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学术不端行为

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学术不端行为

近年来,国内外科研造假事件频发,如何打击学术造假、维护科研诚信成为学术界、编辑学界非常关注的问题。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教育、医疗、学术期刊出版等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本研究通过对30多家学术期刊编辑部进行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对出现较频繁、较隐蔽的学术不端的新花招和编辑部新对策进行总结归纳,现报道如下。

1基金文件造假

本研究涉及的各家编辑部均表示,近年来基金文件造假的比例有所上升,造假形式为:(1)伪造基金申请文件、基金批复件。(2)挂靠他人相符或不相符课题。(3)单位协助证明虚假立项课题。究其原因,在于在对期刊进行评价、考核的过程中,基金文章占比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故很多期刊编辑部对基金文章会优先考虑录用。对期刊的评价考核参考基金论文比重,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科研项目能通过立项,其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等是经过了一番论证的。而投稿作者利用这一审稿规律,为提高论文录用的可能性,不管自己是不是基金文章,都挂上基金的头衔,甚至出现伪造基金文件等学术不端行为。而作者所在单位一味为了刊发论文数量,也不顾事实,帮助造假。编辑部应加大基金文件真实性的审核和甄别,一般规范的基金项目申报书应有项目基本信息,包含立项依据、项目情况、计划安排、经费预算、项目组负责人、成员基本信息,申报书末尾还应有申报单位签章、主管部门审核意见及盖章。很多作者伪造的基金申报书仅为基金申报书的封面,仅有申报单位的盖章,且上传的电子版申报书单位盖章亦为photoshop软件所做。其次,编辑可以在相应的基金批复单位对基金项目进行查询,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即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结果公布、项目查询中进行查询。目前部分省级、市级、县级科研项目尚无法在网上进行相应查询,希望后期科研管理部门能加强科研项目的查询和公示工作。编辑在处理这类文章时,如基金属实,作者是可以登录科研管理网上系统的,可向其索要相关截图对基金真实性进行核实。与此同时,编辑部对基金文章的取舍,也应严格按照文章质量。优质文章优先录用,而不是基金文章优先录用,以此打破作者对基金文件造假的学术不端行为。

2数据造假

数据是科学研究的核心,也是学术论文的核心,是作者论点成立与否的基础,但试验并从中搜集整理数据也是一个极其繁重的工作,故有的作者通过编造、篡改、抄袭数据企图蒙混过关。但惮于数据库系统,作者在编造、抄袭时有使用了一些小的“花招”,需要编辑擦亮眼睛仔细分辨。刘胜利等[1]将数据造假分类归纳为三类:(1)故意采用必然产生误导性数据的研究方法/方案;(2)伪造、篡改和歪曲试验记录的数据;(3)研究数据的虚假呈现和运用。综合各编辑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数据造假类的稿件还有以下特点:(1)多为对计数资料的描述和比较,因对计量资料的正常和异常范围是更为专业,编造起来更为麻烦,容易露出马脚。而计数资料多为率的比较,编造数据更为容易。笔者所在编辑部就曾收到过关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治疗的相关文章,文章内只对治愈率进行了比较,编辑对作者提出要补充计量资料的要求,作者就再未返回。发现此类造假尚较为容易。(2)参考已发表相关论文的数据,进行数据编造。此类数据编造是“有理有据”的编造,在识别时更为困难。为使数据合理,有的作者在数据编造时,在已发表文章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小的改动,数据库系统也不易发现。(3)对数据表述方式进行改变的抄袭,如已发表文章数据为表格的,抄袭文章内用文字描述,或利用他人的数据制作成柱状图、饼图等。数据库系统对这类抄袭也无能为力。那么编辑部如何寻找分辨出这些新型的更加隐蔽的抄袭的“蛛丝马迹”呢,建议为:(1)不能过度依赖数据库系统。在之后,应比对类似文献,对文章数据存疑时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数据。(2)利用统计方法与规律发现论文数据造假。刘青海[2]提出,可以用excel对统计结果进行验证,同时利用“其他变量固定时,随着统计检验量绝对值的增加,P值相应变小”等统计学规律,发现论文数据造假的痕迹。(3)成立专门的数据编委会对数据进行审核。《科学》杂志为了应对逐渐增多的数据造假,在原有审稿规则的基础上,加入了专业统计学家对论文数据审核这一环节。2013年,杂志还正式公布了第一批数据标准清单,供投稿者和研究者与自己的研究数据进行对照,以追踪数据偏差的根源和进行可重复性验证[3]。如果编辑部囿于实际情况的限制,无法设立专门的数据编委会,也应加强对编辑统计学基础知识能力的培训,提升其数据审核方面的能力。

