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创新范例6篇

科技与创新

科技与创新范文1

同传统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繁荣,不再取决于资源、资本和硬件的直接投入,而是依赖于知识积累和应用,将知识作为主要生产要素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以科技创新能力来改变资源、资本的总量或增量,决定经济发展状况的模式。科技创新的速度和方向将决定知识经济的成败。

人类每一次在科学技术上的重大飞跃,都会导致生产力获得划时代的进步,从而也进一步证实了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伟大论断的远见卓识。

一个国家只有保持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并保持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科技创新已成为一国经济生命的源泉。

我国现有一些企业之所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出现昙花一现,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而成功的企业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雄厚的知识产权和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如江西苎麻纺织集团,这是一个生态型的极具发展前景的好企业,拥有最好的优质原料(“赣苎三号”苎麻),可是他们没有充分利用,也没有注意科技创新能力,且缺乏层次高的人才,由于设备落后,人才紧缺,管理不善,终致破产倒闭。大家都还记得,去年西班牙一场火烧“皮鞋”大事,将我国的贸易磨擦,困境烧到了极点。我国已连续数年是世界上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国,截至去年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669起“两反两保”调查,涉案金额已超过190亿美元。中国产品之所以会成为贸易磨擦“重灾区”的内因,与我国缺乏品牌意识和技术优势,尤其是没有深刻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致出口商品重数量轻质量的经营方式和出口导向有关。江西出口产品,品牌很少。特别是现在我们已加入了“泛珠三角”,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品牌意识和科技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所以面对知识经济的有力挑战,我们应该立足于省情、市情,培养和增强我省、市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的要素和有限资源,集中经济和科技优势实施超越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来形成我省、我市经济发展的独特魅力。

现在许多产品优不成势,其原因就是不少企业产品,挤在同一行业同一技术平台上,造成行业内的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具有优势产品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因而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显然优势产品只有靠有效营销策略和注入高科技术的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市场。

根据世界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当前产业化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推进高科技产业化,一是在现有企业中采用高新技术,提高产业的高科技含量,二是直接发展一部分高科技产业。

但是我国我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上,还存在着一些必须解决的难题。诸如:20xx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一些重要指标,与创新型国家比存在着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日仅为5%左右。在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关键技术基本上依赖进口。

二、发明专利数量少。按每百万美元gdp平均计算。20xx年我国公民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国际排名第31位,大约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1.8%,中国内地在美国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仅占美国人发明专利的0.2%,而我国的台湾地区占6.4%,韩国占4.6%。

三、科学研究质量不高。从1993—20xx年美国每篇论文被引次数12.23%次,我国只有2.78%次,排在世界第20位,比韩国、巴西、印度都低。我从事农业科研半个多世纪以来,仅有两篇论文,被波兰、澳大利亚摘录过。国家三大科技奖之一的发明一等奖,已连续6年空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6年中只有2项。科技进步奖我省几年来,才得到一项一等奖,是我省新选的院士张文海有关铜业方面的成果,这些情况都反映出缺乏具有突破性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可喜的是,据人民日报去年11月18日各地新闻点击中,报导了江西省麻类科研所,在宜春建成“中国野生苎麻种质资源圃基因库”保存185份,不同生态、不同生育特性的野生苎麻,异地保存占世界78%的野生苎麻活体,据中科院王文采院士为首的专家们鉴定该成果占国内外领先水平,是世界野生植物资源圃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

四、拔尖人才匮乏。过去我国还有一批挤身于世界一流行例的科技大师,而今天这种领军人物已不多见,拔尖人才严重匮乏,使我国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科学前沿和把握重大发展 方向,因而也难做出真正具有开创性的科技贡献。21世纪是高科技进一步发展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谁的高科技产业化速度快,谁就有更强的竞争能力,高科技竞争实质,就是高素质人才竞争,谁能创造条件,培养人才造就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江西最高学府,几所大学,这是培养人才中心,但从几所大学来看,未能列入国家重点,名牌更谈不上,主要就是匮缺拔尖一流的名教授。我市宜春学院,也是一样,现在只有陈武教授一人领军。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建设赣西经济中心城市,人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问题。

科技与创新范文2

关键词:新常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增长放缓,世界各国都在力图寻求经济复苏和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2009年美国提出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可能遭受的缓慢而痛苦的恢复过程”[1],称之为“新常态”。这一表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任何一个国家在金融危机之后也都在迈向新常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常态。与旧常态相比,新常态不仅是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也是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动力的变化,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贯穿全局的大逻辑。

一、科技创新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纵观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历程表明,科技创新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国家,也都是经济强国。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常态,主要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适度调整了发展模式,如德国工业4.0战略、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等,长期累积的科技创新能力使得产业创新能力很强。因此,这些国家能在危机之后转危为安,实现恢复性增长。而一些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国家,依赖石油开采发展经济,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经历经济衰退之后,很难实现经济再增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表明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关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4年,虽然我国的GDP增长率逐年下滑,但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为26%[2],中国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与近年来持续的科技创新密不可分,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2013年、201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分别为2.08%、2.1%,而国内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陕西等省份的研发投入强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可见,研发投入强科技创新能力就强,经济发展就快,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常态是对国家发展趋势的新认识,是对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之下实现经济稳步增长、成为世界强国的正确选择。而无论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增长动力的变化,都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因此,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创新也为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提供了动力。

