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学生心理教育的关联性

网络文化与学生心理教育的关联性

一、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心理能量的影响

1.高校学生心理能量的调整与宣泄

海量的网络信息促使高校学生心理能量呈几何级增长,当心理能量积蓄起来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强大的心理势能,压迫他们的心理,威胁着他们的心理平衡与身心健康。此时,心理能量的调整和疏导以达到心理能量的动态平衡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成为干扰大学生的“噪音”,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加之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整适应能力较差,导致他们的理想与对现实的认知间出现偏差,引发强烈的心理冲突,产生逃避、否认等消极的心理防御;另一方面,很多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对网络甚为依赖乃至迷恋,使得现实人际交往大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虚拟的人际关系,致使他们消极地对待现实中的人际环境,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陷入孤立境地,出现退行、甚至隔离等消极心理防御。这两方面表现所产生的心理能量若无法很好地宣泄,任其发展下去,将使心理能量失去动态平衡,诱发引爆式转化,从而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2.大学生心理能量合理转化升华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需要积极应对,引导帮助高校学生主动融入主流网络文化,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产生与自己的体验、情绪或意愿相一致的心理能量,将社会、超我所不接受的内心的欲望、冲动转化为有建设性的活动能量,并通过对现有网络文化的领悟与解释,不断与自己的“心理能量场”进行心理能量交流得以合理转化。只有心理能量动态平衡及合理转化升华,才能确保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高校学生心理能量正向转化的教育机制研究

要让高校学生按一定核心价值观,有效利用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心理能量,采取适当措施实施各种活动,有目标、有理性地调整和转化积聚的心理能量,达到心理能量的动态平衡,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文化带给高校学生的负面影响。

1.目标导向机制,升华心理能量

高校学生的未来目标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心理能量转化效率的高低。如何确立目标导向机制?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认知教育。在认知层面引导他们恰当利用网络资源,正确识别网络文化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加强自我约束能力,为确立目标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等教育,逐步养成自律、自警、自爱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网络陷阱”的鉴别力,把握好确立未来目标的方向性。再次,充分利用高校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构筑网上心理咨询平台,及时科学地解答、疏导因上网而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引导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合理转化与调整他们的心理能量,把握好未来目标内容的健康性,造就幸福人生。最后,对于受网络文化负面影响较多的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交流、探讨等方式,让其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以及相关情况,指导他们设置人生目标,将注意力转向目标,并围绕目标做好该做的事情。随着不同目标的不断实现,学生的自信心会不断增强,自身的积极能量会逐渐增加。

2.兴趣转移机制,置换心理能量

兴趣爱好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而校园文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教育、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网络文化活动,让学生将积蓄的心理能量释放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心理素质等方面在活动中得到提升。同时,积极开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新载体,开展网页制作竞赛,网络道德问题辩论、网上论坛,帮助他们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尊重他人。对不善交往的学生,要积极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在集体的位置,提高自信心,培养交往能力。通过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转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大学生真切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体会数字时代以知识论英雄的创业精神,充分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创造性,实现有效的心理能量调整与转移机制。

3.整合教育机制,社会化心理能量

只有大学生、家庭、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将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成长期望和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实现人生目标与价值的心理能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慎独说”为高校学生寻找网络文化中的自觉、自主、自律,克服不确定性的内在力量提供了启示。高校学生在无人监督时不仅不能够放松,还要发挥自己主体性以维持道德信念,在“隐”与“微”上下功夫,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以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来辨别和选择网络信息,准确地表达情感,有效地控制情感,形成合理心理能量转化机制。其次,父母对现代知识的价值观深远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重在沟通,父母要在各方面对孩子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合理化建议,及时排解其心理烦恼和忧愁,引导健康上网,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健康成长。再次,高校要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和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树言立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以及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校园网,建立心理卫生与健康咨询扶助网站,广泛传播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网上咨询与支持,及时解决、解答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不同程度的迷惘和困惑,有效消除网上情结、网络孤独症、上网综合症等;加强队伍建设,充实、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心理卫生与健康指导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绩效,让学生以正常的心态更努力地学习,更充实地生活,更健康地发展。最后,社会要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要建立相关的网络运营商监督和约束机制以及网民的自律与他律技术与管理措施,使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得到相应的控制和约束,在技术层面消解一些学生积蓄的心理能量在网络中的负向转化。

作者:沈晓梅 单位: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