拓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要对全省农村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培育文化优势产业和乡村旅游主导产业,并通过全省农村文化品牌建设,实现农村文化品牌跨区域共享。

3.3要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园区建设

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是社会文化进步的产物,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生态文化在农村文化产业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其产业关联性、集聚性、延伸性较强,将其纳入现代生态农业体系中,可形成观光、休闲、精致、生态等农业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要推进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建设,促进乡村旅游产品发展,必须推广乡村生态湿地观光、养生养老、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为一体的休闲农庄体验模式;要推广葡萄酒庄园、农业观光园、农事体验园、果品采摘园等农园模式;要建设民俗文化体验园、民俗文化旅游街、民俗文化旅游公园等传统民俗观光模式;要建设集居住、观光、购物、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村镇,规范和提升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传统乡村旅游产品。只有发挥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整合效应,才能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

3.4要扶持农村中小文化企业发展

由于受资金制约,甘肃农村文化企业不但发展缓慢,而且企业数量相对较少。针对这种局面,为扶持农村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政府部门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增加资金投入,启动农村文化项目,并且将农村生态文化产业项目和民俗文化发展作为重要扶持领域;建立财政出资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对农村中小文化企业在内的贷款风险损失进行一定补偿;对农村中小文化企业实行贷款担保,允许农村中小文化企业采用多种灵活还款方式;金融部门应创新金融支持手段和方式,支持农村文化设施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应坚持间接融资和其他融资方式相结合,金融支持农村文化企业延伸链条;应创新“保险+担保+信贷”融资模式,对农村文化企业人才培训给予一定的信贷扶持;要创建“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扶持初具规模的民间文化和艺术品牌增加附加值和提升知名度;要培育农村各类文化中介组织,发挥农村文化中介组织在创业辅导、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投资融资、贷款担保、法律服务等方面作用。

3.5要培育农村新兴文化产业

生态保健和乡村旅游是农村文化领域的新兴产业,甘肃中药材资源丰富,促进中药材生态保健养生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是农村新兴文化产品的发展方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养生概念的追求,中医药旅游将成为农村旅游业的一个新增长点。中医药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旅游、保健旅游、养生旅游的形式,在全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要建立以中医药生态养生经济、生态养生文化为重点的保健旅游产业体系,必须探索甘肃中医药产业和旅游业的结合模式,促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农村特色优势产业。为此,要以中医药生态休闲旅游景区、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和中医药生态养生乡村建设为载体,加大对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养生旅游产品价值及养生旅游品牌的研究,对中医药养生和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要合理设计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产品,扶持品牌建设,带动全省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6要探索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新模式

要加快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探索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新模式。“乡村舞台”是甘肃省整合现有农村文化教育资源基础上,利用村文化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乡村体育健身工程等阵地,组建村级文化阵地和自办文化社团。为了把“乡村舞台”搭建成群众自娱自乐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必须整合现有的宣传、组织、文化、新闻广电、体育、科协、教育等部门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各部门要依托各自优势,在项目、资金、设备、人才、培训等层面形成联动机制;要探索自发式、互动式、输送式、辐射式等农村民间自办文化社团的新形式,做到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并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打造农村文化惠民项目建设新品牌;要彰显一村一品的地域特色,培育“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品牌;要组建村级民间自办文化社团,把民间文化艺术团体办成群众自娱自乐的大舞台;要将民间传统文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把“乡村舞台”建设同新农村建设、文化惠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结合起来,突出地方特色,以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3.7要发挥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优势

甘肃省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其内容涉及传统手工艺、传统服饰、传统饮食、民间风俗、乡村旅游等多个方面。传统手工艺生产在全省农村十分普遍,如剪纸、雕塑、雕刻、彩绘、香包、草编、马尾编、剌绣、面具、民间陶艺和泥人制作等。如果对这些农村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利用或者进行现代创意研发,有可能成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农村手工艺产业具有就地取材、就地加工、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收益多等特点。但甘肃省的这些行业普遍存在分散、无序、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没能真正形成气候和形成规模。农村手工艺产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其发展不仅可以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助于农村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富民的发展目标。要发挥全省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就必须继承传统手工艺“量材为用,就材加工”的核心价值理念,加强对手艺人、手工技艺、手工艺品、手工艺价值理念等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的保护;要研究当代手艺生产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关系,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循环经济模式,提倡对当代生活废弃物的开发与利用;要构建符合农村地域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在借鉴现代产业经营理念的基础上,提高生产要素的集约化投入,实现规模化发展;要整合传统资源,构建产品创新机制,加强市场调研和设计研发,打造手工艺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传统手工艺的有效转型。

3.8要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甘肃农村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前,甘肃省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其主要表现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和农村文化人才十分缺乏。为了完善全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重塑农村公共文化核心价值观,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起中央、地方按比例分担的公共文化投入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健全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投入机制,按照县、乡、村公共文化机构的职能,制订农村公共文化机构开展公益文化服务的财政补助标准;要调动社会力量加入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发挥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的积极作用,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扶持农村文化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要培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证;要制定农村文化产业投资的法规体系及配套政策,要用差别税率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引导农村中小文化企业开展银企合作、融资担保,实现金融资本与特色文化资源有效对接;要完善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监督机制,培育规范公平有序的农村文化市场,维护农村文化产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才能推动甘肃省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作者:何国长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伯英.发展甘肃文化产业应处理好四大关系[J].发展,2012(10).