二、新常态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3]经济新常态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面临的新形势,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动力的转换、发展方式的转变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科技创新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发展是第一要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而科技创新是动力转换的起点、源头,以科技创新发明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形成新产业,推动新市场。同时,科技创新要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的方向转变,要引导社会有效资本投入到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推动装备、技术、标准等走出去,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物流链当中,以科技创新推动消费、投资、出口,最终完成动力转换。因此,科技创新要适应新常态,要充分利用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快速而稳健、精准而全面地发挥推动作用,以科技创新抢占全球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历史的发展证明,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创新都使经济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开拓了发展的新空间。人类共经历了五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重大的科技创新,蒸汽机使人类告别了手工时代,进入机器时代;电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自动化时代;而计算机的发明使人类步入了信息网络时代,每一项科学技术都极大地扩展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目前,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要培育发展新动力,进而开拓发展新空间。“十三五”时期,要着力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网络经济空间和蓝色经济空间,而任何一个新空间的开辟与发展都要以科技创新来推动和支撑。因此,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化,发展新空间的扩展都需要先进技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核心技术。

三、新常态下科技创新面临的新挑战

新常态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带来了机遇,但也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使得科技创新面临更多的挑战。新常态下,科技创新中的现实困境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主要表现为:

(一)科技创新理念缺失

党的十以来,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各地都相继制定、调整了创新驱动发展以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创新体系,并且部分地区和企业在经济整体下行的形势下,科技创新显示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从整体来说,在新常态下对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理解不够,存在认识上的困境。一方面,没有厘清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在思想上对科技创新能否真正驱动经济发展以及如何驱动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到位。究其根源,与我国创新的传统、创新的积淀以及长期形成的创新氛围和环境密不可分。历史的发展表明,目前世界上综合国力强的国家都是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或者创新能力强的国家,都有着良好的创新传统,西方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一直影响着这些国家。政府重视创新,鼓励创新,制定相关的科技法规、政策来支持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并且政策措施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政府的支持使得民众有着较高的创新热情,特别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备的教育设施培养了大批创造力极强的人才,无论政府还是普通民众都对科技创新有着深刻的理解,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崇尚创新、引领创新成为国家延续与发展的命脉。因此,在发展的任何时期,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很容易形成共识。与此相比,我国虽然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但近代科学没有在我国诞生,长期以来注重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科学精神的培育。因此形成了重实用轻理论、重技术轻科学的局面。虽然20世纪中叶以后,我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地区特别是一些资源型省份,长期依赖煤炭等自然资源,为了高GDP而忽视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形成了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完全改变传统,形成正确的发展理念,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理解科技创新的内涵、作用机理等。另一方面,没有厘清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与投资、资本驱动发展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时,投资、资本如何有效发挥驱动作用。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思维创新等,而科技创新是创新的关键,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因此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但实践中,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和水平存在差异,其科技创新的能力不同。因此新常态下,改变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就要和各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以偏概全盲目的“一刀切”。对于必须依靠资源发展的省份,还要发挥资源的驱动作用,逐渐将科技创新融入产业链中,循序渐进实现产业创新。对于一些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需要改善城市公共产品的地区,还要依靠投资驱动经济发展。因此,以创新驱动发展,不是脱离实际盲目发展高科技、新型产业,也不是全盘否定资源、投资驱动,而是要将科技发展、创新驱动逐步融入到各地的发展实践中,使科技创新的作用最大化。

(二)科技创新投入欠缺

科技研发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科技研发投入占全社会GDP总额的1%时,国家只能使用技术;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总额的1%到2%时,具备技术发明的条件;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总额大于2%时,才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竞争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研发投入的总额逐年增加。有关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5年,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增长超过百倍,目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总额的2.1%,科研投入总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使得科技创新的实力显著提高。但投入总额依然不够,投入比例不均匀。从国家到地方层面,都设立了不同级别、类型的科技创新基金,但对于我国众多的大中小微型企业,无论是金融、税收还是资金、政策支持都非常有限,很多中小微企业得不到支持。部分小微型企业认为各类基金的申报、审批程序复杂,即使需要支持也不参与竞争。同时,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在各省份、区域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经济、科技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投入较多,而其他区域投入较少,经济发达省份,科技创新资金投入较多,经济发展较慢的区域,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也较少。