3图片造假、抄袭

图片造假、抄袭也是一种数据造假,但由于其特殊性,故本文将其单列出来进行讨论。随着数据库系统的使用,单纯的文字抄袭能得到较好的识别。但国内的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大多是将图片自动剔除后进行的,故图片造假、抄袭成为近年来论文造假的重灾区。叶青等[4]将图片学术不端行为分为3类:图片伪造、图片篡改、图片剽窃。因目前图片处理软件非常多,且使用方便快捷,作者将图像进行调色、饱和度改变、裁剪、拼接等操作后,编辑仅靠肉眼是很难进行真实性判断的。针对这一类较为隐蔽的图片学术不端行为,编辑部可以从以下方向进行应对:(1)注意图片像素:剽窃他人的图片一般为下载、在论文中截取、重新拍摄、扫描等方式获得,图片像素不高,可向作者索要原始图片。(2)查看图片的文件属性:余菁等[5]通过使用MagicEXIF软件查看图片EXIF信息,“XMP数据”和“Pho-toshop资源”,发现如果是小的改动一般也要几千到一万字节,从而鉴别是否进行了图片篡改。(3)注意对图片的文字描述的:作者为了应对同行评议,在图片抄袭时往往使用类似文章中的图片,编辑可查找对图片进行文字描述类似的文章原文,再进行图片比对。(4)利用数据库中的图片库:通过在学术图片库中进行关键词检索,对类似图片进行比对。此外,除了从编辑部内对图片学术不端进行控制,还应加强专家外审与主编复审阶段的图片审核。专家和主编在本行业和专业领域中,见多识广,对图片真实性存疑的稿件,编辑应和专家多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徐晶等[6]还提出,在出版后,数据库应对图片加密,使他人不得从下载的pdf或caj文档上拷贝图片,以防止图片抄袭。

4抄袭、翻译国外文献

国内的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收录的为国内的学术期刊文章、毕业论文等,因为没有将国外文献纳入,期刊编辑部得到的结果仅为国内文献的比对结果。本次参与调查的不少期刊编辑部表示,抄袭、翻译国外文献也是近年来出现较多的一种学术不端形式。此类文章有一些特点:(1)抄袭、翻译的多为较为前沿、冷僻的研究领域:作者如果抄袭国内已有研究,很容易被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查出,而抄袭国外较前沿、冷僻的研究领域,被检出的可能性大大减少。(2)文章的翻译腔浓重:很多此类文章采用了翻译软件,就算作者后期对其进行了语句上的加工、修饰,其翻译腔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针对此类学术不端,编辑在处理文章时应注意:(1)遇到翻译腔浓重的文章,提取其关键词,在国外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核实其是否为翻译文章。(2)如文章研究内容过于前沿或生僻,同样也应查询国外文献数据库进行核实,倘若自己把控不准,可请外审专家帮助核实。(3)编辑可向作者直接核实,就文章中的细节发问,索要研究的原始数据,如果为编造或翻译外文文献,作者很容易露出马脚。(4)编辑平时应加强本学科的知识积累,了解并把握本学科内的学术前沿、动态等,将有助于识别此类学术不端。当然,这些隐蔽的学术不端也许会有漏网之鱼,但是文章发表后,还会接受广大读者、业内人士的监督,一经发现,编辑部应严肃处理,将此类作者列入黑名单,并通报其单位。

5总结

由于科研与职称、名利等挂钩,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并随着数据库等技术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上文所述基金文件造假、图片造假、抄袭翻译国外文献等,因其更加隐匿、更难被发现,编辑部应更加细致、耐心、专业地对其进行识别。同时,维护学术诚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科研管理部门、数据库技术部门、立法执法等部门应通力合作,防范惩戒学术不端行为,促进科研诚信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