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影响下高师器乐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影响下高师器乐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储备源已逐步将文化创意产业化的理论应用于人才培养的诸多方面。笔者站在教师角度透过产业认知、教育专业的新发展动向将文化产业影响下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做以梳理,以实践为依据,将探索的高校艺术团校地合作指导工作加以总结与规划,以拓展未来师范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模式。

关键词:文化产业;高师器乐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党的胜利召开,“坚定文化自信”被反复提及、强调,延续十八大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其兴起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更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市场的兴起,越来越多具有创新意识的文艺工作者投身产业的开发。他们将传统文化内容熔铸赋予新的特质,将文化幻化为产品推向市场,在如此创意的文化制造浪潮中,高校无疑成为产业发展的智力保障与人才储备库。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携科研创新精神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现阶段,四川省内高校产业项目属处在摸索阶段、实践经验缺乏,概念规划还需落实在实践活动中验证成效。如此现状下,地方高校利用其独有的人文环境、前沿技术理念作为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着人才资源与技术支持,以确保区域的长期发展。同时,受到区域文化背景、环境的影响,高校需要拓展研究领域融合更多地方文化元素与特质实现研究价值为服务地方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高师院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角色

新的时代赋予教育行业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宽广的施教平台,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传道授业、将先进的技术与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培养教育专业人才的高等师范院校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存在教学革新与创作力的缺乏,如何创作适合校园文化的艺术佳作以及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已然成为突出问题。带着对这类问题的思考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器乐教师团队在2014年创建了乐山首支大学生交响乐团,以从事器乐专业特长以及师范专业大学生为主体建立起来的青年团队,在完成规定的课程之余承接起校内外文艺展演、初等教育培训、校地合作等一系列服务地方活动。乐团本着“培养器乐艺术专长、拓展师范教育领域”的教育宗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训练有素、专业过硬的器乐人才。为着共同的理想和荣誉,这支青年队伍正以其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成为校园文化、城市生活新的风景线。

二、选题意义

(一)产业需求促进高校变革

目前,参与文化产业项目已成为高校课题研发的一大趋势,高校的科学研究势必与区域产业联手制定新的发展策略,敦促我们在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思考、革新以面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实际问题,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执行力度。

(二)实践出真知

拥有了产业项目的支持,器乐人才的培养得到了诸多展示技艺的平台。学生参与的校园演艺活动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构筑起良好的交流机会,让他们以独特的艺术形态展现青年人的才华与审美。在走进军营、走进小学、走进社会的一系列公益演出活动中,学生们展现精湛技艺的同时也学习着运用音乐传导“仁、爱”的精神正能量,不断学会服务社会与奉献自我。

(三)合作意识营造团队精神

由于艺术团的合作特质,对团员都有一定的技术与团队配合的要求。教师通过产业项目的申报,将教学活动赋予创新意识,带动学生投身具有研究意义的实践活动。师生在教学环节相互配合,指导性实践教学为师范生充分掌握知识、灵活运用技能提供支撑平台。在产业项目中的师生角色更为多元化,责任划分更为清晰。既团内人人有角色、人人有责任,在权责清晰的局面下稳固项目的开发。

三、特色与创新性

(一)教学特色

1.教师团队首先意识到器乐专业合作性质的重要性,工作中相互尊重、彼此配合、积极沟通,遇到大的决策时都要提出意见与建议后共同决定。在良性的合作关系指引下,学生们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学着遵守艺术团规定,努力提高业务、完善自我、积极投身团队活动,造就良好的学习氛围。2.学院一学期为器乐学生开设了近百次的排练课程,由多位专任教师授课以确保学生的练习以及日常排练。乐团根据编制的划分采用学生辅助教学形式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课下为新进低年级学生进行演奏的初级辅导以帮助其消化吸收知识。这一举措的实施有效缓解了低年级学生在乐团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同时也促进学生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我约束力、提升教学进程。3.乐团设有专业的作曲、编曲教师团队,为乐团提供适合大学生演奏的初、中、高级作品,种类丰富,不但有古今中外经典曲目、同时拥有中西合璧的创新作品,充分体现了高校艺术创作的新颖之处。4.乐团演出:经过不懈的努力,师生以高质量的演奏水准一次次登上舞台为学校争得荣誉。在今年“乐山师范学院40周年校庆”活动中乐团展现了青年学子的艺术风采。目前,乐山师范学院青年交响乐团已成为学院特色课程活跃在校内外艺术舞台,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名片。

(二)创新性实践模式研究

1.器乐专业课程的设置按照专业教师研究方向的不同以工作坊(工作室)的形式进行。教师带领学生除完成每周固定专业课程外还负责监管学生的课外活动指导工作。例如:负责学生各类音乐会、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指导工作。2.为突出师范生的教育特质,开展小学乐团组建的培训项目令学生受益匪浅。具有乐团经验的优秀学生作为教师角色参与到小学生的器乐教学活动中,指导教师负责联系合作单位、项目规划、监管活动实施,从项目申请、方案制定、到备课、施教都由学生亲力亲为完成,在教学的实践环节得到了充分锻炼。3.为充分实现校地融合发展格局,教师们借助科研平台开展一系列“文化养老”服务工作,带领学生参与乐山市川剧团、乐山市管乐团演出、排练数场,为乐山市党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

四、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一)存在的问题

1.由于项目经费有限导致研究期间书籍采购、教具使用等诸多环节受到制约。项目开展涉及多项器乐专业、外聘教师及学生的开销不足、共同完成难度较大,难以完成预期效果。2.高校作为文化摇篮与高等人才培养的基地,与产业结合过程中受到本身特质与政策的约束无法实现完全市场化运营模式所能达到的盈利目的。在文化产业范畴多进行的是社会服务性质的无公益活动导致现阶段院校艺术团体及工作室无力负担学生课外的学习活动经费,从而影响器乐教学的创新与长足发展。3.器乐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中常会由于师范专业课业繁重导致参与度不高,学生在校、学院担任行政、社团等职务影响艺术团活动的参与。由于艺术团属于非盈利性质的社团活动教学管理没有一定资金支持,奖惩制度制定具有一定难度。

(二)前景展望

由于参与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多重阻碍影响着高校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未来相关项目的开展仍需开辟新的思路寻找合作机遇。但是作为国家大力扶持的产业生态,文化产业必定经历前行过程中的诸多阻碍缓步上升,在与它的融合进程中高校正在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师范人才的需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思考组建具有合作概念的艺术团体夯实了大学器乐课程的多元设置,以工作坊形式开展的教学活动促进了师生技能的全面发展,产业项目的开展为器乐人才提供了实践平台,校地合作关系的建立为高校与地方产业寻找到了全新发展机遇。在未来,这一切的成果都将化作高校外延性发展的有效动能继续支持大学生以开放的眼光、独特的创新意识对新形势下文化产业的深入了解,以实现创作更多有益社会文化建设的优秀艺术作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惠林著《文化产业学(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美]布鲁斯•皮尔森编著.伍维曦译《管乐队标准化训练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美]兰迪•纳瓦尔著.张之悍译《管乐队组建与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作者:范文婧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