(三)科技创新的源动力不足

新常态最鲜明的特征是经济增长由原来的高速降为中高速,经济增长的减缓使得科技创新的源动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基础科学研究不够,影响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创新是指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以及成果最终转化为生产力,获取经济效益,主要包括原始创新、协同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创新模式。科技创新需要持续不断的科技研发,科技研发主要分为基础型研究和应用型研究,而基础研究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原始创新能力的强弱。我国的基础研究一直相对较弱,经济新常态下更为突出。从基础研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来看,从事基础研究的周期长、资金需求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项基础研究可能是三五年,也可能六七年甚至更长。因此,从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来看,一个企业的生存活跃期大约为6~7年,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企业经济效益好,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而且科技创新能较快地转化为生产力。而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减速,企业利润不足,多数企业只能维持现状,甚至很多企业处于亏损经营,更不愿意从事基础研究,使得科技创新的源动力不足。从基础研究的人员来看,我国虽然科研人员总量排名世界首位,但真正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并不多,优秀的基础科学研究人员更少。多数科研人员更愿意从事应用型研究,使得基础研究的科研团队建设面临更大困境,制约了我国的基础研究。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科研投入稳步增加,但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仍然是基础研究薄弱的主要制约因素。2015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为4.7%,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国际上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所占的比例为15%~25%,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而使得科技创新的源动力不足。

(四)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不顺

一直以来,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短板。科研与市场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不畅通,也是经济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所面临的困境。首先,科研成果的“供”与产业市场的“需”脱节。从国家、各级政府层面看,设计大量的科研计划,课题、基金、项目等成为主体。科研人员出现“课题潮”、“基金热”,大部分成果是论文、研究报告、书籍,而且很多成果是理论的堆砌,并未经过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导致了成果缺乏实用性,无法与产业对接,使得大量科研成果无法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其次,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区域不均。科研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成果的研究到现实生产力需要不同的机构、人员介入,因此传统的成果转化途径使得大量科研成果无法快速、有效的转化。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重视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从开放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到国家高新技术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等,都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但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区域,而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以及一些资源型地区由于科技发展的底子薄,其平台建设依然不足,科技信息孤岛、信息滞后的现象严重。最后,科研成果转化的环境氛围不优。科研院所的评价体系不当,数量、课题、基金、项目等的申报结项在各类评奖、晋升职称中占有很大分值,多数科研工作者处于“跑项目、发论文”的状态,再加之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使得科研人员不主动、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最终形成了“重科研、轻转化”的局面。

(五)科技创新高端人才短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人才大国。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从事科技研发的人员总量持续上升,2014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占到世界研发总量的25.3%,而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研发人员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仅为17%[6]。从统计数据看,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从人均产出效率来看落后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高端人才缺乏的问题凸现,而高端人才缺乏也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2013年我国劳动力效率排在全球第34名,高等教育的质量仅排在第70名[5],2015年我国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为第28位,在科技含量较高的IT业中,我国IT跨国服务总收入中有65%来源于附加值较低的日本市场,高附加值的跨国服务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0%,而邻国印度的这一比例为75%[4]。可以看出,科技创新的高端人才严重不足。同时,科技创新高端人才也出现了地域分布不均的现象,人才过多地集中在了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地区。以IT产业为例,广东、北京、江苏、山东和浙江五省份的IT人力资本占总量的45%,近80%的IT人才分布于华东、华北、华南和华中地区。可以看出科技创新的高端人才都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严重匮乏。而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科技创新高端人才的分布不均将会严重制约区域创新活动的展开。

四、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路径

党的十将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提供了支撑。但从新常态下科技创新面临的困境看,还存在着理念、政策、人才、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理念意识,真正将顶层设计落到实处,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一)凝聚社会共识,推进科技创新

社会的不断发展是全社会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国家战略的实施与推进需要凝聚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共识。新常态下,特别是面对经济发展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的形势下,更要以精神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整合全社会力量以推动科技创新。从政府的角度看,首先,要深刻理解科技创新的内涵,树立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科技创新不仅是指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也包括了科技成果最终走向市场,赢得利润,这就决定了科技创新的周期较长,不能立竿见影。因此,一个区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是简单地建实验室、要项目,而是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彻底摒弃传统的以资本、资源驱动经济发展的观念,从长远考虑,真正树立起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其次,要加大舆论宣传,努力营造推动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舆论宣传不是简单的写标语、做报告,而是要将科技创新内化于心。政府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推动者的角色,拓宽宣传渠道,不仅要利用好电视、报刊、杂志、广播、户外广告等传统宣传媒体,更要利用好互联网、图书馆、科技馆、大讲坛、博物馆等渠道,抓住民众的心理特点,开展各种宣传教育,使民众形成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源动力的认识。从企业的角度看,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要担负起社会责任,成为科技创新的实践者、先行者。特别是在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更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是要强化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决策层要形成科技创新促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管理层要将科技创新贯彻于项目、方案中,通过实际的工作让员工认识到科技创新关乎每一个人的发展。因此,新常态下,更需要全社会凝聚共识,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二)加强基础研究,为科技创新提供原动力

