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词视角下网络文化论文

网络新词视角下网络文化论文

1网络新词的概念、特征

网络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更新的系统,“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词汇常常能敏感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网络文化生活的变化势必反映到语言的词汇中,然而,网络文化的兴起促使了网络新词的生成。网络新词即网络用语,一般被视为非正式用语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网络新词种类繁多,有谐音词、象形等。21世纪被称为“创造世纪”,是张扬个性的时代。网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网络新词语,充分彰显个性。网络新词的出现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喜爱、追捧。如:给力、浮云、雷人等。这些词大多通俗易懂、幽默诙谐,其适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网络新词已成为网民沟通和表达情感用语,它具有创造性、方便性、实时性、趣味性、视觉显著、自由表达等特征,是人们思维方式的一种反应。但任何词语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有一定的理据。网络新词通常借助于网络这个平台传播发展,其产生也不是盲目的、随意的。

2网络新词的生成机制

2.1网络新词生成的理论基础

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越来越多的网络新词得到人们的认可,并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有交流与传播文化的权利,可以摆脱现实中身份的限制相对自由地发表观点。目前由于网络文化是无法用行政命令、简单的道德伦理以及法制规范来控制的,因此,人们利用这一载体不受限制地发泄人性内在的多元性、复杂性、隐蔽性。网络新词实时准确地反映出当今社会热点,网民们以匿名身份不同口气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种种看法。当然,网络新词的生成、变化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的流行在于它反映的事件的背后是民众的心态,反映了一定的网民心声以及心理诉求。新世纪的人们对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与维权意识相比过去大大提高,网络交流也因此变得日益频繁,然而正是网络文化的不可控性才使得人们在如此自由的环境中自由表达,这种不可控性正是网络新词产生的理论基础,也是其兴起的核心动力。

2.2网络新词的生成途径与方法

2.2.1旧词新义

严格来说,它不是新生词,而是选择具有新事物意义的旧词语,然后赋予它新义,所以人们会更愿意视其为新词汇。有转义新词和谐音新词两种。转义新词,如“菜鸟”原指电脑水平较低的人,后来用于现实生活中,指代某领域水平较低者;反过来,高手则被称为“老鸟”。其次,谐音新词,即指读音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无关联的词语,这些词被视为谐音新词。如:猫(Modem)这个词的音译,借“猫”的读音来表达新意义“调制解调器”。再如,“史努比的弟弟”并不指人,而是借用“史努比”和“stupid”的相近读音,来表示“愚蠢”之意。综合分析,这些网络新词创造及流行的主要动力就是新颖和极具趣味性。这些旧词语随着时代、文化的变化,在网络上被赋予了新的涵义,重返生机活跃于更为广阔的范围。

2.2.2创造全新的新词语

网民在上网的过程中,时常有一些创新表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创造和使用新词,这类新词是运用汉语固有的造词材料和结构方式对新事物、新观念进行指称、描写而产生的,通常有下面两类:(1)将错就错的谐音词,如:霉女(美女)、帅锅(帅哥)等。(2)新借的外来词,也就是从英语里借来的词语。如:伊妹儿(E-mail,electronicmail,电子函件)。

2.2.3缩略语新词语

这些词语有两类:(1)英语缩略语。如:WWW(WorldWideWeb,环球网或万维网)、BBS(BulletinBoardSystem,电子公告牌系统)等。(2)汉语拼音缩略语。如:MM(美眉)、PLMM(漂亮妹妹)等。

2.2.4符号词语

这里的符号词语不是指传统意义的“符号”,而是数字和表情的统称。数字符号因其谐音性和简洁性而深得人们喜爱。如:8147(不要生气)、687(对不起)、1314(一生一世)。表情符号是一种用电脑键盘输出的暗含某种情感的特殊字符,可以代替词语使用,如:╮(╯▽╰)╭无奈、(*^__^*)嘻嘻等。

