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绿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高职院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切实了解校园网络文化对高职教育的消极影响

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新的文化形式,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完善学习途径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和积极影响。但与此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校园网络文化也会对高职教育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1.1网络的虚拟性会促使大学生人际关系淡漠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在推动了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的同时又导致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障碍。习惯了一人一机环境中无需面对面的交流,大学生们渐渐忽视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对他人和社会漠不关心。

1.2沉迷网络游戏会扰乱大学生的角色定位,严重影响学业

目前,各类学校中因网络成瘾而荒废学业屡见不鲜。高职院校中有一小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无力自拔。常常通宵达旦的上网玩游戏、聊天等,上课无心听讲,无法完成学业。

1.3网络社会规范的缺乏会导致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下降

网络的“虚拟性”淡化了大学生作为网络行为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自我约束能力也大大下降。一般网络文化空间的不道德行为也会对在校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低级搞笑、出口成脏、人身攻击等网络不文明行为频频在学院网络中出现。一些大学生甚至把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做的不道德行为在虚拟空间中肆无忌惮的实施了。

2、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探索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是由马钢集团公司投资兴办,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独立设置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建校以来,我院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并把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放在工作重要位置。

2.1完善的制度管理

为了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学院于2006年对学校的信息资源进行了整合,成立了信息管理中心。完善了各项制度管理,制定了《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校园网络信息管理规定(暂行)》、《校园网上网信息管理规范》、《安冶学院网络中心机房管理制度》、《安冶学院网络中心机房管理制度》、《安冶学院网络中心值班制度》等一系列学院和网络中心管理制度。

2.2建成校园网和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

建设和谐校园离不开良好沟通,在大学校园特殊的环境和媒体条件下,网络成为学院、教职工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目前我院已经建成了千兆宽带校园网和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校园网分为校园新闻网、教务系统、办公系统、学工系统,新闻网主页分为学校概况、管理机构、系部设置、教学科研、招生就业、新闻中心、校务公开、信息服务、院长热线等板块,同时提供各系部的链接。及时师生关心的各类新闻动态、学习资讯和生活信息,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共享。校内实名注册用户可以对校园新闻跟帖评论,加强了师生间的交往和沟通,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网络自律

学院通过课堂思想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人文素质教育讲堂、法律知识宣传等途径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积极培养大学生网上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他们在虚拟空间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使他们明确网络生活中合法与违法的行为界限,引导他们实现网络自律。

2.4落实校园网管理制度的具体措施

我院虽未开设BBS,但对各系部网站进行监控。要求各系部管理员对所信息,在后台进行严格审核后,再予以;建立了一支由政工干部、辅导员与学术骨干组成的兼职网络信息员与评论员队伍,及时把握校园动态,正确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和行为;院网络中心网管员对全院各站点进行监控,确保在第一时间掌握问题。发现学生思想中明显的不良苗头时,进行及时的劝服和有效的纠正,避免潜在的矛盾和问题激化,导致严重的后果发生;发现谣言时,积极开展舆论引导,防止错误信息广泛传播。对于那些随意宣泄情感,进行人身攻击或者散布谣言的有害信息加强监控,及时删除,并正确信息,避免造成不利影响;发现重大事项则及时按规定上报。

2.5建设网络文化队伍,加强网络文化管理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除了硬件投入外,主要依靠两种手段:一个是疏,另一个是堵。学院在现有兼职网络信息员与评论员队伍的基础上,建设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具有较好的网络信息技能,能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文化队伍。发现问题时,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等学生工作的力量,采用网上疏导与网下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交流,解决学生的难题,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与服务性。与此同时,充分调动学生骨干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助力量。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已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高职院校必须在精准理解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切实了解校园网络文化对高职教育的消极影响的基础上,借鉴其他高校成功的建设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使校园网络文化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新阵地,成为师生精神文化活动的新空间,成为校园文化和服务的新平台,走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情况的、符合高职院校师生需求的、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发展之路。

作者:倪艳 单位: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