基础研究关系到一个国家原始创新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技实力。以美国为例,据统计,美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逐步提高,从1953年的8.9%提高到了2004年的18.7%,至2009年,这一比例达到19.0%[6]。奥巴马上台以后表示,要在未来逐渐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因此,美国重视基础研究是美国自第五次科技革命以来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经济强国的重要原因。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也都重视基础研究,如瑞士、法国、意大利和捷克等国,基础研究占科技研发(R&D)投入的比例也都达到25%以上,澳大利亚、奥地利、韩国、丹麦等国近年也都在17%到20%之间。与发达国家、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基础研究薄弱,基础研究经费占总研发投入比例较低,2013年、2014年均为4.7%[7]。因此,重视基础研究,加大投入力度势在必行。首先,将立足国家长远发展作为基本准则。加强基础研究,要以长远的眼光,有重点、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战略部署。在世界重大科学前沿领域与事关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研究领域,要体现国家意志,着眼提升未来国家竞争力,明确目标,进行前瞻性、战略性部署,抢占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其次,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比例。基础研究相对于应用研究而言周期长、投入经费多,面对经济新常态,政府要发挥引领作用,加大基础研究的政府投入;同时,大中型企业在不影响企业发展的情况下,提高企业的投入比例,特别是一些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以影响带动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最后,要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团队建设。要培养一批长期服务于国家、企业的稳定的基础研究队伍,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都要积极营造宽容失败、鼓励科学探索的基础研究环境。

(三)完善体制机制,加速成果转化

2016年3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正式出台,提出了更多具体的成果转化措施。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如何有效结合都是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价值,也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新常态下,还要不断地深化改革,完善科技、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厘清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供方”、“需方”以及“中间方”的对接问题,以推动成果转化。首先,政府要有实干精神,树立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政府是成果转化的管理者和指挥者,但长期以来政府的管理制度和方式不能紧跟科技发展的形势,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虽然在每年的发展报告、公告中都有科技发展的相关数据统计,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工作的重点。因此,从政府来看,要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市场、企业、科研院所展开调研,真正了解市场需求和科技研发,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出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其次,高校、科研院所要改变现有的评价机制。目前,多数高校、科研院所的职称评价体系都是以论文、课题为主,多数科研人员专注于、课题申报。因此,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加大成果转化类科研项目的评分比重,鼓励、引导科研人员走向国际、国内市场,以需求为导向,以科研项目落地为标准,真正达到科研和经济有效互动。其次,大力推动企业成为成果转化的主体。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关键在企业,要继续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就要改变原有的考核体系,将单纯的利润考核扩展为利润和研发投入与转化率考核,并以制度的形式层层落实,将科技成果转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于大量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各地都相继出台了扶持、鼓励政策,但要以更加详细的制度措施使之落到实处,从准入门槛、经营情况等各方面规范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最后,运用“互联网+”打造成果转化平台。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成果转化的滞后性已经不能适应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建立专业的“产业技术成果转化网络服务平台”,打通“供”、“需”双方的通道,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

(四)协调政府与市场,为众创提供平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调动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众创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而环境和氛围的营造离不开政府和市场,只有政府和市场共同担负起职责,才能激发社会活力。从政府的角度讲,主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有力支持。政府要加强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行宏观引导、指导,为众创搭建平台,地方政府要尽快完善政策法规,为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政府要解决实际的问题,如降低创新创业准入门槛、为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给予适当财政补贴。从市场的角度讲,科技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等将会发挥更大作用,要重点发展技术开发和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为众创提供强有力支撑。在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作用的同时,要厘清二者的职责,做到政府、市场各司其职,不越位又无管理盲区,以共同服务和共同管理来推动众创。

(五)调动人才积极性,为科技创新注入活力

科技创新,人才是根本。新常态下,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更加离不开人才的支撑。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8]。从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是激励人才成长的基础,也就是物质需求是人才成长的基础,而精神需求是建立在基本需求之上。人才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储备。从发达国家来看,这些国家集聚了世界上优秀的科研人才,不仅在于引进吸收了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更主要是培养了大批本土的创新人才,先进的培养理念、发达的教育体系、完备的人才政策,都充分调动了科技人才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济新常态下,人才更多的是需要被尊重与自我实现,因此,要调动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就要以充分实现人才的被尊重与自我实现为依据,着力做好培养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引进高精尖人才三方面的工作。从政府层面看,要强化人才理念。政府要从根本上认识到“经济要发展,人才为第一,教育为根本”,要重视本地、本土人才的培养,从培养人的创造力、创新力为出发点,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改革,为未来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对于特别缺乏的高精尖人才,要大力引进,但引进人才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与当地实际的产业规模相匹配。要打破一切束缚人才发展的制度,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从企业层面看,新常态下,要加强科研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用好现有人才,不仅关心人才的物质需求,更要关注精神需求,要宽容失败,摒弃不合理的科研、生产考核,营造宽松而又严谨的创新氛围,变科研压力为创新动力,将以物质留人转化为以感情留人,真正培养起人才与企业共发展的责任感和荣辱感,以调动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

作者:芦苇 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

参考文献:

[1]王松奇.“新常态”源流考[J].银行家,2014(9).