3从人类认知心理看网络新词的产生原因

3.1模仿从众的心理

模仿即仿效他人行动,使自己与他人行为相一致的心理趋向;从众即因受到多数人的感染、影响而顺从他人的行为。在言语生活中,当人们发现他人的言语能够吸引自己,对自己产生影响时,就会接受该表达,喜欢该言语甚至可以发掘与之相似的言语作品。如:“……奴”被仿造出“车奴”“房奴”等(胡伟,2010),“……户”被仿造出“暴发户”“关系户”“钉子户”等“户”字群词汇;再如一系列的“山寨”浪潮,“山寨产品”“山寨文化”。由于具有模仿、从众心理的网民很多,所以网络新词得以不断地扩大、蔓延。

3.2放松减压的心理

当今社会,迫于生活、工作的种种烦恼、压力,人们不得不为自己减压,网络新词的出现便成为人们用来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如“欺实马(70码)”源于20岁大学生驾跑车以70码左右的速度飙车撞人事件,事后肇事者抽烟谈笑若无其事的样子使得网友们义愤填膺,因此借“欺实码”以嘲讽、调侃。像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如范跑跑、郭跳跳、被就业等。对于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人们在网络上大肆谈论,由此也创造出一些新的词语并流行于网络,这些新词诉出了网民的心声,娱乐的同时也减轻了心理压力。

3.3趋新求异的心理

人们从来都是喜新厌旧的,在语言实践中总是求新求异,特别是在崇尚展示自我、追求塑造个性的社会中,任何词语的长期使用都会导致“审美疲劳”,人们为了摆脱厌倦情绪,于是创造出一些新的表达方法,以取代旧的表达方式。如通常情况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很淑女”“很中国”“被就业”等,打破了传统词语使用原则,但其表达却很到位,得到人们认可,并沿用下来。作为时代的主力军,年轻人突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创造性,敢于创新、敢于张扬个性、喜欢标新立异、打破常规、追求时髦,他们喜欢用夸张的语言宣泄感情,如:用“PK”而不用“比拼”,用“菜鸟”而不用“新手”,用“帅呆了”“酷毙了”而不用“漂亮极了”“非常潇洒”等。

3.4趋简避繁的心理

崇尚简洁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现象,缩略语的使用就体现出这一点。例如,词汇、短语或句子的缩略:“话疗”“我伙呆”(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十动然拒”(Fullymovedthenreject)等。数字、拼音、表情符号的使用就是人们趋简心理的文化积淀,这种简单语言与使用长句具有等效的表达,它打破了传统的用词规则,被视为一种新的语言交流方式。如:0837(你别生气)、282(饿不饿)、1920(依旧爱你)、thx(thanks)、B4(Before)DL(Download)等,还有一些“字母+汉字”型中西合璧词也出现得比较多,如:AA制、卡拉OK、SIM卡等。表情符,如:o_o讶异、==无言等,这些新词都是网络时代人们趋简避繁心理的体现。

4网络新词的文化内涵

从上文的论述来看,人类认知心理对于网络新词的产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人们为了满足高效、省时、娱乐等需求创造出大量网络新词。这些网络新词语既然不是凭空产生,那就必然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所谓的文化内涵就是指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网络新词与传统词语一样,同样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他们不但体现出这一时代人们的追求,更是人们对于多元文化的精神、思想的反映。例如,“灌水”原意指向容器里面注水,后来在网络上被赋予涵义为“大量毫无意义的话”。而现在大多数发帖、回帖通常会被统称为“灌水”,但不含贬义。网络语“青蛙”一词,在网络上被赋予“长相丑陋,身份低微的男性”。再如:“屌丝(loser)”,指代身份卑微、生活平庸、前途暗淡、不被社会认同的人,它反映的不是简单的青春情绪,而是一种文化问题,是现实社会矛盾不断堆积的征兆,是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折射。还有一些词如:“白领(white-collar)”“走狗(runningdog)”等。网络新词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轻松的交流氛围,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在其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应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有正确审视这些网络新词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传播网络文化,促进不同民族沟通交流。

作者:李靖 李娇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