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品德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品德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品德形成的挑战

在快速阅览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对阅读的信息的记忆不深,往往是对内容大概了解的状态。这种过量的未经处理的感性信息,无形中干扰他们的理性思考。长期积累感性认识,却不对其进行分析综合,弱化了理性思维,造成认识能力的钝化,必然导致了道德判断的缺失,迷失了方向,影响了良好道德行为观念的形成。这种虚拟交往的交往方式,淡化人的情感互动,诱发青少年对事物真实的情感缺失、冷漠,产生焦虑的情绪。过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会形成强烈的心理依赖,是对自身一种意识强迫症。这种网络强迫症不断被强化,必然导致青少年的意志障碍,甚至引发精神意志危机。

二、网络文化促进品德形成

1、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互联网的开放性,能使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的文化能够在网络上自由地传播。丰富的内容扩大了青少年的认识视野,给品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而且随着政府对网络工程的重视,不断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正能量信息资源以及政策文件,为品德教育工作提供借鉴经验,促进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朝着正向发展,提供保障。

2、有助于发挥青少年主体能力

互动的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品德教育平台,打造了全新的教育情景。借助网络实现互动讨论和交流,实现青少年主动参与,表达主体意识,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变革了以往通过传统的说教方式,极大地扩展了青少年品德教育空间、内容,更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

3、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

在社会节奏飞快、压力大的今天,青少年的孤独感不断增多。网络文化所具备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给人们带来了比较自由、平等的精神空间。在网络上,青少年能比较自由地抒发自己真实情感,倾诉自身内心世界感受,表达个人思想,宣泄个人不满的情绪,回归真实自我,从而缓解压力,放松身心。

4、促进德育工作的生动化

网络的互动性使德育工作内容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一变成多样化,使品德教育内容越来越全面充分,并且有选择性、客观性。网络文化在扩展品德教育内容的同时赋予了吸引力,使德育工作变得更具针对性。

三、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目前,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局限于课堂,组织学生听取形势报告和讨论,进行个别谈话等。德育的内容单调、形式化,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不佳,而网络能方便快捷地传递信息,快速地解开青少年关注的疑惑,实现教育的针对、有效、开放性和预见性,为青少年品德教育提供新的途径。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不愿在老师面前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成了德育工作的障碍,而网络能为学生提供匿名的、自由阐述观点的宽松环境,使学生表达真实思想。教师可对这些思想分析,综合对策。网络成了观察学生思想变化的最佳窗口。学校制定的传统德育模式明显滞后,它忽视了青少年对周围环境的情感体验,而且德育内容单调、抽象、枯燥乏味,很难得到青少年的认同。相反,网络却为青少年提供声、图、文、影像的内容,对青少年的品德导向影响巨大。因此,在网络条件下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非常重要。

四、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1、鼓励使用网络

学校在政府扩大投入的情况下,积极建设网络,推动远程教育建设。鼓励和规范青少年在学校上网,尽可能地实现学生上网受到监督和指导。帮助他们如何选择健康的网站,浏览对自身成长有利的信息,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学校还可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网站、网页,有目的开辟品德教育阵地,利用这个阵地组织活动,开展讨论,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助于针对性、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2、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网络观

鼓励和宣传网络知识,提高青少年对网络的正确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技术双面的作用,其作用随着主体的使用而发生变化。要传输青少年的上网道德,提倡文明上网;在网上遵守我国的道德规范,强化自律和社会责任感。引导青少年建立科学的伦理道德,谢绝不文明上网行为,养成按规定上网品质。

3、更新德育内容方式

教师要改变德育观念和德育方式,实现单一向双向互动、从机械的灌输朝潜移默化渗透的转变。首先,利用网络技术提供低成本的资源,开发出比较适合本地的品德教育资源,并将资源通过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情景,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快乐教学。其次,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养成自教意识,形成自教素养。

4、引导青少年辨别网络信息真伪,合理游戏,合理使用网络

首先,指导青少年辨别分析网络上充斥的各种西方价值观、意识形态,并正确对待。其次,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游戏的虚拟性,帮助青少年合理安排电脑游戏,健康上网交友聊天。鼓励学生在现实中互动交流,培养互动沟通能力。再次,对因上网而产生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网络信息使部分青少年受过度刺激而导致过分依赖的心理障碍,因此有必要上网前进行疏导,预防可预见的心理障碍。对于过分依赖网络的青少年,进行必要的矫正,比如控制上网的时间,平时要和同学、老师等身边人进行交往交流,分散上网的注意力。最后,要教育青少年摆脱沉迷、依赖网络的心理倾向,特别是通过沉迷网络逃避现实的生活。鼓励学生以网络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形成意志坚定、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人。

作者:黄微凝 乃仁昌 单位:广西天等县宁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