[2]萃华.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三驾马车”[N].经济日报,2015-09-21(0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4]陈劲.国家创新蓝皮书: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5]张璐晶,胡跃.复苏的经济———世界经济论坛授权本刊《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J].中国经济周刊,2013(35).

[6]刘云,等.美国基础研究管理体系、经费投入与配置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基础科学,2013(3).

科技与创新范文3

关键词:思维;价值;思维方式;创新功能;思维方式培养

思维帮助人类开启了打开神秘自然奥秘的钥匙:科技的不断创新,让人类思维开始认识自身。科技创新让人类认识了自己,也解放了自己。因此,科技创新总是与人类的思维方式紧密相关,无论是对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企业,或者个人,都是如此。本文正拟探讨思维方式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和作用。

1 科技创新视阈的思维方式

科技创新从结果而言,是指产生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而从来源而言,则是指科技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思维活动及其过程,因此科技创新是思维方式的产物。那么,什么是思维方式呢?

要正确定义思维方式,首先必须理解什么是思维。超越不同学科对思维的不同定义的界限,思维应当是人脑通过价值评价和选择,对客观事物、现象,进行有目的的概括性、间接性的认识活动及过程。其有二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价值层面的含义,思维就是价值的评价和选择,用价值标准对事物、现象进行认知,不同的价值标准对事物、现象的认知结果也可能不同:二是技术层面的,思维就是借助语言、概念等,运用相应的形式和方法,进行判断、推理的活动和过程。二者统一构成了人类的思维。计算机只有技术层面的思维,而没有价值层面的思维。其次,必须理解什么是思维系统。“系统论的创造性在于超越简单的线性加和关系及机械分解的思维模式去认识事物的整体性质”[1]。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人类思维的要素应当包括:思维主体、客体、思维的价值因素、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规律、思维工具、思维情感与意志等。但各要素在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或功能并不完全相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思维方式是指思维系统中各要素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所产生的倾向性的思维结构形态或思维模式。为了描述的便捷,常常以在结构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要素即倾向性来命名思维方式,如哲学思维,即是因为其思维结构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要素是哲学价值理念和方法。

2 思维方式的科技创新功能

科技创新是思维方式的产物,思维方式对科技创新主要有下列作用:

第一,规制功能。规制即规范、限制,是将科技创新思维活动规范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思维方式以其特定的倾向性,将科技创新思维活动纳入到一定的规范内,包括科技创新思维的价值理念、形式、方法、规律等。使思维进入到一定宽度、深度和速度中,防止科技创新思维在宽度、广度和速度上的无限延展所产生的思维混乱和低效。

第二,引导功能。即通过思维方式引导人们的科技创新思维。人是社会性的,任何人的思维方式也必然受到社会、时代、群体的引导。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社会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可能形成不同思维方式,如从人类历史来说,经历了古代整体思维方式、近代机械思维方式、19世纪辩证思维方式、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演变:从不同民族而言,西方分觉思维方式、印度是统觉思维方式、中国是生觉思维方式[4]。之所以形成这些主导性的思维方式,是因为生活在这些地域、时代的人们的思维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主导思维方式的引导,从而形成主导思维方式的长盛不衰。

第三,评价功能。评价功能即思维方式作为评价标准,对人们的科技创新思维方法、结论等作出评判,尤其是对思维结果作出评判。任何一个思维的结论都是特定思维方式的结果,不同的思维方式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科技创新思维结果的正确与错误,与思维方式紧密相关,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四,创新功能。思维方式决定了人们科技创新思维活动的宽度、深度和速度,因此,变革思维方式,就意味着科技创新思维活动宽度、广度和速度的改变,从而得到不同的科技创新思维结果。所以,创新从思维方式而言,就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3 科技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

思维方式对个体、民族、人类的科技创新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强思维方式的教育与培养,为此,应当努力做到:

第一,反思传统思维方式。“人认识事物要受到个人认知结构的影响,而专业教育是影响人认知结构的主要因素。长期浸淫于某种学问、长久从事某种职业,人审视问题的立场、切入点,分析问题的思维、程式,解决问题的措施、手段,都会深深打上相应的专业思维烙印”[2]。这被称之为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好处在于处理日常事物和一般常规性问题时,能使人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使问题得到又快又好的解决,而不利之处在于约束了人们的思维广度、深度,妨碍创新[3]。因此,无论是民族,还是个体,都应当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思维定势,不断调整思维系统中各要素的地位,即强化弱势思维要素,弱化强势思维要素,从而建立一种动态的思维形态,实现思维方式的不断变革,如此才有创新。

第二,反思传统教育观。传统“教育一开始就作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而存在[4]”,教育即教知识,而知识仅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思维的工具。现代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除传承人类文化外,教育更重要的是生产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由此决定了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是传授如何生产知识,“生产”从心理学意义上而言,就是思维活动,因此,“大学要培养学生研究事物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5]。