[2]任怡.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浅析[J].管理与财富,2006(5).

[3]李微.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新闻界,2009(5).

[4]陶君道.金融支持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甘肃金融,2010(5).

[5]符晓波.甘肃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2010(6).

[6]李向东,徐田江.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1(5).

[7]许莉,吴?.西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探索[J].生产力研究,2011(9).

[8]孟来果,李向东.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园集群发展的特征、问题及对策[J].学术交流,2012(3).

[9]王贵生,三月.甘肃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生态化”战略[J].甘肃社会科学,2009(1).

[10]李靖,罗中华,等.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5(3).

第六篇:山区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摘要】

宁夏南部山区的西吉县紧紧围绕打造“文化强县”战略目标,充分挖掘资源优势,逐步拓展文化产业领域,大力整合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文化产业种类,确立文化产业主攻方向,探索出了一条文化产业引领转型发展之路。

【关键词】

宁夏南部山区;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市场管理。

切实加强网络、休闲娱乐场所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形成了以文化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文化市场管理服务机制;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社会监督机制,公布服务热线和监督投诉电话,在文化经营场所摆放监督举报牌,监督管理防范工作向纵深推进,成效明显;积极开展了“扫黄打非”、净网、固边、护苗、清源专项整治行动,针对重点场所、重点内容、重点部位加大文化市场的执法检查力度,杜绝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违法经营活动,形成了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精品文化活动。

连续推出不同主题的广场文化活动,每年演出30场次以上;每年举办春节晚会、社火大赛、火石寨丁香花节、秦腔大赛,以及“美丽西吉”青年歌手电视大赛、“西吉好声音”等赛事活动;组织开展了节庆期间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开展广场文化、社区自乐班和送戏下乡演出活动达100场(次);已连续4届参加固原市举办的群众广场舞大赛并获得了“四连冠”;选派人员参加了2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和固原市“花儿漫六盘”歌手大赛等活动;推出以歌唱西吉为主的“精彩西吉•原创金曲”碟片一套,创排了大型花儿歌舞剧《大移民》、《大学生村官》等剧目并进行巡演;创排的《六盘响鞭》和《回乡环鼓》两个节目参加全区第八届和全国第十届民族运动会,取得了金奖的好成绩。

(三)文化产业发展。

以创建“中国文学之乡”为契机,大力培育文学创作产业;以西吉民俗、民族文化为特色,推出刺绣、剪纸等民俗工艺品;利用华夏钱币第一县的品牌,推出西吉古钱币图册;推荐命名了2处三星级农家乐,马兰回乡刺绣有限公司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基地,正在动工建设集研发、培训、产销一体化的马兰刺绣中心,金山文化苑、亦美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被评为第一批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户等;推荐龙泉湾山庄、震湖民间皮影戏和震湖刘家拳参加了中阿博览会。举办了非遗传承人和文化产业(刺绣)培训班,全县非遗传承人和刺绣爱好者参加了培训,还专门从苏州聘请刺绣老师授课,现场指导刺绣技艺,多次组织文化产业人员出外培训学习,把外面的先进经验带到西吉来。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经营人才缺乏。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大部分人员企业规划、财务、营销、管理等方面知识欠缺,缺乏投资和风险管理的意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化经纪人、制作人、策划人、人十分稀缺。二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电子游戏、动漫等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尚为零。非遗产品开发经费不足,产业化发展缓慢,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不能有效地转换成文化产业内容。三是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的交易基本上以零售为主。四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不深。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带动,西吉县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势头良好,但存在层次低下、文化与旅游融合不深、辐射力不强、带动性不大等问题。

三、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一)积极探索,全力实施文化振兴工程。

立足“回乡生态文化县城”定位,大力实施文化振兴工程,提高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挖掘整理西吉历史、自然、民族、红色等文化内涵,打造一批文化建设示范工程,推出一批文艺精品,提升中国首个“文学之乡”品牌,在全县形成凝心聚力、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形成建设“四个西吉”的强大正能量。

(二)大力扶持,做活“文化旅游”两大产业。

立足县情实际,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壮大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围绕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浓厚的文化产业和丹霞胜景、红色圣地、回乡风情三大旅游品牌的开发建设,对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新定位,调整思路,主动作为。配合实施好乡村旅游扶贫、美丽村庄建设等项目;大力挖掘地方传统特色,扶持“刺绣”、“剪纸”等文化旅游产品,加大旅游产品开发。

(三)加强引导,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科学规划,切实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结合西吉县旅游发展的新形势、新阶段和新要求,适时编制出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更为科学、可行的引导;依托资源,积极开发本土文化旅游商品,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完善旅游文化形象,增加旅游业附加值;突出特色,大力丰富文化体验活动。围绕旅游业的“娱”字要素,努力开发互动性的文化旅游项目,积极延长旅游产业链;强化保障,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机制、理顺体制,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作者:张玲 单位:宁夏西吉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