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

文化产业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财富,它是古代人民生活所形成的文化沉淀,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结晶,同时也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打破了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来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文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进行简要论述,并提出如何更好地在数字化保护措施下最大化发挥文化产业的力量。

关键词:文化产业;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传承与转化,迫在眉睫。在有些设计层面和领域,非遗创意多数只是转化为文化产品,这在某一程度上确实显示出了较大的文化价值和使用功能,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不能仅仅限于此,它是一项可以迎合信息时代潮流的数字化管理和完整性的系统化工程,它把非遗内容有效地进行转换、重构、复原,通过采用数字记录、图像采集和3D打印、网络交流、虚拟仿真等技术,构成可优化的共享数字形态,并重新加以解读和利用的一种非遗文化保护手段。该手段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辐射效应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这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无疑是锦上添花。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特点

(一)便于资源整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从根本上来说是扩展了其传播路径,提高了非遗对社会的影响力,让人们能更加方便且容易地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有利的产业化,融入潜在的旅游商业元素,创造出一定的收益。在利益的推动下,文化产业的专业人士会进行资源整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发挥出来,使得两者互增互长,延长产业链,由此非遗项目的产业化运作得到进一步深化,开辟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使人们高度关注起非遗。

(二)便于传播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数字化方式进行传播,能够大大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时效性强。时下,网络大数据当道,互联网用户大都会使用一些碎片时间来获取网络上的信息,时间碎片化的特点能让用户更加方便的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利用非遗网站交换信息数据的功能,开发信息交互平台,加强互动性,并对潜在的非遗客户需求信息加以收集,使他们能够通过相关非遗网站来检索需要的数据信息,从而拓展了非遗网络的交流平台的实用功能。体现出非遗数字化的环境有着时效性强的特点,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环境下能够快速传播其内在的真正含义。

(三)便于保护传承

面对正在流失的非遗,有些手艺或者表演艺术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寻找到合适的传承人,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以前大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这种传播方式非常容易产生传承断层现象。其中的一些深刻含义不一定能有人学会并传承下去,但是利用数字化的管理,就可以把那些不容易传承的精神和非遗中比较生涩的内容进行长期保存,然后通过数字化管理的方式进行对其的保护工作,将其技艺的传承过程记录下来,达到资源可以长期获取的目的,从而能够有效的减轻工作任务,减少工作成本,增加工作效率。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一)建立数字化博物馆

如今很多影视作品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天下寻宝》等等,让人们在中国历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海洋中徜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文化、关注历史、关注非遗。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浪潮下,各行各业加入数字化技术的行列,博物馆展示也无一例外。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多种交互体验的推动下,数字化博物馆应用而生,这种前所未有的展示方式极大的深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对于参观者来说,人们去参观每一处的博物馆,一方面是为了增长见识和开阔眼界,另一方面是可以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他们在博物馆可以利用视频、动漫、交互以及图文结合的方式来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大大贴合了人们对文化的兴趣爱好,提升大众的文化素养。对于博物馆的管理人员来说,数字化博物馆使文物和精神“活态化”,它通过资源的提取与整合改变了博物馆的运营模式,改善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便于管理和存档。故宫博物院近几年在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开发数字三维建模软件,搭建信息交互平台,完善珍贵文物资料数据、建立数字化团队分工等项目,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这都是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典范。

(二)建立电子图书馆

图书馆内的资料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图书馆内资料的价值实际上是不可衡量的,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不发达,已经有很多资料遭到丢失,研究图书资料的长期保存方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时期都具有重大意义。最终在进入信息时代后,人们开始建立了电子图书馆。电子图书馆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指所有电子产品所承载的图书信息资源。在社会的相关活动中产生和形成了电子图书馆的数字图书材料,其中的信息由图书材料模拟数字的形式表达给人们,这是种独特的图书资料表达成知识的方式。可以利用电子图书馆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具体方法如下:(1)电子图书馆内的数字图书资料,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将知识表达给了人们。它的形态介于物质和非物质之间,其形式是电子图片,电子视频和电子信息等格式,这种方式能良好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2)电子图书馆的数字图书资料是数字时代的产物,能有效的进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3)数字图书资料的保存时间是远远长于纸质图书资料,更具有保护性。

(三)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都是以民俗活动,民间表演,传统文化等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这些本是难以模仿的民间风俗文化通过数字化的形式传播开来,就会容易被一些不良商贩利用去开展一些商业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和传承要注意知识产权问题,有了知识产权,在不良商贩侵害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益时,能够让法律对其进行制裁。

(四)利用VR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必然是未来数字化技术的主流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完整和更真实的展现出来。比如民间艺术、民俗节日、民间故事、民间的体育项目、音乐和茶道等项目都可以通过实景VR进行展示,这样能够实现人与技术的交互,以非遗传承人的视角来感受,优化受众者的体验,增加用户“近距离”的体验感,让人真切的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非遗爱好者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如临现场的感觉,实现非遗技艺的真正传承。

(五)实施娱乐化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娱乐化策略并不是单纯的设计娱乐策略,实施娱乐化策略的主要目的是注重客户的体验感,让人们能更加容易的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娱乐化策略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利用网络进行软件的开发应用,让客户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信息时代的快捷性和便利性。这样的策略使得客户在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同时,可以唤醒其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人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在传统绘画上加入电子影像和动画制作,就能颠覆传统的观赏角度,进而以一种全新的视听体验重新定义传统艺术,这不仅加强了观赏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又在娱乐的氛围中领略到了中国非遗的精髓。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六)加强政府引导

政府的引导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在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不断流失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引导力度,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动员起全国人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产业中的发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采集过程因为表现形式的不同,记录数据的格式和方法也会不同,这导致采集的数据标准不一。这些问题会造成数据处理工作复杂,从而产生出了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其中的主要问题有:(1)因为采集数据过程中的标准不同,会出现数据漏采的问题;(2)数字化的数据更新速度快,所以进行数据保护和传承方面的成本会增加;(3)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有些不法商贩损害了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益。

四、总结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顺应了当今时代的需求,在倡导各领域数字化的今天,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更加不能盲从,在大力提倡自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只有明确结合现代文化产业的特点进行不断的转换与创新,才能让人们真正了解传统文化,才能使非遗的文化产业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1]宋利荣.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J].科技风,2019(36):196.

[2]李凌婧.文化产业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新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24):40-41.

[3]宋方昊,刘燕.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5(02):83-87.

[4]张宝圣.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思考[J].文物世界,2019-11-15.

作者:於歌 单位:山西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