第三,学习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就是从阅读、听讲、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归根到底是“学知识”。这种狭隘的学习观不能从根本上完成现代教育承担的生产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重任。现代学习观应当是全方面的学习观,是学做人、学思维。学思维即是在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的过程中,在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等各种活动中,学习运用各种方法吸收、甄别、处理、加工信息,形成结论,寻找和确立最佳方案。学思维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在各种课程学习中,在学习基本原理的时候,要学习基本原理的研究方法、基本原理内含的方法论、基本原理的运用条件和方法等,要学会如何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中学习思维;而且还要在各种如校园文化活动、学术研究交流讲座、社会实践等非课程学习的一切活动中,研究、比较、学习各种方法。

第四,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式的重构。传统教育学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知识教学理念中,教师实质处于传授知识的主导地位。教育方式主要就是灌输。但要教学生学习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教会学生各种方法,诚如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言:教师不应当单纯教物理学,而是教物理学研究的原理;不是单纯教数学。而是教数学思维方法[6]。因此,要“建构灵活的教学态度、民主的教学环境、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积极的教学评价、恰当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7]。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视探索性教育和实践性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黄麟雏.高科技时代与思维方式[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4.

[2]周珂,侯佳儒.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D].环境资源法学会2006年年会学术论文集.

[3]王文博.创意思维与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144―146.

[4] 冯俊.大学的永恒精神[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6).

[5] 张传燧.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传统大学精神的解读[J].新华文摘,2006(6).

[6]许义文,杨子均.成功品质论――大学生如何走向成功[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55.

[7]贾长虹.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6(23).

科技与创新范文4

1主要特点或特征

1.1推进科技与金融协同发展。新形势下强化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加快发展具有常州特色的创业投资,加大科技信贷和科技保险力度,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1.2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聚集。充分发挥好财政投入对民间投资的放大、带动作用,完善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技术转移收入减免等政策措施,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聚集;设立首期5亿元的创投母基金,设立总规模35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力促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此外,常州市还在科技企业孵化器中设立种子资金,支持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加速器、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增加投融资功能,进一步加大金融资源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科教城于2012年7月获批江苏省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被列为全省5家创业投资集聚区之一,通过积极构建“专业名孵化+科技金融”的运作模式,目前园区科技金融中心共引进成员单位70多家,资金总规模达到60多亿元,已帮助近30家企业融资逾2亿元。

1.3打造立体化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综合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通过努力,常州市成功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一站式服务中心,成立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专职从事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服务常州市实现科技金融服务网和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两网融合,有效构建银企对接桥梁,成功帮助21家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超亿元。1.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既具有国际视野又扎根本土的专业化队伍。2500多名博士来常州科教城创业,领军型的海归创新创业团队292个,其中42人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21人入选国家“”。连续八年的展洽会,更是引进科技成果超过18000项。

2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2.1创新企业规模较小,实力偏弱。一是企业经营发展尚不稳定。二是企业内部管理尚不完善。三是企业宣传推荐不到位。

2.2创业风险投资市场体系不完善,规模偏小。一是投资对象错位,处于初创阶段的项目得到的投资很少。二是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本规模偏小。三是缺乏多渠道的退出机制。

2.3科技担保机构良莠不齐,行业知名度低。一是业务发展不平衡,担保公司良莠不齐。二是信息不对称,保前调查难度大。三是资本金规模偏小,行业知名度低。

2.4专利权质押贷款手续繁琐评估难,风险大难防范。一是手续比较繁琐,评估较难。二是风险大,防范难。

2.5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中介服务功能薄弱。一是专业人才缺乏。二是中介服务功能薄弱,评估中介公信力不足。

2.6政策落实和支持不到位,政府引导推动力度不够强。一是在执行已出台的相关政策时,部门之间协调不够,落实难以到位。二是相关政策不健全。

3重点对策措施建议

3.1加强政府引导,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一是扩大市、县创业投资政府引导资金规模,促进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渡过“死亡谷”并快速成长,建立投资引导放大机制。同时对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初创期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财政奖励。二是规范民间融资。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鼓励民间筹集投资基金和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引导常州市充裕的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建立由政府引导、吸引企业法人和私人资本参与入股的各种形式的科技创业投资机制,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三是完善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一要发展和规范地方产权交易市场。二要支持企业赴创业板或海外上市融资。常州市至今已有多家企业在海外证券市场和创业板上市,给众多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起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应加大宣传力度,为创新型企业海外上市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

3.2加强金融创新,完善科技信贷体系。一是继续鼓励建立科技支行,创新银行运行模式。整合科技、金融等相关资源,支持有条件的市、县、高新区与商业银行合作建立科技支行。对经认定的科技银行贷款实行贷款贴息,以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准入门槛和融资成本,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成功率和融资效率,提高银行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二是鼓励银行创新信贷业务品种,开设科技贷款项目。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信用贷款额度,并可开设订单贷、收入贷、期权贷、基金保、知识产权质押贷等产品种类。科技(知识产权)和金融部门之间要建立联动机制,在专利法和担保法等法律的框架下,联合制定详尽的实施细则,简化办理手续。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健全信贷管理机制,提高对专利权质押工作的主动性,不断扩大规模。科技管理部门应根据掌握的科技型企业的知识产权等情况,及时为企业和金融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三是加快完善融资担保体系。为了降低银行科技贷款业务的风险,各级科技部门、高新区应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的科技担保公司。已设立的担保公司可通过补充资本金、担保补贴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担保能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多方分担机制。对于专门的科技担保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各银行可以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提高其担保放大倍数。可以考虑把保险公司、担保机构、评估机构等都纳入到科技融资体系中,形成以知识产权作质押、第三方作评估、保险公司来担保的科技贷款新模式。

科技与创新范文5

“打”出天下,“造”化万物——改变世界的3D打印技术

水稻世界纪录是如何诞生的?

大力推动协同创新

走出“民间发明人”的概念误区

发明人要学会“踩高跷”

切莫忽视专利说明书

科学家也需“一专多能”

“仿像”发明术

事故启迪发明

希望列举:让发明来得更快

“八化”为产品用途“添花”

NFC技术:钱包“终结者”

特殊试剂让生物体变透明

“电子文身”:皮肤里的窃听器

造个细菌为我用

朱建宗:妙发明破解画作鉴别难题

建筑工变身“多产发明家”

六旬老人发明高楼逃生软梯

张静:从废旧手机电池里“找”专利

把“有毒的柠檬”做成“甜美的柠檬汁”

创新源自细节

用数据撑起民间发明成果的天空

促进辽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

滴流现象与自主创新

发明培训班有必要办

创新需要“拿来主义”

散发和谐魅力的互补法

缩减元素创新法:创造迷你袖珍奇宝

狭中求狭创新法:打开发明“后路”

人造血能“救死扶伤”吗?

创造思维的十五种训练法

云计算,看上去很美

新颖——发明创造的实质

腾思:出狱前完成“四大发明”

唐道金:让田间机器人为农民分忧

葛春俊:从“泥瓦匠”到“发明家”

相机升降三角架触发灵感——记移动红绿灯发明人张金汉

田野“爱迪生”强光初

七大法宝严防醉驾

迅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姆佩姆巴效应”的启示

破除学术不端体制促进科技体制改革

本土创新应具备全球视野

科研经费投入中有多少泡沫?

用新也应“兵贵神速”

魔力非凡的同频共振法

热电场发电:全新发电模式

三段发明法:悬想—苦索—顿悟

飞秒激光术=安全“新视界”?

思维擂台赛

于经意间出创意

光电显示技术迎来新视觉时代

不搞发明浑身难受——追忆中国光源之父蔡祖泉

走进央视的“乡村发明家”——杨雨利

赵青华:痴迷发明的草根科学家

让撞车的汽车“金蝉脱壳”——记“发明大王”王晓进

未来十大创新技术

科技与创新范文6

浅论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陈燕青,ChenYanqing

建立职工培训质量保障机制初探丁振华,姚枫,DingZhenhua,YaoFeng

关于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几点思考张杰,ZhangJie

浅谈新形势下社教节目的特征与形式苗鸿玲,MiaoHongling

现代教育技术对我国教育的影响郑艾奇,ZhengAiqi

谈工程投标策略崔改英,CuiGaiying

我国房地产业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前瞻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赵凯兴,ZhaoKaixin

浅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档案事业的发展杨淑花,YangShuhua

锚注支护在煤巷过破碎带的试验白如镜,许永东,冯桂芹,BaiRujing,XuYongdong,FengGuiqin

岚马线水泉沟转体桥修复方案比选张晋龙,ZhangJinlong

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的合成近况李玉平,窦涛,LiYuping,DouTao

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设计浅谈李伟,LiWei

TDI生产中氢化触媒催化活性的测定王旭丰,姚胜利,WangXufeng,YaoShengli

论化工企业公用工程管路系统的故障与对策刘春燕,张素伟,LiuChunyan,ZhangSuwei

关于粪性大肠菌群在饮用水中检测的意义及实施张艳琴,ZhangYanqin

住宅工程现浇楼板裂缝的原因和防治措施郭海欣,郝建民,GuoHaixin,HaoJianmin

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基本方案白莉,BaiLi

计量器具检定周期探析吴忠庆,WuZhongqing

溴化锂吸收式与电动力制冷机的比较梁鹂,李海冬,LiangLi,LiHaidong

高密度聚乙烯管在市政排水工程中的应用张建臣,王淑芬,ZhangJianchen,WangShufen

浅谈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中计算机的应用落常明,LuoChangming

浅谈商品砼的质量控制与政府监督张立,ZhangLi

DCS系统在污水处理厂的应用田卫国,TianWeiguo

工业锅炉给水除氧张建军,吕俊楠,王建国,ZhangJianjun,LuJunnan,WangJianguo

CO对ZnO脱硫行为的影响刘文静,樊惠玲,李春虎,郭汉贤,LiuWenjing,FanHuiling,LiChunhu,GuoHanxian

关于计算机接地方式的探讨姬广忠,武庆荣,JiGuangzhong,WuQingrong

我国洗涤剂发展趋势李奠础,LiDianchu

蒸汽冷凝水的回收技术与应用李新茂,LiXinmao

地方中小型煤矿井下电气设备的防爆改造管聪荣,GuanCongrong

太钢余热供暖及锅炉供暖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王建萍,王建香,WangJianping,WangJianxiang

接触网硬点检测原理及分析张建荣,ZhangJianrong

浅谈桥梁的设计目标张冠明,文剑锋,ZhangGuanming,WenJianfeng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认识麻国斌,MaGuobin

关于《技术合同法》实施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戈青,GeQing

浅谈入世对太原市科技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建议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孙波,李黎聪,SunBo,LiLicong

对知识管理的几点认识陈志根,ChenZhigen

浅谈企业的物流控制贾仙菊,JiaXianju

会计差异与会计准则国际化之我见靳远夫,JinYuanfuHtTp://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武恩太,WuEntai

关于计提存货减值准备在实务操作中的建议于玮,YuWei

加快现代化城市进程的探索涂昕,周巍,涂树基,TuXin,ZhouWei,TuShuji

关于太钢旧住宅小区推行物业管理的几点思考王建香,王建萍,WangJianxiang,WangJianping

潜孔锤钻进技术及在我院的应用姚锋杰,张贵庆,贾国英,安民,YaoFengjie,ZhangGuiqing,JiaGuoying,AnMin

太原市热网收费难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对策,WangYi

浅谈乳化沥青在道路养护中的应用赵武,ZhaoWu

大跨度预应力梁的施工梁振明,LiangZhenming

气动控制在液压机上的应用曲春香,李荣华,QuChunxiang,LiRonghua

4号发电机组励磁机振动原因分析王林杰,WangLinjie

高层建筑结构施工的质量管理武喜明,胡新恺,WuXiming,HuXinkai

浅谈太原市退耕还林的几个问题辛彪,吴城玉,XinBiao,WuChengyu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推行清洁生产樊爱萍,FanAiping

住宅电气故障分析及其改进设计杨兆庆,YangZhaoqing

软件Agent技术研究的现状及展望李淑平,LiShuping

数字集成化与低压成套开关设备郑晓津,ZhengXiaojin

红外测温仪的正确选择和使用张爱全,ZhangAiquan

高层供暖系统中二次泵的应用温晓丽,WenXiaoli

论树木盆景的势及艺术表现赵太宝,ZhaoTaibao

浅谈电视信号传输中噪波干扰产生的原因及排除方法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苗雅玲,MiaoYaling

旱地小麦追肥关键时期研究胡玉琴,HuYuqin

大同市污水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及防治对策杨红霞,YangHongxia

集约化养猪兽医防疫规程及免疫程序曹日亮,杨晋青,赵洪恩,赵敏,胡广英,梁兴龙

谈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积极作用朱华光,ZhuHuaguang

青年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阎淑芳,YanShufang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与k、b的关系张蕾,ZhangLei

浅谈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董玲,DongLing

浅议如何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庞旭勤,PangXuqin

信息技术背景下对图书馆馆员的要求杨萍,YangPing

知识经济和图书馆的发展王雅玲,WangYaling

论领导者的领导艺术马文玲,MaWenling

积极推行财政支出的改革势在必行傅凤卿,FuFengqing

应当高度重视和大力开展自我教育平全虎,孔庆新,PingQuanhu,KongQingxin

光缆线路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高安伟,GaoAnwei

炼焦炉损坏的原因与维护措施李刚,LiGang

发动机传感器的测试李玉亭,LiYuting

如何保证严寒期大同地区居民室温张宫,ZhangGong

浅谈集中供热系统的节能王丽艳,WangLiyan

桩基工程的质量控制林晋宏,LinJinhong

改性聚氯乙烯树脂的性能及应用侯红串,范杵兰,HouHongchuan,FanChulan

多层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的探讨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栗江鹏,LiJiangpeng

热网自动化系统的运行原理与应用史燕萍,ShiYanping

开关磁阻调速系统在矿用通风机上的应用乔玥,焦凌浩,QiaoYue,JiaoLinhao

浅谈"市政综合管廊"的利与弊赵芬,ZhaoFen

轧制法生产高复基比不锈复合钢板和钢带的开发应用宋贵文,梁国琴,许巍巍,SongGuiwen,LiangGuoqin,XuWeiwei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花卉栽培课堂点滴白丽仙,BaiLixian

建构主义对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定位武晨燕,WuChenyan

英语含蓄否定句的形式及翻译方法王鸣妹,WangMingmei

创新能力与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张晓艳,ZhangXiaoyan

浅谈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张勤辉,ZhangQinhui

如何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张爱全,ZhangAiquan